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的必要性
根据跨国公司理论,本土化经营战略可以细分为六部分。这六个部分都会影响到跨国公司的经营效果。第一,员工的本土化,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内容,这是本土化经营的根本点。第二,生产的本土化,主要指当地生产场地或者生产线的建造。第三,品牌的本土化,必须拥有企业自有的目的国的品牌经营融合方式,这是快速融入当地市场的最直接办法。第四,营销的本土化,这是从产品销售渠道的角度考虑,也是跨国公司可以成功的最重要因素,同时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第五,研发的本土化,这是发展到成熟阶段后的企业战略选择之一。第六,资本的本土化,不仅可以解决经营活动最重要的资金问题,也是实现全方面跨国经营的长远计划。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跨国企业为什么必须实施本土化经营。
1.市场需求原因。为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诉求,提高市场占有率是企业生产活动的终极目标。跨国企业会在全球寻找新兴市场,出于高效率的要求和经营利益驱动,多数企业的受众群体有着独特需求,必须有本土化改造。
2.成本因素。寻求成本最小化,降低综合性生产成本。成本最低化是所有企业永远的追求。理性的经济实体在目的国开展生产经营业务时,最先考虑的就是成本。最初跨国公司的原始产生驱动就是降低成本。但是发展到现代,成本最低化并不是牺牲质量的代名词,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现代跨国企业的首选。
3.赢得当地政府的支持。使得经营更为顺利,取得当地政府的支持必须为当地经济做出贡献,这就要具有正面的企业形象和良好的企业知名度。就业、地方生产总值、外资利用率等都是政府绩效的考核目标。
4.更好的融入目的国的民族文化。许多跨国公司经营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更好的融入目的国的民族文化。尽管当今世界一体化趋势明显,但是民族文化的唯一性和抵触性也是不可估量的。
二、跨国公司企业文化构建原则及途径分析
堪称企业灵魂的企业文化,对员工的影响深刻而潜移默化。一旦形成,员工所共有的价值观的传播继承能量是十分惊人的。即使因为各种原因离开了原来的企业,原来企业文化的烙印都会伴随很久甚至一直存在于员工的职业生涯中。换一份工作,最先要适应的便是企业文化。跨国公司的企业文化多强调以人为本和创新为先。构建科学的企业管理体制基本入手点就是搭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中最根本的员工的本土化与企业文化息息相关。作为企业文化的支撑载体和实施者,员工的价值观,职业生涯规划,个人发展追求都是企业文化构建的重要内容。综合考虑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特点、母公司的管理体系、目的国的文化历史背景,以实现员工个人价值观和公司价值观互相结合为目的,我们在构建跨国公司企业文化可以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一、跨国公司海外经营的股权安排
由于股权安排直接与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等相联系因此合适的股权安排成为跨国公司海外经营的关键,也是跨国公司对海外子公司实现控制权进而实现其全球战略的核心要素。而其他控制手段,如关键职位的任命权、技术和资源分配权等,大多是股权的衍生物。一般地,跨国公司海外经营的股权安排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全部拥有。通常是指母公司全部拥有或拥有子公司95%以上的股份,此时子公司即为跨国公司的独资公司。对于跨国公司来讲,独资子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可以直接掌控,能够完全实施跨国公司的整体战略,避免合资等方式引起的矛盾与冲突,并独享超额利润。但由于现在世界各国民族主义情绪强盛,当地市场情况变幻莫测,因此独资子公司承受的风险较大。
二是部分拥有。通常是指母公司拥有子公司股权在5%一95%之间。按照具体拥有股权的多少,还可分为多数股权形式,通常为股权的50%一95%;对等拥有,即母公司与合伙人各拥有子公司50%的股权;少数股权形式,通常为股权的5%一50%。在部分股权拥有下,跨国公司能充分利用当地合伙人的资源和优势,而且更容易被当地政府和人们所接受。但是部分拥有时双方容易产生矛盾和纠纷,也不利于跨国公司的统一控制和协调。
三是非股权安排(契约经营)。通常指母公司不拥有,或只拥有子公司5%以下的股权。非股权安排方式往往被视为股权安排的特例。在该方式下,跨国公司往往通过如特许授权、特许经营、合同制造等方式实现海外经营。该方式风险比较小,而且使得跨国公司在股权参与受限制或不被允许的情况下,仍能参与当地的生产经营活动。但对跨国公司来说,实施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最小。
二、跨国公司选择不同股权安排的因素
(一)东道国方面的因素。
1.政治因素。主要指东道国政府的政局是否稳定,当地的民族主义情绪如何等。如果东道国政局不是很稳定,而且当地民族主义情绪比较高涨,那么,跨国公司往往不会考虑独资的方式,而更倾向于合资或非股权安排方式。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传统跨国经营理论中的知识管理模式;知识经济时代跨国公司知识管理新模式;中国企业的全球知识管理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新世纪跨国公司都把如何更好地全球化作为自己的经营战略、垄断优势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西方较早的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理论、知识管理模式为单向的知识输出、强调跨国公司从事国际生产要同时受到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影响、跨国公司也在不断改进这种模式,并将这种模式发展到了极致、知识经济对传统跨国经营模式的挑战、新的知识管理模式、新的知识管理模式的优势、转变思维方式,将全球知识为我所用、将全球知识管理纳入企业的战略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传统跨国经营理论体现出来的单向的阶梯性的以输出为主的知识管理模式已经过时了。事实上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竞争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全球经营所需要的知识并不偏于一隅,跨国公司必须学会识别分散在全球的知识,加以整合和创新,在此基础上创造出适合全球的产品和服务,在全球市场上推广和销售。而这正是全球化经营战略的核心。
关键词:跨国公司,知识管理
20世纪末全球化的趋势已不可阻挡,新世纪跨国公司都把如何更好地全球化作为自己的经营战略。在全球化过程中,知识管理显得越来越为重要,以前跨国公司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往往只是按其本国需求而设计,然后到世界市场去销售,到现在跨国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却是全球知识管理的结果。比如,一个IT企业提供的最新计算机产品其设计是在美国硅谷进行的,芯片是在韩国生产的,软件是在印度设计的,整机组装是在中国大陆进行的,营销活动则是在香港进行的。对于跨国公司而言,在世界各地建立一套生产、分销和销售的有效网络并不能构筑其竞争优势。只有通过识别、整合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设计出符合全球市场的产品和服务,这才是跨国公司竞争优势之所在。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向世界学习来创新。
一、传统跨国经营理论中的知识管理模式
垄断优势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西方较早的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理论。垄断优势理论由美国学者海默(StephenH.Hymer)于1960年提出,其中心观点为垄断优势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企业的垄断优势分为两类:一是包括生产技术、管理技能、营销能力等所有无形资产在内的知识资产优势;二是企业凭借规模巨大而产生的规模经济优势。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RaymondVernon)于1966年提出,他主要从产品和技术垄断的角度分析了产生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认为产品生命周期的发展规律决定了企业必须为占领国外市场而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产品生命周期可分为三个阶段: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在产品创新阶段,应首先在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小进行,因为在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以及国内市场容量上这些国家都具有优势地位,在产品成熟阶段,随着国外仿制品的出现,创新企业就应到海外设立子公司。西欧经济、技术水平和消费需求与美国比较相似,而生产成本低于美国,所以美国的企业首先投资于西欧。在产品的标准化阶段,创新企业的垄断优势逐渐消失,生产的相对优势已转移到生产成本较低和劳动密集型经济模式的国家和地区,一般为发展中国家。
从上述两理论,我们可以看出知识管理模式为单向的知识输出,即跨国公司带着其在母国市场上获得的技术诀窍、管理技能以及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在东道国市场上进行制造、销售来充分利用这些经验。这样一方面跨国公司可以获得全球规模经济,另一方面由于母国市场和东道国市场间技术诀窍和管理知识间存在的差异跨国公司可以进行套利活动。跨国公司在进行跨国经营时既可以为其他的跨国公司顾客提供服务,又可以利用其能运用全球资源的能力对当地的竞争者施加压力。其知识管理模式可以用图1概括如下:
图1传统跨国经营理论中的知识管理模式
作者:张阳 阿提坎木 丁源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理论应该解释或分析哪些问题,其研究焦点是什么?这些问题已多次被学术界争论过。有必要从跨国公司的性质、形成动因、演变和发展、内部环境条件及其与外部环境关系等角度,通过归类和分析关于跨国公司的相关理论,有必要总结该理论应该解释或分析的一系列问题,归纳真正属于跨国公司理论范畴的一些重要理论,并对该理论的研究焦点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跨国公司;跨国公司的理论范畴;研究焦点
一、研究背景
跨国公司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经济组织。unctad对跨国公司的定义是:跨国公司是由母公司和其海外子公司组成,而且母公司最少拥有其海外子公司10%的资产。美国经济学家雷蒙特·弗农在研究过程中,划分跨国公司的标准是在六个不同的国家经营的公司。[1]跨国公司在很多方面不同于在一个国家经营的一般公司或大型企业,它所经营的外部经营环境包含了本国和东道国的一般宏观环境(经济特征、政府关系、相关政策、技术进步、社会文化以及自然资源禀赋等)和行业环境(竞争对手、行业竞争强度、替代威胁、供应商以及买方等),而内部环境条件却包含了母公司和其所有海外子公司的内部环境条件。因此,单独的一个理论或模型对一般公司或大型企业的相关理论都不能够全面解释或分析关于跨国公司的各种现象或问题。
真正的跨国公司出现于19世纪中后期,而关于跨国公司的相关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的。[2]从跨国公司出现以来,它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在不断提高,其支配能力和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也在不断增强。跨国公司不仅是全球经济活动的重要角色而且是全球政治外交方面的重要组织。这就使得我们不得不从总体上来关注跨国公司的活动产生的后果。因此,来自不同学科的众多专家和学者已从不同的角度、采用各种方法以及运用各种理论和模型,对关于跨国公司的各种问题进行了一定的解释和分析。笔者通过归类和分析关于跨国公司的相关理论,从跨国公司的性质、形成动因、演变和发展、内部环境条以及其与外部环境关系等方面,对跨国公司的理论范畴进行了探讨。
二、跨国公司的理论应该解释或分析的一系列问题及其研究焦点
由于跨国公司的折衷性质和所处外部经营环境的庞大而复杂性,关于它的相关理论所涉及到的问题也多而复杂。垄断优势理论解释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以下简称fdi)的动因,突出了知识资产和技术优势在跨国公司fdi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解释了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时机与区位选择;货币优势理论认为跨国公司的fdi是一种货币现象;交易费用理论被用于解释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与组织结构和行为及其股权构成与交易成本之间的关系;市场内部化理论认为跨国公司的本质是公司内部化市场跨越国界的结果,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为了克服政府干预、控制所引起的外部性;国际生产析衷理论将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分别看作企业进行fdi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对fdi和跨国公司行为进行了综合解释;小规模技术理论分析了发展中国家fdi竞争优势的来源,并对发展中国家fdi的动因和前景进行了深人分析;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把跨国公司的fdi活动与东道国经济发展目标相协调,比较了日本fdi与欧美国家的重大差别;技术地方化理论对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和fdi动机进行了解释;讨价还价理论认为母公司、东道国合作者和东道国政府的相互之间讨价还价的实力会影响跨国公司海外投资分支机构的股权结构选择;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理论认为跨国公司的fdi与东道国经济发展阶段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与制约的互动关系;子公司理论以跨国公司子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母子公司关系、子公司角色、子公司发展机制等;战略管理学派理论从跨国公司的战略管理角度对跨国公司的fdi行为给予了全新的解释;动态比较优势投资理论研究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fdi;实物期权理论的战略投资管理特征使它能够为跨国公司投资行为的发生和变化进行对应的解释,认为不断获取期权是跨国公司进行跨国投资的主要动机;商业生态系统理论从现代生态学的角度透视当代跨国公司的演变及其特性;跨国公司全球持续竞争优势(gsca)理论主要从资源而不是从产品的角度来分析跨国公司的资源定位、资源与业绩、战略选择及竞争优势;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认为跨国公司的fdi行为是外部的直接和间接因素影响的结果;资源决定理论认为跨国公司进行海外投资时,对当地战略资产和经营性资源依赖程度的高低,决定了其股权结构战略的选择;制度因素影响论强调制度因素对跨国公司股权战略选择行为发挥着重大影响,认为国家风险、东道国政府股权比例限制乃至文化差异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摘 要: 以分析跨国公司本地化经营的概念与内涵入手,研究了跨国公司本地化经营的动因,之后阐述了跨国公司本地化经营的影响,最后剖析了目前跨国公司本地化经营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跨国公司;本地化经营;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 F276.7
1 跨国公司本地化经营的概念与内涵
1.1 跨国公司本地化经营的含义
黄烨菁(2003)指出,“本地化”一词曾经是指东道国政府为控制跨国公司经营行为而强行设定的当地经营比例要求,如为限制跨国公司过多的资源进口,设定当地供应比例,即运用当地资源比例、当地雇员比例、当地零部件使用比例、当地股权比例等等。本文所指的“本地化”与此含义有所不同,笔者以为它是跨国公司主动选择的经营战略。
目前,对跨国公司本地化经营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1)李小建(1999)认为,跨国公司本地化是指跨国公司在生产管理或国际营销过程中为扎根当地市场来迎合东道国风俗习惯、等文化传统的发展战略,以便使跨国公司成为东道国的组成部分,使外贸营销符合当地文化环境要求。(2)姚海明和洪旭莲(2002)、方英(2003)认为,跨国公司本地化战略,就是根据世界各国特定的经营环境,对公司拥有的有限资源在世界各国进行不同的优化配置,以获取最佳的利益。(3)邹滨(2003)认为,跨国公司的本地化战略是指引导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开展经营业务,扎根于东道国,成为能真正带动东道国经济发展的实体的战略。(4)韦文英和孟庆民(2001)认为,本地化就是跨国公司的全球化实施中,在生产管理和市场的国际营销过程中,为了达到地方市场的认可、接纳从而达到扎根市场而迎合东道国的风俗习惯、等文化传统的发展战略,最终实现跨国公司的分公司成为东道国的组成部分。
虽然对跨国公司本地化的定义各有见解,但归纳起来,其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跨国公司主动适应投资区域的风俗习惯、等文化传统;(2)跨国公司加大在投资区域的根植性,增强与当地市场的融合;(3)跨国公司最终目的是节约资源,获取最佳利益。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研究背景;跨国公司的理论应该解释或分析的一系列问题及其研究焦点;跨国公司的理论范畴等进行讲述,包括了跨国公司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经济组织、根据跨国公司的折衷性质、复杂的内部环境条件及其与外部经营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由于跨国公司的折衷性质和所处外部经营环境的庞大而复杂性等,具体资料请见: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理论应该解释或分析哪些问题,其研究焦点是什么?这些问题已多次被学术界争论过。有必要从跨国公司的性质、形成动因、演变和发展、内部环境条件及其与外部环境关系等角度,通过归类和分析关于跨国公司的相关理论,有必要总结该理论应该解释或分析的一系列问题,归纳真正属于跨国公司理论范畴的一些重要理论,并对该理论的研究焦点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跨国公司;跨国公司的理论范畴;研究焦点
一、研究背景
跨国公司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经济组织。UNCTAD对跨国公司的定义是:跨国公司是由母公司和其海外子公司组成,而且母公司最少拥有其海外子公司10%的资产。美国经济学家雷蒙特·弗农在研究过程中,划分跨国公司的标准是在六个不同的国家经营的公司。[1]跨国公司在很多方面不同于在一个国家经营的一般公司或大型企业,它所经营的外部经营环境包含了本国和东道国的一般宏观环境(经济特征、政府关系、相关政策、技术进步、社会文化以及自然资源禀赋等)和行业环境(竞争对手、行业竞争强度、替代威胁、供应商以及买方等),而内部环境条件却包含了母公司和其所有海外子公司的内部环境条件。因此,单独的一个理论或模型对一般公司或大型企业的相关理论都不能够全面解释或分析关于跨国公司的各种现象或问题。
真正的跨国公司出现于19世纪中后期,而关于跨国公司的相关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的。[2]从跨国公司出现以来,它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在不断提高,其支配能力和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也在不断增强。跨国公司不仅是全球经济活动的重要角色而且是全球政治外交方面的重要组织。这就使得我们不得不从总体上来关注跨国公司的活动产生的后果。因此,来自不同学科的众多专家和学者已从不同的角度、采用各种方法以及运用各种理论和模型,对关于跨国公司的各种问题进行了一定的解释和分析。笔者通过归类和分析关于跨国公司的相关理论,从跨国公司的性质、形成动因、演变和发展、内部环境条以及其与外部环境关系等方面,对跨国公司的理论范畴进行了探讨。
二、跨国公司的理论应该解释或分析的一系列问题及其研究焦点
由于跨国公司的折衷性质和所处外部经营环境的庞大而复杂性,关于它的相关理论所涉及到的问题也多而复杂。垄断优势理论解释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以下简称FDI)的动因,突出了知识资产和技术优势在跨国公司FDI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解释了国际直接投资的动机、时机与区位选择;货币优势理论认为跨国公司的FDI是一种货币现象;交易费用理论被用于解释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与组织结构和行为及其股权构成与交易成本之间的关系;市场内部化理论认为跨国公司的本质是公司内部化市场跨越国界的结果,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为了克服政府干预、控制所引起的外部性;国际生产析衷理论将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分别看作企业进行FDI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对FDI和跨国公司行为进行了综合解释;小规模技术理论分析了发展中国家FDI竞争优势的来源,并对发展中国家FDI的动因和前景进行了深人分析;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把跨国公司的FDI活动与东道国经济发展目标相协调,比较了日本FDI与欧美国家的重大差别;技术地方化理论对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和FDI动机进行了解释;讨价还价理论认为母公司、东道国合作者和东道国政府的相互之间讨价还价的实力会影响跨国公司海外投资分支机构的股权结构选择;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理论认为跨国公司的FDI与东道国经济发展阶段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与制约的互动关系;子公司理论以跨国公司子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母子公司关系、子公司角色、子公司发展机制等;战略管理学派理论从跨国公司的战略管理角度对跨国公司的FDI行为给予了全新的解释;动态比较优势投资理论研究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FDI;实物期权理论的战略投资管理特征使它能够为跨国公司投资行为的发生和变化进行对应的解释,认为不断获取期权是跨国公司进行跨国投资的主要动机;商业生态系统理论从现代生态学的角度透视当代跨国公司的演变及其特性;跨国公司全球持续竞争优势(GSCA)理论主要从资源而不是从产品的角度来分析跨国公司的资源定位、资源与业绩、战略选择及竞争优势;投资诱发要素组合理论认为跨国公司的FDI行为是外部的直接和间接因素影响的结果;资源决定理论认为跨国公司进行海外投资时,对当地战略资产和经营性资源依赖程度的高低,决定了其股权结构战略的选择;制度因素影响论强调制度因素对跨国公司股权战略选择行为发挥着重大影响,认为国家风险、东道国政府股权比例限制乃至文化差异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摘要:通过定义海外子公司的当地化程度与资源在跨国公司组织内的横向流量两个维度,建立跨国公司组织结构演进模型。并利用统计技术对跨国公司组织结构与海外子公司战略绩效关系的相关假设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网络组织结构并不能导致海外子公司获得最优的战略绩效。
关键词:跨国公司;组织结构;海外子公司;战略绩效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3-0100-02
1 文献综述
20世纪70年代,事业部制组织结构(M型组织结构)出现。Williamson(1975)认为M型组织结构的公司总部类似于资本市场的投资者,它具有比外部资本市场更多的优点。Armour和Teece(1978)等考察了美国和英国跨国公司的经营业绩,证明了M型组织结构的优越性。但是,Cable 和Dirheimer(1983)等对德国与日本的公司进行实证检验,却没有得出M型组织结构会提升公司长远绩效的结论。
网络组织结构出现后,学术界对跨国公司组织结构与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全面。Mohammed和Victor(1991)认为不同战略与公司结构的组合将会产生不同的绩效。Malnight(1996)指出,网络组织结构将为跨国公司获得长远的优良绩效提供更大帮助。
目前的研究未将跨国公司组织结构与海外子公司绩效关系纳入进来。本文将对跨国公司组织结构与海外子公司战略绩效之间的关系做初步探讨。
2 研究假设
内容摘要:跨国公司为了创造和保持其长期的全球竞争优势,降低成本和提高投资利润率,需要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对分散在不同地域的经营活动进行集权管理,通过利用规模经济,在多种产品和多元市场的价值链上充分扩展经营活动,即实施高度一体化战略;世界市场趋同性的同时,也存在着差异性,跨国公司的本土化战略便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作为世界经济增长主力军的我国,如何利用跨国公司为本国经济服务,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跨国公司 全球化 本土化
跨国公司本土化的发展现状
(一)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战略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跨国公司大规模进入中国已有 20 多年的历史。随着中国加入WTO,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投资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作为当地响应能力的反映,跨国公司不再被动国产化,而是主动站在全球的视角,打量各国在其价值链各环节中的比较优势,以最合理的方式积极响应当地特色,纷纷从人力资源、营销管理、资本运营、研究与开发等方面大力推行本土化经营战略(刘文纲,2003)。
(二)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发展历程及新趋势
1.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来,顺应中国对外开放政策和外国公司重返中国的潮流,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由最初的投石问路到现如今的大举进军,其发展成效有目共睹,总体来说,1979-2005年外商在华投资明显加快,外资合同金额及实际利用外资金额有大幅增长,在华发展极为迅速。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主要趋于微笑曲线中间位置,即将附加值最低的部分转移到中国,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许多跨国公司加大了价值链两端的投资与合作,提升了在华投资的整体档次,大大增加了国内配套企业的盈利空间。
2.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发展新趋势。当前,跨国公司顺应潮流进行了经营市场全球化、经营业务服务化、经营资源外部化的同时,大举实施本土化战略并根植中国,首先,在人员本地化方面,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本地化趋势明显;其次,技术本地化程度不断加深,跨国公司产品的不断创新带来技术向本地转移,而研发中心的快速增长,也带动应用技术的研发逐渐向基础技术研究的深入;最后,生产配套的本地化日益突出。
论文关键词:跨国公司 经营特征 全球战略目标 非价格竞争
论文摘要:跨国公司具有实行全球战略目标和高度集中统一的经营管理,以开发新技术和开发多种经营推动其发展;以利用价格竞争手段争夺世界市场等特征。
跨国公司(Trarnatianal Corporadon).又称多国公司 (Multi—natiorad Enterprise)、 国际公司([nternadonal Firm)和宇宙公司(Cosmo—carp oration等。1974年,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作出决议,此后联合国统一采用“跨国公司这一名称。
跨国公司是在 两国或两个以上国家 (地区)拥有矿山、工厂 、销售机构和其他资产,在母公司统一决策体系下从 事国际性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它可以由单个国家的企业独立创办.也可以是两个或多个国家企业合资或合作经营,跨国公司是通过输出企业资奉,在许多国家设立分公司,或控制当地的企业成为他的子公司,从事生产、销售及其他经营的国际性资奉主义垄断组织。它是垄断财团通过直接投资在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形成一个由国内到国外,从生产至销售的一个超 国家的垄断体系。
联合国跨 国公司妥员会认为跨 国公司应具备以下三要素:第一。跨国公司是指一个工商企业,组成这个企业的实体在两个或两个上的国家内经营业务,而不论其采取何种法律形式经营,也不论其在 哪一经济部门经营;第二,这种企业有一个 中央决策体系,具有共同的政策,此种政策能反映企业的全球战略目标;第三,这种企业的各个实体分享资源 ,信息以及和社会效益引起世人注目。
跨国公司的经营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跨国公司实行全球战略目标和高度集中统一的经曹管理
这一点我们从跨国公司的定义中就不难看出跨国公 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生产、配置,并把研究与发展、采掘、提炼、加工、装配销售以及服务等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仲向世界各地.而把最高决策权保留在跨国公司总公司,总公司对整个公司的投资计划、生产安排、价格体系、市场安捧、利润分配、研究方向以及其他重大决策分担责任。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际化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而本地化是跨国公司推动国际化进程的重要选择。一个真正的跨国公司只有在东道国扎根、生长,实现了全面的本地化,才能真正走向国际,成为国际化的跨国公司。本文对跨国公司本地化的动因以及在本地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跨国企业;本地化策略;营销策略
一、本土化策略的动因分析
(1)降低运营成本。跨国公司实现生产、加工、人才当地化之后,生产及运营成本将远远低于产品在母国生产后输出及人才外派等“跨国运营”方式,这样才能充分利用当地市场制造成本低的优势,达到跨国运营成本最低化的目的。(2)全球范围内合理配置资源。跨国公司凭借其内部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对各类资源进行调配,高度融入了当地社会,对东道国的资金、技术、人力等资源的运用更加得心应手,以实现跨国经营物尽其用、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跨国公司本地化策略都是其全球整体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降低成本与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3)解决市场准入问题。首先,本地化可以使跨国公司取得“国民待遇”,与本地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享受税收及其他一系列更优惠政策;其次,本地化使产品更具有亲和力,使东道国居民心理上更容易接受,有利于产品迅速进入东道国市场;最后,就跨国公司内部而言,其夕阳技术,过剩资本也有了去向,能在全球经济的链条上享受到增值的乐趣,而发展中国家也可以利用外资以及相对本国而言仍属先进的技术,达到双赢的目的。(4)迎合当地消费者需求。由于许多经营领域具有很强的国别或地区特征,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必须满足当地消费者的多种需求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跨国公司选择了本地化策略。
二、跨国公司在实施本地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少数跨国公司存在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对自己民族的一种极端盲目的肯定,损害了当地消费者的利益。少数跨国公司在华经营时由于这种观点的存在最终只能是自食其果。(2)少数跨国公司缺乏遵守中国市场秩序和道德准则的观念。市场的秩序指的是参与市场博弈的企业之间在维持各方面“公允”的利益的前提下,自然形成的一种市场自律的规则。道德准则是由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等多方面因素组合而成的一种社会通用的自律行为规范。任何企业、团体、个人在这个人文环境中都必须不折不扣地遵守这些约定俗成的规则和准则。如果企业不遵守这些游戏规则和道德准则,那么就很难得到一个地区消费者的信赖。(3)少数跨国公司存在营销歧视。近年来,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上的营销歧视事件不断发生。所谓的营销歧视,是指在商业行为过程中生产商直接或间接地针对不同地区的客户有意无意地采取不同的营销标准或营销行为方式。营销歧视给这些跨国公司带来了严重的后果,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直接影响它们的品牌价值和口碑声誉。(4)少数跨国公司的营销推广全球化遭到中国消费者冷遇。本土成功的经验模式生搬硬套在中国市场上,盲目地推行总部认为正确的而没有在当地实践的市场营销策略,在营销推广中坚持所谓的广告信息的统一一致,大量采用总部稿件,而中国的营销和执行团队在上述问题上是没有太多的发言权和自的。(5)少数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伪本土化”。所谓跨国公司在华的伪本土化,是指由于中国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存在的制度不完善而引起的对消费者利益保护方面的欠缺,这些公司则“因地制宜”地加以利用的做法。这虽然没有违反中国的法律,但并没有真正维护中国消费者的利益。
跨国公司为了更好地实现其全球战略目标,充分利用东道国本土资源,更好地应对来自东道国企业的竞争,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克服以上问题,科学地制定本地化策略决策。企业要在总的民族主义观念指导下,积极实施本地化决策,切实保护好东道国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本地化是跨国公司实现其整体战略的重要手段,因此,实施本地化的出发点要符东道国的消费者权益。此外,跨国公司在本地化的发展上应采取全球统一营销标准,建立长期的本地化策略规划,赢得当地消费者的认可,加强社会责任建设,彻底消除跨国公司的“伪本土化”,提供给消费者更多的增值享受。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