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口语翻译

口语翻译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日语口译的翻译方法及译员必备素质

摘 要:中日两国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就有着友好往来的历史,而在此交流中,译员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是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有了新的进展。因此口译作为两国文化交流的手段,其作用和地位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将以日语口译的翻译方法以及译员的训练方法展开论述。

关键词:口译;全球化;应用

一、口译的定义

“口译 是一种通 过口头表达形式,将所听到的信息准确而快速地由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进而达到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是人类在跨文化、跨民族 交往活动中所依赖的一种基本的语言交际工具。”(梅得明2 0 0:06 )。在我国古代,周代设立了接待外宾的机构,兼管传译工作(可参考《文献通考・职官》。在这个机构中接待外宾的官职,在周代成为“行人”;在秦代称为“典客”,在汉代成为“鸿胪”或 “大鸿胪”,在魏和西晋时也成为“鸿胪”。在现代日语中,“口译”成为「通U(つうやく),日语中使用的“通译”一词并非日本人所首创,在宋濂的《元史q列传第三十七》的记述里对“通译”一词的使用:“郝和尚拔都,太原人,以小字行,幼为蒙古兵所掠,在郡王迄忒麾下,长通译语,善骑射”。由此发现我国早就开始使用“译语”一词了。汉代许慎有“传译四夷之言者”的说法,较为客观的阐述了自古以来口译的工作内容。

二、翻译方法

(一)变换语句结构

口译的语言特点是口译体,但这里所说的口译体并非等同于非正式语体,由于口译体大量采非谓语动词形式,所以译者在翻译时语序尽量与汉语一致。口译和笔译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笔译可以斟字酌句,反复推敲,读者可以反复推敲译文,仔细体会。口译则要求在短时间内完成,译文必须一次完成,无法进行二次修改,听者也只是在听到原语之后,立即听见译文。所以要求口译者无法想笔译者那样,根据需要可以对译文的语序进行前后调动。所以最好的翻译方式就是尽可能的采用直译,将原语的内容逻辑清楚、简洁明了的翻译出来。在翻译的过程中,注意重新调整句子结构,尽量将复杂句变成简单句;将长句变成短句。

(二)尽量做到忠实于原文

全文阅读

英语口译人员的基本素质与翻译技巧

[摘 要]英语翻译人员在交谈者双方中间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要精通这门语言,还要具备一定的业务素质、掌握基本的翻译技巧。这样,翻译人员才能够运用语言这个工具准确、简练地表达交谈双方的相关信息,确保无论是外事活动还是商务洽谈能够顺利进行。

[关键词]翻译;业务素质;翻译技巧

英语口译人员是交谈双方的桥梁、纽带,作为一名英语翻译,掌握英语这门语言是前提条件。翻译不是机械地把发言人的单词、词组或句子译成另一种语言,而是运用英语这个工具准确、简练地表达交谈双方的相关信息。为了确保无论是外事活动还是商务洽谈能够顺利进行,一名合格的翻译人员应该具备很高的综合素质。

一、翻译人员的基本素质

1. 崇高的职业道德。口译工作是一个崇高的职业,要求其责任感强,道德素质高。译员的责任感体现在忠实和尽职两个方面。所谓忠实,是把交谈双方的语言准确的相互传递,尊重讲话人的原意,如实表达讲话人的思想,不随意增删、篡改。所谓尽职,指的是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观念。口译工作属于外事活动,“外事无小事”,任何国际性会议或商务洽谈都关系到本国的形象和声誉,因此,一个忠于职守的翻译,可以纠正主讲人的不当用词,为双方的成功沟通铺平道路。

2. 扎实的语言功底。一个合格的英语口译人员应该具有扎实的英语和汉语基本功,掌握英汉两种语言的特点和互译规则,具备快速、准确的遣词造句能力,具有较高的“听、说、读、写、译”综合技能。

3. 敏捷的思维。口译工作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的,它的特殊性在于译员几乎没有时间分解口译过程的三个阶段,即理解、翻译和表达。译员必须迅速接受主讲人的一切观点,完整地表达主讲人所表达的全部想法。

4. 超强的理解力。理解力表现在两个方面: 口译人员除了能听懂标准的外语以外,还应该具有很强的语言适应能力。对于很难理解的讲话,口译人员也应该能够听懂。在许多国际会议上,发言人不讲母语,而是讲英语,有些人受本国语音的影响,带有口音,把此单词读成彼单词,令人啼笑皆非。这种口音给译员带来很多困难。资深的翻译可以根据平时的语言知识加以分析,理解发言人的意思。

全文阅读

商务英语口译中的数字翻译

摘 要: 文章从两个角度探讨了商务英语口译中的数字翻译。一是通过分析汉英数字表达体系的不同来解释如何更准、更快地翻译数字。其次是通过分析数字翻译的模糊性来探讨数字翻译中的精确、准确与模糊是统一存在的。

关键词: 商务英语口译 数字翻译 表达体系 模糊性

21世纪的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贸易等方面的对外交往更加频繁,口译作为国际政治、经济及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愈显重要。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成熟,国际技术贸易和项目拓展愈来愈需要更多的国际商务英语人才及商务英语口译人才。加之目前国内在培养口译人才时常常把语言培养和技能培养分而治之,商务英语口译人员在工作时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其中,数字翻译亦是一项难题。从事商业或者相关工作,在询盘、报盘、订单、支付、谈判、仲裁等商务活动过程中,必然会用到很多数字。如果译员译错,甚至是不准确,都会为客户带来重大经济损失。

一、明确汉英数字表达体系差异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思维方式的差异形成了数字表达的差异,这使译者在口译中感到束手无策。而衡量翻译的两条基本标准就是:“准确、流利”(梅德明,2006)。口译更要重视“准确与流利的有机统一”(陈,2006)。在商务活动中,数字翻译一定要做到准确。所以,数字翻译是口译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汉英数字互译时涉及数字单位的换算问题,译员的反应和换算速度会决定翻译的准确性和流利度。

英文数字是三位数为一个单位,而中文是四位数为一个单位。

Tr:trillion; M:million; Th:thousand; H:hundred

中文四位一进和英文三位一进的差异决定了数字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翻译问题,还有单位换算问题。因此,在时间紧迫的环境下,口译员要准确无误地翻译出大数字就需要熟练掌握汉英表达体系,快速换算出目的语表达体系。

全文阅读

从目的论原则看商务口译中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

摘 要:最近几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也在逐渐扩大,同时越来越重视商务口译。商务口译是国际经贸活动中的一项新晋职业,但是,从目前我国商务口译的现状来看,商务口译的人才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对外经贸活动的需求,这给商务口译中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针对从目的论原则看商务口译中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做了重点论述。

关键词:目的论;商务口译;语义翻译;交际翻译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5-64-2

0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商业活动也变得日益频繁,但是,各国之间的语言和文化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要想保证商业活动的正常进行,我国就应该重视商务口译。商务口译主要是口译员通过口头翻译帮助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双方进行的交流方式。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口译员不仅要扮演翻译中的桥梁作用,同时还要为服务的一方争取最大的利益。

1 目的论原则

1.1 目的法则

针对翻译目的论来说,目的法则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目的法则主要指的就是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翻译人所要达到的翻译目的。在不同的翻译场合,口译人员应该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手段,要有灵活性。在翻译的过程中,一般分为直译和意译。与此同时,根据文本类型的不同,口译人员在翻译中也应该随机应变的进行翻译,例如,当口译人员翻译广告时,翻译的口气应该达到脍炙人口的效果,同时还应该突出文字的生动性和简洁性。因此,为了达到翻译的目的性,口译人应该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文本进行翻译,从而使得翻译正常进行。

全文阅读

边检英语口语化翻译技巧的分析

【摘要】边检英语是国际间开展出入境交流的主要语言,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专业性。掌握边检英语口语化翻译技艺,十分有助于提高英语翻译能力与水平。本文从边检英语语言特征、边检英语口语化翻译窍门等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提高边检英语的翻译能力。

【关键词】边检英语 口语化翻译 技巧

边检英语的专业性与实用性都很强。与普通英语比较,由于用于边检工作与交流,边检英语有着自身特有的特征,运用不好,极大可能引起与国际友人之间的误会。故而,在从事边检英语翻译时,有必要掌握翻译技艺,以确保翻译的正确度。

一、边检英语语言特征

1.词汇特色。

(1)一词含多重之意。在英语中,通常一个词汇有着多重含义,自然边检英语词汇也不例外。以permit为例,原意是“允许,许可”,为动词,用在边检英语其意思还有“许可证”。又比如offer,原意为“提供,提议”,用在边检英语其意还有“报价”;promotion原意为“促进,升级”,用在边检英语其意还包含“促销”;balance原意为“平衡,均称”,用在边检英语还有着“余额”之意。

(2)大量运用缩略语。边检英语有着很强的专业性,因此,为了节约交流时间,就需大量运用缩略语,以提高交流效率。代表性比较强的就是工作中会大量运用国家代码。

2.句法特色。在漫长的语言演进中,边检英语已形成自身特有的句子构造。在边检交流当中,会涉及不少法律法规问题,要显得更为正式就是要采用这些句子结构,也为人所认可,特别是在双边合作协议中,更是要运用这些句子结构。通常边检英语有着复杂的句子结构,会大量使用从句与被动句。

全文阅读

专业术语翻译对口译质量影响的观察性研究

摘要:使用观察性研究法,以首届国际金融征信会议同声传译录音材料为研究语料,对译员在同声传译中如何有效地翻译专业术语,专业术语的翻译如何影响其翻译质量的评估等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为了提高该研究的信度,对中国人民银行会议组织人员进行了采访,对译员的工作背景以及该翻译任务的准备情况都进行了了解。

关键词:同声传译;专业术语翻译;观察性研究

一、引言

术语是指经过业界权威机构认定的专业名词,对于学术界或其他领域的有效交流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全如,2004)。术语的翻译在口译中凸显出其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在口译中,由于其即时性的特点,听众如果对术语的理解有偏差,没有时间查阅资料进行确认;而同传译员也没有机会对术语进行解释,因此术语翻译的准确性对口译的质量和效果都是十分重要的。在世界主要口译行业组织,术语的准确翻译都是重要的质量要素,尤其是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它把术语明确地列入评估标准。术语翻译在口译中的作用还不止于此,“走钢丝假说”(tightrope hypothesis)认为(Gile,1999:159),口译员由于受个人能力的限制,任何一次口译任务中都可能会有误译和漏译(errors and omissions)出现。一些成熟的客户常常在口译进行之前对译员进行专业知识(subject knowledge)的培训,使他们详熟专业术语,以保证翻译的效果和质量。虽然专业术语的准确翻译对口译很重要,业内人士对此也一致同意,但是,术语翻译如何具体地影响到翻译的有效性,还没有详实的研究。本文通过对口译语料的分析以及通过译员和客户的采访,从术语学和语篇的角度来研究术语的翻译究竟是如何影响口译活动的。

二、研究方法

随着口译日益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口译研究也逐渐从“哲学”和规定性的研究方式转向实证研究(Toury 1991)。但是,事实上口译研究中还没有足够的观察数据,因此Stenzl(1983:47)号召应有更多的描述性研究或观察性研究。观察性研究主要包括探索模式、集中分析模式和假设检验模式(Gile,1998:65)。本文要采用的方式是集中分析模式,即通过对观察数据的分析,集中对某个现象进行研究,这也是观察性研究中最常用的一种分析模式。

三、研究过程

(一)研究语料的来源

全文阅读

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口译

摘要:由于文化负载词在译语中缺乏对应语,因此如何成功地在国家、国际重要会议中准确地翻译文化负载词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本篇文章试图以生态翻译学的转换三维翻译原则为指导和判断标准,结合发言人现场翻译的实例,探讨生态翻译学对会议口译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的启示,以期获得最佳译文,从而更好地促进中英文化的交流。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文化负载词

引言

外宣工作离不开外宣翻译,尤其是我国一年一度的人大和政协会议期间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中,口译的重要性尤为凸显。然而会议中发言人经常会使用一些汉语负载词,这些负载词的翻译尽管让译员感到棘手,但是却能够起到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的作用,也有益于维护汉语及其所负载的文化并提高其在整个世界语言文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维持全球语言文化生态系统的整体平衡。所以,笔者将从生态翻译学的视域分析文化负载词的会议口译。

1 生态翻译学与文化负载词

1.1生态翻译学概述

近几十年来,翻译理论空前繁荣,而生态翻译学是一种全新的以生态学的视角来研究翻译的理论。它借鉴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的基本原理,提出“翻译适应选择论”。此理论观点认为“翻译是以译者为中心的,译者要适应整个生态翻译环境就要进行选择”。最佳的适应和选择造就了最佳的译文。要做到“最佳”就要多维度地适应和适应性地选择。这里的多维度是指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从这三个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角度出发,提取出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翻译即是最佳译作。

1.2文化负载词

全文阅读

口语文体的特点及翻译策略

【摘 要】本文以2012第十三届年雅克?波拉克研讨会的现场翻译为例,从文体学的角度分别以日常口语体的不流畅性和附加语两个方面对演讲者里卡多・豪斯曼的发言进行文体分析。得出结论,在口语文体的翻译中,应根据说话者的原意,对口语问题的不流畅性和附加语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口语文体;翻译;不流畅性;附加语

首先,口语范畴包括日常交谈,公共演讲,讲座,讨论,辩论等等。其次,各类不同形式的口语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其文体各自不同。本文以第十三届雅克・波拉克研讨会为范例,从流畅性,词汇和句法方面,通过分析其文体特点,来对发言人的讲话进行翻译。

一、任务分析

2012年11月9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13届雅克・波拉克研讨会在美国华盛顿举行。因报告篇幅与分析的需要,笔者从中选取了较具代表性的语段作为本文的案例分析对象,重点讨论描述了针对问题翻译应采取的方案,希望能在其他译员今后的翻译实践中起到借鉴的作用。

里卡多・豪斯曼的发言属于口语文体。口语文体的特点是比较复杂,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不流畅性。

二、口语文体的特点及相应翻译策略

2.1 不流畅性及其翻译

全文阅读

商务英语口译中的文化要素翻译策略研究

摘 要:随着英语的普及,我国对外交流工作也不断加强,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表达的思想也可能有差异,如何将表述者真实的意思转换成为英语,还能让外文化背景的人能够理解,这是商务英语口译人员在口译工作中要着重考虑的问题。文章首先介绍商务英语口译中的文化视角,其次介绍商务英语口译中文化要素翻译的策略,最后,展望商务英语未来的发展。希望可以给同业工作者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商务英语;英语口译;文化要素;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3-118-2

0 引言

英语是世界上公认的最为通用的语言,在任何正式或是非正式场合都需要英语作为基本的交流沟通工具。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人们在交流过程中能够使用一种通用语言就可以将彼此的思想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传达给对方。尤其是在商务洽谈中,英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商务英语口译人员也不断地提出更多适应性的要求。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场合,能够领会其中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还能将意思传达到另一种文化背景之下,这是也是对口译人员的一项挑战。

1 商务英语口译中的文化视角

具有商务活动的特征是商务英语口译区别于其他英语口译工作者最主要的特点。商务英语的口译者需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以专业的商务英语口译人员要具备专业性的同时还要具有准确性和保密性。

随着大经贸、大商务格局的形成,口译已经不仅仅受限于以往的进出口、商务谈判、函电等方面,而是涵盖经济、金融、贸易、商法、营销等一切用于商务活动的场合。由于商务活动本身就是一件专业性很强的活动,这对商务英语口译人员而言也是需要一定范围的专业性,不仅仅是语言的专业性,也要具备商业知识的专业性,例如。商务规范、公司法规、商务合同等,都需要口译者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在实际口译过程中不仅需要口译人员现场将双方的中心思想流利地表达出来,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定的准确性。有时,由于口译人员一丁点的口语失误就可能造成重大的损失,尤其是牵扯到数学问题的时候。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准确性的时候要同时考虑发音数字,做代表的立场专业术语等各方面的准确性。很多商务活动中都会涉及一点商业机密,此种情况下,口译人员还要做到保密性,切记不可以将自己做代表的一方的商业文件泄漏出去,否则不仅使公司利益受损,对于口译人员自己而言不仅是专业素养的欠缺同时也会受到相关的法律惩罚。

全文阅读

基于语言不对应性的商务口译翻译策略

【摘要】传统意义上,语言是翻译的基本对象。但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存在着极大的不对应性,这种编码解码式的翻译就造成了误译和“翻译腔”的产生。商务口译是一项高度交际化的活动,以信息的及时有效传达为根本目的,由于语言和文化的不对应性而造成的沟通不畅问题尤为显著。因此,译员应该弥合两种语言的不对应性,实现通顺明确的翻译。

【关键词】商务口译 不对应性 翻译策略

一、汉英两种语言的不对应性

著名翻译学家尤金・奈达曾经给翻译下过一个被广泛引用的定义,“翻译是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的、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指语义上的对等,其次是风格上的对等。”但是,实现两种语言完全的对等是不可能的,连奈达本人也曾表示他所说的“equivalent”(对等)不同于“identity”(等同),翻译只能实现一种近似的对等,却不能达到一一对应或完全等同。《实用英语翻译》一书中提到,“汉语和英语分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词汇和语法结构方面有很多不同,因此在翻译中很难将两种语言的词汇或结构一一对应。”这种不对应性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1.词汇层面的不对应。早期的翻译学追求两种语言的“对等”(equivalence),Catford在1965年将其定义为 “用目标语(TL:target language)中对等的文本材料取代源语(SL:source language)的文本材料”。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翻译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词汇和句式的一一对应关系。从词汇层面来讲,解码式的翻译只有当两种语言的词汇呈现图1所示的一一对应关系时才能实现。

而现实翻译中,语言的对应却如图3所示,呈现出复杂的交叉对应关系。图4所示就是这样一组常见关系:

我们看到,汉英两种语言的对应关系是极其复杂的,一对多,多对一以及一对一甚至没有对应词的情况都是普遍存在的,这就是汉英两种语言词汇层面的不可对应性。

2.语言结构层面的不对应。汉语是意合语言,英语是形合语言,这两个概念最早是由王力先生在《中国语法理论》中提出的。所谓“形合”,指借助语言形式,主要包括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实现词语和句子的连接;“意合”指不借助语言形式,而借助词语或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关系来实现语篇内部的连接。这种差异决定了两种语言结构的不对应性: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