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控制论

控制论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试论控制爆破中的控制

摘要:随着爆破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爆破器材的不断创新,爆破技术的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在城市内广泛应用控制爆破技术,突破了传统的废旧建筑物拆除方法,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文章从宏观和微观上就快速、经济、安全可靠的控制爆破方法加以论述,并从成功的爆破实例中归纳出爆破的范围、音响、大块率、原料消耗的适宜度。

关键词:控制爆破;宏观控制;爆破项目;爆破器

中图分类号:X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09)14-0163-02

目前,国内外用控制爆破法拆除楼房、桥梁、设备基础、码头、烟囱、水塔等较为普遍。由此可见,采用控制爆破法拆除城市的废旧建筑物,既经济、快速,又安全可靠。近年来,用控制爆破法完成各类拆除工程,促进了人们对这种新型爆破技术的理论、设计计算和操作工艺等方面认识的提高。为使这种新型爆破技术更有生命力,更安全可靠,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加强研究探讨,使之得以控制,爆得好,进度快,既省钱又省力。

一、爆破的宏观控制

所谓“控制爆破”无非是指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严格控制爆破能量和爆破规模,使爆破的声响、冲击波、爆轰波、振动、破坏区域、飞块距离以及破碎物的散塌范围,控制在规定的限度以内。这些都需要通过精确的设计计算和精心的操作来实现。由于爆破项目有的在室内,有的在室外;有的有倒塌方向、空间,有的无倒塌方向、空间;有的处在地下、半地下,有的在地面;有的却需要爆破半截,留半截,或爆掉一部分,完好的保留一部分_有的只要爆而无声,有的只要爆倒则可;也有的要求达到规定的块度、破碎度和倒塌散布面。可见,控制爆破对象的规模、质量、数量、大小、形状等不同,必须针对爆破目标有目的地加以控制。就宏观控制来说,应侧重于下述方面:

全文阅读

现代控制理论与经典控制理论的差异

摘 要 本文主要通过研究对象、数学建模、应用领域等方面分析比较现代控制理论与经典控制理论的不同,对控制方法的选取提供参考作用。

关键词 现代控制理论 经典控制理论 差异

中图分类号:O23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控制这一概念本身就反映了人们对战胜自然的渴望,控制理论也自然而然的在人们认识与改造自然的历史中发展起来。经典控制理论与现代控制理论作为控制理论的主要部分,两者之间有区别又有联系。笔者于此通过分析对比研究对象、数学模型、基本方法等方面介绍它们的不同。

1 控制理论简介

1.1 控制理论的性质

控制理论研究如何改进动态系统的性能以达到所需目标,这个广义定义包含了人类活动的许多方面。自动控制领域有两个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主题:其一是反馈的概念,反馈概念的精髓是可以得到各种输出和它们的各个所需值的实时比较的度量-各种误差,再由以此测量到的误差来减少误差。其二是最优控制的概念,控制的目标是使以数字量表示的显示在一段时间上的所需性能和系统实际性能间的差异的性能指标为最小,要寻求一个使性能指标最小的时间函数的控制。

全文阅读

财务控制论

按照传统和现行的解释,财务控制是指财务人员(部门)通过财务法规、财务制度、财务定额、财务计划目标等对资金运动(或日常财务活动、现金流转)进行指导、组织督促和约束,确保财务计划(目标)实现的管理活动。这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或基本职能,与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与评价一起成为财务管理的系统或全部职能。在财务管理作为价值增值的主要手段、财务状况事关每个企业的生存壮大的命脉、财务技术倍受社会各界和每个企业关注的今天,需要我们这些专业人员在不断创新的理念下,重新审视财务管理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财务控制的功能及其在整个财务管理系统中的地位。

一、财务控制在财务管理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财务决策是财务管理核心的观点,无疑会使财务管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得以提高,财务人员不再仅属于账房先生之类的的管家。但是在理论上把财务决策摆放在财务管理体系、职能的首要地位,我们认为可能违背了财务管理最本质的含义,不利于有效地实现财务目标,对财务管理的实践难以发挥最有效的指导作用。原因有二:第一,财务决策特别是最有效的长期财务决策,属于企业战略规划,这种决策规划的权力在公司治理结构中仅仅属于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包括年度财务预算的审批权也是如此,也就是说“事前”财务管理权限基本上属于出资者,决不属于只是执行性的经营者和财务经理的层次上,后两个层次的财务管理在内容上主要集中在“事中”阶段。由于企业内部的多层关系使财务管理划分为出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财务经理财务多个层次。经营者和财务经理者的基本职责是落实战略决策、实施公司预算,所以才称其为执行型,而不是决策型。从企业内部的角度分析,财务管理主要属于经营者和财务经理层次,因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具体经营管理问题主要涉及经营者,具体财务管理肯定与首席财务长联系在一起;第二,从决策的概念上分析,决策就是决断,尽管任何决策也都是包含了一个复杂的分析比较、择优的过程,但是,如果把财务管理的主要职责或职能规定在筹资决策、投资决策和股利分配决策的话,作为财务管理核心人物的财务经理,核心部门的财务部门会经常处于“待业”或“关门”的状态。因为一个企业的投资、融资和分配决策,尤其是长期投资决策、资本结构决策和股利分配决策在企业错综复杂的经营管理活动中毕竟属于偶尔事件,更多属于非程序化决策。从现实分析,经营者更多是借助于法人治理结构,通过细化了的管理制度、具体的管理手段,均衡企业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完成财务决策、财务预算事宜。比如以管理学的组织行为理论为基础,解决企业内部各行为主体之间、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集团之间的利益矛盾与协调问题,即解决不同管理主体或利益主体间的签约关系,从而以管理制度方式来协调财务行为主体(如股东大会、董事会、经营者、财务经理、债权人及其他利益相关集团)的责、权、利关系,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企业财务学主要属于管理学的范畴,它以制度管理为主要特征,从财务制度上解决企业管理中的各行为主体激励与约束不对称问题,协调并指导各部门、单位的财务活动去实现企业总体目标,财务控制的任务是就通过调节、沟通和合作使个别、分散的财务行动整合统一起来追求企业短期或长期的财务目标。

二、财务控制的实施方式需要创新与整合

从机制角度分析,财务控制要以致力于消除隐患、防范风险、规范经营、提高效率为宗旨和标志,建立全方位的财务控制体系、多元的财务监控措施和设立顺序递进的多道财务控制防线。所谓全方位的控制是指财务控制必须渗透到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与组织管理的各个层次、生产业务全过程、各个经营环节,覆盖企业所有的部门、岗位和员工。所谓多元的财务监控措施是指既有事后的监控措施、更有事前、事中的监控手段、策略;既有约束手段,也有激励的安排;既有财务上资金流量、存量预算指标的设定、会计报告反馈信息的跟踪,也有采用人事委派、生产经营一体化、转移价格、资金融通的策略;所谓顺序递进的多道财务控制防线,是指对企业采购、生产、营销、融资、投资、成本费用的办理与管理必须由两个人、两个系统或两个职能部门共同执掌,如是单人单岗处理业务更需要相应的后续监控手续;这种对一线岗位双人、双职、双责的制度可以成为第一道财务防线,能够成为企业保安第二道防线的是在上述制度的基础上建立相关的票据、合同等业务文件在相关部门和相关岗位之间传递的制度、预算和目标。可以成为企业第三道防线的是以财务、审计部门能够独立对各岗位、各部门各项活动尤其是财务活动全面实施监督、检查、调节。这样的财务控制手段、方式决不局限于财经制度、财务计划、资金费用定额,它也需要创新,现实企业中创造的诸多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财务控制方式都值得深入研究、进一步完善,包括:

(一)以社会化、专业化为基本特征的董事会制度

如前所述,法人治理结构的关键是董事会这个中间地带,它联接所有者和经营者两方利益,同时防止所有者的干预,监控着经营者的行为。而董事会的关键是董事会人员构成,从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的经验看,只有社会化、专业化的董事会才能起到它应起的作用。社会化的标志是外部独立董事的介入,专业化的象征是专业委员会的形成与运作。例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组织管理其庞大机构的基本原则是政策制定与执行控制分开,分散经营与协调管理相结合。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只有最根本性的问题,如经营范围、产品方向、生产规模、投资安排、资金筹集、计划目标、重要职员任免等,方提交董事会及其所属的委员会讨论。董事会下设六个委员会:经营委员会、任免委员会、分红和酬偿委员会、关系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和财务委员会。这些委员会人数不多,一般由董事组成,一个董事可参加若干个委员会,其中最重要的执行委员会和财务委员会。执行委员会的任务是负责公司经营活动的全面领导,掌握财务以外的各项决策和指挥。但它不从事日常业务经营活动方面的具体执行工作,而是由它责成企业有关部门去完成。财务委员会独揽公司财务大权,批准一定限额以上的固定资本投资,规定公司的长期财务目标,决定公司高级职员的薪金,审查批准执行委员会提出的各种产品的价格方案,负责筹措资金,监督检查公司各部门的经济效果,年终对公司的决算进行审查,负责制定股利分配方案。经营委员会主要是代表董事了解和检查公司的营业情况。任免委员会主要负责公司高级领导备用人员的提名。分红和酬偿委员会主要是决定高级职员的薪金及每年应得的酬偿。关系委员会主要是负责公司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

(二)授权书控制

全文阅读

论造价控制

工程造价的高低,直接反映着投资效益的好坏,充分体现了建设项项目的工作质量和管理水平。在工程建设中,只有把造价管理的工作作为一项核心工作,才能真正降低工程造价,提高经济效益。整个工程项目的过程一般分为投资决策、设计、施工(包括招投标)、竣工验收及结算等阶段。工程造价的控制应贯穿于工程建设的全程,在不同的阶段,工程造价控制工作都有所不同。工程项目造价管理的基本内容就是合理确定和有效的控制工程项目造价,在建设程序的各个阶段,采用一定方法和措施把工程项目造价的产生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和核定的造价限额以内。

1.有效控制工程造价的原则

工程项目造价控制贯穿于项目建设全过程,但是必须重点突出。据统计,各个阶段是工作对整个工程的造价的影响分别为:投资决策阶段75%~95%;设计阶段:35%~75%;施工阶段5%~35%;竣工决算阶段0~5%。很显然,工程造价控制的重点应该在工程实施前的投资决策和设计阶段以策划阶段、设计阶段为重点的建设全过程造价控制。在项目做出投资决策后,控制工程造价的关键在于设计。根据西方一些国家分析,设计费用一般只相当于建设工程全部寿命费用的1%以下,但是这少于1%的费用对施工项目造价的影响度达到75%以上,由此,可见设计阶段的重要性。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普遍忽视工程项目前期工作阶段的造价控制,往往将控制工程造价的主要精力放在工阶段——审核施工图预算、合理结算建安工程价款。这样的做法尽管也有效,但是毕竟是“亡羊补牢”,事半功倍。要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就要把控制的重点转移到工程项目建设的前期阶段—— 策划阶段和设计阶段上来。

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是控制工程造价的最有效手段。在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将技术与经济有机结合,通过技术比较、经济分析和效果评价,正确处理技术先进与经济实力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力求做到在技术先进条件下经济合理,在经济合理基础上技术先进,把控制工程造价的观念渗透到各项设计和施工技术措施之中。

工程监理是控制工程造价的有效途径。建设监理制度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建设项目管理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产物。建设监理的任务,是从组织和管理的角度采取科学的措施确保建设项目工程造价目标、工期目标和质量目标合理地实现,为业主求得最佳投入产出。实践证明,工程监理是控制工程造价的有效途径。

2.工程项目各阶段的造价控制

决策阶段工程造价控制。对工程项目策划阶段的造价,许多业主有着错误的认识,认为造价越低就越好。控制造价不是一个单方面的问题,而应该是一个多因素的问题,应结合工程实际,综合考虑。新建一个项目在项目建议书批准以后,工程造价部门应根据国民经济长期发展规划、地区经济发展、各行业经济发展规划的基本要求,对要拟建的项目在技术上是否先进适用,经济上是否合理、有利,在社会上能否创造效益,资金落实情况等方面都进行全面、充分的调查、分析和论证,,搞好可行性研究,选择一个合理的建设规模。在建设项目投资决策阶段,项目的各项技术经济决策,对工程造价以及项目建成后的经济效益,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阶段,合理确定和控制造价对项目方向的准确定位、建设方案优化有指导性作用。

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设计阶段是投资者建设意图由设想向现实转变的一个关键阶段,因此设计阶段是工程造价控制的一个关键环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工程造价控制:实行设计招标制度,加强设计阶段的监理,确定合理的设计方案、成熟的工艺,减少在施工阶段重大设计变更和方案性变化的发生,对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将起到一定的作用。

全文阅读

会计控制新论

在网络环境下,通过对先进技术的运用使得财务会计工作人员对企业的各项活动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从而对这些活动进行实时控制,已达到提高企业单位的办事效率,实时监控是对企业管理的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会计控制一直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这种管理方式受到了从业者的极大关注。自会计学的提出到现在,会计控制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并且受到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和市场的影响。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世界各国的经济体无一不受信息技术革命和全球一体化的影响,各企业正在寻求新的会计实时控制的途径,在现代企业管理之中运用到高科技的信息技术,构建管理信息系统,从而达到会计实时控制的目的。

会计理论的发展历程

1.20世纪40年代以前

二十世纪前页,R.H蒙哥马利提出内部牵制理论,其中,账目间的相互核对并实施岗位分离是该理论的核心。这就如军政分离一个概念,实现权力的分权制衡和监督。组织上的责任分工和业务交叉检查是该理论的主要特点。这种理论,曾被认为是确保所有账目准确无误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控制方法。

2.20世纪80年代

《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的提出,使“内部控制结构”取代了内部管理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这一时期,西方会计界大量汲取信息理论、管理决策理论、系统理论、控制理论、组织理论等现代科学理论,一方面通过会计控制实现保护会计信息质量,另一方面也开始研究会计控制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3.20世纪90年代以后

1992年,由美国“发起组织委员会”提出了一份著名的报告,题为“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研究报告,这便是COSO报告。

全文阅读

内部控制理论

摘要:在各种组织高效运作的今天,内部管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介绍美国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为国人打开了一扇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窗户。国人可以学习他人的成功之处,来完善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内部控制;体系和结构;国外理论;意义

1内部控制系统理论

1936年美国会计师协会在《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的审查》文告中提出了以内部控制为基础的审计程序。1947年,该协会在《审计准则暂行公告》中又重申了这一内容。这一时期,内部控制处于以查错纠弊为导向的理论初级阶段,后被称为内部牵制理论。

1949年美国审计程序委员会下属的内部控制专门委员会发表了《内部控制、协调系统诸要素及其对管理部门和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专题报告,第一次对内部控制进行定义性表述:“内部控制是企业所制定的旨在保护资产、保证会计资料可靠性和准确性、提高经营效率、推动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贯彻执行的组织计划和相互配套的各种方法及措施。”同时报告对内部控制的范围做出解释,指出内部控制既是对会计和财务部门直接有关的控制,也包括了预算控制、成本控制、定期报告经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将统计报告送交有关部门,制定计划对有关人员履行职责的能力进行培训,设立内部审计部门以保证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种程序准确、顺利贯彻执行。当时,这一定义和解释被普遍认为是对内部控制概念认识上的重大突破,但是由于该报告内容宽泛,在职责划分上缺乏可操作性。于是,1953年10月,美国审计程序委员会对上述定义进行了第一次修正,在《审计程序公告第19号》中,修正后的定义表述为:“广义的说,内部控制按其热点可以划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1)会计控制由组织计划和所有保护资产、保护会计记录可靠性或与此有关的方法和程序构成;会计控制包括授权与批准制度;记账,编制财务报表,保管财务资产等职务的分离;财产的实物控制以及内部审计等控制。(2)管理控制由组织计划和所有为提高经营效率,保证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项政策得到贯彻执行或与此直接有关的方法和程序构成。管理控制的方法和程序通常只与财务记录发生间接关系,包括统计分析、动态研究、经营报告、员工培训计划和质量控制等。”

1963年该委员会在《审计程序公告第33号》对修正后的定义又做出进一步明确阐述:独立审计师应主要检查会计培训。会计培训一般对财务记录产生直接的、重要的影响。审计人员必须对它做出评价。管理控制通常只对财务记录产生间接影响。因此,审计人员可以不对其作评价。但是,如果审计人员认为某些管理控制影响了财务记录的可靠性,那么就要视情况予以评价,以避免管理控制给会计控制造成偏差。

然而,修正工作并没有结束。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人们发现“会计控制”中的保护资产和保护财务记录可靠性的定义,仍然会使人们产生“决策过程中的任何程序和记录都可以包括在会计控制的保护财产的概念中”的误解。为解决这一问题,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于1972年又对会计控制了一个更为严格的定义:“会计控制是组织计划和所有与下面有关的方法和程序:(1)保护资产,即在业务处理和资产处理过程中,保护资产免遭过失错误、故意致错或舞弊造成的损失。(2)保证对外报告的财务资料的可靠性。”

从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走过了漫长的道路,在实践中充实,在实践中修正,被理论界称之为内部控制系统理论阶段。而为这一阶段做结论的是‘美国准则委员会’。该委员会在总结研究前人理论的基础上,经过深入探讨,在该委员会1972年第1号公告中,为内部控制做出了在该阶段较为精确的定义:

全文阅读

DCS智能控制论文

1DCS智能控制系统用于矿山生产的优势

1.1设计思路简单在传统的矿井生产控制器的设置过程之中,在设置之前,充分了解到要进行控制的矿井生产系统的实际情况,根据要进行控制的矿井生产设备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控制模型的设计,在这个过程之中,随着矿井生产系统的运行变化,往往会出现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导致矿井生产系统出现变化,影响到矿井生产控制系统功能的发挥,可以说,要进行传统的矿井生产控制系统的设计是相当麻烦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将DCS智能控制系统技术应用在矿井生产控制领域,利用DCS智能控制系统技术之中的函数近似技术,将自动化控制参数拟合成为相应的数学模型,根据内置的模拟器系统进行对控制参数的转换,有效降低了矿井生产控制系统的设计难度。

1.2性能优越DCS智能控制系统技术的应用,可以对矿井生产系统之中的各种参数进行调整优化,相比较于传统的矿井生产控制系统,也更容易进行操作调控,对于新型数据信息的处理能力也更优越。

1.3一致性好传统的矿井生产系统是根据特定的矿井生产设备所设定的,只能够对特定的矿井生产系统进行控制。而应用了DCS智能控制系统技术的矿井生产系统对于大部分的矿井生产系统都有着良好的控制效果。

2DCS智能控制系统用于矿山生产的具体途径

2.1优化设计在DCS智能控制系统技术用于矿井生产控制的过程之中,可以充分结合DCS智能控制系统的先进理论技术以及相应的实践经验。在传统的矿井生产控制过程之中,主要采用的设计手段就是结合实际的工作经验来进行控制系统的设计,这种设计方法缺乏先进的系统理论的支持,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难以解决的故障问题。DCS智能控制系统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优化矿井生产控制系统的设计,并通过对先进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应用,有效地缩减产品从设计到成型的时间,提升了矿井生产控制的控制效率。截至目前为止,DCS智能控制系统技术主要应用的是遗传算法技术和专家系统技术,通过对遗传算法技术的应用,可以直接对矿井生产控制系统的结构对象进行优化设计,这就可以保证矿井生产控制系统具备更好的全局控制能力,也可以自动进行对于相关问题的检索控制;通过对专家系统的应用,可以充分吸取来自专家的相关意见,对于矿井生产控制系统进行有效的优化设计,提升矿井生产控制系统的应用水平。

2.2故障诊断一般情况下,矿井生产设备出现的故障问题具有非线性的特点,这就给矿井生产控制系统解决矿井生产设备的故障问题带来了很多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在矿井生产控制系统之中引进DCS智能控制系统技术,可以有效提升矿井生产控制系统的检索效率。并通过对DCS智能控制系统技术之中的专家系统、模糊逻辑算法、神经网络结构的应用,更加有效地确定矿井生产设备出现故障的区域,提升矿井生产设备的故障诊断的有效率。

2.3智能控制在矿井生产控制过程引进DCS智能控制系统技术已经成为了科学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一般情况下,矿井生产控制过程引进DCS智能控制系统技术主要集中在对于DCS智能控制系统技术之中的模糊算法、专家系统、神经网络结构的引进之上。DCS智能控制系统技术对于矿井生产系统的主要应用层面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层面:第一,进行对矿井生产设备之中的数据参数的分析;第二,对于矿井生产设备的运行状态的实时监督管理;第三,对于控制系统的有效管理;第四,对于矿井生产系统之中出现的故障进行及时的记录分析。

全文阅读

法律社会控制论

我们都知道理论与实践是相互结合才能最好的调整社会关系。我们在研究法学问题时,既应该有哲学家的哲学导言作引导,又有来自于经验的指导,通过这种理想成分来调整关系和安排行为。所以庞德认为我们把文明看作事实还是观念,它都是各个社会科学的出发点,都可以用来平衡社会关系。文明可使人类力量得到最完善的发展。文明包括对外在的、物质的自然界控制和对内在的、人类本性的控制。通过对社会控制,向每个人施加压力才能迫使他们维护文明,并阻止他们从事的行为。社会控制的手段有很多种,血亲组织社会中,由血亲组织内部纪律、共同的伦理习惯和宗教来处理争议,而法律制度最初被用来解决血亲集团外部所发生的争议;宗教组织在中世纪成为控制社会的一个有效手段,古代社会里我们所称的法律就是祭祀所宣布的并以悔罪和开除出虔诚社会等办法来保证执行的那些戒律;道德也通过其行为给亲属带来耻辱的血亲成员加以约束。

那么法律究竟是什么呢?法律是如何在变成今天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呢。人们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但一直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庞德认为法律的背后一定有一种强力,而这种强力迫使人们按照文明的方式延续社会的发展,使人性往善的方面发展。因此庞德提出法律就是依照一批在司法和行政过程中使用的权威性法令来实施的高度专门形式的社会控制。这个定义在当时的西方社会很新颖。庞德认为法律决是把权力的行使加以组织和系统化起来,并使权力有效地维护和促进文明的一种东西。法律是理性和经验的结合。法律作为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它必须是一种权威性的秩序。法律的权威性有其理论基础的,但是这种权威性的社会控制手段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完成它的社会控制的任务,庞德在提醒我们注意法律的局限性,比如确定事实很难,适用范围有限制等等,这些局限性告诉我们,法律作为社会的控制手段不能孤立,需要宗教、道德、教育的大力支持。

法律成为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后,究竟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利益呢?他首先通过两个形象的例子告诉我们社会控制能让利益最大化,能尽量保证用最少的资源来满足最大的需求,这恰是法律任务的社会工程论所要达到的目的。庞德认为利益就是人们个别地或通过集团、联合或亲属关系,谋求满足的一种需要或愿望。庞德借用了耶林的利益分类说将利益分为三类:个人利益、公共利益和社会利益。法律的任务就是审核、比较所有相互冲突或者彼此竞争的利益,然后予以接受或者摒弃。我们承认某些利益,然后由司法过程和行政过程按照一种权威性技术所发展和适用的各种法令来确定在什么限度内承认与实现那些利益;以及努力保障在确定限度内的利益。庞德认为法律是不创造利益的,起到的是一种调节作用,一种工具的价值作用。

对于利益的调整是不能任意进行的。任意的调整是文明的理性所否定的。对于各种利益的承认或者拒绝承认以及划定那些得到承认的利益的界限,最终都是按照一个确定的尺度来进行。这就涉及价值问题。从法律史发展进程来看,法学家们一直都在思考论证法律的价值标准。不同时期的法学家对法律价值有不同的观点。有神学的观点,有理性的观点,庞德认为最终的价值尺度是以最小限度的浪费来调整各种相互竞争的利益,也就是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社会物质生活需要。在这种信念的指导下,庞德分析了历史上存在的三种可以寻找价值尺度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是从经验中寻找某种能在丝毫无损于整个利益方案的条件下使各种冲突和重迭的利益得到调整,并同时给予这种经验以合理的发展的方法,这样,尺度就成为一个能在最小阻碍和浪费的条件下调整关系和安排行为的实际东西。当然这种方法的前提是需要完善的司法系统、训练有素的法官以及健全的法制。第二种方法是理性的方法,即依照一定时间和地点的文明的法律假说对新的主张来进行评价,划定其界限,调整与其他的要求之间的关系。当然假说也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庞德认为法律秩序的实际过程并不仅仅用经验去发现有助于调整各种冲突或重迭的利益的东西。理性也可以像经验一样。法学家们定出各种法律假说,即关于一定时间和地点的文明社会的关系和行为的各种假设,并且用这种方法为法律推理得出各种权威性的出发点。单纯的经验论或者单纯的理性论并不能完美的调整关系、安排行为。第三种价值尺度是关于法律秩序的一种公认的、传统的权威性观念,以及关于法律制度和法律学说应当是怎样的。尽管也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改变,但它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重大。庞德总结了五十年来法律所产生的变化,使我们认识到我们既要强调个人权利的保护,又要强调维护社会秩序,这是社会控制通过法律的手段所希望达到的最理想的高层次的一种文明。

参考文献:

[1][美国]庞德著:《英国普通法的诞生》,沈宗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2]沈宗灵主编:《现代西方法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3]吴金和:《评庞德的社会控制林》,载《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4]张忠利:《论庞德的社会学法学思想》,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6期。

全文阅读

论内部控制执行

现代企业管理强调并高度关注执行和执行力,形成了“执行决定成败”、“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企业控制执行力的竞争”、“执行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反映”等一系列理念,同时,人们关于执行和执行力的认识正呈现出一种深化和上升的趋势。作为现代企业管理重要要素和具体形式的内部控制也不例外,必须强调重在执行。内部控制的执行不仅直接关系控制活动的效果,更影响着企业在复杂竞争环境中的兴衰成败。

一、内部控制执行的含义

内部控制执行是指内部控制体系并实施后,由各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有组织地系统地遵照体系规定动作和标准具体落实并将体系转化为实际控制能力,使执行客体(业务)朝控制方向运行,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执行强调的是“落实”和“保障落实”。

二、内部控制执行在内部控制活动中的重要性

抓好内部控制执行,对发挥内部控制体系的作用、为企业实现经营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至关重要。

1.从内部控制本身的要义来看,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它强调的是控制过程的实施和落实,因此,执行是内部控制的重要内涵和根本要求,绝不能将内部控制看成是一堆静态的手册和制度。

2.从内部控制本身的局限性来看,由于可能存在、串通舞弊、人为错误、成本限制、非经常事项的不适性、修订不及时等情况的局限,内部控制只能为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而非绝对保证,不能认为建立内部控制就高枕无忧了。

3.从内部控制执行的地位来看,内部控制执行是内部控制体系实施的关键环节,没有内部控制执行或不能很好的执行,内部控制体系即便设计得再科学,也不可能有良好的控制效果。换而言之,一套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如果不去执行或执行不到位,就会成为一纸空文,更不可能对企业加强管理、防范风险和实现经营目标发挥保证作用,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总之,体系建设是执行的基础和前提,而执行是体系的“灵魂”,执行决定着内部控制体系的存在价值。

全文阅读

内部控制评价理论论文

「摘要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出具审核报告是我国注册会计师的一项新业务,急需对由此引起的相关理论与实务问题进行探讨。本文从内部控制评价的性质、范围、目标、评价标准、责任划分等九方面探讨了与内部控制评价相关的理论问题,以期对我国注册会计师相关鉴证准则的制定和实务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

「关键词内部控制;审核目标与范围;审核标准;审核阶段

内部控制因在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防止舞弊欺诈行为、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日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我国《会计法》有和关规定明确要求各单位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规范,建立符合本单位业务特点和管理要求的内部控制制度。与此同时,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说明与独立外部评价也引起相应重视。中国证监会要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对其内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有效性作出说明,要求从2001年起“公开发行股票商业银行应对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与有效性作出说明。商业银行还应委托所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内部控制制度,尤其是其风险管理系统的完整性、合理性与有效性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并出具评价报告。”在将来,所有上市公司及国有大中型企业均需聘请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发表意见。但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评价的做法很不统一和规范。本文拟对与内部控制评价相关的理论问题进行探讨。

一、内部控制评价的性质

在美国等审计较发达国家,将注册会计师业务分为鉴证(attestation)与非鉴证两类。鉴证业务是指注册会计师受托对由另一人所负责的书面认定的可靠性提供书面结论所执行的一种业务,包括审计(auditing)、审核(examination)、审阅(review,也译“复核”)、执行商定程序(agreeduponprocedures)等;非鉴证业务包括税务服务、管理咨询、会计服务等。审计业务要对认定作出积极的、较高程度的但不是绝对的保证;审核或复核业务一般对认定作出消极的、中等程度的保证,但在美国,审核业务也可对认定作出积极的保证;执行商定程序业务一般不对认定作保证,只报告所发现事实,但在有些情况下也可同时对认定作出消极的、中等程度的保证。在国际审计准则中,将注册会计师业务分为审计与相关业务两类,其中相关业务包括复核、执行商定程序和编表等。我国《注册会计师法》将注册会计师业务分为审计业务和会计咨询及会计服务业务两类,其中审计业务又包括审查会计报表,验证企业资本,办理企业合并、分立、清算等事宜中的审计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审计业务。

按照国际通行做法,注册会计师执行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业务既可是执行鉴证业务中的审核或执行商定程序业务,也可以是执行非鉴证业务中的管理咨询业务,但不能是鉴证业务中的审计或审阅业务。这是因为对内部控制的评价不能实施会计报表审计中通常所采用的重要审计程序如盘点、函证、计算、分析性程序等,因此,内部控制评价不属于审计性质。由于在审阅业务中主要采用询问和分析性程序,而对内部控制评价无法实施分析性程序,且仅采用询问程序却又不能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因此,对内部控制执行审阅业务无实际意义。

那么,我国注册会计师执行内部控制评价究竟应定位为什么性质的业务?关键要看内部控制评价的目的。由于注册会计师进行内部控制评价要对管理当局关于内部控制有效性(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的书面认定作出积极的较高程度的保证,因此,内部控制评价应属于审核业务性质,而不是执行商定程序或管理咨询业务。在美国,把对管理当局关于内部控制有效性书面认定的评价界定为审核业务。目前我国有人主张用“内部控制评审”来描述此类业务是不可取的,因为“评审”一词含义甚广,无法归入合适的通行业务种类。

二、内部控制构成要素及其对审核工作的影响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