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 尊重学生的原创,让学生随心所欲绘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充分发挥个性的自由。教师必须激励学生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感知生活,及时肯定学生,诱发创作动力。我们的美术教学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正确引导,让学生的心灵得到自由,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张扬,时时处于一种“天马行空” 的自由状态,让美术成为他们抒感、表现个性的载体。
【关键词】 篆刻 审美 情趣 线条 章法设计 欣赏
在小学书画教育中,美术教育和篆刻教育类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如何将两者更好地结合起来,把审美特征更好地融入到篆刻艺术教学中,我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在线条中体现审美情趣
一般来说,篆刻艺术因缺少书面的墨色表现,再加上其线条的单一,使得篆刻无法在体势和墨色变化上去寻求表现的空间,但反过来,篆刻中的线条单一精细和外形空间的小巧玲珑以及以刀的利落,韧劲和钝性强,增加了对汉字点画,结字布白的细致准确的表现,更有一种“铁笔生花”的新感觉。线条是篆刻中最为表现力的元素,线条在我国造型艺术中,又是最简洁,最概括,最单纯而又最深刻的,几乎是人类生命的象征,人类在长时间的观察分析中,总结出线条主要可以分为直线、曲线和折线,其表现力各不相同:直线表示力量、稳定、生气、刚强;曲线表示优美、柔和,给人以柔美的曲度感;折线表示转折、突然、断续,折线形成的角度感受则给人以上升、下降、前进等方向感。把各种不同形式和表现力的线条综合在一起运用于篆刻,便可以将力量美、节奏美、形体美,表现得淋漓尽致,真正做到“刚劲之力如铁画银钩、柔和之力似绵里裹铁”。对篆刻艺术而言,线条是由形到神的展露,作为线条化的篆刻艺术,更需要艺术线条无穷的魅力。自然而然要强化如下步骤:
1、教学中强化提炼线条的训练
一幅优秀的篆刻作品不正是线条的长短、粗细、方圆、欹正、疏密等诸因素有机调和成的一幅线条画吗?因此,在篆刻教学中不断地强化对学生线条的训练是提高篆刻技能的关键和基础,在实施教学中我往往采用“一看,二写、三比较、四总结、五再写”的步骤对学生进行线条训练。“一看”就是要求学生在拿到篆书字帖后不要急于拿起笔书写,应先观察字的结构布局,哪几个笔画靠得近,哪几个笔画分得开,笔画的粗细、转折运笔是有变化的,必须要求学生观察清楚。“二写”就是学生在仔细观察字的结构笔画的基础上进行书写,这样学生书写往往会带着思考去摹写,而不是一味得随心所欲胡乱写一通。“三比较”就是要将自己书写的字不停地与样帖进行比较。“四总结”就是在比较的基础上总结出自己书写的字与样帖在结构、笔画上有什么区别,哪些地方有待改进。在总结的基础上“进行再书写”,想必进步会更大。当然,这五个环节必须多次循环训练,才能达到更好的练习效果,在教学中能坚持这样做,必然能取得不错的收效。
2、运用不同的篆刻材料,体现不同的线条魅力
通过借鉴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对训练的研究成果,结合初中语文教育教学领域的实际,总结探讨初中语文字词训练的经验,发掘初中语文字词训练的规律性认识,并提出科学的语文训练内容与方法。
初中语文字词训练方法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初中阶段的语文教育承担着《全日制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到的教学任务,即“字词的积累与运用”,这也是初中生语文能力中最基本的能力之一。其次,语文的内涵中,字词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关注字词的教学及研究字词的训练方法,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一、字词记忆和积累训练
据教育心理学中关于练习的研究理论“知识获得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即知识的习得是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吸收并固定要学习的新知识的过程”。训练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其实也是一种强化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和反复性。目前,各地初中班容量普遍较大,人数较多,那么,怎么才能保证训练效果呢?最重要的是应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初中生喜欢活动,瞬时记忆力强,对规律性的知识印象深刻。根据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字词的记忆和积累训练可以采用如下方法进行。
1.丰富活动,反复强化
初中课文多以故事为主,人物角色分明,非常适合于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实践训练。也就是说,即便是简单的记忆积累,也可以演化出多种多样的活动方法,从而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让字词的积累有趣高效,在丰富活动和反复强化中,完成语文训练中的字词训练目标。
(1)读的活动
形式上有以个人为单位的自读、以小组为单位的合读、以全班男女生位的朗读、小组间的竞读等。在这样丰富的活动中,反复强化,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字词知识就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记忆。
编者按:两周的实训在今天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实训让我们对平时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学会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前的《会计电算化》课程都是跟着老师一步一个脚印地做。打开《会计电算化实训教程》,目录的上篇就是用友软件的的实训部分,也就是我们要求实训的内容。不做不知道,一做吓一跳。单枪匹马上阵还真是为难,错误百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自身实践,重新过滤了一遍所学知识,让我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不会体验到的知识。总之,此次实训,我深刻体会到了跟紧科技步伐的重要性。
两周的实训在今天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实训让我们对平时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在理论和实训教学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已学基本理论及应用知识并加以综合提高,学会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以××公司为实训资料,通过用友软件建立一套系统管理,对总账系统、固定资产系统、工资管理系统以及其他子系统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之前的《会计电算化》课程都是跟着老师一步一个脚印地做,会与不会连自己都评判不了,而这次实训则截然不同。打开《会计电算化实训教程》,目录的上篇就是用友软件的的实训部分,也就是我们要求实训的内容。总观目录,其内容分为十六个部分,如管理系统、基础设置、总账初始化、凭证处理等。凭着这些文字及其解释,我们开始了自己的工作。
不做不知道,一做吓一跳。单枪匹马上阵还真是为难,错误百出。首先,是会计科目。开始时根据资料增加和修改会计科目,等到填制凭证时才发现要新增会计科目,更换操作员再进入“基础数据”,然后更改。增加的明细科目,会把总账科目的金额过渡到明细科目中。第二,在录入凭证时,有的关系到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应收账款、应收票据的会计科目的使用,则会出现该“科目系统受控不能应用”。这时我们应该调出会计科目然后找到该科目修改此科目把受控系统去掉,这时就能使用了。出纳签字时没有符合条件的凭证,凭证审核后,进行出纳签字时出现了“没有符合条件的凭证”,原来是因为在定义凭证时没有设置该项内容。第三,输入银行对账单时,日期不是超出范围就不符合要求,经过老师指点才发现,进入时没有选对日期,所以银行对账单总是出问题。最后,在生成报表时遇到的问题更多,很多数都不平,我们只好逐笔查找错误并对正明细账,发现确实错了后不得不进行反记账、取消审核娶消出纳签字进行修改。然后再出纳签字、审核、记账。再查看报表中的数据是否正确。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自身实践,重新过滤了一遍所学知识,让我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不会体验到的知识。并且,经过自己的研究和老师的指导后,也打开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收获颇丰。同时对于一向都比较粗心的我来说,也更深刻的认识到要做一个合格的会计工作者并非我以前想的那么容易,最重要的还是细致严谨。
总之,此次实训,我深刻体会到了跟紧科技步伐的重要性。作为新一代会计人员,不仅要求手工记账,还要求掌握会计电算化,并能很好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实训培养了我们分析经济业务,并根据经济业务进行会计电算化制单、记账、成本核算、报账的能力;提高了我们电算化会计实务处理能力;加强了我们的分析经济业务并进行正确核算、成本计算等实际会计操作能力。使我们真正具备会计岗位所应具备的分析、判断和操作能力,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矗。
[作者] 王殿兵
[内容]
九义教材四册三单元第六课《刻舟求剑》是一篇成语故事。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从课文内容和结构看,第四段是全文重点段。这一段中,“不用着急”是针对上文“还不赶快捞”而言,又同第二段“一点儿也不着急”相呼应。从他的话里看出他非常愚蠢,不懂得船在行驶,刻记号的地方已经不是掉剑的地方了。
前篇第五课《称象》和本课都要求通过理解内容,强化语言文字训练。教育学生遇事多观察、多思考。从编排意图看,本课是《称象》一课的深入。它不但要求理解“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推算出结果,而且要引导学生观察思维,找出失败的原因,揭示其中的道理;从学生情况来看,以前已经学过寓言、童话故事多篇,成语故事的教学过程与此类课文基本相同,即由学文到明理;从大纲要求来看,本课教学中要抓住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重点词句,结合课文或借助图画,实物理解意思。朗读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因此,《刻舟求剑》一课的重点教学目标制定为: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剑”的含义,从而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这个目标可以明确地分成四个子目标:(1)理解词语:刻舟求剑、一不小心、不着急、催、不慌不忙。(2)一段一段读,紧扣课题想问题:为什么刻舟?怎样求剑?刻舟求剑的结果怎样?(3)弄懂“刻舟求剑”所讲的道理。(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整体初读,构制认知前提,了解故事大意。板书课题后,先复习有关“船”的知识,出示实物“剑”,介绍剑鞘、宝剑。让学生知道船在水面可以行驶,而剑落在水中是不会移动的。接着让学生初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题意。找一找课文中哪一段能告诉我们“刻舟”的意思,哪一段借助自然段理解了课题,又运用课题概括了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迅速捕捉到重点段落。然后,划出文中能告诉我们“刻”和“求”是什么意思的词。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解课题意思。再自读课文,运用“扩展课题法”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达到了初步认识段、篇和训练概况能力的目的。紧接着扣住课题设计中心问题:(1)为什么要“刻舟”?(2)怎样去“求剑”?(3)“刻舟求剑”的结果怎样?
二、分段精读,以“读”为本,落实词句训练。在中心问题的导读下,逐段平推,第一、二段主要解决“为什么‘刻舟’?;第三、四段主要解决怎样去“求剑”?
“刻舟求剑”的结果怎样?”
第一、二段以自读、指名读、有感情读等形式,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神情的词句:掉、刻、一点儿也不着急等,弄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那个掉剑人刻舟时的想法。第一段学完后提问:如果掉剑的是你,你会怎样做?第二 段学完后提问:如果你看到那个人的做法,你会怎么想?你想对那个人说几句话吗?通过想象式的情境设问,步步深入,向寓意过渡。最后指导用不着急的语气朗读这两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为什么要“刻舟”?解决中心问题(1)的同时,理清了线索,初步让学生知道段与段之间是有联系的。
要成为一个专家,有人说主要靠经验,有人说靠天赋,但是大量的研究发现:不论是经验还是天赋,都不是成为专家的关键因素。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决定伟大水平和一般水平的关键因素是“刻意练习”的程度。刻意练习是指为了提高绩效而被刻意设计出来的练习,它要求一个人离开自己的熟练和舒适区域,不断地依据方法去练习和提高。
而这种刻意练习的程度,最终决定了顶尖大师和一般职员的差距。
有的人有10年工作经验,但是大部分时间都在重复已经做过的事情,真正刻意练习的时间可能不到10小时。
有的人只有2年工作经验,但是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做刻意练习,不断挑战极限,用于刻意练习的时间可能会有1000小时。
真正决定水平高低的,并不是工作时间,而是真正用于刻意练习的时间。
学会刻意练习,可以借鉴以下五个方面的技巧。
避免自动完成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坚守语文本真、追求高效课堂,让孩子在每一节的常态课中扎扎实实地掌握“双基”,为更高层次的学习打好夯实的基础!
【关键词】常态课;阅读;高效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在新课程改革的征途中,不可否认的,“公开课”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道道亮丽的教学风景线。丝丝入扣、滴水不漏的设计,让每一堂课成为完美极致的精品,但这不是一般教师容易借鉴与实施的课堂。我们在回归语文教学本真的同时,教师实施有效的课堂应该是常态的课堂。
我们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不难看出高年级阅读教学在高年级语文学习中占的比重是相当大的,所以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应根植于一节节扎实、有效的常态课堂里。由于常担任小学高段的语文教学,因此,探索常态课下高年段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探索的重点。现就此谈谈自己在执教特别是在教学观摩学习中的几点粗浅体会:
一、在重点段落的细致品读中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
常态课堂的教学要提高40分钟的效率最忌课堂走入琐碎的分析,要通过对重点段落的细致品读去达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换词、拓词、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通过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表达方式等让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切记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实在每一堂常态课上。
如王崧舟老师在教学时《慈母情深》一课时,我记得在“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这一句话的教学时,王老师紧紧抓住“立刻”一词引导学生体会:“这四个‘立刻’换成‘马上、立即、很快’等其它词语好不好吗?”学生通过反复地朗读,在朗读中理解到:“换词之后,虽然词汇是丰富了,但从这四个单调的‘立刻’中更可以体会到母亲的工作是那样的枯燥无味”。教学中王老师还抓住本课重点片段中的 “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一句巧妙设计提问:“这是怎样的‘塞’呢?”学生联系生活,运用相近的词语,有的说:“母亲却已将钱‘迅速’地塞在我手心里了……” 有的说:“母亲却已将钱‘毫不犹豫’地塞在我手心里了……”还有的说:“母亲却已将钱‘使劲’地塞在我手心里了……”此时,学生们都能体会到这个“塞”的背后是心甘情愿的付出,是一个母亲对儿女的爱。你们说还有什么训练更能让学生如此真切地感受到慈母的情深呢?
学生的语感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地培养起来的。我们常说:“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其实就是在这样扎扎实实的常态课教学中,学生学习了作者的表达方法,学会了运用语言文字来正确表述等,从而实现了阅读教学的效果,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
摘 要: 《民国时期经学丛书》收录的民国间油印本《经学通义》不著撰人,据考证作者是近现代经学大师曹元弼。此书与曹氏《孝经学》内容基本吻合,唯《经学通义卷又一》这一卷内容为其佚作,试对该卷的内容、性质、价值等做一讨论。
关键词: 曹元弼 经学通义 孝经学 六书
一、《经学通义》作者考
林庆彰先生主编的《民国时期经学丛书》第六辑第1册收录据民国间油印本影印的《经学通义》,不著撰人。该书主要列有《孝经总义》、《要旨》、《略说》、《曹元弼考正〈经典释文〉〈孝经〉叙录》、《经学通义卷又一》等篇目。
从书中屡见的“元弼”、“元弼案”等字眼,又第17页有双行小字云“凡元弼自著之书,已刻或未刻而已成者,与诸家书一例辑录。其条记未成卷帙者归入案语”①,可知此书与曹元弼关系密切。
曹元弼(1867―1953),字谷孙,又字师郑,一字懿斋,号叔彦,江苏吴县(今苏州市)人。肄业于江阴南菁书院,师从黄以周等人,光绪二十二年(1896)进士。官太史、翰林院编修。由于读书太过用功,二十多岁就因用眼过度而几乎失明。沈文倬、王欣夫、唐兰、钱仲联、王蘧常等近现代著名学者均出其门下。生平详参王欣夫《吴县曹先生行状》。
曹氏专精三礼,著述宏丰,编撰有《礼经学》、《礼经校释》、《周易学》、《周易郑氏注笺释》、《周易集解补释》、《古文尚书郑氏注笺释》、《复礼堂文集》、《复礼堂述学诗》、《大学通义》、《中庸通义》、《经学文钞》(与梁鼎芬合撰)等。曹氏与《孝经》有关的专著,《中国古籍总目》著录有6种,其中《孝经学》与此《经学通义》的内容大体吻合。
《孝经学》共七卷,篇目依照张之洞《守约篇》提出的七条“提要钩玄之法”排列,依次是《明例》、《要旨》、《图表》、《会通》、《解纷》、《阙疑》和《流别》。《经学通义卷又一》之前的内容与《孝经学》之《明例・陈氏澧说〈孝经〉要略》、《要旨》、《解纷》、《流别・〈孝经〉注解传述人考正》等几乎全同,只是开篇几段论述经学(重点谈《孝经》)与小学关系的文字为《孝经学》所无。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作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是:“能写记叙文,简单一点的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应用文,做到思想感情真实,健康,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条理清楚,文字通顺,不写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格式正确,书写规范,工整。初步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
下面笔者就对各年级的分段教学目标及具体的训练内容进行阐述。
(一)七年级总目标: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学写简单的记叙文,做到文从字顺;病句和错别字少;记叙线索要交代清楚,能合理的地安排记叙顺序;文章能有一两句有文采的话。
1.上学期学习目标:学会观察生活;学写简单的记叙文,能按着时间顺序把一件事情的几个要素交代清楚,做到文从字顺,没有病句,错别字少。
本学期共进行七次作文训练,序列为:①交代清楚事件的时间,起因,经过,结果六个要素。②按时间顺序叙述,六要素交代清楚。③淡化六要素要求,但能将事件的前因后果交代清楚。④在一件事的叙述中,用一个人或一件物品充当线索贯穿全文。⑤合理安排记叙的线索。⑥在一件事情的叙述中插入对其他事物的叙述。⑦综合训练一次。
2.下学期学习目标:认真观察生活;学写简单的记叙文,能够安排不同的记叙顺序;会在文章中安排记叙线索;没有语病,没有错别字。
本学期共进行七次作文训练,序列为:①按着时间顺序叙事,并能使用一种线索,将其贯穿全文。②学写倒叙文,会写先交代结局的倒叙文。③学写倒叙文,会写不同种类的倒叙文,例如以事件中最曲折的情节开头的倒叙文等,明确为什么要用倒叙的方式来写。④在一件事情的叙述中插入相关事物的叙述。⑤以情感变化为线索写一篇文章,可选用顺叙,倒叙,插叙的方法写作。⑥扩写,改写训练。⑦综合训练一次。
(二)八年级总目标,会写不同种类的记叙文,并能对笔下的人物进行细致的刻画,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描写人物;会用抒情,议论的文字结尾;会用不同的修辞方法来增添文采,学会引用名人名言,俗语等;写作过程中会通过修改减少错别字和病句的出现。
摘要:文字录入是计算机使用者必须掌握的一门基本技术;录入速度将会影响到学生学习计算机的进程。
关键词:汉字键盘录入速度指法训练学习软件强化训练测试
文字录入是计算机使用者必须掌握的一门基本技术;录入速度影响到学生学习计算机的进程。为此,我们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实际操作水平上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在教学和训练的方法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下面就如何提高学生汉字键盘录入速度谈谈我们的一些作法和经验。
一、加强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和专业思想的教育,树立勤学苦练、持之以恒的学习作风
现在的学生对电脑已不陌生,在专门学习计算机前就已经有了较长的计算机使用年限,但同时也养成了一些非常不好的习惯。因此我们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文字录入是计算机操作者必备的技能,不是手一碰键盘就能学好的,必须掌握正确的方法,才能有较高的速度;同时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过程的艰辛,树立坚持不懈、刻苦训练的意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正确的指法训练是学习汉字键盘录入技术的前提
掌握汉字的键盘录入技术,指法的训练是第一步,是基础,我们要求学生达到“盲打”的程度,具体要求是:
第一,熟悉整个键盘,了解常用键盘分区及键位分布。
九义教材四册三单元第六课《刻舟求剑》是一篇成语故事。故事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从课文内容和结构看,第四段是全文重点段。这一段中,“不用着急”是针对上文“还不赶快捞”而言,又同第二段“一点儿也不着急”相呼应。从他的话里看出他非常愚蠢,不懂得船在行驶,刻记号的地方已经不是掉剑的地方了。
前篇第五课《称象》和本课都要求通过理解内容,强化语言文字训练。教育学生遇事多观察、多思考。从编排意图看,本课是《称象》一课的深入。它不但要求理解“刻舟求剑”的故事内容,推算出结果,而且要引导学生观察思维,找出失败的原因,揭示其中的道理;从学生情况来看,以前已经学过寓言、童话故事多篇,成语故事的教学过程与此类课文基本相同,即由学文到明理;从大纲要求来看,本课教学中要抓住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重点词句,结合课文或借助图画,实物理解意思。朗读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因此,《刻舟求剑》一课的重点教学目标制定为: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剑”的含义,从而明白必须根据情况的变化去处理事情。这个目标可以明确地分成四个子目标:(1)理解词语:刻舟求剑、一不小心、不着急、催、不慌不忙。(2)一段一段读,紧扣课题想问题:为什么刻舟?怎样求剑?刻舟求剑的结果怎样?(3)弄懂“刻舟求剑”所讲的道理。(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整体初读,构制认知前提,了解故事大意。板书课题后,先复习有关“船”的知识,出示实物“剑”,介绍剑鞘、宝剑。让学生知道船在水面可以行驶,而剑落在水中是不会移动的。接着让学生初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题意。找一找课文中哪一段能告诉我们“刻舟”的意思,哪一段借助自然段理解了课题,又运用课题概括了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迅速捕捉到重点段落。然后,划出文中能告诉我们“刻”和“求”是什么意思的词。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解课题意思。再自读课文,运用“扩展课题法”概括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达到了初步认识段、篇和训练概况能力的目的。紧接着扣住课题设计中心问题:(1)为什么要“刻舟”?(2)怎样去“求剑”?(3)“刻舟求剑”的结果怎样?
二、分段精读,以“读”为本,落实词句训练。在中心问题的导读下,逐段平推,第一、二段主要解决“为什么‘刻舟’?;第三、四段主要解决怎样去“求剑”?
“刻舟求剑”的结果怎样?”
第一、二段以自读、指名读、有感情读等形式,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神情的词句:掉、刻、一点儿也不着急等,弄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那个掉剑人刻舟时的想法。第一段学完后提问:如果掉剑的是你,你会怎样做?第二段学完后提问:如果你看到那个人的做法,你会怎么想?你想对那个人说几句话吗?通过想象式的情境设问,步步深入,向寓意过渡。最后指导用不着急的语气朗读这两段,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为什么要“刻舟”?解决中心问题(1)的同时,理清了线索,初步让学生知道段与段之间是有联系的。
第三段主要进行句式变换训练。同船的人对掉剑人说了两句话,第一句“还不赶快捞?”在指导读出疑问句语气后练习把疑问句变换成感叹句。第二句,“在船舷上刻记号有什么用啊!”在指导读出感叹语气后练习在句子中加上“是”字,把感叹号变换成句号。变换后反复对比读,把原文中催促和着急的语气读出来。这种“以练代讲”的教学方法,解文透彻,使语言文字训练落实到位。第四段是重点段,引导学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以读促解,以读代讲。反复指导学生把那个人不慌不忙说话的语气读出来。解答中心问题(2):那个人怎样去“求剑”?然后让学生用“~~”线划出写他怎样去求剑的句子。借助板书解答中心问题(3):“刻舟求剑”的结果怎样?
三、借板书和儿歌总结全篇,揭示道理。导读平推,从整体到部分地学习了课文,理解了内容,解答了中心问题。总结课文内容后以“他为什么捞不到宝剑呢?”揭示这则成语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为了达到由学文到明理的目的,我精心设计了板书和课中休息。以简笔画板书创设情境(附后);以课中休息的听音乐学儿歌来质疑激趣,总结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