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以强制配售可再生能源政策为对象,研究政策预期对化石能源开采量的影响,发现政策预期对化石能源市场的驱动作用与政策实施力度及持续时间有关。基于强制配售政策推动能源价格上涨这一假设,本文还发现政策的预期效应大于“绿色悖论”所产生的效应,即强制配售政策并非一定产生“绿色悖论”。具体而言,提高强制配售比例和提前实施强制配售政策都会促使高价能源预期更强更快地影响当前能源价格,导致目前能源价格上涨,进而降低当前化石能源消费,减慢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变暖。
关键词:绿色悖论;强制配售;可再生能源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5-09-29
作者简介:汪恒(1987-),男,安徽安庆人,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经济学、资源经济学;陈瑞(1984-),女,沈阳人,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业自律组织理论、金融理论史,市场营销史。
基金项目:上海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CXJJ-2012-398, CXJJ-2011-401。
一、引言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规模开采并使用化石能源,以煤、石油和天然气为代表的不可再生能源为人类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能量来源。然而,随着资源利用的不断推进,能源消耗的负面作用开始凸显,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全球变暖”①。气候变暖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社会大规模地使用化石能源,为了应对这一问题人类社会采取的主要措施是遏制化石能源的使用,可这一限用政策没有考虑到化石能源的经济属性,极有可能带来与政策制定者初衷完全不同的后果。Sinn(2008)就针对碳减排政策提出批评,指出由于这些政策形成的预期可能会改变化石能源生产者当前的行为,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生产化石能源,而这会加剧全球变暖,这就是著名的“绿色悖论”(Green Paradox)②。
摘 要: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课程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因此,教师应当明确该课程的重要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加强科研实践与理论知识的结合,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逐渐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教学
社会发展需要资源与能源的支持,但经过多年来开采与发掘,许多传统能源已经陷入紧缺的境况,加之传统能源的污染性,人居环境日渐恶劣,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迫在眉睫。我国目前能源发展已经步入稳定上升时期,高校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课程的重要性越来越大,然而这一课程的设置却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落后于其他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不明确的课程内容设置阻碍了课程教学的进步,加之对该课程的科研实践与理论探究结合较弱,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课程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因此,教师应当明确该课程的重要性,用发展和探究的眼光看待,从而找到针对性的改革方法,提高课程的有效性。
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课程教学的现状
1.人才培养模式较为落后
就目前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课程教学的情况来看,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仍然较为落后,近年来虽然许多高校增开了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专业,但主要以核能相关专业为主,如核物理、核工程与核技术等,不仅如此,一些高校虽然增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课程,但这些课程大多是基于原本能源基础课程之上的选修课,作为新能源课程的补充教学,缺乏针对性,使得课程内容的设置缺少科学性,专业性也不够强,与国家对这一方面人才的需求不匹配。
2.课程内容设置仍不明确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课程的设置应紧密结合人才的培养目标,在着重介绍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增开生物质能相关内容,而当前我国高校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课程内容相对来说比较片面,重点普遍都放在对传统能源的升级改造方面,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也比较片面,缺乏时代性和前瞻性,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对能源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但这种缺乏专业性特点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课程内容设置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能源专业人才的进步。
摘 要:可再生能源由于其特有的资源和环境优势,已成为发达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途径。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处于起步阶段,较高的投资成本使其在市场机制环境下无力与常规能源竞争,定价问题已成为严重制约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瓶颈。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自然资源边际机会成本定价理论,分析可再生能源资价值的构成要素,通过建立动态模型分析可再生能源与可耗竭能源之间存在的替代关系、替代条件,进一步论证了可再生能源价值的三个构成要素,并给出了每个要素的计算模型,完善了可再生能源价值与定价理论模型;最后提出了促进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价值构成;定价模型
中图分类号:F2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1)01-0061-05
Study on the Value Composition and Pricing Model for Renewable Energy Source
LIU Yan1, YU Bo1, HONG Fu-yan2
(1.School of Management,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01, China; 2.School of Public Finance and Administration, Harbin Commerce University, Harbin 150001, China)
Abstract:The renewable energy source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composition of the energy strategy i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it is also the important method for the lower carbon economics development in these counties. All these come from the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newable energy, such as the advantages of both environment and application. However, it is still the starting stag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he renewable energy in China. Therefore, the higher cost makes it impossible to compete with the traditional energy and the pricing strategy becomes the bottleneck. Based on the marginal opportunity cost theory of sustainable developing natural sources, this paper concentrates on the value composition of the renewable energy and demonstrates them by the way of the dynamic model, which reflects the relations among all the energies. The calculating model is forwarded and it improves the policies for the renewable energy industry.
Key words:renewable energy;value composition;pricing model
摘要: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因其具有可持续、环保等优势能够有效应对当前日益严重的能源与环境问题,可再生能源发电领域的人才培养是实施新能源战略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也是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分析“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教学课程的特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上进行探索,提出了紧跟前沿课题,规避学科交叉影响,构建教学内容;采用“专题讲授,互动教学,虚实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和“小组式”考核方式;形成课内课外联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全面互动,从而激发学生创新热情,提高科研素养,满足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专业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教学模式;考核
当今人类面临着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严重挑战,传统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资源的有限性与社会的巨大需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同时受开采条件和资源枯竭等因素影响,人类将会面临资源危机,而且化石类能源所排出的废气给生态环境带来很大影响,社会影响巨大。因此研究开发无污染的、可持续的可再生能源与能源转换技术成了当前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也是工程技术应用中的热点问题,而且已经上升到经济、社会和战略安全的范畴。工科高校担负培养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的重任,因此,为了适应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满足工程实际对人才的要求,可再生能源发电方面的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的工作。[1,2]因此在新的能源形势及人才需求下,上海电力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在高年级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热力发电方向)开设了“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课程,让学生在全面掌握常规火力发电的基础上,掌握可再生能源利用基础知识、能源利用形式及其相关技术,了解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前沿技术,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适应社会需求。[3,4]
本文通过分析“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课程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从而达到激励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孕育学生科学的素养,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对“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课程的全面了解。
一、“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课程教学的特点
1.教学内容多学科交叉
“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课程主要包括水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风能发电和海洋能发电等内容,课程的主体是分别对上述发电形式进行较为系统的解析,重点介绍各种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开发利用的基本方式,以及目前国内外该发电形式利用的现状和最新进展。所有以上内容涉及工程热力学、传热学、流体力学、半导体物理、空气动力学、力学等基础理论和相关知识,因此教学内容涉及领域广、研究对象较多,知识结构复杂多样、学科交叉非常突出、知识点集成度高等特点,这将给讲授带来挑战,即如何将这些知识点,尤其是跨学科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能够较容易地掌握是该课程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
2.教学方式亟待改革
【摘要】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构建了以社区为中心,在社会、政府、企业和家庭几要素协调作用影响下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理论框架,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武汉市常青花园案例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社区支持模式;案例分析
0、引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0/2011》中指出,到2030年,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但是,到目前为止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形成统一高效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模式,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效果尚不理想。基于上述讨论,构建一个能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模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文在文献回顾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以社区为中心,在社会、政府、企业和家庭几要素协调作用影响下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理论框架,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武汉市常青花园案例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研究方法和理论模型进行进一步完善。
1、文献回顾与模型构建
1.1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内容
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内涵包括:(1)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和政策支持;(2)组织老年人参与各种公益活动;(3)加强对老年人的就业培训,提高老年人再就业的竞争力;(4)加强对老年人健康的关注;(5)完善各项与老年人有关的社会保障制度;(6)为老年人进行退休适应性训练;(7)开展丰富的文化艺术活动,营造良好的社区文化氛围。
1.2理论基础
摘要:在已经发表的关于循环经济的文章中,基本上都讨论了循环经济的定义。这些定义主要是从人与自然关系、技术范式、经济形态等方面表述的,主要涉及到的是资源的再利用,是从社会角度来讲的,形成了“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从我国资源现状的角度,从让自然循环系统更好“工作”的新角度来阐述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关键词:循环经济;资源现状;自然循环系统;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10012603
1 循环经济的提出与发展
“循环经济”一词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K.E.Boulding)在《宇宙飞船经济学》一文中提出来的,他把地球比作一艘宇宙飞船,认为在不借助太空帮助情况下,尽管地球资源系统大的多,地球寿命也很长,但也只有在对资源实行循环利用的情况下,才能实现上述目标。K.波丁格提出了循环经济的概念和思路,在此基础上,循环经济得到极大的发展。
1968年,罗马俱乐部提出人类增长的极限。1972年.英国生态学家爱德华.哥德尔.史密斯出版了《生态的蓝图》。1976年,日本经济学家坂本藤良出版了《生态经济学》等,标志着循环经济的研究进入生态经济学阶段,把经济与生存系统相联系。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撰写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专门写了“公共资源管理”一章,探讨实现资源的高效率、再生、再循环。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工业发展局在发达国家中提高推广了3R原则。2005年3月26日~30日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举行的世界“思想者论坛”上,有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28名学者共同提出了从3R向5R原则转变,从而也标志着人类对循环经济理论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新循环经济学阶段。此时新循环经济概念主要是以系统论理论为基础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把依赖资源消耗的增长方式转变成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
2 循环经济概念新解
新循环经济强调的是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和回收的全程中,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性资源循环来发展,从而维系和修复生态系统的经济[1]。其主要是从社会角度而言的。从自然角度来讲,循环经济可以被定义为:人类的活动不影响自然循环系统内部的良性循环。它主要强调的是人类开采资源不影响资源的再生性。
摘要:不可再生资源本身的稀缺性使其只能在完善的价格机制下才能形成合理的价格,从而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及效用最大化。从我国不可再生资源的价格机制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不可再生资源的特殊性,提出我国的不可再生资源只有在市场和政府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得到在最大限度上体现其真实价值的价格。
关键词:不可再生资源;价格;市场;政府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5-0001-02
不可再生资源是指经人类开发利用以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能再生的自然资源,主要指自然界的各种矿物、岩石和化石燃料。与其它资源相比,该种资源是经过了漫长的地质时期而形成的,其再生速度很慢,甚至几乎不能再生。在全球现代化的进程之中,不可再生资源已经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的生力军。但是,人类社会对不可再生资源的需求远远超过了这些资源自身的储量。因此,我们在应用不可再生资源的过程中,既要追求效用的最大化,又要最大限度的维持资源的延续性。
价格机制,是指在竞争过程中,与供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市场价格的形成和运行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机制是不可再生资源实现优化配置、达到效用最大化的基础。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一直都是以经济发展为主,为了追求经济的高增长,往往忽略了资源和环境等问题,使得资源产权不明晰,价格机制混乱。同时,我国经历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因而不管是产品市场还是要素市场,都还不是很完善,使得市场供求关系并不能实现对各种商品以及要素的价格决定。另一方面,政府在决定不可再生资源的价格和产量时,也往往仅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进行考虑,因而常常会为了经济的高速发展,而牺牲不可再生资源的延续性。总体上来看,我国的不可再生资源的价格机制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1 我国不可再生资源的价格机制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对不可再生资源定价的有效理论和方法
目前,从学界来看,有关界定不可再生资源价值的理论还是相当多的,比如说使用比较广泛的有:劳动价值理论、生产要素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市场价值论等等,这些价值理论在某种程度上确实能够对不可再生资源进行估价,但每一种理论方法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使得利用该种理论方法得出的估价有时候并不能完全反映该资源的真实价值。
摘要:“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一门以经济过程和经济发展中的人口、资源、环境三大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各自所起的作用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单就其研究方法而言,在学术界就有着很多的学术观点。本文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入手,阐述了二元价值论和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理论在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2-000-01
一、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研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与自然资源及其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1]但是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目前却还没有形成一致的和成熟的意见,目前的主要观点有:第一,理论需要抽象,在我们将人口、资源、环境作为研究对象时,因为人口、资源、环境都不是一个简单的对象,所以首先要进行抽象。第二,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广义和狭义的两个范围,广义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不仅要覆盖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的内容,还应包括研究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的内容。第三,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口再生产、狭义经济再生产与环境再生产三位一体的广义国民经济再生产体系。[2]
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1)没有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表面现象抽象出这一学科最基本的概念,不是从一个基本概念入手,进行科学的演绎,形成其学科体系,而是对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关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而治之的研究。(2)没有形成一条研究的主线,在内容安排上存在或然性,明显存在切蛋糕式研究的缺陷。(3)没有按照经济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即不是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与概念体系去研究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和问题,而是采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关系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我们之所以归纳出以上问题,是为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充分了解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才有可能有所进步, 使学科建设逐步走向成熟。
二、二元价值论的研究方法
二元价值论基本思想的形成是从考察生产要素开始的,任何商品生产过程都必须有两个基本生产要素:人类劳动和自然资源,或称人力与自然力。如果自然力是无偿提供的,人人都可以享有,这时交换的双方在认定对方的物品对自己有用的基础上,他们愿意付出的只能是花费在商品上的劳动,这就是劳动创造价值的一元价值论。如果我们对劳动创造价值的一元价值论进行深层的追问,还会发现一些未被揭示的问题:为什么自然力可以被设定为无偿的,这种假设成立的条件是否永远存在? 人类劳动为什么必须是有偿的? 合理的报偿是多少? 沿着这个思路走下去,就会发现人与自然共同创造价值的二元价值论。事实上,自然力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都是有限的。对于可再生资源而言,如果人类利用的速度不超过其再生速度,它的补偿可以凭借自然力自发地进行,这时相对于人类而言,自然资源就是无偿的;如果人类利用可再生资源的速度超过其再生速度,依靠自然力的自我恢复更新无法满足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 这时自然资源要素与劳动要素一样,在生产过程中的耗损也需要通过交换得到补偿;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由于其储量是固定的,在开发利用过程中,总量必然单调减少并逐渐趋于耗竭,为了维持社会生产的持续进行,必须在利用可耗竭资源的同时积极投入替代品的研发,以便在可耗竭资源耗尽之时,有可资利用的替代品,避免由于资源耗竭而导致的经济崩溃。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如果假定自然资源是无偿的,商品交换价值的本质就是生产商品过程中的劳动耗费;如果自然资源不是无偿的,那么商品交换价值的本质就是劳动耗费与自然资源耗费的总和,二者都是形成商品价值的源泉,这就是二元价值论的基本思想。
摘要:在“低碳、环保、节能”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不仅能有效地解决我国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能源资源紧张等问题,还能通过加快节能环保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产业化进程,促进我国经济稳步、健康、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环保节能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相关概念阐述
(一)环保
环境保护是利用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解决各种问题,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一切人类活动的总称。是通过行政、法律、经济、科学技术等多方措施,进行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防止环境被污染和破坏、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扩大有用自然资源的再生产,以保证人类社会的发展。
(二)节能
节能是采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减少从能源生产到消费各环节中的损失和浪费,有效地利用能源。即在现有技术基础上可以实行、经济投入产出比合适、满足不超过环境污染限制指标及不影响正常生产与生活水平提高的社会要求的同时,有效地降低能源的损失与浪费。
摘要:论述了国内高校开设“可再生能源概论”课程的背景,分析了该课程的特点,系统地探讨了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措施。通过更新教学内容、引导学习方法、增强课堂互动和优化考核方式等多个措施的施行,能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
关键词:可再生能源;专业基础课;提高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徐谦(1981-),男,江苏苏州人,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讲师;张红(1979-),女,江苏沭阳人,江苏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讲师。(江苏 镇江 212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中之重课题(课题编号:2011JSJG006)、江苏大学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ZD200902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5-0097-02
一、开设“可再生能源概论”课程的背景
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两大基本问题。自工业革命以来的大规模化石能源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恶化,导致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的威胁。对于中国这样以煤为主要能源的国家,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对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这些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发展可再生能源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具有清洁、低碳、可持续利用等优势,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国家层面上,我国在相关政策中都增加了可再生能源的元素,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也受到国家的高度关注。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可再生能源产业起步较晚,总体发展程度不高。在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限制因素是缺少成熟先进的可再生能源技术。我国主要的可再生能源设备完全依赖于进口,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培养可再生能源相关内容的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是一个关键的突破口。为此,江苏大学从2006年起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本科生开设了“可再生能源概论”课程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在开阔视野、了解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提升了深入学习的兴趣。为了进一步顺应时展和社会需求,2010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江苏大学等11所高校首次设立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在该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可再生能源概论”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二、“可再生能源概论”课程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