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研管理

科研管理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浅谈科研档案管理与科研管理工作

摘要:科研档案管理是按照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完整、准确、系统、安全地管理科研档案,及时准确地提供科研档案,为生产建设和科学技术研究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一种工作。科研管理的目标在于最高效地配置和使用人、财、物,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科研成果,并使其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创造出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科研档案 科研管理 和谐发展

1 科研档案管理与科研管理工作的发展现状

科研档案是在科学技术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是对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真实记录,是科学技术储备的一种形式,包括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数据、声像等各种形式载体的相关文件材料。科研管理是围绕科研项目的整个过程开展的各项管理活动,内容涉及科研项目的立项前、立项、实施、结题、结题后等全过程管理。它的目的是完成研究计划目标并形成文字记载――形成科研档案,以便于实际推广应用,是各科研单位所追求的主要工作目标。现因多数科技人员对科研档案的认识不足,忽略了科技档案对科研管理重要的辅作用,仅仅停留在形成科研档案的概念上。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为图方便,而忽略了科研档案形成中的必要流程和记录等,大大降低了科研档案质量的同时也阻碍了科研档案利用推广工作的展开。

随着现代科技、经济不断发展,科研管理工作已不能仅仅满足于以完成主管部门的项目计划为目标,而是应在如何使项目更具创新性、现实性上作规划,摆脱滞后的现状。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常常仅有成果荣誉而缺乏殷实的原始材料做佐证做基础,或仅形成了脱离市场的科技成果,从而造成科研成果转化困难,难以实现其自身价值,取得经济效益。因此翔实完整的科研档案对于推动科研管理工作的发展,实现科研成果的成功转化,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2 科研档案管理与科研管理工作和谐发展是管理效益最大化的客观发展要求

2.1 科研档案管理和科研管理的共同工作目标要求两者和谐发展。科研档案管理是按照集中统一管理的原则,完整、准确、系统、安全地管理科研档案,及时准确地提供科研档案,为生产建设和科学技术研究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一种工作。管理工作并不只局限于将科研材料整理、分类和保管,而主要目标是归档后科研档案的再利用,将科研成果进行推广实施,实现科研成果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由此可见,科研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依赖于科研档案管理水平的高低。两者的和谐发展,才能相辅相成,从而创造出最大的效益。

全文阅读

创新高校科研管理 提高科研管理水平

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在此方针指导下,高校越来越重视科研活动,纷纷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各种科研管理办法以促进本校科研能力与水平的提高,同时,随着高校科研活动的日益发展,教育界已形成这样的共识:大学科研水平的高低对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综合国力都会产生巨大影响。因此,要正确引导高校科研方向,促进高校科研健康发展,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和机制。

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基本由科研处负责(有些高校分设科技处和社科处),而科研处对高校的科研管理很大程度上仅限于“被动管理”。即上情下达,按要求组织项目申报、检查、总结、验收、鉴定和报奖。这种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当下促进学术创新、技术创新的要求,这其中有高校管理机制的问题,也有科研管理自身的问题。

教学与科研未形成相互支撑的良性状态

培养人才是高校的最根本任务,所以高校一定要保证教学质量,但没有科研活动做支撑,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难以提高的。要从事科学研究必须占用学校的资源。而越是先进、尖端的科学研究,占用的学校资源就越多,与教学的联系就越少。总体来说,目前高校的教学与科研是相互分离的,还未达到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理想状态。同时,从事科研活动的教师相对于单纯从事教学的教师要付出更多精力和时间,而近年来高校连年扩招,使高校师资力量难以适应扩招后教学工作的需要。各个高校教师的教学工作量都很大,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已成为高校亟需解决的棘手问题。

科研管理机制缺乏创新

目前。高校科研处的主要职能包括:项目管理、成果管理、人员管理、机构管理、经费管理和信息等。这是一些基本的管理工作,并未达到管理的更高层次。以项目管理为例,科研处的工作大部分局限在“上情下达”。即按照上级要求信息。组织科研人员按照《项目指南》进行申报,例行项目中期检查、结项等工作,至于根据企业、市场需要。主动为企事业单位与本校科研人员牵线搭桥,促成相互合作的主动型管理尚未展开。成果管理目前仅限于成果登记、鉴定、报奖等,对于成果的推广及市场转化等工作涉及甚少。总体来说,科研管理还未形成完善的、卓见成效的评价体系来正确引导科研人员从事各类科研活动,还没有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没有主动去经营科研。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跨学科团队尚未形成

全文阅读

从科研项目管理现状谈科研管理变革

【摘 要】由于市场需求对研究开发的导向作用不断增强,科研项目管理工作愈加重要。本文针对科研管理现状出现的问题:企业管理者忽视或者回避科研管理、产品创新模式落后、缺乏核心技术、项目管理薄弱等,建立项目管理系统变革的目标,完善科研项目全程管理,建立科研项目规范管理,提升项目管理工作速度实现科学统计决策,并提出相应的科研管理变革的策略。促进国家科技进步。

【关键词】科研项目 管理变革 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研工作不断增加,以往的科研项目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科研需求,需要建立更为科学完善的项目管理方法。

1 企业科研管理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公司的科研项目管理实行科技公司、下属事业部两级管理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技术中心办公室代表公司实施归口管理,负责与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协调和宏观管理,以及项目合同的签订、项目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组织鉴定及后续的申报奖励管理等;各部门、下属事业部配合技术中心办公室负责本部门项目的具体管理、进度检查;项目组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结题鉴定及成果转化以及专利、标准、技术工作总结等材料的提供。实现对科研日常事务的管理: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完成情况等信息管理。

2 企业科研管理的问题成因分析

2.1 企业管理者忽视或者回避科研管理

企业的管理者在观念上将科研和企业的其他活动孤立开来,对于科研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企业管理者不敢给予科研活动太多的资金、人力和物力支持;企业的所有活动都在严格的掌控之中;企业管理者对于科研项目的最大影响力产生于一个科研项目的研究和设计阶段。缺乏有效的产品战略和规划。

全文阅读

科研机构的科技管理

1科研机构科技管理信息化现状

科技管理信息化是应用信息技术,开发科技管理信息综合平台,科研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通过平台对科技信息进行共享和管理,改变科技信息获取、交流、管理的方式,实现科学技术研究、科技信息交流、科技信息管理的网络化,提高科技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是实现科研机构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各行各业对利用信息技术的热情和呼声越来越高,科研机构也不例外。然而,全国大部门科研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依然落后于科研工作的实际需求。随着近些年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简单的计算机文字、数字统计软件在科研机构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微软的Word和Excel等办公软件,但这些软件只适用于普通的办公应用,面对海量科技管理信息日益复杂的处理需求,简单的计算机办公软件越来越不能满足科技管理人员的使用需求。一些科研机构自行开发或购买了一系列科技管理信息系统,这些系统普遍是针对科技管理的某一领域开发的,例如项目预算管理系统、项目经费执行系统、科技成果转化系统、研究生管理系统等。这些信息系统虽然实现了科技管理子领域信息化,但一方面只能解决科技管理某个子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另外系统本身往往存在很多使用上的不便,更重要是不能通过关联信息实现各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导致科技管理信息的利用不能最大化、最便利化。因此,根据不同科研机构的需求,搭建一个集合科技管理各子领域功能需求、实现科技管理信息互联互通、适合科研机构实际需求的科技管理信息综合平台迫在眉睫。

2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2.1科技管理信息化的投入产出

任何一种新事物的诞生都需要忍受淘汰旧事物的阵痛、承受创建新事物的投入,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也不例外。传统的科技管理方法已经根深蒂固,尽管科技管理人员知道目前工作方法的种种弊端,但是改变固有的工作方法还会产生一系列的不适应,然而信息化建设是大势所趋,科技管理工作方式的改变也是时代需求。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时间、资金、人力的投入。平台的搭建无论是作为科研项目的成果,还是财政拨款直接建设,科研机构上级行政部门都需要为此投入资金,根据各科研机构科技管理工作需求的差异以及信息化水平要求的高地,投入资金的规模也不一而同。除此之外,构建科技管理信息综合平台需要前期调研、系统设计、调试运行、使用培训和后期维护,这些工作需要耗费平台构建技术人员、科研机构各级领导、专家和科技管理人员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时间和人力是一种无形的投入成本。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产出包括很多方面。随着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推进,科研工作者和科技管理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全面提高,科研机构的管理和监管大幅提升,实现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实施科研经费全程监督,便于科技信息汇总统计,利于领导监管决策。从而改善科研机构管理水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力度、提升科研机构创新能力、提高科研机构整体实力。

2.2科技管理信息化的实际效用

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将改善科技管理工作流程,提高科技管理工作效率;科研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可随时随地跟踪科研信息的最新进展,科研机构领导可实时查阅本单位科研信息整体情况,实现了信息的动态管理,便于及时决策;通过科技管理信息平台,一方面加强了科研人员之间以及科技管理人员之间信息的交互,另外通过信息平台可以实现科研信息与外界的沟通交流,便于及时掌握行业最新动向,利于科研成果转化;科技管理信息平台不仅便于搜集处理信息,更便于科研人员查询、发表信息,提供透明的交互平台,构建开放的科技管理体系。

3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构想

全文阅读

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论文

一、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的界定

科研院所的科技管理过程是在相关科技管理部门的主导或参与下完成的,由科研院所的科技管理部门担任主要的科技管理任务,运用管理科学理论和方法,对科研院所的人力、物力、财力、制度、信息等各类科技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获取更大科技产出的过程。在归纳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过程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问题。科技管理是科研院所内部的管理和服务,贯穿于整个科技和管理创新活动的始终。科技管理活动是在科技管理制度、科技管理信息、科技管理人员、科技管理设备的基础上,以科技需求为起点,科技成果供给为终点,包含了科技计划管理、科技实施管理、科技成果管理在内的全部科技活动过程。在管理过程中,科研院所表现出来的管理职能运用程度直接影响到科技管理过程的有效性。正因为科研院所科技管理活动对科技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其科技管理效果,亦可表述为科技管理绩效,对科研院所的科技活动发挥重要的影响作用,可归结为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的高低与能力发挥程度。根据以上分析,结合管理学理论,对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进行准确界定。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是指科研院所对科技活动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组织特征。这种稳定的组织特征是在科技管理活动中表现出的一贯的组织文化、行为规范、评价标准等,能够被组织成员所认同并共同遵守,进而对科研院所科技活动施加影响。

二、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构成

关于科技管理能力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吴洁、尹宁研究了科技管理人员能力评价体系构成,认为科技管理人员能力评价指标包含品德修养、知识素质、工作能力和获得信息能力等四个方面;刘洁、麻戈提出科研管理综合能力的概念,认为科研管理综合能力是指在科研活动中制订、执行科研计划,了解和研究有关学科进展,组织科研活动顺利实施,对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进行高效率、低成本的全方位管理的能力。并把科研管理综合能力可以划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李晓航认为科研管理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科研管理人员、科研经费、科研管理制度、现代化科研信息设备等构成高校科研管理能力;王作军认为科技管理能力关键在于科技管理部门和人员的预测力、决断力、执行力、控制力、协调力表现出来的整体管理和创新能力;吴林妃等研究了农业科研管理能力提升问题。认为科研管理能力由业务能力和关键能力构成,业务能力是从事农业科研管理所需要的必须业务知识和技术,关键能力有获取与利用信息的能力、分析判断与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制订计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交往合作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等构成;李志巧针对研究型大学科研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结构,提出能力素质优化策略。在综合国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科研院所职能的特殊性,本研究提出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的构成要素。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包括知识能力、文化能力、工作能力、信息能力四部分构成。这四种能力要素既相互联系又互为独立,在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体系中缺一不可,是科研院所科技活动顺利完成的基础要素。知识能力是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的基础能力要素,是保障科技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是科技管理行为的物质基础,涵盖了掌握科研管理理论与方法,通晓国家科技政策和制度、熟悉科研院所的专业技术知识等等,涉及科技管理的各类必要约束条件。文化能力是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中的社会制度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等,也是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保证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在思想和行为方面发挥作用应遵守的准则和规范。具体包括组织协调、合作交往、适应转换、责任精神等。信息能力是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中运用各类信息资源的能力要素。科研院所进行的科技活动必须时刻关注知识和技术的发展方向,理解和把握内外部信息状况,不断收集、识别、加工、吸收、运用各类科技信息资源,调整和控制科研院所科学技术研究活动。工作能力是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中为管理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保障的程度,是科研院所进行科技管理水平提升的突破方向,也是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的制约因素,是在知识能力、文化能力、信息能力共同作用基础上升华而成的能力。综上所述,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各个构成要素之间既是相互独立的能力要素,但这四个能力要素也直接或间接地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稳固的网状结构的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结构体系,为科研院所科技管理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了稳定而有效的平台。

三、结语

科研院所担任着国家重要创新成果产出的重任,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力量,直接影响着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提升。通过本研究,对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进行界定,认为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是指科研院所对科技活动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组织特征。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包括知识能力、文化能力、工作能力、信息能力四部分构成,这四种能力要素既相互联系又互为独立,在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体系中缺一不可,是科研院所科技活动顺利完成的基础要素。提升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就可以根据其能力构成,结合本院所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使得其能力构成的四个方面协调一致,相互配合,提升整体能力水平,促进科研院所发展。

作者:韩国元尤琪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武汉第二船舶设计研究所

全文阅读

人文社科科研管理探索

【摘要】

本文概述了西安科技大学人文社科科研管理现状,分析了学校人文社科科研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提高人文社科科研管理水平的途径:加强人文社科研究人员队伍建设;强化社科研究政策激励和制度保障;发挥校级社科项目的示范导向作用;提升人文社科科研管理服务水平。

【关键词】

高等院校;人文社科;科研管理

一、引言

人文社科科研是实现中国梦的科学理论基础。[1,2]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承担着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弘扬培育民族精神等历史任务。[3]近年来,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响应政策要求,抓住发展机遇,积极投身于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之中,为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归纳挖掘西安科技大学人文社科科研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对策,努力开拓学校人文社科科研管理工作新局面。

二、理工类学校人文社科科研管理现状

理工类大学是以理科和工科为主,即以科学理论研究和工程技术实践为主的学校。[4]人文学科在理工类学校属于弱势学科,其发展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也具有重要的发展机遇。清华文科的恢复和发展时间不长,但已经取得了不俗成绩,在国内外的地位日渐升高,这一点已成为全国人文社科界乃至全社会的共识。[5]根据清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总体规划和部署,进一步加强人文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的规划和管理,学校成立了文科建设处,它对清华的人文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发挥了重要的组织、协调和推动作用。清华人文学科和科研工作的发展,坚持了协调发展和分类指导的基本原则和思路,[6]所以在理工科为主的高校行列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目前学校已有的10个学科门类中,人文社会学科占到了7个。同为理工类学校,清华大学发展人文学科、推进科研工作的思路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全文阅读

科技管理研究

加速广州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化建设和培育后续产业的研究 张锦智,Zhang Jinzhi

建立科学、公正、权威的科技成果转化评估服务体系 张凤桐,李淑春,Zhang fengtong,Li Shuchun

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报的探讨 李永德,Li yongde

纵向科研项目立项要素分析 王瑞文,Wang ruiwen

关于基础研究同行评议的约束机制构建问题 刘文达,李光泽,刘多,李学志

我国风险投资市场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贾文远,Jia wenyuan

关于知识升值若干问题的思考 丁桂培,Ding guipei

知识产权制度在知识经济中的地位 冯晓青,FENG Xiaoqing

全文阅读

科研院所科研管理创新性研究

摘要:加强农业科研管理创新性是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文章在分析传统农业科研管理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农业科研管理创新性的含义,提出健全政策法规的引导、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制度、创新信息化科研管理平台和走国际化路线等加强农业科研创新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农业科研院所;科研管理;创新性;思考

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有效推动力。目前,我国科学技术研究领域已呈现万众创新的新局面,特别是十以后,大力号召创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并将其置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必须集中力量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1]。科研管理创新是管理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科研管理工作是农业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探索如何加强创新性农业科研管理显得尤为必要。

1传统农业科研管理的现状

1.1农业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有待深入

科研管理是个有机系统的复杂工程,高效科学的科研管理机制是科研管理实施的基础与保障[2]。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科研一直存在着“重科研,轻管理”的理念,农业科研管理部门处于被动服务的状态,在科研统筹、协作和成果转化引导等方面缺乏主动性。另外,管理制度缺乏灵活性,调控手段与激励制度缺少有效性,评价体系不完善等。

1.2农业科研管理队伍建设有待提升

科技发展突飞猛进,国家对科研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科研管理团队的知识水平不断提升。农业科研院所对科研管理队伍建设、政策引导的重视程度不够,管理者的管理素养及专业知识不足,缺乏有效的管理技能与先进的管理知识[3]。

全文阅读

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研究

1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编制依据

课题经费预算编制是预算执行的基础,预算如何编,怎样保证预算的真实可行,做到既能保证科研课题计划的顺利完成,又能合理地节约使用项目资金,编好课题经费预算是科研课题预算管理的关键。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由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两部分组成。按照一般财务预算编制的要求,收入必须有经费来源,支出必须有计算依据。对科研单位而言,收入预算一般较易编制,因为按科研课题经费来源说,大体有申请国家财政拨款、单位自筹、社会资助三项收入,在编制科研课题经费预算时,自身有无自筹能力,能否得到社会资助都是可以预测的。而对支出预算的编制依据就遇到很大困难。因此,首先应研究确定的是科研周期问题。因为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不可能像物质产品生产那样,从原料投入经过加工到产品产出,可以准确确定生产周期。科研活动是创造性劳动,是探索未知,就很难预测从开始到完成课题计划的准确研究周期,是一年内,一年以上,或者更长,都不好预期。然而编预算应该是有预算周期的。目前现行的办法,就是按认定的科研课题研究计划来编制阶段性课题预算,在执行中随着课题研究情况变化进行调整。

再者,就是对科研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各项耗费、预算编制依据的研究。它不像物质产品的生产,每一件产品生产不论是物资消耗,还是劳动消耗,都可制定相应的定额指标,成本预算可以按消耗定额乘生产量进行编制。科研课题研究的消耗从目前情况来看,我们还无法掌握它的定量指标。一项研究,谁都无法确定需要经过若干次的实验,就可以达到理想要求。应当说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规律,科研活动也一样,这就更需要科研单位的管理者去不断地探索,逐步掌握科学研究过程对物资消耗和人力消耗的规律性,从而对科研单位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的编制提供可靠的依据。

其三,还有一个费用定额问题。前面我们讲的是物质、劳动量的问题,也涉及一些费用定额的问题,但是按照国家财政部、科技部对各项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的现行规定,课题项目费用中,还包括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等。这其中除“管理费”规定“按照课题专项经费预算分段超额累进比例法核定”外,其他费用项目,因各个科研课题的任务不同,目标不同,周期不同,涉及科研领域不同,采用科研手段不同等,都是无法按定额编制,这也是需要我们深入探讨的重要议题。经费预算编制依据是预算编制的关键。无依据的预算最多只能称为估算。所以认真研究课题经费预算的编制依据,不仅关乎预算编制准确程度,更关系到预算能否适应科研课题研究的需要,预算资金能否保证科研计划的实现,也是搞好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特别是科研课题经费管理的基础工作。

2科研课题经费预算的执行问题

对课题预算的执行,国家财政部、科技部近年来出台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都提出了一些明确要求。比如,课题承担单位是课题预算管理的主体,所有经费必须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单位应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明确科研财务及课题主持人的管理职责;符合政府采购条件的支出,按政府采购规定执行;要执行预算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严禁挤占挪用,严禁支付罚款、捐款、赞助、投资等等,并对实际执行中的预算调整,课题经费形成的固定资产属于国有资产等都作了明确规定。这些规定办法的贯彻执行,对管好课题经费经费预算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使我们在预算执行中有了准确的执行依据。然而在课题经费预算执行中还需认真研究的问题,则是科研单位如何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即需要建立哪些内部管理制度,如何划分各部门的管理职责。比如预算经费使用决策权、审批权,报销程序,核算办法,物资的使用与管理等。在研究所(院)领导、课题主持人、科研管理部门、物资采购供应部门、财务管理部门如何划分职责范围,如何加强协作配合等等,都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

3科研课题经费预算执行结果的考核与评价问题

对预算执行的考评,一般情况下是依据核定的收支预算,检查考核是否按核准的经费预算执行,在财务收支中是否执行国家的相关政策规章,预算执行结果能否保证业务工作目标的完成,以及所获取的经济、社会效益等。在科研课题经费预算执行结果的考评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效益评估的依据与参照物如何取得,一个课题投入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取得科研成果后,获取的经济、社会效益以什么为依据或参照物来说明,就需要我们认真的研究。特别是基础性科研课题和公益性课题,都是无法用经济、社会效益的大与小,高与低来评价的。再加上科学研究活动属创造性劳动的特点。课题效益评价也是关系到科技人员劳动价值的肯定,所以也不能笼统地说他们创造了“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来作为评价结论。因此,如何确认科研课题预算执行结果的评价依据,课题经费预算是重要内容之一。

全文阅读

血管外科护理管理研究

在临床治疗血管疾病的过程中,两种最常见的“侵入性”治疗方法即为导管介入和外科手术。这两种治疗方案尽管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其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1-2]。外科手术治疗尽管能达到确切疗效,但其创伤较重,且手术切口大;而导管介入尽管可由经皮完成,但其疗效欠佳,且容易受到患者自身条件的限制[3]。而作为外科手术与介入医学的结合产物,“一站式杂交”手术在近几年获得了一定的应用和推广,其特点在于能减轻患者痛苦、提升临床疗效以及加速患者恢复等。而在手术治疗期间加强护理管理,则能促使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4]。因此该文于2016年6月—2017年6月对120例“一站式杂交”手术治疗应用于血管外科中的护理管理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该院血管外科中接受“一站式杂交”手术治疗的患者120例为对象进行研究,其中,男患者75例、女患者45例,年龄为25~78岁,平均年龄为(48.32±10.17)岁。其中25例颈动脉狭窄、15例内脏动脉狭窄、18例下肢动脉狭窄患者,采用外科手术以及闭塞/狭窄性疾病腔内手术治疗;17例内脏动脉瘤、13例动脉取栓行微创腔内治疗;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12例、腹、胸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20例。1.2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其全部的临床资料,对其护理管理方法和措施进行总结分析。具体如下。1.2.1手术配合。①术前准备。首先术前1d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即由巡回护士将“一站式杂交”的相关知识以及特点详细告知患者。同时对患者是否对造影剂过敏,是否存在药物过敏史,是否做过导管检查,体内是否具有金属植入物等情况进行核对,并将该手术的相关注意事项详细的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其次准备好各项手术物品,即特殊的支架、球囊、导丝、导管以及常规手术器械等。②巡回护士术中配合。进入手术室后,护士先帮助患者建立颈外静脉通道,然后避开穿刺部位,且与患者交流后,配合麻醉再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对患者成功麻醉后,对其进行合理安置。手术期间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密切观察,如果患者出现任何异常情况,都需及时告知手术操作者并及时加以处理。③器械护士配合。即针对术中所用导管耗材准备一辆器械车,针对外科手术器械准备一辆器械车,共两辆器械车,打开手术所需敷料以及耗材。手术进行的过程中,注意将术野周围的器械数量减少,并将不使用的器械及时收回。术中植入支架以及进行造影的过程中,需要将手术台上未使用的器械向对应的器械车中撤回,然后对纱垫、纱布以及缝针等物品进行及时的清点,并于指定位置放置器械车。采用肝素盐水对耗材的官腔进行冲洗后备用,在治疗巾下放置导丝盘以防弹开;按照外科手术要求在置入支架后继续配合手术。1.2.2护理管理。①严格术中查对制度。即护士需仔细的核对高值耗材的型号以及种类,且与手术医师反复确认之后在进行使用,以防止出现浪费。注意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避免异物遗留患者体腔,在将手术器械包打开时,手术医师与护士需共同对物品的数量以及种类进行清点。在对患者体腔进行关闭前后,要对物品的数量以及种类进行再次核对,待总数相符之后才能让患者离开手术室。另外抢救中的口头医嘱或者术中执行医嘱如果存在疑问,则必须与医生进行反复核对,且医嘱执行的时间以及提出医嘱的医生都需准确记录下来。②制定应急预案。即按照“一站式杂交”手术治疗的特点,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心脏骤停以及大出血等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应急预案,同时还需制定相应的预防坠车预案、预防坠床预案、预防导管堵塞脱出预案、预防交叉感染预案等。要对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以及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等的操作流程加以完善,另外还需完善抢救心脏骤停以及大出血等的操作流程。③明确岗位职责。即针对“一站式杂交”手术中存在的高位环节,巡回护士需进行详细的了解和掌握,且要对可能出现的技术风险以及责任风险进行规避,同时对各种抢救仪器的性能完好性、急救物品以及药品的完好性等加以熟知。巡回护士还需增强自身的风险意识,并加强管理手术过程中存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以减少环境风险。另外巡回护士还需建立等级责任制度,以确保每位巡回护士能够明确自身的岗位职责。④抢救药品、设备以及器械管理。安排专门的人员对介入手术使用的各种器材、导丝以及导管等进行管理,同时有序放置特殊器械、导管鞘、导丝以及导管,以方便取用。在介入手术实施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一些手术意外以及并发症,因此“一站式杂交”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必须将各种抢救器材以及相关的药品准备充分,以便及时对患者进行急救。

2结果

“一站式杂交”手术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获得有效护理管理,且护理满意度为95.83%(115/120)。而患者治疗期间风险事件发生率为0.00%,各项护理工作以及安全管理均顺利进行,且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发生任何死亡情况。

3讨论

在临床上,“一站式杂交”是治疗各种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术,而此类患者在进行介入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大多是由“一站式杂交”手术室完成。一旦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任何的意外事故,在该手术室中也能给予其及时的抢救[5]。“一站式杂交”手术室可同时进行常规外科手术以及影像学检查,因而患者在治疗期间无需在手术室以及介入导管室中进行来回的转移,这就有效避免了患者转运期间以及多次麻醉可能存在的风险[6]。此外“一站式杂交”手术室的优势在于:①能一起完成外科手术以及腔内手术,减少了患者创伤,降低了手术风险,且降低了手术费用。②能将治疗指征拓宽,解决了以往单一手术治疗或者介入手术治疗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同时还有效避免了纯腔内技术的局限性以及外科技术的风险性,从而显著提高患者治疗的安全性。③一旦患者在腔内手术中发生任何并发症,都可由外科手术加以治疗和解决[7]。该文的研究中,“一站式杂交”手术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获得有效护理管理,且护理满意度为95.83%(115/120)。而患者治疗期间风险事件发生率为0.00%,各项护理工作以及安全管理均顺利进行,且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发生任何死亡情况。因此可以看出,“一站式杂交”手术治疗应用于血管外科中的护理管理具有十分积极的推广价值和意义。综上所述,“一站式杂交”手术治疗应用于血管外科中的护理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其能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并能促使护理管理更佳规范化,从而为血管外科“一站式杂交”手术治疗提供充分保障,因此值得推广于临床应用。

作者:曹锦秋 单位:吉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