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研服务

科研服务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推动科研服务工作 提升读者服务水平

【摘要】图书馆是图书资料情报中心,对推动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推动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提升服务水平,发挥社会教育职能和科研服务职能,应从改善图书馆管理模式,完善学科馆员制度,开展个性化服务等方面完善科研服务工作,提高读者服务水平。

【关键词】图书馆;读者服务;科研服务;学科馆员

读者服务工作是图书馆工作的重要内容,它决定了图书馆工作的成败,公共图书馆经过多年的发展,为当地的文化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在新形势下,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馆藏文献资源结构不合理、馆员服务观念落后、科研服务水平低等,可以说公共图书馆是为当地的文化事业、经济社会发展、科研服务的学术机构。图书馆的科研服务就在于它拥有雄厚的知识资源,据有关资料统计,科研人员获取知识总量的70%来自于图书馆,在新兴学科的科研人员中,更是高达80%。图书馆要想提高读者服务水平、更好地开展各种服务,科研服务工作是重要因素之一。

1 图书馆在科研服务中的作用

教育部2002年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基地。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其水平是学校总体水平的重要标志。”[1]可见,高校图书馆不仅要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同时也承担了相应的科研任务,那么作为大众信息资源库的公共图书馆,就更应承担起这样的任务。图书馆不仅要履行好社会教育提高大众文化素质的职能,更应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做好科研服务工作。尤其是今天,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以互联网为主的各种信息机构以其丰富的资源和方便快捷的获取方式受到人们的青睐,作为知识资源库的图书馆就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了“传道授业”和科学研究的强力后盾,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应如何转变服务观念,探索信息服务的新模式,以便能更好地为科研工作服务,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1.1 图书信息是科研工作的主要动力

科学研究讲求创新能力,那么如何发挥和提升创新能力,不仅需要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需要信息的支撑,没有合适的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也无从谈起。因此,各类科研人员必须在知识和信息积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库,才能创造出更新的科研成果。

1.2 图书信息是把握科研动态的主要支柱

全文阅读

学科馆员服务研究

【摘要】立足学校实情对图书馆实施学科馆员服务迫切性,学科馆员服务内容,学科馆员管理模式进行探讨,促进图书馆发展。

【关键词】图书馆;学科馆员;学科建设

1.图书馆实施学科馆员服务的迫切性

高校图书馆服务对象主要是各学科的科研人员、教师、准专业人员(大学生及研究生),学校发展要求图书馆深化服务内容,愈来愈多用户希望图书馆馆员成为科研伙伴,形成事业发展合力,这是实施学科馆员服务外部原因。图书馆承担着为教学科研服务任务,支持着学校高水平科研活动,众所周知发挥院系学科优势,促进学科专业发展,是学校在教学和科研中的头等大事,随着图书馆网络技术与信息资源快速发展,给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提出挑战,以前简单参考咨询服务与用户专业性、前沿性、交叉性需求不相适应,为了配合学校发展图书馆积级推出全新服务模式,服务内容从文献服务提升到知识服务,服务地点从用户来到馆员深入用户中,服务特点从借借还还简单服务改变为个性化特色服务,服务手段从手工发展到计算机网络平台。图书馆为参考咨询人员提供展示自己才华实现人生价值平台,咨询馆员可利用自己图书情报学及学科方面的知识结构,主动深入各院系,深入到教学、学术交流、科学研究及成果推广中,为学校学科建设发展尽责尽力,促进图书馆事业蒸蒸日上,这是实施学科馆员服务内部原因。

学科馆员(subject librarian)又称为联络馆员、学科专家馆员、学科咨询馆员,最早意思是以人作为图书的方式出借,学科馆员设立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引入国内,率先提出了“学科馆员”概念,随后其他高校图书馆纷纷推行。学科馆员(Subject Librarian)是图书馆委派面向指定院系、为用户提供学科个性化服务的图书馆高级专门服务人员,它是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建设者传播者,是学校教学科研活动的服务者参与者,是用户与图书馆交互的枢纽。学科馆员熟知图书馆馆藏结构及资源利用方法,具备敏锐信息意识、有较强的信息组织加工能力,为对口院系和图书馆之间架起一座信息桥。

2.学科馆员服务内容

学校发展除了提供一流设备,更重要是加强内涵建设,学科是学校组织教学科研基本单元,是大学开展学术研究基础,学科建设本质核心就是学术性建设,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保证。图书馆作为信息集散地,是学校教学、科研以及学科建设的重要保障,图书馆应根据学校办学方向及学科建设方向加强馆藏文献资源建设,合理布局,突出资源特色,逐步形成完整学科文献体系,学校发展进步为图书馆实施学科馆员服务创造机遇也提出挑战。学科馆员服务对象多为学校教学骨干、学术精英,为他们科研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是学科发展与科学研究的不可缺少重要部分,通过学科馆员努力构建机构知识库实现资源共享,在工作中履行职责发挥桥梁枢纽作用。学科馆员对学校学科建设方向、目标、成果、动态往往心中有数,主要职责是依据学校的发展规划,进行专业化服务、将繁杂无序的信息资源进行加工、分析、整理,开发,提供学术层面上知识服务,为对口院系用户利用学科资源提供指导,解答科研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提供增值服务等。具体工作内容:

2.1 联络各学院

全文阅读

农业科技服务研究情况

摘要:关于农业科技服务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主要阐述了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服务、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农业科技服务信息化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农业科技服务;研究;信息化农业

科技是农业发展的动力,但农业科技要成为现实的生产力,需要农业科技服务的介入,关于农业科技服务的研究关系着农业的快速与可持续发展,一直是国内研究的重点。本文对我国农业科技服务的研究现状做以介绍。

1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我国传统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也称之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行政性色彩浓厚。传统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由政府的农业部门、服务现代农业生产的各行会组织、企业等组成,是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力的综合的现代农业科技服务系统。目前,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进行研究。杜华章(2010)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别对江苏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内在优、劣势和外在机遇、挑战及其SWOT战略组合进行分析。提出了创新公益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运行机制、推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多元化发展、创新农业科技多样化服务方式、提高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的整体科技文化素质、建立与现代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相配套的政策保障环境等对策措施[1]。胡中应、胡浩(2014)又对社会资本对农业科技服务效率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农户社会资本对农业科技服务效率有显著影响,社会资本的提高有利于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有效需求,也能刺激农业科技服务的有效供给,从而达到供需双方的均衡状态,实现经济效率。因此,需要理顺沟通渠道加强联系、成立合作组织增进信任、加大财政补贴促进共赢,最终提升农业科技服务的效率[2]。此外,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现代农业园区等新兴农业科技服务主体与农业科技服务专门化的研究逐渐增多,成为研究热点。

2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服务

早在20世纪我国学者便开始研究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服务,研究内容主要关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服务模式、推广经验,目的在于在总结我国农业科技服务存在的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将发达国家先进做法本土化,从而研究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对策。李晓明、李家仪(1993)通过比较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与各国农业发展,认为将市场机制引入农技推广体系,力争建立一个适合我国特点的,能够经受市场竞争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具有重要意义[3]。张朝华(2010)研究发现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服务注重科研、教育和推广服务三方面的有机结合,具有较为完善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高度重视农业教育与农业科技推广[4]。李庆堂(2014)通过分析法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模式,提出我国农业科技服务应明确分工,高效落实;科研、教学与推广有机结合;充分借助企业与其他民间机构的力量;充分利用现代化推广手段;积极培训高素质的推广人才队伍[5]。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国际交流合作不断加强,近些年关于国外农业科技服务的研究逐渐增多,研究效果明显,也是今后学者的研究重要内容之一。

3农业科技服务人员

全文阅读

科研服务发展工作意见

为进一步加快市区科技服务业发展,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和创新型城市建设,现提出如下政策意见:

一、关于研发机构建设。对通过验收的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给予50万元、20万元科技经费资助;对企业建设的院士工作站,经考核验收合格后给予50万元建设资金补助;对认定的市级企业研究院给予200万元科技经费资助。

二、关于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市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给予最高50万元科技经费资助;对省级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按省级科技经费资助额的50%给予市级科技经费配套。

三、关于高层次科研院所建设。市设立高层次科研院所引进专项资金,对区政府投资建设的高层次科研院所,专项资金给予实际投资额30%以内的投入。

四、关于科技中介机构发展。对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所取得的收入,经科技部门合同认定登记并报主管税务局备案后,免征营业税。

五、关于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对新认定的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奖励园区管理服务单位50万元;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奖励园区管理服务单位100万元。

六、关于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培育。对市区新认定的科技服务业集聚区,经考核认定给予100万元一次性经费补助。对在科技服务业集聚区内注册的科技服务业机构和企业实施的科技服务业项目,在同等条件下给予优先立项等政策支持。

七、关于科技金融机构发展。大力推行科技支行和科技信贷业务部建设,建立有效的信贷支持体系,凡经认定的科技金融机构在提供优惠利率的贷款额度内对企业发放贷款,且不另收取其他服务费用的,市财政按贷款基准利率的一定比例给予利息补助。贷款总额在600万元以下的,按20%补助;贷款总额在600万元至1000万元的,按10%补助。科技创新担保公司按年担保费率1%向企业收取担保费,市财政按国家规定标准与实际收费的差额给予全额补助,并积极帮助科技担保公司申报国家和省担保费补助,补助资金纳入担保机构风险准备金;对政策性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公司扶持政策参照相关文件执行。

全文阅读

农业科技服务发展研究

[摘要]文章主要根据河南省农业科技服务的现状成效,提出了影响农业科技服务发展的因素,并根据这些影响因素提出了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完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机制、提高基层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科技应用能力的建议。

[关键词]河南省;农业科技服务;影响因素;建议

1河南省农业科技服务发展的成效

近年来,河南省逐步探索研究了良种推广、科技入户、创建高产等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对农村购置农机的补贴金额呈现连年递增的趋势。实施科技人员下乡指导政策,提倡土地集约化管理,鼓励大企业家回乡承包土地,对种粮大户提供补贴。加强乡镇农业科技服务站点的建设,加大农业推广人员的队伍,在河南省内组织农业科技人员下乡指导农民种田,组织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对农民进行培训,将科技应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去。例如,我所看到过的汝州的益人实业公司,首先通过在农村承包农民的土地,然后再对土地进行划方圈整,实现土地的集约化种植,公司负责种植、灌溉、喷洒农药、农收等全部工作,最后收获之后根据每家的土地面积进行平均分配,农民也可以将粮食存入该企业的粮食银行,该企业会给出一定的利息,当然也可以根据农民的意愿直接分钱或者分粮食。这可以成为农业科技服务发展的一种模式。

2影响河南省农业科技服务发展的因素

2.1农业科技投入较低,市场化程度不高

对农业科技资金投入量直接影响到农业的发展,目前我省在农业科研方面的资金投入量较少,一是省级的农业科研项目仅投资几万元,最多的农业招标项目也就投资十几万,在农业科研方面投资太少。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仅仅依靠政府的投资完全不能快速的服务于农业的发展,在加之社会涉农企业发展不完善。二是对基层的农业科技推广部门投资不足,影响了农业科技推广的效果,目前河南省县、乡两级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人员纳入事业单位,有固定的工资来源,但是农技推广服务的费用却没有纳入预算,造成两级的人员没有农业科技科研经费,促成推广服务人员的浪费,制约了推广服务工作的进展,再加之部分的推广服务站点设施陈旧、设备老化、没有试验基地等原因,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只能通过亲身传教推广农业技术,这种服务模式相对太低,使得农业科技服务的组织化程度不高。

2.2农民科技素质较低,运用农业技术能力有限

全文阅读

科技服务业发展研究

《黑龙江社会科学杂志》2014年第三期

一、黑龙江省科技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1.黑龙江省科技服务业法人单位数量发展情况分析。本文将科技服务业分成三大类别,分别是:研究与试验发展行业、专业技术服务业、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我们拟采用统计年鉴中第三产业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来代替整体科技服务业。黑龙江省科技服务业2006—2011年发展情况如文后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6—2011年,黑龙江省科技服务业法人单位数量有了很大增长,6年间年平均增长率为15.74%。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法人单位数量年平均增长率为19.14%,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法人单位年平均增长率为14.27%。2006年,黑龙江省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数为86166,科技服务业所占比重为5.52%;2011年,黑龙江省第三产业法人单位数为136219,科技服务业所占比重为7.25%。由此可以得出结论,2006—2011年,黑龙江省科技服务业法人单位数量逐年增加,每年增长速度超过10%,而且科技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所占比重也有较大幅度提升,科技服务业作为新兴产业仍有长足的发展空间。2.黑龙江省科技服务业城镇就业人数发展情况分析。城镇就业人数是比较直观反映一个行业发展情况的指标,通过对就业人数的汇总,我们能直观地发现该行业的发展情况,2006—2010年,黑龙江省科技服务业吸纳的城镇就业人数并不多,2010年仅达到17.6万。其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城镇就业人数从4.2万增长至5.6万,年平均增长率为7.75%;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城镇就业人数从9.2万增长至12万,年平均增长率为5.81%,落后于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已成为科技服务业发展的主力军。相对于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来说,科技服务业所占比重没有大幅度提升,5年时间维持一个相对平稳的水平。由此可以看出,科技服务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来说比较同步。3.黑龙江省科技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分析。固定资产投资是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经济活动,包括固定资产更新、改建、扩建、新建等活动。从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入手,能够直观地看出科技服务业的投入情况,进而比较好地分析其发展现状。黑龙江省科技服务业2006—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如文后表2所示。

二、黑龙江省科技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科技服务业发展地区不平衡。本文用区位商来评判黑龙江省科技服务业地区发展水平,以及各个地区科技服务业的相对集中程度。区位商大于1,可以认定该产业的集中程度较大,是该地区的专业化部门;区位商小于等于1,则构不成专业化部门;区位商越大,专业化水平越高。黑龙江省2010年各地区科技服务业专业化水平如表3所示。通过计算可以看出,黑龙江省科技服务业主要集中于哈尔滨、大庆和绥化三市;其次是齐齐哈尔、伊春、佳木斯和牡丹江市;双鸭山、黑河和鹤岗市较弱。哈尔滨作为黑龙江省会城市,是黑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哈尔滨GDP占全省2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33%以上,实力较强的院校基本集中于哈尔滨市,其高等院校在校学生数占全省68%以上;而大庆作为一个以石油、石化为支柱产业的工业城市,其石油产业的高速发展也带动了一系列产业的成长和发展。

2.科技服务业固定资产投入规模小。2011年,黑龙江省科技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行业总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1.58%,在所统计的10个省市中居第四。同时,黑龙江省科技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为112.99亿元,在全国31个省市中居第16位,总体处于中游水平。在东北三省中,黑龙江省科技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及辽宁省的53%,与辽宁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

3.科技服务业人才资源缺乏,竞争优势不明显。2006—2010年,黑龙江省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逐年增加,但其在第三产业中所占比重并没有随着时间增加而增加,而且黑龙江省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仍然较低,从表4可以看出,2010年,黑龙江省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为17.6万,占第三产业比重的2.79%。把黑龙江省科技服务业从业人员与北京、上海、广东等科技服务业发达地区,山东、河北、陕西、内蒙古,以及周边省份吉林、辽宁相比,可以发现黑龙江省科技服务业从业人数、从业人数占第三产业从业人数在东北三省中还是具有优势的,但是与北京、上海等相比,无论是从业人数,还是其在第三产业中所占比重都是难以望其项背的,科技服务业人员还是很缺乏的。

三、加强黑龙江省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全文阅读

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研究

正蓝旗隶属于锡林郭勒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南部,天堂草原锡林郭勒盟的南端,地理坐标为东经116°02′、北纬42°25′。全旗总面积10182km2,是离首都北京最近的典型草原地区。正蓝旗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5℃,年降水量为365.1mm,主要集中于7-9月,全年无霜期为104d。正蓝旗有牧场98.14万hm2,占可利用土地面积的96.39%。近年来,正蓝旗牧业虽然发展规模愈来愈大。但是,因为正蓝旗易出现暴雨洪涝、大风、沙尘旱、冰雹、寒潮和雷电等灾害性天气,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正蓝旗牧业的正常生产。因此,为了推动正蓝旗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要做好气象科技服务工作。

1气象科技为正蓝旗牧业生产服务工作现状

近年来,正蓝旗气象局在上级气象部门及政府的领导下,始终坚持为牧民服务的原则,合理开展气象科技服务,为牧业生产作出了突出贡献。正蓝旗气象局上级单位锡林郭勒盟气象局在华北地区最先构建了地区级中尺度数值预报系统,并建立了世界一流水平的气象观测台,切实转变了以往需要凭借天气分析图开展天气预报工作的局面,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预报的准确率,为正蓝旗等地区农牧业发展给予了强有力的气象服务保障。2010年7月,正蓝旗哈毕日嘎镇出现一次强降雨天气,并引发暴雨洪涝灾害,严重影响了当地农牧业的正常生产,并威胁到人员安全。灾害出现时,基层气象信息员及时凭借手机将气象灾害传输到地方政府及各级气象单位,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开展赢取了最佳时机。近年来,气象单位根据现代农牧业发展的具体需求,充分发挥基层气象信息员及助理员作用。截至目前,锡林郭勒盟各个区域有1300多名气象助理员及信息员分布在基层,为广大农牧民提供最有效、最便捷的气象服务。现阶段,锡林郭勒气象台已经构建了相对完整的数值天气预报及气候预测系统,并且天气雷达、卫星云图等各类监测手段正在逐渐增多,能够实时监测复杂天气的变化情况,详细了解各个时间段的气象要素变化情况。同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更为广泛,充分借助电视、电台、报纸、手机、网站、电话和电子显示屏等传播媒介开展气象预警信息工作,对农牧民种植、养殖进行科学指导。另外,正蓝旗自主研发了“正蓝旗牧业气象服务综合业务平台”,构建信息集团群发QX01平台,逐步提升气象为牧业生产服务的质量,确保每个农牧民能够及时收到气象信息,从而在有效的时间内做到防灾减灾。此外,气象部门每年均会在农牧业生产关键期积极开展暴雨、干旱、大风、冰雹、寒潮和雷电等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报服务,结合正蓝旗等现代农牧业发展区域的气候特点,对气象要素及天气变化等进行认真监测,通过合理运用所监测到的气象数据为牧业生产开展精细化气象服务,尽最大可能降低气象灾害给农牧业生产所造成的损失。

2气象科技为正蓝旗牧业服务存在的不足

2.1气象信息的传播时效性较低。气象条件对牧业生产的影响较大,气象科技服务工作是否可以顺利开展直接影响牧业的发展及牧民的收入水平。因为正蓝旗境内的自然环境及气候复杂多变,与城市相比,在牧区开展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领域较为宽阔,但牧区却是抵御灾害型天气的薄弱地区。虽然政府部门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了牧区的基础设施,但在地理区域及交通条件的限制下,还有一些偏远牧区的互联网不畅通、气象信息覆盖率低、牧民信息化程度不高等问题特别突出,这就降低了气象信息传播的时效性,直接制约着气象科技为牧业生产服务工作的开展。2.2气象科技服务人才不足。现阶段,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大一部分从事气象科技服务工作的人员是气象事业单位结构调整分流人员。尤其是对于基层气象部门而言,长期缺乏高学历人才,同时存在专业结构不合理,气象专业、通讯专业人才居多,其他专业如经济、营销、信息服务专业人员偏少等问题。同时,气象科技服务人员中还存在一部分外聘及兼职人员,极大地制约了气象科技为牧业生产服务的快速推进。

3气象科技为正蓝旗牧业生产服务工作的开展建议

3.1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升气象为牧业服务的科技含量。气象部门必须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一项专属气象科技开发的技术创新资金,加大气象科技服务资金、技术、人力等资源的投入力度,为气象科技为牧业服务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气象为牧业服务就是为牧民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所以,需要对所需的技术不断进行更新及优化。时刻关注现代化的科学新技术和新成果,适当借助一些先进的技术来完善气象服务工作。为了大力提升气象信息的时效性,正蓝旗气象局应逐步拓宽气象信息传播渠道,利用互联网构建专门的气象为正蓝旗牧业生产服务网站,并及时更新网站上的牧业生产气象预报信息,确保牧民能够第一时间接收到气象预报预警信息,提前做好应对,降低灾害性天气对牧业生产所带来的损失[1]。3.2提升牧业气象信息的准确率。气象部门要充分利用现代化设备,对正蓝旗的气候特点及气象预报预测工作进行研究,不断总结日常业务经验,把定性预报、经验预报及客观预报进行有效结合,并借助新一代天气多普勒雷达、卫星云图及自动站观测资料对天气动态变化进行实时监测,全面提升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另外,正蓝旗气象部门应根据牧区实际特点,在原先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的基础上,适时增加区域自动气象站的建设,并不断完善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网,为了更加准确地分析当地气候变化,应把气候观测站建设在重点牧区,大大提升牧业生产气象信息的准确性,不断适应现代牧业健康发展的需要,从而更好地指导牧业科学生产,有效防御气象灾害[2]。3.3加强气象为牧业生产服务人才的培养。对于正蓝旗气象局而言,要想更好地开展气象为牧业生产服务工作,必须要重视气象为牧业服务人才的培养工作。第一,可以凭借优厚的待遇从社会及高校引进专业性的、高素质的气象科技人才。第二,应定期安排气象业务人员参加气象科技服务专题讲座以及上级气象部门举办的气象为牧业生产服务知识培训班,以期进一步提升气象为牧业生产服务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第三,根据地方气象工作人员实际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重点做好牧业生产气象信息监测、风险评估及气象灾害防御技巧的培训,并且要完考核管理制度,培养气象科技服务人员的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专业的气象为牧业服务水平。第四,完善人才培养、使用、竞争与激励机制,激发气象科技服务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其主观能动性,使全体工作人员能够团结合作,更好地为正蓝旗牧业生产提供气象科技服务。

作者:张丽平 单位:正蓝旗气象局

全文阅读

骨科优质护理服务研究

摘要:目的:根据临床护理情况,探究优质护理服务在骨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1月~2016年5月在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就诊的骨科患者112例,根据患者意愿随机均分入组,对照组为常规护理组,观察组为优质护理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显著降低,其对治疗过程中的沟通交流、环境态度、病区环境及护理人员工作情况等的满意度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优质化护理服务的实施,可显著改善常规骨科护理中的缺陷,减少意外发生,有效提高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骨科;护理;优质护理服务

随着目前社会人群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疾病治疗和康复要求也日益增强。而目前医院骨科患者大多都是由于不可抗力而导致机体受到损伤的,损伤发生多属意外,其心理变化较为复杂[1]。加之骨科患者大多都失去了生活自理,需要更多的照顾,因此,骨科患者的护理服务显得尤为重要[2]。选取了112例骨科患者进行研究,分别对其实施了不同的护理服务,以期从各自的护理服务质量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找到一个最适于骨科的护理方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入选的112例患者均属于2015年11月~2016年5月来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就诊的骨科患者,男62例,女50例;年龄为15~85岁,平均年龄为43.26岁;平均住院时间为13.6d。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后根据其自我意愿选择入组,行不同的护理方式。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等无显著差异,可进行统计学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56例患者均在常规治疗后行常规护理,有专门的护理管理小组对患者实施基础护理和有效治疗,并在患者入院、住院和出院前后对患者实施有效的健康教育护理。观察组56例患者除予以上述常规护理外,还给予优质化护理服务,主要内容包括入院前的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术前护理、术后护理、夜间护理等优质化的护理服务。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情况。

全文阅读

教育科研创新服务意见

年市教育科研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省、市教育科研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落实全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中心工作,牢固树立“真情奉献教育,打造科研品牌”的意识,以“坚守、创新、服务”为工作理念,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先导性作用,面向实际、开拓创新、突出实效,以扎实高效的工作业绩进一步扩大教育科研在兴教、强校、塑师方面的影响力,为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和我市教育内涵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1.进一步加强科研工作的规范化管理,重点引导镇处、学校建立起两级教育科研水平自评体系。倡导镇处、学校建立教育科研年会制度,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科研运行机制。

2.召开市教育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表彰教育创新先进单位和个人,同时举办“市教育科研走进胶北”活动,届时争取承办省教育学会现场会。

3.圆满完成“十一五”立项课题研究任务。年,是十一五课题结题年,各承担课题研究单位,要加大课题研究力度,确保高质量的实现研究预期目标,出精品成果,打造“拳头产品”,扩大学校“教育品牌”影响力。

4.继续积极促进教育科研成果的转化,适时通过举行市“优秀科研成果推介会”、主题现场会、课题研究观摩课等形式,推广优秀科研成果。

5.以教育科研作引领,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要加强学习和交流,走出去,请进来,通过举办学习思想沙龙、专家报告会、主题研讨会、成果展示会、科研项目月等活动,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结合学校的精神建设、制度建设、物质建设等从“隐性”和“显性”两个层面建构校园文化。

6、以主导性课题作引领,促进学校特色建设。帮助学校明确学校发展主题和方向,加大学校主导性课题的建构和研究力度,发挥好教育科研的引导性、探究性和实践性,集中群体智慧,协力攻关,努力培植一批特色品牌学校。

7.加强校本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要充分认识教育科研在教师专业化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要使校本研究成为学校日常工作的常态。要引导和鼓励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工作,让教师“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要积极鼓励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并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研究条件,为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和教育科研的全面普及搭建更为宽广的平台。

全文阅读

研究型图书馆学科服务的转变:从学科馆员到学科服务平台

摘要 学科服务的理念、方式、环境等的变化导致学科服务模式的转变。研究型图书馆的学科服务模式正从以馆员为中心向以学科服务平台为中心转变。此文梳理了学科服务平台的两个发展阶段——学科信息导航和学科内容管理的工具与系统,分析了学科服务平台对研究型图书馆学科服务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 研究型图书馆 学科服务 学科馆员 学科服务平台

1 引言

Anderson在《研究型图书馆的危机》中指出,以解决“信息稀缺”为目标的研究型图书馆的实践已经行不通了。在去中介化的趋势下,用户是否仍然愿意利用图书馆服务来获取知识决定了图书馆的未来。现代图书馆的整个运行机制应是面向服务的,学科服务理念的提出也正是图书馆从“以书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转变的结果。

学科服务是研究型图书馆利用其馆藏和馆员的优势为用户的科研和学习提供专业的学科信息与知识服务。学科服务问题最早由国外图书馆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提出。1981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图书馆推出的“跟踪服务”以及俄亥俄大学图书馆推出的“网络馆员免费导读”服务,是最早的有体系的学科化服务。在我国最早由清华大学图书馆于1998年建立了学科馆员制度。

学科服务理念的提出使图书馆从提供基本的图书信息服务转向支持教学科研的专业化服务,从“书本位”转向“人本位”,从以管理为中心转向以用户服务为中心,从被动式服务转向主动服务。用户成为整个学科服务建设的出发点,满足用户的科研需求成为学科服务的核心内容。

目前国内的学科服务仍然主要依赖于学科馆员制度。学科馆员服务的目标是采用更好的服务机制和平台以更有效地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学科馆员制度的发展经过了两个阶段,即传统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第一代)和基于数字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第二代)。而实现第二代学科馆员的服务模式需要建设学科馆员平台系统。Fulton调研了40个美国研究型图书馆,发现其中28家已经使用内容管理系统,而在没有使用内容管理系统的12家中,已经有11家准备使用。这也说明研究型图书馆已经倾向于利用系统或平台来为用户提供科研服务。

2011年的ALA年会指出,在电子资源大量增加,移动服务日益流行的背景下,图书馆需要利用新的技术和平台来提供更好的服务。会议上出现了众多新的技术和服务,如由Springshare开发的Lib-Guides,由StaekMap LLC开发的图书馆架上图书移动导航等,以及Boopsie开发的获取图书馆信息和资源的手机移动应用等。在数字资源进一步增加,移动服务成为未来的新型服务方式的背景下,图书馆如何将嵌入式学科服务理念落实到实践中,这将依赖于综合的学科服务平台,新的平台将带来新的机会。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