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探索

科学探索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2:科学探索展望

据国外媒体报道,对于2012年,人类有太多的美好愿望与期待,其中包括科学探索领域的重大突破与进展。美国《连线》杂志网站近日展望了2012年最令人期待的六大科学探索,如火星科学实验室登陆、探测南极冰下湖泊、研制合成生命等。

1.全球载人航天领域形成竞争新格局

载人航天工程是美国最令人骄傲和兴奋的科技成果和实力体现,每一年都有值得纪念的周年庆典。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经历了40多年的颠峰期后,美国载人航天工程似乎开始滑向低谷,甚至到了借用俄罗斯火箭升空的地步。随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崛起,美国人重新找到了新的竞争对手。12月底,中国公布了最新的太空活动五年计划,其中包括空间实验室计划以及2020年登月计划。在全球舞台上,载人航天与国家地位和荣誉密切相关。2012年,就看谁将在这一领域率先取得重大突破。

2.火星科学实验室登陆

今年8月份,火星科学实验室即将登陆火星,人类通过遥控设备对火星探索的黄金时期仍将继续。在过去十年中,“火星奥德赛”号、“火星漫游者”号、“火星勘测轨道器”、“凤凰”号火星车等一系列探测器令火星应接不暇。这一系列的火星任务表明了美国宇航局对太空遥控探索的实力。此前的火星探索任务已经证明火星上曾经存在水的事实并绘制了火星历史上的化学成分图。火星科学实验室探索的重点将是盖尔陨石坑,该陨石坑中含有粘土和硫酸盐矿物质,这些似乎表明火星曾经潮湿的过去。乐观地讲,火星科学实验室希望能够挖掘出一些有机分子。

3.探测南极冰下湖泊

在过去数年间,许多国际科考队曾经致力于钻探南极数千米冰层下的远古湖泊。一支由科学家和工程师组成的俄罗斯科考队在经历了20多年的钻探,最终钻透冰层抵达沃斯托克湖的水面。同时,其他科考队也在其他湖泊上方努力着,如英国和美国正在分别致力于钻透伊尔斯沃斯湖和维兰斯湖。

4.全新深海潜艇下潜6500米

全文阅读

科学教育新探索

在教育部、中国科协的支持和指导下,由中国科协青少年科学教育专门委员会、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江苏省科学技术协会和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2012科学教育国际论坛”,于11月12 13日在江苏省南京市举行,约150位国内外代表出席了论坛。论坛举办的宗旨是为科学教育工作者提供国际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将国际最新的研究和实践进展与中国的科学教育实践相结合,为中国科学教育的实践探索提供新的视角。在为期2天的论坛里,来自美国、英国等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优秀科学教育专家与国内的优秀科技教师,围绕着“科学教育的内容、方法与实践、评测”等重要问题,展开了一场科学教育的新探索。

论坛主旨演讲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科学教育的新探索”,大会的报告从科学教育的现状分析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展开。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任友群教授,以其所承担的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学习与课程的关系研究”为基础,通过一个在我国5所城市开展的调查研究,揭示了究竟是什么因素在影响着学生的数学和问题解决能力。

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任福君教授为大家奉上了一场关于中国青少年创造性想象发展研究的主旨报告。报告首先介绍了创造性想象力的4个维度:丰富性、灵活性、新颖性和深刻性,并介绍了开发的测量工具及评分方法。通过研究发现,受学校教育环境等不同因素的影响,我国青少年创造想象的发展和创造性想象呈不同水平。

来自美国史密森尼学会(sI)的政策与分析总监Carole Neves博士,以“跨学科融合”为报告主题,介绍了综合利用历史、艺术、文化和科学知识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Neves博士给出了一些推进跨学科融合开展科学教育的建议:加强教师培训,在学校建立跨学科中心,使艺术作品和科学课堂相互结合,进行课程改革,提供有趣的研究机会,进行团队协作,拓展跨学科研究并揭示其内在联系。

英特尔公司全球K-12课程与教学内容经理Anne Batey女士分享了她对于科学教育发展大趋势的思考和科学课程资源开发的宝贵经验;介绍了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更加强调将工程的概念和实践引入科学课堂,侧重于连接科学与工程的少数重要概念,以及开发和科学素养与工程设计相关的实践等发展趋势;强调了让学生学会提问,在学习中注重团队合作等重要的教学核心。

美国探究促进者公司主席Russ FisherIves先生用他生动风趣的演讲方式让参会代表体验了教师如何带领学生有效地开展科学探究。他通过一个20分钟的现场拼图活动,让教师们重新审视了那些看似枯燥难懂的探究式教学的理论。这场充满感染力和互动活动的报告,拉近了听众与演讲者之间的距离,也留给了听众足够的空间思考和回顾在报告中亲历的那些探究技能:问题——可检验的;调查——数据采集;关联——相关性;讨论——公开;反思——自我改进。

最后,现任东亚科学教育协会主席,来自台湾的连启瑞教授介绍了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框架的主要内容:科学与工程实践、跨领域的科学概念和各领域内的主要科学概念。他宏观探讨了科学教育未来的发展动向,特别是对于亚洲国家的影响。

全文阅读

课外探索小学科学论文

一、课堂探究,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

师:古人也是用这种方法来推断时间的,古人用于推断时间的工具叫做圭表,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古代的圭表是什么样子的。用多媒体播放圭表图片,并引出概念:圭表的定义和使用方法。如此,通过这种引导方法,则有效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放飞他们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乐于探索未知的奥秘,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

二、课外探索,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课外探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同时也是学科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对于小学生来说,因课外探索缺少了教师的监督和辅导,因此探索的质量完全由小学生自己来掌控,而为了提升他们的探索能力,培养探索精神,教师必须要首先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其次才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探索方法。

如“怎样移动重物”一课,在课后为学生布置课外探索任务。那么,应当怎样让学生有兴趣接受任务呢?笔者认为,要把握小学生的心理。小学生身单力薄,在独自移动一些重物的时候往往会束手无策,此时,教师可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向学生阐明课外探索的意义,例如:能够帮助小学生移动重物,能让他们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能解决生活中的难题,同时教师还可为学生讲一些小故事,如曹冲六岁能称大象,他是采用什么方法来搬动重物的?等等。而对于探索方法的引导,除了课堂上学到的移动重物的方法之外,教师可让学生学会创新。例如,对于易于拆分又能够重组的重物,可采用化整为零的办法,这种移动方法不仅能够开动脑筋,还能够锻炼小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对于一些不能拆分的重物,除了利用杠杆之外,教师还可鼓励小学生自制一些工具,如用小圆木制作滚轮,用绳索和大树制作绞盘,等等。

课外探索需要花费较长时间的精力来准备,考虑到小学生的心智水平和认知能力,教师需要介入到学生的课外探究中去,同时给予学生一个宽松的探究时间,如三天或一周,等等。此外,将学生划分为数个小组,让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去课外探究,有助于提升他们学习效率,因此,这种方法也是教师备选的引导方案之一。

三、结语

生活是知识之源,从表面来看学习是学知识,事实上,学习所学的是解决生活难题的方法,其中包括理论和实践。而探究性教学是一把钥匙,它能够开启生活宝库的大门,让学生在未知世界里翱翔,因此,利用探究性教学来组织小学科学课堂,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全文阅读

宝贝科学探索馆:开启奇妙的探索之旅

幼年爱迪生的未来成就,可能源于一枚他妄想亲自孵化的鸡蛋;尼尔・阿姆斯特朗的登月足印,缘起那一架破旧的儿童太空望远镜;莱特兄弟的飞天开创,则与他们自小酷爱自行车传动装置的魔力大大有关⋯⋯在无数天才的幼年,未来的人生高度已因酷爱探索而初见端倪。

体验自由落体的奇妙感觉,像太空人一样进行失重训练;利用烟雾和水蒸气让激光无处可循,然后像特工一样在激光传感隧道里躲避激光与身体的碰擦;通过像蜻蜓一样的多个视网膜小格,透过动物“视”界观察大自然,可能就是完全不同的景象;亲自来动手实践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造纸术和印刷术,了解其原理及技术要点⋯⋯

是在上自然常识课吗? 是的,只是把课堂搬到了宝贝科学探索馆!

Think Town(宝贝科学探索馆)

――打造中国儿童自己的科学探索馆

继韩国、日本、美国、加拿大的成功推广之后,THINK TOWN来到中国。针对3〜10岁的孩子,以“科学探索”为出发点,以“互动娱乐”为亮点,集互动体验项目区和互动教育项目为一体,宝贝科学探索馆让孩子在娱乐中了解科学,在学习中增加兴趣。

探索馆占地超过3,000平方米,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一家专门针对3〜10岁孩子而创立的科学探索馆。近40个不同节目的科学互动馆中馆,涉及光学、化学、物理学等多门学科,按场馆细分到艺术科学馆和运动科学馆。探索馆内还有多功能小剧场,全年将定期上演多台儿童剧目。另附设创意休息区、双语图书馆、迷你运动场、健康营养而经济的亲子餐吧,以及为孩子特设的科学商店等。

来一次流汗的科学探索体验

全文阅读

美国初中科学教科书《科学探索者》“探索活动”体例特色

摘要:本文将美国初中科学教科书《科学探索者・天气与气候》的“探索活动”分为“实验与操作”、“技术与设计”、“技能与应用”和“图像演示”四种类型,进而分析这本教材的“探索活动”体例注重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重视技能的过程性培养,并且不同的探索活动具有不同的功能,彰显了《科学探索者》一书“探索”的核心理念。

关键词:美国;初中科学教科书;“探索活动”;体例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3-0210-02

美国自创立科学课程以来,中学科学教育的理念一直随着社会的需求不断地调整、改变,已经形成了如今重视科学、技术、社会(STS)以及科学教育的大众化思想理念。同时,美国的教科书充分体现出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运用,注重学生探究、动手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建构新知识。《科学探索者》因其“探索科学奥秘、指导研究性学习、知识能力方法并重、动手动脑趣味无穷”的教材特点,逐渐成为美国最权威的研究性学习教材。本文依据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科学探索者・天气与气候》(中国版)中的“探索活动”,对其进行分类,讨论该版教科书中“探索活动”体例的特色。

一、美国初中科学教科书《科学探索者》的内容及“探索活动”类型

美国初中科学教科书《科学探索者》由17个分册组成,本文选取《天气与气候》一册进行分析。《科学探索者・天气与气候》共有4个章节。第一章为大气,从身边的空气讲起,介绍了地球上大气的成分、结构,也介绍了大气的气压、气温及其随着海拔、场所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共编写了4节内容。第二章为天气要素,主要内容包括大气的能量及其传递,因气压、气温、风和湿度的差异而促使能量传递,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天气变化,共编写5节内容。第三章为天气类型,从影响北美天气的角度介绍了锋和气团的运动及类型,风暴的各种类型、形成过程及危害和安全法则,最后介绍了一系列天气系统的预报及如何阅读气象图,共编写3节内容。第四章为气候与气候的变化,主要内容包括以不同地区为例探究影响地区气候的主要因素,从而介绍了各种不同的气候类型、气候带,通过树木年轮、花粉、冰期等探究气候的长期变化及原因,从一些自然现象中发现大气的全球变化及影响,共编写4节内容。

美国初中科学教科书《科学探索者・天气与气候》由16节课程内容组成,其中“课文”内容为教科书的主体,“探究活动”则是教科书的灵魂,就如《科学探索者》的主编M.J.帕迪利亚所说,“探究是科学教育的灵魂,也是《科学探索者》的核心”。本册书有65个活动内容,一般情况下,书中每节课都会包含2~3个“探索活动”内容。结合教科书,根据活动设置的位置、目标和实验场所,这些“探索活动”分为“实验与操作”(包括本章课题、探索活动、试一试、家庭活动)、“技术与设计”、“技能与应用”(包括技能训练、实验室、数学应用)、“图像演示”四种类型,分别为34项、6项、20项、6项。“实验与操作”与“技能与应用”为探究活动的主体。“实验与操作”的活动内容主要是为引发学生课前思考、进行课堂强化及课后巩固而进行的一系列设计好的实验操作。“技术与设计”更强调实验进行的每一步――设计、制作、测试、交流,主要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技能与应用”部分,顾名思义就是对一些技能的强化训练及一些数学方法的应用。“图像演示”是一些大规模的或者无法用肉眼看见的或者危险的实验或活动的视频或模拟动画的播放,将一些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二、美国初中科学教科书《科学探索者》“探索活动”体例的特色

全文阅读

提升幼儿科学探索活动的“科学性”

幼儿科学探索活动中的“科学性”是指幼儿科学探索的内容应符合科学原理,不违背科学事实,它包括科学探索内容的“科学”和科学知识获得过程的“科学”。然而在当下的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存在“科学性”缺失的现象。对此,本人结合自身的实践,提炼出如下策略。

1.材料应适宜。科学探究活动中,材料应投放充足,但并非越多越好。一次观看中班科学活动“瓶中吹气球”,第一次探索时教师提供大小不一的两种瓶子,让幼儿在瓶中吹气球,旨在感知瓶中气球能否吹起与瓶子的大小没关系;第二次探索时教师提供部分瓶身有孔且大小不一的瓶子,让幼儿发现能吹起气球的瓶子上都有孔(直径约3毫米);第三次探索时,不仅增加了一套瓶子,还将所有曾经使用过的瓶子全部投放,让幼儿逐个尝试,旨在强化对“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关系的感知。“瓶中吹气球”这个实验看似简单,但即便是让成人在瓶身上仅有3毫米孔的瓶中吹气球,也必须使出浑身的力气。所以在这个环节中,给幼儿提供人均5个瓶子的结果是,孩子们一个个吹得脸红脖子粗,有将近一半的孩子在尝试两个瓶子后就放弃了探索。而且,这一探索给孩子们最强烈的体验是“瓶中气球能否吹起与力气大小有关”,而并非教师所总结的“与有没有孔以及空气的力量有关”。因此,探究活动中提供给孩子的材料应适宜孩子操作、探索。

2.操作程序应规范。不管是实验过程的预设、材料的准备还是教师语言的引导,都应注意规范、科学。如在科学活动“神奇的碘酒”中,孩子们通过实验获得了碘酒遇淀粉变色的经验后,教师设置了“羊村遭遇假冒奶粉”的情境,旨在让孩子们利用碘酒检验出所提供的奶粉哪些是假冒的,哪些是合格的,并分别放置食品安全标志和非安全标志。操作时,教师引导孩子们在奶粉中倒进少许的碘酒,通过观察奶粉是否变色来进行辨认。试问:倒进碘酒的奶粉还有人敢食用吗?将这样的奶粉放进贴有食品安全标志的区域是否合适呢?恰当的解决办法应该是:教师在给孩子们出示不同的奶粉时加上“样品”两字。虽然只是加了两个字,其意义却大不一样。

3.操作目的应明确。教师设计幼儿科学活动时,在总目标的指引下应对每一环节的价值、操作目的做到心中有数。如大班科学活动“有用的三脚架”,活动的目标为“探索用小棒撑起橡皮泥的方法,发现三脚架稳定的特性”。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设计了两个环节:(1)尝试用小棒把橡皮泥稳稳地撑在桌上,(2)用最少的小棒撑起橡皮泥。环节(1)的操作目的是探索用小棒撑起橡皮泥的方法。所以第一次幼儿自由探索后,教师在组织幼儿交流各自经验的基础上,应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分享同伴撑起橡皮泥的方法,因为能否撑起橡皮泥将直接影响到环节(2)的探索效果。如果教师对环节的操作目的不明确,就无法将探究活动向纵深推进,也容易使幼儿的思维陷入混乱状态。

4.引导语言应准确。同样以“有用的三脚架”活动为例,环节(1)中教师在和孩子们分享撑起橡皮泥的方法后,提问“小棒能不能再少些呢”,旨在让孩子们探索出小棒最少的用量是3根,进而感知三角形的稳定性。然而因为在第一次操作中孩子们撑起橡皮泥用的小棒数量不等,多的将近10根,少的只有4根。由于教师的提问不明确,导致第二次的探索没能达到最少量“3”,大多数幼儿用量比“4”还多。如果教师在孩子们第一次分享探索经验时,能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关注最少的用量是4根,明确提问“能不能比4根再少些呢”,相信幼儿的第二次探索会更具科学性。

5.操作前应分清“变量”“不变量”。例如,科学活动“好玩的水枪”中,教师在让孩子们初次尝试用矿泉水瓶自制水枪玩后,分两个层次让他们探索水柱的远近和孔的数量之间的关系。第一层次,比较“水枪射程”的远近,变量为射程,不变量则为瓶子的大小、孔的数量、瓶中的水量。为了体现实验的相对科学性,教师应引导幼儿站在同样距离的起点喷射,这样不仅便于与同伴比较,更提高了比较的有效性。第二层次,探索水柱远近与孔数量的关系,比较不同数量的孔对射程的影响。其中变量为瓶身上孔的数量,不变量则包括瓶子的大小、形状、瓶中的水量等。然而在此次活动中,除了瓶子不变,其他的“不变量”都变成了“随意量”“不等量”,导致比较的结果不但不准确,更不具科学性。因此,教师在引导幼儿操作实验之前,应通过分清变量、不变量来提升探究过程的科学性。

全文阅读

在探索活动中走进科学

摘 要: 探索是指通过自身的努力,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惑的实践过程。本文通过充分利用环境、情感、行为、心理、需求等有利因素,以“探索”为切入点,引导幼儿在探索中走进科学、热爱科学,进行初步的科学素质教育。

关键词: 幼儿教育 探索活动 科学素质

培养幼儿的科学素质,让幼儿在探索过程中获取一定的科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以环境、情感、行为、心理需求、态度等作为着眼点,以探索作为切入点,引导幼儿走进科学。

一、亲近大自然,呵护幼儿探索的欲望

大自然包罗万象,千变万化,是科学教育的宝库,是一本最好的“教科书”。我们和幼儿一起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让他们和花草树木、水土沙石亲近,和轻风、白云、太阳、雨滴做伴,从中感受大自然的变化,体验大自然所赋予的兴趣。

孩子们对周围事物总是充满好奇心,他们特别喜欢玩沙、玩泥、玩石子,特别喜欢捉小虫、看小溪、捡落叶……他们在摸摸、看看、玩玩、比较之中总伴随着许多的“为什么”,诸如,“水从哪里来?流向哪里去?”、“鸟儿为什么会飞?”、“宇宙里有什么?”、“世界上有外星人吗?”这些都源自于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科学始于好奇。幼儿的好奇心是进行科学教育的基础和源泉,我们呵护幼儿的求知欲,对幼儿的“玩”给予支持,对幼儿的“问”给予引导,循循善诱,使之成为幼儿探索的动力,为幼儿进一步探索科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源于日常生活,引导幼儿走进科学

全文阅读

探索户外科学的秘密

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和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也由静态变为动态,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纯知识的传授转向为幼儿提供更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间。幼儿处在这样学习环境中,拥有着足够的科学探索与发现的机会和时间。那么,如何使幼儿在科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投入到科学探索活动中,体验科学活动的乐趣,这对我们教师提出了许多要求。

一、尊重孩子的兴趣,抓住每个探索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幼儿天生好奇、好问、好探究,特别喜欢新奇事物。科学无处不在,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捕捉孩子们的兴趣,敏感地察觉幼儿的需要巧妙地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探索的对象,为幼儿的探索活动提供机会。

在一次雨后,许多蚯蚓爬到平地上透气,孩子们看见了很激动,嚷嚷着“蚯蚓,蚯蚓。”我看他们兴致高涨的样子,就找了一些树干,开启了“送蚯蚓回家”的旅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抛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为什么下雨了蚯蚓会钻出泥土?”“蚯蚓在泥土里干什么?”“泥土里还有什么?”于是我留了一个悬念,回去准备了铲子、放大镜、手套等工具,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认为:在科学活动中,幼儿只有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不断地动手操作探索、动脑思考,才能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获得了探索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激发孩子探索欲,提供多种动植物

科学源于生活,起于生活,生活是科学教育的源泉,科学教育根植于幼儿的日常生活。陈鹤琴老先生曾说过:大自然是我们的活教材。因为大自然蕴涵着无限的奥秘与乐趣。幼儿的探索活动一般是由材料引发的。幼儿通过直接接触材料、动手操作材料、充分感知材料、反复体验材料来学习科学的。因此,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提供与他们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丰富的操作材料,并给予充分的操作时间,让他们有机会自己纠正错误,获得相关的科学知识经验,提高探究能力,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我们园内动植物都很丰富,有小菜园、花圃、果树,还饲养了兔子,这些都是幼儿学习的好教材。在春夏交接之际,我引导孩子们在园内有意识的观察树叶、花朵的变化,观察枇杷果从青涩变成澄黄,看蝴蝶起舞,探索蜻蜓低飞的秘密,蹲下来观察蚂蚁聚集成一堆,让他们在真切的生活中感悟自然科学。

一次户外活动时,几名幼儿在操场的一角发现了蚂蚁,于是许多幼儿都围在那个角,一边观察,一边议论。根据幼儿的兴趣点,我在科学区提供了蚂蚁和一些树叶、碎饼干、小豆子等材料,让幼儿观察、探索蚂蚁的生活习性,满足了幼儿了解蚂蚁的愿望。

全文阅读

环境科学基础教学探索

[摘要]环境科学是我校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必修的基础课之一。本文从分析教材入手,选择了适合该专业学生的教材,构建了相应的教学内容体系,并在教学模式上做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环境科学基础;教学探索

为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这两大国民经济发展面临的根本问题,国家教育部于2010年批准设立了一个新兴交叉学科专业——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环境科学基础是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课,该课程涉及面广,既有化学、生物学、生态学、工程学、法学、社会学等自然科学的知识,又有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的知识[1]。而且由于该学科发展极为迅速,课程内容的理解差异较大,如何紧跟时展的步伐,全面体现该课程的科学内涵,是环境科学基础教学中应该时刻思考的问题。

1教材的选择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内陆续出版了多部关于环境科学的教材,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刘培桐主编的《环境学概论》、清华大学何强主编的《环境学导论》、中山大学唐永銮主编的《环境学导论》、东北师范大学盛连喜主编的《现代环境科学导论》、南京大学左玉辉主编的《环境学》等。其中刘培桐主编的《环境学概论》被多家院校选为教材,因为该书理论体系较完整,既包括环境污染,环境评价、环境规划,又涵盖人口、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等内容。何强主编的《环境学导论》是以环境问题为导向,更偏重于环境问题的具体解剖和解决技术。唐永銮主编的《环境学导论》比较重视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有一定深度,较适合研究生教学。盛连喜主编的《现代环境科学导论》则以生态环境为主线,淡化了环境污染问题。左玉辉主编的《环境学》引入了人居环境和景观环境,在基本原理上有所突破[2]。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普遍接受。关于环境科学的一些教材也比较重视人口、资源及其生态问题,涉及面更广。通过考察国内的多本教材,结合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点,我们最终选定的教材是南开大学鞠美庭教授主编的《环境科学基础》。该书教学内容以环境基本规律为主线,分别从全球环境问题、资源与环境、人口与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固体废物处置与管理、物理环境、生态城市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阐述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原理。本教材中添加一些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的近期研究成果,同时重要概念均配英文解释,这更加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类人才培养的需要,也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环境研究技能基础。

2教学模块的构建

以鞠美庭教授主编的《环境科学基础》为基本教学内容,我们设置了三个教学模块,第一大模块包括绪论、全球环境问题、资源、人口及生态系统与生态保护;第二大模块分述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物理污染等方面的环境保护问题;第三大模块是生态城市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探讨与实践。通过第一模块的教学使学生对环境科学学科有综合、系统的认识,明确环境科学的研究范畴、任务和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通过第二模块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机制以及污染物的危害,了解环境污染防治的基本途径和环境管理体系。通过第三模块的探讨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环境科学的认识,增强学生对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使命感。此外,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呈现上有深有浅、有详有略。比如,考虑到本专业学生后续课程中会深入学习固体废物资源化,因此讲授固体废弃物时资源化部分则略讲。鉴于学生对资源和生态系统等方面的部分知识已在中学掌握,这些方面的部分内容也略讲。而对全球环境问题的探讨,则不仅限于教材内容,还就书本上未涉及的海洋污染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3教学模式的探索

全文阅读

科学因探索而灵动

科学现象五彩缤纷,神奇有趣,最能引起幼儿的好奇和探索求知的欲望。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的启蒙教育,我们应以科学素质早期培养为宗旨,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兴趣,鼓励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望。因此,教师要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各个教育领域中进行科学教育契机的捕捉,从而能随时了解幼儿的兴趣所在,能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更有效地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并从中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能力。

一、营造幼儿直接观察感知的环境氛围

环境是一种氛围,环境具有熏陶影响潜移默化的作用,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萌发幼儿的创新精神,特别需要营造鼓励和强化幼儿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的氛围。幼儿对他所生活的环境会非常关注,因此,我们在活动室内设置了科学活动区、自然角等有益操作的环境,使幼儿能时时处处处于观察探索的环境中。

二、学习探索方法,提高幼儿的探索水平

材料既是引发幼儿探究的刺激物,又是他们主动建构对周围物质世界认识的中介,我让幼儿在自主选择材料的操作活动中探索、发现和创新。如:小实验“会变的颜色”,我为每个幼儿准备了一份各色的水粉颜料,让幼儿动手操作,从中感知两种以上的颜色,按不同的比例放在一起,会变出各种各样的色彩,幼儿亲自进行配色、涂色,发现颜色的不断变化,使幼儿亲身体会到“变化”的存在及其具体特征等等,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操作探索中,获得科学知识,增强科学意识。

三、科学教育活动开展的多样化

1.灵活而巧妙地组织科学教育活动

如果教师能巧妙设计,有效组织教学活动,就能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在组织《神奇的空气》这一主题活动时,我首先把塞了一块小毛巾的杯子竖着扣在水里,然后拿出毛巾让幼儿观察,孩子们惊奇地发现毛巾没有湿,于是争先恐后地嚷道:“曹老师会变魔术……”,我告诉孩子们这不是魔术,这就是一种科学现象。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