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理念

科学理念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科学的治水理念

摘要: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的治水理念。我们必须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新时期的水利建设,紧密联系实际,深入研究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水利的道路。

Abstract: The scientific concept of water management is "adhering to people-oriented, developing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promoting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ocial and human". We must guide the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by using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closely connect practice, make in-depth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unswervingly follow the pat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water resources.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水利建设;理念

Key words: scientific concept of development;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philosophy

中图分类号:TV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6-0322-01

作者简介:陈妍(1978-),女,辽宁辽阳人,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河道工程、预算、农村自来水工程设计等。

0 引言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的治水理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水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水利工作人员必须认真学习,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水利建设,这既是水利事业自身发展规律的要求,又是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对水利工作的需要。

全文阅读

科学保育新理念

[摘要]:当今幼儿园普遍存在着保教分离的现象,没有真正实施保教合一的原则,保育员如何科学的实施保育工作,是当今社会的一大重要课题。

[关键词]:保育员 幼儿 新理念

保育员也是教育工作者,其行为同样对幼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保育员应当结合生活中的各个环节,正面而积极地影响幼儿,与教师配合,使幼儿生活安全快乐,活动主动积极,身心得以健康发展。那么,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保育工作,这就要求保育员,除了要掌握幼儿教育、幼儿心理、幼儿卫生等基础教育外,在实际工作中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一定的,娴熟的保育工作操作技能,深刻理解保教合一的含义,紧跟形势,贯穿科学保育理念,从思想上和行为上提高保育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一、从思想上转变保育员对自己角色的认识

长期以来,人们都以一种固有的眼光看待幼儿园的保育工作,认为幼儿园的保育员只管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和环境卫生。在当前高度重视学前教育的前提下,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保育员也要彻底转变思想观念,紧跟时代步伐,除做好本职工作以外,还要有着强烈的学习和提高自身素质的欲望,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如手工制作、弹唱、讲故事等。从维持秩序,卫生打扫,物品整理、消毒等调整为和幼儿一起游戏,个别辅导,配合教学,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使自己慢慢意识到:只要不断学习,保育员的角色在幼儿园工作中也非常重要。

二、提高保育员的合作意识与责任感

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与优秀的保育员配合,工作起来称心如意。与缺乏责任感,只顾做自己份内工作的保育员搭班,心情很不舒畅,有些工作甚至推来推去。

因此,必须提高保育员的合作意识与责任感,在组织活动过程中,充分体现与教师合作的重要性。如与老师一起布置环境,帮助教师制作分区材料,参与幼儿的各项活动当中,慢慢成为既能照顾好幼儿一日生活,又能独立设计活动,组织活动的保育员,从而培养自己班级的荣誉感和团体意识,增强合作能力与对班级工作的责任心。

全文阅读

大学科研管理理念分析

1、大学科研管理理念发展型态

1.1行政型理念

行政型理念是大学科研管理理念中比较常规的官僚科层特点,大学教师也是上层建筑范围,同时也是政府意志的重要体现,大学科研管理也带有一些行政原则和规律。除此之外,大学行政管理要在社会系统特征的作用下,也就是行政主导型的管理环境,其应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科学研究管理效率的提升。

1.2服务型理念

根本上说,管理和服务是一致的,也可以说服务是管理的职能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科研管理越来越体现出服务的特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以人为本的服务型管理理念,具体来说就是人才要服务于社会,要服务于大学长期的发展规划和需求,服务于学科发展的具体要求,以及服务于教学科研人员的具体要求,尽量和校园外建立横向联系,为完成科研项目提供一定的社会资源。

1.3学术型理念

学术型理念是大学科研管理理念最为内涵的理念之一,同时符合传统回归和现代化发展的需求。现代化社会中大学具有教育性和学术性的特点,具备对社会、服务最基本的职能。因此,要按照大学教学实际需求开展学术研究,按照专业领域特点开展研究,注重科研管理为导向的学术价值观念。

2、大学科研管理理念

全文阅读

中小学科学教育理念

1.课程的综合性

在美国,中小学科学教育早就是综合性的。至少从20世纪60年代课程改革以来,美国科学课程的整合就已开始,其改革的方式不是增加科学课程的数量,而是对科学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这不仅出于减少课程数量的考虑,也反映了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即“各门自然科学之间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主要的概念变得更加统一”。这是当今科学技术的整合性对科学教育的必然要求。与美国不同,我国中学科学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实行分科教学,而且从小学到中学的科学课程普遍偏难。以我国当前的中学理科为例,课程门类、教材内容多,学生负担过重;知识体系以分科为特征,各自为政,割裂了本来完整统一的客观世界;从价值观上看,分科课程实际上只是为少数未来科学精英准备的,不能一味地为精英而牺牲大多数。因而,课程的综合化问题越来越成为改革所关注的焦点。我国小学科学教学虽是综合性的,但科学教师大多数都是主课(语文、数学)教师被淘汰的或兼任的,普遍缺乏综合科学素质的训练,而且小学科学教育至今尚未真正受到重视。

2.教师中心和学生中心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科学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就是以教师的讲解和提问为主,复习与重复性练习是教师用来控制和巩固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学生要反复练习以便能熟练解答与考试相似的问题。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擅长背诵公式和解答纸面上的问题,但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教师的权威和考试的压力使得学生缺乏怀疑精神和创新能力。近年来,我国教育界虽大力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倡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但这种理念在“应试教育”的环境里很难得到贯彻。而美国中小学科学课完全以学生为中心,表现在美国的教师更加重视学生的兴趣、个性和创造性。他们的教学方式很随意,教师在课堂上十分幽默,教学中穿插科学故事,运用大量的身体语言,等等。在师生关系方面,美国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很随意,他们鼓励学生成为与他们平等的人,允许学生怀疑、提问、标新立异、与众不同。

比较而言,在中国,科学教学是件严肃的、按部就班的事。如有文章报道,“美国科学教育协会代表团,在上海一所著名的重点中学听了一节特级教师的物理课,其教学内容精当、目标明确、节奏紧凑、学生活动充分,教师的提问都是精心设计的,学生的回答也都是清晰明了的。按传统的评价,这堂课真是天衣无缝子。可是美国代表团成员却说,课堂上都是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既然学生都已能回答了,为什么还要上课呢?上课应该是学生有问题,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师生共同讨论……”为什么会出现两种完全不同的评价呢?这里反映了两种根本不同的教育观念。中国传统的衡量教学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而美国衡量教学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有问题,假如学生提的问题连教师都回答不了,那才是成功的。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

3.科学概念的推理方式

演绎推理是我国科学教学的主要方法。教师首先一步步地提出概念或理论,然后运用教材上的例题阐明这些概念或理论。在教基本理论和概念时,教师必须做到“正确”、“严谨”和“详细”。美国科学教师倾向于在科学教学中采用归纳推理的方法。他们引导学生从观察具体的实际事物开始,逐步逼近概念和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发展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要求学生参加动手操作的活动,有些教师甚至引导学生做真正的科学实验研究。一位访美学者说:“教师给学生提供不同的设计题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背景选择课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整个的项目研究——查阅文献、进行调查、收集与分析资料、检验假设、撰写并提交研究报告。”通过这种教学,学生对科研过程了解透彻,从而逐步掌握科研的方法并形成科学的精神,而我国的学生没有或很少有这样的训练。

4.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

全文阅读

科学教育理念英语教学

一、将科学教育逐渐渗透到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1.基于英语这门学科其自身的特殊性。英语其实不是一门学科,它是一门语言学。英语的学习可以增加学生们的信心。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除了对于书本教材内容的学习和了解,还随之隐形的接受了学习中所包含的某种特定的科学。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际化的频繁交流,迫使社会更多地注重英语方面的学习。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教材大纲里所要教授的所有内容,还要根据教材所拓展的其他一些科学知识和文化,可以有选择有目的性的去设计一些课堂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达到自我探索的目的。

2.将科学教育依据渗透到初中教学中的课程设置中来。科学教育课程的设置由于很多原因包括增强学生的健康教育、遵循新课标理念教学等等,一般截至到小学教学内容,而初中的教学课程安排上一般都不设置科学课。这就要求初中英语教师或者所有教师在进行教学课程时,将科学教育融入到自己的课堂中来,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理念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进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科学的兴趣;还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自身比较能力、大脑思维能力以及实操能力。

二、初中英语教学渗透科学教育的策略

1.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课堂上,应该鼓励学生勤于动脑,勤于动手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要善于利用多种资源渠道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教师也要组织学生们定期或不定期的分享自己的学习劳动成果。学生唯有亲自动手动脑去体验,才可能真正懂得学生的乐趣,进而提高学习效果,提升自身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近年来,网络的快速发展,使之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英语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英语课文中关于科学知识的资料,进行短暂的演讲比赛。也可以组织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查找有关课本中关于科学方面的知识制作成英语海报,悬挂在教师当中。评选出最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作品与全班进行分享。这些不仅提升了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拓展了学生的科学知识,还帮助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团队协作意识等。

2.教师应该善于抓住时机,将科学教育渗透于无形之中。初中生的学习课程内容很多,包括语文、数学、生物、物理等学科。想要将科学教育渗透于无形之众,就要求教师们要善于抓住时机,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科学内容,适时适当的渗透。一次我发现很多同学不喜欢大声地朗读英文,我就利用这个契机,与同学们进行沟通,讲解认知方式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效果。采用实验法进行验证,将默写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布置默写任务,提示15分钟后默写内容,并且不做任何方法指导。另一部分则是在第一部分默写完成后,讲解不同的认知方式有不同的记忆效果。只读占10%,只听占20%,只看或者观察占30%,如果看与听结合则会有50%,如果看或者观察后理解再读就会有70%,动手写并进行大声读则上升到90%。学生们听后纷纷尝试实验效果,从中领悟到了学习语言的窍门,也领悟到了科学的神奇之处。

3.根据教学内容安排,科学、合理的选择教育大纲。随着我国现阶段初中英语教学的发展,教材内容日益丰富,所涉猎的知识内容也比较广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当前的教学状况、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等情况,与时代相结合,有目标、有选择的去选去一些具有创新性思维模式的相关科学教育内容,也可以在其中穿插一些科学小故事、小实验等有趣的内容,由浅入深、由慢及快的合理有效的开展科学教育。比如在学习Healthyeating这一部分的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设计一个问题:“人们在煮牛奶时,为了不破坏牛奶本身的营养成分,通过都会用低压锅去煮,那么请问“低压锅”其原理是什么?”通过这种提问方法不但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学生明白了这样一个科学道理:就是如果将液面上方存在的压强降低,那么其体内液体的沸点也会降低。综上所述,在初中英语教学课堂上,英语教师在传授课程大纲学习内容的基础上,还需要把科学教育更多的渗透到课程当中。真正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增强自我分析问题的能力、拓展自己的大脑思维等等。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本学科知识的基础之上,还要对其他科学学科进行探索,也提高英语教师的对未来的挑战。

作者:李兰 单位:四川省乐山市马边第一初级中学

全文阅读

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

省委关于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意见指出,要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在树立科学发展理念,进一步增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上取得进展。这给我们提出了明确而紧迫的要求。

发展理念决定发展方向,影响发展进程。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就是要自觉增强科学发展的意识,坚决抛弃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验主义、惯性思维,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轨道上来。

树立科学发展理念,首先要真学、真懂、真信。党的十七大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进行了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强调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应当说,时下很多同志对此都已经耳熟能详,但科学发展观作为世界观与方法论相统一的理论体系,其内涵相当丰富,仅仅一般性地了解、熟悉还远远不够,必须深刻领会其思想精髓,把握其精神实质,熟知其根本要求,才能真正自觉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树立科学发展理念,要落实到行动上。从现实来看,一些同志的实际行动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不相符合,概括而言就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甚至不要”。很多人说起科学发展观来头头是道,但具体到工作上,或囿于经验主义和惯性思维,干来干去还是老套路;或出于维护本部门、本地区利益的考虑,无法真正地转向“以人为本”、“统筹兼顾”……

解放思想的最终目的是推动工作。不能把科学发展观当作口号空泛地议论,不能停留在口头上,必须具体地体现在解决影响发展的实际问题上。要强化单纯的经济增长不等于发展的理念,把注意力真正放在实力的增强上,不断激发活力、提高竞争力,使发展的成果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上,体现在城乡面貌的改变上,体现在老百姓的笑脸上。

树立科学发展理念,还要不断增强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能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对各级领导班子领导水平的一次集中有效的检验。当前,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要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夺取更大的胜利,关键是要提高领导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能力,特别是重大决策能力、组织实施能力、统筹协调能力、有效调控能力。要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审视和总结我们的工作,看看哪些符合科学发展观,就继续坚持并加以完善,哪些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就立即加以改进。要把加快发展的热情与科学求实的态度结合起来,既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又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到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来。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标准改进和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把全省各级领导班子建成与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

只要我们坚定地按照省委的部署和要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就一定能转变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解决不符合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冲破阻碍科学发展的思想体制束缚,为推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全文阅读

从科学本质看理科教学中的概念转化

【摘 要】初中是理科分科教学的开始,概念转化的成功与否对学生的学习有重大影响。本文从科学本质出发,提出“前概念”是学生理科学习的起点,转变“相异构想”是理科教学的难点,通过对概念转化过程的研究,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不仅可以进行有效的概念转化,也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理科教学;概念转化;前概念;相异构想;科学本质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43-0021-03

【作者简介】王伟群,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123)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生导师,教授,苏州科技史协会副理事长,首席科普专家。

初中是理科分科教学的开始,是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学科的启蒙教育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开始接触相对严谨的科学概念,接受相对规范的科学训练。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本课题研究初中生理科“前概念”对知识建构的影响及“相异构想”的矫治策略,对促进学生后续的科学学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四位教师在研究中能结合长期的教学经验分析“前概念”的特点,通过调查、反思,分析“相异构想”对科学概念形成的影响,结合具体学科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概念转化策略,这些研究使得“前概念”对学生理科学习的影响变得生动和具体,可以引起广大理科教师对这个问题的重视。不同学科间“前概念”相互影响的案例,是可以相互借鉴、参考和使用的教学资源。不同学科教师提出的“相异构想”的转化策略,各有特点,也有共性,这对课题的深入研究起到了引领作用。

“前概念”对科学概念学习的作用和影响,使得“前概念”及其转化的研究成为近十几年来理科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1]这是因为科学概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和价值体现,也是人类认识发展的重要表现。因此科学概念作为文化基础,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儿童天生就是科学家。每个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得他们常常可以像科学家一样,通过自主的探索活动获得对世界的了解和认知。顺应儿童本性,了解科学本质,引导学生进入科学世界,通过概念转化,提升认知世界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是理科教学值得研究的课题。

笔者在此处跳脱对具体文章的分析,转而谈谈对理科教学中概念转化的理解。

全文阅读

审计理念科学发展分析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牢固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牢固树立大局的审计理念;牢固树立民生的审计理念;牢固树立统筹的审计理念,对审计理念科学发展分析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就是要牢固树立“监督是手段,服务是目的”的审计理念,立足大局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立足民生为群众利益服务,立足文明为被审计单位服务,立足长远为自身发展服务、就是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审计工作的第一要旨,注重把审计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去思考和把握,始终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审计工作方针,紧紧围绕领导关心的难点、重点问题,围绕群众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和重点项目的审计监督力度,更好地发挥审计维护经济秩序,保障经济健康运行中的独特作用,实现审计工作与经济建设同频共振、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审计部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民生审计理念,就是要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审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审计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应当牢固树立统筹兼顾的审计理念,使各项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体材料请详见: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今后我们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审计作为综合性的经济监督部门,具有维护经济秩序、调控宏观管理、监督权力运行、保障群众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等职能作用。因此,审计部门必须深刻领会,努力实践科学发展观,做到在实践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兼顾,拓展思路,突出重点,着力创新,把科学发展观融入到各项审计工作之中。具体说,应当牢固树立“五种审计理念”。

一、牢固树立科学的审计理念

就是要牢固树立“监督是手段,服务是目的”的审计理念,立足大局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立足民生为群众利益服务,立足文明为被审计单位服务,立足长远为自身发展服务。一是服务中心。审计是政府组成部门,必须与党和政府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决策部署,自觉把审计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做到审计工作围绕大局,服务中心;二是服务发展。应当把审计工作的定位由简单的查问题、处理问题转移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上来,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审计工作的着眼点,把服务群众利益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通过有效的审计活动,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保障群众利益;三是服务单位。应当把依法审计、文明审计与廉洁审计贯穿于审计过程的始终,对被审计单位本着“一审二帮三促进”原则开展审计工作,帮助被审计单位掌握政策法规,规范财务管理,健全各项制度,提高会计核算水平;四是服务自身。适应上述“三项”客观要求,应当不断创新审计内容,创新审计方法,创新审计管理,创新审计制度,从而最终实现审计工作自身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牢固树立大局的审计理念

就是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审计工作的第一要旨,注重把审计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去思考和把握,始终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审计工作方针,紧紧围绕领导关心的难点、重点问题,围绕群众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和重点项目的审计监督力度,更好地发挥审计维护经济秩序,保障经济健康运行中的独特作用,实现审计工作与经济建设同频共振。一是要强化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促进公共财政和财税管理的完善,提高预算约束力和资源配置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在审计过程中,应通过分析财政收入结构和增减变化,找到财政的支柱财源和薄弱环节,为调整产业结构,开辟新财源提供参考意见建议。应通过分析财政支出结构及各支出项目的增减变化,找到各支出项目的合理点,为正确分配财政资金,科学安排可用财力提供参考意见建议。应通过分析评价财政资金运行情况,特别是披露和纠正财政资金在管理和使用中的问题,为加强财政资金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提供参考意见建议;二是强化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的审计。坚持以基建资金为重点,对工程招投标、资金来源和使用、工程预决算等各环节进行审计,努力扩大跟踪审计的覆盖面,促进工程管理规范,政府投资节省;三是强化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对部门的重大决策及决策效益进行分析评估,促进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三、牢固树立民生的审计理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审计部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民生审计理念,就是要把维护群众利益作为审计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审计实践中,要将群众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纳入审计监督的视野。一是加强对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五项社会保险基金和再就业补助资金的审计监督,以保障其安全运行;二是加强对医疗收费、教育收费情况的审计监督,以规范涉及群众利益的收费行为;三是加强对粮食直补、农机补贴、良种补贴、农业综合直补和家电下乡补助资金的审计监督,以保障农民兄弟按政策规定得到实惠;四是加强对征地补偿、失地农民保险和农村医疗保险的审计监督,以保障农民兄弟的利益不受侵害;五是加强对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水利资金等强农惠农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的审计监督,以保障资金的正确使用,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四、牢固树立绩效的审计理念

全文阅读

美术理论的学科概念和学科建设

一、学科系统

我不知道现代的学科系统是否也像电脑的界面一样,变幻无穷。有些评论家用“寓言的机器”描述寓言叙述的多向性,把玩着语义。不过,任何一个寓言的界面呈现,极易成为文本的想象游戏。当中世纪但丁的地狱之行进入现代电脑的编码程序中,其途径经过在线数据库,得到的却是一张神秘的魔法般的空间图像。

美术理论,顾名思义,是对美术之理(或曰道)的思考与论述。道,既是规律又是途径,涉及本质问题,是通向形而上的思辨之途——以“道”为题,必然进入哲学的发问与解答。故理论一词,往往追究本质,探讨美术的发生意义以及内容与形式的审美关系,探讨造型艺术自身构成的诸种要素及组合规律。在人文社会学科中,美术理论与美学最易接近,甚至被认为是美学的分支,似乎等同艺术哲学(英文art就是指视觉的造型艺术,即我们所谓的“美术”)。当人们企图用“艺术哲学”这一学科概念代替“美术理论”时,是否表明他们就是站在哲学的立场研究造型艺术呢?

美学,德文asthetik,最初叫“感性认识的科学”,(注:此为德国鲍姆加登在meditationes philosophicae (“哲学的沉思”,1735)文中所提出的学科概念,词源来自希腊文αíσcησís(感觉、知觉);1750年,又著附图一书。1742年,metaphysica(《形而上学》,第二版)一书亦如是说("scientia sensitive cognoscendi"——感官鉴别的科学),至1757年第4版时,改称“美的科学”。参见[日]竹内敏雄主编《美学百科辞典》,池学镇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6页。)研究感性认识的规律。“美学”成为一个学科的概念,本身就表明一种学术意向——将一个哲学的认识论问题提升到科学层面上。稍后,康德就反对这种做法,认为将人们的感性判断纳入理性原理之中,并探讨其所谓科学的规则是一种错误的希望,它只能在“先验感性论”中得以保留。(注:康德以“统觉之先验统一”的原理,否认表象在经验直观中的必然联系,而认为“表象之相互关系,实由于直观综合中统觉之必然的统一”。见[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蓝公式译,商务书馆,1960年3月版,第105-106页。)但在20世纪初,康德的意见在东方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那时“科学主义”正风靡东亚,尤其是日本和中国。日人以汉名“美学”对译德文asthetik,并在1907年以前传入中国。(注:1907年10月创刊的《震旦学报》第1期“美学”栏目,刊载侯毅译的《近世美学》([日]高山林次郎著)。)时至1918年,北京美术学校创办,即在高等部中国画和西洋画两科设置“美学及美术史”公共课程,美术史分设中国绘画史和西洋绘画史,“美学”课程实为美术史学概论,近似美术理论。(注:《北京美术学校学则》(教育部指令,1918年7月5日),教育部总务厅文书科编《教育法规汇编》,1919年5月。参见章咸、张援编《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1840-1949),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7月版,第121-127页。)

若回溯中国美术理论的传统,始终未曾进入哲学内部,与其建立系统的联系(哲学或文学理论向美术理论渗透,是单向度的外部关系),更无“科学”一说。古代中国,具备理论形态的造型艺术,主要是画论与书论(雕塑业和建筑业,其理论多在技术规范,尽管亦有审美的文化的诸种意识贯注其中,但未形成自上而下的理论体系)。古代中国的画论与书论自六朝后历代不断,前后相系,是专论,号称“画学”、“书学”,或“画论”、“书论”。以“理论”的性质而言,是密切联系创作实践的一种阐释体系,不是纯粹形而上的思辨体系。因为是阐释,一明源流,二重事理,三言观念,四讲品位,史论评三者共为一个理论整体,且与创作实践形成辩证的互动关系,这是中国古代美术理论的系统定位。

美术学是20世纪初出现的一个新学科概念,意味着“美术”研究将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系统。但国人最初使用“美术学”,着眼点却在美术史学。1907年,国粹派的刊物《国粹学报》第26期“美术篇”栏目,发表刘师培的文章《古今画学变迁论》;第30-31期连载刘师培《中国美术学变迁论》(未完稿);第31期还刊登刘师培《论美术援地区而论》一文。(注:参见《国粹学报》第26期(第2年第1号)、第30-31期(第3年第5-6号),上海国粹学报馆,1907年3月4日、6月30日、7月29日。)这是由传统“画学”、“书学”概念转向“美术学”概念之最早例证。刘师培所用“美术学”,就是美术史研究,或称美术史学。这是当时的风气,受西学影响,对各种对象的研究,均以“学”名冠之(含有科学的名义)。所以,刘师培的“美术学”概念,并不是将传统的中国美术理论整体提升到学科层面上,而仅仅将中国美术史作为一门学科独立出来。若认真考究,中国人“理论”的概念弹性很大,可指称某种学问或学说,也可指称某种学科或某一领域相对于实践的知识部分。中国古代的美术理论多归学理研究一类,与创作实践相关。所谓相关,一及创作实践,二级欣赏与批评实践,故其技法原理、创作观念及评判标准等,都在此列。究尽中国画学,古时品评议论及理法文章,均属“理论”。1937年,于安澜将中国古代绘画典籍分三,先后编辑出版《画论丛刊》、《画品丛刊》和《画史丛刊》,其“论”、专指“画法画理”,而欣赏与接受理论,则以“品第鉴别”之类单列。1942年,沈子丞编《历代论画名著汇编》,将理法著作与品评著作一并收入。这是在现代学科意义上,对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第一次系统的知识

不过,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作为一门独立的现代学科建制的还是美术史学(在中央美术学院设立美术史系),它基本沿用历史学的学科规范。美术理论因无学科建制,相关研究人员分散在普通高校哲学系、艺术系,或美术学院的理论教研室、美术研究所等单位,——作为纯粹思辨形态的造型艺术理论,往往进入哲学或美学系统;而作为一般造型技艺理论或与本体形态相关的阐释理论,往往以课程的方式出现在专门的美术院校。1978年后,在专业美术院校和艺术研究院设立了“美术历史与理论”的学科名称(简称“美术史论”),至此,美术理论才进入学科建设的门槛。

“美术历史与理论”正式改称“美术学”是1990年的事(这里无意将两者等同,但二者之间的关系尚待讨论),而将“美术学”确定为“二级”或“三级”学科,则到了1992年(注: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专业目录调整会议决定,将“美术历史与理论”改称“美术学”,并向全国正式颁布。1992年11月,国家技术监督局《学科代码表》,“美术学”以二级学科的名义出现,包括理论研究和创作研究等下属三级学科,原“美术历史与理论”亦以“美术学(三级学科)名之,但内涵有变。)。二级学科的“美术学”,基本上包含原先术科的“美术”系列,从术科到学科,意味着增强学术含量,全面提升学术品质。原先依附创作实践的美术理论同样提升到“学科”层面,而且和美术史学合并成为三级学科的“美术学”。在二级学科的大系统内,美术理论和创作实践还是一个整体,只是更强调了美术的本体性研究和学科独立性,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促进关系,促使技艺性学科在建制上不断完善。同时,作为三级学科的“美术学”,在概念的内涵上,绝不等同于刘师培时代的“美术学”(注:参见邓福星《关于美术学及其它》,《美术观察》1998年第1期,第55页。),在学术立场上,重新确立了中国美术理论“史论评”三位一体的传统。由此,美术理论亦开始以学科的名义真正进入学术系统,但问题也接踵而来:其学科性质如何?学科规范何在?学术阈场如何界定?

全文阅读

美术理论学科概念和学科建设

一、学科系统

我不知道现代的学科系统是否也像电脑的界面一样,变幻无穷。有些评论家用“寓言的机器”描述寓言叙述的多向性,把玩着语义。不过,任何一个寓言的界面呈现,极易成为文本的想象游戏。当中世纪但丁的地狱之行进入现代电脑的编码程序中,其途径经过在线数据库,得到的却是一张神秘的魔法般的空间图像。

美术理论,顾名思义,是对美术之理(或曰道)的思考与论述。道,既是规律又是途径,涉及本质问题,是通向形而上的思辨之途——以“道”为题,必然进入哲学的发问与解答。故理论一词,往往追究本质,探讨美术的发生意义以及内容与形式的审美关系,探讨造型艺术自身构成的诸种要素及组合规律。在人文社会学科中,美术理论与美学最易接近,甚至被认为是美学的分支,似乎等同艺术哲学(英文ART就是指视觉的造型艺术,即我们所谓的“美术”)。当人们企图用“艺术哲学”这一学科概念代替“美术理论”时,是否表明他们就是站在哲学的立场研究造型艺术呢?

美学,德文Asthetik,最初叫“感性认识的科学”,(注:此为德国鲍姆加登在MeditationesPhilosophicae(“哲学的沉思”,1735)文中所提出的学科概念,词源来自希腊文αíσCησíS(感觉、知觉);1750年,又著附图一书。1742年,Metaphysica(《形而上学》,第二版)一书亦如是说("scientiasensitivecognoscendi"——感官鉴别的科学),至1757年第4版时,改称“美的科学”。参见[日]竹内敏雄主编《美学百科辞典》,池学镇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6页。)研究感性认识的规律。“美学”成为一个学科的概念,本身就表明一种学术意向——将一个哲学的认识论问题提升到科学层面上。稍后,康德就反对这种做法,认为将人们的感性判断纳入理性原理之中,并探讨其所谓科学的规则是一种错误的希望,它只能在“先验感性论”中得以保留。(注:康德以“统觉之先验统一”的原理,否认表象在经验直观中的必然联系,而认为“表象之相互关系,实由于直观综合中统觉之必然的统一”。见[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蓝公式译,商务书馆,1960年3月版,第105-106页。)但在20世纪初,康德的意见在东方没有引起太多的注意,那时“科学主义”正风靡东亚,尤其是日本和中国。日人以汉名“美学”对译德文Asthetik,并在1907年以前传入中国。(注:1907年10月创刊的《震旦学报》第1期“美学”栏目,刊载侯毅译的《近世美学》([日]高山林次郎著)。)时至1918年,北京美术学校创办,即在高等部中国画和西洋画两科设置“美学及美术史”公共课程,美术史分设中国绘画史和西洋绘画史,“美学”课程实为美术史学概论,近似美术理论。(注:《北京美术学校学则》(教育部指令,1918年7月5日),教育部总务厅文书科编《教育法规汇编》,1919年5月。参见章咸、张援编《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法规汇编》(1840-1949),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7月版,第121-127页。)

若回溯中国美术理论的传统,始终未曾进入哲学内部,与其建立系统的联系(哲学或文学理论向美术理论渗透,是单向度的外部关系),更无“科学”一说。古代中国,具备理论形态的造型艺术,主要是画论与书论(雕塑业和建筑业,其理论多在技术规范,尽管亦有审美的文化的诸种意识贯注其中,但未形成自上而下的理论体系)。古代中国的画论与书论自六朝后历代不断,前后相系,是专论,号称“画学”、“书学”,或“画论”、“书论”。以“理论”的性质而言,是密切联系创作实践的一种阐释体系,不是纯粹形而上的思辨体系。因为是阐释,一明源流,二重事理,三言观念,四讲品位,史论评三者共为一个理论整体,且与创作实践形成辩证的互动关系,这是中国古代美术理论的系统定位。

美术学是20世纪初出现的一个新学科概念,意味着“美术”研究将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系统。但国人最初使用“美术学”,着眼点却在美术史学。1907年,国粹派的刊物《国粹学报》第26期“美术篇”栏目,发表刘师培的文章《古今画学变迁论》;第30-31期连载刘师培《中国美术学变迁论》(未完稿);第31期还刊登刘师培《论美术援地区而论》一文。(注:参见《国粹学报》第26期(第2年第1号)、第30-31期(第3年第5-6号),上海国粹学报馆,1907年3月4日、6月30日、7月29日。)这是由传统“画学”、“书学”概念转向“美术学”概念之最早例证。刘师培所用“美术学”,就是美术史研究,或称美术史学。这是当时的风气,受西学影响,对各种对象的研究,均以“学”名冠之(含有科学的名义)。所以,刘师培的“美术学”概念,并不是将传统的中国美术理论整体提升到学科层面上,而仅仅将中国美术史作为一门学科独立出来。若认真考究,中国人“理论”的概念弹性很大,可指称某种学问或学说,也可指称某种学科或某一领域相对于实践的知识部分。中国古代的美术理论多归学理研究一类,与创作实践相关。所谓相关,一及创作实践,二级欣赏与批评实践,故其技法原理、创作观念及评判标准等,都在此列。究尽中国画学,古时品评议论及理法文章,均属“理论”。1937年,于安澜将中国古代绘画典籍分三,先后编辑出版《画论丛刊》、《画品丛刊》和《画史丛刊》,其“论”、专指“画法画理”,而欣赏与接受理论,则以“品第鉴别”之类单列。1942年,沈子丞编《历代论画名著汇编》,将理法著作与品评著作一并收入。这是在现代学科意义上,对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第一次系统的知识整理。

不过,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作为一门独立的现代学科建制的还是美术史学(在中央美术学院设立美术史系),它基本沿用历史学的学科规范。美术理论因无学科建制,相关研究人员分散在普通高校哲学系、艺术系,或美术学院的理论教研室、美术研究所等单位,——作为纯粹思辨形态的造型艺术理论,往往进入哲学或美学系统;而作为一般造型技艺理论或与本体形态相关的阐释理论,往往以课程的方式出现在专门的美术院校。1978年后,在专业美术院校和艺术研究院设立了“美术历史与理论”的学科名称(简称“美术史论”),至此,美术理论才进入学科建设的门槛。

“美术历史与理论”正式改称“美术学”是1990年的事(这里无意将两者等同,但二者之间的关系尚待讨论),而将“美术学”确定为“二级”或“三级”学科,则到了1992年(注:199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专业目录调整会议决定,将“美术历史与理论”改称“美术学”,并向全国正式颁布。1992年11月,国家技术监督局《学科代码表》,“美术学”以二级学科的名义出现,包括理论研究和创作研究等下属三级学科,原“美术历史与理论”亦以“美术学(三级学科)名之,但内涵有变。)。二级学科的“美术学”,基本上包含原先术科的“美术”系列,从术科到学科,意味着增强学术含量,全面提升学术品质。原先依附创作实践的美术理论同样提升到“学科”层面,而且和美术史学合并成为三级学科的“美术学”。在二级学科的大系统内,美术理论和创作实践还是一个整体,只是更强调了美术的本体性研究和学科独立性,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促进关系,促使技艺性学科在建制上不断完善。同时,作为三级学科的“美术学”,在概念的内涵上,绝不等同于刘师培时代的“美术学”(注:参见邓福星《关于美术学及其它》,《美术观察》1998年第1期,第55页。),在学术立场上,重新确立了中国美术理论“史论评”三位一体的传统。由此,美术理论亦开始以学科的名义真正进入学术系统,但问题也接踵而来:其学科性质如何?学科规范何在?学术阈场如何界定?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