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课堂

科学课堂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科学课堂科学教学论文

一、鼓励课前探究,进一步熟悉教材内容

课前进行探究是提高学生教材熟悉程度的有效抓手,并且这样的课前学习环节还能够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生动的案例。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发挥课前探究环节的作用,将其纳入到教学设计的有效体系之中,专门对学生提出要求,并作为硬性规定。在这一方面,学生从不习惯到习惯,再到自觉进行课前探究,经历了一个逐步转变的过程。在完成了这样的蜕变之后,学生能够在课前自觉地开展探究,从而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在《怎样搭配食物》一课教学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从自己的家庭、身边的熟人以及同学朋友的走访中,了解不同家庭在食物搭配方面的具体表现、是否合理、营养是否充足与均衡,再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初步的分析。这样的课前探究过程,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初步了解教材内容,另一方面对于课堂学习也提供了生动的素材。鼓励学生课前探究不仅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更是整个教学理念的提升,有助于构建课内外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体系,更加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一点应当引起广大科学教师的重视,并在教学中予以贯彻落实。

二、引导课堂研讨,进一步深入分析研究

课堂是科学学科教学的主阵地,提高教学成效要重抓课堂。笔者在教学中基于学生自主地位体现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合作分析、研究思考。为了保证这一探究活动顺利进行,笔者要求学生组成6人合作小组,大家一起来分析研究,加深理解和提高认识,也有助于辨析真伪。例如在《冷和热对物体的影响》一课教学中,笔者针对教学内容专门设置了一组探究题,要求学生从教材中寻找冷和热对物体有哪些影响,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影响,并在自己生活中寻找一些案例来验证这一结论。这一方面的研讨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充分拓展开来,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与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互为验证,学生在寻找身边事例时,讲述了许多热胀冷缩的案例,整个课堂非常活跃。许多学生在听了这样的探讨之后恍然大悟:原来冷热对物体的影响是这么一回事,原来有些现象就是这样发生的。可见,引导学生在课堂进行民主讨论,不仅可以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而且让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更加深刻。笔者在教学中,经常运用这样的模式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尝试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不仅有效掌握了知识点,而且锻炼了综合能力。学生对于这样的探讨活动兴趣也很高,他们有了表达自己思想和观点的机会,有了和其他同学共同讨论的载体,也有了相互辨析的平台,科学课堂学习活动不再枯燥乏味,而成为了师生互动的良好过程,这对于提高学生掌握效果帮助较大。

三、联系生活内容,进一步深化掌握效果

科学学科的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将一些生活化的内容融入到教学活动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深化掌握效果。例如在《摩擦力的秘密》一课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推动一个物体什么时候比较吃力,什么时候比较轻松,从生活中的案例着手引入摩擦力的学习,掌握摩擦力的相关要点。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了小组讨论,很快找出许多这一方面的内容,如在平滑的地面移动物体较为容易,在粗糙的地面移动物体要费力一些,圆形物体在滚动时较为轻松,其他物体在推动时极为吃力。有了这样的生活内容为基础,笔者向学生介绍了摩擦力大小影响的因素、克服摩擦力的措施,以及怎样将摩擦力的规律运用到生活之中方便生活,这样的教学模式既能够帮助学生形象记忆掌握相关知识点,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以致用能力。许多学生提出了一些非常有创意的建议,例如在家具底部安装可拆卸滑轮,便于在家庭内部改变摆设,这就是非常好的创意,这不仅表现了学生对摩擦力知识点的掌握效果,而且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运用。

四、拓展课外活动,进一步培养综合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抓住课堂环节,而且要对课后环节的资源进行充分整合,让学生能够在课外开展一些拓展延伸活动,以及自主调研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我们的食物安全吗》一课教学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课外调研活动,要求他们从家庭着手,联系到自己的亲朋好友、街坊邻居,了解他们对食品安全知识的了解程度,向他们传授一些食品安全知识,同时对当前影响食物安全的因素进行分析。经过调研活动,学生感触很深,农药残留、水污染、滥用激素等等,这些方面导致我们的食品安全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有了这样的调研活动作为基础,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而且增强了食品安全的意识,笔者乘势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提高食品安全性的方法,如蔬菜水果多清洗、怎样辨别有毒食品等等,这样的活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全文阅读

科学课堂需要科学设计

新的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明确的课程目标,规定了内容标准。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应该时刻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从全新的视角来思考每课的设计,注重知识获取,关注能力发展;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习兴趣;大胆进行预设,留足生成余地,把握好“科学课堂的精彩来自巧妙的科学设计”这一尺度,提高科学教学的效益。在苏教版小学《科学》教学实践中,我们适当调整教学方案,巧妙进行科学设计,提高科学教学的效益。具体地说,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注重知识获取,关注能力发展

学生获取知识固然重要,但如果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又得到了能力的发展,这岂不两全其美?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一课中,弹性、弹力是本课的一个知识要点。考虑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这方面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通过自学填写“拉力与弹簧伸长的长度之间的关系”研究记录表。从效果来看,图表形式更清晰地表明了“拉力与弹簧伸长的长度之间的关系”,分解了教学中的重难点。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对弹性和弹力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这样设计,知识的传授不再是师生之间的问答式,而是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研究、表述能力。课后的作业是:你能设计一个应用弹力的小发明吗?不再是关注学生浅层次的知识方面的收获,更加关注学生能力、情感方面的收获。正如学生所说:通过学习,我知道在我们的身边藏着很多的科学知识和道理,有些实验我们必须团结合作,齐心协力才能做得更好,就像刚才我们在研究弹簧的时候一样,有人操作,有人测量,有人记录。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多种能力协调发展,使课堂教学内容更丰富,更易于接受我们所讲的科学知识。

二、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习兴趣

科学来源于生活,离开生活的科学就缺少探究的基础。仍然以《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为例。课前,我让学生带来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具有弹性的物体,如:海绵、弹簧、橡皮筋等。在课堂上就利用这些材料来做实验研究,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皆科学”。在实际教学中,我布置学生自带材料时,部分学生已经知道本课要研究的内容,有的带来了玩具弓箭,有的穿来了有袖管口橡皮筋的衣服,这对学生来说何尝不是一次联系生活实际的教育呢。让学生凭兴趣自由选择做实验,让学生知道哪些物体有弹性,哪些物体没有弹性,在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科学研究的兴趣高涨,科学探讨特别起劲。本课还有这样一个设计: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到弹力?这个设计,激起了学生对已有经验的回忆。许多同学都急切地表达自己的认识,谈这些物体在生活中的应用过程,一个个积极主动、跃跃欲试,为下面认识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做了铺垫。这样的科学活动课,学生兴趣盎然,参与率高,学生在快乐的科学探究中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大胆进行预设,留足生成余地

预设与生成孰轻孰重?大胆的、充分的教学预设使老师做到心中有底,巧妙灵活地处理课堂生成则能使课堂更加精彩。毫无疑问,两者的相辅相成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一课,我多处进行了预设,如:钢尺的弯直实验、橡皮泥的搓圆压扁实验、气球的吹放气实验等等。这些预设为顺利地开展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但是预设不是万能的,课堂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不可能全部预设出来。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预设的遗漏,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灵活运用教学机智,“无痕化”处理生成问题才会使科学课堂更精彩。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两次预设中没有的环节。一次出现在学生介绍自带的玩具弓箭时,大家普遍认为是“弦具有弹性”,却不料有个学生插话说“弓也有弹性”,被他这么一说,我也豁然开朗,然后巧妙地请他来做演示,大家发现事实真是这样。科学课堂教学中,在多种预设的基础上,更需要老师巧妙地生成处理。第二次是研究弹簧拉力与伸长的长度之间的关系。因为课前找不到型号相同的弹簧,所以找了两种不同的型号,在学生得出数据后才意识到这个疏忽。没想到的是,一次疏忽却成就了一次预设中没有的精彩。弹簧粗细不同所产生的弹力也是不同的。当学生得出两组不同的实验数据后,我已经明白是怎么回事,却假装无意地问道:这是怎么回事呢?“可能是钩码轻重不同”“可能是弹簧粗细不同”……在课堂上又一次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碰撞。

新的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明确的课程目标,规定了内容标准。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应该时刻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从全新的视角来思考每课的设计,把握好“科学课堂的精彩来自巧妙的科学设计”这一尺度,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体验科学的过程,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全文阅读

优化小学科学课堂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摘 要: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怎样优化小学科学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每个科学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

关键词:优化;科学课堂;提高;课堂效率

在新课程的理念引导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成为当今教育界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因此,小学的科学教育也被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但目前,科学课堂整体教学水平不高,怎样优化科学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教学目标明确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

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的。教学目的一要具体明确,二要全面、合理、恰当,明确哪些知识技能是应掌握的,哪些是应理解的,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并且要体现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相似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段教学目标也不尽相同,因此,科学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教学目标明确,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

二、科学设计教学过程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否真正实践设计优化的教学过程,是能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关键所在。在科学课的设计上要创建开放性的课堂,注重课前搜集资料,课堂研究得出结论的过程,在课上要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具体化。

三、合理的课堂评价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障

全文阅读

优化小学科学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改革使科学课堂教学走上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的道路,这是一种可喜的现象,它使科学课堂教学真正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这种种现象对教师的教学工作不断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新课程理念越深入,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越充分,课堂教学效率的指向性就越发显得重要。因此,要真正完成科学课程教学任务,全面落实大纲规定的各项要求,主阵地是科学教学课堂。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着上述任务的完成,而且关系着小学生学习科学的入门。因此,优化科学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重中之重。那么该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呢?下面结合本人在科学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谈谈如何优化小学科学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思维从探究开始。要想让学生爱上科学,就必须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那么,首先就要引起他们对知识强烈的渴求感。我们知道小学生天生爱新鲜、好奇心强,因此,我在每次课前,都精心设计一些学生觉得新鲜有趣的话题或安排一些新奇有趣的实验,在上课伊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带领他们到探求科学世界的情境中去。如在教学《瓶内吹气球》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一开始,我做了一个小魔术——不泄气的气球。我首先在瓶盖上打两个孔,在孔上插上两根吸管:红色和绿色,然后在红色的吸管上扎上一个气球,将瓶盖盖在瓶口上。用气筒打红吸管处将气球打大,将红色吸管放开气球立刻变小,用气筒再打红吸管处将气球打大,迅速捏紧红吸管和绿吸管两个管口,放开红色吸管口,气球没有变小。学生惊奇得瞪大了眼睛,有的禁不住发出了惊叹声。这时,我又说:“瓶内吹起的气球,松开气球口,气球不会变的奥妙在哪里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了。”短短几分钟的演示,通过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学习兴趣,巧妙地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了。

二、倡导合作学习,使课堂学习更精彩

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有了更多思考、交流的机会,经常会提出一些教师想不到、教材没提示的研究方法,我想这实际上是新课改所希望看到的。只为学生提供一两种材料,确实不能够保证学生按照自己的设想进行研究。所以将课堂变成展示、交流的舞台,让学生把课下研究的成果在课上充分地展示、交流出来,可以说是一种最优方法。例如,《电灯亮了》是小学科学三年级学习科目,本课属于“电”这一教学单元。从生活中的“灯”导入,设计安排了让小灯泡亮起来等探究活动和拓展活动,学生将经历一次高度开放的探究活动。根据课的性质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自选材料,自行试用各种连接方式,使小电灯泡亮起来,并设法控制电灯泡的亮与灭。在学生独立动手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电路中的主要元件,如灯泡、电池、电线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设计实验、使用简单器材做实验、探索创新的能力,使学生张扬个性,走向成功。

三、运用赏识教育,使学生学会学习

在课堂上,我总是鼓励学生上台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达。如学习《植物的根和茎》一课时,在完成猜想“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后,我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此时学生思维积极,设计方案也层出不穷,有的学生干脆走上讲台,像个小老师一样在黑板上写写画画。台下的同学听得很认真,不时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对设计得好、讲得精彩的,还自发地报以热烈的掌声。我想这样的课堂效果比一味的说教更有优势吧。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做有心人,细心观察每一个学生,善于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优势潜能,用心走近学生,对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要坚持以鼓励、表扬为主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欣赏,保护学生的自尊,重树学生的自信,逐步培养学生的成功心理,形成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机制,进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课堂里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学会选择;课堂上学习是快乐的,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和感悟;课堂中是充满挑战的,给孩子一点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尝试解决;课堂外是不断延伸的,给孩子一些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探索!给孩子成功的机会,就是给自己最成功的、最大的机遇!

总之,优化科学课堂教学结构模式,学导交融,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可以加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可以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提高,从而大幅度地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科学素养。

全文阅读

打造科学课的品质课堂

锡山区自2001年在全国率先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在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显著成果和经验。“十一五”期间提出了“三品课堂”引领全区课改工作向更深处发展,课堂三品化的过程也成为全区教师实现教学专业化发展的历程。要打造小学科学学科的品质课堂,让每一堂课都具有内质,耐得起细细品味,必然要归结到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方式,归结到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方式,归结到教学是否有效的范畴中来。下面以港下实验小学尤春来老师的《导体和绝缘体》一课为例,谈谈我个人的感受。

一、 科学探究:品质课堂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转变教学方式,而教学方式转变的核心又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时代在进步,我们的教学方式也要作出相应的调整,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国外有名谚语说:“听,会忘记;看,可能记住;做,能够理解。”教育心理学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也提出了相类似的建议:“尽可能多地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就是探究式教学。学生也更乐意从各种科学探究活动中获得新的科学知识。不仅如此,科学课程标准还将科学探究列入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也就是说,科学探究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种技能。比如,要让学生学会提出简单的问题,作出相关的研究计划,运用恰当的工具和技术收集资料,运用证据和科学知识建构解释,与他人交流研究方法、数据和解释等等。

品质课堂应该尽可能采用探究教学。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学生的探究,包括对学生的实验前指导,以及对实验数据的整理和实验结果的汇报。尤老师用了足够的时间,提供足够多的材料,让学生建立充分的感性认识,强化每个学生的行为,创设良好的科学探究氛围,教学中关注到每组学生每个孩子活动的参与性,兴趣的持久性,探究的有效性,思维的深刻性。

二、 思维生长:品质课堂的教学追求

学生每天都在忙于学习,他们会处理和组织来源众多的信息,从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学习,从电视、书籍、网络等各种资源中学习,而并不只是从学校中、教师那里、教科书上获得知识。因此他们在进入科学课堂之前,就已经形成了许多关于这个世界的观点。只是这些观点往往是割裂的、不完整的、甚至是天真的,与客观的科学观点尚存在有不小的出入。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以及进行安全常识教育,养成认真细致、尊重事实的探究习惯。难点是让学生认识人体、水也是导体。教学的关键点在于让学生对资料进行充分的探究,对实验结果进行认真细致的交流活动,以促成其认知的提升。

全文阅读

炫“动”科学课堂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教学应该引领学生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使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从而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在探究中让学生乐于与人合作、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那么如何使我们的教学既能呵护孩子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又能培养他们科学学习热情呢?由于学生对周围自然事物都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因此我们的科学教学应顺应孩子们的天性,让孩子们动起来,在动中学习科学知识,在动中掌握科学方法,在动中锻炼思维能力。下面,我就以《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中“动”起来。

一、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提高教学效率,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心动。在上《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导入部分时,我运用了常规的谈话教学法。同时,我结合多媒体出示实物创设情境:天气有点冷,老师想喝热牛奶,让我把牛奶连盒子一起放在热水里热一热。(演示加热牛奶)

师:“你们有没有什么奇怪的发现?”

生:“牛奶鼓起来了!”

师:(拿起管子插入牛奶,牛奶喷出来了!)“怎么会这样?”

学生猜测:……

全文阅读

课堂教学小学科学论文

一、小学科学在实现有效教学方面面临的困难

作为一门与小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实践学科,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涉及知识面广、教学内容繁多。小学科学作为整个科学教学的起点和小学科学研究的基础,承担着重大使命。在小学课程设置中,小学科学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且受应试教育的制约,因而在小学教学中的地位始终不能与小学语文、数学等这些“主科”相比,只能以“副科”身份居于小学教学序列中。小学科学在小学各门学科中的定位与科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存在矛盾,短时间内难以改观。另外,制约小学科学教学的另一个因素就是教学条件的制约。随着人们对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资金投入不断加大,但是小学科学教学需要大量教学实验器材,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可是由于现实问题,很多学校的实验器材和设备还很落后,实验器材的更新赶不上教学对器材的要求。这就导致教师在实施教学时总是捉襟见肘,很难保证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圆满完成。小学科学实验器材投入不足现状已经严重制约小学科学发展,更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导致很多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对绝大多数知识教授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而作为实验科学这样的教学是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的。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小学科学的每一个概念的建立、每一个定律的发现,都是建立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小学科学教学的实施有赖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这一基础。实验教学不仅让孩子们亲自看到科学现象、懂得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孩子们通过亲自参与实验研究懂得了知识形成过程、研究方式方法,从而形成了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成长更加重要。同时,大量有趣的实验教学也是孩子们对科学感兴趣的重要原因。孩子们对实验教学充满了期待,可是实际教学中孩子们很少接触和进行实验操作,导致孩子们失去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小学科学教学需要激发和保持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孩子们自主探究性学习。可见,实验器材的不足直接制约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和孩子们的学习状态。

二、如何实现小学科学有效教学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氛围作为一种无形的课程教学资源对孩子们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好的课堂氛围具有和谐、融洽的特点,能够为孩子们提供轻松的学习环境,孩子们摆脱了那种在老师威严下学习的压力,无疑会对强化课堂教学效果起到良好促进作用。课堂教学活动依赖于教师和孩子们之间的交流互动,教师和孩子们在课堂上交流合作是否充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实际效果的强弱。要想让孩子们在课堂上主动积极地进行课堂交流必须以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们。改变传统教学中孩子们的被动接受状态。充分尊重每一个孩子们,发挥孩子们的主体作用,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教师的“教”和孩子们的“学”是教学中的双向互动过程,孩子们的学习方法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我们要引导孩子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孩子们学会学习。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孩子们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开展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做好引导工作,结合孩子们的学习实际和教学知识内容,通过教学问题和知识结构的合理设置,引导孩子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作者:赵桂华 单位:易县第一小学

全文阅读

科学课堂的延伸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而光靠科学课内的探究活动,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只有不断地拓展科学课外活动,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是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科学素养对人的一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开展家庭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还应该充分利用家庭科学教育资源,开展家庭科技活动。培养儿童的科学素养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责任,因此应该充分开发与利用家庭科学教育的丰富资源,开展家庭科技活动,共同促进儿童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发展。

家庭科学教育资源主要包括家长的阅历与职业背景、家庭饲养与种植的动植物、家庭科技藏书等。那么,家长可以利用家庭科学教育资源,开展那些科技活动呢?1.家长引导下的科技阅读。2.开展为科学课学习活动所做的准备工作。3.开展科学课堂教学的延伸活动。4.开展家庭生活环境、生活质量的调查、改善活动。5.开展儿童的兴趣性活动和探究性活动。6.开展利用社区科学教育资源的社会实践活动。

二、不断拓宽课外科技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课外科技活动,特别要加强新产业、新技术、新知识的介绍,以弥补教材的不足,满足少年儿童的求知欲,培养他们对科技的兴趣,并使这种兴趣逐步发展为志趣,转为科学的事业心与责任感。课外科技活动,还可以根据学生所掌握的科学知识,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开展科学知识运用活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体验科学知识、技能的巨大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课外科技教育活动,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各种资源,组织小观察、小采集、小种植、小饲养、小调查、小辩论等活动,开展科技讲座、考察活动、科普知识竞赛、小发明展评、科技兴趣小组,出科技专栏、办科技小报形式多样的活动,以提高科学教育效果。

三、转变科学课外活动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在日常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候由于课堂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我们无法在一堂课中完成教材所安排的所有环节。有时候学生提出很多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但是由于课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我们无法一一进行探究。有时候,课本中所建议使用的实验材料或实验方法刚刚引起学生的兴趣,下课的铃声却在耳边响起了。“同学们在课外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这样的话会经常挂在我们科学老师嘴边,但如果课外探究没有整体的计划、步骤,没有老师的引领指导,没有有效的成果反馈,那么这只会成为老师的一句口头禅,成为一句空话,课外活动探究也就只是流于一种形式。

全文阅读

改变科学课堂实验 争创有效课堂教学

《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的,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怎样上好小学科学课,提高科学课堂的有效性呢?

一、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让学生敢于探究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一个问题的产生通常要比它的结论的得出更为重要。”问题的提出是科学探究的开始,也是学生探究的兴趣所在。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提出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有趣的情景,开展多样化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于提出问题、乐于研究问题。

案例一

我在讲《磁铁有磁性》一课开始,创设了“表演小魔术”的情景:在一只乒乓球内藏入几根小铁丝,在手中放入磁铁。当教师的手靠近乒乓球移动时,乒乓球也就跟着移动。当学生看到这里时,非常激动,有的在下面已经喊了起来。这时,我追问“同学们,你们想说什么?”。学生马军就跟着问:“乒乓球怎么会跟着老师的手移动呢?”,其他的学生也都“是啊,是啊……”。小魔术产生了效果,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形成了学生的探究动机,接下来的环节出人意料的棒,学生兴趣高涨,学习效率可见一斑。

二、正确引导和训练,使学生乐于探究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对学生而言,学习方法尤为重要,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学会各种不同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品尝科学探究的甜果,享受科学探究的乐趣。在《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中,教师用凡士林把不同颜色的小木棒粘在铁棒上,然后用酒精灯在铁棒的一端加热,先让学生大胆猜测:木棒会不会掉下来?是从加热的一端先掉还是从另一端掉?掉的次序是怎样的?然后让学生小组进行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这样就避免了学生盲目地实验,培养学生在观察中探究、在实验中探究、在思考中探究、在合作中探究的能力。学生在探究中难免遇到难题,教师应进行适时指导,主动倾听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学生遇难而退。

三、善于挖掘教材,取舍有方

全文阅读

中学科学课堂教学评价

【摘要】 科学课程作为一门全新的课程, 在新课程改革大潮中应运而生。它立足于学生的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体现科学本质, 突出科学探究, 反映当代科学成果。这套全新的教学理念,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由于这个矛盾的出现,将必然要寻找新的评价方案,本文就是想在这个方面做一些尝试。

【关键词】 科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在课堂教学中评价应是一种发展性评价,要突出评价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效。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必然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 以及参与热情、情感体验、探究和思考的过程, 即关注学生是怎样学习知识的。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做出猜想、设计方案、实验验证、交流表达、得出结论的整个探究过程的行为表现, 来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关注教师的行为, 应该看教师如何引导促进学生学习, 如何组织探究活动, 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兴趣来评价教师课堂行为, 体现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价值。在评价过程中应着重看教师在下面几个方面的落实情况来定夺课堂成效。

1 学生主体性的落实

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方式。看是否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以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有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可以从以下四种状态来判断, 即情绪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和目标达成状态。课堂上没有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交往状态, 就无法有效地激活课堂, 没有学生积极的思维状态和良好的目标达成状态, 课堂很容易成为“表面繁荣”。只有四种状态协调统一, 才能对课堂教学做出比较客观准确的评价。

2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程度

科学课程突出科学探究, 倡导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传统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 最终遏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在新课程标准下的科学课堂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主动并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学习伙伴、组织者和管理者,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方式很好的呈现在了大家的面前, 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要作为科学课堂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学习过程的落实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