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技术教育

科学技术教育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由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谈教育技术学研究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认为,教育技术学是一门研究用技术的手段优化教育教学过程规律的交叉学科。据此提出了教育技术学研究具有问题解决性、技术应用性、系统方法性、开拓创新性与客观实在性的属性。并在此基础上从方法论、比较研究等方面探讨了教育技术学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技术;系统方法;开拓创新;横向科学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1―0010―03

一门学科所具有的研究属性及研究方法是其发展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而学科研究往往取决于学科性质,从科学分类的角度把握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探讨教育技术学研究对于中国教育技术学学科的蓬勃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 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

1 科学、科学的分类与技术

对于“科学”一词的理解,《辞海》的解释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解释是:对各种事实和现象进行观察、分类、归纳、演绎、分析、推理、计算和实验,从而发现规律,并对各种定量规律予以验证和公式化的知识体系。可见,科学是发现客观存在的规律,它是关于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体系。

依据科学研究对象的特点可以将科学区分为两大类,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前者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如生物学、地质学、化学、物理学等;后者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如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等。

全文阅读

科学技术的教育初探

一、科学技术史教育教学计划

高职学生经过高中阶段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比较系统的学科内容,初步具备基本的科学知识基础,可以接受科学技术史教学而不会存在知识障碍;其次,大多数高职学生不存在升学压力,有条件注重培养兴趣爱好;最后,科学技术史教育对未来职业发展、能力提升有重要作用。这就为高职学生开展科学技术史教育创造了有利的时机和条件。根据高职教育活动规律和高职制造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理解能力,在制造专业经过连续三届学生的教学实践,制订了分阶段科学技术史教育的培养计划,分为3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采用开科学技术史讲座的形式,达到科学技术史普及教育的目的。主要针对历史上一些有重大影响的科学事件进行分析、讲解,达到让学生了解科技史的发展,对社会进步的重大影响,激发学习兴趣。第二阶段是在专业课程内容教学中融入相关科学技术发明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专业技术的形成、发展规律,逐步养成掌握科学的认识、方法论,增强专业理解和专业自豪感。第三阶段是开展科学技术史专题研讨,组建兴趣小组,与企业共同研讨新技术,养成学生的科学精神,培养创新意识,提高提高创造能力。

二、科学技术史讲座

在第一、二学期开设科学技术史讲座。这个阶段以典型、有趣的历史事件为主,通过教师讲授案例、参观学习、上网查阅资料等手段,组织学生讨论、总结、交流感受等形式完成。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科技展览和现代化企业,观看相关的电影、录像等影像资料,了解科技发展的规律和最新技术,感受科技对社会变革的影响;有条件的还可以邀请企业专家、学者作专题报告,介绍新学科、新思维、新理论、新技术,全方位的立体感受科学技术对社会活动的深刻作用。由于该部分案例通俗易懂,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并且趣味性较强,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乐意接受。通过这个环节,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专业的了解,激发了专业兴趣,感受了科技的力量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对今后成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当然案例的选择应该紧紧结合专业,要根据学生情况和行业最新技术的发展及时的进行适当的更新。活动后要求学生写心得体会,并进行交流。通过这些活动,学生消除了科学技术史“无用、无关”“、无能无力”等错误观念。

三、专业课程内容与科学技术史融通学习

在第三、四学期的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增加科学技术史内容,尤其是一些与制造专业相关的重大发明创造。如在高职制造专业中讲连杆机构时,可以引入卧轮水排、水击面罗、人力砻、脚打罗、脚踏纺车、脚踏漅车等;在链传动中引入翻车,高转筒车,木斗水车和管链水车,天梯等;在讲齿轮机构与轮系时讲轧蔗糖车的结构、指南车的构造原理等;在讲加工与工艺时介绍古代的压力加工,拉拔加工,钻锯刨剪,车璇镗、陶轮和琢玉车等;在讲金属切削机床时介绍秦陵铜车马,水运仪象台,近代机械的引进与仿制等。通过这些古代的发明创造的介绍,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各概念、定理、定律的来龙去脉和技术的演变过程,培养正确的科学思维方法,让学习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专业对社会进步的巨大贡献,激发专业自豪感,提高学习兴趣,更加努力学好专业理论知识,最终养成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科学技术史的专题研讨

在第五学期的科学技术史教育中,应该注重创新思维、能力、技巧的培养是一种兴趣爱好的养成,可以组织一个研讨班。通过一些先进技术应用的案例(如叶片加工技术的发展、核电转子的制造技术等);与专业相关的企业真实案例(如多轴加工与高速切削技术等)或者历史上还存在异议的科学技术发明(如水力天文仪器的驱动和传动机构等)展开专题研讨,采用教师重点介绍、自主查阅资料和共同研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切实改变单向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注入式教学法,更加注重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激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挑战权威,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对以上类似问题,通过教师介绍相关知识,让学生在课后查阅资料并开展小组讨论,再专门组织了一堂探讨课,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理解力,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历史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科学技术史教育的意义就在于让未来的科技工作者,工程师,技术人才体会到“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针对高职制造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就业岗位以及课程安排,通过科技史讲座、专业课与科技史融通、科技史专题研讨等形式,完成了面向高职制造专业的科学技术史教育目标。让学生深刻领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热情,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在专业技术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践证明,高职制造专业开设科学技术史教育是有益的、必要的、可行的。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科学技术史的教育必将与素质教育的改革紧密结合,这对于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人才为己任的高职院校将是一场挑战和机遇,只要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过程中努力实践科学技术精神,就可以有效转变学生的创新观念,激发学生专业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培养出高技能的创新型应用人才。

全文阅读

教育技术学科建设思索

[摘要]本文把教育技术学科建设放在本国的教育科学背景下进行思考,从中把握有关学科定位、研究领域以及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等问题。作者把这些问题归结为四个关系,即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论的关系、我国教育技术学与美国教育技术的关系、教育技术学与学习理论的关系、以及教育技术学科与教育技术学理论的关系。这些关系是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理论发展中必须面对的。只有在对它们关系的梳理之中,把握本学科的定位、研究对象、学科属性等基本理论问题,才有助于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理论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关系;定位

在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中,人们可以对教育技术或教育技术学有不同的认识,可以作出不同的解释,甚至不必去统一认识。但是,对涉及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位、研究领域以及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等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却不能回避,都需作出正确的解释。于是,笔者将这些问题概括为“四个关系”,即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论的关系、我国的教育技术学与美国的教育技术的关系、教育技术学与学习理论的关系以及教育技术学科与教育技术学理论的关系。笔者试图从这些关系的分析或辨析的角度,谈谈自己对这些基本理论问题的认识,以求学界同仁交流、探讨。

一、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论的关系

“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论”是我国教育学科背景下产生的一对关系,或许是我们特有的一个问题。对这个关系的分析和探讨,旨在解决教育技术学科的研究领域、对象和学科属性、定位等基本理论问题。

首先说明,“教学理论”与“教学论”不是同一个概念。所谓“教学理论是关于教学即教师行为的理论,它的核心问题是‘怎样教才是有效的’。”[1]凡是对“怎样教才是有效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回答,并形成系统的理论观点,就是教学理论。教学理论可以来自几个相关学科,如教学法(学科教学论)、课程论和学习理论等。而教学论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专门研究教学问题和现象,把握教学规律的一门学科。这是我国和包括俄国在内的欧洲一些国家才有的学科。清楚了这两个概念,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论之间的关系就容易讨论了。

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论是怎样的关系?这是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在我国,与其他的教育学科相比,教育技术学与教学论的关系最为敏感,最容易产生冲突。主要表现在研究领域上。由于受美国教育技术领域扩张的影响,我国教育技术的领域问题必然引起人们的关注,要与教学论作个划分。

我以为,这种划分既要尊重有关学科发展的历史事实,也要看到本国教育科学发展的现状。“教学论是研究教学一般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十分广泛,包括教学过程及其本质、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原则、教师与学生、课程设置与教材、教学方法与形式、教学环境、教学评价与管理,等等。”[2]我国的教学论将所有教学要素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唯独对视听媒体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没有给予关注,给我国的教育技术(电化教育)的发展留下了生存空间。可以说,我国教育技术学的生长点是从教学论研究的最薄弱领域中产生的。也可以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科技含量的视听工具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产生了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空间。这是我国教育技术学发展的历史事实。

全文阅读

学科建设教育技术论文

一、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定位

学科建设是高校具有战略性的基础建设。学科的定位是学科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教育技术学的定位首先要把握其学科地位,它是教育和技术的综合交叉学科,伴随教育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创新而产生。许多专家学者将其定位为“教育”、“技术”、“教育与技术”,“综合性应用学科”。但是争论的核心问题仍在于教育与技术的分量,而且始终没有离开“教育”和“技术”这两个关键词。教育技术学研究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其发展离不开技术的促进作用,并随技术的发展而发展;教育技术学中教育与技术是并列的关系,应是教育与技术的有机结合。教育技术学是是应用教育技术学的有关理论、手段来解析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此过程既离不开教育、技术两个因素的作用,又离不开教育与技术结合的作用。因此,应该将教育技术学学科定位为:教育为主导,技术为主体,教育与技术有机整合。

1、教育为主导

教育技术学首先说明“是什么”的问题。教育技术学根据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教学技术是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所以,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畴和研究领域都与教育教学过程及教育教学资源密切相关,主要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培养高层次人才。离开了教育的主导地位,也就谈不上教育技术学。社会在发展,任何形式的教育总是不能脱离教育这个根本主导。

2、技术为主体

“技术”是要解决“如何做”的问题。教育系统中技术是最活跃的因素,能够保证教育的实现。教育技术学应该关注多种技术的教学应用。技术随社会不断发展创新,要将各种可能的技术转化为教育的现实性,最终实现真正的教育技术。何克抗教授说,“教育中的技术”大部分技术还可应用于如录音机、电视机、教学、娱乐,不仅仅只是用于教育方面,但其本质还是技术。技术为主体的“技术”,指广义的技术。伴随社会发展,内涵也不断丰富。教育技术学具有时代特点。教学首先就要做好教学设计,例如,上课——上好课——怎样上好课,说的就是上课的技术及艺术,所以,技术是离不开实践的。

3、教育与技术有机整合方式与结果

要实现统一,只能以教育为主导,技术为主体,教育与技术有机整合,才能让教育技术学科长足发展。如果只强调教育,忽视技术的应用,就会脱离时代特征,进入纯理论研究的怪圈;相反,将教育与技术分开,只强调技术,忽视理论的指导意义,技术也只能是技术,无法实现教育的目的。例如,南国农先生的A×B=C,萧树滋先生的A+B=C(其中:A=现代教育思想理论,B=现代信息技术,C=成功的教育技术专业),这些都是教育与技术相融合例子。

全文阅读

教育技术学科理论

摘要:文章通过对学术界对教育技术人认识历程研究,指出在当前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实践中要以创新性技术和绩效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为突破口,促进教育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教育技术理论体系发展脉络

教育技术起源于西方国家,它从诞生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伴随着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从教育技术到教育技术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理论体系发展正在逐渐地形成和完善之中。本文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解析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理论体系。

一、从领域到学科

早期的教育技术仅仅是着眼于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或称之为视听教学。20世纪30年代,无线电、广播、录音技术的进步和有声电影的问世加快了视听教学的发展并且把视听教学从单一的视觉领域扩展到了视听领域。程序教学创始于1925年,它是基于行为心理学原理创制的一种使用机器来控制学习行为和过程的教学方法。进入20世纪60年代,在视听教学的基础上,诞生了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学与视听教育相比较,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已不再仅仅是技术和设备,而是一种系统设计、实施和评价学与教的全部过程的方法。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AECT1963年以前,教育技术一直是一个实践或应用的领域。“四十多年来,教学技术领域集思广益,定期开展自我检验,终于获得了对自己的专业化描述”①,到1963年才产生了教育技术的第一个正式定义,这标志着教育技术从领域转到了学科。从此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对于我们教育技术工作者来说,一直是国内外教育技术界乃至整个教育理论界争论不休的热点,人们从各自不同的立场和背景出发,对教育技术理论体系作出了多种不同的解释和分析。

二、教育技术学的学科理论体系发展历程

(一)“媒体中心”体系

这种认识可以追踪到AECT1963年定义:“视听传播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对控制学习过程的信息进行设计和使用,包括:(1)研究在有目的的学习过程中可以使用的图像信息和非表征性信息的独特的相对的优缺点;(2)在教育环境中利用人员和设备将信息结构化、系统化。这些任务包括对整个教学系统及其组成部分的计划、制作、选择、管理和应用。它的实际目标是:有效地使用每一种传播方法和媒体,以开发学习者的全部潜力。”②

全文阅读

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

摘要: 教育技术和英语学科的整合是根据英语学科教学的实际需要,充分发挥教育技术的优点,解决教学难题,进而促进教学改革。教育技术和英语学科的整合不仅促进英语教师自我反思、更新知识,而且增进教师间的交流合作,为英语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新的途径。

关键词: 教育技术 英语学科 整合 教师专业成长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场意义深远的变革正在我国英语学科的教育教学领域悄然发生,这场变革的中心就是教育技术和英语学科的整合。《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改进学生学习方式,提高教学效果。”教育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在成为实现高中英语新课标的有效手段的同时,也成为了促进英语教师专业成长的新途径。

一、教育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的内涵

1994年,ACET(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了著名的“AECT1994定义”,对教育技术进行了重新界定,“教育技术(Educational Technology)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在教学中运用教育技术的关键问题是如何通过教育技术所构建的新型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教育技术和英语学科的整合就是根据英语学科教学的实际需要,充分发挥教育技术的特点,寻求英语学科与教育技术二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来解决教学难题,促进教学改革,进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整合是现代教育理念,是教育方式与手段的充分体现,意味着教学体系和教学原则、方法的创新。[1]教育技术与英语学科整合过程是把教育技术运用到具体的英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过程。教育技术不仅为英语学科教学提供信息资源、研究工具,而且为英语学科的教学活动提供了理论指导。这种理论指导强调的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教育技术与英语学科相整合,并不是“1+1”的简单重叠,其中心环节在于“合”,在于将教育技术的优点与英语学科的特点进行合理加工、有机结合,以期产生“1+1>2”的最优教学效果。

教育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对于新课程背景下的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教育技术手段能帮助英语教师搜集、整理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教师的备课环节提供有力支持。其次,教师运用教育技术方法能方便地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这为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有效评价提供科学依据。第三,教育技术与英语学科的整合有利于英语教师及时更新专业知识,增进教师间的沟通交流,从而帮助教师实现自身专业成长。

二、英语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容

全文阅读

小学科学教育技术论文

一、丰富教学内容

现代教育技术包括视频、课件、图片,通过计算机、投影仪投放到大屏幕上,既直观、形象,又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扩充了教学容量,提升了教学效率。 以“食物链和食物网”一课为例,首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物世界》,学生观看的同时出示布置有学习任务的幻灯片,提出问题:动物世界里的动物如何生存?看完后请学生汇报,动物靠吃小动物或植物生存,具体是肉食动物吃食草动物,食草动物吃植物等。再次观看《动物世界》,观看的同时出示幻灯片,提出问题:具体的是谁吃谁?看完后再有学生汇报,教师则用箭头表示出来。学生写完之后,告诉他们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就叫作食物链。

再出示幻灯片,布置学习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请将所有关联的动植物用箭头连在一起。学生写完后在展台前使用投影仪汇报展示,相互交流。用幻灯片出示下一项任务: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汇报,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就可吃多种食物;把动物世界里的动植物连接起来就像一张网。此时,向对学生解释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就叫食物网。顺势利用幻灯片出示学习任务:生物之间是什么关系?学生能够答出,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播放关于池塘和田野中视频,让学生观察生物的生存情景。播放后,利用幻灯片出示任务:让学生找一找视频中包括哪些食物链和食物网。播放视频,进而可以让学生把学习的知识食物链和食物网充分应用,加深理解生物之间的关系。

再利用幻灯片布置任务: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有什么影响?让学生交流讨论,最后得出“一种生物灭绝会影响其他生物,因此保护一种生物就等于保护了许多生物,应该从保护每一种生物开始保护地球”的结论。该堂课,通过让学生多次观看不同的视频,并利用幻灯片布置任务,比只使用课本上的几幅图片学习更生动、合理。这样做法使得课堂内容丰富,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生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效果。

二、解决生成性问题

小学科学学科涉及物理、化学、生物等多学科的知识,教师具备再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也无法全部应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提问。网络技术可以辅助解决这一问题。师生都无法解答的课堂生成性的问题可以通过网络搜索答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课堂教学生成性问题。例如,在讲授“我们周围的材料”内容时,有学生提问“玻璃是由什么做成的?”。这并不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因此任课教师在没有精心准备的情况下很难解释清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索“玻璃的成分”关键词,找到相关答案,让学生了解玻璃的主要原料、制作的工艺等内容。

三、辅助实验教学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要提出明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按照一定的顺序细致观察。但是有些观察方法教师难以表述,学生也很难理解并正确操作,这时利用教育技术“变抽象为具体,变模糊为清晰”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在讲授“温度表的读写时”内容时,需要让学生掌握“读数时视线要与液柱顶端相平”的要领。教师可运用Flas形式让学生观看,再亲身示范,矫正学生错误的读数方法。有些实验受时空限制,学生无法在课堂中完成,就需学生回家实践,但学生的能力不同,有些学生不能独立完成任务,就会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可以把实验过程录制成视频片段,再进行有机组合做成实验视频,让学生观察模仿实验。以讲授种子的发芽实验为例,教师课前可以把种子每天发芽、生长的情况拍成视频或照片,让学生观察。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也能获知绿豆种子发芽的过程,其中包括绿豆芽茎、叶的颜色、茎的粗细以及植株的高度等,进而得知绿豆发芽、生长需要的条件。教师的这种操作方法充分说明了教育技术具有实时、直观、形象、实效的特点,可提升学生实验探索的效率。

全文阅读

信息技术学科教育感言

“以完整的教育塑造高素质的现代人”的思想是我们每个老师在追寻着教育中的真谛。教书先育人,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我 们培养的每一个学生,无论将来做什么,成就大小,她首先必须是一个完整的“人”。因此,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成为了我教育工作的主要目的,而且把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作为德育教育出发点和归宿。

作为一名信息学科老师,对于这门学科,同学们是普遍爱学的,因为没有考试的压力,老师和学生在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下学习;没有课业负担,所有的知识都可以当堂解决;对信息技术接触较多,在知识掌握上具有普遍的成就感;对技术知识的先天好,在课堂上能保持持续的兴趣。针对如此多的学科优势,信息技术课同学们都是比较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的。因而,我也充分利用这些优点,发展学科优势。信息技术学科是传统意义上的“小科”,但是在我看来,对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未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就是第一竞争力,学生关于信息素质和信息理念的培养是关乎学生成长的大事。而且,信息技术多应用一些非常规高技术和手段,来实现工作效率的提高,这样很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这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比拟的,而这也恰恰是信息技术学科的魅力所在。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课相比较其他学科而言,有一个非常好的优势,那就是学生对这门课程非常的喜爱,对这门课非常的感兴趣。有了这个优势,也就等于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个优势,在课堂中,我常用通关游戏任务教学法,把书中的每一个知识点设计成一个游戏关,把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设计成一个通关游戏的模式,让学生带着兴趣融入到我设计的游戏学习中,一关一关的完成游戏任务,让学生在玩游戏时自然而然地接受了知识,更主要的是学生在过每一关时都会去认真思考,去自主的探究或者是小组合作,这样一来,我设计的这个游戏就勾起了学生的强烈的自主学习欲望。为更好的实现素质教育,我们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会主动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出更好的作品。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乐趣,使他们健康快乐的学习生活。

中国的孩子,在知识性问题的掌握上往往有着普遍的优势,但是在具体问题的实际着手解决,以及根据问题,来思考解决方法,甚至是创新解决问题的思路上,常常会走到死胡同。这是与中国的孩子接收到的大多数“给来”的知识有关的,而不是自己去主动“拿来”。所以在课堂上,我从来不抹杀孩子们的创新思维。例如,在机器人课上,有孩子拼装出了古灵精怪的机器人,我会和他们一同分析这件作品的可行性;在电脑绘画课上,孩子们教会我什么叫“印象派”;文字排版课上,孩子们让我见识到了另类的“艺术字”……等等,这如许多的闪光点,让我充分感叹孩子们的创新思维。

有一位教育家说的好“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和灵感,不希望你们老师去发掘,只要不去抹杀就够了。”的确给了我很深的警示。在课堂上,我从来不去随便否定任何一名学生的想法,因为我知道,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个性,充分体现出他自己的想法,让他做“最好的自己”,这不恰恰也是我们的办学理念吗?老师的作用,就是及时的去引导,充分的爱每一个学生,用心去做教育。

信息技术技能的培养,就是对这两个ppt和动画制作软件在操作上进行指导。教师在进行信息技术的授课时,往往采取演示法和综合练习相结合的方法,配合电脑教室这样的辅助环境,让学生自己动手练习,学会使用该软件的方法。

当今世界正处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每日的信息资源正呈爆炸式增长,信息技能早已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基本技能。早这个信息和资源高度传播和共享的世界里,如果不会使用互联网、电话、电子邮件、传真机等先进的通讯设备,那么他将被新的世纪所抛弃,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生存的基本技能,信息技术教师还应促使学生掌握搜寻自己所需的信息并能对已有信息进行有效地组织、整理、利用和传播的方法。

作为教师应把严肃的“讲电脑”和烦闷的“学电脑”变为活泼的“玩电脑”和轻松的“用电脑”,使得课堂气氛轻松而有趣;也可以借助学生对电脑游戏的兴趣,训练和培养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技巧和学习方法。

全文阅读

科学、技术与社会和基础科学教育

一、何为sts

近几年,面对现行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我国基础教育界一直在呐喊要提倡素质教育,同时也在不懈地探索素质教育的方法。

近年来,国际上许多国家对其基础科学教育的内容与标准都进行了各种形式的改革。这些改革的特色之一,是将“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思想内容融入到基础科学教育之中,即在科学教育中增加人文思想、人文色彩。我国目前的基础教育的改革也已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其中将sts与基础科学教育相结合,是最为值得关注和最紧迫的问题之一。

由于科学研究和科学教育重视专门化的东西,使得大多数科学家也越来越重视研究更专门和更带技术性的问题,研究的深度日益增加而其范围却日益缩小。第二次世界大战更加深了越来越专业化的教育带来的弊端。20世纪50年代末,英国学者斯诺也谈到越来越专业化教育带来的不好的影响。他认为,这使得社会上出现了两种相互对立的文化。一种是“人文文化”,一种是“科学文化”。在“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间存在着一条鸿沟,比如科学家很可能只了解专业很窄的范围,而不了解社会学、人类学、文学等基本知识,甚至代表两种文化的双方互相认为对方的工作意义不如自己从事的重要,从而互相排斥。这种文化的分裂会带给社会损害、损失。斯诺提出要改变现有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以改变这种现状。

科技发展引起了许多新的问题,如是否应该发展核能,是否应该谨慎地加以限制基因工程的研究,应怎样控制世界人口,怎样控制非再生能源的消耗率,怎样避免战争、环境污染,又怎样防止或消除等等。科学技术革命,不断引起对人和大自然的关系的讨论,而人和大自然的相互关系本质上是社会过程。凡其结果会对广大群众产生影响的,群众都应参与决策和实施。科学技术对政治和道德的影响是公众的事情,外行也应介入。然而西方国家中社会和科学技术明显分离,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互脱节,而自然科学又占统治地位,这样就需要培养了解科学技术及其后果、能够参与涉及科学技术决策的公民,需要能给决策者提供新的信息和科学的分析等等。基于这些客观需要,逐渐兴起了一个跨学科的新的研究领域:sts。世界上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已经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

对sts的研究也可以追溯到很早的时代。一般认为,sts是约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诞生于美国的一个新兴的学科。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sts研究。现阶段,我国专门研究sts的学者这样定义sts:sts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新兴学科。它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它和社会其他子系统(比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等)有一定的相互作用。因此研究科学、技术也应该研究作为社会子系统的科学和技术的性质、结构、功能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其他子系统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之间的互动关系;还要研究科学、技术和社会在整体上的性质、特点、结构和相互关系及其协调发展的动力学机制。

在国外,学者们对sts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理解。在广义的理解中,sts体现为一个学科群,是科学史、科学哲学等等(还包括技术史、技术哲学、科学社会学、技术社会学、科技政策研究等)学科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研究的总称。在狭义的理解中,sts则是以传统的科学史、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等学科为基础,在更高的水平上进行理论综合,而形成的融合了上述传统学科之基本内容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它追求对科学、技术与社会之相互关系的新理解。很自然,像这样的研究及其成果,迟早是要反映在教育,包括基础教育之中。

二、sts与基础科学教育

全文阅读

加强我国科学教育中的技术教育

摘 要: 当今科学和技术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的社会生活,科学和技术的联系日益增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技术教育在科学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也逐步被发现。本文从四个视角阐述加强科学教育中技术教育的原因;阐明科学教育中要开展什么样的技术教育;分析当今我国科学课程中技术教育实施现状;针对我国科学教育中技术教育不足问题,结合国外在科学教育中开展技术教育的实践经验,为我国科学教育中技术教育的开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 科学教育 技术教育 实施建议

科学的内涵随科学的迅猛发展而发生了诸多变化,其中重要的一个变化在于科学与技术发生了高度整合。“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渗透,并一道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科学内涵的这一深刻变化导致了国际理科教育从科学教育到科技教育的范式转换。当代科技教育凸显了技术教育的重要性”。[1]

一、从四个视角谈加强科学教育中的技术教育的必要性

1.科学、技术关系视角

“加强科学教育中的技术教育”这一观点根植于科学、技术间日益紧密的联系和相互作用。科学与技术之间关系不仅是科学、技术哲学的讨论范畴,而且一直都是有争议的话题。传统上一般认为,科学是人们认识自然界的活动,技术是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科学、技术作为处于平等地位的、独立的文化形态分别对社会进步产生重大影响。当代科学与技术联系日益密切,相互作用日渐加大:科学新进展为技术研发提供理论依据并预见技术发展新动向,同时技术发展中的难题又推动更加深入、新异领域的科学探究。恩格斯曾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鉴于科学、技术的融合,在科学教育中渗透技术教育大有必要。“在科学与技术作用逐渐增强的现实状态下,科学教育如果继续坚守过去的‘纯’科学教育,将违背科学发展的本性,不利于教育功能的发挥及学生的发展。与此同时,技术教育也不能无视技术进步现实把科学摈弃在外”。[2]

2.科学课程视角

当今社会对科学素养的要求不再局限于物理、化学、生物等具体科学学科知识、概念、规则的掌握,还要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范畴的相关知识。美国科学促进委员会为美国“2061计划”出版的核心著作之一《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Science For All American)将“技术的性质”作为独立章节撰写凸显了技术教育的重要性,该书还强调:科学素养培养的重点也逐渐转移到“科学世界观、科学的探究方法、科学事业的本质、数学和数学过程的特点、科学与技术的联系、技术规则本身和技术与社会的联系等”。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