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离散数学”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学好该课程对于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其他课程以及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重要。本文阐述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离散数学的兴趣,强调了离散数学理论应该与计算机中的应用相结合,并从多方面对离散数学教学方法的改进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离散数学;教学方法;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离散数学”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在计算机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提供了许多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数学基础,这些课程包括数据结构、算法与分析、数据库理论、自动化理论和操作系统等。学好离散数学,一方面可以为后续的课程打下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学习离散数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但由于该课程具有概念多、理论性强、高度抽象、枯燥等特点,致使在教学中出现很多问题。比如,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单一的把该课程看作是一门与计算机毫无关系的数学课程来学,对该课程在计算机领域的作用认识模糊等,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改进离散数学的教学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1培养学生的兴趣
在任何一门课程的讲授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是非常重要的。
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离散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前几堂课的教学,尤其是第一堂课,不能直接进入离散数学的理论知识学习,而是要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离散数学的用处,如“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四色问题”等。通过前几堂课的教学,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离散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其他课程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从思想的高度认识此门课程的关键性。
当然,教师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与感染力也是培养学生对离散数学产生兴趣的重要方面。因为大部分学生对离散数学这门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学习兴趣没有学习与编程语言相关的课程那么高涨,上课容易走神,从而导致最终的考试结果不理想。教师除了对这门课程内容要熟练掌握外,还要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正确运用多种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驾驭好课堂时间,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感染力,也可适当制作一些动画和图形避免视觉疲劳,达到让学生主动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
摘 要: 信息技术是一个工具型的学科,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使信息技术的课堂产生了微妙的变化。学生的心理重心逐渐从理论基础、实践操作转移到了多媒体娱乐,这给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同时,数学课堂逻辑性强,学生疲于应付考试,出于兴趣的学习动机少之又少。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轻松地学,教师轻松地教,让教与学快乐有效?在翻阅大量文献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作者得出以下结论:淡化学科界限,使学科间的综合与联系更紧密,使学生在无界限的学科中有效学习。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数学学科 交叉点教学
以往当我们在谈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时,往往都关注在其他基础学科中怎么应用信息技术,而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除了关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外,我更关心哪些典型案例能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课堂。在目前的基础学科课堂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存在很多困惑,比如数学的逻辑性较强,学习起来相对比较枯燥,只有极少数学生是出于兴趣学习的,其余则是疲于应付考试,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被动状态。而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是知识更新比较快,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的知识信息量也比较大,但是学生对基于课堂的素质教育内容的兴趣也不大;其次是社会因素,家长,学校对该学科作为副科的看法,使得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堂的学习处于懈怠状态,而更多地关心在网络和游戏。所以很多从事基础学科教学的一线教师一直试图通过不同学科之间的特点寻找结合点,让学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涉及的案例非常广泛,这其中就有很多与数学学科教学相结合的典型案例。下面我就以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与数学课程中有交叉点的内容为例与大家共同交流。
一、通过基础内容的拓展,展现学科间的联系
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在计算机中如何表示信息》一课是学习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方法,重点学进制编码的知识,要求了解的内容为二进制数,字节,用点阵法描述黑白图形信息。教学设计过程中,考虑到本节内容与数学学科间的联系,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对要求了解的内容做了适当拓展。1.计算机中为什么采用二进制表示信息?引用开关电路,说明开关电路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了解高中数学选修课程《开关电路与布尔代数》;2.着重学习十进制数与二进制数之间的相互转换,这一转化过程中涉及加权、指数及幂指数的运算等,部分内容涉及高年级数学概念及运算,在这里点到为止,以学生体验为主;3.教师演示二进制数与其他进制数之间的转化,学生感兴趣可以在课后自行练习,同时提出二进制数小数与十进制数小数之间的相互转化,留作思考,可在课后进行交流;4.学习字节的概念同时将计算机存储中要学习的存储容量的换算提前到这一节,这部分的换算与数学的等量代换非常相似,但又有很多不同的地方,这就要求同学们细心体会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方法二进制带给大家的既熟悉又陌生的变换规则。本节课通过对学习中出现的与相关学科有联系的知识点进行拓展,旨在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体验学科知识点之间的紧密联系,淡化学科界限
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中,有关数据处理的内容在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中都有所体现,而这部分相关内容数学七年级的授课时间也较早一些。数学七年级的《生活中的数据》在认识数据和掌握科学计数法的基础上学习使用扇形图,其次是合理选择统计图,利用计算机绘制统计图作为阅读材料。在信息技术八年级《数据分析和管理》中合理选择和使用数据图表是这一节的重难点。想把这两个不同学科间相关的知识点整合起来,主要通过八年级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反馈出来的信息。信息技术课堂上要求学生根据数据特征及数据分析的目的选择合适的图表,授课过程中学生完成课堂练习的速度很快效率也很高。学生反映在数学课上已经学过有关数据图表的知识。于是我认真研读了初中数学教材,信息技术课程学习中要求学生观察图表并给出结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也有同样的要求。这部分内容在两个不同学科间的教学目的,教学方式还是有所不同。基于信息技术的数据处理图表操作多一些,基于数学的数据处理理论分析稍多一些。利用计算机画统计图听起来是个很好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提议,但在数学课堂上由于各种原因这一操作基本很难实现。基于以上条件,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可以适当选择部分数学的典型案例来用,让实际操作与理论分析结合得更加紧密。让学生在实际学习中感受每一个学科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通过学科间的联系建立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淡化学科间的界限。
三、让终身受益的思想方法在各个学科中渗透
学位点建设作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核心,直接反映了学科的发展水平,其中,学位点的各种资源配置是学科建设过程中重要的决策和管理依据,是学科建设最直接的反映。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组织了第11次硕士、博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申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的农林高校共有14所(内蒙古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西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新疆农业大学)。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8次会议审议批准,公布了2010年审核增列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名单①,上述前8家农林高校榜上有名。本文以2010年申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的14所农林高校申报书中的数据为研究样本,从学位点科研基地、学术队伍、研究方向、科研项目、学科交叉融合情况等方面,分析我国农林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硕士学位点的资源配置,试图从一个侧面描述我国农林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建设的发展现状,同时给出目前学科研究热点及新的学科增长点,并对学科建设提出了建议。
一、基本数据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2010年6月至12月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工作平台”②所公示的申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的农林高校申报书中的信息。申报书有严格的格式要求,本文以第一部分中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中的学术队伍和第三部分中申报单位一级学科点的学科方向为研究样本数据。需要说明,2011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批准印发的学位办[2011]25号文中,根据《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已将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目录中的“软件工程”新增为一级学科,在本文的分析中未考虑此变化。
二、学位点科研基地分析
在申报书的第一部分基本情况中,要求各申报高校列出学位授权点对应的国家(部、省)重点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表1为参与申报的部分农林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研究基地汇总,各农林高校所依托的实验室集中在农业信息学、农业信息化工程、数字农业工程领域,反映出了农林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位点资源设置的农林行业特色明显。
三、学术队伍设置分析
根据各高校申报书中现有在编人员信息,从年龄结构看,36岁~45岁占到63.5%,46岁~55岁占到23.5%,55岁以上所占比例比较小,这表明,中、青年科技人员是农林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主力军。从队伍建设的梯队上看,“老”、“中”“、青”结合的梯队合理。从学历结构看,农林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学术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比例仍然偏小(图1),迫切需要年轻同志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四、学科研究方向设置分析
摘要:如何确定科技馆合理观众人数是目前建筑设计尚未解决的课题。应用数学极限法和人体尺度法,详细分析研究了科技馆的合理观众人数,提出了人数的计算原理和方法,最后以湖南省科技馆为例验证了计算公式。
关键词:科技馆 合理观众人数 数学极限法 人体尺度法
中图分类号:O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11-110-03
1 引言
科技馆的合理观众人数是科技馆展厅设计的重要问题,它关系到建筑功能布局、展厅视觉效果、消防疏散设计、给排水定量设计等许多方面,这个问题不确定,建设出来的科技馆要么设计人数大于合理人数造成资源浪费,要么设计人数不够造成使用困难乃至消防安全隐患。所谓合理观众人数是指展厅内能够不受影响观看展品的极限人数,是展厅面积与同一时间展厅单位面积合理接待观众的最高数量的乘积,后者在国家建设部和发展改革委批准的《科技馆建设标准》里又称瞬时最高观众容量。
科技馆建筑在《民用建筑设计通则》中属于无标定人数的建筑类型。目前科技馆合理观众人数研究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科技馆建设标准》仅要求科技馆展厅设计应按瞬时最高观众容量合理确定各主要专业技术计算指标,建议其取值为0.2~0.25人/m2,即5~4m2/人。这个值是个经验数据,缺少理论依据,本文在博物馆合理观众人数的研究之上,结合科技馆的实际,应用数学极限法和人体尺度法,以观众的基本行为模式为研究起点,提出了合理观众人数、瞬时最高观众容量计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得出了正确的结果。这一原理和方法不受建筑所在地域的影响,有着广泛的普适性,为科技馆建筑的空间布局和消防疏散等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2 博物馆建筑合理观众人数的计算公式
3.1 分析参数S、S1、S2、S3,运用数学极限法计算A1
摘要:对科技社会等复杂或模糊现象评价的基本理论构成进行了探讨,首先把社会经济领域的数量关系概括为事物之间的大小多少强弱关系,非因果性历史规律关系,相关关系及因果关系3种,计量评价揭示第一种关系,是基础。其次讨论了计量评价的历史与现状,计量评价理论的构成,进而讨论了数量指标、质量指标、效益指标、综合指标四者依次包含而不可代替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现代数学方法评价这些指标;最后讨论了计量评价的指标选择、分类、建模以及评价结果检验四大环节的数学规则与方法。
关键词:科技教育经济社会;计量计价;基础理论:方法
社会有关部门都是自成体系的复杂系统,对这些系统的计量评价早已普遍展开,并出现了一大批评价机构与人员,出版了大量的论文著作,但由于缺乏应有的理论基础与依据,也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力图从计量评价原理这个根本性的问题人手进行初步探讨。
1 科技教育经济社会的计量评价理论
科技教育经济社会计量评价原理研究的由来与基础有以下几点。
1.1 计量评价的地位和重要性
社会经济领域的理论多种多样,而笔者在对科技教育经济社会的计量研究中发现,整个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讨论的客观对象,无非是揭示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这些被揭示的数量关系可以归结为三大类。
一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大小多少强弱相比较而得出的指标值的关系,是某阶段不同事物发展状态的指标比较关系。
The Research on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Calculation in Nanjing
Sun Yiqing; Wang Zilong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南京 210016)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 Astronautics,Nanjing 210016,China)
摘要: 科技进步贡献率对分析城市经济增长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据南京市1993年~2007年统计数据,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基础,运用索洛余值法对南京市经济增长中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算,根据测算结果分析出南京市科技贡献率对经济的实际影响并提供政策建议。
Abstract: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has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the analysis of urban economic growth.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data of Nanjing from 1993 to 2007 and 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 calculated Nanjing economic growth technological progress contribution rate with Solow model. According to estimation results, we can analysis real impact on the economy by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Nanjing and provide policy advices.
关键词: 经济增长 索洛余值法 科技进步 贡献率
Key words: economic growth;solow model;the progr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ontribution rate
1.科研装备在科学发现活动中的作用
人类在认识自然、探索未知的科学发现活动中,始终都离不开从自然界中获取信息。这种获取信息的手段和方法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历史演进过程。在古代,希腊人获取信息的方法是靠感官直接感知的,并通过猜测性的思辩而提出了许多关于自然界是怎样形成的“科学假说”—本体论设想,“显然,在今天看来,古希腊人对万物运动原因的各种解释都是臆想,不过勇敢和大胆的探索精神却使人们惊叹。因为他们居然在几千年前企图用一个人的思想来回答人类全部科学所追求的东西”。圈‘P49’在近代,自伽利略研制出第一台望远镜开始,人类科学发现活动的手段主要依靠科学仪器和设备而实现,从而延长了人类的感官,扩大了人们感知自然的范围和种类,提高了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感应能力和精确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化的科学仪器设备的出现,人类科学发现活动的视野已从宏观进入到微观,从地面延伸到宇观。这种当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向着两极延伸的根本性原因,就是由于现代化的科学仪器和设备为微观和宇观领域的科学发现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手段。正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所说“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一种新的科研仪器或工具,往往成为开辟新研究领域的金钥匙。”[6J‘P,‘)美国新实验主义者罗伯特•阿克曼(R.J.AcKermann)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指出“科学的进步的确是仪器与技术的进步。更好的仪器与技术告诉我们同一个世界里更多的东西,因此,它们经常迫使理论观念的改变。”t7J‘只溯而沃森和克里克1953年所发现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借助了X线衍射法及其X线晶体仪才得以实现的,这一发现彻底导致了传统生物学所认为的生物遗传物质是蛋白质理论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同样,在微观领域里如果没有由数万台计算机联网构成的世界规模最大的粒子对撞机,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是不可能发现所谓的“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的。而在宇观领域里,正是由于有数字化、信息化、计算机化程度非常高的“好奇”号火星车,美国人才发现了火星的一些表面含有古老的河床及碎石的痕迹,以证明火星表面确曾有过水流淌过的历史;我国嫦娥二号飞往距地球150万公里的拉格朗日L2点绕太阳运行,对太阳及其行星进行深空探索,并最终飞往700万公里遥远的太空进行高深空探索,这正是由数字化、信息化、计算机化的现代空间飞行装备所完成的。总之,在当代自然科学的科学发现活动中,数字化、信息化、计算机化的科学仪器和设备始终起着核心作用。从光电显微镜到射电望远镜,从高能加速器到太空站,从粒子碰撞机到遥控遥感技术如此等等,能够感知夸克和宇宙天体等不同层次自然物及其特性和规律,无不与现代化的科学仪器息息相关。同时,我们应该知道,任何一种科学仪器和设备的研制成功都是依据一定的科技原理而产生的,科技原理的先进程度直接决定着仪器设备的先进性、可靠性和精密度,而仪器设备的先进性和精确度又在很大程度决取于其信息化、数字化和计算机化的程度。所以,运用已有的科技成果,构思先进的科技原理,设计各种不同的技术原理模型和科学仪器运行规则,开发具有不同特性和功能的软件控制系统,研制能够识别各种自然现象的数字化、信息化和自动化的科学仪器和设备,是我们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而且信息化程度愈高,其感知的精确度愈高,认识的范围更广泛,对自然界的物质、特性、规律把握得就更全面。例如: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1970年就发现了J粒子存在的现象,由于当时没有验证这一可疑现象的科学仪器和设备,他花费了好几年的时间才研制出了能够验证这一发现的科学仪器—双臂能谱仪,终于在1974年发现了J粒子,也就是所谓的“集夸克”,被记作为C,并因此于1976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科学史案例说明了“在仪器精确度不高的早期实验,理论解释的分歧往往比较大,但是,‘仪器的进步可消除这些模糊,在那些理论预期导致观点分歧的地方,得到共同认可的数据将取而代之。”
2.科研装备在技术发明活动中的作用
技术原理的发明需要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所谓技术原理是指所设想的技术系统的技术要素构成及其技术要素之间的有目的性的运作原理。它是运用已有的科技成果经过理论推导、技术论证、奇思异构等手段而形成的。其核心是为技术原理寻科学依据。因此,要提高技术原理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可靠性,作为发明创造者必须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从网络信息和数据库中,了解和掌握最新的科技发展动态,搜集与发明创造对象相关的科技信息情报资料,寻找和发现各种科学原理、技术知识之间的关联规则,以求得技术原理上的突破。其基本过程是:从最新的科学理论研究成果中发现其初露出来的技术端倪,并经过理论推导和技术提炼产生出一般性的技术原理,为技术创新打造技术平台。正是由于美国生物学家内森斯和伯格从沃森和克里克1953年所发现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以及往后科学家们所发现的限制性内切酶等科学理论中所初露出来的技术端倪,发现了理论上升到技术的可能性,才使20世纪70年代初对基因片段的切割与重组技术变成现实,而且内森斯、伯格所实现的基因切割与重组技术又为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奠定了基本的技术原理。同时,搜索和掌握已有的科学原理和技术知识,不论是旧有的还是新提出的,只要对发明创造对象的特性和功能有用的技术,都可以移植、借鉴和集成,并经过创造性的构思,形成具有特定技术要素构成的技术系统和技术原理,以实现其设定的技术特性和功能,1969年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中的飞船技术原理没有一项是新发明的技术,都是现有技术的集成与综合。需要指出的是:在技术原理的构思过程中,把所构思出来的技术原理数模化,利用超级计算机进行仿真实验,并通过对数模化的技术原理的不断修改,以达到技术原理的最优化。技术方法是一种知识形态的发明成果,一般表现为新的行为法则、操作方法或程序模式等。这种发明创造成果具有程式化、规范化的特征。作为行为法则、操作方法,它规定了操作主体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做的技术行为,如基因工程技术中关于基因的切割与重组的规范性要求,纳米材料在分子水平的研制方法就属于此类。这种技术方法的产生不仅需要现代化的科学仪器和检测设备来验证,其生产制作过程更需要信息化、自动化的生产工艺来完成。作为程序模式等发明创造成果,它是通过程序化信息的传递、加工、处理、变换和控制而实现技术系统的目的性运作,且其信息的传递是靠信息符号的识别、认知而进行的,例如一台数字化机床、一条现代化的生产工艺、一个管理系统、一个对飞行器之所以能够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都是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的软件系统或信息传递而实现的。然而,这种程序化的软件系统则是软件工程技术人员,经过构思、设计、创造出来的,更是利用现代化的科学仪器和检测设备通过技术试验而获得的。所以,发明一种技术方法需要科学仪器和设备,检验、测试一种技术方法更需要现代化的科学仪器和设备。技术物品也是发明创造的重要对象,它是一种物化形态的技术成果,一般表现为新设备、新工艺、新产品的模型或样品。因而,它还不是准备批量生产性的样机,它仅是一种发明创造物。在技术物品的发明创造过程中,所发明的技术物品是否为首创,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和专业化的图书资料,搜集相关的知识性和技术性的海量信息加以实证。(9J(P4,并把被挖掘出来的数字或信息,通过严密的技术论证、技术筛选、技术组合和技术推导,经过原理构思和方案设计,才能创造出一个数字化的技术产品模型或样品。另一方面,所发明的技术模型或样品其技术原理的先进性、技术结构的合理性、技术功能的可靠性以及构成技术系统的每一个零部件所用材料的各种物理化学特性,更需要现代化的科学仪器和设备进行技术试验和检测。这种试验或检测不是一次能完成的,它可能需要数百次乃至上千次,才可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在这样一个复杂性的技术试验和技术检测中,所使用的试验或检测的仪器和设备越先进,性能越好,其结论就越可靠。需要指出的是,在技术原理的构思设计中如果我们能够运用发明创造的方法(联想法、类比法、仿生法、综合法、转移法、经验法等),并借助于以D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和计算机仿真实验的方法,必然会提高发明创造物构思设计的质量和速度。
3.科研装备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作用
技术创新是一个由原理构思、方案设计、技术试验、产品试制、技术鉴定、产品制造、市场销售等环节构成的复杂性过程。技术创新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技术原理构思的先进性和技术方案设计的科学性,而且取决于在技术试验和产品研制中所使用的仪器、设备等研发设施的先进性和精密度。一般说来,在技术试验、产品试制和技术鉴定过程中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数字化、信息化、计算机化程序越高,其精密度、准确性也就越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的硬度、强度、韧度、光滑度、耐磨性、抗腐蚀性、抗氧化性、抗疲劳性、耐高温高压性、超低温性以及灵敏度、感应性等物理化学特性、功能和技术参数给予准确的测试。〔“〕‘P•助同时,技术试验等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数据需要借助于现代化的超级计算机进行数理统计和分析处理,甚至需要运用超级计算机进行仿真试验。这种复杂性的技术试验、试制和鉴定对于一些大中型企业在开发技术密集性产品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研制先进的科学仪器和设备,构思和设计数字化的测试系统,加强对技术试验本身所使用的仪器、设备的研究与开发,不断提高其数字化、计算机化和自动化的程度,不仅是我们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一个基础性装备问题,也是当今科学仪器的研发向着“多功能、自动化、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在产品制造过程中,计算机辅助制造(CAM)技术是当代社会制造业领域的核心技术。它不仅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对降低劳动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都是至关重要的。正因为如此,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正在广泛开展着对数字化机床、计算机控制下的生产工艺流程等自动化生产设备的软件开发和工艺研制。从本质上讲,生产自动化就是在计算机控制下的信息接收、传递、加工和处理(转换)的程序化过程,只要我们善于构思,开发出适用于特定产品生产的计算机软件,并经过精心的工艺设计,我们就不难研制出具有特定功能的生产工艺和数字化机床。〔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一种以软件开发、产品工艺设计和计算机管理活动为主的虚拟制造技术将成为今后制造业的重要生产方式。因此,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组建数字化的自动控制系统,加强对技术创新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劳动生产工具的信息化、数字化、计算机化和自动化水平的研究,是我们提高“中国制造”产品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我们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的必经之路。
作者:陈九龙 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摘要】科技统计作为行业科学决策的重要且有力支撑,是行业实现科学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本文从造成我国电子企业科技统计数据质量不高的原因入手,提出了我国电子行业提高科技统计数据质量的途径,使其能够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科学决策能力。
【关键词】科学统计 数据质量
近年来,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科技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一些企业在其运营中也逐步意识到科技的重要性,尤其是认识到科技统计是监测企业科技进步、科技创新乃至科技活动的基础。企业科技决策的准确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严重依赖于科技统计所得数据的质量。统计数据作为电子行业重要的经营信息来源,其数据信息不仅可以为管理层提供明确的经营指标,从而了解企业的现实经营状况;同时可以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做出决策,迅速适应市场变化。然而,统计数据质量的优劣则决定了其功效的大小及正负,高质量的统计数据可以产生“正能量”,能够有效地为企业决策体有利的导向作用,反之,失真与不及时的数据统计数据则会失去参考价值,影响到企业决策的正确性,贻误决策良机,不全面的数据更会造成一叶障目的状况出现,就更提不上可以为企业作为决策依据了。本文就我国电子行业企业应该如何提高科学统计数据质量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统计工作存在于电子企业管理的每个流程,是电子行业开展各项业务工作的基础,其早已作为电子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宏观层面来讲,其涉及电子行业整体布局以及长远规划,从微观层面来说,有关乎每个单位的建设,总而言之,科技统计在电子行业是无处不在,其存在于电子行业的每个方面,科技统计为电子行业的经营决策提供了可靠的数字依据。没有统计信息作为支撑,企业领导就无法在第一时间获知企业的经营状况,也就无法在第一时间了解市场的变化,尤其是对电子行业这样一个变化更新快的行业而言,了解市场变化,顺应最新科技潮流是电子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安生立命”的法宝。
现阶段,在电子行业科技统计工作中,主要存在统计所得数字与实际数字不吻合,相差较大,数据不能如实反映客观实际,数据失真的情况经常发生。其主要原因如下:
一、专业人员业务水平层次不齐,素质相对较低
整体而言,科技统计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有限,或者存在或多或少的业务“短板”,科技统计工作体系设计不合理,由此造成的数据收集、数据整理以及数据统计分析方面水平较低,其科学性就更难保证,这样,出现统计失误的案例就更“不足为奇”了,此外,由于业务素质的层次不齐,统计工作人员在统计工作过程较容易出现数据采集衔接不连续,过程控制不严谨、不合理,致使科技统计数据在初始层面就缺乏真实性。统计数据与企业或个人利益相关,致使统计数据工作受到多方的利益驱使,在无形中加大了统计数据质量的可靠性,一些统计工作存在着人为地干预统计数字,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统计数字的模糊程度。
二、电子行业不够重视科学统计工作,在认识上并未达到一定高度
【摘 要】 高技术产业科技资源配置存在区域集聚性特征,优化其科技资源配置有利于区域间高技术产业的均衡发展。从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等三方面构建我国高技术产业科技资源配置水平的测量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和基尼系数相结合的方法构建高技术产业科技资源配置的区域均衡指数测量模型,并以2005-2009年中国31省市的高技术产业科技资源配置指标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我国高技术产业科技资源配置的区域均衡指数相对较小,区域高技术产业科技资源配置极不均衡的重要结论。
【关键词】 高技术产业 科技资源配置 区域 均衡指数 测量
Abstract : High-tech industry's technology resource collocation is centralizing, and optimizing the collocation is propitious to equilibria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high-tech industry. Based on construct of index system of Chinese high-tech industry's technology resource collocation level from three espects of human resources, material resources and financial resources, regional equilibria index measurement model of high-tech industry's technology resource collocation is constructed by methods of entropy Topsis and Gini coefficient, and empirical analysis is done by high-tech industry's technology resource collocation of thirty-one regions from 2005 to 2009. An important conclusion is drawn that the regional equilibria index is relatively less and Chinese regional high-tech industry's technology resource collocation is tarnally unbalanced.
Keywords : High-tech industry; Technology resource collocation; Region; Equilibria index; Measurement
引言
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已成为影响区域及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证。中国基本沿用世界经合组织(1994)对高技术产业的分类方法并经适当调整,将高技术产业划分为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六大类[1]。高技术产业属于科技创新活动活跃的产业,其科技创新效率对于产业的发展举足轻重[2]。而科技创新绩效取得的基础是科技资源的投入,高技术产业发展对其科技资源配置存在极大依赖性。同时,由于高技术产业具有高科技创新频率的特性,而科技创新又具有聚集型特征,即由于科技资源共享和溢出等效应的发生使得科技创新在地理位置邻近的区域产生联动,最终导致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也具有空间聚集特征,其表现就是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不均衡。
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不均衡是区域宏观经济发展不均衡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区域宏观经济发展不均衡将直接导致我国贫富分化加剧,东西部矛盾突出,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降低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非均衡性对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已有较多学者认识到了区域高技术产业发展的聚集型特征并对其进行了科学测量的探究,如王子龙(2006)等提出中国高技术产业的总体集聚程度正在不断提高,产业集聚和地方化呈现增长趋势[3];许箫迪(2007)等研究发现在空间布局上我国高技术产业呈现较强的地理集中现象,且高技术产业地理集中存在地方性行业垄断特征[4];赵玉林(2008)等以1995-2006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省际面板数据为基础,运用熵指数和行业集中度对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体及其各行业的集聚度进行了精确度量[5];熊英(2010)等通过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绩效数据的分析,发现高技术产业集中我国的东部地区,而中部和西部在高技术领域处于明显劣势,严重影响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均衡发展[6];肖泽磊(2010)等以我国省域高技术产业科技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综合区位熵计算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分别测算了我国省域六大高技术产业的综合区位熵值[7]。
通过对国内相关文献资料整理发现:第一,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区域非均衡性问题逐渐受到专家学者的重视;第二,当前测量高技术产业发展非均衡性的方法主要是熵指数、行业集中度等,而这些方法在测量均衡性时具有局限性;第三,大量的研究成果集中在高技术产业本身运营状况的均衡性分析,很少关注到引起高技术产业发展非均衡性的根本原因,即高技术产业科技资源配置的非均衡性问题。有鉴于此,本文引入基尼系数的测量原理,构建区域均衡指数,对我国2005-2009年31省市高技术产业科技资源配置的均衡状况进行科学测量(2004年在“科技统计年鉴”中没有单独统计高技术产业的相关科技资源指标数据),为我国进行高技术产业发展政策设计和优化提供更为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
摘要:计算机学科本科专业的结构调整包括培养目标的细分、学科内部及与相关专业的整合、探寻新的培养方向。本文首先从国内外计算机学科发展水平阐述了调整的必要性;其次从我国计算机专业的招生就业现状阐述了调整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调整中应该主要考虑的问题。
关键词:学科结构优化;专业布局;课程体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04-0005-05
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近十年来的蓬勃发展,国家的进一步改革开放,中国开始进入信息化社会。党的十六大提出“加快信息化进程,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和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宏伟目标。
1 科技的发展赋予计算机学科新的内涵
1994年,教育部将众多的计算机类本科专业名称统一规范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简称计算机学科)。这十年来,随着网络和WWW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学科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计算机专业的教育内容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计算机理论与软件、计算机应用技术,而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技术、多媒体及其应用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等教育内容得以强化。以至美国ACM、IEEE-CS和AIS联合制定CC2004的专家们认为,目前已经无法继续用计算机学科来称谓它,而改称其为计算学科。我们称之为“计算”的概念在过去的十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拓展到难以用一个学科来定义的境地,这种变化对教学计划的设计和教育方法会有深刻的影响。21世纪的计算将蕴含有多个富有生命力的学科,它们分别有着自己的完整性和教学特色。
计算机科学(CS,Computer Science)已经难以完全覆盖学科新的发展,扩展后的学科称为计算学科(Computing Discipline)。在CC2004的草案[1]里面,计算学科应包括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计算机工程(Computer Engineering)、软件工程(Software Engineering)、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五大分支。计算学科的教学知识体系也在发生着迅速的变化。在计算机学科发展的早期,数学、电子学、高级语言和程序设计是支撑学科发展的主要专业基础知识。而到了20世纪60、70年代,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原理、基本逻辑、编译技术、操作系统、高级语言与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原理等成为学科的主要专业基础知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学科的深入发展,并行技术、分布计算、网络技术、软件工程等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内容。目前,程序设计仍然是学科最基本的工具。未来在基础和开发技巧之间,加强基础是首要的。除了学科知识的变化外,近几年来,计算机学科方法论的内容也逐渐丰富并被人们重视。因此,计算机学科方法论的内容也需要在教学中给予充分的体现。计算机学科的教学需要以知识为载体,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向学生传授学科方法论的内容,对学生进行面向未来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