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育科研促教育科学化

教育科研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遵循教育规律,解决现行教育中存在的阻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问题,捕捉教育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创造教育科研名优品牌的过程。教育科研是一项群众性的工作,只有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才能在研究过程中产生新观念、形成新思想、探索新途径、开拓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十五”期间,我区教育科研工作立足教育发展前沿,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在为教育决策服务、为基层教育教学服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全区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不断更新,进一步认识到教育科研在推进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提升教育工作者素质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开展教育科研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空前高涨。

目前,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立项课题和自发的教改研究如雨后春笋,在全区各地迅速展开,充分显示了全区教育科研工作良好的发展势头。我区的教育科研与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势相比,在观念、体制、方法、技术、管理和学术环境等方面,在对教育理论发展的贡献和教育实践的指导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首先是这些年教育的发展速度快,各种新形势、新思想、新模式层出不穷。表现在学校教育从培养少数人的子弟变成全民教育;从阶段性教育变成终身教育;教育的大众化使介入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他们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参与越来越积极,批评越来越尖锐。这些新情况、新问题构成了对教育研究的新压力。

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发展,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教育科研和理论只有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才有可能把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律。教育创新首先是理论创新“,十一五”期间,我区的教育科研将主动置身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与普及相结合的原则,对丰富的教育实践进行理论概括,把深入研究当前教育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作为教育科研的主攻方向,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中获取教育科研的源泉和动力。牢固树立教育科研为重大教育决策服务的意识,对一些在我区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和当前我区教育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做长远的、全面的、深层次科学研究,提出新思路、新办法,为自治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当好参谋。与此同时,教育科研要坚持为教育实践服务。

如在民族地区如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如何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发展民族教育、职业教育,如何破解移民教育、女童教育的难题等,都需要教育科研工作者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教育科研还要为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做出更大贡献。

全文阅读

学科教育

论文关键词:学科教育目的目标要求标准

论文摘要:本文从哲学的角度,在分析学科教育的“目的’,的历史作用和存在于教育实践中的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更有益于推动学科教育改革、有助于指导学科教育实践、符合当代学科教育理论发展的学科教育的目的体系.

各科教学大纲,作为我国政府部门正式颁布的指导性文件之一,明确地规定了各学科的教学目的。学科教学目的,通常是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我国教育方针、学校培养目标以及各个时期的教育发展战略,并结合各学科特点和规律制订的,它应对各学科教学的思想、内容、方法等方面起着带有方向性的制约作用,既是学科教学的出发点,又是学科教学的归宿。然而,纵观不同历史时期的学科教学实践,学科教学目的对各科教学的具体指导作用,无论在力度上,还是在范围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国内的有些研究和我们的抽样调查都表明:学科教学目的,对广大的第一线教师恰似一纸空文,在教学实践中没有起到它应有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功能。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社会的,也有教育内部体制问题。就其学科教学目的本身而言,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可操作性和先进性。在我国,关于学科教学目的的研究,似乎只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事情,广大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较少有发言权,这是一种十分不利于“目的研究”的现象,应当集中多方力量,共同作战。本文将从哲学角度,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可操作性问题,试图提出一个学科教育的目的体系,以与同仁们商榷。

首先,学科教育的目的研究,自然要从学科教育谈起。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学校除了要广泛地开展社团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外,更主要的是开设各门文化课程,即要进行比如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的教育。这也就是说,各个学科教育,要为实现学校培养目标发挥各自的作用,贡献各自的力量。因而,学科教育就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自觉性较强的对象性活动。为此,学科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活动,要依据学校培养目标,充分考虑各学科所具有的特点和价值,规定其自身的目的。这就是学科教育的目的体系中的第一层次,不妨称之为学科教育目的(这一层次相当于现有的学科教学目的)。由此,学科教育目的乃是学校培养目标在各学科中的具体的反映和全面的体现。

其次,在充分挖掘各学科应有的价值的基础上,依据学校培养目标,制订出学科教育目的,这本身不是目的,提出或设定目的的意义还在于实现目的.目的实现首先考虑的是实现它的手段。手段作为达到目的的桥梁、媒介、方法、工具,是为实现这个目的的对象性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因素。那么,学科教育目的的实现手段又是什么呢?由于手段乃是“有目的对象性活动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物”,所以学科课程就成其为实现学科教育目的主要手段(当然不排除还有其它:)。由于“一切手段首先应当是目的”,因而作为实现学科教育目的的主要手段的学科课程,它必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提出、而设定的。随之也就出现了学科课程的目的性。这就是本文所谈的学科教育的目的体系的第二层次,不妨称为学科课程目标。学科课程目标乃是学科教育目的在学科课程中的具体体现和全面反映。

第三,目的的实现,故然要借助于一定的手段,但这个手段只有在运用中才‘能发挥其作用,然而手段运用的过程乃是主体按其目的改造客体的一种对象性活动,通过这个过程,使其客体按目的要求发生变化,使其客体成为观念的目的的现实体现物,使其观念的目的现实地转化为需要的现实满足。而这一过程正是实践。所以最终要通过实践才能实现目的。那么学科教育目的通过什么样的实践来实现呢?这就是学科(课堂)教学。学科教学就是教师(主体)按照学科教育目的,主要借助于学科课程(手段),改造或变革学生(客体)的一种对象性活动。由于“……人的实践二要求(l)和外部现实性’心,所以对实践本身要有所规定,有所要求。因而学科教学作为实现学科教育目的的实践活动,对其本身所做的规定,乃是本文所研究的学科教育的目的体系的第三个层次,不妨称之为学科教学要求。由此,学科教学要求乃是为了有效地实现学科教育目的,落实学科课程目标对其展开的实施过程所做的规定。

第四,无数的事实表明,人们提出的目的并不是都能如愿以偿的。人们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广泛开展以实现某种目的为目的的实践活动,无沦是手段,还是实践过程,都要受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联系和客观规律的制约。因而虽然人们追求的是结果与目的的一致性,但常常是结果与目的之间有差距,目的难以完全得以实现。这时就需要我们对其结果进行诊断、评价,以便调整、矫正;而评价又必须要有可操作的合目的性的评价标准,于是就产生了本文所谈的学科教育的目的体系的第四个层次一一学科教育评价标准。由此可见,学科教育评价标准乃是由依据学科教育吕的、体现学科课程目标、反映学科教学要求的一系列可操作、可度量的指标所组成的完备体系。

本文提出了一个由“学科教育目的一学科课程目标一学科教学要求一学科评价标准”组成的学科教育的目的体系,人们自然会问:现在许多学科已经制订了所谓的教育目的、课程目标、教学要求、评价标准,本文提出的目的体系只不过是将它们包含于一体而已。表面上看来似乎如此,但实际不然。的确,几乎各个学科,在教学大纲中都规定了教学要求,有些学科也提出了课程目标体系、评价标准体系,并在着手开展实验研究,但其中一个根木的症结在于:它们的出发点不统一,缺乏统一的要求,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结构。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这是系统论的一个基本原理。学科教育作为一种对象性活动,必然要涉及到目的、乎段、实践、结果,本文以哲学中的“目的沦”为基点,将这几个因素统一考虑,组成一个具有层次性的有序结构:同时学科教育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也不能不牵涉关系十分密切的课程、教学、评价;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本文中的学科教育的目的体系建立学科教育的目的体系,其主要意义在于:第一,试图为构想学利一教育目的论提供一个基本的思路和基木框架。第二,为了更好地解决学科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有课程目标的具体规定,有教学要求的约束,学科教学不至于偏离目的,教师教学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也就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教学也就自然规范化了,广大教师再也用不着整天为集体备课而发愁;有合目的性的评价标准,作为检查教学效果的尺度,教师也再用不着为了应考而整天进行题海战术,这时学科教育成为名符其实的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

全文阅读

科学教育

巧用心理学促进生命科学教学

浅议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让京剧与流行歌曲同在

浅议思政课实施互动教学的策略

浅谈新课改下电教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物理教学的诗意化——本土化的探索

对渭河流域陇西段水资源的调查

如何在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

全文阅读

学科教学德育教育论文

一、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

各学科的教学都可挖掘爱国主义教育因素,要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之中。各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时,必须深入研究本学科的教学大纲,把握本学科的特点,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开展有效的、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例如,学生在学习圆的面积时需要用到圆周率,教师就可以抓住机会向学生介绍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数学故事,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学科德育渗透要从教材的具体内容出发,要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来进行,而不要生拉硬扯只按照教师的主观意识,要使德育教育和学科知识教学紧密结合。这样,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德育,使之产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抓好德育活动的开展

德育活动是德育工作的展现形式,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养成就是在相关的活动中不断形成的,学校每学期要精心策划几次有意义的主题教育活动,抓好活动的过程管理,活动前的准备、活动中的组织、活动后的总结都要抓住教育的契机,真正起到一次活动让学生受益一生的作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开展各种“主题活动”会激发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学生学习兴趣极高,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学校还可以利用宣传栏、黑板报等形式进行德育教育。校园内的宣传橱窗要定期更新,要结合实际抓住当前的热点话题进行讨论,渗透德育教育学生。学校还可以利用每周一国旗下讲话开展德育教育,设立中心内容,围绕习惯的养成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祖国建设成就等方面进行宣传和教育工作。教师还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调查家乡的变化,学生通过活动,不仅开拓了视野,发展了自身素质,同时又培养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感情。丰富的活动促进了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良好品质的形成。

三、把传统美德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

在德育教育中,学校可以请老红军或身边感动人的事迹人物请进校园,让先进人物把感动人的事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和启发,以此培养他们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但是先进感人的人物事迹却不能全部代替学生的实际行动,有时只会停留在表面,当学生离开校园后无时无刻都在接受来自社会上的现实教育,而当前社会的德育环境还存在着一些消极腐败现象:有些娱乐场所,虽然经营者在门口树着醒目的“谢绝学生入内”牌子,学生却仍可长趋直入,无人阻拦;有个别小店铺老板,昧着良心赚黑心钱,还有一些不健康电子游戏软件的出现,也正在污染着孩子的心灵,如果学校不能很好地把美德教育与社会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就很难形成良好道德品质。

因此,学校要开展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德育规范教育:如在公交车上遇到老人和比自己年幼的小弟弟小妹妹要主动给他们让座;在家中主动承担家务,帮助父母,懂得感恩父母;学会尊敬长辈,在学校尊敬老师,爱护同学,讲文明懂礼貌等。通过此类活动与学生交流体会,做为一名少先队员应做些什么,让我们小处着手,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从一点一滴开始,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从而塑造孩子们美好的心灵,使他们长大后成为有知识、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另外,家校两方面共同努力,相互配合,会使学生行为受到约束和正面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很大,这就需要家长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因为家庭教育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对学生德育的影响不容忽视,学生的家庭教育对孩子起着直接影响。因此,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就成了学生德育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一项重要工作,它需要一个长期系统的过程。在今后的德育教育工作中,我会针对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现状,通过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根据自己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道德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建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塑造高尚的人格。

全文阅读

科学的教育,也是教育的科学

【摘要】: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培养是国民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环节,关乎全民族发展大计,决定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科技实力。科普资源的利用能够最直观地向未成年人展示科学原理,最直接地使未成年人掌握科学方法,最有效地使未成年人获得科学资料,最高效地使未成年人记忆科学知识。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关键在于如何充分有效利用科普资源。这是科学的教育,也是教育的科学。

【关键词】:科普资源 未成年人 科学素质

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培养是国民综合素质提高的重要环节,关乎全民族发展大计,决定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科技实力。科普资源的利用能够最直观地向未成年人展示科学原理,最直接地使未成年人掌握科学方法,最有效地使未成年人获得科学资料,最高效地使未成年人记忆科学知识。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关键在于如何充分有效利用科普资源。

一、社会、学校及家庭是科普资源的主要来源

培养未成年人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未成年人的科技素质,仅靠学校的教育是不够的,社会和家庭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是科技教育的重要辅助资源,所以应把社会和家庭纳入教育的范围。以学校为主体,大力进行社会、家庭资源整合,做到有主有次,校内外相结合,营造科技氛围,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互补,创造出科技教育的操作体系,使未成年人在学校、社会、家庭都能受到科技教育,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科技素质的目的。

社会有众多资源可供开发利用,如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种植园区、生物研究所、科普知识展等,家庭生活中的音像传媒、生活小窍门、书籍等都可以作为对未成年人科学教育的平台。因此,应以学校为主体,大力进行社会、家庭资源整合,做到有主有次,校内外相结合,营造科技氛围,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互补,创造出科普教育的操作体系,发挥它潜在的巨大作用,使未成年人在学校、社会、家庭都能受到科普教育,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科技素质的目的。

要使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普及、持久、有效地开展下去,首要的问题必须解决领导落实问题.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形成学校、社会、家庭领导网络体系,才有助于学校科普资源开发利用。以上级主管部门为工作指导,建立以分管校长---教科处和少先队大队部或团委---科技辅导员――班主任――各科技小组的校园网络体系,层层负责,层层落实。建立青少年科技教育专家科普委员会和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家长委员会,形成以学校为主体,向社会、家庭辐射的网络体系。有这样的领导网络体系,是开展科技教育活动的前提条件,培养未成年人的科技素质才有指导方向,才能有组织、有目的、有序的开展活动。活动的开展依靠领导组织解决教师配备、活动时间、地点及经费等问题,把活动纳入到教学内容之中,活动开展才能得到保证。

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科普资源的整合互补,所形成的科技教育氛围,给未成年人学习科技知识,运用科技技能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科技教育实验告诉我们,创设良好的科技教育环境能潜移默化、行之有效影响未成年人的行为与情感,陶冶情操、锻炼意志,激发他们科技实践活动的兴趣.能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塑造人作用。

全文阅读

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摘 要: 新课标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及个性的养成。培养学生的同情心、爱心,让他们具有勤俭、坚毅、实事求是、不怕挫折、爱学习、爱国、有责任感的优良品质。

关键词: 科学教学 德育教育 新课标

课堂不仅是传递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养育人性的圣殿。传统的教学是以“教书”为主要目的,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我们应变“教书”为“铸魂”,重视学生的道德水平提升和人格发展,努力落实新课程中的三维目标。在强化和突出学科知识的同时更关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过去以只见学科不见人的教育观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现代的教育以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为目的。我们今天在新课程教学中,依然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但一定要树立“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理念,以人的发展为本。我是一位有十多年教学经验的初中科学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在科学教学中潜藏着很多德育机会,抓住这些机会不仅能提高学生道德素质,还能促进学科知识的长进。

一、关注每一位学生

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有个性的人、有尊严的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本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简单的问题请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回答,在演示实验中请这些学生做老师的助手,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下课了让他们拿器材回办公室,让他们觉得他们是被尊重、关心的、被爱的。还有要不吝啬地给予每个学生赞美,人类本性中最深刻渴求的就是赞美。每一个学生都想得到老师的赞美和期待。教师对学生的赞扬与期待,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乃至成长产生巨大作用。一次在让学生们组成四人小组讨论力的大小、作用点、方向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时,有个平时行为习惯非常不好的同学,转过身去(平时自学课时最喜欢转过身去和后面同学聊天),马上投入到讨论中,他提到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剪刀有各种形状,有的刀把短,有的长。我在走下去参与他们讨论时听到了他的见解,忙夸他真聪明,他很不好意思,此后学习态度有了180度大转变,这使我欣喜不已,这就是当老师的甜头,我以我职为荣。只有如此关爱学生,学生才会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才会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

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对学科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我们必须用心关注,用心施教。如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导入点,让学生们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如在讲《根》这节课时问学生:“你们谁的家里种蔬菜?”有很多学生举手。又问“你们爸爸种出来的萝卜大吗?”有回答大的,也有回答小的。“其实种蔬菜也有很重要的科学哦!想知道如何使种出来的萝卜又粗又长,然后告诉你们的爸爸妈妈吗?”学习过程变成了生活世界。学习的信心,兴趣都有提高。在讲酸碱盐知识时,牙齿成分,珍珠成分,玉,大理石成分都是碳酸钙,让学生自行探究为什么要刷牙。“家里老妈告诉我肥皂与洗衣粉不能一起使用,我怀疑,你们能替我解决这个难题吗?”鼓励他们回家去动手做。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提倡“做中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学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既有经验及社会实践为基础展开,以自主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在“动手做”和“动脑思考”等一系列的活动中“体验、感悟”乃至发现和解决问题。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也就磨炼了克服困难的意志,久之就有了好的习惯,好的习惯就会形成好的性格,而好的性格可以改变命运。所以我们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式为探究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在上《空气污染》这节课前,布置学生在下雨的时候用一次性杯子接好雨水,发给他们PH试纸,告诉他们从测出的值判断周围是否有酸雨,测出是酸雨后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保护环境要从小事做起,从每个人做起。

全文阅读

论科学教育研究与科学教育改革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愈加严格,如何通过教育来实现国家的富强和复兴已成为当代教育工作者和教育部门的首要任务。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现阶段科学教育研究与科学教育改革的现状和问题,并就如何将二者密切的连接起来共同为教育服务提出了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科学教育研究 科学教育改革 现状 结合方法 目标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240-02

前言:

科学教育是我国以及世界上长期以来共同研究的一门学科,其目的在于提高人的科学素质、培养科学实践能力和科学应用与分析能力。一方面,可以通过对科学教育的研究来促进科学教育的改革,另一方面,在科学教育改革的同时又可以发现科学教育研究中的不足,从而更好地完善科学教育研究,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科学教育改革。

一、我国科学教育研究的现状

(一)起步较晚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对科学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英美等发达国家提出科学教育研究对科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我国对科学教育的研究是从改革开放初期开始形成,因为缺少科学教育研究理论和实践,对于提出的“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并没有很好的执行,这严重阻碍了我国对科学教育研究的发展进程[1]。

全文阅读

科学教育学改革

[摘要]科学教育学是国际上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历次科学教育改革中诞生与发展的、具有交叉性质的一门教育科学。科学教育改革与科学教育研究密不可分。科学教育改革需要科学教育研究的支撑;反过来,科学教育研究则需要科学教育改革的推动。我国,当前和今后的科学教育改革亟须科学教育研究的学术支撑,尽快形成科学教育学的学科建制,把科学教育学增列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在大学建立更多的科学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全国性的科学教育学会,创办科学教育研究期刊。

[关键词]科学教育学;科学教育改革;科学教育研究

科学教育是与人文教育相对应的一个教育领域,旨在形成人的科学素质,提高人的科学探究与应用能力,培养人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科学本质观。作为普通教育(Generaleducation)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一样都致力于“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的生活做准备的那部分教育”。在此意义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

科学教育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科学教育仅指自然科学教育,即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球科学等分科学科在内的,同时也涵盖综合科学教学的学校科学教育。广义的科学教育则包括数学教育、技术教育和社会科学教育(如美国“2061计划”的科学教育文献所表明的那样)。相应地,科学教育学也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科学教育学,主要研究各级各类学校的自然科学教育、课程、教学、学习与评价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而在广义上,科学教育学也涉及数学教育、技术教育、乃至社会科学教育及校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从世界范围来说,科学教育作为学校课程体制的一部分是从19世纪中叶以后开始进入中小学课程中;而科学教育学作为教育科学中的一个分支研究领域,则是从20世纪中叶以来的历次科学教育改革中兴起与发展起来的。

在我国,科学教育研究的兴起只是近年来的事,迄今尚未从学科建制层面上成为我国教育研究的一部分。科学教育学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领域,它涉及从幼儿园、中小学至高等学校各个阶段的课程、教学与评价等方面的科学教育问题,同时也包括以提高公众对科学的理解为目标的校外科技普及与科学传播教育。本文的论述主要限于高中以下阶段的学校科学教育改革,着重探讨科学教育学与科学教育改革之间的关系。

一、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科学教育学

从20世纪初期开始,在英语国家,“教育”与“教育学”基本上都使用同一个词来表达,即Education。在欧洲国家,由于其教育学传统不同于英语国家,一般使用DidacticsofScience来表达“科学教育学”。而在我国,科学教育学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分支在学科建制里尚未正式建立起来,尽管最近几年关于科学教育学的研究已开始增多。

国际上,科学教育学作为教育科学中一个独立的分支学科或研究领域是从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科学教育改革的需要而产生的。2004年,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著名的科学教育学家彼特.范仙(Fensham,P.J.)教授出版了《科学教育学:一门新兴学科的发展历程》一书,全面论述了世界范围内科学教育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的诞生与发展历程。根据范仙教授的研究,一个学科或研究领域的建立,需要满足一定的标准。他提出了三类标准:结构性标准、研究内部标准和结果标准。其中,结构性标准作为最基本的标准共有6条:(1)获得学术承认,即大学里设立某一学科的教授职位,获得学术界的承认;(2)创办研究期刊,传播研究成果;(3)建立专业学会;(4)定期举行学术研究会议;(5)建立研究中心;(6)进行研究训练,培养研究人才。这6条标准是相互关联的,它们表明一个独立的学术研究领域或学科的形成及其形成的基本条件,缺一不可。

全文阅读

【脑科学与科学教育】科学教育中的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教学方法是一类归纳式的教学方法。它包括许多各有侧重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教学、发现式学习和即时学习等。

在传统的科学教育中,往往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演绎式的教学方法。在科学课上,由教师指出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学生进行学习以后,联系一些例子,做一些练习题,应用已学到的知识点,举一反三地去解决问题。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先由教师进行讲解,向学生展示要介绍的科学概念,然后再联系实际的应用例子,进行练习。我们通常把这种教学方法称为演绎式的教学方法,它是从一般的概念到特殊事例的过程。

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于用这样的讲授方式。它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上课时,教师主要关心的是应该教给学生什么知识点。学生学习的过程遵循着教师设定的路线,学会的是教师已经掌握的知识内容和思维路线。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曾有一位教学的名师,他有一句名言:你们学我这门课,把我这本备课笔记都记住了,以后你们可以走遍天下都不怕。我在前西德亚琛工业大学学习时,所在的电子和电气工程系有一位教授,出名的骄傲。他说天下只有两个人真正理解麦克斯韦方程,一位是麦克斯韦本人,另一位就是他自己,所以学生怎么学都超不过他。这种教学方式显然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能应对知识发展如此迅速的2l世纪。学生都不能超越老师,还有什么创新可言。

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与上述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它是自下而上的知识建构过程。学生首先接触到的是他们身边熟悉的事实,然后设法获得实证的数据,从数据出发,联系已有的知识基础,进行类比、归纳、推理,抽象出与描述客观世界规律有关的科学概念。这个过程类似于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的研究结果已经证明,这种自下而上的建构过程,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的效率;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科学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情绪能力和语言交流能力。探究式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运用综合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也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10年来“做中学”科学教育的实践已经显示了探究式科学教育的成效。

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不仅是科学教育的主要学习方式,也是知识社会中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学习方式。这是因为在知识社会里,知识的增长和流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无论是信息的增长,还是知识的更新,速度都十分惊人。例如说,《纽约时报》1周的信息量比18世纪1个人一生中所遇到的还要多。信息流动的速度和广度、提供和接受信息的人群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过去的世纪里不能相比的。知识和人才的重要也是过去世纪里不能相比的。在这样一个发生巨大变化的社会里,人才所具有的能力必然需要随之而变化。我们的学生未来将要融入充满竞争与合作的、复杂的国际大舞台,将面临更多的压力和挑战。来自不同方面的研究表明,与工业化社会相比,在知识社会里,人具有的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情绪能力是最重要的。探究式学习正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和社会情绪能力的有效学习方法。探究又是人们认识客观规律,发现科学知识的途径,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和科学课程有着天然的联系。

让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对比一下,看看不同的教学方法会带来什么样不同的教学效果。

我曾到一个学校去参观,校长很高兴地告诉我他们学校的科学教育早就“做中学”了。她带我参观了他们新的实验室。在实验室的黑板上写着四年级学生学习温度的学习内容,包括温度的定义:什么是温度?物体有冷有热,物体冷热程度称为温度。也写明了温度计的构造:温度计主要由玻璃管、玻璃泡(内有水银、煤油或酒精等液体)刻度三部分组成。教师把黑板上的知识点讲完以后,将温度计发给学生,让学生开始做实验。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学到的是什么呢?学生也许记住了温度的定义,了解了温度计的构造,学会了使用温度计。

让我们再来看一看在上海静安区南京西路幼儿园的一堂探究课。教师向幼儿园中班的学生展示了盛在杯子里的热果汁,然后问学生:你们有什么方法能使这些果汁冷得快一点?学生讨论得十分热烈,从他们已有的经验出发,提出了20多种不同的方法。有的建议用电风扇吹,有的建议搅拌,还有的从自己生病发烧时妈妈用冷毛巾盖在额头上的经验,提议用冷毛巾降温……当然也有学生提出了不正确的方法,例如要把盛有果汁的杯子放进微波炉或是放进电饭煲里降温。教师并不急于对学生的提议做出判断和下结论,而是让大家充分地讨论,还让学生各自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由于是幼儿园的学生,他们采用画图的方法来进行记录。然后,教师给每个学生1根温度计、1杯果汁,让他们去做实验,并记录下结果,看谁的果汁先冷却下来。学生都很有兴趣,十分认真在动手做。期间,还发生了许多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互助的场面。1位用电风扇给果汁冷却的孩子,先完成了实验,主动去帮助其他同学。

全文阅读

科学学科中的思想教育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萌芽、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并且各自遵循着一定的规律。科学作为一个特定的系统、一个整体,也完全如此,科学史是一门总结科学发展过程、探求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我们既要认识科学和科学史在研究自身内容方面的密切联系,也要看到它们的区别。从认识论上看,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自然关系的科学是基础,是第一层面,而研究科学历史上的发生和演变的科学史应该是第二层面。

一、利用新教材中科学史的科学教学

科学史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事实、概念、原理、方法以及技术发明的历史背景、现实来源和应用。我认为通过科学史有关内容的介绍,可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促进和改善学生对相应的科学思想方法的理解,进而了解科学的本质,培育科学精神。

如利用教材中的图片介绍各种各样的显微镜,从简单的光学显微镜到复杂的电子镜说明科学的发展是无穷无尽的,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魅力。然后介绍细胞发现的历史,事实上是一部显微镜发明与发展的历史。简要地介绍细胞的发现过程,其主要目的在于揭示观察工具的发展和使用对生命科学微观世界研究所产生的重要意义,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发展需要几代或同代人的协同工作和孜孜不倦的努力。在科学蓬勃发展和科学研究更需要协作努力的今天,体验这种科学精神、培养这种科学态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科学史的德育教育

翻阅任何一本科学史,每位科学家的成长都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有血与火的生死搏斗,有辛勤耕耘的艰难岁月,有充满传奇色彩的发明……每个故事都是真实的,都是一首首启迪智慧、净化心灵、美化世界的动人篇章。

1.正确认识科学的发展规律和中国传统科学的特点,吸取营养,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在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都在各自生长的土地上创造着各自的文明,为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内容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在产生后代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定向的变异,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某些变异类型的后代因适应环境而生存下来,另一些变异类型因不适应环境而被淘汰,因此自然环境对环境的后代起到了一定的选择作用,经过漫长的年代的选择,物种发生了进化。学习科学史,就在于认识科学发生发展所蕴含的内在规律和世界各国不同的发展状况,从而更好地学习科学、研究科学和发展科学。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