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教学

科学教学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科学教学

一、充分利用城乡结合部的生活环境,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实、整合,突出特色

我校在2004年9月承担了国家级“十五”重点研究课题“小学科学(青岛版)教科书开发与应用”课题的研究。在制定实施方案时,我校就结合青岛版科学教材编排的特点和我校所处的城乡结合部这个特殊的环境,制定出研究的重点方向:面向农村社区,放眼城市文明,突出特色。三年来在这方面摸索出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在下面的介绍中还详细介绍。青岛版《科学》教材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表现在空间、时间、内容、资源整合等方面,给教师、学生提供了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由于教材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经验、背景不同的学生学习科学的需要。面对的是社会经验较少的学生群体,如果没有选择性的进行整合,教学中将遇到知识与时令的不协调;空间与时间的不协调;比如在教五年级教材中《植物的花》一课时,时令已经是秋季末,当时的花单性花多(南瓜花等),完全花(雄蕊、雌蕊)基本上找不到,给教学带来很大的麻烦,教学效果也不好,于是在教学时调整到春暖花开的阳春三月,完全花特别多的季节,到农村的果园、城乡结合部的公园,教师带领学生到大自然的大科学课堂中,观察各种各样植物的花,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就可以掌握花的共性,了解花的构造,进而认识到完全花与不完全花的特征及其区别。并向有经验的农民学习到了人工授粉的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而《果实是怎样形成的》则选择在金秋十月的收获季节进行教学,发动学生到大科学课堂中,广泛收集各类植物的果实,整理农谚:“七月的核桃,八月里的梨,九月的柿子来赶集”。

学生通过对实物的观察,更加热爱大自然。《植物的‘分身术’》一课安排在春季也是比较合适的,因为现在大多数植物的繁殖在春季,例如“速生杨”的繁殖是近几年林业扦插繁殖最多的方法,一般在春季,我校的周围就有许多这样的苗圃,把学生带到这种场地,帮助林农进行扦插,既学习到了无性繁殖的方法,又锻炼了学生能力。《种子的萌发》的教学内容原来安排在春季较早的季节,学生做实验时,受温度的影响,效果不明显,并且与农时不相符。我把这一课安排在春夏相交的时节,这是正是种大豆、玉米、棉花的季节,从田间播种到种子萌发,学生能观察到全部的过程,当5-7天后在带领学生走到田间地头时,双子叶的大豆、棉花;单子叶的玉米、高粱出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在讲解大豆、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很容易接受。

遵循新课标精神,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引领我们到校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

二、利用好特有的教学资源,躬身实践,培养兴趣,缔造探索研究型“小科学家”

教师是教材的二度开发者。我校在平原地区,学生对于石头的认识较少。在教学中,可以立足于课堂教学与课外的延伸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四年级第四单元《各种各样的石头》这个单元时,正是冬季(12月5日左右),学生家都点上了取暖的火炉,这是很好的教学资源。在学习完整个单元之后,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我组织学生利用石灰石烧制石灰的探究活动,四年级共有71名学生,在两天的时间里,每人烧制2—3块石灰。并且下发了研究表格

摘要:依据城乡结合部的优势,对现有科学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注重时令,积极引导学生走进自然,到社区、工厂,农村、田野挖掘知识,增强科学教学亲和力;就地取材,自制教具、学具;使处于城市、乡村结合地带的学生更好的学习科学,成为学以致用的“科学小天使”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注重时令社区、农村学以致用

全文阅读

浅谈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著名美籍华人女科学家吴健雄博士说过:“从事科学工作,首先要有浓厚的兴趣,很大的毅力,就像着了迷似的钻进去;第二要十分机警,仔细地观察、分析,否则稍一马虎,机会就放过了;第三要坚持不懈,一而再、再而三地实验,不达结果不罢休。”?吴健雄博士这样反复强调科学研究中的精神力量的作用,我认为是为了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不仅要重视知识的培养,更要培养出具有很强的研究能力,

具有创造性的

研究方法的人才,而培养具有很强研究能力、有创造性的研究方法的人才首先要培养他们的良好的科学情感态度。良好的科学情感教育不仅对学生科学知识、技能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且有利于对学生科学方法、能力和良好科学习惯的培养和养成。

一、情感教育对科学知识、技能学习的作用。

学生的情感是《科学》学科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科学教育的目标,通过对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自然现象的学习,改变学生的行为倾向,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陶冶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打好基础。

情感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也就是他对什么感兴趣,表现出好奇、兴奋、满意等情绪,对什么不感兴趣,表现出讨厌、不高兴等情绪。

情感态度对学生的科学知识、技能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导向和制约作用,在科学发展史上,许多科学家正是因为有了科学的献身精神,不怕艰险,孜孜不倦地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崎岖小路上不畏劳苦、勇敢前进才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有了正确的情感态度、热爱科学的精神,对学生的科学学习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

物质可以变精神,反之精神可以变物质。人的精神是物质的反映,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情感,形成科学价值观,形成科学精神,能促进学生科学知识、技能的积累。牛顿发现的地球引力,是物质的苹果落地现象在牛顿执著的科学精神的导引下产生的。如果牛顿和其他人一样没有执著的科学态度是不会有什么发现的。如果没有正确的情感作用,许多科学家就会被许许多多的困难所吓倒。所以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技能的教育的时候,特别要注重正确情感态度的教育。

全文阅读

科学课堂科学教学论文

一、鼓励课前探究,进一步熟悉教材内容

课前进行探究是提高学生教材熟悉程度的有效抓手,并且这样的课前学习环节还能够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生动的案例。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发挥课前探究环节的作用,将其纳入到教学设计的有效体系之中,专门对学生提出要求,并作为硬性规定。在这一方面,学生从不习惯到习惯,再到自觉进行课前探究,经历了一个逐步转变的过程。在完成了这样的蜕变之后,学生能够在课前自觉地开展探究,从而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例如在《怎样搭配食物》一课教学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从自己的家庭、身边的熟人以及同学朋友的走访中,了解不同家庭在食物搭配方面的具体表现、是否合理、营养是否充足与均衡,再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初步的分析。这样的课前探究过程,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初步了解教材内容,另一方面对于课堂学习也提供了生动的素材。鼓励学生课前探究不仅是教学方式的转变,更是整个教学理念的提升,有助于构建课内外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体系,更加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一点应当引起广大科学教师的重视,并在教学中予以贯彻落实。

二、引导课堂研讨,进一步深入分析研究

课堂是科学学科教学的主阵地,提高教学成效要重抓课堂。笔者在教学中基于学生自主地位体现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合作分析、研究思考。为了保证这一探究活动顺利进行,笔者要求学生组成6人合作小组,大家一起来分析研究,加深理解和提高认识,也有助于辨析真伪。例如在《冷和热对物体的影响》一课教学中,笔者针对教学内容专门设置了一组探究题,要求学生从教材中寻找冷和热对物体有哪些影响,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影响,并在自己生活中寻找一些案例来验证这一结论。这一方面的研讨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充分拓展开来,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与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互为验证,学生在寻找身边事例时,讲述了许多热胀冷缩的案例,整个课堂非常活跃。许多学生在听了这样的探讨之后恍然大悟:原来冷热对物体的影响是这么一回事,原来有些现象就是这样发生的。可见,引导学生在课堂进行民主讨论,不仅可以营造浓厚的教学氛围,而且让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更加深刻。笔者在教学中,经常运用这样的模式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尝试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不仅有效掌握了知识点,而且锻炼了综合能力。学生对于这样的探讨活动兴趣也很高,他们有了表达自己思想和观点的机会,有了和其他同学共同讨论的载体,也有了相互辨析的平台,科学课堂学习活动不再枯燥乏味,而成为了师生互动的良好过程,这对于提高学生掌握效果帮助较大。

三、联系生活内容,进一步深化掌握效果

科学学科的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将一些生活化的内容融入到教学活动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深化掌握效果。例如在《摩擦力的秘密》一课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推动一个物体什么时候比较吃力,什么时候比较轻松,从生活中的案例着手引入摩擦力的学习,掌握摩擦力的相关要点。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了小组讨论,很快找出许多这一方面的内容,如在平滑的地面移动物体较为容易,在粗糙的地面移动物体要费力一些,圆形物体在滚动时较为轻松,其他物体在推动时极为吃力。有了这样的生活内容为基础,笔者向学生介绍了摩擦力大小影响的因素、克服摩擦力的措施,以及怎样将摩擦力的规律运用到生活之中方便生活,这样的教学模式既能够帮助学生形象记忆掌握相关知识点,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以致用能力。许多学生提出了一些非常有创意的建议,例如在家具底部安装可拆卸滑轮,便于在家庭内部改变摆设,这就是非常好的创意,这不仅表现了学生对摩擦力知识点的掌握效果,而且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进行运用。

四、拓展课外活动,进一步培养综合能力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抓住课堂环节,而且要对课后环节的资源进行充分整合,让学生能够在课外开展一些拓展延伸活动,以及自主调研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我们的食物安全吗》一课教学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了课外调研活动,要求他们从家庭着手,联系到自己的亲朋好友、街坊邻居,了解他们对食品安全知识的了解程度,向他们传授一些食品安全知识,同时对当前影响食物安全的因素进行分析。经过调研活动,学生感触很深,农药残留、水污染、滥用激素等等,这些方面导致我们的食品安全正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有了这样的调研活动作为基础,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而且增强了食品安全的意识,笔者乘势引导学生掌握一些提高食品安全性的方法,如蔬菜水果多清洗、怎样辨别有毒食品等等,这样的活动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全文阅读

小学科学教学渗透科学史教育的探究

【摘 要】科学史教育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渗透为进一步增强小学生们的科学素养创造了条件,而且在培养小学生人文精神、科学研究以及创造性能力方面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进一步推动了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科学教学;科学史教育;渗透;探究

科学史是一部人类发展与进步的综合史,它是集历史、自然、社会、思维等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更是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资源,把科学史教育合理的融入到小学科学教学当中,不但可以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更能提高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小学科学教学也日益受到了社会的重视,通过对科学的学习,可以让小学生了解人类,认识自然,进而增强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能力,而科学史教育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渗透为进一步增强小学生们的科学素养创造了条件。

一、把科学史教育渗透到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融入科学史,不仅可以增加小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更能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小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因此,作为小学科学老师一定要合理的把科学史导入到课堂教学中。

(1)课前引入科学史故事。教师可以在上课前为学生讲解有趣的科学家的小故事,使小学生能集中精神听讲,并且带着好奇心去进行学,比如,老师在进行《物体的沉与浮》一章的讲解时,可以把阿基米德洗澡的故事讲给小学生听,让他们在大笑的同时,增长了科学的知识;

(2)课中穿插科学史教育。一节课时间是40分钟,对于小学生来说,集中精力听课的时间也不过10来分钟,所以老师一定要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在学生觉得理论知识比较乏味的时候,适当的加入一些科学史的演绎,比如,可以制造一点神秘的气氛,让学生进行思考,这样小学生就会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使下,精神抖擞的开始听老师的讲解;

(3)课后搜集科学史故事。在这一个环节中,教师一定要利用好小学生的课后总结时间,因为网络化的时代,给学生们的学习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老师在进行家庭作业的布置时,一定要讲究技巧,不要单纯的让小学生进行抄啊、写啊,这样的作业不但让小学生厌烦,而且也收不到好的效果,可以给他们留下一些需要经过一定的努力才能完成的作业。比如,可以让他们去寻找一些关于《电和磁》方面的故事,在下次的课堂上进行讲解,比一比谁的故事更精彩,这样就激发起孩子们的好胜心和竞争性,就会认真的去完成作业,为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

全文阅读

【脑科学与科学教育】科学教育中的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教学方法是一类归纳式的教学方法。它包括许多各有侧重的教学方法,如探究式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教学、发现式学习和即时学习等。

在传统的科学教育中,往往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演绎式的教学方法。在科学课上,由教师指出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学生进行学习以后,联系一些例子,做一些练习题,应用已学到的知识点,举一反三地去解决问题。在这种教学方法中,先由教师进行讲解,向学生展示要介绍的科学概念,然后再联系实际的应用例子,进行练习。我们通常把这种教学方法称为演绎式的教学方法,它是从一般的概念到特殊事例的过程。

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于用这样的讲授方式。它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上课时,教师主要关心的是应该教给学生什么知识点。学生学习的过程遵循着教师设定的路线,学会的是教师已经掌握的知识内容和思维路线。东南大学土木工程系曾有一位教学的名师,他有一句名言:你们学我这门课,把我这本备课笔记都记住了,以后你们可以走遍天下都不怕。我在前西德亚琛工业大学学习时,所在的电子和电气工程系有一位教授,出名的骄傲。他说天下只有两个人真正理解麦克斯韦方程,一位是麦克斯韦本人,另一位就是他自己,所以学生怎么学都超不过他。这种教学方式显然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能应对知识发展如此迅速的2l世纪。学生都不能超越老师,还有什么创新可言。

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与上述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它是自下而上的知识建构过程。学生首先接触到的是他们身边熟悉的事实,然后设法获得实证的数据,从数据出发,联系已有的知识基础,进行类比、归纳、推理,抽象出与描述客观世界规律有关的科学概念。这个过程类似于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的研究结果已经证明,这种自下而上的建构过程,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的效率;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科学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情绪能力和语言交流能力。探究式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运用综合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也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10年来“做中学”科学教育的实践已经显示了探究式科学教育的成效。

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不仅是科学教育的主要学习方式,也是知识社会中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学习方式。这是因为在知识社会里,知识的增长和流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无论是信息的增长,还是知识的更新,速度都十分惊人。例如说,《纽约时报》1周的信息量比18世纪1个人一生中所遇到的还要多。信息流动的速度和广度、提供和接受信息的人群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是过去的世纪里不能相比的。知识和人才的重要也是过去世纪里不能相比的。在这样一个发生巨大变化的社会里,人才所具有的能力必然需要随之而变化。我们的学生未来将要融入充满竞争与合作的、复杂的国际大舞台,将面临更多的压力和挑战。来自不同方面的研究表明,与工业化社会相比,在知识社会里,人具有的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情绪能力是最重要的。探究式学习正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能力和社会情绪能力的有效学习方法。探究又是人们认识客观规律,发现科学知识的途径,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和科学课程有着天然的联系。

让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对比一下,看看不同的教学方法会带来什么样不同的教学效果。

我曾到一个学校去参观,校长很高兴地告诉我他们学校的科学教育早就“做中学”了。她带我参观了他们新的实验室。在实验室的黑板上写着四年级学生学习温度的学习内容,包括温度的定义:什么是温度?物体有冷有热,物体冷热程度称为温度。也写明了温度计的构造:温度计主要由玻璃管、玻璃泡(内有水银、煤油或酒精等液体)刻度三部分组成。教师把黑板上的知识点讲完以后,将温度计发给学生,让学生开始做实验。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学到的是什么呢?学生也许记住了温度的定义,了解了温度计的构造,学会了使用温度计。

让我们再来看一看在上海静安区南京西路幼儿园的一堂探究课。教师向幼儿园中班的学生展示了盛在杯子里的热果汁,然后问学生:你们有什么方法能使这些果汁冷得快一点?学生讨论得十分热烈,从他们已有的经验出发,提出了20多种不同的方法。有的建议用电风扇吹,有的建议搅拌,还有的从自己生病发烧时妈妈用冷毛巾盖在额头上的经验,提议用冷毛巾降温……当然也有学生提出了不正确的方法,例如要把盛有果汁的杯子放进微波炉或是放进电饭煲里降温。教师并不急于对学生的提议做出判断和下结论,而是让大家充分地讨论,还让学生各自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由于是幼儿园的学生,他们采用画图的方法来进行记录。然后,教师给每个学生1根温度计、1杯果汁,让他们去做实验,并记录下结果,看谁的果汁先冷却下来。学生都很有兴趣,十分认真在动手做。期间,还发生了许多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互助的场面。1位用电风扇给果汁冷却的孩子,先完成了实验,主动去帮助其他同学。

全文阅读

谈小学科学教学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可见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下面浅谈一下自己在科学教学中的几点看法:

一、实现教材的优化处理是开展教学的重要前提

实现教材的优化处理首先要从全局着眼.从整体上去认识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查阅有关教学参考资料,明确各部分教学内容在全套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目的要求.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全册教材的所有知识点在各单元的分布情况.还要研究每一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其次,要熟练地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和逻辑结构.确定出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第三,把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教师教学的认知结构.到了这一步才算把握住了教材.教学中才能驾轻就熟.寓繁于简。

二、探究――小学科学教育的灵魂

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教育的宗旨在于形成人的良好素质.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能动地学习。探究活动以问题为导向并围绕问题展开.学生在这样一种“准科研”或“似科研”的活动中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搜集资料、分析数据或事实、推理得出结论、验证假设的全过程,从而逐步形成必要的智慧品质。探究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活动,能使学习者(也是“研究者”)的主体能动性充分地发挥,能使主体的潜能或潜质得以极大地调动和开发。探究过程必然引起情感体验过程.学习者遇到困难境况时的困惑.发现问题时的兴奋.还有怀疑和惊讶.问题或困难终于得到解决时的自豪等等,这些体验都有助于科学、科学精神的形成。

三、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习科学的正确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工作.让学生感到新知识是在自己面前发生,比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好得多,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而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并且可以灵活运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一节课无论教师讲得如何精彩,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不符合学生的知识规律,不能将教材及教师的思维过程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再现出来,那么这样的课就是失效的。一定要让学生在自然活动中学习科学知识,学习是手段,创造才是目的。例如教学《水是怎样的物体》一课时,学生通过“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知道了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这时教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牛奶、白酒、白糖水、盐水、酱油、醋等几种液体,让他们自己设计出鉴别水的实验方案,学生人人动手、动脑、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大家研究讨论的结果,认为先看、再闻、最后尝味道,才是最合适的程序。这样,学生不但对水是什么样的液体认识得很清楚,并且掌握了鉴别水的方法。

总之,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只要多动脑筋,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独立尝试和思考。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推理、总结能力,使小学科学课程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全文阅读

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科学史教育初探

【摘 要】科学史体现了人类逐步对科学世界的探索,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知识和本质现象,增进学生对科学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研究科学史,挖掘科学史教育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科学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更是责无旁贷、意义深远。在学校教育中注重以各个学科为依据,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特别是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最大限度地根据学科特点,教师对科学史知识的讲解要融合到课堂内容中,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科学史料。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史;教育渗透

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而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强科学史知识的教学,能够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科学探索品质的形成,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小学科学涉及了许多科学史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师充分挖掘科学史的教育价值,能使学生对科学发展有更完整的认识,进而理解科学知识的相对性,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增强探索科学的兴趣、合作的意识和交往沟通的能力。

一、渗透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启蒙学科。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而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素养不仅包括对科学知识的掌握,还包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已有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表明:实现学生对科学本质理解的途径之一就是通过科学史教育的感悟。在当前国际科学教育中,将科学史知识整合到科学教育中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趋势。在教科版《科学》教材中,引入了不少科学史材料,科学史知识将科学知识、能力培养、情感激发三方面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充分挖掘科学史实的教育价值,能使学生理解科学的人文性,对科学发展有更完整的认识,进而理解科学知识的相对性;能使学生得到情感、意志、价值观上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习和探索科学的兴趣、合作的意识和交往沟通的能力。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引入科学史知识,既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又使学生在了解科学知识的同时,理解了科学的本质,很好地体现了科学教育的根本目标――培养科学素养。

二、利用科学阅读,渗透科学史教育

科学阅读(science reading)是通过科学阅读材料,包括科普读物、科学文章、科学童话、科学故事等,以增进科学学习,科学史本身就是丰富的科学阅读素材。科学阅读能够增进学生对科学的主动学习、科学知识之理解与科学新闻的判断,进而提升科学认识观以及学习兴趣。在教学环境的布置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教室内外的空间张贴有关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介绍的图片或利用黑板报介绍科学家的生平、事迹、科学发现。可在学校的阅览室里增添有关科学家故事、科学发现史等科学阅读素材。有一次在上《科学是……》的内容时,讲到学生所熟知的科学家时,有一个学生就举手说:老师我家里有一张爱迪生的图片,我知道爱迪生的故事,爱迪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盏电灯……他把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讲的绘声绘色,还说自己一定要学习爱迪生坚持不懈的精神。下课,我找了那个学生,原来他的家里有一本挂历,上面就是介绍一些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由此可见,在教学环境中充分利用科学阅读素材,对渗透科学史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三、渗透科学史,增强科学探究的兴趣

全文阅读

论小学科学教学

摘要:小学科学教学是科学的基础教育,是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一门主要课程,担负着儿童科技创新的启蒙众人。

关键词:试论 小学 科学 教学

科学教学的基本国策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参与认识自然事物和应用所学获得知识,大胆自主探求和应用知识。教师怎样有意识地与学生同玩同乐,学中玩、玩中学,既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又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探究科学的方法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巧设悬念,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堂成功的科学教育学课,首先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少年儿童的学习兴趣主要来源于好奇心,求知欲。教师要通过巧设悬念,引导将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继而转化为探究兴趣。如:在《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一课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观察电池盒小灯座的构造,看看电池夹,晓灯泡电线是怎样安装的,接着指导学生合作链接线路,让小灯泡亮起来。这是,学生初步感受到不用手按住灯泡就亮起来的兴趣,今儿要学生想一想:我们能不能吧2个、3个……灯泡灯座、电池盒连起来让更多灯泡连起来呢?现在让我们合作连起来吧!这样,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学习情绪高涨,为后面的探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指导观察,教给探究方法

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教学的特点。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主要是初步的观察能力……,启发他们的创造精神。”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主要是教给方法,而关键是从指导观察入手。犹豫少年儿童受知识水平,年龄特点和思维年龄等局限,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无意性、情绪性比较明显,而知识的选择性较差。他们只注意表面现象,而不能仔细地,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要结合观察的具体内容给学生提出观察要求,让学生明确观察什么?为什么要观察这些内容?重点观察什么?例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时,应先准备鼓、橡皮筋、塑料尺等能发生的物体,试验时要求学生观察这些物体发声时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得出:他们发出的声音各不相同,但发出声音时都会震动。进而理解:“声音是由物体震动而产生的。”

三、课外做准备,课内收成果——媒体作指导

全文阅读

学科教育

论文关键词:学科教育目的目标要求标准

论文摘要:本文从哲学的角度,在分析学科教育的“目的’,的历史作用和存在于教育实践中的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更有益于推动学科教育改革、有助于指导学科教育实践、符合当代学科教育理论发展的学科教育的目的体系.

各科教学大纲,作为我国政府部门正式颁布的指导性文件之一,明确地规定了各学科的教学目的。学科教学目的,通常是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我国教育方针、学校培养目标以及各个时期的教育发展战略,并结合各学科特点和规律制订的,它应对各学科教学的思想、内容、方法等方面起着带有方向性的制约作用,既是学科教学的出发点,又是学科教学的归宿。然而,纵观不同历史时期的学科教学实践,学科教学目的对各科教学的具体指导作用,无论在力度上,还是在范围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国内的有些研究和我们的抽样调查都表明:学科教学目的,对广大的第一线教师恰似一纸空文,在教学实践中没有起到它应有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功能。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社会的,也有教育内部体制问题。就其学科教学目的本身而言,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可操作性和先进性。在我国,关于学科教学目的的研究,似乎只是教育行政部门的事情,广大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较少有发言权,这是一种十分不利于“目的研究”的现象,应当集中多方力量,共同作战。本文将从哲学角度,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可操作性问题,试图提出一个学科教育的目的体系,以与同仁们商榷。

首先,学科教育的目的研究,自然要从学科教育谈起。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学校除了要广泛地开展社团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外,更主要的是开设各门文化课程,即要进行比如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的教育。这也就是说,各个学科教育,要为实现学校培养目标发挥各自的作用,贡献各自的力量。因而,学科教育就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自觉性较强的对象性活动。为此,学科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活动,要依据学校培养目标,充分考虑各学科所具有的特点和价值,规定其自身的目的。这就是学科教育的目的体系中的第一层次,不妨称之为学科教育目的(这一层次相当于现有的学科教学目的)。由此,学科教育目的乃是学校培养目标在各学科中的具体的反映和全面的体现。

其次,在充分挖掘各学科应有的价值的基础上,依据学校培养目标,制订出学科教育目的,这本身不是目的,提出或设定目的的意义还在于实现目的.目的实现首先考虑的是实现它的手段。手段作为达到目的的桥梁、媒介、方法、工具,是为实现这个目的的对象性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因素。那么,学科教育目的的实现手段又是什么呢?由于手段乃是“有目的对象性活动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物”,所以学科课程就成其为实现学科教育目的主要手段(当然不排除还有其它:)。由于“一切手段首先应当是目的”,因而作为实现学科教育目的的主要手段的学科课程,它必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提出、而设定的。随之也就出现了学科课程的目的性。这就是本文所谈的学科教育的目的体系的第二层次,不妨称为学科课程目标。学科课程目标乃是学科教育目的在学科课程中的具体体现和全面反映。

第三,目的的实现,故然要借助于一定的手段,但这个手段只有在运用中才‘能发挥其作用,然而手段运用的过程乃是主体按其目的改造客体的一种对象性活动,通过这个过程,使其客体按目的要求发生变化,使其客体成为观念的目的的现实体现物,使其观念的目的现实地转化为需要的现实满足。而这一过程正是实践。所以最终要通过实践才能实现目的。那么学科教育目的通过什么样的实践来实现呢?这就是学科(课堂)教学。学科教学就是教师(主体)按照学科教育目的,主要借助于学科课程(手段),改造或变革学生(客体)的一种对象性活动。由于“……人的实践二要求(l)和外部现实性’心,所以对实践本身要有所规定,有所要求。因而学科教学作为实现学科教育目的的实践活动,对其本身所做的规定,乃是本文所研究的学科教育的目的体系的第三个层次,不妨称之为学科教学要求。由此,学科教学要求乃是为了有效地实现学科教育目的,落实学科课程目标对其展开的实施过程所做的规定。

第四,无数的事实表明,人们提出的目的并不是都能如愿以偿的。人们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广泛开展以实现某种目的为目的的实践活动,无沦是手段,还是实践过程,都要受到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联系和客观规律的制约。因而虽然人们追求的是结果与目的的一致性,但常常是结果与目的之间有差距,目的难以完全得以实现。这时就需要我们对其结果进行诊断、评价,以便调整、矫正;而评价又必须要有可操作的合目的性的评价标准,于是就产生了本文所谈的学科教育的目的体系的第四个层次一一学科教育评价标准。由此可见,学科教育评价标准乃是由依据学科教育吕的、体现学科课程目标、反映学科教学要求的一系列可操作、可度量的指标所组成的完备体系。

本文提出了一个由“学科教育目的一学科课程目标一学科教学要求一学科评价标准”组成的学科教育的目的体系,人们自然会问:现在许多学科已经制订了所谓的教育目的、课程目标、教学要求、评价标准,本文提出的目的体系只不过是将它们包含于一体而已。表面上看来似乎如此,但实际不然。的确,几乎各个学科,在教学大纲中都规定了教学要求,有些学科也提出了课程目标体系、评价标准体系,并在着手开展实验研究,但其中一个根木的症结在于:它们的出发点不统一,缺乏统一的要求,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结构。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这是系统论的一个基本原理。学科教育作为一种对象性活动,必然要涉及到目的、乎段、实践、结果,本文以哲学中的“目的沦”为基点,将这几个因素统一考虑,组成一个具有层次性的有序结构:同时学科教育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也不能不牵涉关系十分密切的课程、教学、评价;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本文中的学科教育的目的体系建立学科教育的目的体系,其主要意义在于:第一,试图为构想学利一教育目的论提供一个基本的思路和基木框架。第二,为了更好地解决学科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有课程目标的具体规定,有教学要求的约束,学科教学不至于偏离目的,教师教学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也就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教学也就自然规范化了,广大教师再也用不着整天为集体备课而发愁;有合目的性的评价标准,作为检查教学效果的尺度,教师也再用不着为了应考而整天进行题海战术,这时学科教育成为名符其实的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

全文阅读

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渗透科学史教育

摘要:本文中首先阐述了小学科学课程中渗透科学史教育的价值所在,进而结合当前我国小学科学教学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分别从领略科学史实,培养人文精神、体验探究兴趣,增强创新意识、亲历探究历程,领悟科研方法等方面阐述了促进小学科学教学渗透科学史教育的有效途径,具有一定的理论及时间参考价值。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学史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296-02

1.小学科学课程中渗透科学史教育的价值

首先,小学科学课程中渗透科学史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科W理论知识深化。教师通过形象、生动的科学史料图片或者音视频等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背景理解更为深刻,而且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科学发展的本质,让他们崇尚科学、热爱科学。其次,小学科学课程中渗透科学史教育可以细化相应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科研思维和对未知的探究性。

科学史中不光有科学家的成功,也会讲述诸多的失败,因此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思维理念,让他们面对学习中的挫折,更加科学的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最终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另外,小学科学课程中渗透科学史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让他们在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中敢于提出问题,并在科学观念的指导下坚持不懈的去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由此可见,小学科学课程中渗透科学史观教育非常重要,需要得到教师及相关人员的关注和重视。

2.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科学史教育的策略

2.1 领略科学史实,培养人文精神。科学和人文是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的,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科学和人文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两者更像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科学要求"实事求是",并且是在不断地创新实践过程中发展进步的,相应的人文是为了提升人的文化修养,营造美好和谐的环境,人文是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所赋予人精神层面的文化气息,因此两者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和创新。比如,笔者在使用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对学生进行教学时,发现教材中出现了较多的科学家,相关的科学史实也穿插在课程单元中。例如,在高年级课程教学中会涉及到帮助学生认识地球形状的发展的知识,笔者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了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将地球相关材料进行搜集,帮助他们理解地球形状确定的过程,并让学生将自己搜集的材料在课上与小组成员分享。再如,在第三章中有关于人类探索宇宙的科学教学内容,笔者设计了一个实践活动,让学生们查阅宇航员相关照片,并在课上借助多媒体将宇宙飞船成功升空的视频播放给学生,让他们更为直观的了解有关宇宙的科学发展历史。另外,在进行太空、宇宙相关教学时,笔者还列举了诸如"哥白尼、伽利略、托勒密"等科学先驱及其重要的科学发现,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探索观,正视失败。使用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向学生们展现科学史料,并让他们形成创新的人文精神。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