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外生物知识

课外生物知识范文精选

课外生物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丰富多彩;实验活动;搜集资源

初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强调,不仅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物知识,还应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根据中学生的兴趣及爱好,通过组织他们参加各种课外活动,来增强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的生物知识,使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生物课外活动呢?

一、利用情景教学模式,展开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学生都比较喜欢,那么如何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让学生通过课外活动学到知识,提高能力呢?我在活动实践中总结出了利用“情景模式”展开课外活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所谓“情景模式”就是指课外活动中教师利用具体形象,创设有关的典型活动场景,激发学生的活动情绪,使学生的情感和他们的认知活动相结合的一种活动模式。

1.发挥媒体优势,创设活动情境。在进行课外活动时,发挥多媒体技术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的优势,把诗词、歌曲、故事、图示、影片等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外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又能寓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智力开发于生动活泼的形象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苦学为乐学,提高活动的质量。例如:在学习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第7章第3节《拟定保护生态环境的计划》以后,让学生搜集有关环境保护的歌曲、图片、视频等资料,深深触动了他们,通过观看视频使他们不仅巩固了有关的生物知识,而且体会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利用演讲比赛,创设活动情景。利用课外活动进行演讲比赛,将生物知识融入演讲之中,不但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增强了知识的趣味性更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例如:在学习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有关内容以后,布置学生在课下搜集有关维生素的材料,整理成演讲稿在课外活动时进行演讲,并进行评选,任务布置以后,学生们都认真准备,在演讲时表现的非常出色。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有关维生素的知识,而且演讲的水平也发挥得淋漓尽致,活动场面非常热烈,学生的表现欲望非常强。

3.利用学生游戏,创设活动情境。德国著名哲学家席勒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所以,游戏可让学生放飞的想象翅膀,拓展学生的心灵空间。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游戏中感悟知识、明确道理。例如:在学习人教版生物八年级《软体动物》的有关内容时,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游戏,让学生分别搜集有关的资料再表演这几类动物,从而总结出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加强课外实验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让学生走出课堂,开展课外活动小实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课外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准备生物所用的仪器、资料,创设自己的“实验室”。使学生直接的感受到科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的联系,在生活中接受科学教育,培养科学情感。例如:在学完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二章第四节 “生态系统”一节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生态系统的知识,利用课外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生态瓶”制作的实验,让学生深刻感悟到生物知识来源于生活,并且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搜集生物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

利用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广泛的挖掘、利用教学资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课外活动也走进了希望的春天。

1.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自然。在进行生物课外活动时,引导学生走进广阔美丽的自然界挖掘蚯蚓、观察植物、搜集植物标本。使学生不仅了解了动植物的特点、搜集了许多植物标本,同时也让学生亲近了大自然,拉近了自然与他们的距离。

2.让学生走出课本走向网络。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资源,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学生收看教学光盘或央视的“人与自然”、“动物世界”专题节目,使学生认识动物种类的多样性,以及动物行为的复杂性。让学生大开眼界,感慨不已。

3.让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也能积极有效的使学习教学资源更加丰富多彩。例如:在讲授完了“生物与遗传”让学生调查自己的父母,而了解自己为什么是单双眼皮、有无耳垂、有无酒窝从而理解基因的显性与隐形对性状的控制表达。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总之,利用课外活动,开展生物学习,既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丰富了学科知识,使生物教学教育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课外生物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课外知识;课后延伸

在高中生物学习的过程中,仅仅依靠课内知识是不行的,我们还需要不断开展课外学习,不断扩充课外知识,以课外知识促进生物学习效率的提升。作为一名高中生,我在学习中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开展课外知识学习,并且获益匪浅。为此,本人将在文章中详细介绍课外知识在高中生物学习中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补充课外知识,提高生物学习效率。

一、课外知识在高中生物学习中的重要意义

高中生物学习中,我们利用课外知识的学习与拓展,不仅能够激发生物学习兴趣,还能够在进一步巩固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之余不断地积累课外的生物知识。由此可见,课外知识在高中生物学习的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激发学习兴趣

课内的学习一般是教材中的内容,知识是比较死板的,很多时候我们会基于一种被动的心态去学习,因此学习兴趣会比较淡薄。而在课外摄取一些知识,所获得的知识是灵动的、丰富的、有趣的,有利于我们燃起生物学习的兴趣。比如,一次偶然的机会,我阅读了詹姆斯・沃森的《DNA:生命的秘密》,这本著作以孟德尔遗传定律开始,到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再到最终人类基因组图谱的完成,这过程堪称跌宕起伏。而且这不单单是一本生物学的书籍,它是以历史视角来写遗传学的书籍。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基因和遗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即回顾了高中所学的必修2中的《遗传因子的发现》《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等章节,以课外知识推动对课内知识的学习,激发了学习兴趣,这就是高中生物课外知识拓展的重要意义之一。

2.积累生物知识

高中三年,我们从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是有限的,从生物课堂上获得的知识更是有限的。生物不仅是一门高考学科,更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生物知识的习得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课外,我们也应该进行生物的延伸学习。课外是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我们通过课外知识的学习能够积累更多、更丰富的生物知识,不仅扩大了自身的知识容量,也能够将所掌握的大量的生物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

二、如何补充课外知识,提高生物学习效率

要想补充生物课外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就需要不断地阅读相关的生物方面的报刊、书籍,选择一些与生物相关的影视资料,同时还需要对每节课的内容进行课后延伸。

1.阅读与生物相关的报刊、书籍

我从初中开始,就十分青睐阅读课外书籍,在课外书籍中汲取知识的力量。生物学相关的课外书籍与报纸、杂志数量虽然不多,但是只要我们在课余时间多阅读,也会有很大的收获。比如,震撼世界的十本书之一――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就是十分值得一读的生物类书籍,其关于进化论的阐述非常经典和全面。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所著的《昆虫记》也是一部不朽著作,其真实地记录了昆虫的生活;福冈伸一的《活物》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创造的令人着迷的生命奇迹……想要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这些书籍都是不错的选择。而一些报纸和杂志也是可以订阅和购买的。这些书与我们的教材是不同的,却又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应该在课外多阅读一些这样的课外书籍和报刊,以扩充自身的知识容量。当然,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应该做一些读书笔记,通过记录来加深印象,内化知识。

2.观看生物相关的影视资料

有些学生在课外并不喜欢阅读书籍,尤其是生物方面的书籍。据走访,我们学校在课外阅读生物书籍的学生占极少数。如果不喜欢在课余时间阅读与生物相关的n外书籍、报刊,那么我们也可以从影视资料入手,在课外搜集一些与生物学科相关的纪录片、新闻、影视剧等,由于影视资料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能够使生物知识更好地进入到我们的脑海中,并且印象深刻。比如,学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一章内容之后,我上网搜集了一些关于基因的视频资料,其中BBC的《基因密码》吸引了我。这是一个关注基因科学、健康问题的节目,详细地介绍了基因科学的最新成果、对人类健康的重要影响、基因如何影响我们的寿命和疾病等等。它提供了很多课本上没有涉及的内容,使我惊叹于基因的神奇。在观看之后,我将其推荐给了其他同学,他们对这个视频也十分感兴趣,并且获益匪浅。BBC有很多十分优秀的纪录片是与生物和人类有关的,在观看《基因密码》之后,我又找到了BBC的《植物之歌》,BBC将镜头瞄准我们这颗星球上的植物,由主持人Iain Stewart带领我们走进植物的世界,了解植物的起源及生命机理。此外,还有《达尔文所不知道的》《生物钟的秘密》等,都是值得一看的。通过观看BBC纪录片,大大提高了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很多时候在课堂上老师讲到某些相关的知识,或者进行提问的时候,也可以对答如流。

3.对每节内容进行课后延伸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我们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而课外则是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它包罗万象,涵盖万千。从生物这门学科的特点来分析,生物其实更像文科,它有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在熟悉了这个知识体系之后细细推敲,才能察觉其中的趣味。而我们当前的课内的知识只是这个庞大的知识体系的一隅,如果我们仅仅从课程内容入手,就像是盲人摸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如果我们能够把握课外知识,更多地去学习和掌握知识,拓展知识,就会逐渐融入生物这个庞大的知识体系中,也就会逐渐感受到生物学习的乐趣。一般而言,生物老师在课堂教学后会布置一些作业,这些作业有的是完成课后练习,也有的是进行延伸学习和课外拓展。为此,我们在学习完课内的知识后,应该学会进行课后延伸。比如,学习完了《种群和群落》之后,老师布置了课后任务――上网查阅资料,并且观看相关的视频,了解种群的相关知识,我们可以上网对种族和族群的相关资料进行查阅与搜集,并且观看《人与自然》中的《狮子的游戏》和《狼牛之争》。自然界的物种是十分奇妙的,课内与课外知识的完美结合不仅有利于我们对课内知识的巩固,也有利于完善我们的知识系统。

以上,本人从阅读相关的生物方面的报刊、书籍,选择一些生物相关的影视资料,对每节课的内容进行课后延伸这三个方面分析了高中生物课外知识的学习与拓展的方法。其实,生物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可以当作生物的课外知识来进行消化与吸收。生命科学的发展,使作为考试素材的内容增多,我们应该在课外多加涉猎生物学知识,善于借助各类热点问题进行学习,如了解关于生态农业、基因工程、沙尘暴、食人鱼、生物入侵与生物多样性的锐减、水稻基因组的测定、克隆人、艾滋病与吸毒、病毒与传染病等内容,并且学会将这些内容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以此来提高生物学习的质量和效率。这是将课内与课外知识相统一的重要方法,需要我们加以把握。

作为高中生,我们的生活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也是充满压力的。面对如此巨大的学习压力,在课余时间我们不妨放下课本,放松心态,用课外的知识来扩充自己的知识量,丰富自己的认知,激发学习兴趣,使生物学习变得更有趣、更高效。

参考文献:

[1]王坤艳.浅谈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课外拓展应用[J].新课程导学,2015(14).

[2]卢灶明.浅谈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课外拓展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28).

课外生物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课外实践;物理知识;能力培养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师对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成为整个物理教学的重点。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然后通过所学的物理知识来解决问题,体现物理知识对生活的服务作用。要通过课本上的概念教学,从中得出物理知识中的规律,用实验来证明这一规律的形成过程,最后在实际生活中学会运用物理知识来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组织更多、更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通过这样一种实践的方式,能加深学生对这门学科的理解,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一、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要想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首先就要让学生对这门学科感兴趣,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师的教学内容中来,对课本上的物理知识要很好地理解、掌握。这样一来,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要让整个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不像以往那样死板教学。教师在讲解一些物理概念性知识的时候,要通过一些相关实验以及教师的演示,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尽量自己发现其中的规律,培养学生积极思考、思维创新、大胆想象的能力。

在当前的教学模式中,要重点讲解物理的基本现象、基本规律、基本概念,绝对不能再用大量的习题来取代对概念知识的讲解。要明确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不再是解决习题,而是学会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用知识。要学生做习题也是为了检测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是否真的理解物理现象以及物理规律,以便能够在实践中正确、灵活地使用。其次,通过做一些习题,来锻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以及逻辑推理的能力。要做到让学生通过做每一道习题,都能更深入地理解物理理论的内涵,对于习题中所提及的现象、情景,能够进行独立思考、独立推理、循序渐进地理解理论知识的含义,提高学生学习知识以及应用知识的能力,这才是整个教学的关键。

二、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应用能力

1.巧妙设计课外实践活动

物理学科,其实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和诱惑力的学科,有很多物理现象都是非常神秘的。有些时候,用课堂上仅有的理论知识可能还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些物理现象,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巧妙地设计实践活动方案,引导学生。在引导的过程中,绝对不能操之过急,否则很有可能让学生失去对物理学习的兴趣。由于实践的题目太难,学生连续几次都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就会产生挫折情绪,这样实践的最初目的也将失去其本身意义。教师对实践活动的内容要有选择性,安排一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发现,并且便于操作的实践活动,活动要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符合物理学习的规律、尽量做到与物理教学同步。

2.通过课外实践解决身边的物理现象,提高应用能力

可以说,物理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勇于思考,那么,物理的学习将会是非常轻松愉快的,并且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成效。就拿冬天下雪这一现象来说,里面就包含了很多的物理问题。在下雪的时候,可以在学生玩的过程中提出一些相关的物理问题,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并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首先,“下雪时为什么不冷,而雪融化的时候会冷?”用这个问题就能很好地引入“凝固放热,融化吸热”的物理知识。其次,“在扫雪的时候,为什么会在街道上撒盐?”这又能引入“降低熔点”的知识。最后,用“下雪时候为什么高速会封路?”引出摩擦力的知识,因为下雪时,路面湿滑,会减小摩擦力,使汽车容易追尾。通过下雪这一自然现象,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就掌握了三个物理知识,并且通过这些知识,发现了其中的奥妙,在生活中也学会了应用。

三、通过实践,培养学生能力

学生能力的培养,其实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在课外实践过程中,不断地熏陶、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变为“能力”,转变学生学习物理的态度。学习物理是为了更好地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为了解决习题。在实践的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还要培养学生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课外实践与课堂教学的结合,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物理知识,并且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最终提高整个物理学科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坤.提高物理学习的综合能力[J].物理世界,2010(05).

课外生物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课外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1-0234-01

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和具体实施,根据现代教学观各评价的要求,基础阶段的初中物理教学,应将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作为物理教学的重中之重。起始阶段学习的好坏和习惯的养成,直接影响学生在物理学业上的进一步深造和可持续发展。在物理八年级新教材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究物理奥秘、培养学生动手技能体现得非常充分。其中一个较显著的特点就是在书中增加了许多由学生自己动手开展科学探究的物理的课外实践活动。

一、善用学生好奇心,调动学生积极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对象的兴趣!”因此,在初二物理教学的初始阶段,结合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对许多物理知识、原理并不理解的特点,给学生演示一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现象鲜明的物理小实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而又不得其解的思维特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如在八年级物理绪言教学中,给学生展示:钟罩下的长、短蜡烛哪支先熄灭?可爱的小金鱼会不会被烫死?斜插在水中的筷子为什么会折断?通电的铜线圈为什么能吸引小铁钉?等有趣的物理实验和现象,让学生的视觉神经和原有的生活经验受到巨大的冲击,到底是为什么?这个问题在学生脑海中不断浮现,无形之中,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以及好动手的天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参与实践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具有良好的效果。

二、实践活动巧安排,由浅到深增信心

物理对初二学生来说是一门新的学科,神奇的物理现象对他们而言是如此的神秘莫测,以其仅有的知识和能力开展实践探究活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如果急功近利,操之过急,就会使学生在课外实践活动中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连续受到挫折,反而会产生畏难情绪。因此,教师要对实践活动的内容有选择性,如安排的实践活动应便于学生操作,现象明显、直观,便于发现。注意循序渐进、由浅及深,活动与生活紧密相扣的同时,也能配合物理学习的同步进行。

如在八年级物理绪言教学中,除课堂演示外,还布置学生课后研究活动。如:向放在水中的鸡蛋逐渐加盐,有什么现象?在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中,对浮力并不陌生,有一些浅显认识,并且现象非常明显,不会感觉太深奥。又如我让学生观察自然状态下的水漩涡是顺时针还是逆时针的?爷爷的老花镜与我们的近视镜有什么不同?开始课外活动时应注意,无须通过复杂的操作和精密的测量,就应能让学生实现活动的目的、观察到实验的现象。合理安排实践活动,既能激发学生探究的信心,又能引发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促进学习的进步。

三、注重探究养习惯,先带后放长能力

实践活动不同于随意的游戏,它是科学性、知识性相结合的课外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应在教学和活动中逐渐培养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科学方法和正确思路。

(一) 指导学生学会写活动计划。一个科学的探究活动是为了发现新知识或验证知识、原理,因此在实践活动之初就应明确活动的目的,开展活动的基本方法、步骤,以避免在活动中手忙脚乱,加上探究活动本身的不确定性,导致整个学习、探究活动未能实现原定目标。

(二) 规范学生常规仪器的科学操作。在学生的实践探究活动中,会用到许多的实验器材,有实验室现有的,如:秒表、卷尺;有学生自制的,如小孔成像、电磁铁;这都需要在探究过程中小心操作,科学、规范地使用,将探究中测量误差降到最小,降低实验失误,以达到既定的目标。

(三) 引导学生分工合作、相互配合。探究活动需要参与者相互间的默契配合,如仪器操作上的配合、读数与数据记录、结果的分析对比等。良好的合作伙伴、默契的配合会给探究活动增加成功的几率。

(四) 无论是制定计划还是学生的实际操作,教师在正确发挥引导作用的同时,还要做到敢于放手。

四、及时检查和验收,正确评价利改进

对布置的课外实践活动,教师切不可一说了之,必须做到及时检查成果,并能有针对性地对探究活动的设计、过程以及实践结果给予认真、全面的评价。在肯定成绩和优点的同时,还要指出活动中的不足之处,加以正确引导、改进,以有利于学生探究经验的积累。如学生在每次的探究活动之后都迫不及待地相向老师展示自己的成果、发现和在实践中遇到的疑问,当成果得到肯定时,小组成员无不喜形于色,如同成了大发明家;当成果未能通过时,听着老师的分析,表情专注、认真,如同时刻准备在下次的实践探究活动中一展身手。

课外生物知识范文第5篇

初中物理是学生系统学习物理知识的开端,此时的物理知识体系还相对较为简单,毕竟事情都有一个由易到难的过程。但对于刚刚迈进初中门槛的学生而言,难以专心参与课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之中。初中物理知识被固定在薄薄的基本教材之中,这就决定了这些知识是以理论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的,然而事实上,物理知识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可以说教材中所记载的物理知识,很多都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印证的。由此,初中物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紧紧把握住课本知识和生活的密切关系,努力把书本知识和实际生活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但是课堂教学时间是一定的,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把课堂教学完全植入生活之中,也是不值得提倡的,为此,教师可以把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既可以摆脱课堂教学的枯燥性,同时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初中物理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要求

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知识点虽然大多来源于生活,但教材中的知识点往往是凝练的,是在众多的生活经验中总结得出的,与一般的生活经验有着一定的区别。由此,初中物理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不能随意安排学生参加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而是要有选择地加以筛选。也就是说,初中物理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结合,需要满足一定的要求。

1、初中物理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结合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无论是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抑或是教师主持下的课外实践活动,这些教学活动存在的根本目的都是围绕学生而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本知识,提高自身的物理知识修养。这些教学活动的主体都是学生,学生有着充分的自主性。在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起着指导性作用,及时向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并及时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而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教师是支持者,课外活动的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学生自己的手中,此外教师还要肩负起纠错和监管的职能,及时指出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错误并纠正。

2、初中物理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的结合要具有目的性以及创新性

初中物理教学需要课外实践活动的辅助,是基于学生难于吸收课本中的理论知识现状,因此,初中物理教学仍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实践活动的插入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吸收课堂教学中所传递的知识,因此,课外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不是随意嵌入的;课外实践活动与物理教学实践活动的结合已经有了一定的教学经验积累,为此,教师在课外实践活动的选材方面,一定要独具慧眼,富有创新性,不能一成不变。

二、初中物理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有效结合的诸多形式

1、积极利用教材中的小实验和小制作

初中物理教材在编订的同时,已经充分认识到了物理知识的实验性,在很多知识点之后同时也配备了一些小实验和小制作,从而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地记忆知识;另一方面,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也使他们对课本中的这些小实验、小制作都充满了兴趣,因此,把这些内容及时加入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中来,就会直接激发学生对物理教学课外实践活动的参与热情。如,学生在结束学习物体的稳定平衡知识之后,就可以积极开展“不倒翁”实验,具体操作如下:学生在家中,取一枚鸡蛋,在鸡蛋的小头一端,开出一口,把蛋清和蛋黄去除干净之后,沿着小孔放进一重物,把蛋壳的另外一头作为底部,然后把蜡烛油滴进去,大约等到蜡烛油是整个蛋壳的四分之一时停止,之后,把蛋壳推倒,蛋壳可以自己站立起来,这就是不倒翁的实验过程。这一过程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书本内容,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2、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

初中物理知识很多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进行验证。如,学生在结束学习《能源与环境》这一章节的内容之后,教师就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对当地的能源使用情况以及周边的环境状况开展调查,做出一份调查报告,并根据报告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提出解决建议。

3、积极挖掘学生的自主参与性

课外生物知识范文第6篇

1.物理课外小实验架起了课内知识走向社会的桥梁,实现潜在课程的价值。

新课程要求物理教学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物理教学要贴近学生生活,物理要联系生产实际,从生活和社会生产中获得感性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物理课外小实验活动可以加强学生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和丰富学生生活,在物理课外小实验活动中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学生的理解得到升华与活化,对已掌握的物理知识有不同角度的认识,课外物理小实验与课堂教学的密切结合,可以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补充和延伸。例如:指导学生课外制作针孔照相机的小实验。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学生对小孔成像有了深刻理解,教师再结合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太阳光照射在茂密的树林会在地上形成光斑等生活现象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学习电功率知识前,教师提出“夏天,打开冰箱的门,通电后冰箱工作,能降低房间的温度吗?”的问题,建议学生回家后做课外小实验,给学生独立学习的空间,延伸学习的过程,展示物理知识的魅力。要求学生做“自制滑动变阻器来控制小灯泡的亮度”的小实验,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这样通过相应的小实验,就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2.物理课外小实验活动强化生活与探究的结合,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

物理教学要求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物理课外实验活动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物理课外小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表面上现象和生活经验与物理知识有矛盾的认识,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学生很容易接受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如用力推桌子,桌子才会运动,停止用力,运动就停止,这种观点看似跟某些生活经验相符,为了澄清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模糊认识,让学生在课外动手做物理小实验,组织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器材,如木板面做成小斜面、生活中的毛巾、玻璃板、刻度尺等进行物理小实验:让小球在同样高的斜面上由静止下滑,先后分别通过玻璃板、粗糙的木板、毛巾,观察小球在三个不同的水平表面上滑动的位移,学生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越光滑的表面上,小球受到的阻力越小,滑过的距离越大,假设小球在绝对光滑的水平面上运动,就不会受到阻力,将会永远运动下去。通过这个小实验,学生较容易接受牛顿第一定律。

3.物理课外小实验活动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符合学生智力的最近发展区。

物理课外小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突破物理知识的难点,消除学生对知识的模糊认识。课外小实验是由教师提出要求并指导,学生自己独立在课外动手做实验,学生在做实验时根据教师设计的物理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情境中得到启迪,借助问题情境,学生会发现、寻找、创设新的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改变。物理小实验将学生的思维进行了迂回、铺垫,使学生的思维从较高发展区依次递进为最近发展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跳一跳,摘到桃”。如果实验取得成功,物理问题得到解决,就会唤起学生心理上的激发状态。例如在学习光的折射定律前设计了课外小实验:利用玻璃瓶、筷子、水做实验,将竹筷竖直插入水中,斜插入水中,观察竹筷的情况,杯子注水后杯底面上升,筷子折弯等现象,通过学生做实验结合生活常见河床变浅等光的折射现象唤起学生对光的折射的感性认识为课堂教学做铺垫,使学生感受光的折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科学的概念和规律是从多角度,多种生活体验和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物理课外小实验符合学生的最佳发展区,启迪学生思维,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使学生的头脑中产生表象将知识重整和内化。教师利用学生的观察的结论,在课堂上把握教学最佳期,从而有效帮助学生突破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掌握的知识,并消除学生对知识的模糊认识。

课外生物知识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 课外活动 形式 体会

一、物理课外活动在学校教学中的作用

物理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学生参加学科讨论、制作科技模型、观看实验表演、进行现场参观、阅读课外辅导文章、参加各种竞赛,不仅能帮助他们复习、记忆、理解学过的物理知识,培养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且还能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吸引他们探索新的物理现象和规律。这是课堂上得不到的,更不是做几道练习题所能代替的。所以,物理课外活动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既是物理课堂教学的补充,也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学生获得系统的物理基础知识,主要来源于课本,但大量物理知识的扩展却来自课外的亲身实践和课外阅读。我们物理教师只有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机地组织好,才能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和动手实践去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逐步提高他们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的能力。

1.物理课外活动能促进基础知识向实际能力转化,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生从书本上获得系统的物理知识后,要让学生觉得这些知识有用,解决了实际问题,就会得到满足,而产生新的求知欲望。所以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不断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十分有效的措施。有计划、有步骤的课外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基础知识向实际能力转化,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例如,学过照相机原理后,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摄影小组活动,学生会对照相机的原理更加深刻地理解。学过凸透镜,凹透镜的光学性质后,组织学生到实验室去自制望远镜,学过照明电路后,组织学生安装简单的照明电路,等等,学生会从物理知识的大量应用中,看到学习物理知识的重要性,就会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学生从书本上学习了一些物理规律、原理以后,要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些规律、原理,光凭做习题是不行的,可利用课外活动让学生搞一些小制作。例如,学过弹簧伸长的长度与外力成正比后,可让学生自制一个测力器;学过物体的浮沉条件后,让学生自制一个浮沉子;学过杠杆的平衡条件后让学生自制杆秤,等等。对一些重要的物理现象、实验还可让学习自制实验器材进行小实验,如用大小广口玻璃瓶两个、木板、铁丝自制一个量热器测定物质的比热;自制验电器、指南针,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课外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2.物理课外活动能发挥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个性与特长,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很好,但不善于动手;有的学生基础知识学得一般,但动手能力较强。有益的课外活动能对前者起促进作用,对后者提供更多的成功机会,以增强学生对基础知识学习的主动性。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能发挥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例如,学生在小制作的过程中会碰到许多困难,会经历失败的苦恼,但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还是成功了,从中学生会得到尊重客观规律的教育,体会到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艰辛,会尝到成功后的喜乐,更重要的是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在小论文比赛中,学生会展开丰富的想象,查阅有关资料,阅读有关的课外读物,从中学生会领略到物理知识的无穷魅力,使他们对物理学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情感。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它是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凡能满足需要的事物,会引起肯定性的体验,如快乐、满足、热爱等。情感的特殊性,正是由于这些需要、渴求或意向所决定的,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如果把学习物理知识作为满足自己的需要,渴求或意向,那么他们对学习物理知识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所以,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应努力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情感,而从这一点上看物理课外活动有优于课堂教学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千方百计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让学生从中学到知识,能力得到提高。

二、高中物理课外活动的形式

1.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一门新兴的科学课程,涉及内容广泛,包括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和生活中的应用;学习和运用多学科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以及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的意识;用正确的价值观处理社会问题的能力等。

在执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我在现在的高一年段所任教班级组织了研究性学习小组,结合所学知识给学生提供了一些研究性课题,让他们去选择挑选一到两个觉得适合的课题进行研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小组活动,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2.科技制作活动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有意识地在一些对物理比较感兴趣的学生中,组织学生进行小制作活动,作为教师,提供一些素材,提醒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原理,利用身边的一些常见的一些材料,制作了一些教学辅助用具,如平行四边形演示板、会上滚的圆锥等,比较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物理离我们生活,其实就是那么近。

3.开发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素质教育中对课堂教学的一项有效补充,开展校本课程对于每一个学校而言,可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切实可行地制定实施计划、实施目的、实施内容,体现实施过程。

三、开展物理课外活动的体会

1.转变观念,是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前提

分析当前的中学物理教学现状,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主要障碍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的一切活动都被中考、高考这根无形的绳索束缚住手脚,不可能自觉去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落实新课程理念,真正做到素质教育,从第二课堂的开展角度来说应该更好地为新课程实施服务。要转变升学的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正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条件。为此,必须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让学校充分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才有可能真正得到落实,否则是一句空话。

课外生物知识范文第8篇

1 在课外物理实验活动中培养学生操作技能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之外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物理课外实验活动,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按活动的性质可归纳为以下几类:趣味性物理实验、家庭物理实验、探索性物理实验、应用性物理实验、研究性学习实验等.学生课外物理实验过程中,通过设计实验原理,查阅资料,选择实验器材,动手做实验,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物理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制作测定水的折射率实验仪器”课外物理实验活动;“摩擦因数测定仪”课外物理实验;教师要对学生课外实验活动进行指导,实验前要求学生写出物理课外实验活动计划报告,教师对课外实验的可行性进行指导,保障实验活动的有序进行.实现学生“我做了,我会了”.

2 以物理课外实验为载体,补充课堂教学不足

2.1 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

物理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联系生产,在物理实验中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学习目的是应用到生产、生活中去,教师设计一些与生活相联系的课外物理实验、小制作的活动,指导学生在课外独立完成这些活动.如在高二,让学生课外进行“简易验电器制作”; “简易热得快自控电路设计与安装”等课外活动,利用废旧石英表做振荡电路特性实验;通过课外实验活动使学生体会物理就在身边,物理教学体现出“物理生活化,生活物理化”.

2.2 指导学生进行教具的制作活动

高中教材中有很多演示实验,利用演示实验提供的物理实验情景制作演示教具;学习了“电阻定律”知识后,指导学生制作“自制电阻器”;学习了“简谐运动”,让学生制作振动图象演示仪;学了“光学”后,让学生制作简易望远镜等教学用具.学生在教具制作过程中体会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满足了学生动手的要求,使物理知识在操作中进一步的理解和升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得到提升.我指导的物理课外实验小组在制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李月制作的《非纯电阻演示仪》获全国教具制作二等奖,张昭制作的《能量演示器》获甘肃省一等奖.有二十多人次获省市奖励.

2.3 指导学生阅读科普知识,设计课外实验,撰写课外物理实验小论文

根据教学进度,教师安排学生进行阅读有关的课外科普读物,并定期组织检查和辅导,根据学习的内容设计物理实验,它也是探讨和研究问题的一种手段.例如:《厨房用刀上的力学研究》小论文等.

课外生物知识范文第9篇

实践性是高中物理学习的一个代名词,它充分表现出了在抽象的物理知识的学习中,课外实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高中物理教学中所存在的不可代替的价值表现.

1)高中物理教学中课外实践能够保证学生对于物理知识把握的精准性、科学性课外实践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让比较抽象的物理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变得更加具体,学生对于相关的物理知识点更加容易理解,保证了课堂的效率,提高了学习的效果,比如说:电学知识的学习是整个高中物理阶段中较为抽象的知识,学习难度较大,学生对于某些知识点存在着模糊不清的现象,影响了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在课外实践课程的帮助下,一个简单的现象就能够让学生切实理解教师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在学习相关的物理知识之余,还能够更好地认识我们的生活和社会上的各种自然现象,实现学生对于物理知识把握的精准性和科学性.

2)高中物理教学中课外实践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和公式定理成为了组成各个物理知识点的重要元素,在若干个知识点相互融合,密切联系下才构筑成为了整个纷繁复杂的物理知识的脉络,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物理概念和公式定理的学习和把握对整个高中物理知识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数量众多的物理知识点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不小的麻烦,混淆概念成为了学生在物理知识的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通病,不利于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课外实践就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课外实践改变了传统的教课方式,活跃了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接触到全新的物理知识,全身心地投入到对于物理知识的研究和学习中,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对于学习物理知识来说,起到了事半功倍效果.

3)高中物理教学中课外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索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中物理教学中课外实践能够积极引导学生对于物理知识学习的认识,让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识从表面逐渐深化,进行深度挖掘,深刻把握到物理知识的内涵,在实践过程中,它培养的是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索能力,还能够帮助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摸索、去探索,自主地学习,提升学生对于物理知识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和对于知识的探索创新.

二、高中物理教学中课外实践方案的研究和讨论

高中物理是自然科学的一门基础课程,其知识涉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不显眼的自然规律,往往就蕴含着某种物理学定律,而且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虽然都是物理知识学习的过程,但是存在着质的区别,初中物理更加注重基础,高中物理则更加注重实践,对于课外实践的方案就成为了能否实现预期课堂效果的保证,这就要求课外实践的方案应该具有灵活机动性,以合适的教学实践方法来进行相关的知识的传授,同时还要勇于创新,在新颖的授课氛围中,增加课堂的吸引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升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过程中实际操作能力,加强高中物理教学课外实践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它培养的是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索能力,在实践过程中,不仅仅能够让学生深刻认识和学习到高中物理的知识,还能够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去摸索、去探究,从而提升学生对于物理知识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

三、结束语

课外生物知识范文第10篇

一、结合当地经济,积极组织学生到校外、野外参观、考察和访问

我国的活动教学先后在课外活动、活动课、活动、活动类课程、科学探究课、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等活动课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和发展。但在具体学科教学过程中,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欠缺。因此,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相关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生动活泼地去探索,积极热情地去交往,是初中生物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我市地处冀中平原,交通便利,经济文化都较发达,植被也较丰富。在活动中,我们抓住农民种植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这一契机,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跨出校门,面对自然和社会,先后参观和访问了本地蔬菜生产园区的大棚生态,县城南郊的林果植被,奶牛基地及食用菌中心的菌种生产等。对各自然小区不同类型的生态环境和生物种类进行实地考察,由我市生态经济的蓬勃发展,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引导学生由兴趣变动力,培养和树立学生的经济意识,科技意识和参与意识。

二、抓住课堂教学,寓教于乐,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巩固知识

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适当地安排实验教学,同时结合教材组织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如观看教学实验录像,同动手实验相结合,在相互印证中巩固提高;利用多媒体制作动画演示课件,使动植物的呼吸以及动物的消化等不易直接观察的知识,在动画演示中一目了然,易于掌握;制作叶脉书签和昆虫标本,掌握知识,提高基本技能;采取分组讨论,组织课堂擂台,就某一课题,辩论各自的可行性方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我国义务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倡导探究性学习,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充分调动、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成为本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的转变离不开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方式的改革必须实现三大转变:教学内容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从以知识量为目标,讲授为基本方法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以能力为目标,以活动为基本方法,集中表现为“做中学”的开放式教学;教师的角色也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实现上述三个转变的核心,是能否有效地将“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三、动员学生搞好“生物角”将课内教学向深处延伸

一切知识都是从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发展和积累起来的。课内教学的不足,需要课外科技活动来补充和提高。根据我校农村生源和城镇生源的比例,合理划分生物课外活动小组,动员学生充分利用自家的“庭院经济”,指导学生学习有关栽培、嫁接、繁殖和饲养等实用知识和生产技能。同时结合课堂教学对学生布置同教学进度相匹配的选题,对自家栽养的树木、花卉及各种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形态行为和管理技术等进行细微地观察,实验和探究,挖掘课本以外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物,比如,教材中讲蚯蚓时,只强调了其对改良土壤,促进农作物生长的作用,忽视了蚯蚓也有破坏植物根系的一面,布置这样的观察选题,对学生观察了解事物的全面性,以及辩证客观地评价事物有一个全新的理性认识。

四、结合“课外读”,夯实课内知识,拓宽知识面

在这个知识总量飞速膨胀发展的时代,尤其是生物科学的发展曰新月异,课外知识是学生掌握生物科学的最基础的知识储备和学习新知识的方法论,因此,必要的“课外读’’是必不可少的,课本中也给我们展示了不少新的空间和思路,相关知识的链连,是对我们传统教法的拓展,因此,只有大量的课外阅读相关生物科学知识,才能对教村知识相互印证和夯实。例如,克隆羊“多利”的相关阅读,可加深和拓展生物无性繁殖的概念;生物活性有机肥的生产和使用的阅读,可加深对土壤的活性状况,有益菌类的使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