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题研究理论

课题研究理论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德育理论课题研究论文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德育学科规划组,于1999年1月13日至15日在东北师范大学召开了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德育理论重点课题交流与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德育理论专家、学者共22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就德育的本质内涵、道德教育哲学、市场经济与学校德育、德育模式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一、关于德育的本质内涵

一种观点认为,从学理上讲,德育即是道德教育。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应该坚持“大德育”的概念,我国的学校德育即是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等方面的总称。这两种观点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路:一是学理的思路,一是约定俗成的思路。会议争论的焦点在于,能不能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当作德育。双方都不反对学校应该开展这些方面的教育,问题是应该用什么来概括。从学理上看,用德育来概括是不理想的,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混乱。究竟用什么来概括目前学校德育的内容?有的学者提出用社会性教育,有的学者提出用价值观教育。会议在这个问题上还没有统一的结论。关于德育的本质,从教育哲学的高度来看,主要有两个视角。第一,德育是超越的,还是适应的?第二,德育是工具,还是目的?

“道德教育是一种超越”曾经被人指责为“理想主义”。对此,有学者指出,“道德教育是一种超越”所表达的是道德教育“应该”超越,反映的是人类对道德教育“理应如此”的期望,是从“道德教育应该怎样”来说的。它从教育的本性(超前性)和道德的本质(道德是人类主体精神的自律)中获得理论支持,是对时代误区(经济至上、物质主义)的超越,是对传统德育指导思想(机械适应论)的超越,它必然要求超越人们习以为常的规范化德育模式。

德育是目的还是工具?一种观点认为,德育是一定社会为教育下一代而进行的活动,它是社会、阶级或集团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另一种观点认为,德育应该摆脱一时一事的功利限制,坚持以人为本。当前的学校德育太功利化,以致于失去了自己的目的和价值。有学者在分析中外学校德育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特别强调指出:学校德育只有建立在个体德性需要的基础上,才能深入人心。在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之间,应该是以个人为本位。

对德育本质的研究,也涉及到德育功能,对此要与德育功能联系起来考察。德育的根本功能是“育德”,是传递道德文化,延续人类道德生活。还有学者认为,要进一步研究德育何以可能的问题,即学校德育的条件性。应该思考这样一些问题:要不要道德?要什么样的道德?道德是否可教以及应该如何教?教道德有哪些途径?学校德育是不是教道德最有效的途径?最有效的学校德育是怎样的?新时期德育理论的突破,可能就在于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之中。

二、关于德育哲学的研究

德育改革需要德育理论思维,这是与会的专家、学者的共识。理论思维的更新,集中体现为构建新的道德教育哲学,这正是目前德育学科的新的“增长点”,也是“九五”期间德育理论发展的重大课题。

全文阅读

浅析课题研究式教学构建的理论基础

摘 要: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要求师范院校重视师生教育科学研究,充分将教学资源与科研资源整合在一起,从而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形成师生共同提高教学科研能力的良好局面,简要介绍了课题研究式教学的含义,重点分析了该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即建构主义理论和活动课程论。

关键词:课题研究式教学;建构主义理论;活动课程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第一个国家级教育规划纲要,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部分提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究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要求师范院校应重视师生教育科学研究,在教学育人过程中充分将教学资源与科研资源整合在一起,从而提高师范生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形成师生共同提高教学科研能力的良好局面。因此,在中职师范生的教学中寻求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现分层教学、科研促教就成为我们教师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课题研究式教学的含义

课题研究式教学法是衍生于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授课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它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活动课程论、皮亚杰认为个体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存在“同化”与“顺应”两个基本过程,课题研究式教学法则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同化”与“顺应”的过程中循序渐进、循环往复地寻找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平衡,从而有效实现新旧知识的建构。杜威提倡“在活动中学”,课题研究式教学法是由教师创设与学生生活或未来工作相关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这一环境中真实的开展活动、参与研究,因此,课题研究式教学法适于在中职院校推广和应用。

课题研究式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将所学学科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或未来将从事的工作内容相结合设计出课题,引导学生进行类似科学研究的教学,是一种使学生习得知识、培养能力、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课题研究式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收集整理信息能力。课题研究式教学主要是通过设计课题引导学生完成课题研究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协作性、创新性及科研能力,以达到新课程要求的三维目标。

将课题研究式教学法应用于中职师范生教学中,对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着更加深刻的影响。中职师范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多从事幼儿园或小学的教育工作,在教学中应用课题研究式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师范生的示范性和师范性,提高其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在其所从事的教育工作中快速成长。

二、课题研究式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全文阅读

以课题研究牵引理论学习

在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中,如何把学与用有机统一起来,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是我部党委中心组一直思考和探索的一个问题。近年来,我们逐步形成了“以课题研究牵引理论学习,以学习成果促进部队建设”的路子,推动了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不断深入和部队建设的创新发展。

把课题研究作为党委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形式,使理论学习紧贴部队实际。我们始终抓住解决部队建设重大现实问题这条主线,把部队建设的重点、官兵关注的热点、工作落实的难点作为学习研究的课题,促使中心组成员在读书学习中对实际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在研究对策中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识。近两年来,围绕在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中部队怎么建、信息化建设怎么搞等问题,先后进行了30多个课题的研究,系统学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关论著,重点研读了同志的《论国防和军队建设》,学习了同志的重要讲话,深刻领悟和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蕴含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同时,学习军事高科技知识,了解世界军事变革的发展趋势和我军现代化建设面临的形势任务,使课题研究的成果具有前瞻性和科学性。尝到甜头后,我们把它作为中心组学习的一项制度确立下来,长期坚持。

把课题研究的着力点放在提高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上,使理论学习服务于党委班子建设。在课题研究中打好能力建设基础,提高理论思维水平。我们针对一些单位学习教育与官兵思想实际联系不紧的问题,探索出“三课一会”制度,组织部队每月上好一堂理论辅导课、一堂人生指导课、一堂法纪教育课,每季度组织一次形势报告会,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针对干部教育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按照从严治官、综合治理的要求,研究建立了思想教育、组织管理、群众监督、制度规范、纪律约束、典型示范“六位一体”的干部教育管理机制,部队连续4年没有一名团以上领导干部违纪受处分。抓住能力建设的关键,在课题研究中提高党委班子的科学决策水平。去年,我们以司机训练大队营区改建为契机,开展课题研究,建成了集仿真、网络、心理、生存训练于一体的“数字化军事驾驶员训练基地”,受到各方面的好评,强化了“一班人”的现代意识。针对能力建设的“短板”,在课题研究中提高班子成员的综合素质。大家主动学习不会的东西,涉猎不熟的领域,钻研不懂的知识,既出研究成果,又强自身素质。人人参加高等院校研究生课程班学习和英语、计算机知识辅导,同时聘请8名军内外专家学者对课题研究进行指导,有效地提高了自身素质。

把课题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加强部队建设的实际成效,使理论学习服务于部队创新发展。我们注意运用课题研究成果解决部队建设中的“瓶颈”问题。针对部队新型军事人才缺乏这一突出矛盾,我们利用驻地科技教育资源,每年选送200多名骨干参加学习培训。与重庆大学联办研究生班,挑选优秀营团职干部脱产学习两年。还投入数百万元改善部队学习条件,促进了官兵整体素质的提高。运用课题研究成果解决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这一紧迫问题。我们深入学习领会同志关于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战略思想,研制开发多项新技术和系统软件。我们还注重运用课题研究成果解决基层干部探亲休假难落实、官兵涉法问题难解决、伤病残人员难移交、随军家属难就业等难点问题,使基层干部每年都能探亲休假,帮助官兵解决各类涉法问题,妥善安排伤病残人员,100多名随军家属重新走上工作岗位。课题研究有效地促进了部队全面建设稳步发展,连续两年被表彰为先进单位。

全文阅读

吴振兴:实践为理论研究提供了课题

吴振兴:

1946年生,沈阳市人。现为武汉大学法学院刑事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湖北省检察院咨询专家。

“如果说在做专业以后,写文章、出书,文字上还算过关,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十年的记者、编辑生涯。”

记者(以下简称“记”):吴教授您好,能先请您谈一下起初是什么促使您报考法律系的呢?

吴振兴(以下简称“吴”):我从小就对法律感兴趣,可能是受到小说和电影的影响,觉得法官、检察官、律师在法庭上侃侃而谈让人非常羡慕,想得很单纯。我报考大学的时候要填五个志愿,我的前四个志愿都是政法院系,第一志愿就是吉林大学法律系。

记:当时的法律系开过哪些课呢?

吴: 入学以后到以前,大约九个月吧,我学过两门专业课,上学期的专业课叫“国家与法的理论”,当时国家与法是合在一起的,相当于现在的政治学与法理学。“国家与法的理论”课程结束后,我就确定了毕业论文的题目,――“法律的工具性问题”,而且我还搜集了不少资料。当时,我对法律的工具性有些疑问,觉得法律的确有工具性,是政治统治的工具,但法律不完全是政治统治的工具,因此这个问题是可以探讨的。除了专业课以外,上学期还开设了外语和政治两门课。下学期的专业课叫“法律制度史”,同时继续学外语。在“法律制度史”和外语课还没结束的时候,开始了。开始后,我利用业余时间,看了一些哲学和经济学方面的书,积累了一些基础知识。1969年下半年,我开始实习。那个时候的公检法工作基本停滞,我就到市公安局的政法大队去实习。在政法大队,公安局、检察院和法院联合办案。研究案件主要凭经验,不谈什么构成要件,当然法律根据之类更是无从谈起。后来我又到长春市汽车厂派出所和桂林路派出所实习过。前前后后实习了一年时间。

记:当时学习的外语是俄语吗?

全文阅读

有关儿童“朴素理论”的课题研究报告

【摘要】孩子们带着“朴素理论”走进幼儿园,教育需要教师理解、接纳、挑战幼儿的“朴素理论”,课题研究表明:1.幼儿有他们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朴素理论”,需要我们成人尊重;2.我们知道儿童所有的思维并非都是具体形象的,儿童对于很多抽象的概念也有自己的考虑;3.课题研究让我园建立了能有效促进教师发展的园本教研机制,营造了浓厚的崇尚研究、共同探讨、平等合作、共享经验、促进师幼共同成长的氛围;4.彰显孩子的天性、最大限度地让孩子成为主人,成为全体成员的共识,并高效促进家园合作。

【关键词】朴素理论;经验;儿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4)03-0006-04

【作者简介】徐燕萍(1968-),女,江苏南通人,海门市直机关幼儿园园长,中学高级教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朴素理论”是近年来国外认知发展理论关注的热门话题。很多研究发现,很小的婴儿对外部世界都已经有了自己的系统看法,学龄前儿童能区分物理世界、生物世界和心理世界,并对这些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释机制,能依据这三个不同领域中各自的原则进行恰当的因果推理。这些早期的“朴素理论”是幼儿用以解释周围环境的知识框架和基础结构。儿童的“朴素理论”可以增加儿童对周围世界的信心,降低事物的不确定性。研究者把儿童的认知发展看作是儿童的朴素理论的发展,这种观点强调了领域的特殊性,强调了知识经验的作用。研究结果使得人们对婴幼儿的能力重新评价,更加深切地关注婴幼儿究竟知道些什么,人类自身生命早期的潜力有多大。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戴维・谢弗认为,儿童拥有与成人很不一样的思想和认识,在不断生成、验证和修改有关世界的理论过程中,儿童的认知会得到发展。婴儿自出生起就能理解某些类信息的能力,但这些先天固有的知识需要真实的经验来建构对现实的认识,在理解世界怎样运作时,婴儿如同科学家一样,首先设想出一些以此有关的概念或“理论”,然后不断地验证和修改这些理论,直至形成的心理模式与客观现实相似为止,儿童的知识被组织为一种内聚的、具有解释机制的系统,这就是儿童的朴素理论。

威尔曼和格尔曼认为,“朴素理论”是指人们对某一组信息、事物、现象等日常的理解。四川大学鄢超云博士将对儿童“朴素理论”的研究发现运用到儿童的科学教育中,提出了促进理论与证据协调的儿童科学教育的一些策略,承认并正确对待儿童的朴素理论,给予儿童表达和交流的机会,运用鼓励解释、预测和提供反例的方法促进儿童朴素理论的发展,强调了对儿童的教育应当充分尊重和促进儿童朴素理论的发展。

全文阅读

小课题研究初中地理论文

一、小课题的选题来源

(一)结合生活环境选题

对于学生来说,与他们紧密联系且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社会构成了他们的认知环境。因此,只有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个体的真实生活入手提出并发现问题,才是最真切、最能把握的选题,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进而提高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且符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新课标理念的要求。例如,教师可以让同学记录一周内的天气预报,观察雾霾中的北方天气状况,了解北方冬天的取暖措施等;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这些现象间的联系,再经过老师指导,小课题“北方雾霾天气的成因与防范措施”随之得到确立。

(二)根据兴趣爱好选题

兴趣和热情是行动和创造的内在动力,有趣的小课题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主动思索、积极探求的欲望。心理研究发现,高中生的学习行为多依靠意志维持,兴趣也发挥一定作用;而初中生的学习行为主要依靠兴趣维持,如果研究课题是初中生不喜欢甚至讨厌的内容,学生就会敷衍了事。如果学生对旅游感兴趣,教师就可以引导他们围绕熟悉地区的旅游现状展开讨论,由学生了解的名山大川、深山绝谷、古墓石刻等不同自然和人文风光延伸到旅游中的一些不文明行为,进而引出“不文明旅游的危害”小课题,由学生就此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

(三)联系热点时事选题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一眼就能看到的东西不感兴趣,但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是很有兴趣”[4]。国内外的很多热点、焦点问题都与地理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些错综复杂的热点时事中发现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将举国搬迁、“天堂岛国”马尔代夫面临消亡、极端自然灾害频发等,从这些问题中可以引出“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减缓全球变暖的措施”等小课题。

(四)围绕教材内容选题

全文阅读

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摘要】在初中数学的新课程标准中,课题学习是一大亮点。通过课题学习,老师引导着学生从现实生活中用心发现、选择并确定问题,而且主动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体验来解决问题。因此,教育界应该重视数学课题教育。教师通过课题教育不仅可以掌握课题学习的过程,了解课题学习的数学思想思想,还可以从多个方面对学生的课题学习进行指导,与同学们一起探求正确而高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题学习;数学思想;生态教学观

“课题学习”是数学新课程中的一个全新且富有特色的学习领域,它连接了数学与现实世界。学生通过课题学习可以进行实践性、探索性与研究性的学习。数学课题学习是指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与体验,通过自主探索和交流合作来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在数学学科教学的过程中体现研究性的学习思想方法,使数学教学变成一个“科研”的过程。

随着我国教育进程的飞速发展,课题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领域已经不可或缺,以下从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作用与重要性和实践性进行探索分析。

1 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重要意义

1.1 课题学习可以提高复习效率

众所周知,复习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可是我们的效率却没有提上去。要解决这个问题,课题学习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因为它将知识之间的关联性、整体性、综合性一一体现,并且体现了学习在现实生活中的实践和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强调了知识的综合性与探索性,同时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

1.2 课题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全文阅读

新课程标准下基于问题学习理论研究

摘要: 传统教学由于机械灌输、教师主宰、主体缺失、知能脱节等诸多弊端,越来越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下所倡导的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正是在新课程标准下建构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组织教学的方式。它克服了传统教学中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弊端,强调以问题为主线展开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高层次思维能力,让学生在“问题”中求知,在“主动”中发展,在“协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实现知识学习与问题解决的统一。

关键词: 基于问题学习定义与特征教育价值

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 Based-Learning,简称PBL)是在传统课堂教学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背景下提出的。它克服传统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弊端,强调以问题为主线展开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于问题学习让学生在“问题”中求知,在“主动”中发展,在“协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

一、PBL的定义与特征

(一)PBL的定义

PBL最初由Barrows提出,他对PBL的描述为:“PBL既是一种课程,又是一种学习方式。作为课程,它包括精心的选择与设计问题并要求学习者进行批判性思考,熟练解决问题,获得自主学习策略与团队协作技能;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学习者要具备使用系统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以及处理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难题的本领。”[1]分析这一定义我们可以归纳出:首先,它是一种通过问题解决来达到学习目的的方式,Barrows强调以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为中心组织课程教学,异于传统教学方式;其次,他强调锻炼学习者自主学习策略与小组学习的技能。

(二)PBL的特征

1.PBL始于问题

全文阅读

加强“变异理论”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变异理论”的基本观点是:要领会某个事物的意义,就要辨识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差异。实践证明,有关“变异理论”的课题研究对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一、具体工作

我和七位一线数学教师参与了有关“变异理论”的课题研究。为了更好地促进课题研究的有效开展,我和课题组成员认真制订详尽的研究计划,既展示课题研究课,又推出优秀课例,还组织交流、反思和研究等活动,力求以课堂为载体,推进课题研究的开展。为了及时固化研究成果,我们以“五个一”(一篇论文、一个典型案例、一个教学设计、一篇心得和一节课)为标准,促进教师对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总结。

二、四种能力

通过有关“变异理论”的课题研究,教师的教学能力获得大幅提升,具体有四点。

1.提升把握概念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运用“变异理论”,即通过标准正例、非标准正例以及反例探讨概念的本质属性,极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实效。例如,在教学“什么是面积”这一内容时,为了把握“面积”这一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教师通过对标准正例(既包括数学书封面、黑板表面和桌面等规则的物体表面,又包括长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等规则的几何图形)和非标准正例(包括杯子、橘子和长方体盒子等立体物体的表面积)的系统分析,既提升了把握概念的能力,又为提高教学实效奠定了必要基础。又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一内容时,教师较好地把握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具体有三步:一是明确“轴对称图形”的关键属性(“对折”和“完全重合”);二是认真梳理“轴对称图形”的正例(标准正例有:长方形、正方形等;非标准正例有: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等);三是关注特殊的“轴对称图形”(例如,圆有无数条对称轴)。教师对数学概念的深入分析和有效把握,既促进教师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和透彻理解,又为教师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景提供有力支撑。

2.促进课堂实施能力的提升

全文阅读

《高中贫困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课题设计论证

教育部制定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为贫困生完成学业提供了经济保障。然而就在全社会关注贫困生“物质困难”的同时一种新的“危机现象”悄然而生,他们又面临着“心理健康”危机。高中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帮助贫困高中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心理调适能力、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选题的意义、价值和理论支持

1.选题的意义、价值

进行《贫困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课题探讨,既有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从理论意义上讲,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虽已开展了十余年,但至今未能在贫困学生心理健康这个领域进行系统的研究,我们这一课题的研究若能顺利开展下去,将起到填补贫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领域的空白的作用。从现实意义上讲,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但不可否认,在没有实现共同富裕之前,因地区和家庭经济发展的差异性,我国各类学校都存在着部分经济窘困,勉力求学的经济困难学生。尤其是广大农村和山区学校,贫困学生还占据着一定比例。我们这一课题研究的成功,无疑可让我们广大贫困学生以正常心理学习和生活,从事实上解决许多学校面对贫困学生心理困惑与障碍不知所以的问题,使本课题具有在广大农村和山区学校具有推广的价值。

2.选题的理论支持

弗洛伊德最早从心理学角度重视并探讨焦虑问题,他把焦虑分成客观性焦虑和神经症性焦虑。精神分析学家根据精神动力学的观点认为,焦虑是潜意识中矛盾斗争的结果,其原因和过程不为本人所认识。弗洛伊德在他的早期著作中确信,焦虑是受压抑的里比多的一种发泄方式。

行为主义学说,认为人类的行为多是后天形成的,不良行为是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不适当的学习结果。社会学习论者强调强化和惩罚对学习者再现模仿行为的影响,模仿得到奖励,行为即内化,模仿到不适当的行为,只有通过强化才能改变,有人主张用“行为主义方法纠正学生的厌学行为”。

与行为主义理论相对立,以布鲁纳、奥苏伯尔为代表的认知理论学说认为学习就是面对当前的问题情景,在内心经过积极地组织,从而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用积极态度来思考的人心理是健康的,而倾向于用消极的态度来解释生活中事件和思考问题的人,会出现消极情感,严重的就会引发心理问题。学生厌学与知识类型的特征和学生的认知风格密切相关。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