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题实施方案

课题实施方案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题实施方案

《课程资源与作文教学有效链接的研究》课题的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

1、“课程资源与作文教学有效链接的研究”的提出首先是源于《语文课程标准》。

《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基于这一点,进行此课题研究有其可靠性和必要性。

2、新课标十分重视和强调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即教师和学生要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语文教育内容来源,组织语文实践活动,创设语文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观察,感悟和积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和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搞好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必将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3、从教学现状看,语文课程正在逐步趋向于综合性、生活化,但教学操作却流于表面及形式。进行比较研究,意在探索寻求落实“大语文”的渠道,通过“写作”构建起语文与其他学科、活动、生活的联系。

4、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普遍对写作不感兴趣,写作内容单一,常常是“巧妇却难解无米之炊”。这种现象反映了当前作文教学过程的形式化、空洞性。我们进行课程资源与小学作文教学有效链接的研究,试图从多个角度来优化作文教学,赋作文教学以灵性。

二、研究意义

全文阅读

职高改革课题实施方案

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文件精神,为切实实施好“探索农科教结合模式,办好县级职教中心”的课题任务,经研究决定,结合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和省“教育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解放思想,勇于实践,大胆突破,激发活力,立足县情,开展好农科教结合工作,做大县职业高中,为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雄厚的智力支持。

二、工作目标

以职高为平台,积极探索农科教结合的模式,充分整合职高、农业、科技等部门优势资源,发挥职高在开展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素质方面的积极作用,做大做强职高。

三、主要任务

1、加强工作联系。密切与农业、科技、行业组织、农业大户、龙头企业和重点乡镇进行联系,加大整合力度,形成共识,寻找农科教结合的着力点和依托力量。职高要主动上门,主动与相关部门沟通联系,相互协作,努力形成合力,推动农科教结合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2、加强短期培训。充实职高的短期培训力量,学校教师(主要是专业课教师)要积极参与短期培训的教学组织工作。县阳光工程、金蓝领工程、雨露工程等方面的专项培训要向职高倾斜,并努力提高培训质量。通过短期培训,帮助农民提高科技文化素质,教育农民掌握新科技、新品种、新方法。

全文阅读

2016课题实施方案示范文本精选推荐

今天为大家准备了2016课题实施方案示范文本精选推荐,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切实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持续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将我校教育科研向更深层次推进,引导学校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研究,创建高效课堂。结合高平市教育局《关于开展以“以导学案为载体,构建高效课堂”为主题的课题研究活动的通知》的精神和要求,以及我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树立“问题就是课题,反思就是研究”的教育科研理念,坚持“立足教学实际,切实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原则,全校教师共同参与,从教育教学中的小事情、小现象、小问题入手,以小见大,实实在在,针对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实实在在地研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二、实施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将教育科研与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有机整合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通过课题研究,切实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高教学有效性。

3、形成教研组科研氛围,提高教研成效,促进教研组建设。

全文阅读

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课题实施方案

“指导学生自评作文,提高学生作文水平”课题实施方案:

作文教学难,这是不争的事实。难在何处?语文教师用一大堆理论与模式来指导学生写作,这本身就有问题。作文是学生张扬个性、舒展心灵、表达思绪的过程,但是教师指导的缺场势必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将原本属于学生的权利归还给学生,这本来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把教师应有的权利(抑或说是责任)也一并交给学生,这就值得商榷了。针对以上的具体情况,我们重点进行了作文自评方法的实验和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作文教学一直是令语文教师伤透脑筋的难题。传统做法是教师对学生的作文从字、词、句到立意、构思、选材等诸多方面逐一精批细改,然后写出评语,再给出等级或打出分数。学生拿到被教师修改得面目全非的作文后,一般看一看分数后,就将作文本丢在一旁。至于老师为什么要这样批改,自己在这次作文评改中有哪些收获,就不再研究无人问津了。

“精批细改”的方法的确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作文评改成了贯彻教师写作意图的过程,学生则变成了被动接受的容器。学生自己修改习作的积极性逐渐消失,创造性自然泯灭。久而久之,教师越改越累,越改越烦,而学生却养成依赖、怠惰的习惯。既然语文教师不辞辛苦,学生又何必搜肠刮肚、绞尽脑汁?作文修改事实上已经名存实亡。学生作文模式化、脸谱化也就不足为奇了。如何有效的改变这一现状,使学生积极、乐观的投入到作文评改中来,这是语文教师必须直面的一个问题。

二、课题实施目的

“文章不厌百回改”。当学生写完作文初稿以后,教师既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袖手旁观,而应该“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即培养学生自评自改和互评互改的习惯,提高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因此我提出了让学生自己评改自己的作文。这就是作文自评方法,所谓作文自评方法,就是让学生自己评改作文,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通过借鉴优秀作品,感知自己的习作并进行比较。通过对内容、结构、写法等分析,找出关键问题加以修正,再从字、词、句、段、修辞等方面逐步进行修改,使习作成为一篇合格作品的作文评改方法。

这种方法能够让学生参与到作文评改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在作文评改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找出作文中的问题,准确修改,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体现。本方法重视“评”──“逐条评”“综合评”“说一说”等,在会评的前提下去改,使“改”的目的更明确,“改”的行动更自觉。因此评是改的前提,改是评的归宿。

全文阅读

《小学英语中看图说话的学法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1. 课题提出的背景和产生的过程

教材背景:课题组主要研究《新标准英语》,学生生活题材,包括个人生活,学校课内外生活,社会生活以及与国外人的相处等。同一题材在全套教材中重复出现,但其内容逐步扩展加深,螺旋上升。我们的低段一,二年级,使用的是快乐英语教材,三至六年级使用的是新标准三年级起点教材。本教材单词和会话部分设计了各种真实自然的情景,并全部以连环画的形式出现,本套教材几乎课课都配有图画,这为看图说话提供了便利,通过图片引出教学内容,启发学生练习说话,教师可以用图画展现学生本课的主题,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画中人物的动作,表情,姿势和神态等,并对这些东西做出合理的解释,联想和推测,达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目的。

学生的心理特点:小学生经历旺盛,好奇心强,活泼好动,争强好胜,求知欲高,记忆力好,心理负担轻,表现欲强,善于模仿,敢于开口,正是小学生学习英语的优势所在,但自规性比较差,容易培养兴趣,特别是遇到挫折和失败,或者是遇到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或教学形式时,他们更容易对外语学习失去兴趣。看图说话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符合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发展规律,儿童在思维方面发展的主要特点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逐步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利用直观生动的图片能降低难度,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顺利开口。另外,以图画为桥梁,启发学生“借图说理”,逐步实现从叙事到说理的过渡。

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 有利于学生智能的全面发展。

(2) 有利于学生学习视野的开阔。

(3) 有利于师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3.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全文阅读

学前教育课程目标实施中的问题和探讨方案

摘 要:我国教育系统是由多个部分组成,其中学前教育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教育的发展,学前教育逐渐被社会关注和重视,但是随着近年来课程改革教育的不断深入,学前教学课程目标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问题,造成学前教育课程目标的顺利实施。就学前教育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方法,促进学前教育课程目标的实施。

关键词:学前教育;课程目标;问题;方案

学前教育作为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目标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向,同时也是对教学工作的定位和实施。目前学前教育的基本研究方向就是课程目标的实施。现阶段我国学前教育在课程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目标理解不清晰、贯彻力度不够、对目标实施过程不关注、缺乏学前教育隐性课程等问题。因此,探讨学前教育课程目标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是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学前教育课程目标实施中的问题

1.教育目标理解不清楚,贯彻力度不够

儿童教育的起始阶段就是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具有启蒙教育的特点、导向性、基础性等。儿童在学前教育中主要是培养其基本的生活能力、适应学校环境能力,养成潜在的学习意识。在学前教育中注重的是对儿童智力的开发和对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儿童学习的重要阶段。但是在实际学前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学校教师对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理解得不够清楚,对儿童的培养目标理解得也不够到位,在进行课程内容实施和选择过程中,没有根据儿童的成长特点和身心特点对内容进行准确把握,即使选择了适合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对其贯彻的力度也不够,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对学前教育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起到了阻碍的作用。

2.混式教育目标的实施过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和深入,相比较传统的学前教育比较注重学生的成绩而言,新课程目标下的学前教育发展更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成绩作为学生考核的一种标准,但绝对不是唯一标准,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学习能力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关注和培养的重点。但是在现阶段学前教育中,仍然存在只注重学习结果,不注重学习过程的现象,这样不仅影响了学生健康成长,还严重影响了学生全面综合发展。教师更应在引导儿童完成课程内容的过程中培养儿童独立思考问题,深入探究问题的能力,努力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全文阅读

《小学语文课堂读写结合的方法与途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由朱自清、叶圣陶等老一辈教育家提出的“读写结合”的研究,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条传统经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教学模式。它不是一个年轻的话题,但绝对是一个常青的话题。

关于读与写的关系,叶圣陶指出:“读与写的关系密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吸收,是基础,写作是倾吐,是内化;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进,从外到内,一个出,从内到外;先有吸收才有倾吐。”新课程实施以来,读写结合却没有很好地继承下来。不论是从作为典型推广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朗读多了,感悟多了,写的训练却越来越少了。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只字不提作文教学;而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又只字不提阅读教学。大多数的语文老师都习惯将作文教学的阵地完全放到作文课上,往往忽略了小学生在日常语文学习中最先所接触的最宝贵的习作资源——教材中的“课文”。这样导致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两相分离,学生读课文和学作文也完全是两码事。学生不能够很好地将课文学习所得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教师在进行习作指导时,也基本上不注重与所教课文的关联。这种读写分离的教学方式,既浪费了有利的作文教学资源,又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细细品读入选教材的课文,不难发现,这些作品大都出自专家、名师精挑细选之作,它们在以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情感魅力感染读者的同时,更以其优美生动的语言,灵活精致的表达,独具匠心的布局谋篇,为每一个阅读者提供写作的范本。教师如果在阅读教学中做一个有心人,从课文的内容选择、材料组织、语言表达、篇章结构等诸多方面着手,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延伸开去,自然而然将课堂引向作文教学,使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融为一体,作文对于学生而言,便不再是可怕的事情。

著名特级教师丁有宽老师独具慧眼,几十年前就发现利用课文这一现成的资源来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是一个好渠道。因此,几十年来,他孜孜不倦地致力于“读写结合”的实验,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还专门编写了“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教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丁有宽老师“读写结合”的实验使我们深受启发,如何活用课文资源,挖掘课文中最有利于调动学生习作积极性并能给学生习作提供参考和借鉴的因素,让学生在习作时不但能模仿,更能创造,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二、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小学作文的总目标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全文阅读

教育讨论 - 区域内外来务工子女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背景

随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到来,给幼儿园的生源带来了后备军,但随之也带来了很多麻烦:各地的外来孩子聚集在一起最大的障碍就是语言不通,特别是有些偏远的山里的孩子,不会讲普通话,也听不懂普通话,使孩子很难适应环境,并表现出反应迟钝、孤僻、不善言辞、攻击性强等不良的行为习惯,造成孩子的不良心理,这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以前老师们对班级里的那几个特殊的外来孩子,经常会闹出一些笑话或造成尴尬,没办法老师们只能抱以无奈而任其自然。如我园小班的一个男孩子叫赵杨,一次午睡时他突然捂着肚子叫“爸爸”,老师以为他肚子疼,就帮他揉肚子,可揉了半天也没用,(实在憋不住了)只见他往厕所冲去,老师这时才恍然明白他“爸爸”之意,如果是小便早就解在身上了。孩子的需要经常得不到理解和满足的话,将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孩子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

2、意义

(1)适应当今社会教育发展的要求

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万计的专门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当代幼儿园的孩子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和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有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孩子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因此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与能力。

(2)全面实施新纲要精神的需要

新《纲要》第一部分的第五条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它首先强调了我们幼儿园的教育要尊重幼儿人格和权利,外来孩子也是我们大家庭中的一员,他有权利接受早期教育,有权利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有权利得到全面和谐发展。所以我们老师就不能因为棘手就舍弃对他们的教育;另外它还强调了我们幼儿园的教育要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我们必须一视同仁,认真对待每一位孩子的发展,真正做到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同时在纲要的第二部分提出: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它把幼儿的心理健康提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用了“高度”两个字来强调它的重要。为了使新《纲要》精神落到实处,在我园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而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更是迫在眉睫。

全文阅读

《依托逸夫精神,创建仁爱特色学校的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社会背景:当前,遵义市汇川区教育局在全区上下全面铺开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各校纷纷响应,结合自身实际挖掘历史、寻找资源、提炼素材、找准切入点。回顾我校历史,邵逸夫先生捐资兴建高坪逸夫教学楼以后,他播撒的爱心之种也在这里生根、发芽,他精益求精、乐善好施、甘于奉献、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精神激励着每一位师生。我校提出了“依托逸夫精神,创建仁爱特色学校”的特色目标,试图通过“依托逸夫精神,创建仁爱特色学校”的研究,给学校文化建设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2、教育背景:学校特色的形成不能一蹴而就,特色成就着品牌和服务,特色办学首先彰显的就是学校文化,并体现着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深入开展特色学校创建研究,有助于学校把握教育规律,促使学校文化不断走向优化。

3、学校背景: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学校创办百余年来,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大批有用人才。上世纪60年代贵州省委书记的伍加模,曾任广州市银行行长的伍良素,留美获“人体学”、“物理学”双博士学位的王云等栋梁之材,都是本校学子,曾在我校就读后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不计其数。近年来,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逸夫小学先后获得全国红旗大队、贵州省实验示范学校、遵义市绿色学校、汇川区先进学校等殊荣。美丽的校园环境、浓郁的人文精神、优良的办学传统使学校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社会上享有盛誉。“仁爱教育”正是我校站在新的百年起点上,对传统校园文化的继承与吸收,对新型校园文化精髓不断的挖掘与提炼。目前,学校初步确立了“弘扬逸夫精神,创建仁爱特色学校”这一学校特色目标。因此,有关这个课题的研究,在空间上可以拓展,在深度上可以延伸。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个学校要发展,一定要有一种学校文化的定位。“仁爱教育”是我校所要打造的学校文化。通过“仁爱教育”的研究,能进一步丰富“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为学校文化建设领域的研究发现新问题、总结新规律、探索改革新方向、积累经验与素材。

本课题有利于学校充分挖掘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秉承百年老校丰厚的文化底蕴,通过张扬“乐善好施、甘于奉献”的逸夫精神,促使校园文化建设独具特色。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全文阅读

加强体验教育培养学生良好交往品质的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课题方案,遵循课题研究的一般规律,脚踏实地地开展行动研究,辅导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和教科研水平,努力完成预期的研究工作。

二、研究重点: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既要全面关注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又要抓住重点,逐步推进。因此,本学期的研究重点是:

1、认真学习有关小学生心理学理论的书籍,注重积累关爱教育的方法,更新教育观念,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

2、联系学生的生活开展多种多样的交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交往实践中逐步形成良好交往品质。

3、加强对学生交往的基础知识的辅导,对交往能力差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排除在交往中的心理障碍。

三、研究措施: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