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堂小组讨论,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了以学为本的新型教育观,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让学生通过讨论学会合作,并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这是被认为符合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教学新思路和新形式。眼下这种形式的教学已经在许多地方生根发芽,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和进展。然而,一段时间以来,根据自己的上课经历,同时也观摩了一些体现新课标的讨论课,看了一些课堂教学实录,发现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笔者的困惑不断增加了。结合笔者最近听的一堂关于“价格变动”的课,有如下想法。
一、课堂气氛虚热
笔者总是感到这堂课“不实”。这堂课表面上气氛活跃,但讨论时,只让前后桌组成一组进行讨论,有的学生讨论时,不善于互相配合,基础好的学生讨论时说两句,基础差的学生托着下巴静听观看。每个小组看似都有代表积极发言,但讨论的结果只是少数人的意见,并没有达到群策群力,学生没有真正动起来。所以参与的是少数,弄明白道理的也是少数。而且久而久之,在小组活动中个别平时学习成绩很好,经常受教师表扬,同学们对其期望值很高的学生往往处于“权威”的地位,承担着小组大部分甚至是全部的学习任务。而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则听之任之,根本谈不上对小组活动负什么责任。这使多数学生服从“权威”,滋生懒惰,丧失自己的责任感,使小组讨论成为新的“一言堂”,也失去了讨论的意义。最终可能会使学生两极分化,导致一些学生对学习丧失信心,形成新的“学习困难生”。
二、教师表扬过滥
该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上课过程中不断地表扬学生,那是不是所有的回答都值得表扬呢?在笔者看来还真不是那么一回事。比如小组长说:“军用汽车的市场大,而且竞争小。所以我们确定它为我们企业的主打产品。”可教师却说:“这位同学知识面很广,请继续努力。”难道这是教师应该说的吗?首先该学生的回答忽略了一个最不应忽略的前提,那就是只有国有企业才能生产军用汽车,还有军用汽车的生产还没有市场化。如果教师能及时地指出,并能进行适当的教育那效果会更好。但教师只注重学生的热情高不高涨,连学生回答的内容是什么,都没有时间判断,更别说是见机传授知识,进行价值观的教育了。于是学生的情感、态度是注意到了,但却忽略了核心的价值观的渗透。
三、教师点评缺失
即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缺乏必要的评价、引导、提升,使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底层面的无效状态。教学过程是动态的生成过程,而课堂讨论更是开放的动态生成过程,需要教师及时地调控、引导、提升。教师准备好讨论的问题,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兴趣来思考和学习讨论问题,往往会打破教师的预设过程。但却因教师的一时疏忽,仍按自己的预设进行教学,这样的结果是:探究不能引向深入,甚至会陷入学生无休止的低层次的争论之中。这堂课中笔者发现:这位教师就像热闹的游戏场上的看客,无法正视学生的回答,只是把学生往自己准备好的教学过程上拉,教师的引导、评价作用根本就没发挥出来。因而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只图课堂气氛活跃,忽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更忽视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养。如讨论中有学生提出要“把生产军用的高档豪华车作为企业的主打产品”时,教师就没能及时地指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在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行业内,我们是不允许非公有制企业来生产和经营的。
四、以问代讲普遍
随着课程教材改革的实施,开展研究性教学探索已越来越广泛地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为此,我市深入研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巩固检测”的课堂结构与有效教学策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345”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3”是指“课前延伸——课内探究——课后提升”三个步骤,“4”是指课堂上“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巩固检测”四个环节,“5”是指新知探索课、复习训练课、检测点评课、阅读写作课、实验探究课等。在这个模式下,课堂讨论、自主探究就尤其重要。
课堂讨论是促进合作交流、多维互动的最有效方式,因而倍受教师的青睐。但从现实情况来看,有些课堂讨论过分追求形式,缺乏真实有效性。那么,应该如何进行有意义的课堂讨论呢?
一、讨论时机的把握
组织讨论,既可发挥集体智慧,又可开展合作学习,它是学生自主学习、探求知识的重要形式,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他们的思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而课堂讨论成效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讨论时机的确定与把握。那么,什么样的问题需要讨论呢?
1.有不同的见解,可展开讨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在对某个问题展开讲解时,会有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这时可以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各抒己见,相互交流,对问题可以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2.关键知识点,可展开讨论
每节课都有重点和难点,对于重难点,教师可以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去展开讨论,通过创设情境或者提供题目,让学生在讨论中把握重难点。
【摘要】教师组织课堂讨论是发扬教学民主的具体表现。学生真正成了教学的主体。因为要讨论,学生就不能等着老师给答案,必须自己独立钻研教材,独立思考问题。这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学生时刻都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关键词】课堂讨论;功能;准备;环境营造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8747(2012)01-0037-01
课堂讨论是指学生围绕教学目标,或教师提出问题,各自发表意见、看法、相互争论、启示和补充,以利学生学习知识,增长能力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它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采用这种形式组织教学,可以大面积、高效率地训练学生的多种能力,达到同学之间平等竞争、相互启发、共同提高以及教学相长的目的。
一 课堂讨论的诸多功能
1. 增强主人翁意识
教师组织课堂讨论是发扬教学民主的具体表现。学生真正成了教学的主体。因为要讨论,学生就不能等着老师给答案,必须自己独立钻研教材,独立思考问题。这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学生时刻都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 创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情境
课堂讨论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在课堂讨论中,师生双方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和共进的目的。高质量的课堂讨论可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能力,彰显学生个性,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课堂讨论就是经过认真、充分的准备,师生围绕一定的问题,在课堂上各抒己见,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共同探讨,以求得问题解决的最佳途径,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语文教学效率的方式或方法。
一、组织课堂讨论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进一步改进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1.课堂讨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落实其主体地位。课堂讨论可以变单一的教师讲授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彼此交谈和相互讨论。在共同探讨事物的本质、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充分发表个人的见解,甚至可以与教师、同学商讨、争辩,教师也可以参与者的身份诚恳地谈出自己的体会和观点,以引导学生的思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2.讨论中多方面的信息交流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课堂讨论在相互交流中,伴随着观点的交锋,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新的正确的观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3.课堂讨论可以加强教师对学生和教材的再了解,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讨论过程中,师生共同针对所提问题把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看法毫无保留地谈出来,从而为教师了解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机会。教师在信息处理中应注意总结学生的思想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不失时机地提出来供大家讨论解决,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二、组织课堂讨论的重要环节
1.课前准备。课前准备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讨论小组的建立要合理
以往的讨论一般按原先的座位同桌讨论,或者是前后排的学生讨论,这样可能导致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强,有的小组学习力量弱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性格、兴趣、需要等因素加以分组,分组时不仅要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且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每组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应兼顾,这样才能取长补短,同时教师可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每个学生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
二、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专家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为此,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三、讨论的时机要恰当
对问题的讨论应把握时机,过早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最近发展区,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白白地浪费时间而一无所获。过迟学生对问题已基本弄懂,讨论的意义不大。教师还应设计多层次的问题满足各层面学生的多元需要,把握好学生思维的高潮,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此外,讨论时应把握“跳一跳,能摘到”的原则,在讨论的效果上做文章。
四、讨论的方法要科学
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被广大教师所采用。在这种背景下语文课的生机如何显露,学生的语文个性如何培养,已成为共识问题。我认为,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落实新课标切实可行的目标,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精心选择课堂讨论的内容
课堂讨论的内容直接关系到课堂讨论的质量,所以教师要积极钻研教材,精心设置具有一定讨论价值的问题。
(一)讨论内容应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越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越要集思广益,组织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力求突破。如在教授《济南的冬天》一文,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把握后,我适时地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带有探究性的问题:作者是怎样描写济南的冬天的?这一问题,既是全文的重点,又是文章的难点。问题刚抛出学生便兴趣盎然,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经过多番讨论,形成了如下认识:①作者不断变换观察的立足点,多角度的描绘了济南的城,山,水,写出了冬天济南处处舒适,气候温暖的特点。②描写景物时,既注重了整体性又给人以层次感,在描全景时,作者先俯瞰,然后仰视;在描写冬水时由俯视到仰视,再纵览;在描绘雪后山景时,作者进行了远眺。经过这样的讨论,既落实了本文的重点,又突破了全文的难点,真可谓“一箭双雕”,师生在轻松中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
(二)教师选择的讨论内容应是学生共性的问题,这样才能引起每一个学生的思索,教师也能恰如其分地点拨,其释疑,解惑的职能才能更好地彰显。如在教《驿路梨花》一课,在确定谁是房子的主人时,学生的分歧较大。一部分同学认为“建茅屋的是小茅屋的主人”,一部分则认为“茅屋的照料者梨花是小茅屋的主人”,还有部分同学认为“梨花早已出嫁,梨花妹妹时时照顾小屋,她才是真正的主人”。真是见仁见智,在这紧要环节,我设计了一辅助问题,文章是写某一时间的小屋主人,还是写存在这几十年的小屋的主人?此时学生茅塞顿开。本文不是一般化的赞雷锋精神,而是把雷锋精神作为一种不断发扬,不断传递的瑰宝展示的。因此,所有的为茅屋建设照料出力的人都应是主人。在这样的讨论中,同学们达成了共识。
二、准确把握课堂讨论的时机
教师除要设置好课堂讨论的问题外,还要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课堂讨论的时机,切不可随意操作,否则,课堂上除了热闹外,金玉全无,因此,要注意:
(一)当学生的思维不通畅时,教师要灵活机动,设计思维“壁垒”,让学生产生疑问,及时组织讨论,这时学生的兴趣高涨思维活跃,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孔乙己》时,板书课题后我问学生:“孔乙己叫什么?”学生大笑后回答:“叫孔乙己”,我又接着问:“孔乙己是他的真名吗?”学生稍加思索后回答:“是绰号”,我又问:“孔乙己读了大半辈子书,为什么连个名字也没有?”学生面对如此问题学习课文的热情上升,面对孔乙己没有名字的反常事实,深深思索起来,探究讨论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很好的激发起来。
【摘要】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如何把“素质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更是值得我们探讨的课题,要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关键在于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发展。教学若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学习则只能是“一潭死水”,毫无成效。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呢?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是让讨论走进课堂,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进入到学习中来。
【关键词】 课堂 教学 讨论
【中图分类号】 G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4(b)-0064-01
让讨论走进课堂,这里所说的讨论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就课堂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探讨,交换意见,以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师将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由学会知识转变为会学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笔者在多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就如何适当的进行讨论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适时、适度地加以运用,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大有帮助。
1 创设情境时讨论,有助于认清学习目标
每一节课的开头要像书场开篇时那样引人注目,这就要求每个教师必须设计一个理想,引入方式,创设一个有利于本节课内容的教学情境。教师的教学目标往往也是学生的学习目标,为了让学生新课伊始就有一个明确的学习方向,有必要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学习目标。通过讨论,有学生自己给自己提出学习方向,具有亲切感,这既有利于教师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又有利于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新知识的学习中,我们知道,教学的各个部分常常与社会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不同内容开始的时候,可以采用鲜活的实例让大家讨论,一方面是大家关心的话题,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学生迫切地想知道如何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在有些概念的教学中,就可以从实际生活或者大家较为熟悉的实际背景下编拟问题让同学们讨论,逐渐引入概念。
2 巩固反思时讨论,有助于强化所学知识
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由于认知结构的不同,思维水平的差异,思考问题的广度、深度有别,因而对某一概念和结论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这时,教师不但要引导学生讲道理、谈观点、说想法,让学生在分析、比较、争论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归纳、烦死,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在适量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各种错误,特别要将一些典型的、带有普遍性的错误拎出来加以解剖,让大家一起参与“会诊”,分析错误原因,提出改进意见。在提高学生的纠错能力的同时,从正反两个侧面加强了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思想方法的领悟,同时,要注意发觉学生的闪光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讨论作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在课改中得到了积极提倡和广泛的运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运用讨论式教学时,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防止讨论式教学的滥用和形式化。
一、过程设计有梯度
学生认知遵循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语文的学习也是如此,阅读应由词句入手,再到段篇,最后到拓展。
词句理解作为阅读的基础,教学时不应当被忽视。很难想象,词句不理解就直接探究内容、畅抒作品感受的讨论式教学能取得多大效果。词句不理解的学生,怎么能理解全文内容?课文内容不理解,又如何谈感受?词句不理解就讨论,只能是瞎掺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语文教学在任何时候都不会也不能忽略基本知识的积累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讨论应建立在掌握“双基”的基础上,才能抓住要点不偏离。
设计的问题也要有梯度,要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阅读,牵涉到几个问题:谁是小说的主人公?找出“巧遇于勒”这部分中描写菲利普夫妇语言、神态、动作的句子,说说他们的性格。小说要反映什么主题?三个问题先讨论哪一个?学生如果知道谁是主人公并能说出原因,另两个问题也无需花太多时间讨论了。知道谁是主人公并说得出原因是课文的难点。设计讨论的顺序时就不妨按以下步骤:(1)找出“巧遇于勒”这部分中描写菲利普夫妇的句子,说说他们的性格。(2)文章着重写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要反映的主题是什么?(3)你认为主人公是谁?说说理由。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反映了他们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的性格特点,是不是亲人关键在于有没有钱,揭示了当时人与人之间裸的金钱关系(或小人物生活的辛酸),从菲利普夫妇身上体现了主题,他们就是文章的主人公。由易到难设计问题进行探讨,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
二、讨论范围有限度
提倡讨论式教学,并不等于什么内容都须讨论、每堂课均须从头讨论到尾,也不等于否定其他的教学方法。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课堂讨论的作用,需要教师认真准备、积极研究,讨论才能有较高的质量。有效的讨论其价值不仅能促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还在于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关键词:课堂教学;讨论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238-01
一、课堂讨论对教学的积极意义
课堂讨论作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对教学的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其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课堂讨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讨论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学生总是对各种讨论兴趣盎然,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好动,乐于交往,学生这种心理需求在讨论中可以得到一定程度满足。二是课堂讨论具有一定的民主性和自由探索性。
2、课堂讨论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开放的状态,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在讨论中碰撞、反馈,可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促进学生思维的有序发展,提高思维活动的有效性。从而收到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
3、课堂讨论有助于实现教育的升华。课堂讨论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方面,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学会尊重别人的意见,并接受别人的批评,从而在处事上更宽容和谦虚;②小组作为一个集体,小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集体责任感。
《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明确提出:“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新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中指出:“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为了实现学生能生动活泼的学习,能充分的展示自己,能在思辨中去探求新知,课堂讨论便成了教学中实现这一理念的主要方法之一。
面对我校高效课堂改革实验,广大教师投入了满腔热情,付出了艰辛劳动。改革之风给我校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但是,随着课改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如当前,课堂讨论、展示是高效课堂的主要存在方式。那么讨论小组的设置比较随意,讨论时机把握的不够好,讨论方法不科学以及讨论氛围没形成等问题,从而导致课堂讨论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没有任何效果。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既能动得了,又能动得好?才能达到讨论的最佳效果呢?结合我的教学实际来浅谈如何让讨论更精彩,希望可以对其它同仁有帮助。
一、讨论小组的建立要合理
以往的讨论一般按原先的秧田式座位同桌讨论,或者是前后排的学生讨论,这样可能导致有的小组整体学习力量强,有的小组整体学习力量弱的局面。针对这种情况,又根据课改的需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性格、兴趣、需要等因素加以分组,(我们是6人一组,围圈而坐)分组时不仅要重视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且要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每组各个层面的学生都应兼顾,这样才能取长补短,小组之间才能均衡发展,同时教师可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都能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有我是主人的感觉。
二、调动学生的“思维参与”
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有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正如有的专家所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为此,应当创设情景,巧妙地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同时,教师要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教师应当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条件具备了,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三、讨论的时机要恰当
对问题的讨论应把握时机,过早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达到最近发展区,学生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白白地浪费时间而一无所获。过迟学生对问题已基本弄懂,讨论的意义不大。教师还应设计多层次的问题满足各层面学生的多元需要,把握好学生思维的高潮,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此外,讨论时应把握“跳一跳,能摘到”的原则,让讨论的效果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