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室应急管理

科室应急管理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急诊优先管理系统在解决急诊抢救室患者滞留中的作用

急危重患者住院难的问题始终困扰着急诊科医生。随着急诊量持续增长,常有大量患者滞留在急诊抢救室,特别在医院病床紧张的情况下,病区要妥善安排好来自专科门诊和来自急诊门诊两部分患者的住院尤为棘手。虽然管理者可根据已建立制度和经验进行现场调度,但是这只是人为临时性的微调措施。 2009年9月起,我们开发和应用急诊优先管理系统,目的是从流程上探讨急诊患者优先收住院的方法,解决急诊抢救室患者滞留问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9月至2010年8月预检分诊进入急诊抢救室患者护理记录资料、抢救登记本和急诊患者信息平台资料。

1.2 研究方法

研究设计:首先,由本科与信息科开发急诊优先管理系统。该系统实现对医院信息系统(HIS)中病床动态实时的管理和病床安排的有效控制。其次,我们应用该系统的功能,一方面在院内网急诊抢救室待床患者窗口上,实时各科待床急诊患者信息,使科室能及时了解到急诊抢救室本科滞留患者数,做好床位安排;另一方面将需要住院急诊抢救室患者信息录入急诊优先系统,通过阻断HIS中对一般患者的床位安排,实现对急诊抢救室患者的优先床位安排。再次,制定出急诊优先管理系统应用流程图,严格执行流程。最后对急诊优先管理系统应用前后的相关观察指标进行比较。

观察指标及定义:在医院总床位不变的情况下,选择与急诊抢救室患者拥堵相关的指标:平均月急诊患者数,年抢救患者数,前24 h月平均急诊抢救室收住院人数,抢救室患者平均滞留时间,患者滞留人数/抢救人数。其中前24 h月平均急诊抢救室收住院人数定义为:患者自进入急诊抢救室后在头24 h内收住院的月平均数。

1.3 统计学方法

全文阅读

临床“危急值”项目的有效管理与评估

【摘要】 探讨加强临床“危急值”项目的有效管理与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对临床“危急值”进行设置、上报、处理,并分析其报告流程及临床价值。评估:定期对“危急值”报告制度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实现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动态管理。结论:“危急值”管理工作需要持续改进,才能保证危急重患者的检查信息传递及时、有效,最大限度降低临床风险、保障医疗安全。

【关键词】 危急值;管理;有效性评估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12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2974-02

“危急值”是指当异常检查结果出现时,提示患者可能正处于有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临床医师需要及时得到检验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失去最佳抢救机会。我院对“危急值”管理高度重视,建立“危急值”报告制度,不断规范报告处理流程,保障危急值处置及时、有效。

1 我院管理临床“危急值”项目的具体措施

1.1 建立“危急值”报告制度 制定了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及流程,界定了重要的检查(验)结果等报告的范围。要求接获非书面危急值报告者应规范、完整、准确地记录患者识别信息、检查(验)结果和报告者的信息,复述确认无误后及时向经治或值班医生报告,并做好记录。医生接获临床危急值后及时追踪与处置。

1.2 及时更新、完善“危急值”项目表 根据临床需要和实践总结,我院医技科室(含临床实验室、病理科、医学影像、电生理检查、血药浓度监测等)均制定危急界限值,建立危急值项目表;医务科定期组织医技科室与临床科室人员,召开危急值项目与范围评价研讨会,就我院目前使用的“危急值”报告项目及范围进行意义评价,提出修改意见,以便对“危急值”项目进行及时更新。

1.3 实现“危急值”自动识别、网络上报 为进一步规范临床“危急值”上报及处理流程,我院医务科及时提出应用需求,信息科提供技术支持,于医院信息管理程序中增加了“危急值”管理平台,完善了“危急值”自动识别、提示功能,使医技科室能通过网络及时向临床科室发出“危急值”报告,方便临床科室及时获取“危急值”详细内容,及时对“危急值”作出分析处理。

全文阅读

运用PDCA循环法进行“危急值”管理

[摘要] 目的 通过运用PDCA循环法提高临床“危急值”管理的规范性。方法 成立PDCA管理小组,分析“危急值”管理不到位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并组织PDCA管理小组人员反复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监督检查,以确保“危急值”管理的规范性,最后达到标准化。 结果 通过运用PDCA循环法,医院“危急值”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从2011年6月的42.5%上升至2011年10月的98.6%。 结论 通过4个多月的PDCA循环,“危急值”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合格率明显提高,使“危急值”的患者得到及时正确的处理,保证了患者安全。

[关键词] PDCA循环;危急值;管理

[中图分类号] R47[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12-0122-02

PDCA循环作为科学的工作程序,最早是由美国的统计学家休哈特提出,1950年由戴明博士带到日本,广泛应用于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称为戴明环。它反映了质量管理活动的规律。“危急值”是指当这种检验结果出现时,患者可能正处于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此时如果临床医生得到检验信息后,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可及时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可能出现严重后果,甚至危及患者生命[1]。目前“危急值”的范围不断扩大,不仅仅局限于检验科,并将放射、超声、心电图及病理等科室符合危急要求的检查结果归入到“危急值”范围。医疗安全与患者安全是全球医疗服务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已引起WHO及各国的高度重视[2]。医院临床“危急值”的管理,直接与患者的生命安全及身心健康息息相关,我院于2011年7月5日对6月份 “危急值”的管理情况进行追溯性检查,结果临床“危急值”管理的合格率只有42.5%。但等级医院评审标准[3]中明确提出建立并实施“危急值”管理制度。为达到等级医院评审要求及患者安全需要,运用PDCA循环进行持续质量改进。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共设有7个病区、1个ICU 、手术室、急诊室、血透室等临床科室及相应的门诊诊室,还有化验室、放射科、超声科、病理科、心电图室等辅助科室。

1.2PDCA管理法

全文阅读

加强中转站型急诊科的管理探讨

【摘要】目的 探讨加强中转站型急诊科的管理方式。方法 从科室管理、人员管理、人员培训、急救观念树立、绿色通道建立等方面进行切入,寻求加强中转站型急诊科的管理方式。结果 通过加强中转型急诊科的管理,可以明显提高院前抢救有效性,并且能够很好的起到分流急危患者的作用,降低了急诊病房的工作强度。结论 加强中转站型急诊科管理,能够从根本上推动医院急诊科诊疗水平的发展,不断提高急救质量与有效性,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是现阶段医疗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加强;中转站型;急诊科;管理方式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18-02

急诊科作为医院诊疗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结构复杂,难度较高,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使医院急诊科管理工作较为混乱[1]。针对这一现状,设立中转站型急诊科用于分流急危重症患者并承担普通急诊患者的诊疗工作,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急诊科的工作强度,提高服务质量。本文就从加强中转站型急诊科的管理方法进行探讨,以供广大同行参考与借鉴,以期推动我国急诊服务质量的根本性发展。

1 急诊科室内部医护管理

1.1 急诊科患者接诊处管理 接诊处是急诊科工作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需要及时对患者病情进行分析并送往相应的病室。例如,急危重症患者需要立即送往抢救室接受进一步治疗;中毒患者需要安置于抢救室让医生进行确诊;大量出血的患者需要直接送往手术室进行止血处理。由于中转站型急诊科不仅需要接诊急危重症患者,还需要为一般急诊患者提供服务,因此,在接诊过程中,如果同时出现一般急诊患者与急危重症患者,需要先为后者提供高效、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一切以保证患者生命安全为核心[2]。另外,急诊科中的病种复杂多样,突况较多、抢救与管理的相关任务繁重。因此,做好护理工作十分必要。进行护理管理,目的是为了确保护理工作的良好有序进行。因为对病患而言,接诊处护理工作主要是指护士对相关工作的观察处理能力强弱直接影响着患者的安全感。因此,在进行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应当加强对护理的管理工作。

1.2 急诊抢救室的管理 抢救室是急诊科室的核心,患者进入抢救室时,其设备运转可靠性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抢救质量。因此,中转站型急诊科抢救室是急诊科重点建设的环节,尽可能的优化中转站急诊科抢救室医疗设备。在日常工作中,中转站型急诊科抢救室中各种仪器与设备都应保持应急状态,以备随时启用挽救患者生命。同时,每天需要安排专门的护理人员对抢救设备、药品、手术器械进行检查,不仅需要保证其质量与完好率,还需要规范其摆放位置,便于抢救人员拿取。

1.3 完善急诊护理管理工作

全文阅读

临床检验危急值制度的建立与应用

医学检验的质量与安全是医疗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危急值的报告能为临床医生的诊治提供重要及时准确的信息,从而为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争取更充分的时间减少医疗纠纷,保证医疗安全。

1.危急值的定义

危急值(Panic Value) 即当这种检验结果与正常参考范围偏离较大,当出现这种结果时,说明患者可能正处于有生命危险的边缘状态,也被称为“超生命警戒值”, 此时如果临床医生能及时得到信息,迅速给予患者有效的干预措施或治疗,尽可能挽救患者生命,否则就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失去最佳抢救机会。

2.危急值项目及界限的确定

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的建立,其核心内容就是制定科学、有效的危急值项目和界值表。危急值目前全国尚未建立起通用、统一的项目和界限值,中国医院协会关于建立临床实验室危急值报告制度的要求中明确指出,各医院可根据实际情况来决定危急值项目。通常危急值项目由检验科提出初步方案,由医务处联合临床科室协商讨论后确定,检验项目一般包括血钙、血钾、血糖、血气、血细胞、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凝血酶原时间、活化凝血酶原时间等。同时考虑到医院的服务对象及抢救的需求,结合本医院的实际检测能力,组织临床科室主任和检验科主任共同制定危急值项目的界限值。针对危急值项目、界值工作的管理,必须坚持以下两点:(1)医疗管理部门对相关人员进行广泛的危急值规范培训和告知,熟悉本医疗单位的生命危急值项目、界值和临床意义,建立危急值工作手册、危急值报告登记本,并定期监督、检查、考核危急值报告制度的执行情况。

(2)医疗管理部门对于危急值相关科室进行定期汇总工作情况,并加强检验科室和临床科室沟通、探讨,共同修正危急值的项目和界值。

3.临床危急值处理流程

医院利用实验室信息系统(LIS)与医院信息系统(HIS)网络信道的无缝链接,在原有的危急值报告机制的基础之上构建信息化预警防控平台,建立完善LIS信息化特殊检验结果监控规则(Critical Value Monitor Rule,CVMR)。

全文阅读

医疗急诊科工作规定

一、急诊科必须24小时开诊,随时应诊,节假日照常应诊。工作人员必须明确急救工作性质、任务,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和抢救规则、程序、职责、制度及技术操作常规,掌握急救医学理论和抢救和技术,实施急救措施以及抢救制度、分诊制度、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治疗护理制度、观察室工作制度、监护室与抢救室工作制度、病历书写制度、查房会诊制度、消毒隔离制度,严格履行各级各类人员职责。

二。值班护士登记姓名、性别、年龄、住址、来院准确时间、单位等项目。值班医生在接到急诊通知后,必须在5-10分钟内接诊患者进行处理。对拒绝来急诊科诊治患者或接急症通各后10分钟不到的医师,急诊科护士随时通知医务科、门诊部或总值班室,与有关科室负责人联系,查清原因后予以严肃处理。

三、临床科室应选派技术水平较高的医师担任急诊工作,每人任期不得少于6个月,实习医师和实习护士不得单独值急诊班。进修医师经科主任同意报医务科、门诊部批准,方可参加值班。

四、急诊科各类抢救药品、器材要准备完善,由专人管理,放置固定位置,经常检查,及时补充更新、修理和消毒,保证抢救需要。

五、对急诊患者要有高度的责任和同情心,及时正确、敏捷地进行救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各项记录,疑难、危、重症患者应在急诊科就地组织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护送病房。对需立即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应及时送手术室进行手术。急医师应向病房或手术医师直接交班。任何科室或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或借口拒收急、重、危症患者是。

六、急诊患者收入急诊观察室,由急诊医师书写病历,开好医嘱,急诊护士负责治疗,对急诊患者要密切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及时有效的采取治疗措施。观察时间一般不超过3天,最多不超过一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七、遇重大抢救患者需通知医务科、护理部、门诊部、有关领导亲临参加指挥。凡涉及法律纠纷的患者,在积极救治的同时,要积极向有关部门报告。

八、急诊范围:

全文阅读

浅谈医院急诊科的工作要求及管理

摘要:医院急诊科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需要急救的危重病人的救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急诊科的管理工作,但是,在文中对于管理工作的直接阐述并不明显,这是由于在急诊科的工作组成及工作要求中都包含了管理的内涵,特别是对于其有效组成要求以及三个层次,所体现的都是管理工作。文章最后也提到,加强管理才是对急诊科发展的最有力保障,也是急诊科作用有效发挥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急诊科; 有效组成; 管理工作; 三个层次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563-01

1 引言

急诊科是医院科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对于处理快速急性疾病,解除病人痛苦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从宏观来讲,急诊科并不是一个专门处理病人疾病的治疗科室,它其实是一个中转服务机构。具体而言急诊科是抢救急、危、重病人的前哨,其主要任务是对危及生命的患者组织抢救,对无生命危险的急性病人进行诊治,及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开展科学研究、提高急诊医疗水平。所以,急诊科一般设立在医院最适中的地区,以保证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及可随时得到有关部门、科室的支援。

2 医院急诊科的有效组成及其要求

与其他医院科室相比,急诊科无论是工作性质还是工作内容都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就决定了其有效组成的特殊。从科室的整体系统划分,可以从硬件、软件以及专业技能三个方面进行划分。

2.1 急诊科的硬件组成要求:由于急诊科所要面对的需要及时处理的病理情况,所以,其硬件要求较高。首先,急诊科室的划分以及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急诊科应设急诊室、抢救室、监护室及留观或观察室等部门,急诊医护人员均须已从事三年临床实际工作。护理人员是急诊科的基本力量,应相对固定。急诊医护人员均须做到能熟练掌握抢救及监测设备的性能及操作;其次,急诊科要配备相应的急诊仪器,例如心电图机、心脏除颤、起搏器、氧气、喉镜、气管插管、人工呼吸机、吸引器、电动洗胃机及各种急用药品。急诊科应设专线电话24h应诊,并制定有关急诊工作规章制度。

全文阅读

PDCA循环管理在急诊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效果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医学技术也随之日益成熟,很多新的护理理论、理念、技术不断出现,手术室专业护理人员迅速成长,同时年轻护士人数不断增加,这便要求手术室护理人员必须长期学习护理业务知识,进一步提高综合能力。因此,急诊手术室管理至关重要。在急诊手术室护理管理中应用PDCA循环管理法,对于提高急诊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具有积极的作用,并且促使急诊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工作步入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我院急诊手术室在2013年1月—2014年10月期间运用PDCA循环管理法进行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急诊手术室共配置有12名护理人员,年龄20岁~42岁,平均年龄(22.4±1.4)岁;其中主管护师7名,护师3名,护士2名;本科以上学历6名,大专学历4名,中专学历2名。

1.2PDCA循环法

1.2.1计划阶段(Plan)分析现状

重点分析急诊手术室护士长和医院护理部门质控小组的质量控制报告,由此得知,急诊手术室护理管理存在较多的问题,比如护理人员缺乏服务意识,急诊手术室物品摆放混乱,急诊手术室管理不科学,急诊手术室护理人员配合不默契,不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定等。原因分析:①急诊手术室护理管理并没有相关标准规定,从而造成管理标准不一,管理混乱。②激励机制作用并未充分发挥出来,有的急诊手术室护理人员缺乏责任意识,工作积极性差。③器械准备不齐、器械使用不娴熟、护士配合度差等是手术医生不满意的原因。④没有及时学习和掌握新业务知识和新技术。⑤很少组织开展急诊仪器操作技能和急救技术系统培训活动。制订质量管理目标和措施:为了提高急诊手术室护理管理水平,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应该将急诊手术室有关管理制度进行调整和修改,对手术室配合、器械管理、护士素质、仪器设备的使用管理、急救配合的管理、手术室的管理等方面,结合临床实际,制订针对性、科学合理的操作要求和洗手护士巡回护士的质量考核标准,同时科学评价考核结果。建立手术室质量管理小组:护士长为中心,设立手术室管理质量小组,安排1名经验丰富、责任意识强的护师职称以上人员为组长,分区域负责。

1.2.2实施阶段(Do)

全文阅读

论急诊科室的特殊性及其发展

摘要:急诊科室是医院的特殊服务窗口,是竞争的重点,急诊科室的发展将对医院的整体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要改变急诊科室忙乱低效的现状,应该针对急诊室的特殊性并结合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建立合理的发展体制。

关键词:急诊科室特殊性;急诊科室的现状;急诊科室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3-0051-02

急诊科室是医院的特殊服务窗口,急诊科室的医疗、医技、服务和管理水平应该代表了医院的最高水准,急诊科室的竞争逐渐成为了医院竞争的重点,特别是对于大型综合性医院来说。但是进入大型医院急诊科室的第一感觉是病患多、环境差,坐诊医生被层层病患还有家属包围。目前这种状况造成急诊科室忙乱低效的现状,医疗纠纷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科室。国外调查同时发现嘈杂的环境和巨大的压力容易使人犯错,1991年的一项调查表明,有70%的疏忽错误发生在急诊科室。这都表明急诊科室的现状亟需改善,但是如果仅仅注重环境的改进只是指标不治本的方法,要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必须抓住急诊科室的特点,注重急诊科室的长远发展。

1 急诊科室的特殊性及现状

首先,急诊科室在医院中的地位重要。急诊科室整体都是医院的服务窗口,也是目前各家医院竞争的重点,代表了医院的整体发展水平。

全文阅读

规范医院急诊护理管理的体会

我院属三级综合性民营医院。医院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医疗水平的高低与形象的树立往往通过急诊与急救窗口快速反映出来,然后通过服务对象的口碑效应传遍千家万户。然而,基层二、三级医院急诊绿色通道建设很不平衡,不适应目前医疗市场和危重病急救患者的救治需要[1],因此我院把急诊急救管理工作放在首位。3年来,除了进一步完善院前急救和院内急诊科工作外,我们对院内各科室急救室的护理管理也作了进一步规范,使抢救工作更加快捷、安全、有效,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各科室急救室的设置、配置与管理要求

1.1 各科室急救室统一设置在病区进门处,与医护办公室毗邻,以方便重病患者的观察与抢救,其次,方便院内急诊科途中运送出现意外的患者就地抢救,减少运送路程,争取时间。

1.2 急救室的基本配置确保有按压板、吸痰器、氧气、开口器、压舌板、舌钳、牙垫、口咽通气导管、电筒、听诊器、血压表、输液架、扳手、接线板、呼吸囊及面罩。按专业需求各科配备特殊仪器。

1.3 可移动急救车内基本摆放合理、全院统一,位置固定。

1.3.1 移动急救车车门上放统一、定量、最常用的公共药品如: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尼可刹米、洛贝林、多巴胺、西地兰、速尿、利多卡因、阿托品、利血平、地西泮、异丙嗪、地塞米松、氨茶碱等。

1.3.2 车厢内统一放置:专科急救药品,输液用品,各型、各种导管,标本瓶,要求分类明确。

1.3.3 柜门内放血压表、急救盒(压舌板、开口器、舌钳、牙垫、口咽通气导管、胃管)、注射盘(碘酒、乙醇、棉签、剪刀、胶布、夹板、网套、止血带、砂轮、弯盘、瓶启)。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