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文摘要:从“自我获取式”角度论述了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堂自主性口语学习能力培养的问题。文章认为,“自我获取式”口语学习是培养学生自主性英语口语能力的重要途径。阐述了综合英语课堂“自我获取式”口语训练的运作方式以厦学习者本身、教师、其他学习者在整个活动中的功能。
论文关键词:综合英语课;自主性口语学习;自我获取式;功能
一、背景
1.综合英语课的性质
这里所指的综合英语课是指高校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英语技能课,过去人们(包括研究者、教育者和学习者)、文献资料、教科书、教学大纲等都把这门课叫做精读课或者基础英语课。由杨立民总主编、陆培编的《现代大学英语》(2002年版)的封面上仍然写着赫赫醒目的两个大字《精读》。2000年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把它称作基础英语课。综合英语课的培养目标正如《大纲》对该门课程的描述中所说:“基础英语是一门综合英语技能课,其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能力。本课程主要通过语言基础训练……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口头与笔头表达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各种语言交际活动以获得基本的交际技能,并达到新《大纲》所规定的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的要求。”可见口语能力的训练在综合英语课中的份量和重要性。口语能力的训练固然非常重要,但它通常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参与的一种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而言,如何充分利用课堂环境来培养口语自主学习能力则更为关键。那么,如何在综合英语课上培养学生口语自主学习能力呢?
2.学生口语能力现状
自从20世纪90年代进行了中学英语教学改革以来,我国中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明显增强。毫无疑问,进入高校英语专业学习的学生也把明显提高了的口语能力带进了大学英语专业的课堂。这当然是好事。但是,中学期间学生依赖老师的学习习惯也随之一同进到了大学课堂。面对大学专业英语教学的要求,尤其是口语教学的要求,以及与中学学习特点迥异的学习行为的要求,很多学生无所适从。
在中学期间,学生的口语训练几乎都在课堂上完成。而且绝对由老师带领,口语学习行为几乎完全由老师控制。一旦进入到对自主性要求很高的高校,学生就好象失去了前进的方向。而中学的口语水平也不能适应大学英语专业课程教学的要求。因此,为了能适应大学英语专业的学习,学生也许是生平第一次感到口语学习的重要和提高口语能力的必要性。教师抓住这个时机,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自主学习意识、掌握口语自主学习能力则非常必要。
[摘要] 时政教育是教师利用具有时代特点、适合时代需要的新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价值观教育的一种德育,是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相一致的。本文分析了演讲在时政教育中的作用,并提出了相关的问题和思路。
[关键词] 时政 思想品德课 演讲
一、现状
时事教育作为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国家已明确地颁布在新课程标准中。同时从近几年的中考政治试题来看,政治考题多以时事材料为依托,运用教材的理论知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此时事教育是适应中考考试制度改革,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二、运用的途径
如何才能将时事教育长期有效地开展下去?仅靠一学期开几节时政课,是远远跟不上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发展。只有运用时政演讲等形式,加上教师及时引导,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时事教育贯穿在教学环节中,变学生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索取。这是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与时事教育相结合的有效形式,也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
所谓时政演讲,就是上课时,由学生用演讲的形式,对全班同学进行3~5分钟左右的时事教育。演讲结束时由教师或学生作简评。时政演讲,一方面让学生能够熟知当前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方面的重大时事,是当今中学生主动参与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关心时事,搜集素材,进行整理,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分析,从而提高自己明辨是非、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也是培养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和科学的学习态度,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是素质教育在思想政治课中的有效渗透。因此时政演讲是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与时事教育相结合的有效形式之一,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性学习的形式。这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可信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起着重要的作用。
那么在中学生中如何开展时政演讲活动?进行时政演讲活动,可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有三种形式选择。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告诉我们: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可以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新课程实施以来,各地中考思想品德学科命题的立意也都突出了能力考查,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试题往往以重大新闻、社会热点为载体,将时政热点与教材知识点融为一体。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必须加强时政教育。让学生主动开发时政课程,开展时政演讲,是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时政演讲,即在课堂上,先安排某一位同学用3―5分钟时间,向班同学最近发生的国际国内或地方重大新闻事件、社会热点、国家政策等,并运用自己所学的思想品德理论基础知识对此进行分析、评论,充分发表见解。最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安排其他同学或自己进行适当点评。
一、开展时政演讲的积极作用
1.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时政演讲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时政是鲜活的材料,是初中学生最喜欢谈论的话题。时政演讲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己才能、表达个性特长的平台。由学生自主选择时政话题进行课堂演讲,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时政演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这一活动要求学生结合教材寻找典型的时政素材,寻找时政素材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学生要了解、关注和搜集时政,还要对之进行深度挖掘,看其是否与教材内容相关,与哪些知识点有关联,关联的程度有多高,进行比较,从而选择最为典型的时政。此后要再加工和再创造,以便在课堂演讲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评论,谈这一时政的原因、意义、解决办法、对我们的启示等。
时政演讲活动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一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比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处事应变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演讲技巧等。
2. 弥补教材和教师时政教学的不足这处。
在目前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课堂的组织形式尽管日益丰富多彩,但至少还有两个难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作文教学与口语训练。
一.作文教学的现状――低效与混乱
首先,在写作的内容(写什么)上,学生缺乏真实深刻的材料积累,无法对生活现实作出筛选、提炼、运用,只能或是编写一些虚假、肤浅的故事,或是干脆将课文中出现的相关人物(屈原、史铁生等)作为万能公式来演绎“借尸还魂”的套作,或是在文中人云亦云地谈论一些为人们所习见的常识和道理。由于材料匮乏,导致作文低幼化、程式化、平庸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它告诫我们广大语文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上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关注热点,重视创新,训练思考。
其次,在作文的形式(怎么写)上,作文教学也乏善可陈。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由于学生的学业负担、教师的课时安排、作文批改的周期和作文训练的程序安排都存在着难以协调的矛盾,所以大多数情况下,语文课堂都没有系统的作文训练。很多学校采取的方法都是通过考试作文的写作来检测学生的作文水平,并通过作文评讲来指导写作。但这种做法的局限是很明显的,学生的作文学习没有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理性指导,没有能够在内容上完成知识的积累和强化,不能通过作文写作来完成素材的吐故纳新,所以很多时候学生还是在自己有限的作文“宝库”里转圈,还是将屈指可数的作文素材随意拼贴炮制。评讲时的具体分析也只能局限在特定的某一个话题和材料,完全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作文教学,不足以满足作文内容和材料千变万化的要求。另外,只是一味地强调作文的结构、语言、文采等枝节部分,而没有内容作为支撑的操作只能是空中楼阁、沙上之塔。
二.口语训练的现状――单一和贫乏
《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没有沿袭传统语文课程目标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表述思路,而是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作了一定程度的整合,由此我们发现,这样的表述既淡化了口头、书面表达与交流的界限,也避免了听说陷入单向化倾向的风险,体现出教育改革对语文新课标的听说能力的重视和期待。
但是,我们不无遗憾地看到,在语文新课标下,我们身边的口语教学并没有太大的改进和提高,口语教学的形式仍然显得单一和滞后。我们的教师往往还停留在固有的“我问你答”、“我说你听”、“我启你发”的模式之中,既不能在形式上作出真正的变革,又不能在内容上把握学生的期待心理以激发学生“说”的欲望和兴趣。因而在口语交际教学方面,我们的广大教师还需要探索出真正行之有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有话想说、有话可说的合适话题。
在《语文新课标实验教科书》的“口语交际”中,对口语交际的形式和层次作出了如下的分类:朗诵、演讲、讨论、辩论、访谈。但这种分类过于琐碎,口语交际完全应该是综合的、立体的,而不是这样彼此割裂、各自为政的。有没有一种口语形式能将这六个环节都整合起来,并突破时间的界限,变成每一节语文课上的习惯性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呢?同时,这一训练又能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而不至于分散学生和教师的精力呢?
【摘 要】初中语文课前演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阵地,可以辅助语文教学,丰富语文课堂内容。课前演讲提升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课前演讲;兴趣;创新;写作
长久以来语文课堂教学一直以追求高效务实为目标,教师们总希望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和学习方法,这样如何把握内涵和外延就成为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那么,语文教学到底要不要拘泥于课本?《语文课程标准》早已明确给出答案:“语文学习的外延要和生活的外延等同起来,语文学习要不拘泥于课本”。思前想后,既要以课本为中心,又要拓宽学生的学习广度,在语文课堂中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前三分钟演讲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课前三分钟演讲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学生经此训练之后各方面能力会有明显提升。
一、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演讲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由于社会的需要才产生,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说过:“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演讲在人际交际、社会文化传承、教育、激励、审美等诸多方面均有重要作用,信息化时代早已来临,使学生与外界环境直接交流和沟通的方式更加多元化,真正锻炼口才与人接触交往的机会却大大减少。在这种情况下语文课不应该忽视语文母语最基本的表达和交流功能,具体落实性做法就是利用课前三分钟进行说话训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课前演讲限制在三分钟之内。
初一新生入学的第一节语文课上教师就向学生公布课前演讲制度,每节课前请一位同学到讲台前,面对同学进行演讲。规范演讲内容、演讲的顺序、学生的仪容仪表、语言、语速、语言表述流畅度、资料准备情况、演讲材料的意义内涵、表达自己对材料的理解感悟、点评演讲的角度等逐一作出要求。语文承载着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课外书中也蕴含着丰富的演讲素材,给学生主动权,绝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充满热情地去完成演讲材料的准备。选取他们所感兴趣的文章故事在同龄人面前进行演讲,这对唤起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极有帮助。
值得注意的是课前三分钟演讲推行起来是一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过程,不可急于求成。在训练的最初阶段即初一起始年级,对学生要求要放低,比如引导学生做自我介绍、讲一个简单的成语故事、寓言故事或者是新近发生在身边的新闻等,激发学生想说的欲望。到了初二,大多数学生经过初一的训练已经能够自主寻找资料、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升,这时候再逐步提升对学生整合材料、感悟等方面的要求,要求学生做到完全脱稿并生情并茂。初三阶段提高对演讲内容的难度,要求学生自己撰写演讲稿,可以适当引用经典故事、段落,但要有自己鲜明的观点和论述。在这种短暂的三分钟的竞争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把课前三分钟演讲这一模式推及到整个课堂教学,正是利用了初中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前三分钟演讲激发了学生求新好奇心理,为学生营造出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愉悦学习。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课程改革整体思路
《外报外刊选读》课程按照我校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根据课程教学大纲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输入—情景—工程—输出”的语言文化教学模式传授知识、培养技能,使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具备基本的语言使用能力,跨文化交际问题的分析和处理能力,具有基本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的重点及策略
1.确定教学目的及实现路径我这门课程教学目的是输入语言信息,创造情景再现,形成思维工程模式,再通过语言输出思想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专业思考能力。实现路径就是采取苏格拉底教学法、演讲式教学法、头脑风暴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设置外报外刊阅读,讲解、讨论为综合训练项目;根据个人成绩、团队成绩、期末考试等环节形成复合式课程成绩评价体系。
2.开拓思路做好教学准备(1)熟悉讲授课程的要求及内容,包括教学目的及实现路径、教学大纲等。由于本课程的授课内容具有时效性较强的特点,因此我在本学期采用了开放式的教材使用模式,即由教师根据近期外报外刊资源上的热点事件和热点话题,选取时效性较强的阅读材料,供学生课上阅读,并由教师对重点背景信息和语言特点进行介绍和分析。(2)研究教学对象。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遵循基本的教学规律以外,要注意研究教学对象,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3)专研授课技艺。我查阅了大量的国内外教学方面论文、专著,观摩国家精品视频课、哈佛耶鲁等国外高校的公开课、参加国内教学会议和培训,开阔教学思路。(4)准备好教学材料。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授课对象的特点及教学内容,主讲教师准备好科学的教学日历、个性化的教案、视频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综合训练指导书等教学材料。
3.科学合理的安排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学目的实现的重要过程,应该科学、合理的规划安排。我的做法如下:将教师课上语言输入和学生课下语言输入相结合,(1)分组教学。第一次上课就将三个班级的同学分成两人为一组的外报外刊学习小组,明确以组为单位开展阅读材料选取,阅读材料整合,阅读材料解析,背景知识再现等具体教学要求,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团队合作。(2)设计好课堂流程。每堂课包括教师的阅读材料精讲和学生的阅读材料分享。教师精讲环节包括前期阅读材料内容回顾、本次阅读材料的相关背景,重点难点介绍、课堂教学活动及课后作业安排等四个环节。课堂教学活动以刺激学生将输入的语言信息转换成语言能力输出,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主要包括:①苏格拉底式教学法。主讲教师课前布置相关阅读内容,要求学生以下次课重点难点知识点选取拓展阅读材料,并对材料进行初步的整合,请学生们自主创建语言情境,形成思维工程,帮助其完成输出语言信息的任务,最后教师解答学生的提问。②演讲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以学生模拟课程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师在课前给所有同学一个课程提纲,列明授课要求,阅读量和考核方式,每位同学在课前都要完成布置的阅读工作,阅读量是每人每日五篇外报外刊文章阅读,上课时教师不要求学生陈述阅读内容,但是要求其中一组重点讲解阅读文章中最有分享价值的一篇。③头脑风暴教学法。该方法以学生大量阅读为基础,上课时由讲演同学根据讲解阅读材料的内容设置与阅读材料主旨、背景、文化、语言相关的讨论题目,设计头脑风暴题目,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讨论,将此次演讲的重要知识和语言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串联起来,增强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影响,激励学生课下进行更多相关阅读,加深对该社会现象、社会背景、文化信息和语言使用的理解,并形成课堂讨论心得,阅读材料读后感,进一步撰写相关题目的论文。
三、教改成果及效果分析
1.课堂参与度大幅提高课堂引入综合训练项目后,第三周的课堂效果就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学生实施课堂演讲的过程中,同学们之间的互动既轻松自如又频繁深入,全班23位同学有18位参与到了演讲互动和头脑风暴的讨论中。
课前时政演讲已成为龙城高中政治课教学的一大特色。在近几年的教学中,笔者也一直尝试着开展课前时政演讲,融时政教学于政治课堂之中,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 时政演讲的实施阶段
1.准备阶段
要求学生订阅有关时事方面的报纸杂志,平时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多看报,多看电视,多听新闻,并用心搜集、摘录、整理时事新闻材料,了解时政和现实问题的内容和背景;在此基础上,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运用学过的知识对材料进行分析;然后形成文字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评论和综述。要求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联系,课外多辅导,课前先审阅。
2.实践阶段
利用每堂课课前10分钟进行时政演讲。每堂课都安排一位同学参加,保证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参加。要求演讲者胆大声响、语言流畅、表达清楚,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积极思考。
3.评价阶段
学生演讲完后,由教师或学生进行简单点评。一是对演讲者所讲时政材料的中心内容进行简短归纳,二是对其所运用的原理、观点进行正误判断,三是指出其分析过程的优点和不足之处。最后进行总体评价,并提出鼓励和表扬。要求教师要真正体现主导作用,精心评析,切忌“形式主义”。
【摘要】"材料近代分析测试方法"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传统"讲述式"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问题导向式"等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研究,能有效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课程教学;方法
中国分类号:G642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就是材料的发展史。通过研究分析材料的组成、结构、形貌对其应用性能的影响,揭示其中的构效关系,进而才能设计、制造出性能更为优异的材料。"材料近代分析测试方法"课程是材料科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掌握好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能为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或应用研发打下坚实的基础。"材料近代分析测试方法"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课程,教师在讲授这门课程时,如果仅采用传统"讲述式"的教学模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能跟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在讲授这门课程过程中除了教师讲授结合多媒体演示等教学手段外,还采用"问题导向"结合"角色扮演"等新型教学模式,使学生们变被动学习为探究性、实践性研究和学习,增加了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更增强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一、教师重构知识结构框架
在我国现行的高考选拔人才的模式下,多数学生养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模式,而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新知识、新技术快速涌现,每个人都必须培养主动学习的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作为教师也要不断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同时,教师在授课时候,不能"照本宣科",要根据自己学校的学科专业特色,学生前期知识积累以及课时安排等对授课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具体到"材料近代分析测试方法"课程,其讲授的核心内容是X射线、电子束等多种物理信号与材料发生相互作用,通过探测一次或二次信号的种类及其强度及其变化等信息,来揭示材料内部、表面以及界面等的组成和结构特征。在授课过程中,我们没有拘泥于某一本具体的教材,而是根据"材料近代分析测试方法"课程所要求掌握的课程要点,结合我校材料化学专业以纳米材料以及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为主的特色,将授课内容按照表征方法涉及到的物理信号为主线,重新梳理知识结构,搭建出几个知识主题框架。比如,第一个主题是X射线及其相关测试方法,讲授内容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X射线的本质,包括X射线的产生,X射线的特征,X射线与物质相互作用规律。其中X射线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重点内容,在讲授上按照能量转换的角度,重点讲散射能量和吸收能量及其物理机制。通过将类似检测方法对比着讲,使同学们对不同方法的适用性及其特点有更深入的认识,有助于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能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获取有用的信息。教师授课过程中表现出对新知识的不断学习以及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加工等都体现出教师的认真负责的态度,教师的学习习惯和方式方法将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传承给学生。
二. 变被动教,为主动学
正如一句格言所讲:如果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要是演示给我看,我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这句话给出了"角色扮演"教学模式的核心。"角色扮演"教学模式最初作为一种心理教育方法,后来被美国一些教学理论研究人员引入到学校课堂里,对其教育效果展开了实证性的探索,现在角色扮演已经成为国际上广泛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应用于培训、教学以及心理治疗等多个领域。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来毕业后走入工作岗位,可能就是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或教师。因此,在组织"材料近代分析测试方法"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改变了教师在讲台上讲述,学生在台下被动学习的传统"听-讲"模式,提前让学生体验"扮演"老师和科研人员,去解决作为老师或科研人员会遇到的问题。那么如何进行"角色扮演"呢?我们采用了"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即,教师首先建立课程知识结构框架,讲述课程的关键知识点和难点,然后提出针对某一方面的主题问题,让学生准备相关材料,然后进入"角色扮演"教学模式,学生"扮演"老师给大家讲述相关知识。比如,电子束与材料相互作用及其物理机制是SEM,TEM,EPMA和AES等内容的基础,这部分内容教师可通过动画演示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同学们充分理解和掌握,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SEM,TEM,EPMA和AES分别利用了电子束和材料相互作用中的哪种物理信号,通过这些分析测试方法,能了解材料的哪些信息?围绕这一主题,将全班同学四十多个同学分为4个组,分别选一种测试方法进行材料准备,并各选派一名同学下次课堂上扮演老师,负责给同学们讲述相关内容,讲述结束后进入提问和答疑环节,提问环节要由不同的学生回答大家的问题,最后老师和同学们打出成绩作为平时成绩。老师在同学们完成讲述和答疑环节后,用较少的时间把该部分知识再串一下,把同学没有讲到的要点知识补充一下。
摘 要:为了培养英语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逻辑推理、快速反应及流利表达能力,大学开设英语演讲课成为必然。以新的理念编写出适合中国学生的演讲课教材,坚持“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设计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是实现演讲课目标效果的基础性工作。
关键词:英语口语教学;演讲课;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4-0094-03
目前我国高校英语专业主要开设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课来帮助学生获得语言技能。这种技能课的教学理念在拓展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思辨能力方面却存在诸多弊病 [1 ]。高校英语专业口语课的问题尤为突出,口语课普遍缺乏全方位的综合素质培养,基本停留在语言层面的机械操练上,也就是说,只是重视了语言表达的流畅性,而没有重视所表达内容的逻辑性和合理性。大多数学生在陈述观点或说服他人时缺乏有效推理、合理运用论据、组织论据、分析和支撑论点的能力。这既是课程内容定位上的偏差,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口语教学理念上的守旧。要实现口语表达的速度、准度、深度、力度,开设英语演讲课程已成为一种必然。这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口语课的补充和延伸,而是以实战为目标的专业技能课。它强调语言思维训练、语言运用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快速反应能力、自信心培养等。
一、演讲课历史的沉淀与启发
公共演讲是指一个人在公共场合以听众为对象,以有声语言为主要手段,以体态语言为辅助,针对某一主题或某一事件发表讲话,鲜明、完整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和主张,阐明事理或抒感,进行宣传鼓动的语言交际沟通行为。演讲有赖于一定的天分,更有赖于后天的习得。历史上的雄辩之才,无不经历严格的语言课堂训练。早在古希腊时,苏格拉底等人的弟子就以“雄辩术”作为其必修内容。英国剑桥和牛津大学从15世纪起便开设了相关课程。美国大学的言语教学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哈佛大学创立之时。但在20世纪前,美国只有极少数大学成立了独立的言语系,言语教学主要由英语语言和文学系承担。直到20世纪初,人们才越来越意识到言语教学的重要性,主张成立独立的言语系的呼声越来越高。1914年,演讲教师协会成立。独立出来的言语系大多命名为“公共演讲系”,1920年以后统一更名为“言语系”,60年代更名为“言语传播系”。如今公共演讲已成为美国大学里最普遍的交际基础课,是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将此课设为必修课。
英语演讲课在我国还是一门刚刚兴起的课程,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也没有达到英语语言学和文学课等课程的程度,开设此课程的高校也不是太多。其实,在国外这门课程的功能和价值问题早在几百年前甚至一千多年前就已经解决了。我们现在要讨论的不是课程的必要性,而是课程的发展性,如:教材建设、教学手段、教学视野等,要让课程显示出对于演讲能力提升的作用力。
二、演讲课教材的审视与建设――基于《英语口语教程》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是形成和表现主旨的基础。材料选用的好往往会赋予文章鲜活的生命力,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切合主旨、典型、真实、新颖的材料。而要获得这样鲜活的材料,又必须引导学生积累大量的素材。基于以上实际问题,教师就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积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的几种方法,写下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凭借教材
语文教材历来以精选名家名篇和优秀作文为主体,它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规范而优美的语言材料,是训练学生写作的“凭借”。叶圣陶先生曾说:“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比如对于传记类的文言文,我们在讲解文言文知识的同时,也要提醒学生更加注意其中的人物,可用在哪些立意方面的作文中。甚至于每篇课文的作者,比如司马迁、苏轼等,他们的经历、遭遇、品格、精神等方面就可以写“挫折”“坚持”“追求”“选择”等话题的作文。课文的主人公或者作者都是我们作文时很好的材料,关键是学生能否把他们积累下来,并灵活运用。对于论说类的文体,如《劝学》、《师说》等,可以指导学生以课文的名言警句为论据证明观点;将课文中的素材与作文主题相结合,进而加以延伸、拓展,就会成就一篇不错的文章。
二、操千曲而后晓声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广泛的课外阅读对于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当然对于写作素材的积累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不仅要“读”,而且要读得广泛,作文精选、名著欣赏、散文名篇、报刊杂志等等,广泛的阅读让作文写作的材料库丰富多彩,材料多了,写作的思维自然就打开了,比如1999年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有位考生写了“爱因斯坦记忆移植之后”的情况,也有位考生全篇写了“堂·吉诃德复活”。这不都是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积累的结果吗?
三、功在文外
宋代诗人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同样,要真正写好文章功夫就在平日的生活之中。“事事留心皆学问”,电视、报刊、杂志等各种媒体报道的新闻大小事件,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都是素材的来源。只要平时留心,注意积累,在写作时,稍一联系话题,调动相关的新闻报道、影视节目、生活见闻等材料,就不愁作文无从写起,无话可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