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

客家饮食文化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浅析客家饮食习俗中的民众文化心理

摘 要:从东汉末年开始,大批中原汉民南迁至闽、粤、赣等地区,形成了具有较强稳定性的客家民系。客家人将中原饮食文化与当地资源相结合,创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客家饮食文化。本文从客家人的饮食心理内涵着手,解析客家人在饮食习俗中所折射出的文化性格,探索在现代饮食观念冲击下民众饮食心理的转变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客家饮食习俗;民众饮食心理;文化内涵

1 客家人的饮食心理内涵

1.1 追求原真,养生观念鲜明

正如客家民系淳厚的民风,客家人的饮食心理体现出追求朴实的特点。在对饮食的审美追求上,客家人更偏向于保持食物的原真性,即并不过多追求菜式的精致,而是强调原材料的取材方便性和新鲜度。在与当土著居民更加深入的融合之后,客家人不断扩充取材范围,山中常见的草药和野生动物,田中常见的泥鳅、鳝鱼、田螺、蛤、蚌等水中之物都成为客家人餐桌上的佳肴,具有浓郁的山野气息和乡村特色。

除了朴实淳厚的饮食审美追求,客家人对食物的养生之道也很讲究,每到夏季,客家人常用仙人草汁调制“仙人{”,拌入适量的蜂蜜水或炼奶,是清热解暑的可口甜品。客家人也甚是喜欢吃狗肉和羊肉,“冬至羊,夏至狗,吃了满山走”,他们认为冬至吃羊肉有较好的进补功效,夏天吃狗肉则可治脾胃虚寒等疾病。客家人早已把他们的养生之道融入到平时的饮食中去,从而达到祛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

1.2 趋吉避害,求福心愿强烈

客家人对饮食也很讲究心理效应,如给食物做个好看的颜色、取个好听的名称,同时还会有意避开一些饮食忌讳,以满足心理上的安慰。在日常生活中,客家人的饮食行为禁忌有很多,例如吃饭过程中忌用筷子、调羹敲打碗盘,“敲碗敲碟,无吃无揶”,客家人认为用筷子敲碗敲盘会没有饭吃。还有吃饭时不能教训孩童,如果这样做主管食禄的桌神就会被吓跑。这些禁忌似乎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但是却表现出客家人希望纳福避祸的饮食心理。

全文阅读

跨文化交际下的客家饮食文化翻译

[摘要]

赣南客家饮食文化是汉民族中颇具特色的一个分支,是赣南客家人民将中原饮食文化因地制宜地与赣南当地的自然条件相结合的产物。为了向世界弘扬赣南客家饮食文化,本文在交际翻译理论的指导下,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探讨了其翻译,提出了直译、直译+释义、意译、音译+释义等翻译策略。

[关键词]

赣南客家;饮食文化;翻译

1引言

被称为江西省之南大门的赣州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它不仅是客家先民向南迁徙的第一站,而且还是客家人最早的集散地和居住地。在这一片土地上孕育了古老的客家文化,从神奇的客家围屋到古朴的客家民居,从动人的客家山歌到诱人的客家美食,这些都彰显出了古老客家文化的无尽魅力。为了弘扬赣南客家文化并将其推向世界,本文以赣南客家饮食文化为代表,研究了其在跨文化交际角度下的翻译。

2交际翻译理论

交际翻译理论是英国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曾提出的,其目的是attemptingtoproduceonitsreaderaneffectascloselyaspossibletothatobtainedbythereadersoftheorigina(l努力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源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这就意味着交际翻译的核心是按照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和语用方式传递信息,而不是拘泥于原文的文字。在交际翻译的指导下,译者有较大的空间去解释和调整原文,甚至是对原作者错误的修正,以消除歧义。交际翻译目的在于使译文带给读者的影响等同于原文给其读者的影响,所以译入语才是重心。

全文阅读

客家传统岁时节日饮食民俗的形成与特征研究

摘要:客家传统岁时饮食民俗是客家族群在承袭了中原地区传统文化并融合了原住民文化及周边文化形成的独具魅力的族群文化,它具有多种文化叠舍、与信仰生活紧密结合、蕴含大量的仪式和丰富的象征等特征,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客家;岁时节日;饮食民俗

客家地区的岁时节日很多,有诸如立春、惊蛰、食新节、立秋、尝芋节、牛生日等农事类节日;有社日、米谷神生日、清明节、沐佛日、六月六、观音升天日、七夕、中元节、冬至等祭祀类节日;有春节、中秋节、元宵节等喜庆团圆类节日;有天穿日、端午节、立夏、重阳节、腊八节等驱邪祛病类的节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岁时节日体系。客家人的节日活动内容丰富,饮食活动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围绕着各个节日展开的饮食风俗成为客家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在长期从事田野调查并参考各种文献的基础上撰成此文,试图对客家传统的岁时节日饮食民俗的形成及其特色予以阐述。

一、传统岁时节日饮食民俗的形成

客家传统饮食民俗的生成受到了客家族群聚居地的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同时,客家族群形成、发展的历史及民间的俗信心理也直接影响了客家传统岁时节日饮食民俗文化的形成。

(一)自然地理条件

赣闽粤三角地带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内主要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地面积小,且中小水系发达,因此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这种地理条件为稻谷生长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决定了本区以水稻种植为主的粮食生产格局,并奠定了以稻米为中心的稻作文化和饮食民俗基础。水稻的广泛种植,催生了客家地区许多以大米为主的风味食品,如粉干、烫皮、粉皮、冻米糖、雪片糕、糍粑、年糕、黄粘米果等。无论是招待亲友,匿是祭祀祖先和鬼神,这些食物都必是必备的,它们充当了节日中必不可少的角色。良好的自然环境为生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为当地客家民众提供了种类丰富、数量众多的山珍、河鲜、蔬果野菜及畜禽。因此,客家人节日食物的原料也大都是就地取材,根据季节的变换,适时地出现在客家人的餐桌上。

(二)历史人文因素

全文阅读

试析乡村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

摘要: 乡村饮食文化资源具有乡土性、地域性和生态性,在旅游开发中应重视挖掘文化内涵、保持乡土风味、突出地方特色、坚持可持续开发等问题。本文以北川为例,提出了对其乡村饮食文化开发的构想:注重挖掘饮食文化内涵,研制特色饮食文化旅游菜肴,开发饮食文化旅游商品,推出饮食文化专项旅游产品并注意加强饮食文化旅游的宣传。

关键词: 饮食文化; 旅游资源; 旅游开发; 乡村; 北川羌族自治县

中图分类号: F59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4-0028-02

[1]挖掘乡村饮食文化内涵,开发富有特色的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对丰富乡村旅游产品、提高乡村旅游地的综合吸引力、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北川为例,探讨乡村旅游中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

一、乡村饮食文化资源的基本特性

(一)乡土性。乡村饮食是存在于广大农村地区的各种风味食品,长期落后的农村经济使乡村饮食仅承担了满足人们生理需要的功能,因而不同于宾馆酒店里的佳肴要求色香味形俱全,它讲究的主要是味道。所以制作方法简易传统、绝不刻意雕塑,原材料也多为就地取材,更有甚者干脆就以野生蔬菜为原料,器皿也多拙朴、实用,具有浓浓的乡土风味。

(二)地域性。乡村饮食文化是乡村地域文化在饮食生产、制作、习俗、礼仪等方面的表现,无论是有形的食物及其加工制品还是无形的饮食礼俗,都反映了这一地域的特殊环境。如北川平原乡村,广植水稻、蔬菜、养殖鸡鸭鱼等动物,食品原料便以此为基础;而广大山区乡村,除大量种植玉米、土豆、蔬菜、养殖生猪鸡外,山里还有不少野味山珍,因而玉米、土豆、野味山珍便成为其特色食物。

(三)生态性。由于乡村饮食大都是运用本地的食源制作而成,而食物原材料的采集取决于当地自然环境的状况,自然生态保护得好,就能永续地拥有大量的无公害的、真正的绿色食品,保持着与大自然的真实接触。另外从饮食习俗、礼仪来看,它是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需要弘扬保护。

全文阅读

客家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客家文博》2017年第3期

摘要:赣州是客家摇篮,赣州客家饮食文化历史厚重,内涵丰富。借着目前赣州经济、社会和旅游市场的良好发展势头,大力发展赣州客家饮食,建立赣州客家饮食文化品牌,势在必行。赣州客家饮食是赣州旅游的亮点,我们应该深入挖掘赣州客家饮食文化瑰宝,合理开发赣州客家饮食文化旅游资源,适应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市场的需求,赣州旅游市场必将繁荣发展。

关键词:赣州客家;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赣州是江西的第二大城市,是江西的南大门,是江西的一个重要形象和窗口,是客家摇篮。客家文化是所有客家人在迁移过程中创造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赣州在客籍人迁入之前,除有少量当地土著居住外,几乎是一片未经开发的原始之地,赣州因其先天的地利,成为接受自北向南迁移移民中最早、最多的地区,一个巨大的客家族群从这里发展、壮大。客家人在赣州这片热土上开拓耕耘,浸润了赣州奇山秀水的灵性,创造了璀璨夺目的客家文化。客家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赣州客家饮食更是风味独特。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经济相对欠发达,赣州一直未有发挥出它的优势,很多外地人都不知道赣州在哪里,是哪个省,更别说来赣州旅游了,我们的旅游市场一直比较冷门,主要就是本地游客和周边地区的游客居多,景区景点客流量也小,客家饮食文化自然没能够得到更多更好地推广。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来过的人没有留下更多的印象,走出去的赣州客家美食也寥寥无几。在其他地方菜蓬勃发展的今天,我们依然故步自封,对自己本土文化极度不自信,缺乏对本土饮食文化的研究热情,依然缺乏对传统客家饮食文化的自我保护意识,对于传承赣州客家饮食文化更是没有主人翁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近年来,随着省内昌吉赣高速铁路以及对接珠三角的赣深高铁、赣广高铁的建设,赣州发展态势喜人,令人期待。赣州在2020年将成为全国重要的高铁枢纽,地理区位日益明显,是离东南沿海最近的一个内地城市。它的前途光明,未来不可估量。为了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市场消费需求,从现在开始必须快马加鞭地赶超发展。我们知道旅游六要素是“吃”、“住”、“行”、“游”、“购”、“娱”,“吃”是放在第一位的,民以食为天,从饮食方面入手,把好旅游六要素的第一关“吃”,在“吃”方面做文章,深入挖掘赣州客家饮食文化,提高赣州客家饮食文化的品牌效应,提升赣州旅游形象,凸显特色,势在必行。

赣州客家饮食总体来说口感偏重,造型古朴,乡土风貌明显,具有很强的古中原饮食烙印,可以说是中国最古老的饮食记忆。赣州客家饮食还极具人文内涵和精神境界,有历史,有故事,有内涵。比如,兴国将军县的“四星望月”这道菜就是由亲自命名,它寓意一种代表革命传统的饮食文化。又比如,“赣南小炒鱼”这道菜与王阳明有关,他曾在赣州做官时候命令他的凌厨子为他烹制而成,口味别具特色,后广为流传。“蝴蝶鱼饺”也是非常有历史文化的一道菜,相传,清乾隆年间赣州名厨胡大成喜爱戏曲工余常上戏院,一次看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受梁祝真挚相爱,殉情而死化成一对蝴蝶而感动。回到酒楼,他用鱼肉和猪肉制成蝴蝶形饺子,取名“蝴蝶鱼饺”,邀请同行好友品尝,从此流传至今。还有南康的“荷包胙”也享有盛名,相传,乾隆时大余人士戴衢亨高中状元后,大摆宴席谢请四方乡邻。因为讲究“状元”席的排场,厨师们就用本地的荷叶把经过料理后的猪肉包成“状元帽”的形状,经蒸熟后,就成了一道色泽浅黄、香味纯正、肥而不油、甜而不腻的菜肴。这样的赣州客家美食数不胜数,还有明朝正德年间就被列为贡品赣县“黄元米果”,大余“南安板鸭”,上犹“全鱼宴”,崇义“九层皮”,信丰萝卜饺,会昌米粉和豆干,安远三鲜粉,于都客家擂茶,宁都肉丸,瑞金牛肉汤,寻乌客家酿豆腐,石城的客家米酒,龙南的珍珠汤等等,许许多多,赣州十八个县市区皆有珍馐瑰宝,它们像是一颗颗闪亮的明珠,亟待挖掘开发,它们不应该被埋没。

首先,政府部门,赣州市政府、赣州市旅游局等应主动制定出一系列好的政策和措施来服务赣州客家饮食文化的旅游资源开发。可以培育一批本地餐饮企业,鼓励他们走赣州客家特色化发展路线,给予税收减免优惠和资金帮扶政策。并重点打造一些优秀餐饮企业作为发展龙头,建设一些专业的品质的客家美食街区。对于已经建立起来的一些客家美食城和街区,政府需要定期帮扶,在知识和技术等内涵建设上继续给予补给,不要让其成为一个个空架子,要真正发挥出他们的品牌作用和效应,成为赣州城市旅游的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全文阅读

维吾尔族餐桌礼仪

维吾尔族因饮食文化及招待客人的严格礼仪而名声在外,这些礼仪蕴藏着维吾尔族的一些深层的价值观、思想意识和严格的道德观。在生活中,维吾尔族人离不开这种礼仪程序,不管是居家进餐,还是宴请宾客都有一套习俗、习惯规则,人们从中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维吾尔族的民族性格。

维吾尔族的民族习俗以《古兰经》为一切行为的准则,民间的礼仪习俗和规则也概莫能外。《古兰经》里,关于食物的详细阐述和分类、宗教的礼仪习俗、思想意识、信仰与文化生活等,对维吾尔族生活和民间习俗中有很大的影响。这种礼仪意识是在宗教教义的基础上产生、演变和发展的。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维吾尔族人从准备食物到进餐,讲究洁净,不能有任何污染。食品原料必须按照穆斯林的饮食标准可信、“合法”(hellal)的食品而准备。此外讲究饮食礼仪,注重对他人保持礼貌,进餐前、中、后都有一套完整的行为礼仪,餐具的使用、坐姿、饮用的方法都很讲究。在做客方面,这种礼仪表现更为明显,社会礼仪要求较严,文化层面内容丰富、教条较多。本文先从维吾尔族对食物的要求标准来讲解,再谈餐桌礼仪中的行为准则。

一、维吾尔族对饮食的分类

食物是人类维持生存的必要条件。人对食物的选择不是盲目的,吃什么不吃什么,具有一定的文化色彩,饮食活动已成为物质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地区的饮食文化之间有所差异。自古以来,维吾尔族人民不仅从可食与不可食的角度观察食物,也对食物形成独特的鉴别方式。

维吾尔族的饮食范围按宗教规定的“清真”和“非清真”的观念分别。“清真”一词来源悠久,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给金陵礼拜诗所题的《至圣百子赞》中有“教名清真”一语,此后“清真”一词一般就指伊斯兰教。外国穆斯林把伊斯兰教食品称为“哈拉里”,Hallal是阿拉伯语,其真正词义“合法”,即符合伊斯兰教教条,用在饮食上则表示穆斯林可食用的符合伊斯兰教教法的食品。但是,《古兰经》中也明文规定了非法食物。

(一)禁忌食物

猪、狗、熊、猴、驴、老鼠等动物类;虎、豹、狼、狮、猫、蛇等一切猛兽类和鹰、鹞、鹫、鸯等凶禽类;非正常宰杀的自死动物,诸如病死、毒死、撞死、压死、闷死、摔死、淹死的一切可食用动物;非诵真主之名而宰杀的以及非穆斯林所宰杀的一切可食用动物;所有血液,包括忌食动物的血液和被许可吃的动物的血;嗜吃粪便的牛、羊、骆驼、鸡等动物,除非使其禁吃粪便一段时间而改喂草料,方可宰杀。

(二)禁忌饮料

全文阅读

饮食旅游开发思路探究

一、文献综述

笔者通过对CNKI进行检索,发现关于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论文数量相对较少,一共14篇,这说明关于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国内学者的充分重视。根据笔者统计CNKI搜索结果,近几年国内关于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研究集中在几个方面,《基于旅游需求的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张磊,2010),以淮安为例,认为淮安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要以终端市场的需求为核心,运用主题化、个性化、多样化、生态化开发策略;《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张建忠,2009),从饮食文化的审美构成要素入手,分析了中国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旅游资源开发的方向与途径;《试析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杨丽,2001),认为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把饮食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无疑会形成旅游业的又一个开发热潮,要适应市场变化,把握旅游餐饮消费的潮流和趋势,注重旅游者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深层次挖掘饮食文化资源,开发多种特色饮食文化旅游,提高旅游地的综合吸引力,促进餐饮业和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浅议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樊玲、洪锋,2007),认为饮食文化与旅游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开发利用饮食文化这一独特的旅游资源,可加快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和促进饮食文化的进一步繁荣,要充分利用饮食活动所占有的空间和时间,大力开展旅游活动,以实现饮食业与旅游业的双赢;《宁波传统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胡一旻,2009),认为饮食文化资源与旅游业发展关系密切,分析了宁波传统饮食文化资源的特点和现状,论述了宁波传统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并对如何开发宁波传统饮食文化旅游资源进行了初步探讨;《挖掘民族饮食文化,丰富云南旅游资源》(黄继元,2005),认为云南民族菜肴是中国饮食优秀文化遗产之一,应该继承和发扬,并且它在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培育旅游支柱产业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提出了挖掘云南民族饮食文化的思路;《四川佛教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毛震,2007),认为佛教饮食文化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独特的佛教旅游资源,四川地区佛教旅游资源丰富,开发佛教饮食文化可与发展佛教旅游相互促进。

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尚未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研究居于表面化,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营销学的角度,探讨泰安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

二、研究意义及泰安饮食资源状况

(一)研究意义

作为一种传统民俗文化现象,饮食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它能够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要,促进旅游地的经济发展,在旅游产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地方特色饮食可以满足旅游者口腹之欲、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和好奇的心理、满足旅游者的文化需要、作为旅游购物品。[1]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饮食作为旅游六要素之一,在旅游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同时,可以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解决当地居民的就业问题,拉动当地农业、餐饮业、制造业的发展。

泰山雄伟壮丽,成为中国精神的象征,泰山文化底蕴丰厚,泰山饮食文化同样博大精深,加大对泰山饮食文化的开发力度,有利于更深刻地挖掘泰山文化内涵,使游客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内感受泰山的浩瀚与深邃。

(二)泰安饮食资源状况

全文阅读

辽宁饮食文化的旅游开发探究

【摘 要】辽宁饮食文化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成就辉煌,内涵丰富,是辽宁旅游资源的重要内容之一。阐述了辽宁饮食文化开发的原则和措施,在此基础上探究辽宁饮食文化的开发构想,繁荣辽宁旅游经济发展。

【关键词】辽宁饮食文化;旅游开发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2)03-117-02

一、 前言

辽宁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居住的地方,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和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在近3000年的发展历程中,辽宁饮食以满汉为龙头、鹿鸣为创新、辽宁地方风味小吃为基础,吸取了全国各大菜系的精华,结合本地区传统口味特点,磨砺研精,推陈出新,突出自己的风格,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占据一席之地。

二、辽宁饮食文化资源开发的基本原则和措施

(一)旅游饮食文化开发的基本原则

1.充分体现辽宁的地域风味特色,以满足旅游者的求新、求奇、求特、求优等心理需要,让每个来到辽宁的游客既饱眼福又饱口福,并根据游客的消费层次和消费习惯,设计配套不同档次的旅游饮食产品。

全文阅读

中华饮食文化审美与旅游相关性分析

[摘 要] 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文化旅游的宝贵资源。近年来,随着游客需求的多元化发展,游客对于旅游过程中的传统文化元素需求日益高涨,文化与旅游的关联性也日益密切。本文从中华饮食文化的美学特征出发,探讨了传统文化与旅游发展的相关问题,提出关于饮食文化审美的旅游发展建议,并有针对性的对湖湘饮食文化的旅游资源开发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中华饮食文化 审美 旅游 相关性 湖湘

随着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颁布,我国旅游业引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而近年来,我国旅游产品大多数仍集中于观光、度假型,但随着旅游者需求的不断发展,人们在旅游活动中的文化需求也逐渐增加。某种程度上来说,文化旅游开发将成为未来几年我国旅游业的开发重点。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我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是文化宝库当中的瑰宝之一;中华饮食又与法国饮食和土耳其饮食并称为世界三大饮食体系。因此,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不仅有益于丰富我国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也在一定层面上利于提升我国旅游业的国际影响力。

一、中华饮食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饮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的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在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中,“吃”往往被摆在首要位置。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中华饮食文化在当下旅游活动中不仅能为游客带来更多的文化享受,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彰显与弘扬的良好平台。饮食文化与旅游的进一步结合,一方面使得传统饮食文化在旅游活动中得到更多的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饮食文化亦能提升旅游活动的文化内涵和品位。二者有机融合,将发挥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的优势效应,真正实现传统文化与旅游经济协同发展的和谐局面。

当前,我国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多数还停留在以味觉体验为主的外在形式,很少能够全面反映饮食文化的全面特征和内在底蕴。中华饮食文化通过数千年的发展,不仅具有取材丰富、烹饪技法发达的直观特点,更重要的是艺术、哲学、医药、宗教等传统文化在饮食文化领域均有所体现。在食物形象、饮食环境、器具、风俗等方面,中华饮食均呈现出了丰富的美学特征,而这一系列审美元素正是旅游活动尤其是旅游审美活动当中最为宝贵的资源。因此,我们应进一步挖掘和发展传统饮食文化中的各类审美元素,使饮食文化和旅游经济得到真正的互动发展。

二、中华饮食文化审美的要素分析

全文阅读

试析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

摘要:饮食消费在旅游活动中的比例越来越高,甚至与购物消费并驾齐驱。因此,饮食文化作为一种资源正在被大力开发。本文试以地处西南凉山的彝族自治州的饮食为例,对其饮食文化资源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饮食 饮食文化 旅游开发

饮食作为旅游活动的六要素之一,不仅能保证旅游活动的顺利开展,而且保证了旅游活动的丰富性。伴随着旅游活动的不断扩展,饮食文化的开发就显得尤为重要。饮食文化是指在食物原料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各民族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居住区域不同,故生活习惯、饮食文化风格迥异,根据各民族的生产生活状况、食物来源及食物结构,可以大致划分为采集、渔猎型饮食文化,游牧、畜牧型饮食文化,农耕型饮食文化。若从区域文化差异和各民族文化关系来认识,则又大致可分为东北、华北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西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西南地区少数民则饮食文化,华东、华南地区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笔者以西南凉山彝族地区饮食文化为例,谈谈饮食资源的开发问题。

一、彝族饮食文化资源概况

彝族居住在四川、云南、贵州及广西等省区。主要从事农业种植,畜牧业养殖,喜种杂粮。彝族的杂粮以荞麦为主,肉食主要以猪、牛、羊为主,将其制成“坨坨肉”,蔬菜也仅有酸菜。彝族日常饮料以酒为主,民间有“汉人贵茶,彝族贵酒”之说。 我们会具体分析彝族的各种饮食资源。

首先是苦荞文化。凉山州是我国苦荞麦最大的生产基地。凉山彝人以苦荞麦为主食,一般将之做成荞麦粑粑。这种苦荞产于高寒山区,被誉为“五谷之王”,含多种微量元素、矿物质和维生素,有安神、活气血、润肠、通便、强心、减肥、美容等功效,正是基于其极高的营养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凉山州已开发出苦荞茶以及苦荞饼等相关产品,深受市场欢迎。

其次是肉食文化。彝族人待客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招待远方的客人要杀猪宰牛,牛、羊、猪在宰杀之前,要拉到客人面前走一趟,表明是专门为客人杀的。宰杀完毕后,将肉剁成块下水煮熟,然后起锅后再撒上辣椒、花椒、食盐等佐料。烤烧后会先将内脏让客人品尝,然后又把肉和酸菜一起煮成酸菜汤。这样主菜就基本齐全了。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