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可穿戴设备

可穿戴设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可穿戴设备

将来进行时

仿佛,所有人都在谈论可穿戴设备。其魅力不在于把设备挂在身上显得很潮,而是这些设备与人体的互动可以产生一些不一样的东西。

苹果、微软、谷歌、百度,甚至耐克、迪斯尼,不管是意料之中,还是那些看起来八竿子打不着的企业,纷纷满怀热情地投身可穿戴设备的研发。

目前,几乎没有一种产品可以从耍酷走向实用的层面,也没有人能预料到可穿戴设备的未来在哪里,但大家都相信,那里一定是个美丽的地方。

智能手表

智能手表的产品定位到底是什么?如果它只是与其他设备配套的第二块屏幕,那么,其存在的意义将大打折扣;如果是一个独立的智能设备,人们为什么要在已经拥有智能手机的情况下再购买一款类似的产品,并且,它的屏幕不够大、电池续航能力也不能令人满意。在不断探索智能手表产品定位的过程中,已经有厂商开始考虑整合智能腕带的功能,如Basis B1(199 美元)。苹果的iWatch将于2013年底,不知道能带来哪些新意。

不过,话说回来,有时候,我们可能意识不到我们的需求是什么,或者,我们的某些需求是被创造出来的。

目前市场上的智能手表有Cookoo(129.99美元)、Martian Passport Watch(299美元)、Pebble (150美元)、Sony Smart Watch(149.97美元)、Meta Watch (199美元)、I'm Watch(299-14999欧元)、Smile(380美元),Geak Watch(1999元)等。

全文阅读

可穿戴设备乱局

有人将2013年定义为可穿戴设备“元年”,也有人称2014年才是真正的“元年”。年份的定义恐怕没有定论,但可穿戴设备的火爆却是不争的事实。自从谷歌Google Glass开始,可穿戴设备就成为了继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之后席卷而来的新一轮智能设备热潮:三星、索尼等国际大厂纷纷出手,酷派、奇虎等国内厂商不甘落后,苹果、微软等巨头虎视眈眈,初创企业层出不穷,甚至耐克、探路者等也在进行“跨行业”涉猎。

然而,虽然越来越多可穿戴设备不断涌现,这一市场的规模却并未随之大幅增长。金字招牌Google Glass频频推迟上市,名门之后iWatch待字闺中,大量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在没有强敌的压力下却依然表现乏力。根据智能手环Jawbone Up的相关使用数据(每天同步数十亿步、70万个小时睡眠时间)推算,其用户大概仅能突破十万(这还包括雅虎一姐梅耶尔送给小弟们的一万台);与百度深度合作的国内健康设备厂商咕咚网,其天猫旗舰店的手表、手环销量则仅有可怜的几百台;而三星寄予厚望的智能手表Galaxy Gear遭遇的“退货门”则更加令人失望。对于这种现状,一位创业者总结道,“概念火、市场热、出货少”。而不同类型的可穿戴设备,也呈现了截然不同的市场格局。

智能眼镜:一枝独秀的Google Glass

作为智能眼镜的先驱,Google Glass在整个可穿戴设备领域都称得上是开山之作。其构建于眼镜框架上的增强现实显示屏幕,以及内置的语音与手势识别技术,将人机交互对使用者日常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带来比智能手机更加“沉浸式”的智能体验。

然而目前市场上并没有类似的产品跟进。即使是谷歌自己,也在2012年6月之后,几次推迟Google Glass的上市时间,迟迟没有推出消费者版本。虽然三星CEO权五铉曾表示过将研发类似的智能眼镜Galaxy Glass,但仅仅提交了相关的外观专利,距离依然遥遥无期。

Google Glass产品化障碍重重,主要存在技术成熟度与用户需求偏差的原因。智能眼镜的元件高度集成、轻便与续航的平衡以及操作响应方式,都对产品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Google Glass工程测试版曾经多次被曝出存在发热严重、续航短暂、视线焦点切换容易导致眩晕等技术问题,容易导致分心也成为多个国家地区禁止驾驶员佩戴Google Glass的原因之一。而迟迟难以推出近视镜架、缺乏特色应用也让用户对Google Glass提不起太大兴趣。

智能眼镜作为技术含量较高(目前可以说最高)的可穿戴设备之一,研发与集成的高门槛是试图入局的厂商不得不面对的难题。相比技术与经济实力雄厚的谷歌与三星,其他厂商推行智能眼镜显然难度更大。

智能手环:入门级红海

全文阅读

掘金可穿戴设备

未来5到10年,可穿戴设备会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从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到分析后的处置。

能浏览网页的眼镜,可收发信息的手表,有GPS定位功能的鞋,这些曾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的设备,随着科技发展正来到我们身边。今年2月底,谷歌公司公布了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2012年最佳发明的智能眼镜的最新研发进展。近期,苹果公司的智能手表产品传闻也被密集曝光,已经有华尔街分析师宣称这将是下一个iPhone,或将为苹果公司带来60亿美元的收入。此外,三星、盛大、Vuzix等巨头也在纷纷传出正涉足这一领域——可穿戴设备。

“互联网女皇”玛丽·米克尔对可穿戴设备也是赞美之词溢于言表,称其为互联网发展“第三个周期”的“明星”。无论怎样,可穿戴设备的确让那些疲于应对传统智能手机吸引力下滑的科技业巨头有了新的期待。一些与之相关的细分领域,也正在跃跃欲试,从操作系统到可穿戴设备应用材料,甚至是电池,厂商们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

然而,如若冷眼旁观,可穿戴设备最吸引人的并非设备本身。众多业界人士普遍认为,设备只是数据采集的入口,结合数据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才是王道。

市场庞大

无论智能眼镜Google Glass,亦或是苹果和三星的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究其实质都属于由物联网引发的智能消费终端革命。国际上公认的可穿戴式计算机发明人之一,加拿大的Steve Mann教授认为可穿戴计算机是这样一类计算机系统:“属于用户的个人空间,由穿戴者控制,同时具有操作和互动的持续性”。百度百科将其描述为,探索和创造能直接穿在身上、或是整合进用户的衣服或配件的设备,并通过“内在连通性”实现快速的数据获取、通过超快的分享内容能力高效地保持社交联系,摆脱传统的手持设备获得无缝的网络访问体验。

2012年,调研公司Forrester在一份报告中称,可穿戴计算技术将引发“新的平台大战”。另一家调研公司Juniper Research预计,2013年,可穿戴计算设备的市场规模将达到8亿美元,2014年将达到15亿美元。据IMS公司的研究报告称,2016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的规模,将达到60亿美元。

在美国,已有众多企业进入这一领域,云笔记应用公司Evernote就是其中之一,他们正着手研发无线手表、心率监测仪以及谷歌智能眼镜等应用。Evernote的CEO菲尔·利宾认为,可穿戴设备将会复制智能手机的成功。

全文阅读

可穿戴设备“硬”伤

一开始见到康康血压的创始人刘菁和她的产品时,场面多少有点冷,因为桌子上摆着的“康康血压仪”实在不太像一个可穿戴设备,如果抛开能和手机“沟通”的特性,外观上和传统的血压仪区别不大。

不过刘菁坚持“康康血压仪”属于可穿戴设备的范畴,只是“确实不太便携,因为我们从技术和客户的角度做了一定妥协。我们有个专门的硬件实验室在研究,明年的二期产品在外观结构上一定会有变化”。

妥协的不仅是刘菁。《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下称《21CBR》)记者走访了数家本土可穿戴设备创业公司,涵盖了智能手环、手表、眼镜乃至医疗设备等多个领域,但丰满的理想难掩骨感的现实。这些创业公司一致觉得,被热炒的大数据概念,甚至产品定价、营销渠道都不是当下最要紧的问题。

最现实和急迫要解决的是:能做出来的可穿戴设备,和理想中的产品仍有不小差距。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的竞争焦点早已经转移到系统和应用层面的今天,研发可穿戴设备的本土公司们仍然在硬件关口徘徊。

IT人之惑

康康血压诞生不过一年多,创始人刘菁此前在IBM负责IT咨询架构,她觉得传统IT业务的模式有点“固化”,业务以稳健为主,产品和服务的升级换代都按部就班,而可穿戴设备作为一个全新的事物,则大有可为。

刘菁如是描述她对康康血压产品的构想:第一个期待是这个产品有足够的便携性,既小又轻,最好能和身体的弧度尽量贴合,甚至可以考虑做成一层薄膜贴到手腕上。刘菁说:“我不想把它弄得和智能终端一样,因为如果想要娱乐,就必须做大显示屏,那么产品的体积就会变大,这个没有必要,我们还是专注在医疗领域。”第二个期待是“无感”。现有的血压仪在采集过程中是加压的,虽然对血管和身体没有直接的破坏性创伤,但人体的感觉并不好。因此最好能在采集数据的时候,让人体没有感觉。在此基础上,通过采集消费者的身体状况数据,返回到康康血压背后的大数据平台,通过分析再衍生出一些增值服务,比如针对个人的健康管理服务和配套服务,这也是刘菁对康康血压商业模式的构想。

但康康血压的第一代产品和刘菁的期待并不吻合。“我们针对现实做了一定妥协。”刘菁承认,第一个层面来自技术,现在一些可穿戴设备热捧的大数据概念,还停留在概念阶段,因为大数据的前提是精准测量,而一些可穿戴设备还未能满足这个要求。特别在医疗领域,现有的血压仪产品零部件无法同时满足体积精巧和测量准确性两个要求,因此只能先牺牲前者。第二个层面来自客户。国内有测量血压需求的人群年龄层次普遍偏大,刘菁做过调查,尽管购买者的年龄跨度为25岁-55岁,但真正每天使用的集中在55岁左右的年龄段。中老年人的思维和使用习惯与年轻人不同,刘菁说:“其实有的消费者并不一定能接受轻巧的产品,在他们看来,这种医疗设备反而是越大越重越好用。”因此,除了外观上偏保守,康康血压仪还配备了显示屏——使其在脱离手机时依然可以单独使用。

全文阅读

回归可穿戴设备

“跑步一族”似乎对他们的慢跑运动颇为着迷。在他们看来,跑步既是一项有趣的运动,也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且非常容易沉浸在与之相关的各种高科技设备中。人们信赖他们的吸汗T恤、运动跑鞋,并且享受记录下自己的运动过程和各种成绩突破。

作为跑步一族和一名科技达人,我尤为喜欢2006年的Nike+。在iPod里的小芯片配上运动鞋上的传感器,它们就可以轻松记录我的各种运动数据,一上市便被我收入囊中。通过它,我完整地记录下了2006年8月至2013年1月期间所跑的每一步,总计跑步587次,共1989英里。

这些数据反馈赋予了我动力,突然间,我钟爱的运动可以以事实和数字的形式呈现出来。每当自己跑步的速度下降时,Nike+就会马上显示出来,而当我取得了个人最好成绩时,它也会迅速通知我这一好消息。在准备人生的第一次马拉松时,我无须对自己的步伐频率进行估算,只要根据此前的85次练习来做决定即可,相当方便。

一年前的一天,iPod里的小芯片出故障了,我的第一反应是需要赶紧换个芯片。不过,经过几次无记录的慢跑后,我的想法发生了改变。我开始不再关注自己的步伐频率和慢跑距离,只是通过周围建筑做个简单估算。

我是这款装置的第一批尝试者,此后6年间世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种科技产品应运而生,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些只与跑步有关的小玩意。如今,谷歌眼镜、Fitbit、三星Galaxy Gear等各种可穿戴设备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从记录你迈出的每一步到监控你的睡眠、从智能照相到智能手表,它们几乎无所不能。

起初,可穿戴设备似乎有点热得过了头。我们真的需要一块可以发邮件、发短信的智能手表吗?根据托米·阿霍宁的手机趋势预测,一个典型的手机用户每天至少要看150次手机,那么或许我们真的需要这样的智能手表。

不过,可穿戴设备目前最大的障碍恐怕是设计了。当下的一些可穿戴设备外表实在不够吸引眼球,因为它们就是电脑工程师设计的。《连线》杂志资深作者马特·霍楠戴了一年的谷歌眼镜,他发现即便办公室里的科技达人也对这副眼镜有着强烈的情绪:“你知道怎样让一群科技呆子都能称你为呆子吗?我知道(暗指戴着谷歌眼镜)。”当然,我相信设计的步伐会很快追上科技产品的发展速度,这些产品会变得更便宜、更轻便。

谷歌眼镜这样的可穿戴设备还引来了另一个讨论:个人隐私。也许,谷歌眼镜的利弊可以在几秒钟内立显。这一瞬间你可以跑步,拍下日出、查看自己的速度并且通过地图查查附近的商店——你要做的只是开口说话而不是掏手机;下一瞬间你就会呆在商店里,买下一瓶佳得乐,但你周围的人却开始胆颤心惊了:“这哥们在拍我吗?他在偷录我们的对话吗?”

全文阅读

可穿戴设备市场回顾

摘要:2014年可穿戴市场经历了从无限风光到少人问津再到疯狂抢购。本文根据2014年可穿戴市场的走向,预测2015年可

>> 可穿戴设备市场尚未引爆 2013年,可穿戴设备元年 CES2014,最潮可穿戴设备来袭 可穿戴设备乱局 回归可穿戴设备 改变·可穿戴设备 可穿戴设备 掘金可穿戴设备 可穿戴设备来袭 盲人可穿戴设备 掘金500亿美元可穿戴设备市场 可穿戴设备应贴近市场需求 4G点燃可穿戴设备市场 可穿戴式智能设备市场面临爆发 健身监测是可穿戴设备的重要市场 可穿戴设备市场发展前景可期 可穿戴设备的未来 可穿戴设备期待爆发 可穿戴设备新动向 可穿戴设备“硬”伤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关键字:可穿戴设备;CES;智能手表;智能手环;Android Wear

DOI:10.3969/j.issn.1005-5517.2015.2.002

2014年是可穿戴设备发展历史上不平静的一年。从年初CES上的无限风光,到年中各大卖场的少人问津,再到年底的黑色星期五抢购潮,可穿戴设备历经动荡后更显无限生机。2014年可穿戴市场经历了下面几个重要事件。

1月美国拉斯维加斯的高科技产业年度CES大会上,可穿戴技术走到了台前,各大厂商纷纷推出新产品,是2014年可穿戴设备热闹的开端。Pebble展示了其金属腕带的Steel智能手表。索尼、英特尔和Garmin的智能手环都在此次大会上齐齐亮相,CSR的智能蓝牙珠宝为早已拥挤不堪的秀场更添一抹高大上的光芒。

4月可穿戴市场开始进入低谷,Nike宣布放弃穿戴硬件,70人的Fuelband硬件团队中,有大约55人被裁减。

5月智能手环和手表销售不旺,BestBuy产品陈列规模减少。

全文阅读

可穿戴设备安全吗?

处在当今,如果一家公司,不涉足可穿戴设备市场,你就是个落后的公司;作为一个潮人,如果你没玩过可穿戴设备,你就是一个Outman。

随着带有些许神秘色彩的Apple Watch(苹果手表)上市以来,可穿戴电子产品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视野。从谷歌眼镜到苹果手表,再到大大小小知名不知名的佩戴式、头戴式电子装置,全球可穿戴电子设备市场可谓风生水起。

然而,在这股科技界刮起的风潮中,让人不禁想问,可穿戴电子产品真的安全吗?

使用智能眼镜的“后遗症”

在大家为一件件集高科技与时尚感于一身的可穿戴设备欢呼时,却常常忘记了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

据媒体报道,一些谷歌眼镜的忠实粉丝决定将其丢得尽可能远,因为这款眼镜带来了剧烈头痛,已经危害到其身体健康。

据外媒CNET去年2月12日报道,于2013年6月加入谷歌眼镜探险者项目的巴雷特,首次出现头痛是在佩戴谷歌眼镜的第一个星期,当时他全天无论去哪都戴着谷歌眼镜,不断地使用眼镜拍照片、拍视频,并且搜索各种能想到的东西,之后不久便出现头痛的症状,刚开始他以为是疲劳所致,但四五个星期之后,他头痛的状况变得更加严重,于是他断定头痛的症状是由佩戴谷歌眼镜引起的。

巴雷特在谷歌眼镜的社区网站,找到了一些和自己有着相同状况的用户,其中有用户表示眼睛在佩戴谷歌眼镜时,长时间地往上或右上方看是引发头痛的原因。

全文阅读

可穿戴设备蓄势待发

随着谷歌、三星和苹果等科技巨头相继投入巨资开发可穿戴设备产品,该领域市场在2013年逐渐升温。无论是科技企业,还是体育用品和服装等企业,都已经纷纷涉足这一领域,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手环,以及智能鞋和智能衣等新兴产品层出不穷。可见,随着科技的发展,除了IT企业在不断地革新自己,就连传统产业也在加速IT化转型,可穿戴设备热潮迅速兴起。

研究机构也纷纷看好这一市场。美国弗雷斯特研究机构的报告《智能身体,智能世界》认为,新一代计算技术的革命将来自于具有网络及传感功能的穿戴式智能终端。据市场研究机构IMS预测,到2016年,可穿戴智能设备的全球出货量将达到660万件,市场规模可达60亿美元,而相关的应用市场价值无法估量。

什么才是可穿戴

听到可穿戴技术(或者可穿戴设备)这个词,很多人想到的可能是以下几种产品:谷歌眼镜、耐克的FuelBand和Nike+。三星的粉丝们还有可能第一时间讨论刚刚不久的Galaxy Gear。

如同绝大部分新兴技术的发展轨迹一样,可穿戴技术也在经历着“造势”这样一个初期阶段。在这个时间段内,一些新奇的产品很有可能会独领,并成为新兴技术的代名词。无论是谷歌眼镜、FuelBand,还是Galaxy Gear,都处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

但是,这些流行产品并不能完全涵盖可穿戴技术的全部。

实际上,目前国际上对于可穿戴技术的定义并不是非常详尽。维基百科仅仅用一句话就定义了可穿戴设备,“是一种整合了计算机和先进电子技术的衣服或者穿着附件。”

这种语焉不详的描述显然并不能够准确传递可穿戴技术的实质。概念的不明确,让可穿戴技术成为了一种似乎虚无缥缈的噱头,谁也不知道可穿戴技术究竟能带来什么。《财富》杂志的撰稿人Cyrus Sanati就提到说,可穿戴技术这个市场竞争极其激烈,进入门槛也低得出奇。而且,这个新玩意儿的实用性也让人怀疑,它很可能只会吸引一小部分不入流的技术极客和那些周末健身族。

全文阅读

可穿戴设备的未来

智能手机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高潮,下一个接棒者是谁?智能可穿戴设备很有机会,但绝不会是现在的样子,在新技术的助推下,它们的未来会更精彩。

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还在如火如荼地展开着,而新一轮的市场争夺战也已经拉开了帷幕。Google Glass引燃了导火索,苹果和三星都整装跟进,这使2013年被称为“可穿戴计算元年”。在巨头们的带动下,各种贴着“智能”标签的腕带、手表、眼镜甚至球鞋都纷纷冒了出来。各种研究机构也跟风纷纷出来预测。根据研究机构IMS提供的数据,2016年可穿戴技术的市场规模将超过60亿美元。而市场调查机构高德纳咨询公司(Gartner)更是乐观地将这一预测调高至100亿美元。后智能手机时代,仿佛将会是智能可穿戴设备唱主角的时候了。

可穿戴设备这一概念最早于上世纪50年代就已在美国被提出,可穿戴设备是指能直接穿在身上,整合进用户的衣服(配件),甚至植入用户身体中的相关科学技术和设备。利用这些技术和设备,我们可以更轻松地获取信息、发出指令,或者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质。

过去可穿戴设备往往活跃在一些专有领域,如医疗、体育训练等,一直没有被大众消费市场所接受。直到Google Glass带来振奋人心的概念和应用,普通用户才开始真正关注智能可穿戴设备,但这一设备的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价值,因为作为开发模型的它代表的是未来可穿戴设备的设计愿景。Google Glass目前仍旧只是Google推出的一个开发模型,它目前所展出的全新特性,无论是语音控制、根据情景实现信息推送还是拍照控制等,都只是演示模型,尚不具备完全产品化的能力。Google希望通过Google Glass这个设备和具备指导意义的应用案例,吸引更多的开发者加入到Google Glass的开发项目中。

现实的可穿戴设备要“骨感”很多,在我们的概念中,现在被市场炒的火热的各种智能可穿戴设备至多算是处于起步阶段。这些刚上市不久的智能腕带、手表等设备与以往的设备相比只是增加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并支持将获取的人体信息数据上传至个人PC或云服务器。例如,目前主流智能腕带只能记录我们各种运动的情况,并将这些数据发送到智能设备的App中或者设备厂商的官网上,这些数据只能被用以分析我们的运动状况,甚至无法提供我们血糖变化的情况,和运动过程中各器官面临的压力等信息。未来智能可穿戴设备能够带来的精彩远大于此,会彻底超乎我们的想象。

如何定义现代的智能可穿戴设备?CHIP认为应当分为3个层次来看待,首先是传感器,它是让可穿戴设备有别有我们智能手机的根本,传感器可以帮助设备获取人体的各种信息和状态,也可以帮助设备把计算的结果反馈给用户。小到一个麦克风、大到一件温度感应T恤都在此列。无论是新兴的传感器如深度信息、肌肉信号、脑电波等,还是传统的将多种常见传感器组合起来的模型,最终的目的都是能够让未来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可获取到的信息极大丰富,可实现的功能更加出众。其次是可穿戴设备的设计形式,目前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仍旧遵循着代替用户原有穿戴物件的设计思路,例如腕带、T恤、手表等,而这种设计理念正在被逐渐发散,未来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将以我们意想不到的形式存在,它可能是纹身、药片或者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将设备自身的存在感降至最低。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可穿戴设备要足够“智能”,这需要依赖全新的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

这3部分的各自发展,以及在未来以各种形式实现的整合,将为我们创造出精彩地智能可穿戴设备。今天我们并不能给出一个智能可穿戴设备的未来模样,但是我们却知道最新的传感器技术,最有趣的可穿戴设备形态以及最炫酷的智能计算技术。在本期的封面故事中,我们将分别介绍这3部分各自的发展前沿,通过将这些新鲜的技术与设备形态相互组合,我们将能够看到未来智能可穿戴设备的一些面貌。

声音

全文阅读

可穿戴设备的创业机会

自从第一款谷歌眼镜诞生以来,可穿戴设备就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兴趣和议论。有人说,可穿戴设备将颠覆智能手机市场,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也有人说,可穿戴设备依然只是概念,并没有多少创业机会。

2013年,可穿戴设备是科技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2014年,可穿戴设备成为CES展会上耀眼的明星。在2014年的CES展会上,各种可穿戴设备可谓是无处不在,包括智能手表、智能眼镜、智能腕带和智能头盔等。可穿戴设备已成为继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后,最值得期待的数码产品之一。

可穿戴设备将成为人的本能需求

市场研究公司Juniper发行的预测报告说,“2018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出货量将达到1.3亿台,10倍于2013年。可穿戴设备市场规模将由今年的14亿美元增长到90亿美元”。

来自速途研究院的《2013年可穿戴设备市场分析》数据则显示,2011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为90万台,2012年增长到230万台。可穿戴设备市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爆发也随之火热,预计2013年市场出货量将达到765万台,增长232.61%。速途研究院预计,2015年该市场出货量将达到4430万台。

我们非常看好可穿戴设备市场,因为可穿戴设备对用户的积极意义和未来市场。首先,现实可穿戴设备对用户具有积极意义。比如智能手环,它通过科学的仪器让用户了解更多更详细的个人身体数据,对用户控制运动及睡眠有着很好的帮助。用户根据数据还可以调整亚健康的生活习惯,来让身体适应更好的生活健康环境。此外,智能手环还能够连接社交网络,用户通过和朋友分享大家的健康数据,互相比较、激励去努力保持健康的生活状态。PC时代,鼠标、键盘、显示器是人类身体的延伸;可穿戴设备时代,各种可穿戴设备可能成为人类身体的延伸,并能赋予用户增强人体机能的能力。

其次,未来购买可穿戴设备将是人的本能。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可穿戴设备的实质就是一种强化自我的方式,让自己变得更强大,这是每个人的内心渴望。回想一下人们日常购买的物品,从吃的到用的,前者能够帮助人们解决温饱,后者能够帮助人们提高工作效率,强大自己。我们再来想想可穿戴设备对用户的价值,它是人类身体很好的延伸,将成为人类身体的一部分,让人具有超人的能力。试想有一天,可穿戴设备能帮助人类轻松搬动千斤重物,成为“空中飞人”,具有蜘蛛侠的超能力……那个时候,可穿戴设备将成为人类不可缺少的增强装备,甚至是决定性、生存装备,购买可穿戴设备强大自己将是每一个人的本能需求。

可以预见,可穿戴设备普及是迟早的事情。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