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程教学与管理学论文

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主要表现有:上课时靠后坐,甚至前几排都是空的;上课时玩手机、听耳机,心思全在课堂外;上课时昏昏欲睡甚至干脆趴在桌上睡觉,下课时却生龙活虎;上课时聊意正浓、窃窃私语,有的甚至说话声使得老师无法正常讲课;上课时吃东西、随意进出教室等等。总的来看,普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高,其次是职高的学生,最差的是3+2的学生。

(二)教材编写偏重理论化

教材中引用的案例较少,使得相关的理论与现实难以紧密的结合起来;教材中陈述和介绍的管理基本理论较多,很多学生难以掌握;教材课后练习较少,特别是缺乏典型的案例分析思考题等等。教材偏重理论化,较多地介绍基本理论知识,较少地引入社会典型管理案例,使得其很难吸引学生眼球,激发起自我学习的强烈愿望[2]64-66。

(三)教师教学缺乏创新性

教学的内容没有做到或者没有完全做到与时俱进,没有把握时代和社会的经济管理方面的热点和难点,使得教学的具体内容有些陈旧;教学过程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群体发生的深刻较大变化;教学的现代化工具使用较少,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激发学习的欲望和积极性;教学方法偏重于讲述和自我分析,缺乏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我学习;教学中针对不同的班级,授课形式基本一致,较少考虑不同学生类型之间的巨大差别等等。

(四)教学思路僵化较严重

全文阅读

当代课程与教学论分析

摘要 研究“教学什么”和“怎样教学”是课程与教学论的两个基本问题,也是关于教育培养人的理论,居于教育活动的核心地位。课程与教学论要有活力,就必须干预课程与教学问题。本文将对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价值取向、学科特性、功能、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对如何正确地理解和实施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给出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课程与教学论 学科特性 价值取向 功能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1 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价值取向

人类的课程与教学实践活动是根据作为人的需要、利益、希望的表现的明确价值和规范来进行的。课程与教学论是研究处于课程与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人的科学,因此明确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价值取向显得很重要。

当代课程与教学的本质为科学育人,这有两层含义:首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地主动去认识客观世界、发现未来世界、提升主观世界。其次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指引方向。要做到这些,科学的教学观就必须“以学生为本”、“以主动学习为本”,唯有如此才能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彰显生命本质,追求人生价值的意义。

教育教学中的这些追求,使得“以人为本”成为了当代课程与教学论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价值取向。

2 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特性

全文阅读

课程与教学理论研讨

一、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

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是指在一些学科领域中影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基本理论,以及影响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的一些基本理论。这些基本理论是确定课程与教学关系的最为有效的信息来源。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英国学者劳顿的理论基础界定。他明确指出课程的基础学科包括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心理学是一个综合性的科学体系,从多角度和多层次对教学论产生着影响,其理论和方法已经成为课程与教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发展心理学的出现和成熟对课程与教学有着重要的贡献。课程与教学论专家认为课程与教学应当建立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吻合。学校课程作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必然会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教学目标的确立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同样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随着我国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到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是不同的,应该揭示出其隐含的基本假设和价值取向,使课程与教学改革更好地根据确定的目标展开。课程与教学受社会认知方式的影响,对教学过程、师生关系的认知受到社会学思维的制约。任何一门学科的建立都是在哲学观念的指导下完成的。课程与教学是哲学在教学领域的具体化。哲学能引导和支配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几乎所有学校的课程设计都隐含着设计者的哲学思想和观念。社会学提供社会发展、政治经济变革、意识形态和权力变更等方面的思想。哲学史提供知识来源、认识过程、知识类别、价值取向等方面的观念。心理学和社会学都来源于哲学,心理学思想和社会学思想都从哲学观念出发,以哲学假设为基础。

二、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纵观课程与教学思想发展的历史,人们对教学思想的系统研究要早于对课程的研究。对教学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古代教学经验总结阶段、近代教育教学思想形成阶段以及现代教学理论发展阶段。在第一阶段,古代西方的学者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的教学思想,中国古代董仲舒、韩愈、朱熹等的教学思想,为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第二阶段,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迅猛发展,近代教学理论逐渐形成,并且成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对教学理论的发展与实践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这些理论主要包括夸美纽斯、卢梭、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其中,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在17世纪上半期出版,系统地总结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广泛普及教育的思想,构建了系统而连贯的学校教育体系,从而为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基本理论框架。卢梭在18世纪中期进一步发展了自然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发现教学和活动教学。赫尔巴特于19世纪初出版了《普通教育学》,明确提出教育学是一门科学,有着本学科的理论基础,并且系统提出了四阶段教学过程理论,从而把知识教学与道德教育紧密统一起来,使教学论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理论体系。20世纪的教学论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的理论:其一是以认识论和伦理学为理论基础,研究教学的目的、任务、原则、内容、手段方法、组织形式和教学评价;其二是以心理学的研究为理论基础,探讨教学的程序、人们对课程的系统研究相对较晚。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这标志着课程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20世纪中期,美国课程专家泰勒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并探讨了四个方面的问题:学校教育中应该实现哪些教育目标?怎样才能保证这些教育目标的实现?如何组织教育经验实现教育目标?这些教育目标正在得以实现将如何确定?对于这些问题的阐述,已经达到了课程开发理论的最高水平,从而标志着课程开发的最经典模式的产生。

三、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一)课程与教学的分离

在现代教育中存在着的二元论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是造成二者分离的认识论根源。从内容与过程独立的二元论思想出发,课程被看作学习内容或者学习教材,教学就是知识内容的传递过程与方法指导。教材与方法、内容与过程的关系是分离的、独立的。内容与过程关系的这种二元论思想的实质是把知识和知识产生与传播的过程分裂开来,使原本相互统一的整体分裂成相互独立的两个方面。

(二)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全文阅读

高师《物理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新论

摘要:基础教育在教学观念、学生学习方式上有根本的改革,针对这一要求,师范大学的教学论的教学也应该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更新旧有的教学,有针对性地培养新一代的教师。本文从《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出发,在调查研究、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该课程的改革措施:将中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教育研究方法作为教学论的重要教学内容。有效提升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物理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改革 高等教育

《中学物理教学论》是一门由物理学、教育学、心理学、哲学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综合运用这些科学成果来研究中学物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要使学生懂得物理教师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职业,《中学物理教学论》课程具有一种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做一个优秀的物理教师要经过严格的训练,《中学物理教学论》为物理教师提供了广阔的训练基础。这种训练包括职业心理定向;物理基础理论和方法的学习;物理实验技能的训练;物理教育思想和教学技能的训练。

随着基础物理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对物理教师的教育有了全新的要求,怎样在新的背景下改革《中学物理教学论》课程的教学,成为面临的新问题,如果沿用以往的教材内容,很难适应中学物理教学的需要,因而需要建立新的物理教师教育教学的内容与理论。

一、目前基础物理教育改革的现状

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改革,将实现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的转变。此次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主要特征目:改变教学观念:由“文本课程”(由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构成)向“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强调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和学生将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师生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

中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改革的显著特征。学习方式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的力量,因此,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战略性意义。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从本质上讲,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行为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

二、《中学物理教学论》课程的教学现状

全文阅读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研究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师的素质问题日益凸显,语文课程改革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这已成为语文课程改革研究者的共识。

关键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研究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要求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开发学生各种能力。注重学生的实践,增加课内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适应和融入社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特别强调“承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任务的高等院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基于新课程改革理念和教师素养的要求,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进行整合和改造,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第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面向全体学生,激发每一个学生的自信,让每一个学生在其最近的发展区域得到语文素养的提升。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中,都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这一宗旨。

第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要注重语文的多元影响和学生的独特感受;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汉语言文字对语文教育的重要影响。

第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教师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和个体差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要改变原来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刻意追求语文学科严谨的知识系统;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忽视联系现实生活的语文实践活动;过于强调统一和集中,课程变得凝固和僵化的状况。“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全文阅读

论化学工程类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

DNA重组技术可以获得具有特定性状的新型微生物和(或)动植物细胞;新型细胞可以通过细胞、组织培养获得所需要的细胞、组织甚至生物个体;而新型微生物(工程菌)可通过微生物发酵技术及生物反应器技术获得各种生物产品;同时,通过固定化发酵生产的酶来进一步提高生物反应的效率。有别于其他的技术方法,生物技术正以其具有生命作用特征的方式解决人类面临的生存与发展挑战,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契机。生物技术的飞速进步又对生命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的创新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如在化学工程学科中推动了传质与分离工程的发展,膜分离、亲和层析技术等都是由于生物化工产品分离的需求而得以发展的。[4]伴随着基因工程技术发展,更多的产品可以通过生物技术的手段来制备,这势必给化学工程带来新的要求和发展契机。

一、课程教学内容安排

生物工程的内容十分丰富,有限的课时内不能面面俱到地进行较为深入的讲授。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既要保证突出重点内容,又要兼顾知识内容的全面性。此外,还需要引入一些学科前沿成果,以跟踪迅速发展的生物技术的进步。我们对于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特别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

1.组建课程模块,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生物技术的应用发展为导向,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划分成三部分:①绪论,介绍生物工程沿革及前沿。②生物技术基础,详细讲述基因重组技术、蛋白质和酶工程、细胞工程的基本原理,技术路线及特点,旨在帮助学生建立牢固的理论基础、掌握相关技术的应用方法。③生物技术的工程化应用及发展,重点介绍发酵工程、生物医药工程和环境生物工程,通过多个与人类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案例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知识的能力、融汇创新的能力。

2.让学生了解生物工程学科的全貌。课程的绪论部分分别从生物工程的沿革、生物工程的原理及特点、生物技术的应用及前沿发展、生物技术及其产业所发挥的巨大的社会和经济影响力等角度进行讲授,帮助学生标绘出一副生物工程的全貌图:从基础理论的研究突破、生物技术的应用发展、到渗透至各国民经济主要领域中产生的巨大影响,期间产生的反作用又促进生物学基础理论的研究突破。这个过程周而复始地推动着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3.宽泛基础知识面,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生物工程是一个具有丰富学术内容的领域,而本课程课时有限,不能详尽地涉猎各个知识点,因此,如何设置课程内容就成了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本课程对基础知识的教授强调的是“宽泛”而非“深入”,要求课程设置的基础知识教学能够满足学生理解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即可,而对于生物技术的实践应用则给予了重点关注。课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综合性案例,让学生了解从基本原理出发到实践应用的过程,学习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科学思维方式。

4.以生物技术的应用为导向设置教学内容,跟踪学科前沿。在对课程的基本原理讲授后,根据学生的工程专业教育背景和将来作为社会工作者的特点,我们引导学生学习工程化应用方法,这是更为重要的教学环节。这部分教学内容占据了整个教学内容的相当大的比重。如,微生物发酵工程、细胞培养技术使生物技术产品实现产业化;生物医药工程中集中了生物技术研究的前沿方向和热点,各种生物技术在此融合;环境生物工程致力于建立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关系,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课程分别选择这些领域中的主要内容作为重点讲授部分,如转基因动物制药、单克隆抗体技术应用、固定化酶技术及酶法分析、环境污染的生物治理等,安排了较多的教学时间,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生物技术的新进展。

二、教学方法探讨

全文阅读

课程教学论文:课程教学概念与实践初探

本文作者:雒焕国张海钟工作单位:河西学院

各级学校课程教案中教学目标表述举隅

(一)高等学校课程与课时教学目标某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案中的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群体及群体心理的概念,理解学校群体的心理功能及效应;理解集体和班集体的概念和心理特点,掌握班集体形成的过程和班集体建设的措施,掌握班集体中非正式群体特点;理解人际关系的概念和重要作用,了解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某大学心理学课程教案中的教学目标[2],教师使用的是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心理的实质以及心理学研究的任务,了解心理学研究的意义、原则,初步认识心理科学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心理的兴趣与愿望。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育心理学的教案[3]使用的是教学的目的: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理论(学习理论、动机理论、学习的迁移理论等),了解本学科领域新近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能够运用人的心理与行为改变的规律,以及以本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观察、分析学校教育教学中现实问题,并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可行的建议。可是有一个管理心理学的教案使用的是教与学的目标[4]:准确掌握管理心理学的概念和管理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深刻领会研究管理心理学的意义,在一般意义上掌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河北宣化师范学校申书景设计的教育技术学教案中的教学目标是[5]:(1)知识与智能:认识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了解教育技术学发展过程中,影响较大的学习理论;掌握各个学习理论的起源时间,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能够概括出各学习理论与教育技术的关系;能够理解信息技术条件下有效学习的特征。(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能够找出问题,并体验学习理论对教学的影响;能够仔细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有将查找的学习理论进行加工整理与其他同学共享或交流的愿望,体验写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矫正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能够在学习新知识中,感受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对学习的支持,制定出自己的学习方式。某大学人体解剖学的教学目标是:(1)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人体各大系统肉眼结构的总规律,正常、变异和畸形的概念,基本的描述方法,形态与功能的关系,形态结构与发生发展的关系、内部结构和体表标志的关系等;掌握人体各系统的组成、基本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机能意义,临床常用的骨性和肌性标志。(2)智能的培养:自学能力,人体解剖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学生通过解剖实践和阅读教材,掌握要求的内容,教师只作少量的重点讲解。神经解剖学的理论性较强,故讲课内容稍多,但仍强调重点和难点为主,学生要掌握要求的内容仍然离不开实践和自学;基本技能,人体的检查,切开、剥离、暴露和检查器官的方法,正规和系统地观察和描述各器官肉眼结构和显微结构(神经解剖学)的正常形态。(3)通过有选择的病例讨论,初步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和了解人体解剖学与临床的密切关系。(4)组织学生参加课外读书小组,查阅有关文献并写读书报告,进行学术交流。(5)组建课外科研小组,指定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以培养学生的初步科研能力。(6)外语能力,七年制班要求教材、课程讲授和考试的论述题都用英语。其他班则要求熟悉常用的解剖学英文词汇及阅读部分英文参考资料。(二)中等学校课程和课时教学目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大道之行也》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要求[6]:反复朗读,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大意,理清课文层次;领会文章的丰富内涵,理解“天下为公”。再看中学教学目标设计。某高中化学教案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学目标[7]:知识技能,初步了解分散系概念,初步认识胶体的概念,鉴别及净化方法,了解胶体制取方法。认识胶体的一些重要性质和作用;能力培养,通过丁尔现象、胶体制取等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科学思想,通过实验、联系实际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依靠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观点,教育学生关心环境;科学品质,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依靠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观点;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归纳比较、逻辑推理等方法。某高中心理教育课程教案《让世界充满爱》[8]:使用的是活动目标概念:活动课的目的就是想通过该课让学生懂得助人为乐的美德。认知目标:认识到生活中友爱和互助的重要性;情感目标:使学生体验“助人自助”的快乐感受;行为目标: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学会主动对身边的人伸出友爱之手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活动方式是游戏活动,讨论分享经验。人教版初三《数学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教案[9]第一课时素质教育目标:(1)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了解圆柱的特征,了解圆柱的侧面、底面、高、轴、母线、过轴的截面等概念,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矩形;使学生会计算圆柱的侧面积或全面积。(2)能力训练点:通过圆柱形成过程的教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通过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运算能力;通过实际问题的教学,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3)德育渗透点:通过圆柱的实物观察及有关概念的归纳向学生渗透“真知产生于实践”的观点;通过应用圆柱展开图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向学生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通过圆柱侧面展开图的教学,向学生渗透化曲面为平面,化立体图形为平面图形的“转化”的观点;通过圆柱轴截面的教学,向学生渗透“抓主要矛盾、抓本质”的矛盾论的观点。(4)美育渗透点:通过学习新知,使学生领略主体图形美与平面图形美的联系,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层次。(三)初等学校课程与课时教学目标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0]是:(1)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熟练地认、读、写20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形成数的概念;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的能力;在比较数的大小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和对应思想。(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形成估算意识。(3)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4)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5)通过简单的统计活动,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并从中知道简单统计的结果,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的方法,形成初步的统计观念。(6)在日常生活中能用2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了解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形成初步的创新意识。(7)在与同伴交流认数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合作意识。培养学习数学兴趣,养成观察并提出问题的习惯。(8)在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一册《少年闰土》教案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11]:(1)预习课文,学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碧绿、郑重、允许、仿佛、厨房、刺猬、畜生、胯下”等词语。(2)通读课文,从总体上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文章的思路。(3)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部分,指导课后思考练习作业。(4)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是: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入手了解人物的性格、品质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目标理论与课程教学目标的表述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前苏联教育学理论支撑下的教学目标设计概念,教学论部分使用的概念仍然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教学进度计划、教学方案(教案)、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过程、考试、考查、考核等前苏联的概念。查阅当代中国高等师范教育中使用的教育学教材,基本沿袭着20世纪80年代前苏联的教育学体系,素质教育思想也只是作为一种理念,并没有成为学科理论进入教材。由于这样一种现状,无论是小学教师,还是中学、大学教师,在教学大纲或者课程标准制定中,许多教师继续使用传统的概念,比如把教学目标分为知识掌握目标、能力发展目标、技能训练目标。教学大纲制定和教师备课中,采用了解什么知识、掌握什么概念、理解什么原理、发展什么能力、运用什么技术、解决什么问题,或者识记什么、理解什么、应用什么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以全面发展教育理论为逻辑结构设计的教学目标理论,这就是德育目标、智育目标、美育目标。我们的教育学要求教学活动中完成智力开发目标的同时,也要渗透德育和美育,因此每堂课程和课程整体都要设计德育和美育目标。但是,具体到教师的备课中往往很难实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有关美国教学目标设计理论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B.S.Bloom)的理论为代表。他把人类学习分为3个主要的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我国中小学生新课标的教学目标分类主要依据的是布鲁姆等学者的分类方法。九年义务教育阶段17个学科的18种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表述,都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领域,也称“三维目标”,并作为教师设计教学目标、衡量学生学习水平时重要参考依据。在这3个领域中,知识是指事实、概念、原理、规律等;技能是指动作技能以及观察、阅读、计算、调查等技能;过程与方法是指认知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认知过程中人际交往的过程和方法。特别强调在过程中获得和应用知识,学习和运用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般包括对己、对人、对自然及其相互关系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以及做事应具有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这实际上可以看作20世纪以来发展起来的本土素质教育理论支撑下的教学目标设计概念。

课程教案中的教学目标表述形式与话语选择原则

就前述第一小节各类教案来看,既有传统的教学目标理论指导下的教学目标概念设计,也有美国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教学目标概念设计,有的则是新课程改革后按照本土素质教育理论指导设计的教学目标设计概念。比如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的教学目标包括形成概念、发展能力、建立思想、体会意义、形成意识、形成观念、形成能力、发展意识、形成创新意识、培养合作意识、养成习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人教版六年级第十一册《少年闰土》教案教学目标是学会生字、正确读写词语、掌握思路、了解特点、理解含义、体会感情。某高中化学教案的教学目标虽然使用了知识技能、能力培养、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方法,但其二级概念继续是了解概念、认识概念、鉴别方法、认识作用、培养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科学态度。社会心理学教案中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概念、理解效应、理解特点、掌握措施、掌握特点、理解作用、掌握因素。还有心理学课程教案使用的是学习目的与要求,也是通过本章学习,理解对象性质、了解意义原则、认识现状与趋势、激发兴趣愿望。教育心理学的教案使用的是教学的目的:理解概念原理、了解发展趋势、运用规律方法、观察分析问题。管理心理学的教案使用的是教与学的目标:掌握概念体系、领会意义、掌握方法。某高校化学教学论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了解层次,化学教学论的性质地位、研究对象、教学要求;理解层次,内容体系、化学教育的发展和化学教学论的形成。某大学人体解剖学的教学目标设计为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智能的培养包括自学能力、基本技能、病例讨论、课外读书、课外科研等等。这些课程标准、学期教学方案、课时教学方案都是传统教学目标概念表述适当结合素质教育理论的表现。但是,《让世界充满爱》课程教案,使用的就是新概念,即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行为目标。《数学圆柱和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教案则使用素质教育目标这样的概念,分知识教学点、能力训练点、德育渗透点、美育渗透点几个部分,试图把传统的教学论概念与本土素质教育概念结合起来。教育技术学教案中的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智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显然是将中小学新课程标准的概念移植到了大学教学目标设计中。可以看出,无论大学中学小学,大多数教师并没有接受心理学化的教学目标设计概念,《让世界充满爱》课程教案和教育技术学教案的设计者都是有教育学、心理学背景的高校教师,没有教育学背景的教师多数恪守传统概念。虽然有的教师把教学目标或者教学目的改革成了学习目的和要求,或者学与教的目标,反映出了教学新理念,但在具体的目标设计中,还是坚持智育第一,没有把德育目标(态度目标)、美育目标(情感目标)纳入设计之中。我们认为,概念是不断发展的,不同时代,应该根据实践需要,使用适应时代的概念。但应该允许以概念为代表理念的变革有一个过程。课程标准制定和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案设计中,还是使用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这些概念更好一些。课程标准设计中应该使用学习目标或者教与学的目标,教案中应该使用教学目标,课时教学方案或者简称教案设计中具体的概念,还是使用心理学化的认知智力目标、情感态度目标、行为技能目标更好,不过应该增加人格品德目标,使教学活动更符合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理念。

全文阅读

高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

内容摘要:在基础教育新课改革的背景下,高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中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教学问题相当凸显。我们必须对高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标准和理论教学要同实践教学相结合,以适应当下社会对汉语言文学的迫切需要。

关键词:新课程 高校 语文 课程 教学论

一.引 言

自2001年至今,我国九年义务教学新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全面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也正在逐步推开。在基础教育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背景下,社会对高校的课程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师范高等院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的理论性、实用性和专业性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须课程。虽然为了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高师院校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材和教学方面进行了诸多改革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不可否认还存在诸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遵循学生的各方面特点,结合其他学科教学优点,依据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对高师院校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改革。

二.教材体系与教材内容改革

(一)构建科学教材体系。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材应有以下三编构成,即语文课程与教学概论,中学语文教材,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这一教材体系的逻辑关系是:课程与教学理论――课程主体内容――教学技能训练。首先,课程与教学理论,主要是阐述语文课程教学的历史和研究理论,语文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内容,语文教学的过程及其原则,为学生展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此外,通过开设教育心理学和教学法辅助课程能够为学生提供理论依据。其次,语文教师素质教育。通过语文理论教学的更新,是学生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习中明确自身所应达到的标准和要求。第三,语文教学技能训练。主要介绍语文教学的设计技能、课堂教学和课堂管理和评价技能,通过让学生对全国中小学现行各种版本教材的分析,纵横交叉并且立体学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专业知识。

(二)整合教材内容,增删有度。

全文阅读

新课改理念下的“化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改革

[摘要]“化学课程与教学论”作为培养和训练学生如何成为合格基础教育化学师资的一门主干课程,其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中学化学教学质量。鉴于本课程的重要作用,从构建课程群,加强与中学化学教学的无缝对接;实施“认知―体验―实践”三层次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从教能力;改革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创设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等四个方面入手进行了课程改革。

[关键词]新课改 理念 化学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孙凤琴(1962- ),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海洋港口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教学;汤德祥(1963- ),男,江苏扬州人,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海洋港口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有机化学教学。(江苏 连云港 222006)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0-0147-01

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升全民素质,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此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一方面顺应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及时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要求和趋势。新课程改革对高师化学教育专业师资的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此如何应对基础教育新课改的需要,提高“化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为学生将来从事的化学教育教学工作提供理论知识支撑和技能保证,一直以来都是高师化学教育中研究的热点问题。可以说“化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未来基础教育化学教师的素质,进而关系到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改革和发展。

一、构建课程群,加强与中学化学教学的对接

我们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理念为导向,从教师职业持续发展的专业要求和化学师资培养规格出发,构建了以化学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技能训练为主,以中学化学实验研究、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观摩为辅,以教育见习、实习为落脚点的“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并在课程体系中分层次、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强化教师职业技能和专业教学技能的培养。

具体做法如下:第一阶段通过理论课教学使学生掌握化学课程改革与课程标准、化学教材设计及内容建构、化学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以及化学学习策略及其实施等基本知识,从理论上引导学生“入门”,并注意从多角度渗透新课改教育理念。第二阶段通过教学设计、采用微格实训室、学生分组说课、模拟课堂讲课、演示中学化学实验等多种实践教学形式,从教学技能培养训练上教学生“上手”。第三阶段深入中学去见习和实习,从而使理论联系实际,并巩固和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检查学生教学技能的强弱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反馈,以提高“化学课程与教学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通过三个阶段的分层次教学,使“化学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必修课与专业选修课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课内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进而使学生的教育能力、教学能力得到同步发展,使学生毕业后能达到新课程改革对化学教师的全新要求,大大缩短学生从教的适应期。

全文阅读

《中药化学》课程理论课教学实践与体会

[摘要]针对当前社会对中药学人才培养的需求,结合教学现状,从讲好第一课、类比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归纳教学、多媒体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学以及精做练习题等方面对《中药化学》理论课教学进行了探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药化学》;理论教学;实践;体会

[中图分类号] R2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9(b)-0167-03

[Abstract]To satisfy the demand of the current society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talents,combined with the present teaching situation,the theory teaching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mistry is discussed in many ways,such as talking about the first lesson,analogy teaching method,stimuational teaching method,case teaching method,inductive teaching method,multimedia teaching method,a students-centered approach and doing exercises.So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is stimulated and the teaching quality is improved.

[Key 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mistry;Theory teaching;Practice;Experience

《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运用现代化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中药化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中药有效成分的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和检识以及结构鉴定等。《中药化学》是中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占据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是沟通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制药技术的桥梁,尤其在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发展形势下,《中药化学》课程显得尤为重要[1]。但是《中药化学》的理论课内容繁杂而抽象,晦涩难懂,教师讲解难,学生理解难,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理论课教学质量,为实践课程的开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通过分析《中药化学》理论课的教学特点,结合中职生基础知识较薄弱的特点,借鉴国内同行的教学经验[2-3],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1讲好第一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中职生由于基础较差,提到“化学”二字,学生的感觉是知识抽象、内容复杂,对学习产生畏难情绪,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笔者精心准备第一课的内容,首先让学生摆脱“化学”二字,从熟悉的“中药”二字出发,用大量的实例吸引学生的眼球,用精彩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列举从古至今,从中到外等诸多与《中药化学》相关的故事:如中国古人用发酵法从五倍子中获取没食子酸,用升华法制备纯化樟脑,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故事,德国科学家从阿片中分离吗啡的故事等等,同时列举一些常用药物,如麻黄碱、咖啡因、阿托品、可待因、利血平、小檗碱等都是从民间植物药中发掘出来的,教师通过以上故事的讲述,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中药化学》其实就在身边,明白了要学什么。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中药化学》的意义,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了介绍,列举了黄芩的炮制、乌头的炮制、中药“十八反”的配伍机制,麻黄、槐米等中药的采收,小檗碱、紫杉醇等中药资源的开发,实例的介绍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小游戏使学生明白《中药化学》与其他课程的联系:用《中药化学》《中药基础》《中药制剂》三本教材制成供患者服用的制剂,请学生摆出三本教材的先后顺序。小游戏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使学生明白了《中药化学》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以及《中药化学》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位置,从而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学。第一课的讲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