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与教学

课程与教学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程改革与教学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讲究教学策略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必备条件。新课程的教学需要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探讨新教材的教学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提出新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策略。新的课程、新的教学观念,应该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上得以实现、获得体现。这就需要建构一个新课程下的新课堂。

新课程理念下的新课堂,不是对原有课堂教学评价的否定,而是发展与超越,它更多地凸显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作为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充当课堂的组织者、引领者,而不单是知识的传授者。纵观新旧课程,我们不难发现课堂教学出现了情境化、生活化、平等化,学生的学习也逐渐趋向自主化、探究化、合作化。教与学的行为方式的改变,让教师教得自信,学生学得精彩。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先看老师讲课。”那么,在语文教学中要怎样去灵活运用,又将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来贯通于整个课堂教学呢?

一、语文教学,学生参与,自主学习

回顾以前的课堂,基本上都是学生竖着耳朵听,老师在上面滔滔不绝地讲,老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做,在课堂中基本上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也根本不去管学生有没有兴趣学,要不要学,只是一味地注重如何把知识结论准确无误地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只要全神贯注地听就行了。而新课程十分关注课堂上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在语文课堂中要淡化教师的讲,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对学生放手,应当让学生充满生气、生命活力和个性魅力的气息。积极参与课堂,使课堂生机盎然,学生的潜力才会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激发学生求知、奋进的同时,给学生“如沐春风”的愉悦、“如鱼得水”的幸福。以此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提高自主学习效率。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语文教学,教师当好“配角”

新课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准确定位,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而不是教材的代言人、知识的权威。因此,我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努力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当好“主角”、当好“太阳”,教师则不忘当好“配角”、当好“月亮”。“教”始终应该服务于“学”。

三、语文教学,要教给学生方法

方法常常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中介。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掌握了一定方法,就为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因此在识字教学中应注重教给学生识字方法。阅读教学要求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作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在习作实践中学习观察的方法、构思的方法、自我修改的方法。作文教学强调“写真实”,我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写真实的前提下,引导他们善于表现自我,表现有别于他人的个性化作文。学生个性化作文,是学生个性心理的独特反映,这种独特性常常闪烁着创新的火花。

全文阅读

谈课程准备与课堂教学

摘 要:提出全要素课程准备理念,强化课程准备对课堂教学的支持作用。研讨课堂有效传授和“差异化”课堂管理提升教学效果的途径。

关键词:课程准备 全要素准备 课堂教学 自然互动元素 “差异化”课堂管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c)-0-03

课程准备与课堂教学是决定课程教学质量的两个关键过程,课程准备的充分与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现实中,好的课堂教学表现在教师知识精熟、讲解层次清晰、逻辑性强、语言准确且富有感染力、教法手段运用自如、互动自然、课堂管理有效等诸多方面,这不仅体现了教师良好的课堂发挥,更重要的是充分的课程准备的集中显现。好的课堂教学能促进学生知识理解而增强能力,对提升教学效果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课堂教学效果与课程准备密不可分,课堂教学暴露出的各种问题多源于课程准备的疏漏而致。可见,完善课程准备和强化课堂教学是重要的教学研究工作,不容忽视。其中,课程准备的重点应放在影响课堂教学的要素准备,而课堂教学应侧重有效传授知识、组织教学互动、加强课堂管理等方面。

1 课程准备着眼于全要素准备

课程准备要素含备课(备课含备课程知识和备学生)、编写对课堂教学可用性和指导性强的教案、课前准备因素调动等。

(1)备课中教师应精熟课程知识、设计适宜教法手段,以增进学生理解为目标

教师应长期研习课程知识、教法和手段,精通课程知识体系和精髓,简单知识缩减凝炼,重点难点知识要进行深入研究,提炼出层次清晰的课程内容并精熟掌握。研习课程知识应遵循认知―理解―内化的学习过程,运用研读、思考、理解、记忆、讨论、调研、归纳和精炼等学习手段,领会课程知识体系内涵并融入自己的思想。同时要密切跟踪学科知识更新,吸纳新知识。关注相关学科发展动态,丰富自身综合知识储备。“凝练精华,动态更新”以提高自身的学识水平。实现“备课”先“备教师”。

全文阅读

工程力学课程的教与学

摘要:着重介绍在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水利工程类、电厂类等工科专业教学中如何把工程力学理论知识与工程应用实例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工程力学 工程实际 积极和主动 教学质量

广博的知识和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基础,但教学工作的成效,归根到底要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研究教学方法,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力学知识与学生的其他专业课程以及工程技术实际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专业技术的魅力,帮助学生消除厌学情绪,激发学生学习工程力学的兴趣。

近几年来,笔者承担了水利工程类、电厂类等工科专业班级的工程力学课程教学工作,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积累了一些经验,现提出来与大家探讨。

一、“亲其师而信其道”

学生热爱一位教师,就会“爱屋及乌”地喜欢这位教师所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因此,在教育活动中,与学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成为学生喜爱的老师,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和关键因素。

二、引导学生认知力学

工程力学: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是中等职业学校电厂类、水利工程类等工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理论性强,而且与专业课、工程实际紧密联系,是科学、合理选择或设计结构(或构件)的尺寸、形状、强度校核的理论依据。在教学中,我们往往称之为“一座桥”,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就是说,学好工程力学,为后续专业课的应用和拓展奠定了很强的理论基础,也为学生毕业后正确分析和解决生产中有关的力学问题提供了知识上的保证,对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技术应变能力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全文阅读

新德育课程与课堂教学

摘要:由江苏等四省区联合编写的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密切关注儿童生活,关注儿童主体地位:选材源于儿童生活,教材的主角是儿上,教材是与儿童对话的文本,教材呈现的是儿童的文化,是儿童的成长记录册。面对新教材,教育者应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价值观,正确使用新教材,实现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统一。

关键词:新教材;特色;课堂教学

从2002年春天起,笔者参加了由江苏、湖北、安徽、广西等四省区合作、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鲁洁教授任主编的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教参编写组。我们认真学习领会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标准理念,力求全面把握课程目标,忠实体现课程标准内容。我们到学校与教师和学生座谈,并进行调研和试教,了解学生所经历的现实生活问题,把课程标准与儿童生活实际进行对接,着力架构桥梁,完成了从课程标准到教材的再创作,编写出了起始年级的教材,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初审通过,目前已进入实验区实验。

一、新教材的特色

新教材以现代人学观为理论依据,编写目的是为适龄儿童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开辟一条通向生活的通道,提供一个可资对话的文本,以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我们本着密切关注儿童生活,忠实反映课程标准和时代要求的原则,力求促进儿童形成基本的待人处事的价值观念和思考问题的取向。

(一)选材源于儿童“生活事件”,体现综合性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离开了参与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什么目标,也没有什么目的”。道德的形成何以与生活具有密切的联系?道德教育为什么必须以生活为基础?这是由生活和道德的特殊性决定的。生活是人的生命的存在形式。“生活的世界是人的世界,是由人的活动所展开的世界,是人通过人自身的活动而生成的。人在生活中舒展着自己的生命,体验着自己的生存状态,享受着生命的快活和生活的乐趣。”道德存在于人的生活中,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因此教材选取的大多是普通人的生活,是真实的生活,是日常的生活,并以正在进行中的今天的生活为主。

教材从儿童生活出发,不以知识体系为纲,而是以综合化生活中儿童的视野展开,所遵循的是生活的逻辑,而不是学科的逻辑,也不是德目排列的序列逻辑。教材以儿童的生活事件为基本内容,作为一个个生活事件,它的内容必然是综合的,其中有道德内容,有非道德内容,有社会性发展的内容,有科学文化的内容等等,把自然、社会、文化等各种因素进行统整,努力体现一种与生活本身一致的综合课程的特色。

全文阅读

新课程与语文课堂教学

摘 要:理念的转变,是适应语文新课改的根本前提。语文新课改不仅仅只是单一的教材改革,还有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的改革等等。面对语文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确立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展开新课程的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教学;语文观;教学观;学生观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0-0105-01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课改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改革的核心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自主地探究知识。要实现这样一种转变,前提条件是教师的教学方式首先必须有一个质的改变。由于多年来的应试教育,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都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呈现出单一、落后、封闭、专制等特点,不仅与当前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脱节,而且与学生的身心特点、成长规律及生活实际相违背,严重地制约了教育的发展,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素养的提高。但是,由于多年的思维定势,要改变这种局面,对我们广大教师来说,无疑是一场新的挑战。要取得课改的成功,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必须怀着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地、热情地、高度负责地投入课程改革的实践,必须彻底地更新观念,努力地转变教学模式,真正用全新的语文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一、教师要建立全新的语文观

语文是什么?语文是基础,是工具,但是,我们在强调它的基础性和工具性的同时,却忽视了它的重要内涵——人文性。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更要引导他们从教材中去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自觉地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教师必须建立全新的教学观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而教学观念的更新,又是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因为观念是行动的灵魂,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和行为都是从新的教育观念中生发出来的,教育观念不转变,教学改革便无从谈起,课程改革便会流于口号和形式。

全文阅读

新课程教学改革与数学课堂教学分析

摘要: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门非常抽象的自然科学,对于正好处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过度的他们来说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的操作能力、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由内而外的创新能力,从小培养学生主动地接受和理解数学知识,只靠老师的讲授是不可能起到理想的作用的。《新大纲》明确提出:“在教学时,要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因此,我们每一个执教者都要高度重视数学课堂教学。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改革下;数学课堂教学

1课改下的数学课堂应更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获得新知识探索新事物的重要因素,在学生学习中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学生在学习中一旦对某种学习产生兴趣,他们的注意力就会加倍集中,认识新事物就会很敏捷和快速,并且有主动深入了解新事物的动能,他们的学习情绪就会加倍增长,思维也会随着更加活跃而有创造力创新力,他们的学习行为就会随着兴趣而更加强烈和持久。所以我们在平时上课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样一来不但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所要学的知识,从另一层面上说更加促进学生们的潜在智力因素的调动启迪和发展。

2课改下的数学课堂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全员参与

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都知道,教育的本质在于孩子们能够主动参与,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们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只要能主动参与到他们的学习中去,他们就能用自己的思维的方式和方法主动的获取知识、理解知识和道理。所以我们平时在课堂上要注意,必须要给予学生们充足的活动空间、想象空间,不管他们发现的知识是哪个层面的,是浅显还是深奥、是简单还是复杂,其实都是他们自身真实体验的感受得来的,实现了能够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新知识的理解性和探究性。还有就是有的学生在理论方面存在不足,但是呢他们的动手能力非常棒,能够取长补短,在实验过程中他们能够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动手的长处,把实验做得有声有色,从而就会得到鼓励,并且十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力和自尊心,从学生心理上消除了“数学难学,就是学不好”的一切不利于学习的客观因素,就会在自己内心出现一定要学好数学的心理趋向,就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数学的环境中去,引导他们参与学习的主动动机,能够使他们克服障碍主动进取、以学为乐,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加倍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调动起学生们主动学习的行动和欲望。

3课改下的数学课堂应更加关注培训学生的良好习惯

在小学教学阶段我们都知道要着重培养孩子们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培养学生们的综合自身素质的前提条件,是全面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数学教学课堂要注重对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塑造。在教学中多进行趣味性、直观性、新颖性的教学体现和直观体验,在发展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孩子们的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还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切合这个阶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符合他们对知识和认识规律和正确理论导向,培养他们在学习数学的时候邮不愉快的情绪向愉快的情绪活动气氛转换,这样才能使他们实现由不喜欢数学到喜欢数学学习、再由喜欢数学到努力学习数学这一正确层面上来,最后发展到刻苦学习和钻研数学知识的良性循环过程上来。我们注重培养和引导他们在每个学习层次的学习活动中取得一点点成功的喜悦和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钻研的精神,形成不断进取、不断钻研、主动去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自立探究、努力进取的现代化的新型人才。

全文阅读

课程教学与管理学论文

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主要表现有:上课时靠后坐,甚至前几排都是空的;上课时玩手机、听耳机,心思全在课堂外;上课时昏昏欲睡甚至干脆趴在桌上睡觉,下课时却生龙活虎;上课时聊意正浓、窃窃私语,有的甚至说话声使得老师无法正常讲课;上课时吃东西、随意进出教室等等。总的来看,普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高,其次是职高的学生,最差的是3+2的学生。

(二)教材编写偏重理论化

教材中引用的案例较少,使得相关的理论与现实难以紧密的结合起来;教材中陈述和介绍的管理基本理论较多,很多学生难以掌握;教材课后练习较少,特别是缺乏典型的案例分析思考题等等。教材偏重理论化,较多地介绍基本理论知识,较少地引入社会典型管理案例,使得其很难吸引学生眼球,激发起自我学习的强烈愿望[2]64-66。

(三)教师教学缺乏创新性

教学的内容没有做到或者没有完全做到与时俱进,没有把握时代和社会的经济管理方面的热点和难点,使得教学的具体内容有些陈旧;教学过程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群体发生的深刻较大变化;教学的现代化工具使用较少,不能很好地吸引学生,激发学习的欲望和积极性;教学方法偏重于讲述和自我分析,缺乏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我学习;教学中针对不同的班级,授课形式基本一致,较少考虑不同学生类型之间的巨大差别等等。

(四)教学思路僵化较严重

全文阅读

课程改革与数学教学

摘要:文章对数学课程教育改革进行了探索和讨论教育的本质,提出了适应当前形势需要的崭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

关键词:数学课程;新形势;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3-0139-01

高中数学教学的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品质,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观点显得尤为重要。它直接影响了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模式。我们不再提倡"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更加关注每个学生能力的发展。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既教给了学生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是每个教师都关心的问题。如何更好的使学生掌握这门课程,在文中浅谈一下自己的几点看法。

1.认清数学课程新形势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标的这种定位,旨在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是让学生有动手实践的机会。通过"动手实践",学生不再惧怕数学,而是感到富有情趣。这样看来,动手实践的学习方式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激发兴趣,增强自信,又能化解学习的难点,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确实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二是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动性。近几年来,关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新名词层出不穷,如:"合作学习"、"超前学习"等等,经本人仔细思考发现,尽管这些学习形式的分类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都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生活经验和观察思考,主动获取知识,独立发现并解决问题。教师更应弹性地使用好教材,做到"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三是注意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维、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因此,必须把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落到实处,使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2.更新教法,引发学生共鸣

全文阅读

《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与问题学生教育

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有数个问题学生,对这些问题学生,有时教师或家长花了很多时间进行教育,所起的作用却很小,而他们在进步过程中反复性特别大。问题学生不仅他们本人难以健康成长,更严重的是他们对班集体的破坏作用。人数不多,能量不小,他们常捣乱课堂,影响教学秩序;他们牵制班主任和教师的工作,有不少班主任和教师的业余时间全被处理这些孩子的问题占去了,没有精力考虑整个班集体的建设;问题学生有很大的影响力,他们很容易影响其他同学,有的班主任不得力的班级,问题学生控制了局面,有的同学怕他们,有的同学学他们,很快变成了乱班。在小学阶段,教师可以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加强对问题学生的教育,有时却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一、问题学生的类型

(一)纪律型:不遵守课堂和学校纪律,上课时喜欢说话,做小动作,别人回答问题时在旁边起哄,顶撞教师,影响他人上课和自修,对班级授课影响较大。

(二)学习型:不愿意学习,对学习没有兴趣和动力,上课时心不在焉,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不完成作业,考试时舞弊,学习成绩较差。

(三)品德型:欺负同学,打骂同学,爱恶作剧,小偷小摸,抽烟喝酒,与社会上的不良人员来往。

(四)自我中心型:以自我为中心,有较强的自尊心,爱出风头,表现欲强,要同学服从他的意志,经常在上课时和与同学交往时我行我素,不考虑他人的感受。

二、问题学生的根源

(一)个人因素

全文阅读

当代课程与教学论分析

摘要 研究“教学什么”和“怎样教学”是课程与教学论的两个基本问题,也是关于教育培养人的理论,居于教育活动的核心地位。课程与教学论要有活力,就必须干预课程与教学问题。本文将对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价值取向、学科特性、功能、内容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对如何正确地理解和实施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给出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课程与教学论 学科特性 价值取向 功能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1 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价值取向

人类的课程与教学实践活动是根据作为人的需要、利益、希望的表现的明确价值和规范来进行的。课程与教学论是研究处于课程与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人的科学,因此明确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价值取向显得很重要。

当代课程与教学的本质为科学育人,这有两层含义:首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地主动去认识客观世界、发现未来世界、提升主观世界。其次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指引方向。要做到这些,科学的教学观就必须“以学生为本”、“以主动学习为本”,唯有如此才能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彰显生命本质,追求人生价值的意义。

教育教学中的这些追求,使得“以人为本”成为了当代课程与教学论最为核心、最为重要的价值取向。

2 当代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特性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