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思政论文

课程思政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改要求思想政治课程生活化论文

【摘要】在新课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发掘、整合生活素材,将其融入课程知识,这将有利于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要用心筛选生活素材,构建学生内在的心理体验、感悟,要创设多元化、个性化、生活化情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新课标生活化课程教学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体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求,重视教学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效果,将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中,以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结合的课程模块。而生活素材是构建学生与文本知识的桥梁和纽带,课堂教学应设计一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过程。因此,新课改要求我们要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现行的教材,以学生实际生活为依托,合理整合课程资源,把知识与生活融会贯通,活化课标教学。

1,新课程教学中‘.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含义

首先,“贴近学生”是指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的学习、情感、思想和心理。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高中学生在思想、心理、情感等方面呈现新情况、新特点。另外,由于高考升学压力大,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存在不同问题,家庭经济条件有贫富之分。因此,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的理论知识和德育理论,还要关注学生学习、情感、思想和心理的现状,关L经济贫困学生和学习困难学生,帮助他们解决成长的烦恼和困难,进而引导学生树立自信。

其次,“贴近生活”是指教学内容要围绕学生实际生活。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新课程教学实践应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应当贴近我们的实际生活,尤其是贴近学生生活。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要讲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讲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还要讲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讲学生身边的人与事。这样,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就不是空谈理论,而是具体的,具有指导作用。

最后,“贴近实际”就是贴近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贴近实际”要求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说明理论,最终提高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在课程内容生活化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细心发现,挖掘生活素材,一定要对生活素材进行认真筛选,力求内容丰富,品位高雅,引领学生在这种生活背景中进行体验,使学生能自主获取自身发展的资源和力量。这样,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能透析事物本原,领悟生活真谛。

全文阅读

构建高校隐性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课程构建的必要性

(一)隐性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对学生的作用是通过施加某种教育影响而改变学生对事物的看法和认识,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也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向人们传递某种价值观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保证社会的文明进步。由此可见,隐性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一致的。

(二)隐性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必要性

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高校大学生思想上受到的教育不只是局限于课堂上,大学生在这信息爆炸的时代出现了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特点,他们乐于创新,追求独立和个性,思想政治教育却仍然停留在口号宣传或一般的理论灌输上,没能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其结果只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隐性课程形式的多样性特点能够覆盖生活空间,扩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渠道,实现教育生活化。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校方面原因

传统应试教育的束缚。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要求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围绕着学习成绩这个中心而展开,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和老师水平的唯一尺度,无形之中将显性课程摆到了最重要的位置上。在此情境下,学校很少有精力和时间去关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周期长、结果具有非预期性的教育形式,从而造成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开发不足且滞后。

全文阅读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一、我国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1.学校重视程度不一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职院校承担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必要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基础,熟练掌握主干技术,侧重知识的实际应用,重视实务知识的学习,强化学生们职业技能的训练。在这种培养目标的驱使下,有的高职院校对思政教育课程(以下简称思政课)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思政课课时缩水、教师不专业、学生忙应付的局面。

2.课程设置长短不一

在我国,一般的高职院校学制为三年,学生在校的前两年主要是学习专业理论课和公共基础课,不少学校为保证专业课的学习时限,包括思政课在内的一些公共课学时往往被刻意压缩。如根据国家文件要求,高职院校需开设三门思政课,其中要保证每周3学时的思修课教学时数,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要达到每周4学时,据相关调查,我国不少高职院校在安排思政课时上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缩水。缩水后的思政课学时,同时还可能收到见习或实习的影响,在课时上也不能保证足额完成。

3.教师授课方式不一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各高职院校开设的思政课,作为承担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任务的老师,他们是思政课堂上的主导者。为达到思政课在高职院校特殊的育人效果,一个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团队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全力打造一只既有坚定思想,又能与时俱进,既有坚实的思政理论知识、又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的教学团队。这个团队能把枯燥的思政课变成活泼有吸引力的课程,提高大学生们的兴趣,让他们喜欢上这些课程。

4.学生学习兴趣不一

全文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论文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目标的思考

(一)社会发展目标

社会发展目标是社会期望在课程目标中的具体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的社会发展目标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专业的培养目标相一致的。其培养目标为:培养党政工作管理干部和学生工作管理干部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因此,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本专业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还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讲授与传播方面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和较强的社会实践基础,成为能够在高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学科知识目标

学科知识目标是课程目标实现的载体。学科知识目标会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要求上,具体表现为:要求研究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有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能够基本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历史经验,比较系统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研究方法,充分认识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认识。

(三)心理发展目标

心理发展目标是课程目标的核心。具体表现为:在认知发展领域,能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方法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在情感领域,能够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形成较高水平的专业态度和专业价值观;在行为领域,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能够运用心理学原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的思考

全文阅读

研究生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目标的思考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特点,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目标的建构应体现出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

(一)社会发展目标

社会发展目标是社会期望在课程目标中的具体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的社会发展目标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专业的培养目标相一致的。其培养目标为:培养党政工作管理干部和学生工作管理干部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因此,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本专业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还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讲授与传播方面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和较强的社会实践基础,成为能够在高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学科知识目标

学科知识目标是课程目标实现的载体。学科知识目标会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要求上,具体表现为:要求研究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有较为全面、系统的了解,能够基本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历史经验,比较系统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研究方法,充分认识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认识。

(三)心理发展目标

心理发展目标是课程目标的核心。具体表现为:在认知发展领域,能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方法从事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和实际工作的能力;在情感领域,能够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形成较高水平的专业态度和专业价值观;在行为领域,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能够运用心理学原理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解决现实问题。

全文阅读

研究生课程思想政治论文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的思考

课程内容是课程改革的载体,课程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质量。以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内容常常难以处理好研究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的差异,过于关注课程内容的知识完整性与学科基础性,导致研究生课程成为本科生课程的简单延续,在注重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弱化了研究生课程的学科探索与科研训练的功能;与此相反,有些学校则忽视研究生课程建设,以和科研立项代替课程学习,或以协助导师完成课题研究、翻译外文资料等作为课程内容,忽视了研究生课程的学科理论深化的作用。针对当前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特点,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的建构,一要充分反映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成果,特别是国内外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二要坚持科学性、系统性的原则。围绕这一指导思想,在确定具体课程内容时,要有针对性地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课程内容既要突出理论研究的重点问题,又要遵循学科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性;其次,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突出学科特色;最后,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态度和精神。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方式的思考

在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之中,课程教学方式的变革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再好的课程教学内容,如果没有科学的教学方式,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以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课程教学方式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例如:教学方式运用单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充斥课堂;教师习惯于专业知识的传递,虽然也会考虑学科知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但忽视对学生智慧的启迪和思维的训练,也漠视学生应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拒绝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不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导致学生难以建立起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专业价值观。针对当前研究生教育在课程教学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课程特点,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应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单向传递学科知识”的教学方式,建立和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能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并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方式具体确定为:主要采用系统讲授、研讨、师生问答、案例分析、行为体验等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进行,通过系统的知识讲授,使学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为其将来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准备。通过师生问答、研讨、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双主体学导式”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进行研究性学习。结合课程内容安排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增强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

作者:王丽荣单位:吉林大学

全文阅读

思想政治课程理念教学管理论文

论文摘要:新课程理念给传统的高中政治教学带来了新的活力,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解决传统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弊端和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以顺利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是本文所要探讨的。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学生主体作用

教师主导作用方法

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存在着诸多的弊端,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兴趣不高,主动参与意识不强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政治教师,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新标准的试行为我们解决这一弊端提供了机遇。当然,随着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又会遇到新的问题。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解决传统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弊端和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呢?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两点:

一、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长期以来,学生普遍对思想政治不感兴趣,甚至有学生把政治课看作是枯燥无味的代名词,政治课上大多数学生都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课堂教学的效益之低可想而知。这种状况的形成固然有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的原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教法陈旧单一,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会有主动参与的意识,因此要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教师就应当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采取各种教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创设情境

新课程理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把新课程模块建立在了生活的基础上,因此我们在创设情境时,不仅要考虑到情境在形式上活跃课堂气氛的功能,更应注意情境的内容必须来自生活,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高一经济常识《价值规律》一课时,我受《老汉杀鸡》漫画的启示进行了《蛋市》情境创设,我让一名同学扮演养鸡场的老板,部分同学扮演成卖鸡蛋的,另外一些同学扮演成买鸡蛋的,模拟蛋市交易,要求“老板”根据“蛋市”供求关系的变化和鸡蛋价格的变动及时作出是扩大规模多养鸡多生蛋以赚取利润还是杀鸡以减少损失的决策,并要求大家对“老板”的决策进行评价。结果,“老板”的每一次决策都会引起激烈的争论,争议双方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书上的知识。由于这种情境贴近生活,并在形式上具有趣味性,因此在浓厚的兴趣支配下,每个同学都不自觉地成了课堂的主体,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

全文阅读

剖析中学思想政治课程中的荣辱观思想论文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学;荣辱观教育;渗透原则;策略方法

论文摘要:加强对高中学生以“八荣八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具有重要意义。而思想政治课是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主阵地,为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内容,创设教学情境,优化教学方法,引领学生感受、体验和实践,提高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荣辱观是指人们作为个体或者集体成员在荣誉和耻辱问题上的基本观念,是关于光荣与耻辱的道德评价体系和道德评价标准。它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八荣八耻”是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系统阐述。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道德基石,是凝聚人心、促进社会和谐的坚强纽带,是培养千百万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迫切要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实施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须在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上狠下功夫,引领学生认知、体验和实践。

(一)坚持教育原则

1.坚持主体性原则,积极开掘教育材料。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学校教育应当人性化,应当以情意教育和人格培养为主,以知识教育为副。正如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一般,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也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使学生懂得自己不仅是接受知识的主体,更是人格发展的主体。利用教材中许多个性化的荣辱观教育材料,既不挤占教学时间,又体现了教材使用中的创造性。思想政治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主体差异性,关注每一个学生,解决每个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这样才能因人而宜、因材施教,挖掘出每个学生的潜能,培养、发展具有较高人格修养的人才、教师应本着教书育人的宗旨,做荣辱观教育的“有心人”,把教材中包含的情意教育和人格培养的内容挖掘出来,摸索出渗透的规律,适度地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教育,对学生的不良习气和错误认知给一千疏导和纠正,将正确的思想和人生观“渗”、“润”到学生的灵魂中去

2.坚持指向性原则,增强教育的目的性,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荣辱观教育,不同于专门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课程,不能作系统的荣辱观教育。每次教育要有的放矢,切实解决存在中的实际问题,不能泛泛而谈

3.坚持随机性原则,保证思想政治课的本色。成功的教育是让受教育者感觉不到教育的教育。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只要有机会就进行荣辱观教育,不能牵强附会,把思想政治课变成专业的荣辱观教育课,从而失去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重心、

全文阅读

论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政课程教学中的传播机制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传播和文化整合的过程,其文化本性要求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必须按照教育目的,同时遵循文化的规律,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作为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传统文化构成了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化语境,也为思政理论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因而,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播机制建设,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机制

所谓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和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即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为政治服务的意识形态教育,但同时,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学生的过程也是一个使其由“自然人”转变成“文化人”的过程――“文化化人”的过程,充分地表明了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具有文化属性的学科。本文尝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展开讨论,揭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的辩证意义及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传播机制。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意义

几千年以来,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主张的仁爱、诚信、爱国、奉献和自强等美德,作为中华民族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前仆后继,奋力拼搏,推进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如果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息繁衍中形成的具有稳定的共同精神、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精神成果的总和”,那么“它已经深深地内化为人们的心理素质和民族性格,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制约人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力量。”[2]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及其美德的教育,是思政理论课教学研究与改革的迫切需要,也是提升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及效果的必然要求。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化语境。人总是存在于在一定的文化生态环境之中,当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把传统文化内化为人的精神基因时,便赋予了个人主体以一定的思想、观念和国民性。因此,人们在行动的时候都不可避免地带着一定的性格倾向和的隐性文化素质。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隐性地支配着中国公民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这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前提和现实基础。对于中国的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优秀传统文化是用之不尽和取之不竭的源泉。作为一门培育四有新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能否真正发挥功效,必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实现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张祥浩教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塑造人和培养人的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它与马列主义,与现代化并不冲突,而且可以相互融合。”[3]王东莉也主张,“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必须植根于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深厚土壤中,对民族文化传统进行创造性的价值吸收和开发利用,进行重新开掘、认识和评价,……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4]在某种程度上,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已经构成了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成为中国国情的基本组成部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离开社会整体文化发展环境的制约,不可能游离社会文化发展的格局来进行封闭工的教育,而只能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积累上进行。”[5]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为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素材。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内容,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教学素材。比如说,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教育的重要目标。而中华民族无疑有着优秀的爱国主义传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为公”、“克己奉公”等精神,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因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就能不断地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再如,孝道教育历来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及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我国古代,有所谓“百善孝为先”的说法,它要求我们尊敬师长,孝敬父母,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应有的品德,也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所在。然而,当下社会出现了一些极为不好的现象和风气,如不孝顺父母,甚至辱骂父母、伤害父母等事情也时有发生,这些都是同中华民族传统和美德相悖的。因此,在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传统的孝道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还有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自强教育等,都是培养“四有”新人以及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也都需要我们认真的进行传统优秀文化的教育。

当然另外一方面,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自身包涵的不好元素,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去粗取精,去除糟粕。初文杰提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的历史积淀,难免会带有时代的局限性。”[6]因此,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同时,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正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局限性,避免其腐朽文化内容对学生思想的负面影响。比如说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整体主义原则是其最重要的道德准则。它崇尚封建统治集团的利益远远高于个人的利益,个人在国家整体利益面前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就是要求人们遵守三纲五常。总而言之,“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对影响人们思想建设的落后的传统文化进行严肃认真的清算,批判和改进其中的不良传统,开创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7]

全文阅读

剖析中学思想政治课程诚信元素渗透论文

论文摘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诚信在个人素质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笠。高中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关健时期,而高中生则是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与希望。高中生的诚信状况,是衡量其今后是否能成为国家合格人才的标准之一。

论文关键词:诚信;政治;教育

一、高中生诚信现状及表现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学生的诚信或道德问题,这其中包括普通百姓、专家学者甚至政府官员,当然学生本身、家长以及教师对这个问题也都尤为关注,由此凸显出学生诚信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人们对学生诚信或道德问题的关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业中的诚信问题。在目前的教育体制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高考的压力迫使学生不得不注重对学习成绩的追求。学生的学习成绩与自身的各项利益都有着紧密关联。成绩好的学生能够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得到比较积极的评价或反馈;而成绩不好的学生所得到的评价或反馈中则以消极的居多。这些也迫使学生不得不重视自己的学习成绩,也促使他们希望自己能有一个好的成绩,从而能够得到更多正向的评价或反馈。一些学生平时不好好学习,每到作业和考试的时候只有试图去抄袭别人的答案;尤其是在比较重要的考试时,作弊现象可谓是屡禁不止,一些学生为了得到较好的成绩,采取夹带、偷看、收买别人的答案甚至偷盗试卷等不诚实的手段这不仅会影响到他们良好道德品格的形成,还会妨碍整个青少年群体的健康发展。

(二)日常行为中的诚信问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所表现出来的诚信与否,也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很多学生认为只要在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能够做到诚信就可以了,但事实恰好与此相反,要想提高自己的诚信水平,需要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同时还要持之以恒。“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只有从一些看似“小”的事情上做到诚信,才有可能全面提高自己的诚信水平。但在实际生活中,仍有不少人不能做到这一点,比如乱闯红灯、随地吐痰等。除此之外,学生在经济、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表现也不尽人意。不少学生为了获取较多的零用钱,不惜欺骗自己的父母,甚至老师和同学。在人际关系上,主要是同学彼此之间不很信任,不愿意说真话。学业诚信确实很重要,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其他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诚信也不容忽视,因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人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还要让人在德智体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思想品德中的诚信问题。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必不可少的。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我们的祖先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年轻一代要在扬弃的基础上形成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思想品德观。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强调培养学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诚实守信、乐于助人、敢于奉献的精神和作风仍然必不可少。如今,不少中小学生都不完全具备或养成上述优秀的品质。在学校,铺张浪费的现象比比皆是。至于艰苦朴素的作风,更是很少学生能够养成了。

二、高中生诚信问题存在的原因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