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范文精选

课程思政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课程”;融通路径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融通理论(以下简称“融通理论”)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

一、“融通问题”的必然性与可行性分析

从必然性看来,要从目标这一维度去考查融通问题的必然性。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键要发挥课堂作用,切实发挥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协同育人作用。立德树人是根本任务,而育人的主要路径在于充分利用思政课课堂教育,各专业课要将专业知识与价值引领有效结合,寻找、挖掘德育元素,“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成长。总书记强调“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贯彻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2]。因此,加强思政教育,落实“课程思政”,实现二者相互融通、相互合作,不仅树人,更要立德,从而真正为社会、为地方培养高品质、高素养的技能型人才,推动社会和地方发展。从可行性看来,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角度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既对立又统一,实现二者的相互融通具有可能性和可行性。从课程类别上看,思政课与专业课属于高职院校不同类型的课程,但是二者在育人目标上是一致的。所以可以以实现德育目标为出发点和着眼点,统筹兼顾,实现二者的相互融通。因此,专业课、通识课不能仅停留于知识层面的教育,要解决二者育人过程中长期存在的“两张皮”现象,要统筹育人目标也要兼顾二者的差别。不是思政课教师讲专业课,也不是专业课教师讲思政课,而是转变传统的“各守一方”的思维方式,思政课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未来需要,在专业课知识讲授中积极鼓励学生主体性思考,启发学生感悟人生、认识社会、理解工匠精神、劳动意义等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

二、“融通问题”的实践路径探究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强调“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3]以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教学改革发展中,要遵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要求,立足培养高觉悟、高修养、高能力的人才目标。首先,从教学内容层面看,坚持“专业元素”与“思政元素”相结合,加强课程体系建设。“课程思政”是在课程中引入思政元素,说到底是实践的思维问题,非单纯地讲授专业知识,也非单纯地讲思政元素,要转换思维框架,构建新教育理念。以合肥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类专业为例,如讲授经济法时,在引导学生学习经济活动中系列法律规范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方式、优良的法律品格,可融入忠于法律、捍卫正义、诚实守信、善良仁爱等元素进行德育价值引导,围绕课程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个人美德,进行爱国情怀的夯实、人文素养的熏陶、价值观念的思考、心灵情操的滋养。要以专业课程为载体,立足学生成长成才,把专业理论从情感价值观层面进行升华引导。在思政课教学案例讨论讲解中,可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采用不同的案例故事进行讨论、分析。以合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如在思政课教学对象为医学生时,可根据医学生专业特点、兴趣爱好、未来职业发展等,在医院领域选取经典案例,如医学界榜样事迹、社会新闻等,加强学生的使命教育,培养崇德尚技的态度、笃实创新的“三观”。结合医学专业课程基础知识、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我国医学行业取得的重大发展成果等,解读其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精神情操等德育要素,引领学生成长、成才。因而,融通问题的路径之一是灵活使用思政元素,做到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从目的、内容、方法、逻辑上加强课程设计编写,实现二者内容的融通。其次,从教学目的看来,坚持灌输与引领交互,创新教育教学设计。从古至今,教育的发展最根本的立足点就是要实现育人的目标,以优秀文化、传统美德、革命故事、崇高的精神等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的日常行为。育德的内涵丰富、外延广泛,因此“思政元素”没有固定范畴。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等“大德”和“私德”、家国情怀、个人修养、道德品行等元素都是思政元素,深入“现实的学生”这一角度中去,从其成长发展过程培养其思维力、认同力、研究力,增强学习体验,传播专业知识,提升思想品性,解决学生的思想、心理困惑,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健康成长。在传统教学设计中,将梳理凝练的“思政元素”单独列出并增加具体教学实施计划,创新教学设计(如表1)。思政课教师可在传统教学设计中兼顾学生专业,增加“专业元素”或“专业案例”栏目(如表2),真正为专业发展服务,提升育人实效。无论专业课教师还是思政课教师,在进行德育设计时,还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打破常规思维,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为了思政而思政,更不能牵强附会、舍本逐末,要坚持在守正的基础上创新,实现“三全育人”。最后,从教育主客体层面看,引导教育主客体交融,构建师生协同机制。“融通问题”逻辑关键是设计者与执行者,即教师,二者融通的关键、实施的效果直接受教师的思政意识和德育能力的影响。首先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2014年教师节前夕,总书记就如何做一名好老师提出了四点要求。2018年在北京大学同师生座谈会上及全国教育大会上,他又两次强调了“四有”好老师的要求。所以,要按总书记的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全面激发教师的潜能,发挥其主导性作用。其次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高职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在教师的设计引导下,学生充分参与,积极反馈,教师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设计,总结反思才能真正提升教育效果。在笔者本学期讲授概论课程中,在学完第一章思想的时候,笔者在教学环节中设置了一个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思想给你的生活、学习以及未来工作有哪些启示”。很多小组学生结合思想的主要内容,谈到学习、考试不打无把握之仗,做事要实事求是,生活中要独立自主,作为会计专业的学生不能被资本主义思想所侵蚀等,通过讨论,学生主动体悟真正的学思结合。此外,通过创新作业形式、考核评价方式,运用翻转课堂、实践教学等教学方法,构建师生协同机制,定期通过问、谈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开展调查研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自觉将思想转化为行动。

三、结语

“课程门门有德育,教师人人讲育人,消弭了思政课与专业课在育人功能上的分离”[4]解决了“融通问题”,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还有实践意义。一方面在专业课教学中兼顾德育,思政课教学中兼顾学生专业,无形中拉近了师生距离,更容易让学生接受,改变传统育人“两张皮”现象;另一方面在推动二者相互融通的过程中,一定意义上跳出了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是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体现。此外,二者协同育人作用不仅对学生的精神面貌产生了积极影响,还对校园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

[2]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课程思政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程;教师;课程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017-02

教师的课程能力主要指教师本身所拥有的,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并且对课程教学的实施有着直接影响的能动力量。教师的课程能力具有明显的职业特征,并通过课程活动来体现,直接影响着课程活动的实施和教学质量。因此,思想政治课程教师的课程能力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提高思想政治课程教师的课程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质量,而且对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课程能力的构成要素

1.课程组织与实施能力。课程组织与实施能力主要指教师在师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使用教学方法、媒体及教学模式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课程组织与课程实施的目的是实现教师的课程规划,完成教学任务。课程实施能力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中。例如,教学计划的拟定、教学活动的实施、教学方法的运用、课后作业的布置等都能体现出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课程组织能力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上。例如,教学内容的顺序、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性、教学内容与社会实践的结合等都体现了教师的课程组织能力。

2.课程评鉴与选择能力。课程评鉴与选择能力主要指教师通过研究课程价值进而判断课程对于学生学习的价值能力。课程评鉴与选择能力主要包括对学科知识的熟悉程度,了解学科之间的关联性和共通性,根据课程表选择教学内容,制定学习主题,开展学习活动、评估学习方法、改进教学内容、教师自我评鉴等。教师的课程评鉴能力有利于教师进行课程比较、判断、选择及修正,使课程能容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心理特征,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思想政治课程教师课程能力的缺失

1.缺乏课程能力意识。课程能力意识是思想政治课程教师提高课程能力的前提条件,对思想政治课程教师课程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而现阶段,我国部分思想政治课程教师缺乏课程能力意识,教学观念陈旧,严重影响课程能力的提升。首先,部分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知识为中心,认为课程就是所学科目的知识综合,课程能力就是教师的知识传授能力,缺乏对课程能力的正确认识,在教学过程中一味采取知识灌输,而忽视了思想政治课程的功能和价值。

2.缺乏对课程研制与开发的重视。当前,很多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统一课程与教学,思想政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处于二元对立的势态。并且,在现行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缺乏课程开发与课程管理的机会于权利,导致大多数思想政治课程教师缺乏对课程研制与课程开发的重视。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根据政府和学校规定的教学内容传授既定教学知识,无法对思想政治课程内容进行创新和变革。缺乏对课程研制与课程开发的重视严重影响思想政治课程教师课程能力的提升。

3.教学方式单一。目前,我国部分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缺乏解决课程问题的能力。而单一的教学方式受影视教育的影响,导致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执行学校的指令而开展课程计划,只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E努力的培养。同时,一些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使用多样化教学方法,缺乏与学生的互动,教学效率不高。教学方式单一严重制约着思想政治课程教师课程能力的提升。

三、提升思想政治课程教师课程能力的途径

1.提升课程理念。课程理念使提高思想政治课程教师课程能力的先导。因此,学校应积极提升思想政治课程教师的课程理念。首先,应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课程教师的课程价值观,加强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对课程能力的理解,使思想政治课程教师重视智力与人格、自然及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其次,应不断提高课程文化观。课程文化观强调文化融合,加强思想政治课程教师对理性与文化的重视,提高思想政治课程的文化功能;再次,应积极提升课程生态观,以学习文化和学会生存为中心,是思想政治课程回归生活,加强思想政治课程的生态体验;最后,应不断提升课程发展观。课程发展观要求教师和学生作为思想政治课程的实施者和设计者,实现课程的创造与创新。

课程思政范文第3篇

1.3设置的问题难易适中中专思想政治课开展探究性课堂教学活动,要想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问题的设置要适合学生实际,结合学生的基础和认知特点,选择难易适度的探究性问题。问题不能太难,否则学生无法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也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有悖于当前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如果问题设置的太容易,就很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也不能够真正的让学生获得相应的探究能力,也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1.4探究问题的大小与数量由于课堂时间非常有限,为学生设置的探究问题一定要有时间来完成,数量要做好控制,问题太多就会流于形式,无法做到广度与深度探究,学生也只能疲于应付。同时还应该把握住问题的大与小,如果给学生设置的问题太大,学生感觉到不知如何入手,无法找到问题的切入点,课堂探究所设置的问题要做到大小合适,有质有量。

2中专思想政治开展探究性课堂的对策研究

2.1转变教学理念,突出学生主体首先,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理念,从传统的教书向育人转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体,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呆板,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相关知识,学生机械地模仿,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究式教学给学生以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为学生设置适合他们发展的问题情境,教师引导学生进探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真正感知自主学习所得到的收获与满足,尝到探究性学习的甜头,就会对思想政治学习充满兴趣。

2.2构建有序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和谐有序的课堂氛围是提高思想政治探究课教学效率的关键,学生只有在较为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才能够放松思想,才能够激活思维,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相关问题的探究当中去。教师应该构建较为和谐的课堂气氛,营造民主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思考,大胆质疑,勇于表达。同时,教师需要做好组织和引导,防止陷入无序和失控状态。中专思想政治新课程的课堂探究需要教师营造有序而又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通过和谐的气氛让学生大胆探索,通过有序的引导让学生按照既定的目标开展相关的探究活动,做到有效深入高效。

2.3思想政治开展探究课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开展思想政治探究课不能流于形式,不能完全放任。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目标就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在实践当中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容忽视。教师需要为学生设置问题,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选择话题,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开展讨论,通过生动有趣的导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中去。当学生探究陷入困境时,教师通过有效的引导和启发,帮助学生更好地思考。做好有效的评价和总结,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式、探究效果进行积极评价,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集中出现的问题加以重点解决,对学生表现出来的优势加以肯定和表扬,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提高思想政治探究课的教学效果。

2.4对教材进行灵活取舍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结合学生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取舍,有重点地探讨和研究,而不是面面俱到,对于一些较为基础和简单的知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便能解决;对于一些不符合时展的教学内容应该大胆的舍弃,对于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促进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境界提升的教学内容应该精心选择,并且在教学内容上加以丰富,同时设置的问题应该更有广度和深度。教师就需要对教材系统研究,结合一般的认知规律,将探究的内容更加具体化,让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实际,课堂探究更加高效。

3.总结

课程思政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程思政;生物教育类课程;路径探析

1生物教育类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生物教育类课程承载着学生的生物教育观、教师观、教学观的塑造工作,在培养教师的专业底蕴上关注学科前沿、关注社会热点、关注深层次专业知识的拓展,帮助学生构建生物学知识脉络.如中学生物学习题解析课程,构建了以“知识为底、能力为核、思政为魂”的三位一体育人目标体系.“以知识为底”构建高中生物学知识结构,研究高中生物学习题类型与解题思路;“以能力为核”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以思政为魂”培养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明确作为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课程兼有专业课和教师教育类课程性质,其思政元素的挖掘主要围绕两方面:一是在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素养教育中,通过从教引领和德育渗透,帮助学生“系好职业生涯第一颗扣子”,培育学生高尚的师德修养和深厚的教育情怀.二是教学素材中思政元素的挖掘.生物习题中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生命观教育、科学精神教育等内容,借助这些载体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2]

2生物教育类课程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课程思政建设开局良好,但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校级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仍不完善.评价是衡量课程思政实施情况的重要尺度,一个完善的评价体系能够促进课程思政更好地落实与发展.部分高校对教师考核的重点落在科研指标评价上,同行与学生的评价往往流于形式.如中学生物学习题解析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从各维度掌握高中生物习题,对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或进行思政教育的质量如何,校级层面还缺乏相关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二是教师对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视还不够,教师的思想政治理念将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素养水平.三是教学中思政元素的融入仍不尽合理.思政教育是隐形教育,需要教师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责任担当.高校教师不但要意识到课堂思政的重要作用,还要将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进行有效融合,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如中学生物学习题解析课程主要以“题”为中心,教师在挖掘高考生物试题中的思政元素时,倾向于将其从题目中提取出来,以说教的方式表达题目中所体现的思想道德观念,表达很刻意,学生并不能从内心上完全接受.

3中学生物学习题解析课程课程思政建设实例

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教育融合,做到“五个融入”———把思政教育融入到教学方案、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中———实现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无缝连接.

3.1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方案

把分散在各类生物习题中有关生命观、生态文明、科学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思政元素进行系统整合[3],分类融入于教学方案之中.通过对生命自然属性、生命伦理、生命健康和安全、生命责任等相关习题的解析,实施正确的生命观教育;通过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等相关习题,培养学生对自然与生态的保护意识,落实生态文明教育;通过生物科学史的相关习题,引导学生树立质疑、实证的科学精神;通过挖掘我国在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的辉煌成绩,认同科学家们的爱国、奉献、敬业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2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

实施以“导、展、悟、扣、竞”为核心的“新五步”教学模式,把思政目标贯穿到教学全过程之中.[4]导标激趣———围绕目标、激发兴趣;展标置境———设置情境、教书育人;悟标共振———互动探究、引发共鸣;扣标演练———回扣目标、演练巩固;竞标分层———层层递进、拓展延伸.

3.3将思政教育融入自主学习

将生物学家传记、生物学史、生物系列科普读物等列为阅读书目,指导学生查阅生命科学领域前沿问题及课堂有关内容的延伸拓展.通过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价值分析和价值判断能力.

3.4将思政教育融入实践教学

指导学生与校外导师、中学生物学教学名师交流,强化学生在教育见习、实习过程中积极参与基础教育的习题命制、试卷批阅、质量分析全过程,引导学生增长实践经验,感受一线教师的敬业、奉献、严谨的工作作风.教学实践结果表明,学生践行科学精神,将所学、所思、所悟梳理成文,积极申报各类创新创业项目,积极参加教育教学技能竞赛;在环保宣传、三下乡活动中争做生态文明保护的使者;在教育见习、实习过程中积极参与中学生物习题编制等工作,注重习题课程思政情境的创设,发挥习题的育人导向作用.

3.5将思政教育融入评价体系

把任课教师、小组成员、校外导师作为评价主体,将学生自主学习、课堂学习参与度、习题分析与讲解技能、基础教育衔接、习题册作业、期末考试六方面作为评价内容,进行全过程考核.使习题分析、讲解技能的评价成为课程思政考核指标之一,对学生进行多元立体的评价.[5]

4结语

生物教育类课程的建设和实践过程始终秉承“真”“实”“润”三原则.“真”,教师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鼓励学生追求真知、保持本真.“实”,依托实际知识和学习材料,将课程思政教育落实到具体的试题情境中,做到真实贴切,让思政教育真正入脑、入心,而非流于形式.“润”,使课程思政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在教学中注重从“细处”着手,把捕捉到的思政教育点做深、做透,真正起到价值导向的作用.课程思政建设永远在路上,教师担负着教育教学重任,既要做人师,又要做经师,用责任和担当为师范生的成长铺路领航.

参考文献

[1]秦华,闫妍.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25(01).

[2]张艳.课程思政融入高中生物学教学初探[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40(06):72-74.

[3]张晓军,吕云,郭志成,等.“课程思政”在高校生物学课程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03):65-67.

[4]刘秋月,郑明顺.基于目标导向的“新五步”教学程序在一轮复习课中的应用———以“流动镶嵌模型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为例[J].生物学教学,2020,45(07):29-31.

[5]杨昕卉,陈宝玲,张冰,等.教学设计:物理学史课程教学融入课程思政元素[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03):62-64.

[6]郑友进,孙婷婷,邹敏秀,等.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课程质量评价机制的建构[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01):78-80.

[7]蔡悦,常飞,夏明,等.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2022(02):94-98+101.

[8]邓小军.“课程思政”在高校生物学课程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65-67.

课程思政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课程思政;信息技术教师

0引言

我国以培育师范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思政课程的探索、研究和实践由来已久,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协同育人的机制和格局尚未真正有效形成。有关调研结果显示,对大学生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专业课教师,所以研究探索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途径意义重大。2020年5月,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各专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明确的路线图。《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作为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一门重要的教师教育课程,关于课程“教什么”存在一些误区,有人认为这只是一门讲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的课程,事实上,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有教书的本领,也需有育人的意识和能力,各级、各类学校、不同学科的教师都有育人的责任;同时,由于信息技术课程自身特性,它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而信息素养在这个时代对每个人都很重要,对国家实现科技强国的梦想也非常重要。所以,需在课程教学中渗透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为一名普通的信息技术教师,虽不能像科学家一样为国家做出贡献,但可在青少年心中埋下科技的种子,发现一种积蓄中的能量,期待他们成为未来的科技新星。

1《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1.1提高师生对课程思政的认识

育人先育己,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元素,教师本人必须提高思政修养,通过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重新认识课程的价值,对教师自己和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师范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未来的执教者,所以课程思政教学工作既要努力做到润物无声,还要将育人理念显性地表达出来,师生共同思考和探讨如何自觉践行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理念,以“四有”好教师的标准与学生共勉、共同成长。

1.2培养未来信息技术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本门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学习者亦是未来的教师,他们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将影响其所教授的中、小学学生群体。这里的思政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健全人格、家国情怀、责任意识、团结协作等内容外,还有作为一名数字社会的合格公民所必须具有的科学思维、批判思维及信息伦理道德等内容。如今,智能时代的大幕正在拉开,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集群加速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价值,无疑能成为一股“向善”的力量,造福于人类,也必然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必须秉持“负责任的研究与创新”“科技向善”等理念去创造和使用新技术,人类社会才能有光明的未来,这些理念都需融入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本门课程的思政建设将有助于未来的信息技术教师把握好教学的方向,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融为一体。

1.3增强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提高学习内动力

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地方高校,由于生源因素,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目标不明确、职业理想未树立,对自己将要从事的信息技术教师职业缺乏自信和认同感,缺乏学习内动力,还有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认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地位不高,对这门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也不高,上课只是为了考试过关,获得学分,学习内动力严重不足。其中有社会需求的原因,也有专业长期以来形成的择业观念的影响,所以既需更多合力的形成、也需教师的引导,研究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将思政元素与教学有效融合,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唤醒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是亟需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2《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2.1以信息技术教师职业道德观引领课程目标

任何一门课程,缺少思政教育功能,就可能使教学迷失方向,所以必须在课程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之间的融合。《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将信息技术教师职业道德培养和职业理想的树立贯穿始终。教导学生在决定从事教师工作的那一天起,就应该从内心接受这个职业,寻找职业的价值和乐趣。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要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将自己的职业与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坚持“四个统一”,引导学生成人、成才,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发展相结合,成为可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只有这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才能在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中传承下去。

2.2重新构建教学内容体系

尝试以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工作环节为主线,将课程各章节内容进行梳理和重组,在每个环节,不仅学习如何做的知识,同时注重启发学生思考为何做,比如在“备课”环节,通过课堂讲授讨论,让学生理解备课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教材、正视学生差异以及教学方法的恰当选用等知识后,再以小组集体教研的形式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体会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支撑和引导作用。在分析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时,引导学生注意发掘其价值性,因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多数与技术有关,而技术本身是有价值的,所以课程本身就是知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课知识,更要掌握知识背后所蕴含的社会价值。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宗旨,“德”不仅仅是品行、道德和师德,更在深层次体现着“大德”———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客观审视我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历程,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只有掌握事关国家战略利益的核心信息技术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信息产品,才能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作为未来的信息技术教师,需有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信息技术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也不仅是教会学生“如何做的技术”,也应关注“为何做的技术”,需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中,不断内化学之相关的伦理道德观念与法律、法规意识,体会信息技术发展、创新和应用中蕴藏的人文精神和思想方法。

2.3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新时代教师要落实“立德树人”的要求,除需具备“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还需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达到课程思政效果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标。在授课方式上,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交叉进行互为补充,教学方法上,在思政元素与课程内容结合点设置教学问题情境,变被动说教灌输为学生主动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和判断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其中蕴含的教育理念、方法和职业规范,在讨论中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和情感共鸣,从而实现价值引领。在实践教学环节,开展案例观摩、分析、模拟教研,分组到微格教室模拟教学和说课等形式丰富的教学活动,渗透职业道德,学生在同伴互评、教师点评、教学反思中不断历练,体验过程中所蕴含的知识、方法和育人理念,将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对未来教授对象的学习负责的意识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2.4在教学评价中体现思政教育

课程思政范文第6篇

一、创建自由宽松、民主和谐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氛围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相互作用产生一种心理氛围。这种心理对师生的自我感觉、教学中的相互接受、人生态度等都有重要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探索者,这在青少年的精神世界里特别强烈。”学生需要主动参与、自主选择、积极感悟,而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激发,则需要师生共同创设一种自由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自由宽松意味着教师对学生有正确的定位,把学生看做是发展中的独特个体,允许他们尝试、允许他们犯错。”“民主和谐意味着师生平等,教师尊重、鼓励学生,关爱学生,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目标。”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会有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才会有自由的想象和自由的发展,只有被理解和被尊重的氛围里,学生才乐学,才能主动探索,才能彰显课堂的生命力。

思维科学家张光鉴先生说过:“只有在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之间组成一种相似的和谐的振动,才能使学生与所学的知识产生共鸣。”如何创建自由宽松、民主和谐课堂氛围?笔者认为应欣赏、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人格与个性。课堂教学中的创建自由宽松、民主和谐课堂氛围的策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改变问题的呈现方式,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实践、操作,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创造竞争的机会;运用适当的激励措施;给学生以充分时间与空间,把学习的自还给学生。

二、塑造课堂的生活化

生活化是指课堂教学内容要力求体现学生生活,并能够有效指导学生生活;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必须是学生凭借生活经验能够易于感知并有效参与的。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杜威在《民本主义与教育》一书中说过:“我们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想的开始阶段。” 思想政治课的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在于科学地回答和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学生创造未来美好的生活。缺乏真实性、情感性,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无话可说,而具体的、生动的、可感的生活却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理解生活、体验生活,从而满足学生追求真、善、美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基于生活、面向生活、为了生活”。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内容看,思想政治课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生活,更要立足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立足现实生活的主题,立足探究生活问题,立足解决学生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方式看,应该坚持生活化的认知途径,让学生亲近生活,才能感受生活,才能从生活中发现真理,才能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课堂教学中塑造课堂的生活化的策略: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对教学内容改造、充实和重组;让学生走进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创新教学方法,体验教学、探究教学引入课堂;优化教学手段,改变生活化素材的呈现方式。

三、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

主体性是意味着学生是权利的主体,是身心主动和谐发展的主体,是社会认识内化为个体认识的主体。教育不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更追求学生生命价值的实现。“教育应当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不能把学生仅仅作为受教育的对象或学习者来对待,学生并非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每一个学生都是处于发展中的独特个体,一个学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立的人格特点和价值。所以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因势利导,促进其自我价值的实现。学生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但是绝不能代替学生观察、思考、感受、体验。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关注人,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时间和空间上最大限度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教师在备课时要了解学生的需要,上课时要关注学生的需要、关注他们的反应、体验,关注他们的情绪、情感。教学设计和教学安排要着眼于学生的持续发展,着眼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主体性的策略:设定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和动态性的教学目标;运用主动、合作、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采取暗示或激励的方式;把目标转化为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从时间和空间上最大限度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有层次性、针对性地训练;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四、实现真正的师生互动交往

师生互动是指师生互相激发学习兴趣,互动、互学,在探究过程中相互激发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存在着 “交而不往”,或相互之间有“交”而无“往”的现象,这是虚假的无效交往。在常规课中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这不是互动,只是知识的单向传输,或者教与学简单机械的叠加,不是教与学的真正统一。在公开课中,活动设计过多过滥,为了活动而活动,片面追求形式;或过程随意,目的不明确;或脱离学生实际,学生无法理解,缺乏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些活动甚至只是一种表演,学生只是看客,不需要学生参与,热闹的课堂缺少了师生的真正交流。新课程把课堂教学理解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师生交往、师生互动,也就没有真正的教学。真正的互动交往的过程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往,情感交流。在真实的交往中学生能够张扬个性,释放创意;教师能够迸发灵感,分享理解。这一过程中有预设更有生成,有情感的激发和体验,有质疑和评判。

课程思政范文第7篇

关键词:政治;新课程;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170-02

2010年秋季起,我省开始了新课程改革的试验,所有参与的教师伴随新课程一起成长。经过三年来的不断探索,作为检阅三年的新课程改革成效的最让人牵肠挂肚的2013新高考结束,也算是完整地经历了新课改的第一轮实践。转身回首三年路,感慨良多。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是伴着《政治课程标准》的实施而开始的。应该说《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是对政治教学起引领作用的纲领性文件。它从政治课程的性质、政治课程的目标、课程的基本结构几个方面对政治课程进行了定位。广大政治教师在课程标准的先进理念倡导下,重新审视政治教学,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1.由传统的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为更加注重政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相统一。越来越多的政治老师认识到政治是最接近人的心灵的一门学科,它包含大量的情感、道德、意志的内容。政治教学就是塑造人的心灵、传承民族文化,而绝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技能的培养活动。因此关注政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已成为每一位政治教师的自觉实践。教政治就是教学生学会生活,教政治就是教学生学会做人。

2.课堂教学由传统的问答式教学转变为对话式教学。新课程倡导一种对话教学的理念。认为,人类在阅读中认识世界,人类文明在阅读中前进。良好的阅读可以使一个人的精神视野和人文胸怀得到无限的扩展进而极大地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而任何阅读活动都是读者和作者之间通过文本所进行的一场跨时空的对话。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新课程改革三年以来的政治教学正逐步走向对话教学。它改变了长期以来政治教学处于教师单方面讲解、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缺乏生机和活力的独语状态。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开始了双向沟通、交流与互动,使政治教学真正变成了民主平等的教学、沟通合作的教学、互动交往的教学、创造生成的教学。

3.教师、学生的地位发生了转变。教师的地位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地位,转变为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设计者、指导者与参与者。学生变过去传统的被动学习状态的客体地位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真正成为主宰学习的主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探索者与研究者。

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的改变必然导致教学行为的改变。

1.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教师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勇敢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无论是哪种课型,新授课、复习课,考练课、讲评课,阅读课、作业课,无一例外,它的活动主体永远是学生,让学生全新地面对文本读,让学生说阅读的第一感觉,写他们阅读的深层认识,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写自己的学习或人生得失。让政治课堂成为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舞台。

2.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自主、合作、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过去教师主动的“教”为学生主动的“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积极性,立足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开掘与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养成敢于追根问源的科学精神,而学生的自主、合作意识,也因为探究的逐渐深入而相得益彰。

3.课堂氛围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进行分组必不可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发挥,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学生变得比以前更加活跃,更加主动,更加积极,以前沉默寡言的学生,也开始变得兴奋起来,信心大增,思维活跃起来,课堂不再沉闷,教师和学生彼此都感到轻松愉快,因而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就像任何一件新事物刚刚诞生时不被人们理解和多有误解一样,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也在现实情境中潜在着诸多困惑。

1.观念的更新需要一个过程。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需要时间来磨合。长期以来教师己经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要以平等的心态倾听学生的声音并非轻而易举。而学生改革意识的欠缺也成为制约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的“瓶颈”环节。学生的学习习惯仍很传统,习惯于对知识的被动接受,缺少自主能力和合作、探究意识,反感乃至排斥新课程。教师固然要转变教学观念,学生更要转变学习观念,而目前看来,转变学生学习习惯仍然是任重而道远。

2.自主、合作、探究极易流于形式。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有些政治课堂上出现了一味求新求奇、一味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而轻视学生基础培养的现象。比如,目前不少教师利用小组讨论的形式来组织课堂教学。在政治教学的课堂上经常呈现出这样一片“生机勃勃”、“热闹繁荣”的景象:待小组讨论的口令一宣布,教室里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学生迅速地把脑袋凑在一起,热热闹闹、旁若无人地讨论,教室里充满了热烈的讨论声。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开始汇报个人意见……这种讨论看似气氛活跃,人人参与,但仔细观察问题就出来了。首先,小组成员间的发展机会不平等,看似全员参与,却是好学生的一言堂,学困生只能袖手旁观。其次,一些小组的学生还在闲聊,尚未进入讨论状态;小组活动的时间不充分,学生还未进入真正的学习状态或问题还没有进行足够的探究,教师就要求每组派代表汇报,草草收场。再次,讨论是一种合作,学生缺乏合作技能,不会倾听,不会合作,以自我为中心,无法进行相互学习;还有讨论有相当部分是散漫的,随意的,肤浅的,局限于表层的,缺乏明确的目的。我们认为新课程改革倡导合作、探究,也不排斥讨论。

3.教师主导地位的失落。新课改以后的政治课堂经常出现教师不敢讲授,少有分析的情况,使一堂政治课由“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和“满堂说”,教师无节制地放纵学生的“你的理解”、“你的理由”、“你的生活体验”、“你的看法”,学生的发言也很热烈,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给人感觉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得还不错。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学生的积极发言是由于老师的表扬奖励等刺激,而有些教师也不善于捕捉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东西,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学生的深层次思维没有被真正激发起来。政治教学的对话变成了以对话为目的的对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但是我们需要明确的是,这里强调的是不应“代替”而不是不应“分析”。在学生对教材的言语形式和言语意义缺乏正确而深刻的感知的情况下,讲析仍不失为一种最快捷的方法。政治教学走向对话不应理解为就是让教师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阅读。学生的自主阅读若离开教师的指导,势必如一盘散沙。

课程思政范文第8篇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推进中的困惑

1.行走在学科逻辑和生活逻辑的中间地带

新课程“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释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不少教师只看到新旧教材在知识体系和编排体例上的差别,没能领会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及教学建议,将教材神圣化。有的教师过于拘泥于新教材,丝毫不敢越雷池半步,在课堂上都是照本宣科地教教材。

还有些教师不能以最快的速度全面接受新教材并付诸实践,而是沉浸于老教材的知识框架中,尽管新教材没有明显的对知识点的陈述,但是他们还是用老方法教新教材,细讲知识点,全然一套应试教育方法。还有的教师,将教材视为唯一的教学资源,没有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来为教学服务。

2.行走在“全包全揽”与“全权委托”的中间地带

新课程主张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实现“在做中学”“在玩中学”的目的。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互动交流的动态生成过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对待这个问题上许多教师,尤其是一些年轻教师,在活动的设置上把握不好,结果适得其反。

有的教师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形式化和绝对化。有的教师开始上课时,就布置几个任务,提出一些要求,或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放手让学生去自由地学习,独自去探究,老师只当旁观者,不组织,不引导,不点拨,不提升,整个教学过程放任自流。这种放羊式的教学,一堂课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实际上学生几乎是一无所获。

3.行走在教学活动和实践需要的中间地带

大部分教师能够依据新课程标准在教学中设计观察、调查、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从而使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有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赛课和公开课教学中,活动设置太多,有时整堂课活动一个接一个,为活动而活动,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体验。整堂课表面看来,学生参与度很高,气氛活跃,但是,追求表面热闹的同时,却冲淡了学习主题,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严重影响着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高,体现不出学科自身的魅力和课改应有的价值。有的教师,天天让学生去观察、调查、查资料等,这已成为学生一种严重的课业负担,从而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初衷。

4.行走在“举一”——课本例子和“反三”——课外例子的中间地带

思想政治新课程充满着探究式教学的影子,教材所给的例子,从内容上讲,通常是所要传授知识的最典型说明,最具有针对性;从难易程度上讲,又往往是经过专家反复论证、教材反复实践,并最适宜为学生接受的,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充分利用好教材所给的例子,立足于课本例子教学,是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新知识最便捷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5.行走在“新课程教学”和“高考成绩评价”的中间地带

教学过程与结果不尽统一,是新课改中遇到的又一个问题。课堂教学形式发生明显变化,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明显发挥,但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没有得到相应提高或变化不大。不会考试、害怕考试、成绩不高是大多数学生的现状;怀疑教法、担心高考是教师们存在的担忧。

二、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问题的思考

1.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误解

新课程的理念没有错,错在我们理解比较肤浅,片面地认为只要由活动主宰课堂、气氛热闹活跃就是体现新课程理念;误以为教师的讲解、传授就违背新课程理念,忘记了高中政治课教学的真正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活动感知和体验内化为自己的品质。教师对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开展没有准确把握,什么时候需要老师讲,什么需要老师讲,什么问题需要探究解决等认识还不是很清楚。学生活动缺少必要的规范、程序和指导,出现活动过多、过频的现象。

2.教材的生活化加重了教学任务

新课程“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教材的编写思想和教学思想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材生活化必然带来丰富多彩的问题。

课程思政范文第9篇

[关键词]课程思政;仪器分析;课程教学;实践探究

一、仪器分析课程中课程思政的教学现状

(一)现代社会学生新特点带来新机遇

当前高校的主体已逐渐转变为“00后”学生,这一代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设备都能够灵活运用。随着现代科学飞速发展,网络时代逐渐到来,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资源,信息量巨大,但从整体上来讲质量参差不齐,如果学生无法对互联网信息科学、合理地筛选、分析、利用,很有可能会造成价值观的偏差,影响其思想发展,阻碍其创新。同时,“00后”学生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更注重对现实的追求,希望实现自身的个性化发展。在课堂中,其敢于发言,勇于创新,思想前卫,要求与教师站在平等的角度上进行对话交流,也要求教师能够与时俱进,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趋势向其传递更具有实用性和创造性的知识、技能。

(二)教师缺乏对课程思政的系统认知

学生在入学之后,会由辅导员通过专门的思政课程提高其价值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实践中,很多专业课教师认为学生的思政教学工作与自身并不相关,由辅导员完成即可,自己不应当过多地干涉,只需要引导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有的教师则认为专业课的内容较多,自己的工作任务极其繁重,没有多余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思政教学。

(三)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脱节

立足于教学育人,课程思政并不是新增的课程内容,而是将思政教学的目标任务渗透到不同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此实现全方位育人,打造教学新局面。根据实践调查研究,大多数高校的思政教师都是经过正规训练的教师,所掌握的思政课程内容全面,不管是备课还是准备素材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专业课教师并没有受过系统化的训练,也没有专业课程与思政教学渗透、融合的相关教材,导致很多专业教师认为无法将思政教育有针对性地渗透到课堂中,本质上是缺乏对理论的全面掌握,不知道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深度融合,无法实现思政与专业教学共同发展。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目标

(一)政治思想目标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本质上是为了实现政治教育的目标,真正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宗旨,帮助学生坚定信念,树立美好理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其在未来生活和工作中艰苦奋斗、积极进取,通过四项基本原则及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拥党、爱党,始终保持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树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国家自信。因此,专业课教师必须将专业内容与思政课程有机地渗透、融合,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的思想方法融入自然及社会科学中。

(二)价值引领目标

大学时期是学生树立正确价值理念的关键时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理想信念,使其坚定不移地朝着目标艰苦奋斗,利用信仰力量实现其成长、成才,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荣誉感、自信心,是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师的教学任务,也是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关键所在。为了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的指导和帮助,教师首先应当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利用自身丰富的知识、高尚的品德影响学生。具体而言,教师要以价值引领作为核心任务,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规范自身言行举止,将自身作为学生的榜样形象,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学的相关内容知识,明确其重难点及关键。在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端正学习态度的同时树立起崇高的人生理想,使其自觉、主动地承担发展社会主义的重任,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职业精神目标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信息的传递收集和共享变得日益便捷,网络中充斥着各种信息及思想,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当代学生的价值理念,久而久之,很多学生崇尚金钱主义,具有较强的功利观念,不愿意艰苦奋斗,缺乏理想支撑,认为自身只需要掌握课本知识就能够获得高分,这样的错误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应试教育导致的。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多元化的专业课程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职业理念、职业精神及工匠精神,是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任务,也是目前国家及社会对优秀人才的本质要求。只有引导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爱岗敬业,才能自觉、主动地承担发扬我国优秀历史文化的重任,最终成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课程思政在仪器分析教学中的渗透、融入方式方法

(一)仪器分析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融合

仪器分析是目前为止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手段,其帮助人们更为全面、系统化地认知物质世界,了解世界的本质,并且人们能够拥有一个公平、公正的世界。例如,在进行色谱这一环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入2022年将在我国举办的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通过奥林匹克运动会积极引入色谱这一课程内容。众所周知,运动会的举办成功必须营造出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通过色谱的运用可以对赛前兴奋剂进行有效的分析,利用高效分离效能的色谱实现检测。在具体的教学开展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有针对性地利用一些视频课件、PPT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向学生介绍展示兴奋剂的相关知识及兴奋剂的检测方式方法,帮助学生更为系统化、直观地了解色谱相关知识内容。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也可以积极引入爱国主义精神。2022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圆满成功,能够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对外展示强大的软实力,提高国际地位,从而巩固中华民族在世界的地位。基于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将自身的成长、成才与国家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使其正确认识中国梦、复兴梦的伟大历史任务,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二)仪器分析教学与工匠精神融合

在传统的礼仪认知中,工匠具备一定的高超技能技巧,专注于自身的工作,愿意为了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不懈追求技术的提升,热爱自身从事的行业,由此可见,工匠的特征在于具备高超的专业能力、良好的职业态度、高尚的人文素养。例如,在进行原子吸收光谱这一环节的实践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任务教学法的方式,积极引入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案例,即检测超市中大米的重金属铬镉(Cd)的含量。学生通过亲自操作的方式了解具体检测的过程及步骤,提高自身的职业意识,从真正意义上感受到专业学习与自身职业发展中的内在联系。再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对所有的原始数据必须第一时间进行可靠的、如实的记录,一切实验都应当以实事求是作为基础和原则,通过实操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职业精神,以严格的要求提升自我,培养良好的工作态度及严谨的工作作风。与此同时,还应当在实践教学开展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渗透、融入相关法律、法规,使学生意识到任何单位及个人都不能做出损害人民利益的事情,以此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必须立足于课程思政,引导学生实事求是、精益求精,在自身未来的工作中做到专业极致、不懈追求。

(三)仪器分析与环境保护融合

环境的污染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危害人类的持续发展。近年来,国家明确提出了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以科学发展、持续发展作为核心目标任务。在进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这一环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水体苯污染检测事件作为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充分意识到现代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以及工业化的发展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严重的水污染。通过检测快速实现水资源的分析,促使国家大力研发循环利用技术。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的目标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充分意识到资源的循环利用也是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

(四)仪器分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融合

诚信是立身之本,如果一个人失去了诚信就不会获得他人的诚信,也无法在社会中实现持续发展。诚信是课程思政的主要教学内容,为了将其在仪器分析课程中有效渗透、融入,教师可以基于毛细管气相色谱这一环节的教学,向学生展示出当前社会中反映强烈的一些不诚实案例,鼓励学生在课堂中进行集中讨论,通过这样的方式加强其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在课堂思政中树立诚信的核心价值观。学生如果在未来从事检测分析工作就应当发挥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1]杜娟,潘加亮.医学院校仪器分析类课程思政融入点的挖掘[J].广东化工,2020(10):210-211.

[2]来守军,关晓琳,费翔,等.理工科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以《仪器分析课程为例》[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9(1):314-315.

[3]温嘉.课程思政在药学专业《仪器分析》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初探[J].广东化工,2020(21):196,205.

[4]肖新生,唐珊珊.基于课程中心平台的《仪器分析》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J].广州化工,2020(6):184-185,194.

[5],孟瑾,赵变.课程思政在仪器分析教学中的实践探讨[J].中文信息,2019(12):72,92.

[6]蔡毅飞.“仪器分析”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经济导刊,2020(9):145.

课程思政范文第10篇

一、帮助学生树立理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因素,有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和兴趣是人行为的两大内在动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好坏,首先取决于这一主体是否有学习的愿望和动力,是否有发自内心的对学习的渴望与追求。我的做法是:一开始接手一个班时的第一节课不上新课,而是与学生谈心。我首先向学生介绍自己的情况和特点、兴趣、爱好、特长等,向学生敞开心扉,让学生从心理上接纳我。然后让学生谈谈他们生活中感兴趣的话题,包括对家庭、社会、学校的看法,与同学、朋友、亲人的关系及对人生观、价值观的看法等,凡是他们想说的都可以说,不愿口头说的可以写出来。我听完看完学生的发言后,根据学生实际生活情况进行点评,解答学生疑惑,对一些偏激的想法给予纠正。最后小结指出:每个人的存在都有自身价值,我们应该努力提升自己价值。要现实自己的价值就应该从现在做起,要有正确的理想和明确的目标。而中学生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掌握基础知识,学会做人的道理。这样,大部分学生对自己为什么要学习思想政治课有明确的认识,初步确立自己的奋斗目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对本课的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当然,一节课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这只是一个开始,关键是在日常教学中还要注意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勇于提出问题、参加讨论,活跃课堂气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引导学生教育自己,时刻牢记自己的奋斗目标,如果发现他们的思想有波动则要及时和他们谈心,给予鼓励和信心,不要让他们放弃自己的目标。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

我国多年来的应试教育模式使思想政治课的教师形成了一种定向思维是:教材里所有的内容我必须在课堂上向学生讲授清楚,否则怕学生没有办法学好考好。在这样思维的指导下就导致思想政治课中教师滔滔不绝地满堂灌,照本宣科,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者。一节课下来,教师讲累了,学生听累了,效果没有了。这是学生不喜欢政治课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的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是:重视学生自主学习。为了落实这一目标,新教材也做了很好的设计。例如,教科版的教材每篇课文都设有“探究”、“活动”“辩论”、“讨论”、“反思”、“思考”、“分享”、“交流”、“体验”等栏目。这些都是要求学生实践的内容,而且每个框题(一节课的内容)都设有两个以上的栏目。通过认真分析教材我们可以知道,一节课有两个内容是由学生通过活动完成的,这两个活动内容实际是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探索、讨论、体会,让学生在探索、讨论、体会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因此,教师一定要当好课堂的组织者,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时效。

三、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

在21世纪信息时代的今天,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目前,我们常听到教师埋怨当今的学生不听话,太难教了。的确,在当今科技日新月异发展的信息时代,学生获得各种信息的手段更为丰富和简便,从而使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和价值观也在时刻发生变化。他们对家长和教师的教育不再像过去那样言听计从,被动接受。他们有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并且敢于反驳不合理的批评,而很多教师因为没有注意学生的这些变化,因而教师本身没有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没有改进教育教学方法,还采用过去应试教育时期的那种:填鸭式”教学方法,所以出现矛盾不可避免。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特别是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一定要不断更新。时代要求我们上好政治课必须掌握课本以外的知识。如当今国际国内的重大事件、热点新闻、社会热点问题、国家重大政策法规的颁布与修改、信息时代的网络知识等,政治教师一定要掌握。因为这些知识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引用相关内容说明课本知识点,可以丰富课堂的内容和所学知识可读性与真实性。比如,在讲授“孝敬父母”这个内容的时候,我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大学生洪战辉、刘霆的真实故事的录像,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学得很认真,也很受感动。因此,我坚持每天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节目,并对有价值的内容做简单笔记。如果时间来不及则过后要在网上查阅,这样才能做到“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长流水”,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