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抗震理念论文

抗震理念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浅谈建筑中抗震设计理念的发展

摘要: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使得人们的生活空间逐渐缩小,迫不得已,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空间开始向高层发展。近年来,随着高层建筑数目的增多及各种自然灾害的加剧,尤其是地震的高频率发生,使人们不得不对建筑的抗震作用加以重视。本文就建筑中的抗震设计加以分析,并进一步提出了建筑结构中抗震设计新的发展方向,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

Abstract: The rapid population growth makes people's living space narrow. Be forced, people's living and working space begins to have a senior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ncreasing of the number of high-rise buildings and the intensification of natural disasters, particularly the high frequency occurrence of the earthquake, people have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seismic effects on building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 and further proposes the new direction of the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 structures to improve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buildings.

关键词:建筑;抗震设计;理念;发展

Key words: building;seismic design;idea;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3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3-0078-01

0引言

地震是最具危害性的自然灾害之一,也是大部分建筑工程中所必须考虑和预防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曾经因为地震的发生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于是,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开始成为建筑学者必须考虑的关键因素之一,如何完善现有的抗震设计理念,使建筑物在以后的地震中展现更加强势的抗震性能,是现代地震工程学界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1抗震设计理论的发展过程

全文阅读

基于震害分析的“建筑抗震设计”研究型教学方法探索

摘 要:“建筑抗震设计”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综合性都很强的课程,震害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文章结合石河子大学“建筑抗震设计”课程建设经验,介绍了基于震害分析的建筑抗震设计教学方法的基本思路,并以在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实践应用为例,具体分析以震害分析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在概念设计、抗震计算,以及抗震构造措施等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建筑抗震设计;震害分析;教学思路;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9-0009-02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受南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作用以及来自北西伯利亚板块的挤压,构造运动强烈,是我国主要的内陆地震活动区域,也是国务院确定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进入20世纪以来,新疆境内发生6级以上地震100多次,平均每年一次以上,全区抗震设防烈度在6度以上的区域占全区总面积的80%以上,其中7度以上高烈度区域面积占60%以上,面临严峻的抗震形势[1]。因此,新疆地处地震高发区和高烈度区的抗震形势对当地建筑设计、施工等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因而,建筑抗震设计在当地本科教学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随着近年来全球地震进入活跃期,强震频发,大量的工程震害为学生学习抗震知识和技能提供了生动的教学素材,尤其是汶川、玉树等一系列大震灾害引起了大家的重视,对典型震害的分析成为了促使相关抗震设计、构造施工技术进步的重要因素,如汶川地震后,我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2010 0011-2010)就进行了相应的修编[2]。因此,开展基于震害分析的“建筑抗震设计”教学方法改革也是石河子大学建筑抗震设计课程组一直探索的目标,在多年课程建设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将在分析“建筑抗震设计”课程的特点,剖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阐述基于震害分析的研究型教学思路,并以在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中的实践应用为例,具体分析以震害分析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在概念设计、抗震计算,以及抗震构造措施等方面的应用,以供参考。

一、“建筑抗震设计”课程特点及现状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在石河子大学开课学时为48学时,包括理论教学40学时和试验教学8学时,是建筑工程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同时也是一门涉及学科较广、综合性较强的课程,经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后续的毕业设计奠定基础,是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涉及知识面广,对学生理论基础知识要求高

全文阅读

浅论建筑物抗震技术应用理念

摘要:汶川大地震发生,当时大量建筑物倒塌。建筑物的倒塌一方面是因为地震震级特别大,破坏性特别强,另一方面是因为建筑物的构造力薄弱,抗震能力弱。地震发生后,倒塌最严重的莫过于民房和学校,这就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同样是建筑物,为什么民房和学校就那么不堪一击呢?稍加思考,其实原因很简单,关键一点是因为工程质量不过硬,没有抗震技术,莫说是遇到八级大地震,就算是普通的稍加剧烈的地壳运动都能使这些"豆腐渣"工程倒塌。在此,笔者通过沉痛思考,提出了关于建筑物抗震技术应用的理念。

关键词:建筑结构 抗震技术

一、抗震技术提出背景

基于抗震性能的设计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提出并开始这方面的研究。随后该项理论研究在日本,澳大利亚,中国等国家开始受到重视。该种理论重在对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的研究,对于如何预防强大的破坏力极强的地震,是该项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目前,世界上建筑物抗震能力相对较高的应数日本了。这个国家由于地理位置很是特殊,他处于世界上两大地震活跃带之一的环太平洋地震带。活跃的地壳运动经常为日本带来灾难性的打击,整个日本岛国甚至面临毁灭的境地。尽管如此,日本还是依然在顽强地和自然灾害做抗争。强大的具有毁灭性的地震成就了日本抗震建筑设计的辉煌。为了抵御地震发生后带来的毁灭性破坏,日本国内的建筑物大都经过精心设计,抗震能力相当高,一般的地震根 本就不足为虑的。日本这样一个弹丸之国,虽然有些时候狂妄自大,但其自身确实是具备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建筑物防震技术就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我国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处于世界两大地震活跃带之间——环太平洋地震带和环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因此,我国的地震多发性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来说也是很频繁的,如1976年唐山大地震、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0年玉树地震。每一次地震破坏性都相当大,每一次都是惨痛的教训。在地震中,许多居民房屋倒塌,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虽然事后国家举全国之力恢复了重建,但惨痛的教训是无法抹去的。每一个人或许都在思考:为什么有的房屋倒塌了而有的房屋依然矗立?答案明确得再明确不过。关心这一问题除了大众舆论之外,恐怕最为关心的莫过于建筑设计师们。于是,在建房屋必须具备抗震能力的要求在建筑行业成了明确的理念。

二、房屋抗震技术的概念及其特征

(一)房屋抗震技术的概念

房屋抗震技术主要是指建筑物或者构筑物在设计和施工中必须应用到的具备预防和抵抗破坏性地震的技术能力。现代建筑业的发展引入了抗震防震的理念,并且抗震强度提升,不再是一般的震级,而是能够抵抗强度更大的地震。目前,国内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致力于抗震技术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相关的文献资料为抗震技术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全文阅读

基于抗震理念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摘要:对于一个高层结构的设计,遇到的问题可能错综复杂,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工程实践表明在高层结构的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只有抗震概念清晰,构造措施得当,应用合适的结构分析软件三者有机结合才能取得比较理想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抗震构造重于结构计算。本文对建筑抗震进行必要的理论分析,从而探索高层建筑的设计理念、方法,采取必要的抗震措施。

关键词:高层建筑;抗震;结构设计;探讨

引言

现阶段,土与结构物共同工作理论的研究与发展使建筑抗震分析在概念上进一步走向完善,如果可以在结构与地基的材料特性,动力响应,计算理论,稳定标准诸方面得到符合实际的发展,自然会在建筑结构抗震领域内起到重要的作用。

1 高层建筑发展概况

80年代,是我国高层建筑在设计计算及施工技术各方面迅速发展的阶段。各大中城市普遍兴建高度在100m左右或100m以上的以钢筋为主的建筑,建筑层数和高度不断增加,功能和类型越来越复杂,结构体系日趋多样化。比较有代表性的高层建筑有上海锦江饭店,它是一座现代化的高级宾馆,总高153.52m,全部采用框架一芯墙全钢结构体系,深圳发展中心大厦43层高165.3m,加上天线的高度共185.3m,这是我国第一幢大型高层钢结构建筑。进入90年代我国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技术进入了新的阶段。不仅结构体系及建筑材料出现多样化而且在高度上长幅很大有一个飞跃。深圳于1995年6月封顶的地王大厦,81层高,385.95m为钢结构,它居目前世界建筑的第四位。

2 建筑抗震的理论分析

2.1 建筑结构抗震规范

全文阅读

建筑结构设计抗震设计的探究

[摘 要]为了推动结构设计的发展,改变目前设计墨守成规的现状,需要大力提倡概念设计的理念,促进结构工程师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在建筑工程中,为了确保建筑的工程质量,作为建筑工程设计人员,在设计中需要充分运用抗震设计的相关概念进行构造设计,以确保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本文结合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研究抗震体系类型的选择,为建筑结构的发展提供设计参考。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抗震设计;研究

中图分类号:TU3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4)08-0227-02

根据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规范可知,建筑结构可以通过不同的变量来体现对地震的反应。而在具体的抗震设计过程中,对于设计变量的选择,则需要通过结构自身类型的研究、地震反应特性、地震破坏模式等综合因素而定。按照抗震设计变量的不同,抗震设计主要分为基于承载力的抗震设计法、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基于能量的抗震设计方法和基于损伤的抗震设计方法。目前,国内建筑行业的设计人员在进行抗震设计时,主要是根据以承载力为主,结合建筑性能分析的设计原则来进行。

1.承载力的结构抗震设计思想

1.1理论基础

承载力的结构抗震设计理论是以惯性力的形式反映地震作用,通过静力分析理论的研究,按照弹性方法计算结构地震作用效应的大小、进行结构弹性位移验算,并把结构构件的强度是否满足特定的极限状态作为结构失效的准则。基于承载力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是现行规范中在考虑结构延性的基础上普遍采用一种抗震设计方法。

1.2结构构件抗震承载力

全文阅读

浅析工民建结构抗震技术

摘要:随着近几年地震频发,人们越来越重视房屋的抗震,在经验中慢慢积累的经验得到这样一个结论,站在建筑抗震设计的角度分析,要把组织结构概念设计比组织结构计算设计看的更重。仅仅是凭微观的数学力学计算还很难确保建筑物在遭遇大地震动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在实际工程设计中,最主要的是提高组织结构抗震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工民建;结构抗震;探索研究

中图分类号:TU35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设计师在总结曾经发生的多次大地震动灾害的经验中慢慢积累的经验得到这样一个结论,站在建筑抗震设计的奇偶度分析,要把组织结构概念设计比组织结构计算设计看的更重。仅仅是凭微观的数学力学计算还很难确保建筑物在遭遇大地震动时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概念设计在实际工程设计中,最主要的是提高组织结构抗震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结构抗震设计理论经历了静力设计、反应谱设计、动力设计和减震控制设计四个阶段,当前国内外抗震设计的发展趋势是根据对结构在不同超越概率水平下的地震作用下的性能或变形要求进行设计,结构弹塑性时程分析成为抗震设计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抗震设计进入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动力分析时代。

1 概念设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设计师对建筑组织结构设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震分为小震、中震和大震。所谓小震指的是常遇地震,50 年出现的概率大约为63%,重现期为50 年。中震是指50年出现的概率约为10%,重现期为475 年。而大震指的是罕遇地震,50 年出现的概率为2%~3%, 重现期为1641~2475 年。这个阶段的结构设计,对延性就会提出相应的要求,而延性就要靠精心设计的细部构造措施来保证。当大震来临的时候,结构的非线性变形非常大,也可能发生不可修复的破坏。处于这个阶段的结构就需要通过计算它的弹塑性变形来保证结构不致倒塌。

1.1 重视概念设计,还体现在整体规划设计阶段。初步设计过程是不能借助计算机来实现的,这就需要组织结构工程师综合运用组织结构概念,选择最为可靠、经济的组织结构整体规划。所以,需要工程师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设计理念,深入了解各类组织结构的性能,并能有意识地、灵活地运用它们。运用概念性近似估算方法,可以在设计整体规划阶段迅速、有效果的对组织结构体系进行构思、比较与选择所得整体规划往往概念清晰定性准确,避免后期设计阶段一些不必要的繁琐运算,具有较好的经济可靠性能同时,这也是判断计算机内力。分析输出数据可靠与否的主要依据。美国一些著名学者和专家曾说过:误用计算机造成组织结“破坏而引起灾难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计算软件的选择和使用不当,也会造成组织结构设计的不合理,甚至影响到建筑物本身的安全性。应用概念设计的思想,可以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全文阅读

抗震设计与混凝土结构设计融合教学的探讨

摘要:本文从抗震设计与混凝土结构设计融合教学的改革意义、改革思路、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将抗震设计知识融合到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授课过程中,采用抗震与非抗震设计的对比分析的方法,从而达到加深学生对抗震基本知识的理解,避免抗震与结构设计脱节的目的。

关键词:抗震;融合教学;对比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5-0067-02

一、教学改革的意义、现状分析

地震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每次强烈地震都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自从汶川地震以来,国家越来越意识到抗震设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2008年对抗震规范做了局部修订,2010年做了大范围的修订。我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南亚地震带之间,地震分布非常广泛,抗震减灾成为土木工作者重要的工作内容。由抗震规范附录得知,全国除浙江、江西等省少数地区外,绝大部分省、市、地区属于抗震设防区,都需要抗震设计,结构设计在很多情况下就是结构的抗震设计。而汶川地震也表明:严格按照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施工的建筑,在遭遇比当地设防烈度高一度的地震作用下,没有出现倒塌,可有效地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

因此,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掌握抗震设计基本知识尤其是抗震概念设计是非常必要的。本课题将抗震设计知识融合到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授课过程中,通过抗震与非抗震设计的对比分析,加深学生对抗震基本知识的理解,避免抗震与结构设计脱节。

混凝土结构设计(专科为建筑结构、建筑力学与结构等专业课)是衢州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土木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一直来很受重视,建筑工程学院相关教师对该课程做了大量的教学研究活动,比如2005年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现代教学方法研究,2006年的《建筑结构》校级重点课程,2007年的《钢筋混凝土及砌体结构》校重点课程和《建筑力学与结构省级精品课程》,2010年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校级重点课程,等等。而建筑抗震跟混凝土结构设计课程相比,受关注的程度就要低得多。这门课曾在2003房建、2004房建、2006建工专科专业作为一门选修课开设,后来就取消了,对该课程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教学研究活动。从往年授课效果来看也不太理想。因为,以往抗震设计这门选修课是在建筑结构相关专业课程授课完之后开设,由于专科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较差,即使是选修了抗震设计课程的学生,也很难将抗震与之前学过的建筑结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而没有选修该课程的学生对抗震设计的概念就更差了。从2010级土木工程本科专业培养计划来看,暂时没有设建筑抗震这门课,其抗震设计内容分散在每门结构课的最后章节。因此有必要在建筑结构相关课程中将抗震知识补充到每一章节进行融合教学,从一开始就使学生建立抗震设计这一概念,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重点课程的建设为该教学改革项目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二、改革理念

全文阅读

抗震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企业异军突起。人们对于建筑企业工程的施工质量关注度有了很大提升,再加上近些年来自然灾害的不断发生,汶川、日本都发生了剧烈的地震,这就使人们更加关注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很多建筑施工企业都在自己所施工的项目工程中加入了抗震理念,在抗震概念设计中,应该将抗震这一设计理念应用到建筑结构设计之中去。本文中,笔者就对抗震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进行分析。

【关键词】抗震概念;设计;建筑结构;应用;研究

近些年来,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尤其是地震灾害,汶川、玉树、日本等等地区都发生了强烈的地震。地震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由于地震具有不可预知性,我们只能够在增强自身危机意识基础之上,增强我们所使用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抗震概念设计是建筑提升其抗震能力的基础,因此,将抗震概念设计融入到建筑结构设计之中去是当前的一大趋势。但是,抗震概念设计在应用到建筑结构设计中时还存在着一些缺点和不足。本文中,笔者就先对抗震概念设计重要性以及抗震概念设计定义进行分析,从而探析抗震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

1 抗震概念设计重要性以及抗震概念设计定义

建筑物自身就是一个复杂而又庞大的系统,建筑物自身中的各种构件都以非常复杂的方式共同工作,建筑物各种构件并没有脱离建筑物整体结构体系而单独工作。近些年来,地震频频发生,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安全防范意识。因此,人们对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也更加关注。由于地震本身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随机性,而建筑物结构模型的基本假定与其实际情况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建筑物结构分析这一方面并不能对建筑物结构的材料时效、阻尼变化、非弹性性质以及空间作用进行充分的考虑,所以,我们很难准确的预测到建筑结构所要遭遇的地震参数和地震特性,因此,我们必须对建筑结构运用抗震概念设计。

在《抗震规范》这一条文中明确说明了结构抗震设计性能的决定因素就是良好的抗震概念设计。而所谓的抗震概念设计就是指根据建筑设计者的经验和知识,运用其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对建筑结构的细部构造和整体方案进行决定,从而达到合理的抗震设计。抗震概念设计是结构抗震设计的一种,结构抗震设计主要包括抗震概念设计、抗震构造措施以及抗震计算设计。其中,抗震概念设计以及抗震计算设计这两者应该与抗震构造措施进行有效地结合。在日常生活中,造成建筑物遭受震害的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抗震概念设计应该针对各个方面的震害原因,保证建筑物抗震设计的效果。抗震概念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采用隔震消能技术、保证非结构构件安全、提高结构延性、采用合理抗震结构体系、合理选用建筑体型、合理选用建筑结构布置以及有利场地的选择等等,其中,对非结构构件安全进行保证的目的在于确保建筑结构的整体性。

2 抗震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1 建筑设计应重视建筑结构的规则性

全文阅读

建筑抗震设计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

[摘 要]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这门课程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紧扣最新颁布的规范,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指出了在教学中要重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讲授,重视抗震概念设计,注重引导学生思路,提升学生的认识高度;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学生参观兰州地震博物馆和亲自动手参与振动台的模拟试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课后大作业的综合训练和独具一格的考核模式,为大四的毕业设计以及后续的深造和工作都打下良好基础。

[关键词] 建筑结构抗震;教学改革;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 TU35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4)01-0069-04

0 引言

《建筑抗震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建筑方向的一门主要的专业课,该课程具有如下特点:(1)综合性。该课程理论多、概念多、涉及学科较广、与工程实际联系密切,是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内容涉及数学、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基本原理、钢结构基本原理、砌体结构、单层厂房、大跨度空间结构、地基基础、建筑材料和高层建筑等,不同于单一内容的课程。(2)复杂性。在地震作用下,建筑的破坏过程是十分复杂的。(3)知识更新快,与规范结合紧密。建筑行业常用规范平均10年就做一次大的调整和修订,平时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做些局部变动。鉴于该课程的这些特点和兰州交通大学仅设置32课时的现状,结合新版的抗震规范(GB50011-2010),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法等几方面做了探索和尝试,为专业课之间起到桥梁作用,为最后的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

1 教学内容

地震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非常巨大,如1976年728河北唐山7.8级地震,死亡24万人,伤残16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震后恢复重建近百亿元;2008年512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死亡人数69227人,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2011年312日本福岛发生9.0级地震,死亡人数27475人,经济损失2097亿美元[1]。为了减轻震害,结构抗震设计是关键。建筑抗震设计包括三个层次:首先要进行建筑抗震的概念设计,其次是抗震计算,最后为抗震措施。

1.1 抗震设防目标“一条主线、两个分支”的思 维模式

全文阅读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过程概述

【摘 要】地震作为自然界的一种特殊现象,其发生不可预知且破坏力巨大,由此引起的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已经深深刺痛了人类敏感的神经。多年来,许多学者、专业都围绕建筑结构抗震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我国近几年大震频发,大量的灾后调查发现,合理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措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地震所引起的建筑物损害。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结构设计工作实践中,从抗震概念设计、抗震计算以及结构抗震构造措施三个方面出发对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进行了讨论,以期能对同仁有所帮助。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概念设计;抗震构造

近年来,世界范围内地震频发,人们对建筑结构抗震的研究也愈发重视,相关的抗震理论、抗震设计思路以及设计方法也愈加成熟。现代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论已经由最初的基于经验的弹性设计理论转变为基于非线性理论的弹塑性理论,允许结构发生屈服产生一定量的非弹性变形从而起到消耗一部分地震能量的目的。总的来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过程可以概括为:抗震概念设计、抗震设计以及结构抗震构造措施这三个方面。

1 抗震概念设计

1.1 抗震概念设计的含义

概念设计不需依靠数值计算进行,而是以结构破坏机理、结构体系整体与分体力学关系分析、结构震害试验以及工程经验等为基础,总结出相关的宏观经验用以指导设计过程中结构方案的确定、结构的布置以及计算简图和计算结果的处理。在结构设计过程中,抗震概念设计主要用于解决一些较为复杂难以进行计算或规范中无具体规定的问题。

1.2 抗震概念设计的重要性

结构抗震设计时,数值计算的同时进行必要的概念设计意义重大。首先,地震的发生具有随机性以及不可预测性,地震动也具有十分明显的随机性和复杂性,而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反应相应的非常复杂,仅靠数值计算难以准确把握相关规律;其次,当前背景下的抗震设计理论都建立在一定假设基础上,并不能完结构的地震受力、变形以及破坏过程。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