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抗抑郁药物

抗抑郁药物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抗抑郁药物停药有讲究

人体对抗抑郁药物一般不会产生依赖,抗抑郁药主要用于对抑郁症的治疗,抗抑郁药物不论是三环类抗抑郁药、四环类抗抑郁药,还是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突物突然停药都可能出现撤药综合征。在治疗抑郁症时,三环类药物应用最为广泛,也最易因骤然停药而出现撤药综合征。

撤药综合征轻者表现为躯体症状和胃肠道症状,重者伴有较为明显的运动障碍及精神障碍症状和特征。躯体症状为全身不适、头痛、头晕、肌痛、疲乏、无力;胃肠道症状为恶心、呕吐、厌食、腹痛、腹泻等。三环类抗抑郁药为胆碱拮抗剂,具有较强的抗胆碱作用,长期用药会使胆碱能受体被阻滞,一旦骤然停药,有可能引起胆碱能系统反弹,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胆碱能出现亢进的症状和体征。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运动迟缓、齿轮样强直、不能静坐等锥体外系反应表现;精神症状常为失眠、多梦、焦虑、烦躁和惊恐发作、谵妄等。

停药反应可持续1~2周,通常程度轻微,但也有对患者构成严重困扰的情形出现。一般认为,这一状况与抗抑郁药消除半衰期相关,短半衰期的药物更易出现。停药反应不H对患者造成了不适体验,而且可能被误认为是病情的复发、某种躯体疾病或者新使用的抗抑郁药的副作用,进而对治疗造成干扰。

医生和患者应充分认识抗抑郁药撤药综合征,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不骤然停药,而应缓慢撤停,即采取逐步减量法,这样就可以达到有效预防撤药综合征的目的。一旦出现撤药综合征,应该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减少或控制撤药反应,这样会减少或消除病人的痛苦;倘若缺乏相应的认识,将抗抑郁药撤药反应误认为是病情的反复,就可能导致不必要地重新使用抗抑郁药;而且抗抑郁药戒断反应会使病人药物治疗依从性下降,影响治疗效果。

对患者出现的撤药综合征,可做如下处理:轻者无需特殊治疗,只要症状不加重,可暂时不用药对抗,加强观察即可,一般2~7天症状可自行消失。若为重者,为改善运动及精神障碍症状和体征,可选用一些药物,如阿托品,每次0.3~0.6毫克,每日3次,口服;或用苯甲阿托品2~4毫克,睡前服一次。

全文阅读

抗抑郁药物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R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5-0-01

抑郁症(depression)属心境障碍性疾病,主要症状包括情绪低落、疲劳感、睡眠障碍、兴趣缺失、自我尊重和自信心降低、食欲缺乏、低下甚至躯体疼痛等,最常见类型是重度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其次为心境恶劣(dysthymia)和双相情感障碍。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抑郁症在全球影响到近1.2亿人。不过,尽管抑郁症高度流行,但其患者却常因惧怕沾上精神病人的“恶名”和害怕被误诊为精神病人而不愿寻求医学帮助。即使在社会和人文环境较好的美国、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国这世界七大药物市场上,也仅只有约半档闹囟纫钟糁⒒颊叩玫秸锍觯而接受药物治疗的患者比例更低。

1.当前抗抑郁药物使用存在的误区

(1)认为心理疾病只需要心理治疗,不需要服用药物

由于心理疾病病因的复杂性,治疗方法也多种多样。有人误认为心理疾病只需要进行心理治疗就可以了。事实上,为了取得好的疗效,治疗心理疾病时,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往往需要联合使用。药物治疗具有简便易行的特点。目前我国常用的抗抑郁药有十几种。根据药物结构和作用机制可分为以下几类:① 三环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丙米嗪、多虑平、氯米帕明等;②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吗咯贝胺;③ 四环抗抑郁药,如麦普替林;④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简称SSRI),如赛乐特、氟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等;⑤新近出现的双递质作用剂,有曲唑酮、万拉法新、米氮平等;⑥其他有达体郎、路优太等。

(2)担心抗抑郁药服药时间长会影响思维、智力,甚至会成瘾,所以常常不愿坚持服药,或者症状稍缓解就自作主张减小剂量,甚至停药。

抑郁症与糖尿病、高血压一样,是一种慢性疾病,绝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服药。如果不足疗程就停止服药、或者随便减少剂量,就会像糖尿病、高血压一样,导致病情反复发作,预后差。因此,停药和减药最好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而且,抑郁症患者突然停药还会出现停药反应,如紧张、焦虑、烦躁不安、失眠等。这就好比糖尿病患者突然停药,会导致血糖升高,而高血压患者突然停药,会导致血压升高一样。

需要说明的是,抗抑郁药不是,它们同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的药一样,没有药物依赖和成瘾性。随着治疗的进行,药物剂量不会越用越高。停用后,也不会造成患者躯体依赖,不会使患者念念不忘、强烈渴求、想方设法使用所用过的抗抑郁药。服用抗抑郁药也不会使患者变傻,相反会使本来没有活力、动作迟缓、情绪低落、悲观消极的患者重新恢复活力,动作恢复正常,消除低落情绪和悲观消极的态度。长期使用抗抑郁药也不会导致痴呆。

全文阅读

抗抑郁药物治疗八原则

抗抑郁药是当前治疗各种抑郁障碍的主要药物,能有效解除抑郁心境及伴随的焦虑、紧张和躯体症状。

在使用抗抑郁药时,要注意以下治疗原则:

因病施治在使用抗抑郁药物之前,必须明确诊断,只有诊断确切了,才能发挥最佳的治疗效果。

因人而异使用抗抑郁药物必须全面考虑患者症状特点、年龄、躯体状况、药物的耐受性、有无并发症,应个体化合理用药。

逐渐增量使用抗抑郁药物时,应该从小剂量开始,逐步递增剂量,尽可能采用最小有效量,使不良反应减至最少,以提高服药依从性。当小剂量疗效不佳时,可根据药物不良反应和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情况,逐渐增至足量(有效药物上限)。

疗程充分任何药物起效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大多数抗抑郁药物的起效时间较长,往往需要足够长的疗程,一般4~6周方显效,即便是起效较快的抗抑郁药物如米氮平和文拉法辛,也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因此要有足够的耐心,切忌频繁换药。

换药谨慎换用抗抑郁药物时要谨慎,只有在足量、足疗程使用某种抗抑郁药物仍无效时,方可考虑换药。换用不同种类的抗抑郁药物时,应该间隔一定的时间,以利于药物的清除,防止药物相互作用。如氟西汀需停药5周才能换用单胺氧化酶抑制药,其他5-HT再摄取抑制剂需停药两周。单胺氧化酶抑制药停用两周后才能换用5-HT再摄取抑制剂。

单一使用使用抗抑郁药物应该尽可能单一用药,以避免药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只有在足量、足疗程单一用药治疗无效时,才可考虑两种作用机制不同的抗抑郁药联合使用。一般不主张联用两种以上抗抑郁药。

全文阅读

抗抑郁药物的新进展

目前在临床上,尽管第一代的经典抗抑郁药三环类抗抑郁药物(TCA)疗效肯定,但由于其毒副作用较大,尤其是可引起抗胆碱能反应和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故常使患者难以耐受。据统计,大约有30%的重型抑郁症患者和50%的非典型抑郁症患者使用三环类抗抑郁药物无效。而另外一种第一代的经典抗抑郁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由于缺乏选择性以及对酶的不可逆性抑制,极易对患者的肝脏产生毒副作用,且容易使患者出现高血压危象,故该药在临床上的应用也受到了限制。因此,研究和开发毒副作用小、耐受性好的新型抗抑郁新药是近几十年来药物研发的热点。现将近年来涌现出来的新型抗抑郁药综述如下,以便于医生和患者选用。

1、选择性单胺氧化酶抑制剂(RIMA)

吗氯贝胺(moclobemide)是一种新型的可逆性选择性单胺氧化酶A抑制剂。它克服了反苯环丙胺和异唑肼等经典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对肝脏的毒性和奶酪效应等致命缺陷,可选择性地作用于单胺氧化酶A,对单胺氧化酶B的抑制作用短暂而轻微。吗氯贝胺可减轻对患者中枢单胺类介质的破坏,并可使其在突触间隙内的浓度升高,从而可提高患者的情绪。另外,它对患者其他部位如胃肠道黏膜和肝脏中单胺氧化酶的抑制作用轻微而短暂,从而可使患者的奶酪增压效应明显降低。因此,抑郁症患者在使用该药期间无需严格地控制奶酪等食物的掇入,而且不会对肝脏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

研究表明,吗氯贝胺具有广谱的抗抑郁作用,可明显地改善患者的内源性抑郁和外源性抑郁。患者每日服用该药100~600毫克即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吗氯贝胺对精神运动性迟滞的抑郁症患者尤为适用,也可用于使用三环类抗抑郁药物无效的患者、非典型,性抑郁和伴有焦虑的老年患者。与老一代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相比,吗氯贝胺在替换其他抗抑郁药用于治疗时无需间隔清洗期,患者在停药24小时内其体内单胺氧化酶的功能活性便可完全恢复。吗氯贝胺的副作用较少,常见的作用是可使用药者出现恶心和失眠,但不会使用药者出现抗胆碱能反应,如口干、便秘、心动过速等用心脏方面的毒副反应,也很少会导致其体重增加。

2、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

氟西汀、帕罗西汀(Paroxtine)、舍曲林(Sertraline)、西酞普兰(Citalopram)和氟伏沙明(Fluvoxamine)都是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一类新型的抗抑部药。这些药物属于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具有共同的药理作用,可以抑制5-羟色胺突触前膜的再摄取,进而可提高突触间隙的5-羟色胺的浓度,从而达到抗抑部的作用。由于具有这些特点,所以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在保持了第一代经典抗抑郁药疗效的同时,还显著地减少了由于作用于其他受体所出现的不良反应。临床研究和实践证实,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治疗重症抑郁症的效果与使用三环类抗抑郁药物的效果相当,两者起效时间的差异也不大,一般都需要应用大约2~3周的时间方可见效。但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在药理作用上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其不良反应相对较少。患者使用后尤其可很少出现抗胆碱能反应和困倦、疲劳、体重增加等不良反应,故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在临床应用上的安全性比三环类抗抑郁药物有显著的提高。此外,大多数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的用法简单,服用方便,患者在服用时不必监测血药浓度,也不需要逐渐加量。

上述这五种药物中西酞普兰对受体的亲和力最低,所以其副反应相对较少。而舍曲林、氟西汀和帕罗西汀对受体的影响较大,所以它们的副反应也相对较多。―般来说,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的抗焦虑及镇静作用较弱。因此伴有严重焦虑和失眠的抑郁症患者,在使用该类药物时应同时使用抗焦虑药。但抑郁症患者不能同时服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和单胺氢化酶抑制剂,以免引起5-羟色胺综合征。服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的患者若想改服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应在停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至少1~2周后再服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的主要副作用是可使服用者出现胃肠道功能紊乱,还可使部分患者出现失眠、焦虑、障碍等不良反应,但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治疗。

3、去甲肾上腺素能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NaSSA)

全文阅读

停用抗抑郁药物有讲究

临床上经常会遇到一些病情稳定的抑郁症病人突然出现恶心、呕吐、厌食、腹泻、腹部不适等;或者发热、肌痛、疲劳、头昏、头痛、眩晕等流感样症状;或者睡眠障碍,失眠、多梦、生动梦境、昏睡,以及肌张力障碍、协调障碍、步态障碍、震颤等;或者记忆和注意集中困难、身体虚弱、坐立不安、精神错乱、出汗、心律失常、攻击行为等,弄得医生疑惑难解。详细询问,才发现病人自行停用正在服用的抗抑郁药物,引起了撤药综合征。

治疗抑郁症的抗抑郁药物有三环类、四环类和单胺氧化酶类,突然停药都可能出现撤药综合征。三环类药物在治疗抑郁症时应用最为广泛,也最易因骤然停药而出现撤药综合征。轻者表现为躯体症状和胃肠道症状,重者伴有较为明显的运动障碍及精神障碍症状和特征。躯体症状为全身不适、头痛、头晕、肌痛、疲乏、无力;胃肠道症状为恶心、呕吐、厌食、腹痛、腹泻等。大多数撤药反应较轻,持续时间较短,但也有少数人比较严重或存在时间长,给病人带来新的痛苦和不适。

三环类抗抑郁药为胆碱能拮抗剂,具有较强的抗胆碱作用,长期用药使胆碱能受体被阻滞,一旦骤然停药,有可能引起胆碱能系统反弹,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胆碱能出现亢进的症状和体征。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运动迟缓、齿轮样强直、不能静坐等锥体外系反应表现;神经障碍症状常为失眠、多梦、焦虑、烦躁和惊恐发作、谵妄等。

有效预防撤药综合征,就是不要骤然停药,而应采取逐步减量法缓慢撤停。尤其是抗抑郁药在连续使用8周或更长时间后,更不应突然停药。

一旦出现撤药综合症,应该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或控制撤药反应。轻者无需特殊治疗,告诉患者只要症状不加重,可暂时不用药物,加强观察即可,一般2~7天症状可自行消失。重者可选用阿托品,每次0.3~0.6毫克,每日3次,口服;或用苯甲阿托品2~4毫克,睡前服一次,以改善运动及精神障碍症状。

千万不要将抗抑郁药撤药反应误认为是病情的反复,导致不必要的重新使用抗抑郁药;而且抗抑郁药戒断反应会使病人药物治疗依从性下降,影响治疗效果。

全文阅读

常用的抗抑郁药物等

中老年抑郁症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很复杂,尚未被完全阐明,但“单胺假说”是目前大多数人都接受的理论,即认为抑郁症与脑中单胺递质,包括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1)、多巴胺(DA)减少有关。单胺递质的减少常常会导致情绪低落、身体动力下降、食欲和的改变,引起抑郁症或焦虑症。研究认为,病人表现的单胺递质的缺乏是不一样的,有的是NE递质缺乏,有的是缺乏5-HT,有的是DA分泌不足,有的则是两种或多种神经化学介质分布不平衡所致。这说明抑郁症患者神经介质的改变是不同的,因此,中老年抑郁症患者不可盲目使用抗抑郁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抑郁药都是针对不同的神经化学介质进行调整来治疗的。常用的药物有: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是较早应用于临床的一类抗抑郁药,主要有异丙肼、苯乙肼等药。由于不良反应较多,如中毒性肝损伤、高血压危象等,目前这类药物已经被列入治疗抑郁症的次选药物。近几年已经研制出新型的选择性单胺氧化酶A抑制剂,其代表药物有吗氯贝胺,该药物对单胺氧化酶的抑制是可逆的,没有胆碱能受体阻滞作用。

三环抗抑郁剂(TCA)这也是一类传统的抗抑郁药,包括阿米替林、丙咪嗪、多虑平、氯丙咪嗪以及马普替林等,其抗抑郁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5―HT和NE的再摄取来实现的,尤其是抑制NE的再摄取。该类药物对其他神经递质(如胆碱能、组胺能等)均有阻断作用,常可引起口干、便秘、尿潴留、视力模糊、眼压升高及心脏毒性等不良反应。其临床疗效与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相比,由于其选择性差而受到限制,中老年抑郁症患者更不可盲目使用该药。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这类药物以盐酸氟西汀(百优解)为代表,还包括帕罗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氟伏沙明等。其作用机制是选择性地阻断五羟色胺(5-HT)在神经元突触前膜的再摄取过程,使突触间隙中5-HT浓度升高,达到抗抑郁的目的。与三环类药物相比,该类药物对5-HT再摄取抑制作用的选择性较高,不影响心脏的传导功能,无直立性低血压,无尿潴留和记忆损害,耐受性好,副反应较轻,是中老年患者抗抑郁治疗首选的药物。与之作用相类似的药物还有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再摄取抑制剂(NDRI),它们都是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功能而发挥抗抑郁作用。另外有报道,中草药中的银杏科、菊科、贯叶金丝桃等对5-HT、NE、DA也有此类作用。

临床上针对不同的神经化学介质的抗抑郁药很多,有的针对NE,有的针对5-HT,有的两者兼顾,有的偏于NE和DA,有的偏于r-氨基丁酸类,所以选药的针对性和安全性非常重要。中老年患者在选择用药时,除了考虑到自身原有疾病、药物副作用、费用之外,最好到条件较好的医院进行脑功能检测仪检查,检测出自己究竟是哪些神经化学介质缺失,然后再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科学用药。如大脑功能分析显示5-HT偏高,而NE和DA神经化学介质偏低,可选择使用调节NE的阿米替林或者使用SNRI类或NDRI类抗抑郁药,也可选择调节5-HT偏高的药物,即SSRI类药物,如百优解等;抑郁伴焦虑、严重失眠的患者可选用舍曲林,亦可短时间内合并使用苯二氮卓类(如安定)药物,以抗焦虑和镇静催眠。

抗抑郁治疗除了要选准药物,还要注意足量、足疗程,贸然停药会导致抑郁症状的复发,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或停药。

服板蓝根预防感冒害处多

乔建彬

全文阅读

抗抑郁药物是鸡肋吗?

对于精神疾病,许多人都抗拒吃药,认为应该靠心理调节或者自己的意志力来战胜疾病,也有不少研究显示,抗抑郁药的作用并不比安慰剂好多少。抗抑郁药真的如鸡肋一样吗?欧文·基尔希博在哈佛医学院研究安慰剂,他认为安慰剂的效用被夸大了,抗抑郁药物被低估了。搜集众多抗抑郁药的临床试验数据后,他发现许多试验的取样存在问题。

安慰剂是指没有药物活性的物质,但患者以为自己服用的是真的药物,因此会期望自己好转,这种心理暗示以及一些其它未知的效应会给患者带来正面效应。这并不局限在抑郁症上,安慰剂还有助于减轻疼痛,帮助消化,还能缓解帕金森病等。神经科学家通过观察那些服用安慰剂的帕金森患者的脑电图,发现他们的大脑正在模仿抗帕金森药物起治疗作用。尽管安慰剂看起来并不如药物或手术治疗那么实在,但它确实能够带来一定程度的治疗效果。

但是安慰剂并不是对所有的患者都能达到一样的效果。首先一些精神异常的人本身便会自己慢慢恢复,安慰剂可能只是增强了他们的信心,让他们恢复得更快一些。一些因为离婚、失业、失去亲人而陷入抑郁的人群,可能不服用药物,也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自己走出情绪的低谷。其次,抑郁症患者之间也存在着差异;轻度抑郁症患者和重度抑郁症患者对药物的反应程度不一样。例如青少年常患的是“非典型抑郁障碍”,他们对那些不常用的药物反应比较好。如此一来,把所有抑郁症患者对安慰剂和抗抑郁药物的反应混为一谈显然是在混淆视听。

对于那些重度的抑郁症患者,抗抑郁药物的效果要明显优于安慰剂。同在哈佛大学医学院从事研究工作的克莱因博士着重于评估精神药物在临床上的应用。他于19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药,那段时间关于精神病药物和诊断的理解还不是很完善,严重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的人通常都接受精神分析治疗。克莱因在实习期间负责照料患精神病的退伍军人时,发现抗抑郁药物能达到精神分析无法达到的效果。在服用了6个星期的抗抑郁药物后,一位30年没有说过话的军人开口问他:“嘿,医生,我什么时候能从这个地方出去?”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并不全都是“化学约束剂”,它们也可以让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死灰复燃。

如果因为害怕药物,而一味拒绝服药,抑郁症又迟迟无法得到缓解,这显然是极其不明智的。如果医生认为患者已经达到重度抑郁程度,而且光靠心理分析或者行为认知疗法已经不足以起到良好效果,那么患者还是应该遵从医嘱服用抗抑郁药物。

抗抑郁药物的新发现

为了让抗抑郁药物起到更好、更安全的效果,科学家们一直都在不断开拓和研究之中。

鼻腔喷雾式抗抑郁药 美国士兵的自杀率居高不下,为了消除士兵因为抑郁情绪而产生的自杀念头,美国军方出资请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的库贝克博士研发更为有效的抗抑郁药物。他发现,一种名为TRH的荷尔蒙能够起到明显的抗抑郁效果。但是人体的“血液-大脑防线”出于自我保护目的,会挡住血液中的荷尔蒙或者神经递质进入大脑,因此口服或者注射TRH也就无法通过血液到达大脑并产生抗抑郁作用。为了翻越这道屏障,库贝克希望把TRH制作成为鼻腔喷雾,让这种神奇的荷尔蒙能够畅通无阻地到达大脑。但要实现这个计划可能还得花上1年时间,而之后还需要2~3年的临床试验。

全文阅读

抗抑郁药物莫骤停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病情稳定的抑郁症病人突然出现恶心、呕吐、厌食、腹泻、腹部不适等,或者发热、肌痛、疲劳、寒战、头昏、头痛、眩晕等流感样症状,或者睡眠障碍,失眠、多梦、生动梦境、昏睡,肌张力障碍、协调障碍、步态障碍、震颤等,记忆和注意集中困难,身体不适、虚弱、坐立不安、精神错乱、出汗、心律失常、攻击行为……这常常弄得医生疑惑难解,详细询问才知病人自行停用抗抑郁药物,是抗抑郁药物的撤药综合征所致。

抗抑郁药主要用于对抑郁症的治疗,抗抑郁药物有三类,即三环类、四环类和单胺氧化酶类,包括丙咪嗪、去甲丙咪嗪、氯丙咪嗪、三甲丙咪嗪、阿米替林和多虑平等三环类抗抑郁药,马普替林等四环类抗抑郁药。以及氟西汀、帕罗西汀等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所有抗抑郁药物突然停药都可能出现撤药综合征。在治疗抑郁症时,三环类药物应用最为广泛。也最易因骤然停药而出现撤药综合征。

人体对抗抑郁药物一般不会产生依赖,但骤然停药可引起撤药综合征。轻者表现为躯体症状和胃肠道症状,重者伴有较为明显的运动障碍及精神障碍症状和特征,躯体症状为全身不适、头痛、头晕、肌痛、疲乏、无力,胃肠道症状为恶心、呕吐、厌食、腹痛、腹泻等,三环类抗抑郁药为胆碱能拮抗剂,具有较强的抗胆碱作用,长期用药会使胆碱能受体被阻滞,一旦骤然停药,有可能引起胆碱能系统反弹,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胆碱能出现亢进的症状和体征。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运动迟缓、齿轮样强直、不能静坐等锥体外系反应表现,神经障碍症状常为失眠、多梦、焦虑、烦躁和惊恐发作、谵妄等。

大多数撤药反应较轻,持续时间较短,但仍有少数是严重的或存在时间长,给病人带来新的痛苦和不适,医生和患者能充分认识到抗抑郁药撤药综合征,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不骤然停药,而应缓慢撤停,即采取逐步减量法,这样就可以达到有效预防撤药综合征的目的,一旦出现撤药综合症,应该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减少或控制撤药反应,这样会减少或消除病人的痛苦,倘若缺乏相应的认识,将抗抑郁药撤药反应误认为是病情的反复,就可能导致不必要的重新使用抗抑郁药,而且抗抑郁药戒断反应会使病人药物治疗依从性下降,影响治疗效果。为了减少抗抑郁药撤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有人推荐,抗抑郁药在连续使用8周或更长时间后不应突然停药,应在4周左右逐渐减量。

对患者出现的撤药综合征,可做如下处理:轻者无需特殊治疗,告诉患者只要症状不加重,可暂时不用药对抗,加强观察即可,一般2―7天症状可自行消失。若为重者,为改善运动及精神障碍症状和体征,可选用一些药物,如阿托品,每次0.3mg~0.6mg,每日3次,口服,或用苯甲阿托品2mg~4mg,睡前服一次。

全文阅读

抗抑郁药和抗精神病药物所致QT间期延长

摘要:目的:探讨抗抑郁药和抗精神药物所致的QT间期延长的临床情况。

方法:抽取我院2012年1月份到2013年1月份收治的132例精神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抗精神类药物治疗和三环类抗抑郁药治疗;另抽取同期120例未服用抗精神类药物和三环类抗抑郁药的精神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经心电图检查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经研究,服用抗精神类药物组和服用抗抑郁药组在导致QT间期延长方面,分别发生14例和9例,跟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在精神病患者中采用抗抑郁药和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容易导致患者QT间期延长发生,严重时甚至引起心律失常猝死,需要医院予以关注,重视科学、合理用药。

关键词:抗精神药物抗抑郁药QT间期延长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029-01

在心电图上,继发性QT间期作为心室除极与复极的表现形式,研究往往认为其延长的原因与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物以及抗感染药等有关。QT间期延长,会引发具有潜在致命性心律失常特征的尖端扭转型室速,给精神病患者造成极大的生命危害[1,2]。为此,本研究拟结合我院2012年1月份到2013年1月份收治的132例采用抗抑郁药和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讨论,现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全文阅读

正确对待抗抑郁药物的使用

很多抑郁症患者对西药的态度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深,他们恐惧西药,认为“是药总有三分毒”。所以,在就医过程中,他们不喜欢服用西药,或希望尽量少吃西药;或者单纯追求中药治疗,甚至根本不想服药,只想通过与医生交谈来治疗疾病。他们除了担心西药的一般不良反应外,还常常担心这些药物会导致成瘾,会使人变傻,长期服用后变成老年痴呆,等等。

其实,对抗抑郁药物完全没有必要如此紧张。因为这些药物在进入临床应用前,国家主管部门已层层审核,只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正确使用,完全不必有顾虑。

目前,关于药物治疗抑郁症主要存在以下两个误区。

误区之一:认为心理疾病只需要心理治疗,不需要服用药物。

由于心理疾病病因的复杂性,治疗方法也多种多样。有人误认为心理疾病只需要进行心理治疗就可以了。事实上,为了取得好的疗效,治疗心理疾病时,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往往需要联合使用。药物治疗具有简便易行的特点。目前我国常用的抗抑郁药有十几种。根据药物结构和作用机制可分为以下几类:① 三环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丙米嗪、多虑平、氯米帕明等;②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吗咯贝胺;③ 四环抗抑郁药,如麦普替林;④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简称SSRI),如赛乐特、氟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等;⑤新近出现的双递质作用剂,有曲唑酮、万拉法新、米氮平等;⑥其他有达体郎、路优太等。

三环抗抑郁药在临床应用已有50年的历史,四环抗抑郁药在临床使用也有30年的历史。这两类药抗抑郁疗效肯定,价廉物美。缺点是药理作用复杂,不良反应比较多,可出现口干、便秘、视物模糊、排尿不畅、心率加快、心电图异常、血压改变等。而且一旦过量服用,对病人非常危险。

SSRI类抗抑郁药(比如赛乐特)在临床使用已有十几年了,能安全有效地抗抑郁,已成为欧美处方量最多的抗抑郁药。这类抗抑郁药的疗效与传统抗抑郁药(三环和四环类抗抑郁药)相当而不良反应明显减少,非常安全。而且,这类药的临床应用领域还在不断被开发,比如赛乐特还有优异的抗焦虑作用。SSRI类药物治疗剂量固定,服用方便,多数患者只要每天一次,每次一片。当然这类药物的价格比传统抗抑郁药贵,部分患者长期服用有困难。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不宜与其他类抗抑郁药合用,以免药物相互作用加重不良反应。双递质作用剂和其他抗抑郁药的上市,为患者服用三环、四环类和SSRI类抗抑郁药疗效不佳时换药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