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抗疫交流材料

抗疫交流材料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传感器在食品检测中的展望

1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概述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是另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这主要是因为电化学传感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和普及,如果能够将抗原和抗体的结合信号转化成电化学信号,再经过放大和处理,就可以实现利用电化学信号系统对抗原、半抗原或者带有该抗原的病原菌进行快速、特异性定量检测。在这方面面临的关键问题是:抗原和抗体结合的微弱信号如何能够转化成足够强的电化学信号,再进行放大处理[4]。用来提高抗原和抗体结合后的电化学信号变化的方法有:利用辣根过氧化物酶[3,5]、碱性磷酸酶[6]、漆酶[7]和葡萄糖氧化酶[8];利用纳米粒子增加抗体的特异性吸附并提高吸附量和量子点;寡核苷酸和染料用来标记所发生的信号变化[9]。这些方法的单独和联合使用可以大大提高检测抗原抗体结合的灵敏度[10]。Castaneda等[11]设计了一个抗原-抗体结合所产生的信号转化为电化学信号,再通过催化吸附在纳米金粒子上的对硝基酚进行信号放大的传感器。MaoXun等[12]则利用他设计的基于纳米金免疫传感器成功检测了人IgG。此外,纳米材料和酶可以用来在抗原抗体结合时放大电化学信号,Mackey等[13]通过将抗人IgG进行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后吸附到纳米金粒子上制成电化学免疫传感电极,结果使其测定灵敏度高于ELISA,达到260pg/mL。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另一个关键性问题是如何为电极吸附更多的抗体,最好的方法就是纳米材料的利用。目前这方面已进行了大量研究,所用的纳米材料主要有3种:碳纳米管[14]、金纳米粒子[15]和石墨[16],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研究结果[17-18]。在免疫传感器方面,一个主要的挑战是如何实现商业化应用。因为其商业化应用面临诸多关键问题:1)必须能够实现快速、定量和大规模的样品测定。2)高度的特异性,不能有交叉反应形成明显干扰。3)高质量的操作规范。4)测定费用可以接受。5)重复性和灵敏度足够高[19]。6)再生性能性好,半寿期足够长。解决这些问题主要途径是:1)增加测定灵敏度、提高抗体吸附量以增加其测定样品数量;2)增加纳米免疫电极的半衰期和再生能力。

2纳米材料在免疫传感器中的应用

2.1纳米材料

纳米材料[20-21]是一种超细的固体材料,即其在微观结构上至少有一维方向受纳米级尺度(1~100nm)所调制。具有表面效应、体积效应、量子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此外,由于纳米材料还具有特殊的光学性质、催化性质、光电化学性质以及良好的吸附能力和生物兼容性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免疫传感器研究,可显著提高生物分子的吸附量,同时放大电信号,从而使传感器的灵敏度、寿命、稳定性等得以提高[22]。纳米材料(例如:纳米金)与抗体的结合,一般认为是纳米金表面负电荷和抗体的正电荷基团因静电作用而吸附,并形成Au-S等稳定化学键作用。汤俊琪等[23]报道了免疫酶吸附法评价纳米金对抗体Fc端的吸附效果,表明纳米金吸附主要是在抗体Fc端,且吸附率达到92%,抗原结合部位Fab端在外,可与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纳米材料的使用不仅可以增大抗体吸附量,同时也保证了传感器的稳定性。由于纳米材料可以增加其操作的选择性和特异性识别分子的量,所以大大增加检测灵敏度。因为极低水平的致病菌足以造成食品安全隐患,所以各国都规定食源性病原菌不得检出。也就是说,增加测定灵敏度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关键[24]。此外,纳米免疫技术不仅可以用来提高食源性病原菌的检测限,而且用来提高对毒素、蛋白质营养成分、抗生素、农药等的检测灵敏度[25-26]。在生物传感器中,纳米材料可以大大增加吸附识别分子的特异性和表面,从而增加检测靶分子的灵敏度和测定量,这对于提高测定靶细胞(病原菌)的灵敏度至关重要[27]。研究结果证明应用纳米生物传感器检测E.coliO157:H7的灵敏度比ELISA或异硫氰酸荧光素灵敏度提高了16倍[28]。为适应食品安全检测的要求,往往需要测定到单个细菌细胞的水平,显然更需要纳米技术的帮助[29]。

2.2纳米材料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通过抗细菌的特异性抗原制备抗体,在经过纳米材料吸附抗体来完成食源性病原菌的测定一直是一个热点领域。病原菌的QDs(量子点)荧光标记被用来测定食源性病原菌,如:单增李斯特菌[30]、致病大肠杆菌(E.coliO157:H7)[31]和志贺氏菌(Shigellaflexneri)等[32]。一项对白条鸡洗涤液中鼠伤寒菌的QDs为基础的免疫测定中,灵敏度可以达到103CFU/mL[33]。这些纳米粒子上结合事件的发生点数和位置可以通过定位性SPR、LSPR(localizedSPR)或纳SPR进行测定[34-35]。Marinakos等[36]用固定了抗体的金纳米粒子同时测定了E.coli鼠伤寒菌的LSPR变化,结果表明,检测限达到102CFU/mL,比传统检测时间减少30min,WangChungang等[37]用此方法结合抗体连接的纳米金粒子双光子瑞利散射测定E.coliO157:H7,其检测限达到50CFU/mL。Andre等[38]用间接抗沙门氏菌多克隆抗体吸附在纳米磁珠上,然后再和含沙门氏菌样品液(含沙门氏菌的脱脂奶样品)混合培养,通过微分脉冲伏安法进行测定,检测限达到143细胞/mL。并在103~106细胞/mL呈线性关系。KangXinhuang[39]和WuHong[40]等研究小组等报道了以天然分子壳聚糖分散石墨烯并结合铂纳米颗粒制备的葡萄糖氧化酶传感器,研究表明,由于石墨烯的加入使得该新型传感器展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具有灵敏度高、响应快、检测限低等优点。韩玉花等[41]报道了一种基于金包覆磁性纳米粒子的电位型免疫传感器检测小鼠的IgG,该传感器的响应电位与抗原(小鼠IgG)质量浓度的对数在2×10-5~1×104n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下限为3.1×10-4ng/mL,响应时间为8min。该传感器的制备方法简单,无需标记过程、成本低廉、响应灵敏、性能稳定,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对制备其他类型免疫传感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闵红等[42-43]将金掺杂的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用壳聚糖交联后制备生物传感器,在检测有机磷农药时发现,在优化条件下,对有机磷农药敌敌畏线性检测范围为8.0×10–13~1.0×10–10mol/L,最低检出限达到4.0×10–13mol/L,远远优于我国GB/T5009.20—2003《食品中有机磷农药残留量的测定息》(0.1mg/L)。另外,在以壳聚糖为交联剂制备金掺杂的二氧化钛复合纳米粒子修饰电化学传感器对有机磷农药对硫磷进行检测研究时发现,金掺杂二氧化钛复合纳米粒子大的比表面积能增加对底液中对硫磷吸附量,提高检测灵敏度;所制备电化学传感器利用示差脉冲伏安法在最优条件下对对硫磷进行检测,检测范围为1.0~7.0×103ng/mL,检测限达到0.5ng/mL。

3电化学纳米免疫传感器在食品检测方面的应用

全文阅读

基于金纳米颗粒负载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的癌胚抗原传感器的研制

摘 要 以负载Au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AuNPs/Cu.TPA)标记CEA抗体(Ab2)为信号探针,通过电还原的方法将氧化石墨烯还原到电极上,研制了一种捕获CEA抗体(Ab1)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并将其应用于癌胚抗原(CEA)检测。所合成的MOFs材料中含有大量Cu2+, 且电化学信号比较稳定,因此可以通过检测MOFs材料中Cu2+的信号实现对CEA的检测。此信号探针不需要预处理和酸处理,易负载贵金属从而固定抗体,大大简化了检测步骤并缩短了检测时间。此传感器对CEA的检测灵敏度好,操作简便。在最优实验条件下,此传感器的线性范围为0.1~80 ng/mL,检出限为0.03 ng/mL,线性相关系数为0.9887,可用于真实样品中CEA的测定。

关键词 癌胚抗原;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

1 引 言

肿瘤标记物(Tumor marker)是肿瘤细胞产生的,含量远高于正常细胞的特异性物质。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是一种参与细胞粘附的糖蛋白,通常是在胎儿发育过程中产生。1965年,Gold等从结直肠腺瘤和胎儿肠中首次分离出CEA[1]。在健康成年人血清中,CEA含量通常很低,在正常组织中,CEA主要分布在胃肠道上皮细胞中。在肿瘤组织中,CEA不仅在结直肠癌中表现出来[2],而且在其它类型的癌症,如胃癌[3],肺癌[4]、乳腺癌[5]、甲状腺癌[6]等癌症中也表现出来。因此癌胚抗原成为目前公认的一种肿瘤标志物,它的临床检测在评估病变范围、预测疗效、监测复发等方面具有较高参考价值[7], 检测CEA有助于提高肿瘤患者的诊断率,监测肿瘤早期转移,并可为患者根治性手术后是否进行辅助化疗、疗效判断、复发转移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患者的病情预后判断有着至关重要的临床意义[8]。常用的CEA的检测方法有实时荧光极化免疫测定法(FPIA)[9]、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10]、放射免疫测定(RIA)[11]、免疫金标技术[12]等方法。但是,荧光免疫测定法的应用范围比较窄,仪器成本较高,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灵敏度不高,放射免疫分析法自身存在放射污染,免疫金标技术法操作较复杂[13]。这些传统方法需要具有专门技术的操作人员,限制了这些方法在普通实验室的应用,难以实现快速检测。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由于具有操作程序简单、易于集成化、灵敏度高、成本低等优点, 已广泛应用于肿瘤标记物的检测。随着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日趋成熟, 现代检测技术也将向微型化、集成化的方向发展[14]。

近年来,性能优良的新型金属有机骨架材料(anic frameworks,MOFs)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15]。 Cu.MOF由苯环有机连接体和含Cu2+的金属羧酸配合物团簇组成,含有四方形配位结构,是一类比表面积大,且具有纳米级规整孔道结构、呈多维网状结构的多孔材料[16]。这种材料的优良特性促使其迅速发展, 并成为材料、化学、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在氢气储备、催化反应、气体吸附与分离及电化学传感器等应用领域有着广阔的研究和应用前景[17,18], 其结构如图1所示。Cueto等[19]以对苯二甲酸和Cu(NO3)2合成了Cu(tpa)・3(H2O) (Cu.TPA),由于其合成方法与MOF.2[20]相似,所以结构类似于MOF.2(Zn.BDC),是一种多孔四方锥形材料,但其性质有异于MOF.2。Cu.TPA表现出更高的表面积,它在气体分离和存储和以及催化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21]。

虽然金属离子已被用作信号标记物,但制备过程普遍费时,如Gao等[22]利用Cu2 +作为标记物检测树状大分子聚合DNA的电化学信号。本研究表明,Cu.TPA材料中的Cu2+氧化还原峰比较稳定,可单独作为一个信号基团,因此将这种Cu.TPA材料用作信号探针,Cu2+的电化学信号可以在缓冲溶液中很容易地检测出来。此新型信号探针不同于传统的探针,它不需要用酸溶解富集进行检测,因此极大地简化了检测步骤。此外,由于金属纳米颗粒可以很容易掺入MOFs中,使得随后偶联抗体的步骤也较简单稳定。鉴于这种信号探针的独特的性能,用其构建新型CEA电化学传感器对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全文阅读

抗疫病辣椒杂交组合YC―1的选育

摘 要:YC-1辣椒是以Y150-1-1为母本,PBC065为父本配制的杂交一代组合。母本 Y150-1-1为2006年从海南三亚引进的尖椒品种,经多代自交选育的优良自交系;父本PBC065为2006年从亚蔬中心引进的线椒品种,经多代自交定向选育的优良自交系,抗辣椒疫病(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2010年配制组合,2011-2012年进行农艺性状及抗病性鉴定。该组合全生育期105 d;株高65 cm,株幅60 cm;果长 20 cm,果肩宽1.6 cm,果肉厚0.2 cm;单株平均结果数 58个,单果质量 17.5 g;果实微弯,商品果深绿色,成熟果鲜红色;每667 m2 鲜椒产量2 560 kg;抗辣椒疫病,病情指数为13.5。

关键词:辣椒;疫病;杂交组合YC-1;选育

辣椒是贵州的主要经济作物,辣椒疫病(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是我省辣椒生产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抗病品种的选育是防治该病害最有效的途径。自2007年以来,贵州省园艺研究所辣椒课题组从480多份育种材料中筛选出24个材料,采用国家现行制定的辣椒抗疫病鉴定标准对该批材料进行多次苗期人工接种鉴定,从中筛选出3个抗性较高的材料:PBC065、PBC602-1-1、Y160-2-1。利用这些材料与其他材料进行杂交,筛选出抗性较好、优质丰产的线椒组合Y150-1-1×PBC065(YC-1)。

1 选育经过

1.1 抗性材料筛选

①田间自然发病筛选 2007年试验地病害流行,通过田间病害调查,从486份材料中筛选出24份(表1)对疫病表现较强抗性的材料。

②苗期人工接种鉴定 2010年采用国家现行制定的辣椒抗疫病鉴定标准对以上24份材料进行苗期人工接种鉴定,同时进行大田灌根接种,筛选既有抗性又符合育种目标的材料。

1.2 组合配制及抗性鉴定

全文阅读

免疫学相关的交叉学科前沿与发展趋势

摘 要:近年来,随着各个国家对于前沿学科的重视,免疫学已经成为了目前发达国家主要研究的学科,也是医学和生命科学中比较基础且具有支柱作用的学科之一。在我国,免疫学的快速发展也在国际上得到了认可。但是我国免疫学的研究仍然存在着大量的不足。该文从我国当前的学科发展前沿出发,分析了当前免疫学存在的问题以及免疫学相关的交叉学科的现状,探讨了免疫学的发展趋势,并且提出了一些科学基金资助战略以及优先资助建议。

关键词:免疫学 交叉学科 前言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R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c)-0225-

进入21世纪以来,免疫学成为了当前发展比较快的前沿学科。目前,免疫学科已经成为了全球科研ESI评价体系中的学科之一,并且各个国家也通过免疫学科的发展水平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科技实力。免疫学一方面能够帮助人类解决生命现象的本质问题;另一方面也对于人类重大疾病的机制破解和制剂的研发具有重大的意义。另外,免疫学相关的交叉学科的研究解决了人类的重大疾病,增进了人类的健康,推动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增强了我国的国民力量,并且结合了我国的重大需求,进一步深入系统地研究免疫学相关的交叉学科,可以使我国的免疫学科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 免疫学科与相关学科开展交叉合作研究的必要性

免疫学相关的交叉学科包含有新型免疫组织器官、单细胞、亚细胞层面的免疫功能和调节机制等。而一些新型技术的创新发展又促进了这些系统性免疫学的研究。这使得免疫学又与化学、光学、信息学等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另外,免疫学与相关学科的交叉与合作使人类许多重大疾病的免疫机制得到破解,其治疗的手段也得到了改革和创新。在生命系统中,免疫系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且与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有着互相调控的作用。而对于免疫学科与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能够很好地破解人类的一些重大疾病。因此,在我国免疫学快速发展并且在国际上的地位显著提升的过程中,开展免疫学与相关学科交叉合作研究对于免疫学所能解决的人类重大疾病的诊疗新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也需要基金委在政策和基金方面得到资助。

2 免疫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的现状与重要研究成果

2.1 免疫学与生命科学内部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成果

全文阅读

功能性纳米材料在电化学免疫传感器中的应用

【摘 要】免疫传感器是基于亲合作用,将选择性免疫反应与适合的信号转换技术结合起来,用以监测抗原-抗体反应的生物传感器,逐渐在许多领域得到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在近年来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主要研究方向,大致上是提升灵敏度、精确性、选择性、加速反应时间,而本文将使用单壁纳米碳管当作电极,利用其具备良好的导电性、超高表面积比,透过改质后的纳米碳管管壁与管端可与生物分子键结,且保持生物分子的活性,极具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象征意义。本文将具体结合相关理论和分析,对功能性纳米材料在电化学免疫传感器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功能性 纳米材料 电化学 免疫传感器

【Abstract】The immune sensor is based on the close cooperation with the selective immune response and is suitable for the signal conversion technology, to monitor antigen - antibody response of biological sensors, gradually get rapid development and extensive application in many fields. In recent years the electrochemical immunosensor main research direction, in general is to improve the sensitivity, accuracy, selectivity, response time, and this article will use the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as electrode, using its good conductivity, high surface area ratio, through the modification of carbon nanotubes wall and pipe end and biological molecular bonding, and keep the activity of biological molecules, the electrochemical immunosensor extremely symbolic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specific relevant theories and analysis, the application of functional nano materials in electrochemical immunosensor for research.

【Key words】Functional; Nano materials; Electrochemical; Immunosensor

免疫传感器的一般工作原理为固定在换能器上的抗体(抗原)对样品介质中的抗原(抗体)进行选择性免疫识别,并且产生随分析物浓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分析信号。在抗体的不同区域和抗原决定簇之间的高选择性反应主要包括疏水力、静电作用力、凡德瓦尔力和氢键作用力。近年来纳米材料在电化学免疫传感器上的应用也发展得相当迅速。由于纳米材料具有表面积大、表面反应活性高、表面活性中心多、催化效率高和吸附能力强等优异性质,将纳米微粒应用于电化学免疫传感器中,可以提高传感器测量的灵敏度、准确性、减少采血量和检测时间[1]。作为免疫分析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免疫传感器除了具有传统免疫分析方法所共有的性能特点外,还具有高选择性、高灵敏度、可逆性和剂利用的高效率等优点。另外,免疫传感器大都制备简单,便于实现自动化、数字化和微型化,因此可以避免传统免疫分析方法所附带的一系列问题,故在临床分析、环境分析和生物监测过程中显示了强大的应用潜力[2]。因为免疫传感器常用来测量源于分析物和固定的抗体/抗原之间的反应而产生的信号,所以将抗体(抗原)固定在原始换能器表面的固定化过程在免疫传感器制备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大量的固定法已用于各种免疫传感器,如静电吸附、包覆法、交联法、共价键结合法等。

1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由于电化学免疫传感器具有高灵敏度、低成本和便携等优点,成为免疫传感器中研究最早、种类最多,也较为成熟的一个分支。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是:采用电化学检测方法来检测标记的免疫剂或一些由酶、金属离子和其它电活性物质标记的标记物,从而对疾病诊断或病人状态监测中复杂系统的多组混合物进行分析提供有力数据[3]。用于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检测中的换能器主要分为电位型、电导型、电容型、阻抗型和安培型等装置。电位型传感器现在已经被公认为是一种成熟的传感器,已有大量的商品化产品。对于电位型传感器,当电流流动为临界点时,换能器界面处于平衡状态,此时电极或者表面修饰膜的电位变化与溶液定金属离子活性呈对数比例关系,这就是电位型换能器的基本工作原理。这类生物传感器具备制备简单、操作容易及选择性良好的优点[4]。

2 功能性纳米材料技术

全文阅读

关于《免疫球蛋白》的说课

1.说教材

选用肖运本主编的《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为全国高职高专“十一五”规范教材。

本门课是介绍病原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特异性防治,以及机体免疫应答一般规律的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免疫球蛋白》是教材第九章的内容,这是免疫学中最基本的知识。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免疫学概论和抗原等内容,本章的教学内容是在前几章基础上的深入和扩展,学好本章,将为后面免疫应答及临床免疫的教学,尤其是为以后专业课的教学打下基础。

2.说教学大纲

2.1教学目标。

根据高职护理专业教学大纲的要求及教材的编写意图,密切围绕培养面向医疗卫生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型、应用型专门人才的特点。

2.1.1知识目标

2.1.1.1掌握抗体与免疫球蛋白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全文阅读

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快速检测牛奶、奶粉、饲料中的三聚氰胺

摘要:建立了快速检测牛奶、奶粉、饲料样品中三聚氰胺的胶体金免疫层析分析法。将三聚氰胺进行分子修饰得到两种衍生物,分别与牛血清白蛋白(BSA)和卵清白蛋白(OVA)相连制得免疫原和包被抗原。运用杂交瘤抗体制备技术得到抗三聚氰胺的单克隆抗体(mAb)。利用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得平均粒径18 nm的胶体金,将胶体金与抗三聚氰胺单克隆抗体相连,所形成的金标抗体(AumAb)包被在胶体金垫上,包被抗原和羊抗鼠二抗分别包被在硝酸纤维素膜(NC)上作为检测线(T线)和质控线(C线)。将胶金垫、NC膜、样品垫和吸水纸组装成免疫层析快速检测试剂条。将标准溶液(或待测液) 滴加到样品垫上,10 min后可在NC膜C线和T线位置上用肉眼观察到胶体金的颜色(红色) ,通过比对颜色的深浅判断样品中三聚氰胺的含量。结果表明,三聚氰胺的检出限为10 μg/L;选用了其它10种物质对免疫层析试剂条进行了特异性实验,免疫层析试剂条与2氯4,6二氨基1,3,5三嗪和环丙氨嗪的交叉反应率约为1%,与其它8种物质没有交叉反应;加标样品用免疫层析试剂条和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同时检查,结果一致。本方法适用于牛奶、奶粉、饲料样品中三聚氰胺的现场快速检测。

关键词:三聚氰胺; 单克隆抗体; 胶体金; 免疫层析法

1引言

三聚氰胺(Melamine, 图1a),化学名为2,4,6三氨基1,3,5三嗪,是一种重要的氮杂环有机化工原料,主要用作生产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的原料,这种树脂被广泛运用于木材、塑料、造纸、纺织、皮革等行业;三聚氰胺还可以作阻燃剂、减水剂、甲醛清洁剂等[1]。由于三聚氰胺分子中含有大量氮元素,而常规的“凯氏定氮法”检测食品或饲料中蛋白质含量时不能排除这类“伪蛋白氮”的干扰,因而一些不法分子为降低成本, 在牛奶、奶粉和饲料添加这种非食品性化工原料,以提高其产品中的蛋白质含量。2008年10月,我国制定了乳品中三聚氰胺管理限量值,婴幼儿配方乳粉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1 mg/kg;含乳15%以上的其它食品中三聚氰胺的限量值为2.5 mg/kg。

目前,检测三聚氰胺的主要方法有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2,3]、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4~6]、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LCMS)[7~9],这些方法虽然准确度高,但样品预处理复杂、设备昂贵,检测费用高。近年来,酶联免疫吸附法[10~12]以及胶体免疫层析试剂条[13,14]等已用于三聚氰胺的检测,但仍存在灵敏度不够高或特异性不够强等不足。本研究对三聚氰胺的分子结构进行了较合理的修饰,合成了两种三聚氰胺衍生物,并分别与牛血清白蛋白和鸡卵清白蛋白相连制得免疫原和包被抗原。利用杂交瘤抗体制备技术得到抗三聚氰胺的单克隆抗体,以所制得的抗体为基础,建立了测定牛奶、奶粉、饲料中三聚氰胺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2.2实验方法

2.2.1三聚氰胺衍生物的制备本研究对三聚氰胺的分子结构进行了较合理的修饰,制备了两种三聚氰胺衍生物。衍生物1(分子结构如图1b):称取CAAT加入反应瓶,用无水甲醇溶解,再加入对氨基苯甲酸(溶于KOH无水甲醇中);反应回流5~12 h,直到CAAT反应完全;反应混合物过滤,并用无水乙醇和蒸馏水各洗3次,得到白色粗产物;再用甲醇二氯甲烷过柱,得到纯品。衍生物2(分子结构如图1c 所示)的制备过程与制备衍生物1相同,但溶剂为无水乙醇,衍生试剂为3巯基丙酸。

全文阅读

467份疑似血清标本麻疹\风疹IgM抗体实验室监测结果分析

【摘要】 目的 了解芜湖市2009年麻疹、风疹病例的病原特点,探讨麻疹、风疹发病原因。方法 用ELISA法分别对467份疑似血清标本进行了麻疹、风疹IgM抗体检测。结果 467份标本分别检出麻疹IgM抗体阳性189份,风疹IgM抗体阳性115份。结论 芜湖市2009年麻疹、风疹病原特点基本相同,但存在着地区分布、发病时间、年龄分布之间的差异。

【关键词】 麻疹; 风疹; IgM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安徽省芜湖市自实施儿童计划免疫和免疫规划以来,麻疹发病率大幅下降。但2009年麻疹疫情出现了反复波动,为了解芜湖市2009年麻疹发病原因,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达到顺利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芜湖市麻疹监测系统和麻疹实验室检测数据库

1.2 诊断标准 麻疹的诊断标准依据《全国麻疹监测方案》。

1.3 血清标本的采集 标本来自2009年芜湖市各县(区)疾病控制中心和临床医疗机构送检的麻疹疑似病例血清标本,合格血清标本指病例出疹后4~28 d内采集,血清标本无明显溶血现象,无污染,分离的血清量大于50 uL,血标本冷藏运输(4°~8°)或冷冻保存。

1.4 检测方法 用抗体捕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麻疹IgM抗体和风疹IgM抗体,检测试剂由安徽省疾病控制中心计划免疫科提供,检测试剂的产家为珠海海泰生物有限公司。

全文阅读

云县爱华镇鸡新城疫免疫效果分析

摘要:云县爱华镇连续两年采用血凝抑制试验方法对鸡新城疫免疫血清抗体进行监测,结果显示规模鸡场免疫效果良好,农户散养鸡和农贸市场免疫效果较差。针对上述情况, 认真分析原因,同时提出了该镇有效预防和控制鸡新城疫的一些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鸡新城疫;血凝抑制试验;免疫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4)01-0015-01

云县爱华镇是云南省云县县政府所在地,是该县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国土面积530.5 km2,下辖2个社区、29个村委会,有省市县直属单位191个,居住着汉、回、彝、白、傣、苗、佤、拉祜、布朗、普米等多种少数民族。2013年末总人口83 750人,其中农业人口62 566人。年末存栏大牲畜21 459头,山绵羊18 418只,生猪110 183头;家禽650 541只,肉蛋总产量达5448.1 t,种植人工牧草2 205 km2。年末出栏大牲畜17 669头,山绵羊11 426只,生猪110 183头;家禽681 943只,畜牧业总产值为2 312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8.5%,其中养鸡业占到畜牧业收42%,占人均畜牧业纯收入为636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材料 鸡红细胞采自健康成年非免疫公鸡。

1.1.2 检测试剂 标准抗原、阴性血清、阳性血清,由云县动物疫病防控中心提供。

全文阅读

畜牧业生产技术工作意见

今年7月份以来,我县连续几天遭受强降雨,部分乡镇雨量累计300多毫升,畜牧业遭受较大损失,据统计:畜禽舍受损面积达多平方米,死伤家禽万多只,死伤家畜多头,经济损失达多万元。

为做好我县畜牧业抗灾救灾工作,确保畜牧业生产正常有序开展,特制定本意见。

一、畜牧业抗灾的目标和任务

总体目标是:做好灾区畜牧业生产恢复工作,最大限度的将我县畜牧业损失降到最低,力争在1个月内全面恢复种畜禽和商品畜禽生产能力,努力实现灾后生猪、家禽等生产的健康、稳定发展。

重点工作任务是:

(一)加固修缮灾区畜禽圈舍。制定灾后畜禽圈舍修建方案,抓紧时间修复重建畜禽圈舍,为畜禽正常生长创造必要的饲养条件。

(二)加强灾后畜禽饲养管理。针对我县畜禽品种多、饲养模式众多不一的情况,引导养殖场(户)加强科学饲养管理。帮助解决损失严重的养殖场(户)及时进行补栏。

(三)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全面开展消毒灭源工作,及时实施补免,强化重大动物疫病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和畜禽抗体水平,确保灾后不发生重大动物疫病。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