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感悟,是一种充满灵性的心智活动,是一种情理交融的心灵体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和真实的体会,才能让他们在与文本的心灵相互沟通碰撞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生命体验。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大力提倡多元感悟,进行感悟教学,引导学生用灵动的思绪去触摸文本里的鲜活世界,感受文本中那跳跃的生命,在经历撞击、感悟等心智活动后,获得对文本深度的理解,在“悦读”中实现自身的认知感受和作者的情感意趣的相互融通。
一、创设情境,明象体情,唤醒心灵的感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只有借助文本情境,让学生产生“视象”,引导学生入境入情,才能使学生感悟文本,体验其中的情感,深刻理解文本的内涵。学生在文本特定的情境氛围中,心灵与文字共舞,生命与文本共跃,情感与思想共鸣,唤醒心灵的感悟,从而获得畅神悦志的审美。
《雨点》是一首清新质朴的儿歌,用富有儿童情趣的语言,清新质朴的文字,生动形象地描写了雨点落进池塘、小溪、江河、海洋里的动态变化过程。在教学时,我用多媒体动态出示了平静的小池塘、潺潺流动的小溪、水流湍急的江河和波涛汹涌的海洋的画面,在音乐声中让学生想象:小雨点去了哪儿?能帮助它们找到想要去的地方吗?动态的画面、优美的音乐,有着更为直接、更为丰富、更为生动的感受,立刻唤起了学生的联想,他们头脑中的表象一下子丰富起来,一个个鲜活的画面顿时显现在学生眼前,唤醒了学生的心灵感悟,他们仿佛自己就是小雨点,来到了“池塘”“小溪”“江河”“大海”中……
二、真情朗读,积淀语感,激活心灵的感悟
作品中的语言包容着丰富的信息,或哲理、或情感、或意境、或画面、或韵味,这些都需要通过朗读才能领悟到其中深长的意味。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诵读能力的指导和训练,积极创造自由阅读的机会,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真情朗读,入其境、近其情、品其味,然后悟其得,在真情朗读中激活思想,获得性灵的感悟,实现与鲜活文本的情感交融和生命律动。
如《望月》是一篇文质兼美、意蕴悠长、清逸空灵的美文。文中那诗一般的意境,是非图画所能表达尽致的,用语言描绘情境便成了主要的手段。因此,教学时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自由读、默读、个别读、分角色读、师生对读等,点燃学生朗读的热情。学生在朗读中,读出了节奏,读出了韵律,读出了画面,读出了诗情。他们被月之意境美、韵律美、诗情美所感染,不禁把自己的美好情感融进这月光里,注入这一幅幅美丽的画中、一首首动情的诗中……他们仿佛置身于清幽的夜空下,体会着诗人对月亮那幽远的思念和无尽的遐想——月亮是一首恬静的诗,月亮是一曲委婉的歌,月亮是一幅含蓄的画……
三、理性辨析,推敲锤炼,深化心灵的感悟
学习不只是简单的传授与被动的接收过程,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融和思维碰撞的过程。学习过程应是一种思维活动,这种活动应当是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具有创造性的活动。教师的教学不仅是为教学服务,更重要的职责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组织者应思考为学生搭建怎样的学习平台,引导者应思考怎样才能把学生引入学习活动中去,合作者应思考设计什么问题与他们进行情感交融和思维碰撞,这是老师们一直探索的问题;真正实现与他们共同分享学习成功的快乐与喜悦,与他们共同分担学习的困难与困惑,这是老师们一直努力的方向。由此想到佛莱登塔尔说:“学一个活动的最好方法是做”,而小组合作教学为学习活动创造了交流探索与实践操作的机会,经过一年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尝试,有以下一些感悟:
一、精心组织,激发学习热情
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真正成为知识的探索者,转变学习方式,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关键在组织者怎样组织,正如人们常说:“课改的关键在课堂,课堂的关键在教师。“,精心组织的课堂活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反之,就是被动的接受,或是形式上的课堂活动,甚至还会造成捡了芝麻丢了南瓜的现象。
例如,在设计《图形认识》这一节内容时,源于小学的基础,同学们都比较了解,认为较简单。怎样设计课堂活动才能激起学习的热情,抓住学生好动的特征。先组织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水平,收集生活中你所见到的图形并整理归类,同时展示在各组相应的地方,然后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评比。在这个过程中各小组开展得有声有色,查找、修正、归类以及加油助威的呐喊声都出来了。他们从活动中认识到什么平面几何图形,什么立体几何图形。
用心设计,创造探索机会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仅只是几个同学围在一起完成已经编制好的导学案,数学课堂需要回归数学本质,回归数学教材。课改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学生高效学习,数学问题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针对现代中学生,怎样将数学问题还原生活,怎样把生活现象数学化。因此设计数学问题时向诗人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的精神学习,巧设一个问,辗转数回合。
例如,直线L上有两个点,则有______条线段;
直线L上有三个点,则有______条线段;
我从一个小学生变成初中生了!
在开学的头一天,老师就对我们说:“我们从现在开始是一个初中生了,自己的什么事情都应该自己做,自己合理安排时间,上课不要迟到……”原本老师讲的我们都应该做的很好,可是我想的太简单了。
我们开学这么多天,老师每次留的作业都有人比别人晚一步,因为在别人写作业的时候他在干一些其他事情,以此类推又有更多的作业来了,他就在那里着急起来,结果到最后作业写得乱七八糟的。如果这样的话,我们不但会挨老师的吵,而且证明我们是一个不会安排自己时间问题的初中生。
在我们小学的时候我们可以迟到,但现在我们已经长大了,是一名初中生了,就必须要改掉自己的坏毛病。迟到不但对自己有害,也对同学和老师有害,如果我们等上课了再进教室的话,就会打乱老师和同学的思路,甚至把全班同学的目光都吸引到自己的身上,这样既耽误老师讲课又耽误同学们的听课。
通过这两件事情我的感悟是我们既要合理安排时间,又要改掉自身的坏毛病让自己好的一面呈现出来,因为我们是一名初中生了,要靠自己了。
河南宏力学校初一:杨柳
今年的春天似乎来得比较迟,春寒料峭之际,伴随着龙年的钟声,新学期的帷幕再将拉开。又一次踏进这个让人倍感亲切的校园,开启了新的学习之旅,感悟良多。检讨过往的得与失,我知道,眼前的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
要努力学习。俗话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没有人能够不劳而获,成功总是要靠辛勤和汗水编织。只有用自己的双手披荆斩棘,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孜孜以求,方能让成绩有质的飞跃,才能脱颖而出,走向成功,在这充满竞争的社会上有一席之地。
要自觉上进。俗话说:少说话,多做事。学习上的事情不可能让师长时刻督促,要善于做行动的主人,拒绝做语言的巨人。某些人整天叫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却不肯付诸行动,将永远无济于事。定目标,喊口号人人都会,但真正能履行诺言并持之以恒的人并不多,因此自觉自律,并保持全神贯注至关重要。
要专注现在。俗话说:过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和将来。学习需要专注现在,过去的成败固然可以用做借鉴,但请不要一直缅怀于以前的成功中胡思乱想,也不要沉溺于过去的失败中不可自拨。过去的事情已随风而去,更重要的是当下和将来,只要放眼未来,专注眼前,何愁成功之路遥远?
要乐于助人。俗话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在努力学习、不断求索中也要乐于帮助同学共同进步。学习中需要良师益友,比赛中需要竞争对手。为老师和同学排忧解难理所应当,结识一位朋友总比树立一个敌人要好。何况,帮助别人取得进步对自己也是一种鼓励和鞭策,良好的竞争氛围是自己不断进步的助推器。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新的学期开始了必然会面临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学习中的挫折也会接踵而至。树立信心,相信自己,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一定能战胜一切困难,取得更大的进步!
重庆市南川中学校初2014级初一:冷雨欣
“小学语文感悟式教学”是以学生为本、以生活为源、以内化为宗、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实践和感悟为主要活动方式的一种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论和操作体系。感悟式教学的基本理念包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生活为源”的理念和“实践?感悟?内化”的理念。
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这个“本”是指教学活动的本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目标指向和行为归宿,是“教学之本”。如何以这个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呢?
(1)确立教学价值观,强调给学生美好的学习生活。追求更美好地生活是人类各项活动永恒的主题,它也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教育和教学应以学生的美好生活(它包括明天,也包括今天)为最终的价值体现。教学活动要让学生经历美好的学习生活,这使学生的学习既为明天的美好生活做准备,也成为今天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2)确立学生观,因为学生是能动发展的生命体。学生的生命是整体的,学生的个体是独特的,学生的发展是能动的,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探求知识的主体,是充满活力的生命体。确立教学效能观,充分地信任学生。教师对学生的信任,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教师应该相信学生个个优秀,相信学生一定能很好地学习和发展,相信学生每天进步,相信学生将来一定能成材。
(3)确立学习主体观,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表现在学生是语文实践活动的承担者和支配者,还表现在学生中有丰富的内部学习资源。
二、“以生活为源”的理念
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语文教学是发展学生言语的生活,以生活为源,才能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以生活为源”的理念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
在1999年6月的福州会议上,全国语文“四结合”总课题组提出了“主导-主体”教学模式。该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当代在国际上最具影响的两种“学与教”理论的结合,即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的结合。由于“主导-主体” 教学模式对这两种理论做出了扬长避短、取长补短的优势整合,既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因此,它已经成为今后一个时期我们深入探索语文“四结合”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先导模式。
当然,对语文“四结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不能仅仅停留在宏观层面上,因为宏观模式虽具有鲜明的导向性,却往往缺乏具体的操作性,教师对此可望而不可及。如果我们把总课题组提出的“主导-主体”教学模式看作是整个“四结合”模式系统中最宏观的上位模式的话,那么,基层试验学校的主要任务则应该是在统一的上位模式的指导和调控下,根据语文教学不同年级、不同板块、不同课型的实际,探索、开发、创造出更多、更好、更新的微观层面上的下位模式。
“自读感悟―开放引导”教学模式正是“主导―主体”教学模式在小学中高年级“四结合”阅读教学中的一种创造性演绎的产物。
一、概念界定
1.“自读感悟―开放引导”教学模式是针对长期以来小
学阅读课堂教学中学生只能一味跟着老师的思路学习、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而提出的。它以多媒体教学网络为技术依托,强调在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开放引导、多元调控,使学生的语文素质获得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的发展。
2.“自读感悟—开放引导”教学模式是由学生的自读感
悟和教师的开放引导这两个核心变量交互生成的。我们把“自读感悟”这一变量放在模式的首要位置,意在强调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先学后教、先读后导、先练后训、先放后扶”的过程,这也是“主导―主体”教学模式在时间序列上的必然逻辑。
毋庸置疑,目前中学生的作文水平普遍不容乐观。通过调查统计,80%以上的学生作文内容干瘪,情感矫揉,主旨陈旧。
对此,如何解决?惶恐献小计,求证大方家。
一、纠正作文教学的关注点,让写作技巧的指导简明、可用
多年来,语文教师总是在作文技法方面施以大力,致力于审题、立意、选材、谋篇、遣词造句及各种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的运用,可谓殚精竭虑,但是学生们普遍反映老师讲的有些玄乎,总感觉一知半解,不会运用。这说明教师在进行技法指导时,繁琐有加,简明不足,并未结合学生的认知实际和运用实际;更兼绝大多数作文辅导书都是以写作技法的指导为核心编著的。这一切,客观上将教师、学生甚至家长对于写作的关注引向了“写作技法”。学生对优秀作文的价值取向有了偏差,追求的方向脱离了主线,又何以能写出饱满、真实有新意的文章呢?
诚然,谁都不反对写作技法对于学生写作的重要性,那是无数前人的心血集成,是民族文化的智慧结晶,但不要忽略一点:初中生写作仅仅处于初级阶段,他们的积累还很羸弱,繁杂深奥的写作技法对于他们来说,实用性并不大,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将这些写作技法悉数消化并运用自如。这正如练武功,内功没练好,再多再好的“招式”也难以发挥威力。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技法时,过多地强调写作技巧的提高,学生反而易对写作文产生厌恶的情绪。“文学作品最关键的是思想、识见,而不是技巧、手法。”(马光《为文之魂》)龙应台也说:“讲一百次文学写作的技巧,不如让写作者在市场里头弄脏自己的裤脚。”初中生不是鲁迅,能如《阿Q正传》般灵活运用象征、讽刺手法;也不是莫泊桑,能如《我的叔叔于勒》般情节曲折多变、悬念环环相扣。在我的教学生涯中,还没有哪个学生因为写作技法的精妙驾驭令人击节过。
不妨看看历年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一类卷(60―55分),符合题意,立意深刻、新颖,思想健康,中心突出,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情真切,内容丰富,结构合理,语言流畅有文采,标点正确,600字以上。细究这些标准,我们发现,中考评分标准的主体部分还是针对写作内容而言,涉及写作技法的只有“中心突出,结构合理,语言流畅有文采”三项。形式永远是为内容服务的,写作中无论你运用何种手法、技巧,都是为了突出文章内容。饱满、真实的内容,新颖、深刻的立意,积极、健康的主题才是作文优劣的主要参照点。
因此,我以为写作技法的传授,从内容上来说,一定要符合学生认知实际,深浅适中、数量适度,太多太杂,学生用不上,也用不好;从方法上来说,教师的作文指导专题一定要讲求实效,少来琐碎、枯燥的理论灌输,多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并随机训练,“写作系技能,不宜视作知识,宜于实践中练习,自悟其理法,不能空讲知识”(叶圣陶),应“淡化作文痕迹、写作技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技能、方法和思想”(刘春文《无痕化作文教学模式探究与实践》)。能帮助学生熟练地运用一些简单的、常见的写作技法,比如首尾呼应、抑扬结合、情景交融、动静结合、对比刻画、托物言志、卒章显志、承上启下等,即可驰骋作文天地。
二、扣准作文训练的着力点,让感悟能力的培养切实、可行
【摘 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犹如一股新鲜的血液融化了僵硬的、传统的教育思想,它使师生交往在更加融洽的氛围中互动,打开学生的心窗,走进学生的心扉,感悟学生的真情,使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近几年来我的教育生活就犹如丁香般悄悄绽放。
【关键词】真情感悟学生;打开学生心窗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犹如一股新鲜的血液融化了僵硬的、传统的教育思想,它使师生交往在更加融洽的氛围中互动,打开学生的心窗,走进学生的心扉,感悟学生的真情,使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近几年来我的教育生活就犹如丁香般悄悄绽放。
1.学生的心是细腻的
我们班的王同学是一个胆儿小,又有些口吃的孩子。今天的语文课上,该轮到他演讲了,只见他红涨着小脸,低着脑袋磨磨蹭蹭地走上讲台,结结巴巴的声音蚊子一般大小,他越是惊恐,学生们越是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看着他,王同学竟然紧张的哭了。看着他痛苦的样子,我懊悔地自责起来:真不应该让他演讲,让他在众人面前出丑,刺伤他的自尊心,可是如果不让他参与,不是更挫伤他的积极性吗?在这尴尬之际,我倏地灵机一动,捕捉到了瞬间灵感:这名学生不就是不习惯在众人面前说话吗?我微笑地对大家说:“请大家趴在桌子上,只需用耳朵听就可以了。”学生们立即明白了我的意思,都假装若无其事趴在桌子上。王同学慢慢地把头抬起来,从他明亮的眼睛里我看到了轻松和自信。他演讲的声音逐渐地洪亮起来,语句也不在断断续续了,似乎也不结巴了,他越讲越动情,竟然演讲得生情并茂。
此时此刻,就象有一股暖流涌遍了我的全身。不知在什么时候,同学们早已抬起头聚精会神地听他演讲了。他早已不在害怕,他镇定自若的和大家的目光对视着,他的演讲获得了圆满成功。王同学脸上带着灿烂的微笑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学生们使劲的为他鼓掌,我也拼命地鼓掌,为他闯过难关,赢得自信,更为我自己鼓掌,能在关键时刻如此地理解学生,走进学生的心里。难道不是吗?孩子的心就如同破土的嫩芽,老师对他的一点点保护就如同丝丝春雨让他有了争春的勇气。在以后的日子里,他的笑容越来越多了,后来竟然成了班级的骨干。王同学在日记中写道:是您的尊重和鼓励使我扬起了生活的风帆,我非常的爱你,谢谢你!您是我生命的领路人。
2.学生的心是透明的
今天,我满怀激情的去上课,因为我要为学生们讲著名文学家朱自清的名篇《春》,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在备课时我就被作者所描绘的美景所陶醉,直到我走上讲台,还一直陶醉在"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的美妙之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作者的写作手法,我精心的设计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我是多么渴望学生能和我一起共同享受春的风采啊!我满怀深情地开场白:"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万物复苏,百鸟争鸣……"我原以为学生会被我精美的导语所吸引,哪儿曾料到绝大多数的学生表情木然,心不在焉,只有几个学生为了给我面子强打精神附和着。我的热情一下子被浇灭了。这儿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强忍住怒火,又重新调整了一下自己的情绪,开始生动的讲解生机盎然的"春草图":"同学们,你们瞧,春天多美啊!小草的情态是什么样呢?谁能告诉大家?"
摘要:如何正确对待小学数学教材?我们有很多老师由于未能真正领悟文本,从而曲解编者意图,在此,作者联系实际案例谈谈对用好教材的看法。
关键词:感悟文本;领会意图;用好教材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1-085-1
教材是一些富有教育教学经验的教育专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编著的,都是经典。对于教材,我们要摒弃这样两种极端的认识:一是照搬教材,按部就班,有一个例题讲一个例题,有几道习题练几道习题;一种是任意修改教材,把教材改得“面目全非”,甚至弃用教材,另起炉灶。我们应用心感悟数学文本,透过数学文字、图像和图表,领悟编者意图,从而达到用好教材的目的。下面笔者通过自己的几个实践案例加以说明。
案例一 分数除法的意义消失了吗?
六年级数学教材分数除法中,安排了分数除以整数、整数除以分数、分数除以分数三部分来学习。这三部分的教学目标中均有“让学生(初步)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而教材一直未出现除法意义的概括,似乎分数除法的意义不在教学范围之内。该如何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呢?在认真解读教材、感悟文本之后,我对这一问题有了新的理解。
首先教材从例题中就充分体现了分数除法的意义。例1的平均分,例2、例3的总量中包含几个每份量,例4中还隐含着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几分之几),这些用除法来解决的问题涵盖了除法意义的所有内涵,只是用分数来丰富了除法意义的外延,这样除法的意义不再仅仅是概括成“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了,而是让学生在多样的实际问题中认识分数除法的意义。
其次在例题的教学中,当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如看图、知识迁移知道分数除法算式的答案后,我引导学生验证这一方法的正确性时,学生一下子想到用乘法来检验,在对比中让学生认识到乘除法的互逆性,感悟除法的意义。
【摘 要】基于新课标对诗歌教学提出的要求,提出诗歌教学应带领学生领悟诗歌的音乐美、画面美、情感美,让诗歌课堂教学充满魅力,让学生爱上诗歌。
【关键词】诗歌 有效教学 音乐美 画面美 情感美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B-0116-02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文学源远流长。历史上涌现出大量的诗人,为我们留下了瑰丽的篇章,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诗歌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不仅言志,而且能传情。常读诗,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新课标对诗歌教学提出了新的评价标准和教学总要求: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标准,如能否拓展想象和联想,能否通过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产生感情的共鸣,能否发现作品的深刻内涵和深层含义,是否具有独到的感受和对作品创作性的理解。如何在诗歌教学中让学生感悟到古诗的音乐美、画面美、情感美,让学生真正了解诗歌,真正爱上诗歌,这是语文教师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经过几年的探索,提出诗歌有效教学的三点建议。
一、诵读引领学生感悟诗歌音乐美
(一)掌握节拍、用韵感悟诗歌的音乐节奏美。诗歌之所以是诗歌,首先得先是歌,上古时期的诗歌都是配乐演唱的,所以诗歌是很讲究声律的。因此,我们在刚刚接触诗歌作品时,首先要掌握节拍、用韵等诗律特点,然后才能领悟其有的韵律感和音乐美。比如:五言诗每句一般有3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诗一般有四个节拍,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而且还要注意韵脚。笔者教《虞美人》时,让学生按照理论知识先认真把握诗歌的节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有/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再关注韵脚:少、改、流。刚开始的时候,学生节奏把握得不好,读得不整齐,有些甚至不愿读。但经过几次训练后,节奏把握好了,整齐度提高了,慢慢地读得有模有样,有板有眼,有些甚至开始摇头晃脑了。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诗歌的美,还播放歌曲《几多愁》(虞美人),让学生学会唱,而且举行个人比赛、小组比赛。过后不少学生表示这是他们所学过的最美的诗歌、印象最深刻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