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开学第一课感悟

开学第一课感悟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爱是什么——开学第一课感悟作文400字

爱是什么——开学第一课感悟

爱是什么 ?爱是分享。

如果每个人都把自己的一份爱去跟身边的人分享,这份爱就会变得更大,所以爱是伟大的,分享是快乐的!爱是分享!

爱是什么?爱是力量。

如果你做一件事失败了,没有了信心,那家人给你了爱的力量,你是不是会从头再来呢?所以爱是美丽的,爱的力量是伟大的!爱是力量!

爱是什么?爱是承担。

当我看到13岁的马鹏飞来照顾自己的奶奶的时候,我哭了。他那张简单的作息表里隐藏着深深地爱意!他深爱着自己的奶奶。当他奶奶没法照顾他时,他承担了照顾奶奶的全部工作。我佩服他!

爱是伟大,爱的承担更伟大!

全文阅读

激活思维火花,感悟作品魅力

【摘要】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可把感悟文章的悟点分为悟“情”、悟“韵”、悟“法”、悟“意”。教师应与学生一道去寻找情境,感悟文情;再造想象,感悟文韵;抛线引导,感悟文法;体验情感,感悟文意。

【关键词】感悟;情境;魅力

何谓感悟?简言之就是有所感触和领悟。何谓阅读教学中的感悟?就是由文学言语的表层意义再到深层内涵的认识与深化,是读者在已有的知识系统、情感体验、智力水平的基础上对作品精髓的提炼和升华,进而产生独到而深刻的见解。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重视感悟,积极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使学生能“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由此看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应再在作品与学生之间做一名说破道尽的说媒人,而是要想尽一切办法与学生一道去品味作品中的韵,去感悟作品中的神,去探寻作品中的美。

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可把感悟文章的悟点分为悟“情”、悟“韵”、悟“法”、悟“意”。教师应与学生一道去寻找情境,感悟文情;再造想象,感悟文韵;抛线引导,感悟文法;体验情感,感悟文意。

1 寻找情境,感悟文情

黑格尔说:“艺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从来就是寻找引人入胜的情境,就是寻找可以显现心灵方面的深刻而重要的有趣和真正意蕴的那种情境。”所谓教学情境就是指体现在课堂上的特殊气氛和情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使师生首先“入境”,而后才能“动情”,即叶圣陶所谓的“入境始与亲”。

曾听到两位老师讲授当代著名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一位老师在一堂课中花了大量时间重点讲这首诗的结构、立意、语句、词语、情感、主旨等,之后还再三地问学生有没有什么地方不懂,直到所有学生似乎都理解了,他才放心地在下课的铃声中走出课堂。另一位老师却在导入部分花了一番心思。他首先要求学生闭着眼发挥自己的想象用心去听一首《醉笛》,伴随着由无到有、由低到高、如泣如诉、凄厉悠扬的笛声,老师问学生:“在这段音乐中,你都听到了些什么?”有许多学生说:“听到了一种愁思。”又有一女生回答说:“听到了淡淡的乡愁。”老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之后,设计了一段充满激情的导语:“台湾诗人余光中、席慕容都是由于命运的安排不得不离开祖国,但他们与祖国、故乡却有一种割舍不断的血脉联系。面对着山河的阻隔,他们只有在梦中一声声地呼唤祖国、呼唤家乡,他们只有在诗中才能寄托那无限的乡愁。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世界中去吧!让我们去共同体会那可亲可醉的乡愁吧!”通过这样的导入,既渲染了一种愁思绵绵的气氛,增强了感召力,又创设了一种教学情境,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

2 再造想象,感悟文韵

全文阅读

感悟教学,培养高段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摘 要]六年级的阅读教学,教师应该更多地尝试理性的感悟教学,授之以渔,教予方法,让学生顺利地接轨初中的学习。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初读课文、感悟课文并填补课文空白,对文本形成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感悟教学;自主学习;高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4-0037-02

六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面临着小学升初中的问题。如何把握六年级的阅读教学,让学生顺利地接轨初中的学习,这个问题显得格外突出。从教毕业班语文教学多年,我愈发感觉六年级的语文教师应该更多地尝试理性的感悟教学,授之以渔,教予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己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内涵、感悟文本思想、学会欣赏和评价,从而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课前预习,打好感悟基础

现在学校没有早读课,一周只有7节语文课。因此,课前预习工作就要让学生在家里自主进行。预习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学生字词

预习的第一关就是要把字音读正确,画出由生字所组成的词语,画出本课中的成语以及关键词、新词等,结合语境或生活理解词语,不理解的词动手查字典词典。

全文阅读

谈谈《荷花》教学

《荷花》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一单元课文是围绕“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进行组织编排的,共有四篇文章,分别是《燕子》《古诗两首》《荷花》《珍珠泉》,配套的“语文主题学习”丛书有四个模块29篇文章。《荷花》这篇精读课文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展现了一幅各具姿态、色彩明艳、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画面,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一、教学思路

“语文主题学习”提倡一课一得,提倡大量阅读,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在这个基础上,结合课程标准对中段阅读教学的要求、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三年级学生的基本学情,特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背诵第2自然段;2.学习抓关键词句,感悟语言美,进而体会写法;3.运用写法进行段落创作。

为达成目标,我设计了5个教学环节。1.课前积累。选择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让学生了解、体会诗中荷花的美,积累语言,为下一步学习荷花作铺垫。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3.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精读悟法,学习抓关键词句感悟语言美,进而体会写法的读书方法。4.拓展延伸,学法迁移。在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之后,引导学生运用阅读方法学习丛书中的两个段落。5.从读学写,学以致用,进行段落创作。

纵观这节课,我力求体现三点:1.引导学生不断地进行语言积累;2.紧紧围绕学习抓关键词句、感悟语言美,进而体会写法的这一学习目标,进行学法、用法的语言训练;3.从读学写,进行写法的迁移运用。

二、教学流程

这节课教学内容如下。教材: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荷花》,“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为地球撑起一把伞”中的《荷塘晨景》选段、《睡莲》选段。单元课时安排:单元导读课2课时,预习达标课1课时,精读悟法课2课时,群文阅读课3课时,习作指导讲评课3课时,共11课时。

首先课件出示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全文阅读

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我感悟”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所感悟,需要学会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能力;加强诵读,取得真切感受;自主学习,领悟读写规律;开展课外阅读,增加语言积累;引导贴近生活,丰富生活经验。

关键词:阅读教学 学生 自我感悟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和情感体验。没有个性的阅读,没有创造性的阅读,只是一种“死读书”。引导学生“自我感悟”是我国历代教育家倡导的教学思想。叶圣陶先生更把学生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作为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因而我们应注重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自我感悟”,不断获得“自然得之于己”的愉悦,从而达到“欲罢不能”的乐学境界。

一、学会阅读的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读的次数多、内容多、形式多,有利于感悟和积累,有利于废止繁琐分析,有利于打破沉闷呆板的课堂气氛。各个年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默读、背诵。小学阶段特别要加强朗读和默读的指导。要重视指导朗读和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的方法,用培养语感和感悟力的方法来理解课文。默读,要指导学生学会一边读,一边想,知道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么想。学过的诗文,要提倡多背诵。背诵是语言和文化的储存、积累,学生不仅得益于当前,而且受益于一生。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练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一种重要的能力,也是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最常用的方法。教材中许多课文提出了朗读的具体要求,进行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少讲,把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的入境入情地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并通过朗读的实践,逐步提高朗读的水平。默读的练习在不同的学段有不同的要求:一二年级要求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三四年级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五六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教材中有多篇略读课文明确要求通过默读了解课文内容。精读课文的思考练习,虽然没有明确提出默读的要求,但是许多练习必须在认真默读的基础上完成。默读能力的提高有个训练的过程,要求学生默读应留有比较充裕的时间,使学生能切实地默读课文,并按要求认真思考,默读以后要注意检查效果,决不能匆匆忙忙,使默读的环节流于形式。

二、加强诵读,取得真切感受

诵读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只有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感受,品味文章,才能获得语言学习经验的领悟与积累。宋代学者朱熹提出的“熟读精思”符合阅读规律,“读”而不思则罔。因此,我们要教会学生两条视线读书,即心灵视线,用它能“看”到一个意义单位,理解课文深刻的内涵。我们还要教会学生一边声情并茂地朗读,一边展开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过电影”,通过目视、口诵、耳闻、心惟,多种感官联合加工,使符号、语音、意义、表象等紧密联系,有机结合,使语言文字所表达的人、事物、事实、现象等融成完整、连续的生活画卷,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动起来。这样,他们才能对语言文字进行立体的、全方位的触摸与感受,逐步感悟语言文字的内蕴,领会文章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精妙。如教学《落花生》中“议花生”一部分时,为了让学生领悟花生的精神,父亲那意味深长的一番话,我采用范读、分角色朗读、自由读等形式,在诵读中进行感悟,才能使学生产生与作者较一致的情感,获得成功的愉悦。真正做到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悟,中读中体验情感,在读中掌握技巧。

全文阅读

不容忽视的两种倾向

近年来,我国小学的阅读教学已进入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全新时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目前在教学中出现的两种倾向不容忽视,我们要辩证地理解,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种倾向是重视感悟,忽视质疑。中国传统的阅读教学经验是熟读精思。朱熹认为:读书要“有疑”,从疑而悟。清朝唐彪则进一步认为/:请记住我站域名/:“凡理不疑必不生悟,唯疑而后悟也。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故学者非悟之难,而疑之难。”这些见解对我们今天的阅读教学仍有指导意义。在阅读教学中处理感悟和质疑的关系,要注意四点:第一,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安排较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阅读课应该有个自读──浅悟──质疑──深悟的过程。第二,在阅读教学中,感悟和质疑在程序上谁先谁后,在时间上谁重谁轻,要因文而异,辩证处理。一般地说,文学性较强的课文、古诗词、儿童诗歌,教学可以感悟在先,质疑在后,并在感悟上多花时间;常识性课文、说理性较强的文艺性课文、寓言故事等,教学可以质疑在先,感悟在后,并在质疑解疑上多花时间。第三,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并因势利导地帮助学生将解疑和感悟结合起来。要告诉学生,质疑不要局限在一个词、一个句子上,可以按不同的问题进行质疑。如有关文章表层词、句的疏通性问题,有关思想内容深层的探究性问题,有关表达形式的鉴赏性问题。有关课文知识拓展的延伸性问题,抑或有关对课文不同看法的评价性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是统领性、全局性的问题,教师可以“疑”为线索组织教学,让学生边解疑边感悟;如果学生提出的是局部性问题,教师可以“暗渡陈仓”,将问题插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解决,并产生感悟。第四,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质疑和感悟积累的独持性,千万不要追求标准化答案。

还有一种倾向是重视读书,忽视运用。培养学生良好语感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所谓语感,是在长期规范的语言阅读、分析和运用中形成的对语言比较直觉的感知、领悟和把握。语感的内涵极为丰富,一般认为它主要包含意蕴感、形象感、情味感和畅达感。语感是语文能力和语文人文素养的完美结合,它的形成是语文基本素养形成的重要标志。语感又分为词感、句感和篇感,但对小学生来说,重点是形成词感和句感。从阅读教学的现状看,大多数教师比较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比较重视通过文本阅读来丰富学生的积累,积淀语感,而比较忽视通过练习来运用语感,以为语感积淀好了就自然能运用。其实积淀和运用是两回事,积淀是运用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从积淀转化为运用必须有条件,这就是语文实践。为了加强语感的积淀和运用,教师要注意三点:第一,每篇课文学完后,最好腾出10分钟时间让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第二,对学生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反复诵读和品读形成的语感,要让他们通过情境性填词、情境性造句等模仿性练习积淀下来。第三,一定要为学生精心设计运用语感的书面练习,这种练习要具有多样性、创造性、选择性、开放性和综合性。

(摘自:《小学语文教学》2005.2)

全文阅读

《三打白骨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三打白骨精》是根据《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改编的。课文通过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故事,赞扬了孙悟空坚定不移、机智勇敢、善于识别敌人诡计的斗争精神。本文放在主题为“诗文精粹”的单元,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故事走进经典。

课文作为一篇小说,故事情节一波三折,人物形象个性鲜明,语言描写生动传神。阅读小说就应当引领学生抓住情节,品味语言,体会人物。通过经典来学习阅读经典的方法。

【教学生长点】

1.感悟孙悟空的机智、白骨精的狡诈及唐僧的糊涂。

2.学习抓住语言,联系人物的表现把前后情节贯穿起来感悟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由人物切入,梳理人物关系,把握主要情节,整体感知故事。

全文阅读

《只有一个地球》,不一样的设计

第一版本:感性的对话

我创作《只有一个地球》说课稿动念于西安。那时,我正在西安讲课,遇到了江苏海门实验小学的周益民老师。周老师是一位质朴真诚、才情四溢的青年教师,他在西安上了《只有一个地球》,可惜我无缘聆听。晚上,周老师拿了他整理好的课堂实录请我指点。我看完这一课的实录,不禁惊诧于他对文本独特而细腻的对话。

在旁人眼中,地球本是一个纯粹的星球,没有生命,没有感情。但是,在周老师的课上,地球已经不仅仅是地球,地球是母亲,是人类的母亲,是可爱、可亲、无私、美丽的母亲。正如周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文字后面是地球母亲的心跳,是地球母亲的呼吸。”于是,与文本的对话成了与母亲的对话,与地球的沟通成了与母亲的沟通。

就在那一刻,我产生了创作《只有一个地球》说课稿的冲动。这个版本的《只有一个地球》,大体思路如下:

【第一课时】

一、创设问题情境。

讲述《时代周刊》评选“年度新闻人物”的故事,然后导入本课教学。

二、初步感受课文内容。

全文阅读

遵循阅读规律,有序展开教学

阅读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活动,一般要经历“读题―浏览―细读―回读―联想”的过程。阅读教学理应根据阅读过程安排与之相应的“揭题―初读―精读―总结―拓展”五个教学环节,并在每个环节中遵循阅读活动的一些规律展开教学。

一、遵循动机支配规律,揭题与课文主旨相符合

人的行动是由动机支配的。阅读也是由阅读的动机来支配。这是动机支配规律。在小学生的阅读动机中,需要和兴趣是最主要的因素。由于小学教材大多是围绕某个专题把几篇文章编在一起的文选型教材,虽然多数课文充满情趣,但也不是每篇都能让学生喜欢。即使有的课文学生不喜欢,也必须要求他们学好。所以,小学生的阅读动机中,满足学习需要往往比兴趣更加重要。揭题是阅读教学的首个环节,目的是让学生读懂课题,披题入文。因此,揭题时不但要遵循动机支配规律,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而且要与课文主旨相符合,根据编者的意图,让学生知道学习这篇课文的意义,懂得不但要因兴趣而阅读,更应为学习需要而阅读。在操作时,揭题要与创设情境和导入新课结合起来做通盘考虑,充分估计学生的预习情况,从学生的基础和角度出发,用课题和课文本身的因素,至少与课文相关因素,尽快将学生引入课文阅读之中。方法要简便,过程要简捷。

二、遵循习惯养成规律,初读与课文内容相结合

习惯是积久养成的。良好的预习习惯当然需要W生通过积久的预习活动来养成。这是预习习惯养成的规律。教学新课前绝大多数教师都会布置学生预习课文。预习一般要求至少读课文三遍:第一遍自由试读,边读边找出生字和回生的字,然后借助拼音或工具书识字。第二遍要求把课文读对、读顺。第三遍要求知道课文大概内容。以期通过长期的训练让学生养成预习习惯。初读环节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这与预习要求几乎重合。因此,初读教学不但要遵循习惯养成规律,借助交流手段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促进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养成;而且要与课文内容相结合,让学生自学生字,读通课文,初步把握内容。在操作中,可以采取“两读两交流”的形式来组织。第一遍读:按段落指名朗读,看学生预习中识字读文的情况。第一次交流:让学生交流识记生字的办法,并引导根据汉字特点和借助教材的词句来识记生字。第二遍读:最好还是指名个别读,看是否读准读对,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什么内容。第二次交流:让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内容,引导把握课文大意和线索。

三、遵循语言感悟规律,精读与课文思想相融合

阅读是凭借对文字符号的认知和理解去感悟作者的所见所感,触发联想与想象进入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阅读课文是从字词句入手,经过判断与推理,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的思维活动,达到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在循环往复的阅读过程中,从内容到形式,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不断理解、感悟。这就是语言感悟的规律。理解和感悟是阅读能力中最核心的因素。理解是感悟的基础,感悟是理解的升华。深读环节是探究课文的重点部分,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和表达思想的正确感悟,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因此,指导深读不但要遵循语言感悟规律,让学生通过默读不断还原课文的字词句段所表达的事实,理解课文语言;而且要与课文思想相融合,让学生通过换位思考,置身文中去体验作者的所思所想,感悟作者的表达意图。在操作过程中,一般可以根据课文长短一次或分几次进行。每次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先安排必要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形成自己的见解;再围绕所提的问题组织学生,让不同见解的学生充分发言后,逐步引导到正确和合理的意见上来。这里要注意的是我们提倡个性化、创造性地阅读,但不是抛开课文原意胡乱发挥,合理化、正确性的理解和感悟是个性化、创造性阅读的基础。在学生有了正确的感悟后,要让学生通过朗读或诵读表现出来。这样让学生经过一次或几次的自读、交流和感悟,在课文里走个来回,达到深入理解语言和正确感悟文意的效果。

四、遵循技能形成规律,总结与课文特点相适合

全文阅读

悉心引读,提高语感

【内容摘要】如何提高学生阅读感悟能力是值得探讨的问题。精心设计第一课时的学习,提高学生预习效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积累词汇,培养学生感悟能力。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潜心揣摩,品读体验,领悟其蕴涵,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适当的拓展延伸,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关键词】预习 捕捉 挖掘 迁移

如何提高学生感悟能力,在阅读中产生情感体验,有感而发,从而真情表达,“读”是至关重要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书读的多了,也就能品味出其中的意思。要学生读书,不是泛泛而读,而是让他们带着思考读,才会有所悟。学生的阅读能力非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只有悉心引导,才会收到成效。

课前预习,初读感悟

中高年级学生,虽有课前预习的做法,但效果却千差万别的。为提高预习效果,我要求学生:先通读课文一遍,生字词做个记号,跳过去读;第二,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查出读音、意思;第三,再读课文,把字音读准,读顺句子,停顿得当,不添字漏字。读得正确、流利是学生理解感悟的基础,这样课文内容也会在脑海中留下印象。

学习第一课时,初读课文,一般有固定的模式,除了基本的程序外,也应让学生交流自学感悟。如:交流词意时,只要学生说说大概的意思,想想可用在哪些方面。每篇课文初学时,必有问题探讨交流:通过课文预习,你获得了那些信息?为了课堂上能有出色的表现,学生就会很认真预习,并且用心思考,用笔在书上做一些标记,以便提醒自己。学习《郑和远航》一课时,学生交流预习了解到的信息:“我知道郑和率领船队共出洋七次,前后到过三十多个国家”。“我知道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航海事业的高峰”。“我知道郑和远航,每次都充满凶险,来自险恶的风浪,以及海盗的袭击”……你一句,我一句,课文内容通过学生口述再现了出来。第一课时,如果总围绕读生字词,读课文,学生就会乏味。如果根据每课特点,引导学生阅读,激发学生兴趣,交流的氛围就会热烈。如:《秦兵马俑》一课,我问:“课文主要讲了秦兵马俑的哪两个方面?”待学生找出后,我又因势利导:“课文怎样将这两个方面串连在一起,介绍给我们的?”学生很快找到了过渡句,接着围绕过渡句划分段落,又理解了过渡句的妙用。《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初读课文后,让学生概括每一自然段,然后指导学生,认识中心句的作用,并尝试学习。

精心引导第一课时的学习,让学生整体把握文本,提高学生理解能力。

捕捉字词,想象感悟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