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开学第一课读后感感想

开学第一课读后感感想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与“想”

我国的教育专家对近些年毕业的初中生、高中生进行了摸底调查,他们发现,许多初中、高中毕业生不会写作文,甚至连一般的应用文都不会写,如计划、总结等之类。他们认为我国的语文教学不是很成功。学生读六年小学,三年初中,三年高中,如果每学期学习25篇课文,高中毕业后总共就可以学习600篇范文,学习600篇范文还不会写作文,这就叫人不可思议。究其原因,肯定是教学方法上出了问题,我觉得,主要原因是因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没有做到“读进去,想开来”。

“读进去”是指我们在学习一篇课文时,不但要让学生掌握文章中的字,词、句,而且还要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我认为要想真正把一篇文章“读进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掌握一篇课文的生字。新词,背诵课文中的精彩片段,名篇佳作要求全文背诵。能了解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复述其故事梗概,特别是那些优秀的作品,要求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使课文的内容在学生头脑中浮现,如读《开国大典》,就要想象自己仿佛身临其境,已与三十万人一道参加开国大典,这样,当读到“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时,那种激动,自豪的感情便会油然而生,便能情不自禁地像作者那样发出感叹:“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

第二、要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阅读是读者同作者交流思想感情的过程。因此,阅读一篇文章,不仅要知道作者说了些什么,还要从字里行间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阅读的时候,要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去读,去想。如读《桂林山水》,你就要想象自己乘着木船荡漾在漓江上,看到了那漓江的水,漓江的水是那样的静,那样的清、那样的绿;桂林的山是那样的奇、那样的秀、那样的险。这样,你就会很自然地发出由衷的赞美:“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又一种方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能把体会到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还能感受到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作者的真情实感,同时又能加深对文章思想感情的体会,从而做到入境人情、被课文表达的情感所打动。

第三、要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任何文章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我们在阅读一篇课文的时候,必须既要注意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又要注意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例如,的《沁园春・雪》这首词,在表达上就很有特色,作者上阕写北方壮丽的雪景,热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上阕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概括描写北国的壮丽雪景,然后具体描写北国风光,最后写雪后晴天的美丽景色。下阕歌颂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在具体写法上上阕运用了概括描写,具体描写――静态描写、动态描写,还有想象描写,下阕运用了记叙兼抒情,全词写景与评论密切关联,互相映衬,由于情感与景物相生,描写与议论结合,产生了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

我们在语文教学上,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的能力。这样,随着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会逐渐提高的。

全文阅读

1'>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1

课题:14.卖火柴的小女孩

课型:精读课

教学目标:1.会写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乖巧、围裙、硬币、裂缝、橱窗、圣诞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深

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最后三个自然段中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方法:朗读感悟法、情境创设法

全文阅读

“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阅读教学的活动设计

随着“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深入实施,我们的课堂模式与课堂教学管理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此模式中,“活动设计”是“活动单”的主体,不同年级、不同文本的活动设计应有各自的特点。

一、 活动设计应关注“人”

最近,笔者聆听了《美丽的丹顶鹤》一文的同题异构课,更是深有感触:活动设计应关注“人”,要因“人”而异。

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小语二上的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在教学中,一位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

感受丹顶鹤的外形美

读一读课文第2自然段,想一想:丹顶鹤美在哪儿?课文是怎样写出它的美的?画出有关句子,再美美地读一读。

课堂上,学生首先被活动标题束缚住了,所以,在思考“丹顶鹤美在哪儿”这个问题时,大部分学生回答:“丹顶鹤美在它的外形。”至于“课文是怎样写出它的美”的,学生则不会找出描写颜色的词语加以概括提炼,所以,教师只好在这里绕圈子,反复启发。由于后面还要学习第3自然段,最后,教师自己总结:作者抓住颜色进行描写,写出了丹顶鹤的美。这一课的教学任务匆匆忙忙地完成了。

另一位教师教学时,先引导学生读文,整体感知丹顶鹤的外形美,然后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

全文阅读

让课堂充满味道,让学习闪烁光芒

吕叔湘先生提出“语文教学要走一个来回”的观点,即从语言文字出发到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回到语言文字。对于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第二课时而言,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住课时特点,取得“走一个来回”的实效。

首先,要理清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第一课时的任务是认识字词,正确、流利地读课文,书写部分生字。第二课时的任务是巩固本课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课文中蕴涵的情趣和道理,并书写余下的生字。

其次,要明确第二课时的目的、程度是不相同的。第一课时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达到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通过读初步感知文章大意。第二课时的读是对第一课时的升华、深入,要读出感情,是有层次的读,再通过有感情读表达出理解。读要贯穿整节课,两课时中“读”的作用很重要。

掌握了以上两方面之后,我在第二课时的具体做法是:

一、复习巩固

开课前应对第一课时教授的知识进行复习,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比如我在教学《从现在开始》一课时,在复习导入中通过分自然段指名读的形式,让学生回顾了课文内容,之后开火车读词,从所读词中引出要求会写的两个生字“期”和“轮”,这样又把会写生字进行了分散教学。

而《小鹿的玫瑰花》第二课时刚一开课,老师出示鹿哥哥和鹿弟弟的图片,带领学生回忆课文内容,顺势指导书写了“哥”和“弟”两个生字。这样教学生字既节省时间,又不会感觉枯燥乏味。

二、朗读感悟,理解课文

全文阅读

让课堂充满味道 让学习闪烁光芒

吕叔湘先生提出“语文教学要走一个来回”的观点,即从语言文字出发到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回到语言文字。对于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第二课时而言,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住课时特点,取得“走一个来回”的实效。

首先,要理清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第一课时的任务是认识字词,正确、流利地读课文,书写部分生字。第二课时的任务是巩固本课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课文中蕴涵的情趣和道理,并书写余下的生字。

其次,要明确第二课时中的目的、程度是不相同的。第一课时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达到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通过读初步感知文章大意。第二课时的读是对第一课时的升华,深入,要读出感情,是有层次的读,再通过有感情读表达出理解,读要贯穿整节课,两课时中“读”的作用很重要。

掌握了以上两方面之后,我来谈谈第二课时的具体做法:

一、复习巩固

开课前应对第一课时所教授的知识进行复习,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比如我在教学《从现在开始》一课时,在复习导入中通过分自然段指名读的形式,让学生又回顾了课文内容,之后开火车读词,从所读词中引出要求会写的两个生字“期”和“轮”,这样又把会写生字进行了分散教学。

而《小鹿的玫瑰花》第二课时刚一开课,老师出示鹿哥哥和鹿弟弟的图片,带领学生回忆课文内容,顺势指导书写了“哥”和“弟”两个生字。这个样教学生字既节省时间,又不会感觉枯燥乏味。

二、朗读感悟,理解课文

全文阅读

分析精细化的高中语文研究课

什么是精细化的高中语文研究课?精细就是精密细致。精细化的语文研究课就是要求教研员精密的部署筹划教学方案,细致的研究指导一节课。要针对教学中的普遍问题,研究必要的教学策略,给教师以方向性的指导建议。它不同于一般的常态课。

我们高中语文教研员指导的研究课一般分为六步走:

第一步,个人申报。召开语文教研组长会,学校推荐和教师自愿申报相结合,教研室与各校教研组长共同协商,挑选并确定承担研究课的教师。

第二步,共同说课。各校教研组备课之后,请授课教师到语文教研室说课,教研员从教学内容到教学设计做整体把握和全面指导。

第三步,初步试讲。语文教研员来到学校,和学校的语文组教师共同听课。课后教研员与授课教师及时交流,先肯定优点,其后主要是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并且逐字逐句的帮助教师修改教学内容。

第四步,精细试讲。授课教师精心修改,在初步试讲的基础上,教研员再次听课,进一步完善研究课,完善教案。最终确定教学设计、教案、课件等。

第五步,正式开讲。教研室组织各校教师认真听课,课后各校教师积极评课,进行实实在在的研讨。

第六步,资料保存。授课教师及时整理研究课的反馈意见,撰写教学反思,并上传教研室,作为资料保存。

全文阅读

潜心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常言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备而来,方能胸有成竹。对教师而言,备好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下面笔者就谈一谈备《云房子》一课的感受。

一、深入钻研教材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多次指出:教材是开展教学的“例子”和“凭借”。教师想要上好一堂课,就必须要认真钻研教材。只有深刻理解教材、把教材吃透,准备充分,才能胸有成竹地引导学生学习知识,上课才能轻松自如、深入浅出。

《云房子》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三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了雨后天空的美丽景色。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喜爱,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爱护环境的教育。备课时,首先教师要通读文本,放声朗读几遍,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感情。教师自己练就读好课文的基本功,才能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课堂上才敢示范读课文。然后,潜下心来,默读课文,做到读懂、读透。至少要明白教材的意图,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确定强化训练的内容等。接着,进一步研读文本,理清文章的脉络和层次结构。最后,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地位,用学生的眼光来看教材,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想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可能遇到的困难、可能出现的独特见解,并在教学中活用这些资源。

二、定准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定位是教学设计首要考虑的问题。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全面、准确、具体。要备好一节课,首先看其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恰当。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特点、课文类型、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来确立教学目标,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我们可以把《云房子》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学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全文阅读

中段阅读教学“教什么”

当前的课堂教学,不少教师常常困惑的不是“怎样教”,而是“教什么”。对于“教什么”,第二学段教师的困惑相对更多。因为第一学段是起始学段,识字成为重点理所当然;第三学段作为小学终了阶段,其年段重点自然落在篇章理解与表达上;而第二学段介于第一和第三学段之间,似乎既要关注识字,又要重视理解与表达,稍不留神,本年段特点就跑偏了,弄丢了。

第二学段的阅读到底“教什么”?第二学段阅读教学中的年段特征与重点任务是什么?认真学习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与内容”,并对照第一和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我们可以发现: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有自己特定的任务,也有与第一、第三学段阅读任务相同但层次和程度不同的部分。总体来说,从文章构成来区分,不同年段有不同的侧重点:第一学段重点是字词,第三学段侧重于篇章,那第二学段就应该侧重于句段。第二学段如何侧重于句段,怎样在句段教学中落实年段重点?具体还在于通过句段等的学习,落实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两大任务:教学生读书的方法,教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一、 教读书方法

第二学段是阅读能力形成的关键期。修订后的语文新课标对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既有不同方式的阅读方法的要求,也从不同体裁样式提出了阅读任务,还从不同思维方向提出了阅读教学的目标。

(一)以不同方式习得阅读方法

在第二学段中,我们需要注重下列几种阅读方式的指导。

1.继续学好朗读。]对于朗读,小学各年段都有“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说明各年段都要努力引导学生多朗读,并且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这是各个年段共同的重点目标。可以说,“朗读好”是各学段、各篇课文、各节语文课相同的首要任务。如果第二学段和另外两个学段一样,能首先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这就已经实现了本年段的重点目标,也就完成了首要的、保底的教学目标了。

“正确”就是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朗读,读音正确,发音清晰,音量适中;“流利”要求朗读流畅自然,语速适中,停顿恰当,不结结巴巴,不时断时续;“有感情”要求学生能初步领会文章的感情,能通过声音,并与动作、神态等配合,传达出一定的情绪、情感。

全文阅读

“学什么”――阅读教学内容研制的基本立场

当下阅读教学要着重解决的是“学什么”的基本问题,因为阅读教学中内容确定一旦有误,教学必定高耗低效。那么,如何才能研制出适宜的教学内容呢?我们应该具备四个基本的立场。

一、 课标立场:把握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

阅读教学内容研制的首要视角就是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把握住课程标准在每个学段提出的相应素养指标,并就这些素养指标在每个学段的达成所需要的相关知识、相关能力或相应的心理机制,作出科学分析。

例如同是教学诗歌,课程标准在小学三个学段都提出了“诵读诗歌、展开想象、体验情感”等要求,但是学段不同,学生所需要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是不同的,所以教学所要达到的层次、内容的指向和策略途径也是有所区别的。第一学段的表述是:“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从课标的阐述上看,第一学段诗歌教学的重点是“教学生诵读”。诵读的内容是一些内容浅近的古诗,这意味着我们不需要把精力放在意思的理解上,不应对诗句作过多的分析,诗的内容和意境可让学生结合课文插图,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自己理解、感悟。而这种“诵读”也应该指向于“按诗歌的节奏韵味来读”,在诵读中感受诗歌节奏上的整齐美,声调平仄上的音律美,末句押韵上的回环美等,从而对诗歌语言的美有一个初步的直观的感性认识。第二学段的表述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相比第一学段,要求明显有了提高,重点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要“领悟诗文大意”,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借助提供的注释试着自己弄懂每句诗的意思;二是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需要建立在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意境的想象和背景的了解的基础之上;三是要“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也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使诗歌所描绘的人、事、景物以及构成的整体意境活生生地站立在思维的屏幕上,然后用语言准确生动地描述,或用画笔生动形象地描绘。这一学段中同样提出了“诵读”的要求,不过这里的“诵读”明显要高于第一学段的层次,是按照诗歌的情感来读,用声音来传达诗文的情感,将文中无声蕴情的文字化成有声有色、溢满情感的语言。第三学段的表述是:“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除了和第二学段一样,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之外,重点应放在“诗句的品味”上,也即在体会诗人感情的同时,感受语言的特点,揣摩表达的方法,体悟语言形式与作品思想情感的关系,初步学习诗歌鉴赏。这个学段中的“诵读”更强调诵读与内容形式的统一,强调诵读中个性化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研读课标,确切地把握住每个学段的目标要求,才能在研制教学内容时不失偏颇。

二、 编者立场:参透教材编者的意图主张

文本被选入教材是编者的行为,选什么样的文本,选入的文本被安排在哪个学段,哪个单元,课后编写什么样的练习题等,都是编者的决定。这种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其背后隐藏着鲜明的教学主张,这是我们在设定教学目标和研制教学内容时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快速把握目标、研制内容的重要策略。

笔者试以同一文本出现在不同版本、不同学段为例来说明这一点。《秦兵马俑》一文,在人教版中被安排在第七册中,而在苏教版中则被安排在第十册中。我们在研制教学内容时就要努力去参透编者的编写意图,以确保这篇课文在不同学段的适切性。首先,要关注课文单元的整体编排以及这篇课文在单元中所处的位置。在人教版中,《秦兵马俑》与《长城》《颐和园》三篇课文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主题被安排在一个单元里。这组文本从内容上来说均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是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窗口。从表现形式上来说,均能抓住事物的特征,表达方法多样,语言精美。从编写意图看,这个单元要达成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一是学习移步换景的写法,并尝试运用;二是学习在观察中展开联想的表达方法;三是体会景物特点及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具体形象描述的方法;四是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激发热爱祖国的自豪之情,渗透保护世界遗产的意识。但是,《秦兵马俑》在人教版中是一篇略读课文,置于《长城》《颐和园》之后,编者意图在“导读提示”中有明确表示:“认真默读课文,想象兵马俑的神态和气势,再谈谈读后的感受”。也就是说,这篇课文承担的更多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第一,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和提炼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提高阅读的速度,养成默读的习惯;第二,引导学生了解秦兵马俑,感受其宏伟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第三,在阅读中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全文阅读

谈课外阅读交流的有效途径

摘 要:课外阅读指导包括读前导读、读中指导和读后交流。读前导读固然重要,但读后的交流也必不可少。从阅读心理来看,读者读完某一文本时就有一种与人交流和表达的愿望,愿望一旦达成,有可能促进其阅读理解,提高其阅读兴趣,达到推动阅读的目的。那么,怎样做才能使课外阅读交流更有效呢?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认为有效课的外阅读交流可分四步走:第一步,熟悉内容;第二步,定准目标;第三步,选准聊点;第四步,引君畅言。

关键词:课外阅读;有效;交流

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说过:“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不得益于课外,大概有百分之三十是课内所得,百分之七十都是来源于课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机会……”那么,怎样做才能使课外阅读交流更有效呢?

一、熟悉内容是前提

熟悉内容是指师生阅读同一本书,对书中的内容有所了解和认识,这是有效交流的前提。与学生读同一本书,才有可能体会学生读书的感受;与学生读同一本书,才有可能发现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问题;与学生读同一本书,才可以在交流课上一石激起千层浪。笔者在读五年级读物《撒玛女巫的魔咒》时就产生过与学生同样的阅读感受。开始读的时候,觉得文章有点乱,内容跳跃性大;文章很有特色,以自助探险远胜于其他同类小说;多元选择,如果选择错误,容易误入歧途……读罢此书,既是刺激,又是有趣。这些都是阅读者最本真的感受。师之所感与生之所感越接近,越有利于课外阅读工作的开展。反之,师对生所阅读的内容一无所知,在交流课上只会是一筹莫展。

二、定准目标是关键

目标是行动的指南,若目标含糊不清,则只会缘木求鱼。交流课的核心目标在哪?以《撒玛女巫的魔咒》的交流目标为例:第一,交流阅读的感受,激发阅读兴趣,促进个性化阅读和合作阅读的融合;第二,在交流中感悟自助探险小说的写作特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组织学生进行阅读交流也是为了提高其阅读兴趣,促进其积极阅读课外书。全国名教师蒋军晶在组织学生对《疯羊血顶儿》进行交流时也说:“看完一本书就是跟同学交流自己想问的问题。”笔者认为课外阅读交流也应当是简简单单,不要复杂得让人望而却步。一课一得才是真正的朴实的课堂。因此,笔者把交流课的核心定位为“阅读兴趣、阅读融合”。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