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心里学

教育心里学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让心理教育班会走进学生心里

【摘要】班会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推进,心理教育班会课应运而生。心理教育班会在疏导学生心理问题,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上更加具有针对性、有效性。但要让心理教育班会真正起到教育的目的,实际操作中,班主任应该注意克服“求快”“说教”“包办”“求全”的心理。

【关键词】心理教育班会;学生;班主任

班会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学校提供给班主任和学生交往、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集会。成功的班主任往往会充分利用这个契机,实施自己的治班方略,对学生进行教育,使班集体向良性的方向发展。但多年来,我们的班会一直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班会成了说教会、训话会的代名词。

要使教育在学生的头脑中打下烙印,靠教师空洞说教演“独角戏”是行不通的。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经过毕生的教育研究和实践,集大成于一点,精辟地指出:“教育要心理学化。”而班会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阵地,尤其需要心理学化。近年来,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推进,心理教育班会因其针对性更强、指导性更明确而日益走入人们的视野,走进每个班级。但观摩了一些心理教育班会课,自己也进行了课堂实践,笔者感受到要让心理教育班会真正走入学生心里,还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一、遵循认知规律,克服求快心理

于光远先生在其《我的教育思想》一书中曾说:“教育者要使受教育者能够很好地接受自己施加的影响,就要使受教育者充分发挥其主动作用。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就必须善于运用关于受教育者认识运动的规律。这就不仅涉及一般认识论的问题,而且还涉及教育心理学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要想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必须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无法一蹴而就。

笔者曾看到一位班主任在组织一堂题为《情绪转转转》的心理教育班会时,先通过让学生看一些含有明显情绪的表情,以唤起学生以往情绪的回忆,再通过做游戏让学生体验情绪的变化,然后通过同学表演小品,反映生活中因为情绪不良而造成的不良后果,让学生明白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事情的结果,最后让学生来谈谈自己在调节情绪上的好方法,大家一起分享。这样的设计,各环节之间紧密联系又层层推进,符合了学生的认识规律,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试想,如果一上课就让学生来谈谈如何调节情绪,学生的情绪还没有稳定,情感还没有被激发,怎么能谈得深入,又如何做到自我教育呢?

因此,在心理教育班会中,班主任的组织一定要体现层次性,一定要克服“求快”心理,使心理疏导稳步推进。

全文阅读

初中语文教学与心里健康教育初探

摘要: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初始期,心理还不够成熟,更多地带有儿童的心理特点,心理发展处于过渡时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在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和崇高理想;积极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心理教育因素 ;利用语文课堂教学的阵地,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挖掘;引导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8-0114-01

纵观现阶段我国中学所设置的教学科目,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无疑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与高中生、大学生相比,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作为语文教师,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帮助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和崇高理想

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驱动力,它是自觉学习的稳定而强大的心理动力。只有端正学习的动机,明确学习的目的,才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才能激励学生自觉地去学习。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不断地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例如,让学生每人确定自己的座佑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这种“以理想为目标,以动机为动力”的训练方法,最终化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积极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心理教育因素

初中语文教材既是各种语文知识的载体,也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而这些优秀的文化知识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其中的价值观、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都将对人们的思想或行为起导向或制约作用。但语文书毕竟不是专门的心理教学书,它所蕴含的心理教育因素如地下的宝藏。因而,我将教材中潜在的心理因素挖掘、整理出来,因材施教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再塑生命》、《热爱生命》等课文时,让学生意识到善待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对待生命须有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再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变色龙》、《范进中举》时,我结合社会上不少实例,让学生从主人公自我人格的失落、自我价值的毁灭中汲取反面教训,从而潜意识地要求自己拥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

全文阅读

浅谈提高小学心里教育培养小学生心理素质

【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心理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日益突出,逐渐成为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新课程下,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完整的人”的发展,而这个“完整的人”便包含了诸多方面,如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心里素质;心里教育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心理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日益突出,逐渐成为我国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新课程下,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完整的人”的发展,而这个“完整的人”便包含了诸多方面,如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自信心的培养不是一时半会儿就可以培养起来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用极大的爱心、耐心和细心去慢慢呵护。

1 在学校教育中,课堂就是自信教育的主要渠道

在小学生自信教育的改革中,就是将课堂教育作为实施的重点,努力构建和谐教育的课堂,让学生自信地学习。

1.1 教学目标优先重视自信心的培养。原来的“应试教育”是以课本知识的授受、记忆为中心,有关技能以及非智力因素领域的教育目标就得不到重视。现在我们要提倡一种新的教育观念、教育目标的新的三个层次:(1)态度和技能;(2)实用技术;(3)知识。尤其是具有自信的人,更适于学习和更新自己的专业和文化知识,他们在需要时知道如何通过图书馆和计算机获得信息。正是处于这种理解,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学生学业以及未来事业成功的第一要诀、第一内动力。一个充满自信的学生才敢于探索,勇于进取,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断从成功走向成功。

1.2 教学过程全面促进自信心的发展。传统以知识授受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是:组织教学——检查复习——传授新知——巩固新知——布置课外作业。在这种课堂上,学生的自信心没有发展的时空。小学生自信教育应依据现代教育的新的三级目标层次,优先重视小学生自信心及良好行为的培养,以学生自信心的发展为中心,展开课堂教学过程:激发与树立自信——维持与发展自信——强化与巩固自信。在这种课堂上,我们在优先重视学生自信心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探究知识,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开发潜能。

全文阅读

重视体育教学中学生心里健康的培养

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这里的健康是三维观的健康,包括身体、心理、社会的健康。心理健康,不仅是学生心理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人才素质的要求。而体育课堂有“课堂社会”的美称,体育精神有“现代社会精神的缩影”之称,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着合作与竞争、笑纳与摒弃、专横跋扈与善待学友、严守规则与钻营取巧等矛盾心理,交织着对立与顺应、情感与公正、成功与失败、努力与运气等内心体验。这种现场教学提供丰富、鲜明的教育素材和育人机遇,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其它学科无法企及的。而以往我们在教学中更关注的是学生体质的增强,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为什么会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呢,结合我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做以下探讨。

1.体育教学中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

1.1对“三维”健康观认识不到位。受应试教育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各学校生源的竞争、班级与年级成绩排位,无形中把这种学校的压力转嫁到学生身上,文化教师关注的是哪位学生学习进步了,哪位学生退步了,而我们的体育教师更注的是如何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体验以及个性差异。归根结底,是对“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认识不透彻,对“三维”健康观认识不到位。体育教学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按“三维”健康的目标确定教学目标,不仅是增强学生的体质,还要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选择和实施使学生懂得用科学方法去增进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方面的健康。要认真理会新课程理念,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整个体育教学,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1.2对健康教材缺乏深入研究。新课程从体育扩展到体育与健康,内涵扩大了,增加了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健康教育内容。健康教育教材不是体育课程与健康教育课程的简单合并,而是强调将课程的教学与人的培养紧密地联系起来,前提是学好体育基本技能,增强体质,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健康观念、健康意识的培养,积极地保持和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能力与态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而我们有些体育教师错误地认为,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育可以代替如营养、医疗、睡眠等条件,简单化地理解为与体育有关的医学知识。缺乏对健康教材深入地研究,对健康教材的文化功能挖掘研究不够,过分依赖和局限体育运动健康教材。难以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不能灵活地运用教材及进行创造性的发挥,无法解决学生的健康问题。

1.3对学生的个性心理不了解。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个性心理产生于活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离不开学生的活动。而体育课堂空间广阔,学生身体直接参与的游戏、运动竞赛学习活动中,而且体育运动不能调节身心舒缓学习压力,学生在体验运动的快乐和运动的成功以后,能够增强自信和自尊,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培养,体育教师要及时掌握学生的个性心理变化情况,通过预测、观察分析手段及时收集学生心理不断变化的信息反馈,以便更好地进行心理健康指导。部分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侧重于运动技能、运动知识、保健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个性缺乏足够的了解,无法对学生做出健康的正确指导。

2.正确引导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与方法

2.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体育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他们的自尊,以主体性教育理论为依据,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多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的交流、沟通、合作,帮助学生理解到困惑的东西,让学生主动积极的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帮助学生减轻学习压力,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学习环境。

2.2改进教学手段,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如何激发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消除和压抑学习不良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受场地、器材、环境、气候等外界因素的影响,要求严格的课堂纪律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但是,课堂纪律过于严厉会影响学会的自由发挥,因此,必须在教学上多下功夫,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针对不同教材特点,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多给学生自由展示的时间和空间,多运用轻松、幽默的语言,调节课堂气氛,创设和谐而有序的课堂学习氛围。

全文阅读

教育家心里要永远装着学生

我有幸参加了“杨一青名校长工作室”培训,跟当代教育家杨一青校长面对面地交流接触,聆听他的教诲,短短的几天就让我有了一种强烈的感受:真正的教育家心里应该时时处处装着学生,也只有那些时时处处心中装着学生的老师,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家。

杨校长以教育家的情怀、教育家的境界、教育家的心态和教育家的艺术去教育影响学生成长,去推动学校发展,从而成就了一方教育,营造了学军小学美好的今天。

教育家从来都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靠一个老师十几年、几十年在教育战线上努力打拼,忘我工作,才可能达到的一种教育的高度,一份事业的累积。只有靠那份对教育的执着,靠那点从不言悔、从不叫累的工作激情,靠满怀信心、充满期待而又一心一意奋斗在一线的那份毅力,你才有可能成为一位真正的教育家。

杨校长,一辈子只在一所学校教书,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他拒绝了好多自己可以得到转行升迁的机会,拒绝了这个躁动浮华的世界曾给他带来的诸多诱惑,让自己永远定格在教育,定格在孩子们中间,把自己全部的心血投入到看似平凡的教书育人当中。即使到了已经功成名就、可以全身隐退的今天,他仍然坚守在自己热爱的教育岗位上,为这份自己喜欢的事业,操着心,出着力,奉献着自己的余光余热。

一、要想成为教育家,首先得拥有教育家的情怀

中国目前最缺少的不是当校长的老师,而是缺少拥有像杨校长这样具有教育家情怀的校长。

我作为一个新任校长,总觉得在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校长之前,先要对自己进行一番情感的修炼。努力蜕去身上的那份浮躁,剥去身上那些功利观,让自己干干净净地在站在校长的位置上,然后再去思考学校的每一件事。如果我们纯纯的心里只剩下了学生,我们的行动纯纯的也只是为了学生,那么我们所谋划的每一件事,采取的每一项行动,就会少些应付的成分,就不会因贪图虚名而弄虚作假,就会坚决拒绝那些对学生无利而又让老师埋怨的做法。

就像课程改革,现在搞得热热闹闹,好像学校不搞课程改革,你学校的教科研就不行了,你的学校就落伍了。然而,大家仔细去审视一下,调查一下,现在又有多少课程改革是真正围绕学生发展,有利于学生发展?

全文阅读

体育教学中“健康心里”的培养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对学生心里健康的教育,得到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而健康心理的形成需要精心、周到的培养和教育。父母和教师仅仅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把关心儿童的心里健康,把培养健康的心里素质作为更加重要的任务。

【关键词】体育教学;健康心理;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208-01

作为一名体育工作者,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用新思路、新方法来改变过去只注重学生体育健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把他们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发展的人。现谈下本人对这方面的理解做一些浅析,供大家参考指正。

一、体验成功,树立信心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启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钥匙”。作为教师要在学生身上发现他们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作为个人发展的根源,因势利导,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就可以充分利用每位学生的特长,发挥各个学生的优势进行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和目标,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不断得到某些成功的体验,由于学生经常能体验到成功和自己能力的提高,就会即增加了学习的自信心,又激发和维持了坚持参加体育活动的内部动机。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要让学生有快乐的体验,不要刻意追求成绩,给学生以太多的压力,使之紧张,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各种练习,并享受体育活动给其带的身心快乐。如:在速度练习中,采用分层次教学,可设定几条起跑线,让每位学生自由选择起跑线,站在前后不同起跑线上的同学同时起跑,一方面可让跑速较慢学生获得比赛胜利的成功体验,另一方面,让跑速较快的学生在后面追,增加其运动量,又增强比赛气氛。整个练习过程中人人都有竞争对手,人人都有成功与失败的可能,从而调动每位学生的积极性,树立起成功的信念。

全文阅读

将品德教育做进学生心里

【摘要】“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对新课程标准下品德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苏教版第二册教材第三单元“爱心行动”中的《他们需要关爱》一课为例,浅谈《品德与生活》中如何践行生活教育理论,实现对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有效教育。

【关键词】生活教育;品德;有效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传统的品德教育往往做不进学生的心里,“课堂上要,课后不要”,“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我们的道理讲了很多,落实在学生行动上的却很少,实效性较差。“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以其丰富的内涵诠释了教育的内容源于生活,这一理论在今天的品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苏教版第二册教材第三单元“爱心行动”中的《他们需要关爱》一课为例,浅谈品德教育如何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实现指导品德与生活的有效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基础。所以,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应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他们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能力,让他们置身于现实的生活情境之中,真切地体会到知识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的真谛。

《他们需要关爱》一文旨在引导学生体验残疾人生活的艰难,学习他们身残志坚的乐观精神,能伸出自己的小手去关爱、温暖他们。如今的孩子平日里享尽了家人给予的关爱,虽然身边经常可以看见残疾人,但他们对残疾人的痛苦无法体会,甚至会觉得他们很好玩,有的还要去刻意模仿。

怎样让学生由远及近、由浅入深地感知、理解残疾人的难处,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教师针对一年级学生爱玩游戏的心理特点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我做你猜”的游戏,让一位学生用动作和表情来表达“我想和你们交朋友”的意思,其余学生猜。演的人指手画脚、焦急不安,猜的人一脸疑惑、频频摇头。在尝试了几轮未果的情况下,教师让演和猜的人各自谈谈自己的感受,得出“不能说话真麻烦”的结论。教师话锋一转,立刻将话题的基调由欢快愉悦转为淡淡的忧伤:“可是,孩子们,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就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听不到声音,说不出心中的话。他们是谁?”学生能迅速说出“聋哑人”,由此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以残疾人为主题的课堂教学中来。

全文阅读

要重视学生的心里健康教育

不可否认,社会现实,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学校教育还没有真正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学校所固有得教书教育人的职能作用,还不能充分发挥出来。这种教育模式造就了一批批高分低能,身体和心理素质极差的所谓的人才。这种结果应该引起学校和我们做教师的高度重视,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

一、把真正的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让学生真正减负。

我国由于长期实行分数至上而忽略能力教育的应试教育,学生的学习负担日益加重,他们每天的学习时间平均在12小时以上,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都在无休止的考试和补课中度过,双休日和一年两个假期对学生来说是可望不可求的美好向往。这种超负荷的学习任务使本该自由快乐的学生变成了发呆、胆小、封闭、抑郁的小老头小老大,在他们身上很难找到活泼、天真、青春、快乐的气息。甚至逐步发展成了心理疾病。面对如此严峻的事实,我们没有理由熟视无睹,特别是承担着教书育人任务的学校要立即行动起来,彻底改变传统教育中的不合理做法,切实减轻学生负担,还给学生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

二、努力去做学生喜欢的老师,让学生在快乐学习生活中成长。

应试教育的某些体质弊端已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对心理的健康成长尤其严重地影响着。要改变这种现状,培养合格人才,只有迅速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转轨,真正实行素质教育。但在我国长期实行应试教育的基础上,要开展素质教育有很多障碍,最主要的是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素质的局限性严重地阻碍着开展素质教育的进程。在中小学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着知识单一老化、知识面狭窄、基本技能底下的现象,与知识爆炸信息飞速发展的现实格格不入。素质教育要求教师除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要掌握其他方面的知识,就是说对天文地理歌词诗赋要有一定了解,应该是一个多面手,而且要求在每一堂课里都能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不要有严密的文科分界线。这样就能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智力开发,也在轻松愉快中学到知识,现实知识能力的双丰收。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师的挚爱。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身心健康的保证,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但在应试教育下师生关系成了纯粹的利益关系,老师把学生看成是升迁、考核、奖金的补课缺少的条件,学生则把老师看作是送人高一级学校的阶梯。所以学分差、分数低的学生无疑就成了老师的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马上在眼前消失。这部分学生往往成了老师的出气桶,成了老师宣泄的对象,经常遭到老师无端的指责。羞辱甚至辱骂。更严重是采取一切办法,使尽浑身解数让这些差生离开学校,离开班级。我们做教师的,不但不能歧视,更应该象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对待他们,才能使他们尽快成才。

总之,今天的学生是明天祖国的未来,是明天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只有培养出一代代健康有用的人才,国家才能长盛不衰,社会才能不断发展,民族才能永远处于不败之地。面对这些严峻的学生心理问题,我们没有理由回避,没有理由熟视无睹,只有努力改变某些不合理做法,在社会、家庭、学校、教师的协作配合下共同抗击心理疾病,还学生一个幸福快乐的人生。

全文阅读

体育教学中心里素质论文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历来十分重视环境对人的作用,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教育家维多里诺的办学思想是身心兼顾发展,他特别注重选择校址,布置优美的教学环境,把学校称为“快乐之家”。新时代的素质教育和体育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全面发展学生的人格品质和健康的体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藏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创新型高素质的人才。其中发展人格品质和健康体质放在教学的首位,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产生着潜在和深层次的影响,因此各级各类学校应重视环境育人的作用,努力营造一个动静结合、舒适、宽松和谐的校园育人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使学生每天始终处于一个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创造优美的育人环境,让学生每天在愉快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理解知识以及锻炼身体,形成自我调节心理素质的能力。另外,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也能影响学生的心理素质,特别是教师的一言一行和一举一动都会深刻地影响学生的心理,都会潜移默化地起效应,因此体育教师必须身体力行,为人师表,起模范表率的作用,要取得学生的信任和信赖,从而学生也会形成为人诚实、待人温和、乐于助人、善于交流的良好素质。

二进行抗挫折教育

体育课是对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的一个重要科目,通过体育教学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抗挫折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遇到困难或坎坷时不要畏惧,想办法战胜一切困难,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战胜一切困难或挫折的勇气和精神,从而让学生明白人生像一碗酸甜苦辣的汤,每个人在一生中会经受成功的喜悦,也会有失败的打击,只有不怕困难的人,才能最终战胜艰难险阻,从而取得成功,获得胜利,经不起失败和打击的人,永远不可能获得最后的胜利。通过体育锻炼学生会产生坚强的毅力和意志,一个人只要有这种意志他就会克服艰难险阻、勇往直前。只要每个人不怕困难或挫折,善于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产生自信并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获得成功,取得一定的丰硕成果,这样进行教育,学生就会逐渐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形成一定的承受抗压力的心理,从而能促进学生转变思想,端正学习态度,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进而推动学生产生自强、自信的良好心理,为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师生在互动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只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体育教师才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才能顺利地开展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才能使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的传递与获取,而且还包括思想感情的发展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应该是建立在朋友与朋友之间的相互信赖的关系,是平等交流者之间的互动互学的关系,是相互协调和相互欣赏达到形成共识的关系,是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和互尊互爱的关系,所以师生之间的相互宽容与尊重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合作是增进师生友谊的剂,因此师生双方都要用宽容的胸怀来相互爱护和包容,师生双方都要尊重对方的人格和尊严,相互之间绝不能使用讽刺挖苦的语言,否则彼此得不到信任和尊重。另外,师生之间要积极期望对方取得成绩或取得一定成果、成就,实践证明师生之间的积极期望有利于师生之间产生更加密切、团结、合作的关系,有利于产生一种良性的激励机制,促使师生之间产生更和睦、融洽的关系,从而推动和促进教学的顺利进行,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具有正能量的心理素质。

作者:阿成全 单位:青海省大通县第七中学

全文阅读

体育教学中怎样根据学生心里动机来激发学习兴趣之我见

关键词:学生;心里动机;学习兴趣;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6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方法、一种手段、更是一种动力。不同的教材采取不同的方式,就是要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心里让他们以积极主动、愉快的心情去接受教育,而不是以强制性的、命令的方式强迫学生必须去服从。那么在体育教学中怎样才能根据学生的心里动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就我本人在教学中的经验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正确对待学生的表现欲

性格决定着欲望,由于学生年龄、性别、性格、气质、心理特征以及对事物的认识等不同,其表现欲的反映也就不同:男孩子经常表现为明显外露、突出、毫无顾忌;女孩子则显得平稳、有分寸,给人温文尔雅的感觉,甚至有个别女生还表现出害羞之态。不同学生的性格决定了学生不同的表现欲,而学生的表现欲往往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参与意识,作为教师如果不能对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的表现欲予以正确对待和引导,有意无意地加以扼杀,这就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促使他们采用激烈、极端的方式来对付教师,从而激化师生矛盾,爆发冲突。这样既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还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最终影响学生个性发展。

二、利用反馈信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心理学家们认为,学习动机是由学生受外部刺激而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怎样使学生的这种冲动力量变为学习的动力,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力求把握的重点。体育教学尤其是要在不同的时间段激发学生的兴趣,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特别是新课标力求突破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淡化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而强化其激励、发展、创新功能,所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心里适时适度的表扬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处在发育高峰期的中学生来说,他们的表现欲极强,特别是在异性面前,他们往往是想把自己的优点毫无保留的暴露给对方,如果这个时候教师能抓住时机给予适当的肯定和表扬,正确反馈学生学习的情况,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好感,就会更加努力的做好每一个动作,就会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