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巨细胞病毒

巨细胞病毒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巨细胞病毒DNA检测在筛查巨细胞病毒感染中的应用

作者单位:537100 广西贵港市妇幼保健院

通讯作者:钟伟明

【摘要】 目的 探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方法检测婴儿尿液人巨细胞病毒(CMV)DNA在儿科CMV感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565例临床疑诊CMV感染患儿分别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尿液CMV-DNA及血清CMV-IgM抗体。结果 FQ-PCR检测尿CMV-DNA的阳性率为42.83%,ELISA检测婴儿血清CMV-IgM抗体阳性率为20.18%。两种方法对CMV感染诊断符合率为76.46%,前者诊断阳性率显著高于后者(χ233.59,P

【关键词】 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酶联免疫法; 巨细胞病毒

巨细胞病毒感染是由人巨细胞病毒(CMV)引起的病毒感染性疾病,可累及多脏器、多系统,临床症状多样且轻重不一。婴儿感染可导致黄疸、肝脾肿大、皮肤出血点及淤斑等,重症病死率高,并可导致运动、听力、视力及智力等多种严重的后遗症[1,2],因而受到儿科医生的极大关注。由于CMV感染临床表现的非特异性,所以敏感和可依赖的实验诊断指标显得非常重要。目前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有病毒分离、ELISA检测CMV特异性抗体、抗原血症pp65的检测及DNA的定量检测。不同的方法各有优缺点。本研究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婴儿尿液CMV DNA,并与血清抗体检测进行比较,旨在探讨尿液CMV DNA定量检测的诊断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7月~2010年10月在本院儿科住院的临床疑似CMV感染[3]的患儿565例。年龄14天~2岁。

1.2 标本收集 采集所有被检验者静脉血2 ml,3000 r/min,离心5 min分离血清,置4 ℃冰箱保存,24 h内进行CMV-IgM检测。同时,留取所有被检验者尿液5~10 ml,-20 ℃冰箱保存,24 h内进行CMV DNA检测。

全文阅读

尿液巨细胞病毒DNA联合血清巨细胞病毒特异抗体检测对婴儿

【摘要】 目的:研究探索在诊断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中采用尿液巨细胞病毒DNA联合血清巨细胞病毒特异抗体检测的诊断价值,评估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5年5月本院收诊的90例疑似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婴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尿液巨细胞病毒DNA和血清巨细胞病毒特异抗体对患儿进行检测,比较单一检测及联合检测与治疗前后患儿检测结果。结果:尿液巨细胞病毒DNA检测的阳性率58.89%(53/90)、特异性62.22%(56/90)与血清巨细胞病毒特异抗体检测阳性率51.11%(46/90)、特异性61.11%(55/9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的阳性率78.89%(71/90)、特异性91.11%(82/90)与两种单一检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巨细胞病毒; 尿液巨细胞病毒DNA; 血清巨细胞病毒特异抗体; 诊断价值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exploring the use of CMV DNA in urine and serum of CMV-specific antibody detection in the diagnosis of cytomegalovirus infection in infants, to assess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Method:From February 2014 to May 2015 in our hospital received 90 cases of suspected diagnosis of cytomegalovirus infection in infants for the study,they were given the urine CMV DNA and CMV-specific serum antibody detection in children.The results of a single test and combined two detection methods were compared with treatment of children before and after.Result:The positive rate of CMV DNA detection in urine was 58.89% (53/90),specificity was 62.22% (56/90) and specificity of serum antibody positive rate of CMV was 51.11%(46/90),specificity was 61.11%(55/90) show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The positive rate of CMV DNA in urine and serum of CMV-specific antibody detection was 78.89% (71/90),and specificity was 91.11%(82/90),compared with two single species detection methods detect,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Cytomegalovirus; Urine cytomegalovirus DNA; CMV-specific antibodies in serum; Diagnostic value

First-author’s address:Fanyu District Shawan People’s Hospital of Guangzhou,Guangzhou 5114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19.034

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是一种人类感染性疾病,在我国感染率在逐年上升。感染主要发生在婴幼儿期,但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患者无论有无症状都会在其体液中被检测出来[1]。婴幼儿感染时身体系统会发生多处病变,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危及患儿的生命。为探索在诊断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中采用尿液巨细胞病毒DNA联合血清巨细胞病毒特异抗体检测的诊断价值,分析应用价值,本文选取2014年2月-2015年5月收诊的90例疑似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婴幼儿为研究对象,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全文阅读

消化道巨细胞病毒病1例

1 临床资料

患者农民,男,34岁,已婚。因为反复腹泻、剑突下疼痛2年,加重半月,于1996年10月入院。

1994年起不明原因每隔3~5 d出现1~2 d大便次数增加,为黄色稀便或水样便,量较多,发病时5~6次/d,无粘液脓血、无里急后重感,也无畏寒发热,未经正规诊治。病情缓慢进展,偶有剑突下隐痛。1996年4月起剑突下隐痛加重,伴有明显乏力,腹泻天数较前频繁,无厌油腻及皮肤巩膜黄染,无牙龈出血等,在达州市中心医院门诊肠镜检查示“慢性肠炎”,治疗不详,病情仍逐渐进展。1996年10月初,剑突下疼痛加重,呈持续性伴胸骨后烧灼感,饱胀嗳气及食欲下降。乏力更甚。体温不详。无吞咽困难及呕血、黑便等。为进一步诊治来本院门诊行胃镜、肠镜发现异常故入院治疗。发病以来体质量下降约5 kg。既往有冶游史。

查体:T 38℃左右波动,脉搏、呼吸、血压正常。神情萎靡,面色晦暗,未扪及肿大的淋巴结。颈软,双肺呼吸音清晰,心率82次/min,律齐,未闻及杂音,腹平软,剑突下深压痛,肝、脾未扪及,肠鸣音正常,四肢活动正常。

入院胃镜示:1、霉菌性食道炎2、食管、胃窦溃疡2次病检(第1次:食管4块、胃窦4块;第2次:食管7块、胃窦6块)都怀疑为高分化腺癌。(见下图1、2、3、5、6。)肠镜示:阑尾开口处见一溃烂。化验:血常规示:Hb 97 g/L,肝功能:ALB 25.9 g/L,其余正常,肾功能、血糖正常。大、小便正常,大便隐血阴性。

入院后初步诊断为1、霉菌性食道炎;2、食管、胃窦溃疡;3、慢性阑尾炎。予静脉滴注氟康唑、口服生大蒜抗真菌治疗,同时静脉营养、支持,抑酸抗溃疡,抗感染治疗。治疗5 d后胸骨后烧灼感减轻,腹泻稍改善,剑突下疼痛仍较甚。胃镜复查,霉菌性食道炎改善,食管、胃窦溃疡仍然存在(再次病检仍然高度怀疑为高分化腺癌),(见图4、5、6)遂将其病理切片带到华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会诊,诊断为消化性溃疡,活动期伴巨细胞病毒感染。(巨细胞病毒早期抗原免疫组化染色阳性,晚期抗原阴性,HIV阴性)。经华西医院远程会诊及做相应血清检查高度怀疑艾滋病感染,最后四川省疾控中心采血确诊为艾滋病。予相应的抗病毒治疗后患者体温正常,精神好转于1996年11月出院。共住院1个月。

2 讨论

消化道巨细胞病毒病是以消化道损害为主的巨细胞病毒感染,特别是艾滋病患者和器官移植接受者常见的机会性感染,是艾滋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故消化道巨细胞病毒病的诊断和防治显得很重要。巨细胞病毒属于疱疹病毒,成人感染率为40%~100%。但是大多数巨细胞病毒病是因为内源性或外源性因素刺激而诱发的再次感染。可以以三种形式出现:①免疫正常人的感染;②肠病患者的继发感染;③免疫缺陷患者的继发感染[1]。临床多表现为单核细胞增多症、肺炎、肝炎。艾滋病患者消化道巨细胞病毒病发病率为2.2%~13.1%[2],主要表现为溃疡、糜烂和黏膜出血,诊断依据是组织病理检查镜下发现巨细胞。该患者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与上述特点相符,诊断明确。

全文阅读

长春市婴幼儿巨细胞病毒感染调查

【摘要】 目的 了解2010年长春市婴幼儿巨细胞病毒感染情况。方法 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2010年长春市儿童医院就诊的147例伴有黄疸或不明原因低出生体重等疑似病例,进行尿液标本中巨细胞病毒(CMV)DNA检测,并分析其临床资料。 结果 该组婴幼儿CMV感染率为39.46%(58/147);感染平均年龄为6.2月龄,其中6月龄内为82.76%(48/58);CMV感染主要临床表现有黄疸(51/58)87.93%、贫血(RBC<3.5×1012)70.69%(41/58)、转氨酶增高84.48%(49/58)、低出生体重儿(9/58)15.51%。 结论 婴幼儿黄疸及低出生体重儿应重视CMV感染的检测。

【关键词】

婴幼儿; 巨细胞病毒;感染调查

巨细胞病毒(Cytomelgalovirus, CMV)感染是宫内感染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据文献报道CMV感染占活产婴儿0.5%~2.5%。此外3%~30%新生儿由于接触有感染的宫颈分泌物或母奶获得感染[1]。为了了解婴幼儿巨细胞病毒感染情况,对我院对2010年长春市儿童医院就诊的147例伴有黄疸或不明原因低出生体重等疑似病例,进行尿液标本中巨细胞病毒DNA检测及研究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12月在我院就诊疑似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小儿147例,其中男79例,女68例。年龄3 d~12个月。平均年龄6.5个月。

1.2 方法 取晨尿1 ml于无菌干燥的试管中密闭送检。取100 μl尿液严格按照试剂盒要求处理并进行尿cmvDNA荧光定量检测。试剂购自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股份有限公司。检验仪器为博日linegene FQ PCR 仪。

2 结果

全文阅读

孕妇的大敌:巨细胞病毒感染

亚芬32岁时才生得一子,全家老少都喜欢得不得了,可生后发现孩子皮肤发黄,而且愈来愈重,简直成了个“金娃娃”,到医院一查,发现孩子患“先天性胆道闭锁”,就是孩子的胆管并不与肠管相通。医生为孩子做了手术,发现孩子的胆总管下端闭锁,盲端已胀大呈球状。后来,孩子慢慢长大,发现他还有“小头畸形”、“智力低下”、“耳聋”等许多毛病,显然,亚芬生了个十足的先天性畸形儿。

孩子怎么会有如此多的畸形呢?为查明原因,医生给亚芬和她的孩子做了化验,结果在亚芬和孩子的尿中分离出了“巨细胞病毒”,他们母子的血清中抗人巨细胞病毒抗体也都是阳性,所有这些都是孕期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指征,显然孩子成了这一感染的牺牲品。

近年来,人们对孕妇感染风疹病毒可导致胎儿先天性畸形了解得比较多,但对事实上存在更普遍、致畸更严重的巨细胞病毒感染却知之甚少。亚芬母子的教训,正好给人们补上了这一课。

早在1973年,一位学者就发现,在4~10%的新生儿体内可查出巨细胞病毒。后来美国波士顿和费城的资料表明,在30~60%的孕妇血清中查到与这种病毒感染有关的抗体,在3~28%的孕妇宫颈部可查到巨细胞病毒,产后1周内10%的产妇乳汁中可发现巨细胞病毒。几年前,我国计划生育研究所在沈阳、北京、青岛三市检查了1202例早孕妇女,发现孕妇巨细胞病毒感染率沈阳为10%、青岛为9%、北京为5.5%,孕妇感染传播给胎儿的危险度为2.4%。可见巨细胞病毒感染是相当常见的。

人巨细胞病毒属疱疹B组病毒,人是人巨细胞病毒惟一的宿主。孕妇若在怀孕3个月内感染巨细胞病毒,可致胎儿畸形。病毒一经进入胚胎,可引起胚胎组织细胞坏死,导致死胎、流产。存活下来的胎儿,几乎每种器官都会发生病理改变。这种病毒尤其“喜欢”侵犯神经系统,引起脑积水、脑室钙化、局部脑软化出血、脑皮质沟回发育障碍等。婴儿多在2岁以内即表现出明显的智力低下,还可出现肝脾肿大、器官畸形、二尖瓣和肺动脉瓣狭窄、法鲁氏四联症等多种先天性心脏畸形。

避免巨细胞病毒感染致畸重在预防。首先育龄夫妇要注意讲究卫生,增强体质,杜绝病毒感染的各种机会。不用或少用免疫抑制剂类药物,减少一切对人体免疫功能有损害的因素,保持和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可防止或减少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几率。

加强监测也是防止巨细胞病毒感染致畸的重要措施。早孕妇女可以检测抗人巨细胞病毒抗体,甚至可以用一种特殊方法(PCR法)检测病毒本身。如果检测表明孕妇有巨细胞病毒感染,应采取果断措施中止妊娠,以避免畸形儿出生。

全文阅读

巨细胞病毒感染1例及文献复习

病历资料

患者,女,23岁,因间断发热、皮疹、咽痛3年,加重1个月就诊。3年前确诊为成人Still病,自行间断服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入院检查:血常规 WBC 086×109/L,LYMPH% 953%,NEUT% 35%,NEUT # 003109/L,MONO% 0%;RBC 331×1012/L,HGB 75g/L;PLT 3×109/L。粪便潜血(+),粪便外观:褐色软便,白细胞:0/HPF,红细胞0/HPF。肝功能:TBil 213μmol/L,DBil 14μmol/L,ALT 1945U/L,尿常规提示:尿蛋白03g/L,骨髓学结查示:增生低下,M=25%,E=15%,M:E=167∶1。粒红两系比例减低或缺如,形态大致正常。红细胞比例大小不等,可见大红细胞。淋巴比例增高(81%),形态大致正常。浆细胞比例增高,形态正常。吞噬细胞易见,并可见吞噬血细胞现象。全片见巨核细胞2个,为颗粒巨核细胞。血小板不少。未见其他异常细胞及寄生虫。检验诊断:考虑粒细胞缺乏。胸腹盆CT:提示双肺间质改变,双侧胸腔积液,右下叶感染,心包积液,双侧腋窝淋巴结增大,肝大,腹膜后间隙及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腹水,脾厚。抗心磷脂抗体IgG阴性,新型隐球菌抗原阴性,抗双链DNAIgG阴性,免疫固定电泳+血清蛋白电泳阴性,类风湿因子阴性,AFP阴性,血沉正常。免疫球蛋白IgG、IgA、Igm降低。补体C3、C4正常。超敏反应C蛋白升高2188,降钙素、G试验阴性及EB病毒抗体阴性,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溶血筛查抗人球蛋白试验检查均阴性。入院给予抗感染、糖皮质激素、保肝、补液、对症治疗,患者仍有发热,体温最高397℃,查血巨细胞病毒IgM抗体提示阳性,CMVDNA和CMVPP65均为阴性,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更昔洛韦025,12小时1次,加用抗病毒药第2天,患者开始无发热,各项检查指标如血常规、肝功能等逐渐好转,于入院后第15天患者无不适出院。

讨 论

巨细胞病毒(CMV)是感染性疾病的主要病原,是β疱疹病毒亚科DNA病毒。机体的易感性与年龄、免疫功能状态、生理及营养状况等相关。很多人的免疫由幼儿及儿童时期因巨细胞病毒感染而得到,由于成人免疫缺陷或免疫抑制而感染巨细胞病毒,常由潜伏巨细胞病毒感染活化而引发。肝脏是巨胞病毒感染的主要靶器官,巨细胞病毒同时还可侵犯呼吸、神经、血液等系统,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在免疫功能正常者中,多数感染者无症状或仅出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征;若发生在免疫功能受损的人群如HIV感染者、器官或骨髓移植者中,常可累及多个脏器,引起发热、肺炎、肝炎、脑炎、脊髓炎、肠炎、葡萄膜炎、视网膜炎、神经病变,导致严重症状甚至致死1,2。故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治越来越受到关注。巨细胞病毒感染诊断的除结合上述临床表现外,更主要的是依赖病原学的诊断,病原学诊断包括抗体检测、抗原血症检测、定性PCR检测、定量PCR检测、组织学检查。其中定性PCR检测和定量PCR检测的临床意义是相同;组织学检查是CMV感染诊断的金标准;目前临床上主要开展为抗体检测、抗原血症检测,CMV—IgM型抗体阳性提示近期感染,CMV抗原血症pp65阳性提示早期感染,这样结合临床表现及病原学检测阳性指标,巨细胞病毒感染诊断可明确。巨细胞病毒感然尚无特效的治疗,对于严重症状的患者可给予抗病毒治疗减少死亡。抗病毒的药物首选的是更昔洛韦,根据患者症状疗程不一,如更昔洛韦无效,可选用麟甲酸钠,本品是DNA链磷酸化抑制剂,疗效确切。

参考文献

1 Thorne JE,Jabs DA,Kempen JH,et al.Causes of visual acuity loss a mo ngp atientsw ithA IDSa ndc ytomegalovirusre tinitisin t heera ofhigh lyactivea ntiretroviralt herapy.O phthalmology,2006,113:1441—1445.

2 A fessaB,P etersS G.M ajorc omplicationsfo llowingh ematopoieticste mcelltr ansplantation.S eminR espirC ritC areMed,2006,27:297.

全文阅读

脑血栓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关系

【摘要】

目的观察和分析脑血栓患者凝血因子Ⅷ(FⅧ)增高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100例脑血栓患者为患者组,选取5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对其血浆FⅧ活性(FⅧ:C)和血浆C反应蛋白(CRP)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将2组中FⅧ:C≥150%且CRP<3.0mg/L的研究对象列为患者亚组(52例)和对照亚组(50例),比较2组血浆巨细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及腺病毒IgM阳性率。结果患者组血浆FⅧ: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8.112,P<0.05),2组血浆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37,P<0.05);患者组血浆FⅧ:C水平与血浆CRP水平无相关性(P>0.05),两种检测指标阳性率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cNemar检验P>0.05,Kappa=0.16,t=0.161,P>0.05);患者亚组巨细胞病毒IgM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亚组(χ2=34.883,P<0.05)。结论脑血栓患者表现为血浆FⅧ活性显著上升,其检测阳性率与CRP等炎症指标差异较大,血浆FⅧ活性的上升可增加脑血栓患者感染巨细胞病毒的风险。

【关键词】

脑血栓;凝血因子Ⅷ;巨细胞病毒

脑血栓是临床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复发率和致残率,是威胁中老年人群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目前的研究已证实,脑血栓患者可出现显著的凝血功能和纤溶功能异常,其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等常规凝血和纤溶指标均会出现异常,而且这些指标的水平与疾病的病情具有密切的相关性[1]。巨细胞病毒是人疱疹病毒科的一种双链DNA病毒,也是人类疱疹病毒中基因组最大的DNA病毒,主要通过尿液、唾液、血液和生殖器分泌物等体液接触途径在人群中传播,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和人口密度大国家的人群,巨细胞病毒抗体阳性率通常较高[2],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表现形式多样,可引起多种病理生理效应,近年来研究显示,巨细胞病毒感染与心血管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脑梗死、脑出血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进展均具有相关性[3]。本研究针对脑血栓患者的凝血因子Ⅷ(FⅧ)水平增高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关系进行观察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

2013-06—2014-06我院收治的脑血栓患者100例为患者组,均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会议制定的相关诊断标准,均经颅脑CT、MRI等影像学检查证实,排除合并有心、肝、肾功能严重损害、感染性疾病、凝血功能障碍及口服避孕药的患者。男59例,女41例;年龄48~78岁,平均(64.1±6.8)岁。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健康人50例为对照组,均经临床检查排除心、脑、肝、肾疾病,男28例,女22例;年龄45~79岁,平均(63.8±7.6)岁。2组年龄、性别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全文阅读

巨细胞病毒,不要吻我可爱的胎宝宝

大概是在怀孕四个多月的时候到医院做正常的产前检查,医生随手开了几张单子,并叮嘱我“这个巨细胞病毒的结果需要一周后来取。”巨细胞病毒的检查采的是尿检,检验员还特意嘱咐:尿要采用中段尿,千万不能弄脏了。

一周后我跑到医院,在一大堆的检验结果中翻来翻去,怎么都找不到我的化验单,问护士“怎么找不到我的巨细胞病毒的检验结果?”护士的话让我心里

当时一紧:“这里都是阴性的,阳性的都在医生手里呢!”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找到了医生,医生找出我的化验单说:“嗯,巨细胞病毒阳性,值还挺高呢!”“这个巨细胞病毒阳性有什么后果?对孩子有什么影响?”我迫切地想知道结果。医生抬眼看了看我,停了停说“巨细胞病毒阳性有可能会导致孩子流产、畸形、先天发育不良,要是月份还小的话,建议你不要要了!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听到这些话,只觉得大脑一片空白,手脚发凉!“那现在呢?”“要看你和你爱人怎么想了?”

走出医生办公室,我坐在了走廊的凳子上。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我的宝宝,和我相处了四个月的宝宝难道真的会像医生说的那样吗,我无法接受,真的无法接受。抬头看见了医院墙上挂的有关巨细胞病毒的知识,脑子更是不知道该怎么思考了?满眼都是“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耳聋……”,痛苦不堪的我掏出手机给老公打了个电话,电话接通的那一瞬间,我几乎是带着哭腔向他叙述这个事实。老公比我坚强冷静得多:“医生不是说不是绝对的吗?我们回家再谈。”

回到家,好久都不敢碰电脑的我立即开始狂搜“巨细胞病毒”,本来还存有一丝的幻想,可是满眼搜到的都是令我接受不了的结果。老公回来了,我们坐在沙发上,漫长的安静后,老公说:“要不然我们再问问别的医生,再去其他地方检查一下吧。”“好呀”我立即表示赞同。老公立刻找朋友联系了一个妇产科医生,把情况说明了,得到的回答却差不多不过唯一不一样的是:尿里有,血里不一定有。又咨询了别的医生,可没有一个医生肯定地说究竟会怎么样,一切都是未知数,可就是这未知数让我们忐忑难安

从拿到结果开始,我和老公一晚都没睡好,看着那该死的诊断书怎么都不能相信这种事会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平时的生活方式都很健康,没有什么不良的生活习惯,为什么这种病毒偏要沾上我呢,为什么人类发展到现在还拿这种病毒没一点办法!想想宝宝好可怜,已经在我的肚子里这么多天了,老天怎么会这么残忍,跟我们开这种玩笑。宝宝,我们真的很不舍得你,现在也没打算放弃你,希望我们能坚强一点战胜病毒,一起期待奇迹的发生!

在焦躁、忐忑、彷徨和坚持中我的女儿降生了,幸好,宝贝四肢健全,身体健康。现在女儿聪明可爱,虽然已经走出了当初的阴影,可现在回想起来还会心有余悸。我经常劝身边的朋友在要孩子之前一定要去医院进行详细的身体检查,否则,结果真的有可能是我们接受不了的。

专家点评:巨细胞病毒在病毒家族中是比较大的一种,所以才称为巨细胞,但仍然可以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巨细胞病毒引起的先天性感染,通常是全身性的,因此会影响到许多器官,出生后的典型症状包括子宫内生长迟滞、小头、肝脾肿大、病理性黄疸、皮疹或出血点、肺炎、听力及视力受损,智力或运动障碍,这些症状可单独出现或合并出现。目前已有抗病毒药物可以用来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但因为抗病毒药物的毒性甚强,尤其是新生儿是否要治疗,仍需由医师依据临床症状判断,因为有些感染只需保守治疗就可逐渐痊愈。巨细胞病毒可以经由排泄物或分泌物进行传递,因此一旦发现有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新生儿或婴幼儿,应该加以隔离,以免传染给其他的婴儿。

全文阅读

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临床探析

【摘要】目的研究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间收治的30例感染新生儿巨细胞病毒的婴儿,对其临床特点和检查结果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经检查30例新生儿CMV-DNA都呈阳性,其中有10例CMV-lgM呈阳性。结论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可造成婴儿多处器官受损,新生儿的巨细胞病毒没有特异性现象,CMV可对患儿的肝脏造成损害,引起肺炎并造成全身中毒,严重损伤患儿的听力,智力,甚至产生先天畸形。根据病原学检查可对该疾病做出诊断,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尿液中的CMV-DNA进行检验,同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对血液中的CMV-lgM进行测定,是诊断新生儿巨细胞病毒的常用方法。

【关键词】新生儿;巨细胞病毒;临床探究;实验室检验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076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577-01

巨细胞病毒感染在我国新生儿中是比较常见的疾病,对患儿的身体机能造成严重损害。仅有一小部分(10%)的先天性感染患儿在出生时会有病症表现,而其余的大部分(90%)则无任何症状,其中有10%-15%的患儿将产生后遗症,如头部畸形,听力与智力的障碍。先天性感染对人口素质影响极为严重。因此对我院收治的30例感染巨细胞病毒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做分析研究,进一步探究新生儿巨细胞病毒的临床特点与实验室检查,以便研究出日后对付该病毒的措施,现将具体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间收治的30例感染巨细胞病毒的新生儿,新生儿年龄为3到29天,其中10例新生儿年龄在14天内,14天到28天的20例;男婴18例,女婴12例;新生儿足月出生为25例(83.3%),早产儿2例(6.66%),足月小样儿3(10.04%)例。新生儿体重为1352-3802g,其中1352g-2000g5例,2000-3000g12例,>3000g13例。所有患儿入院后都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CMV-lgM同时应用核酸扩增技术检测巨细胞病毒基因定量。血培养,咽培养无致病性细菌或者真菌产生生长。

1.2诊断标准根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感染消化学组指定的《巨细胞病毒诊断标准》,30例患儿的母亲都在怀孕期间采用外周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检测CMV-lgM阳性或者采用聚合酶连反应检测乳液CMV-DNA阳性[1-2]。换责任病原学诊断应用核酸扩增技术检验血液中巨细胞病毒基因定量,≥1×103拷贝/ml者为巨细胞感染或血清中CMV-lgM抗体阳性表示活动性感染[3-4]。

2结果

全文阅读

巨细胞病毒感染的检测及其研究

临床上常规的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检测目前多数都是孕早期的TORCH四项或五项筛查,通过酶联免疫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或免疫荧光法(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检测血清中的IgG、IgM抗体。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感染可造成孕妇的宫内感染并引起母婴间的传播感染,表现为胎儿的流产、畸形、死胎、早产或新生儿的身心缺陷和器官功能的发育异常等,因此,开展巨细胞病毒检测对于优生尤为重要,但实际检测效果及临床意义却不尽如人意,国内外学者对是否应进行这种筛查或是否应将TORCH项目全部检测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观点,现报道如下。

1 巨细胞病毒现状

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是疱疹病毒科B亚科的一种,巨细胞病毒含有约235kb,与其他疱疹病毒比较而言是其中最大的一种[1]。人群中HCMV的感染率很高,在欧美等发达国家HCMV的感染率约为60%;而在发展中国家或在社会经济较低的团体及某些特殊的人群中,HCMV的抗体检出率约50%~80%[2,3]。HCMV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人是它的唯一宿主,正常人群中的自然感染也非常普遍。HCMV一旦感染可在体内长期潜伏。孕期妇女的HMCV感染是引发宫内感染,造成胎儿损害的最常见病原体,HCMV感染可以影响胎儿神经系统的发育,是引发智力迟钝的重要原因之一,仅次于唐氏综合征,研究发现先天性耳聋患者中是有一半是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的,且原发性感染较继发性感染,其对胎儿的损害及引发的临床症状更为严重。在正常健康人中可引起单核细胞增多症;也有学者研究发现,巨细胞病毒感染与人群发生高血压存在相关性[4]。HCMV也是器官移植失败和艾滋病患者并发感染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对非免疫缺陷者常导致长期隐性感染,甚至引起感染细胞的转化、畸变或癌变等。目前对于HCM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研究主要集中于孕妇的筛查、产前诊断、新生儿的早期诊断、患者免疫状态评价及器官移植受者感染的检测等。

2 巨细胞病毒的免疫原性物质

HcMV呈球形,直径约200nm,由核心DNA、衣壳、被膜和包膜等几部分组成.基因全长约为240kb,由一个短的单一序列US和一个长的单一序列UL,以及二者之间和两端的重复序列组成,可编码200多种蛋白质,包括超过65种糖蛋白,其中至少有10种包膜糖蛋白。

pp65是HCMV被膜蛋白中最主要的一种,主要参与病毒基因调节以及改变宿主细胞的代谢,pp65具有高度的保守性[5],含有IgM结合表位,对判断急性感染具有重要的意义。Rolf等的实验表明pp150的495~691aa片段是确诊HCMV既往感染的最适抗原(IgG结合表位),在检测HCMV原发及急性期感染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gB(glycoproteill B,gB)糖蛋白是其中一种,免疫原性最强,与病毒穿入宿主细胞、在细胞间传播和诱导宿主的免疫应答等密切相关.gB糖蛋白免疫原性强,有多种免疫原性表位,其中包括一些中和抗体结合表位.gB是抗HcMV中和抗体最主要的靶蛋白,40%~70%的自然感染人群血清中和抗体针对gB。AD-1是gB免疫优势的中和抗体表位,50%的gB中和抗体针对AD-1 gB。AD-2也是gB的中和抗体表位,但免疫原性弱。

gH在病毒膜蛋白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与细胞膜上的αγβ3受体结合,该复合物与gB-EGFR共同作用进一步促进病毒囊膜与细胞的融合。gH同样具有三个中和性抗原表位区段,但这些抗原表位区具有明显的病毒株特异性。抗原区段A含有三个表位,区段B含有2个表位,区段AB只有一个表位。抗原区段A中的2个表位和区段B中的一个表位具有多变性,而抗原区段A中的另一个表位和区段B中的另一表位及区段AB的表位具有保守性。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