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居家养老工作计划

居家养老工作计划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居家养老的工作计划

社区的居家养老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和关爱老年弱势群体,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原则,积极探索居家养老服务的新路子,在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鼓楼区金汤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紧紧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开展工作,我们社区今年主要做以下几项:

(一)大力宣传居家养老工作,使社区居民更了解这种以家庭为核心、社区为依托、养老服务所等专业机构为服务实体、以老年人生活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专业化服务为依靠、社会各界与志愿者广泛参与,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新模式。

(二)进一步完善老年人生活照料网络,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使居家老人能获得生活上的照料和便利、精神上的关爱和慰藉。

(三)保障特殊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对辖区内的孤寡老人、空巢高龄老人、特困老人、残疾老人、老模范等五类服务对象,视不同情况给予更为积极和加倍的照顾和服务。

(四)探索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方式。根据不同对象、不同需求的老年人,积极探索福利化、社会化、市场化服务和无偿、低偿、有偿相结合的服务方式,使广大老年人得到更为实惠、方便、快捷的服务。

(五)突出生活照料网络的覆盖和完善,为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托老、购物、配餐、家政服务、精神慰藉等各种生活上的服务。

(六)关注老人健康问题,开展社区老人健康体检活动。定期上门走访,为老人测血压,测血糖,免费按摩,免费保健,积极开展老年人保健宣传。

(七)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为老年人带去精神上的享受,进一步丰富老年朋友的日常生活。

全文阅读

高校居家养老人群医疗服务模式探讨

摘要 本文就以高校医院为依托开展高校居家养老人群医疗服务的优势、服务形式、内容、人员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望对未来医疗卫生事业有所帮助。

关键词 高校;居家养老;医疗服务模式

本文就以高校医院为依托开展高校居家养老人群医疗服务的优势、服务形式、内容、人员等方而作了些探讨。高校医院对高校社区居家养老人群开展医疗服务的优势

首先,随着新医改的深入,高校医院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已成必然选择,为高校社区居家养老人群提供医疗服务,是拓展医院业务,促进医院发展,更是高校医院的职责所在。其次,因为高校医院就近、方便及专业性,长期为高校老年教职工及社区老年居民提供医疗服务,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医患关系,方便全面掌握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特别近些年国家重点针对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极大地提高了高校医院医务人员的全科意识和综合服务能力。此外,高校医院隶属于高校管理,能同时得到卫生部门和高校政策、资金、人员等的各种支持,如高校强大的教学科研力量及设施,有的高校还设医学、心理学、社会工作专业,健伞的基层组织机构,如工会、离退休工作处、学生会等,将为校医院管理、开展志愿者和社工作、全科医护人才培养等提供支持。因此,高校医院开展高校社区居家养老人群医疗服务优势可谓得天独厚。高校居家养老人群医疗服务模式思考

采用多样化的居家养老医疗服务形式,满足不同类型老年人对居家养老社区医疗服务需求:①政府购买服务形式: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由高校医院提供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的形式,特点是政府通过为居家养老居民购买居家养老医疗服务券、健康保险或居家护理险(如长期护理保险、临终护理险)等确保居家养老人群享有健康服务。我围尚不富裕,由政府全部承担居家养老医疗服务并不实际,但可通过发放政府购买的部分医疗项目免费服务券、提高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报销比例、提供专项补贴鼓励老年人购买健康保险及长期护理保险等保险产品、针对弱势老年人开展无偿或低收费的基本保障社区医疗服务等等,以体现尊重生命,人人享有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②按生活自理程度分类服务形式:根据生活自理程度把居家养老老年人分为生活自理、半自理、不能白理3种人群,针对不同人群提供不同的居家养老医疗服务,特点是有限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各取所需。有研究提出对生活能够自理者主要开展健康教育增强自我保健意识,组织适宜的体育锻炼康复训练等活动,与居民订立契约式健康保健合同;半自理及不能自理老年人应开设家庭病床,定期上门巡诊,为照护者提供护理常识和技能培训,外出就医时提供上门接送等特殊服务。③按病症种类服务形式:根据老人所患病症种类,提供专项居家养老医疗服务,特点是有很强的针对性,方便同类患者一起管理,提高效率,针对病症不同阶段的健康问题南医疗服务团队修订实施健康促进计划、健康日标、评价效果等。如美国有专门为社区老年痴呆症患者提供的特别护理服务。研究表明通过实施多因素干预措施可降低社区老人跌倒发生率,居家医疗服务可强化城镇高血压患者依从性,促进血压的有效控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多层次的居家养老医疗服务内窬,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医疗服务需求,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①预防服务:老年人是疾病及突发事件的高发人群,重视预防,有利于防患于未然,内容有传染病预防(包括社区的一级病因预防、二级“五早预防”和三级预后康复预防)、非传染病预防(包括一级危险因素预防、二级早期疾病干预、三级防残预防)和突发事件的预防(如食物中毒、传染病爆发等)。应制定针对居家养老人群群体和个体的短期及长远预防服务计划,同时需结合考虑环境、季节、.人员等诸多影响因素。②医疗服务:主要是对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控制,对危重病例的救治及转诊,高校医院应引入现代老年医学观念,开设老年科,提供个体化综合医疗服务,为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进行网络化管理,建立高校医院与老年人家庭医疗契约服务关系。建议开展家庭治疗、临终关怀等医疗服务,可先由家属或老人到医院相关部门填表申请,经老年健康评估小组评估后,按等级收取医疗服务费用,费用列入医疗保险的支付项日范围,政府可参考等级给予相应补助。③康复服务:高校医院应设康复室,备有基本的康复训练器材,为各种慢性病老年病所致功能障碍者进行康复治疗,开设家庭康复病床,定期派康复工作者到患者家中进行康复咨询、治疗和转诊服务,进行医院、社区和家庭康复工作,由健康评估小组定期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康复计划。服务费用应列入医疗保险的支付项目范围。④保健服务:居家养老老人常患有多种不可治愈的慢性病,连续性日常保健至关重要。可设立家庭医生责任制,使老年人拥有相对固定的家庭保健医生,进行网络化管理,针对老人的体质状况及患病情况,提供个性化保健计划建议,并进行有计划的药物管理、心身管理和行为管理,为社区设施及家庭环境改造提参考意见,开展一些保健性质的服务项目,如养生保健、中医养生、足疗、心理辅导、健康锻炼等。⑤健康教育服务:针对居家养老人群开展有计划的、系统的健康教育服务。特别要开展老年性多发病、常见病知识的健康教育,制定针对群体和个体的短期及长远健康教育服务计划,建立专家-高校医院专业人员一家庭医生一居民等多级健康教育服务体系,统一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内容,开展多种形式健康教育服务,设立健康教育效果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健康教育服务。

高校居家养老医疗服务人员构成:①不同专业医务人员:包括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康复师、药师等专业医务人员,组建以全科医生为中心的医疗专业团队,可推行全科医生与居民服务签约制度,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综合性、连续性的医疗服务,增设居家养老护理员岗位,以加强社区护理力量,对从事居家养老医疗服务的专业医务人员应有严格的岗位准入制度,以提高专业队伍整体素质。②非医疗专业人员:包括家属、社工、志愿者等,国家应对非正式照顾者提供计划培训及政策上的优惠支持,高校医院应联合高校率先建立社工及志愿者服务网络,探索居家养老互助协会、志愿者爱心时间银行等,促使非医疗专业人员有计划、科学地发展,更好地发挥作用。在英国许多社区由社工实行的个案管理式照顾服务,大大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并降低人住养老院的比例,近些年我国社工、志愿者等在居家养老卫生服务工作中正逐渐兴起,需要不断完善。

全文阅读

适宜济南市新时期老年人居住社区规划初探

摘要:现阶段各城市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原有养老模式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将老年人社区作为城市规划的新时期适宜的养老模式,从规划设计、管理实施等方面着手研究并提出相关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老年人,居住社区,养老,规划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明显,各个城市的机构养老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等需求不断增多。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资料显示,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有1.3亿,占总人口数的10.41%,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达到8811万人,占总人口比例的6.96%,济南市人口老龄化程度严重高于全国水平。这表明我国21世纪初就已经进入老龄社会,银潮的到来已势不可挡。急剧增长的老龄人口将对社会养老设施产生旺盛的需求,为了应对老龄化社会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对济南市养老机构规划设计与规划管理的研究是迫切的、有意义的。

一、养老机构的现状情况

1.1 居家养老的局限

居家养老是我国固有的传统模式。但是,近年来我国的家庭养老功能正逐渐遇到困难。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家庭结构呈现4-2-1的发展模式,居家养老的负担加重;同时现有的居住建筑在无障碍设施、老年人居住日照标准等设计要求方面不能达到居家养老的要求,居家养老模式的局限性及困难日趋显现。

1.2 社会养老机构的问题

社会养老机构是指只要按时交纳规定的费用,就可获得专门为老年人提供护理、食宿等照料的各种福利院和敬老院的养老模式。但是目前社会养老机构的匮乏,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及所选位置也难以满足日益增多的老年人高质量养老的需求。同时目前养老机构多由政府投资,带来的政府财政负担过重,机构照顾费用较高等一系列问题。

全文阅读

居家养老医疗服务论文

一、高校医院对高校社区居家养老人群开展医疗服务的优势

首先,随着新医改的深入,高校医院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已成必然选择,为高校社区居家养老人群提供医疗服务,是拓展医院业务,促进医院发展,更是高校医院的职责所在。其次,因为高校医院就近、方便及专业性,长期为高校老年教职工及社区老年居民提供医疗服务,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医患关系,方便全面掌握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特别近些年国家重点针对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极大地提高了高校医院医务人员的全科意识和综合服务能力。此外,高校医院隶属于高校管理,能同时得到卫生部门和高校政策、资金、人员等的各种支持,如高校强大的教学科研力量及设施,有的高校还设医学、心理学、社会工作专业,健全的基层组织机构,如工会、离退休工作处、学生会等,将为校医院管理、开展志愿者和社工工作、全科医护人才培养等提供支持。因此,高校医院开展高校社区居家养老人群医疗服务优势可谓得天独厚。

二、高校居家养老人群医疗服务模式思考

采用多样化的居家养老医疗服务形式,满足不同类型老年人对居家养老社区医疗服务需求:①政府购买服务形式:指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由高校医院提供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的形式,特点是政府通过为居家养老居民购买居家养老医疗服务券、健康保险或居家护理险(如长期护理保险、临终护理险)等确保居家养老人群享有健康服务。我国尚不富裕,由政府全部承担居家养老医疗服务并不实际,但可通过发放政府购买的部分医疗项目免费服务券、提高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报销比例、提供专项补贴鼓励老年人购买健康保险及长期护理保险等保险产品、针对弱势老年人开展无偿或低收费的基本保障社区医疗服务等等,以体现尊重生命,人人享有社区居家养老医疗服务。②按生活自理程度分类服务形式:根据生活自理程度把居家养老老年人分为生活自理、半自理、不能自理3种人群,针对不同人群提供不同的居家养老医疗服务,特点是有限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各取所需。有研究提出对生活能够自理者主要开展健康教育增强自我保健意识,组织适宜的体育锻炼康复训练等活动,与居民订立契约式健康保健合同;半自理及不能自理老年人应开设家庭病床,定期上门巡诊,为照护者提供护理常识和技能培训,外出就医时提供上门接送等特殊服务。③按病症种类服务形式:根据老人所患病症种类,提供专项居家养老医疗服务,特点是有很强的针对性,方便同类患者一起管理,提高效率,针对病症不同阶段的健康问题由医疗服务团队修订实施健康促进计划、健康目标、评价效果等。如美国有专门为社区老年痴呆症患者提供的特别护理服务。研究表明通过实施多因素干预措施可降低社区老人跌倒发生率,居家医疗服务可强化城镇高血压患者依从性,促进血压的有效控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多层次的居家养老医疗服务内容,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医疗服务需求,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①预防服务:老年人是疾病及突发事件的高发人群,重视预防,有利于防患于未然,内容有传染病预防(包括社区的一级病因预防、二级“五早预防”和三级预后康复预防)、非传染病预防(包括一级危险因素预防、二级早期疾病干预、三级防残预防)和突发事件的预防(如食物中毒、传染病爆发等)。应制定针对居家养老人群群体和个体的短期及长远预防服务计划,同时需结合考虑环境、季节、人员等诸多影响因素。②医疗服务:主要是对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控制,对危重病例的救治及转诊,高校医院应引入现代老年医学观念,开设老年科,提供个体化综合医疗服务,为社区居家养老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进行网络化管理,建立高校医院与老年人家庭医疗契约服务关系。建议开展家庭治疗、临终关怀等医疗服务,可先由家属或老人到医院相关部门填表申请,经老年健康评估小组评估后,按等级收取医疗服务费用,费用列入医疗保险的支付项目范围,政府可参考等级给予相应补助。③康复服务:高校医院应设康复室,备有基本的康复训练器材,为各种慢性病老年病所致功能障碍者进行康复治疗,开设家庭康复病床,定期派康复工作者到患者家中进行康复咨询、治疗和转诊服务,进行医院、社区和家庭康复工作,由健康评估小组定期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康复计划。服务费用应列入医疗保险的支付项目范围。④保健服务:居家养老老人常患有多种不可治愈的慢性病,连续性日常保健至关重要。可设立家庭医生责任制,使老年人拥有相对固定的家庭保健医生,进行网络化管理,针对老人的体质状况及患病情况,提供个性化保健计划建议,并进行有计划的药物管理、心身管理和行为管理,为社区设施及家庭环境改造提参考意见,开展一些保健性质的服务项目,如养生保健、中医养生、足疗、心理辅导、健康锻炼等。⑤健康教育服务:针对居家养老人群开展有计划的、系统的健康教育服务。特别要开展老年性多发病、常见病知识的健康教育,制定针对群体和个体的短期及长远健康教育服务计划,建立专家-高校医院专业人员-家庭医生-居民等多级健康教育服务体系,统一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内容,开展多种形式健康教育服务,设立健康教育效果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健康教育服务。

高校居家养老医疗服务人员构成:①不同专业医务人员:包括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康复师、药师等专业医务人员,组建以全科医生为中心的医疗专业团队,可推行全科医生与居民服务签约制度,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综合性、连续性的医疗服务,增设居家养老护理员岗位,以加强社区护理力量,对从事居家养老医疗服务的专业医务人员应有严格的岗位准入制度,以提高专业队伍整体素质。②非医疗专业人员:包括家属、社工、志愿者等,国家应对非正式照顾者提供计划培训及政策上的优惠支持,高校医院应联合高校率先建立社工及志愿者服务网络,探索居家养老互助协会、志愿者爱心时间银行等,促使非医疗专业人员有计划、科学地发展,更好地发挥作用。在英国许多社区由社工实行的个案管理式照顾服务,大大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并降低入住养老院的比例,近些年我国社工、志愿者等在居家养老卫生服务工作中正逐渐兴起,需要不断完善。

作者:胡高楼陈根芝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医院

全文阅读

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体系浅析

摘要:伴随着老龄化日趋严重,如何养老已成为全球性热点问题。随着不同国家的探索与实践,居家养老服务不断被采用与推广。在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也成为建立养老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要建立与中国特色相符、与我国农村低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必须先构建出健全的农村居家养老管理体系。本文在研究我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现状的基础上,以临安市平山新村为例,构建包含规划体系、组织体系、监督体系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体系。

关键词:农村居家养老服务 管理体系 规划体系 组织体系 监督体系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老年型国家日益增多,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老年型国家纷纷开始探索符合国情的养老模式,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巨大养老压力。在美国,主要的养老方式有老年公寓“半托制”机构养老和社区互助的居家养老。在瑞典,目前的养老方式主要有三种:居家养老、养老院养老和老年公寓养老。在亚洲国家中,日本、新加坡等因有较雄厚的经济实力,一方面汲取西方社会福利养老的特点,充分赋予老年人优厚的社保;另一方面,基于传统东方家庭观念的延续,致力于开发家庭养老的功能,让老人回归家庭。由此看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养老模式多以“居家养老”为主。

而我国政府,也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探索以“居家养老”为核心的养老模式。1995 年,在上海浦东新区开始探索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供给模式;2003 年以来,北京、无锡、南京、杭州、宁波、长沙等各地方政府探索向民间组织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到2011年9 月,《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要“重点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建设,做好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试点工作,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就此,我国多个城市展开实施居家养老服务。然而由于城乡经济、制度发展不平衡,城乡养老水平差距过大,居家养老服务在我国城市普遍实施的同时,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却未被覆盖,只有少数地区零星试点实施,受惠人极其有限。

为缩短我国城乡养老差距,探索出符合我国农村的居家养老模式,我国政府印发了一系列发展农村居家养老模式的通知。就浙江省而言,2013年3月26日浙江省民政厅印发了《浙江省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三年推进计划》通知,要求把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纳入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全局,实现重点倾向和同步发展。那么,在政府鼓励政策的基础上,农村该如何发展居家养老服务,需要构建怎样的管理体系来完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与之相关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体系的构建缺乏理论指导与支撑。因而,本文就以浙江省临安市平山新村为例,探索出符合农村的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体系。

二、临安市及平山新村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现状分析

据调查显示,截止2011年,临安市60岁以上老人共8.17万人,占总人口的15.5%;80岁以上的老人共1.23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5%。面临日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临安市政府立足市域实际,整合优化养老服务资源,加大公办养老机构投入,探索创新居家养老模式,初步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格局。在推行居家养老服务时,临安市政府主要实施“机构进家庭,居家机构化”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主要内容如下:

全文阅读

应对居住环境适老化的法规基础建设

编者按:

本期特别策划的主题是“建设城乡均衡受益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这是当前城市内涵建设的聚焦重心,为此本刊约请了12位专家学者分别从居住环境适老化法规、老龄社会环境规划管理、特大城市养老设施发展短板、社区养老供需矛盾化解、破解老人失能危机、医学人文语境下老龄护理等角度对老龄化社会进行了基于统计数字的问题剖析,为当前突破城乡养老瓶颈提供了多元化的解决渠道。

导读:城市居住环境是老年人居家养老的重要空间载体。然而由于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认识和准备不足,我国城市居住环境的适老化水平普遍较低,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基础薄弱。根据预测,我国人口老龄化的高峰将于2050年左右到来,亟待通过建立、健全科学的政策和法规体系为建设老年宜居环境做出积极的应对。

老龄化的增速之快与程度之深是21世纪初中国人口结构的重要现象。2013年底,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突破2亿,占人口总数的14.8%。预计至2050年左右,我国的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占人口总数的1/3,全面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中国财政政策报告,2011)。人口结构的变化不仅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和持续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也对城市住房和人居环境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然而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以往认识和准备不足,无论是基本的法律法规,还是具体的住房政策与环境建设技术规定等条件均未发展成熟,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和基础研究均滞后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

一、建成环境领域相关法规体系综述

(一)国家法律和政府行动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1996)是“为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发展老年事业”制定,为老年公民享受所有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权益提供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2012年,“宜居环境”建设内容首次出现在国家经修订颁布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针对城市建设中的公共服务设施、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城市环境无障碍建设、老年宜居社区建设四个方面,明确提出了老年宜居环境建设的责任主体和建设原则。这一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规模已逼近2亿,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4.3%,比全国预期进入老龄化社会时间(1999年)迟了12年。部分较早步入老龄化的中国城市在居住环境方面出现的适老化矛盾早已凸显,如老年人的住房困难、居住条件恶劣、出行困难、养老机构缺乏等。

全文阅读

民政局促进科工作计划

一、扎实有效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一是2012年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继续列为全市为民办实事项目,重点解决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用地用房问题,建立7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其中新建3个,改扩建4个,3月底前以市政府名义下发《市2012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建立7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工作实施方案》,要求新建项目于2012年12月20日前竣工验收,改扩建项目于2012年12月20日前投入使用。二是调整居家养老服务专职服务人员工资待遇,从每人每月120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1500元,市本级和城区财政按1:1比例配套,此项经费已列入2012年财政预算。三是3月下旬邀请市物价局领导,组织各城区相关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人员赴桂林、柳州考察学习居家养老服务工作,5月中旬前出台《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实施细则》、6月底前出台《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价格指导意见》。四是加大对居家养老服务专职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8月举办六城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专职服务人员业务知识培训班,提高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水平。

二、抓好孤儿保障工作。重新对全市孤儿对象进行核查摸底,督促各县区及时将孤儿保障金发放到位,2011年度孤儿保障金中央补助部分于2012年3月5日前发放到孤儿手中,并规范孤儿档案管理。

三、抓好基层单位和县区福利机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市社会福利医院救助病房大楼、市按摩康复理疗中心综合大楼、市社会福利院饭堂、社会福利院“蓝天计划”的建设和市社会福利院“蓝天计划”儿童康复楼的装修、设备购置以及华侨投资区社会福利院改扩建项目的后期装修工作。做好市社会福利院4栋平房改造项目前期报建手续,争取“十二五”规划内建设市第二社会福利院。其中社会福利医院救助病房大楼11月底前完成主体工程;市按摩康复理疗中心综合大楼年内完成主体工程和外墙装修;市社会福利院饭堂年内投入使用;社会福利院“蓝天计划”项目年内完成主体工程;市社会福利院“蓝天计划”项目争取政府资金到位,6月份开业;华侨投资区社会福利院资金到位,5月份可开业。

四、继续推进“明天计划”项目和“西部地区贫困家庭疝气儿童手术康复计划”项目。

五、抓好市、县(区)福利院和民办福利机构的规范化管理。继续开展福利机构“两规范一标准”达标工作,进一步提高入住率和管理服务质量。

六、进一步抓好我市福利企业的资格认定和管理工作,发展福利企业,积极安排残疾人就业。2012年2月28日—3月3日对全市26家福利企业进行年检、资格认定工作。

七、继续加强对市福利彩票中心的管理,营造彩票销售文明窗口和彩票销售文化亮点,争取年内在每个县(区)建立一个以上的销售棚,筹建一家中福在线销售厅。

八、加强对市慈善总会的管理,以“助学、安老、助孤、助残、济困”为工作重点,扩大慈善救助范围,组织好首个“慈善日”活动启动仪式,6月6日—7月6日开展“能帮就帮·慈善一日捐”活动。

全文阅读

我国城市养老模式发展的现状特征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口的老龄化,我国城市老人养老模式出现由传统家庭养老向社会化养老过渡的趋势,并呈多元化发展。文章对近年来我国城市老人养老模式发展的现状做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养老模式发展中尚需深入探讨。

关键词:老龄化;城市养老模式;现状

我国目前正从农业国向工业国发展过渡,传统农业和现代工业的二元经济在相当长时期内并存,生产力也不发达,社会经济尚不富裕,社会发展处于经济转轨时期,养老模式特别是城市养老模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分析目前我国城市养老模式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城市主要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是老年人以和家庭成员共同生活的方式在家庭及子女供养照料下度过晚年。我国传统文化重视伦理孝道,推崇含饴弄孙和天伦之乐,家庭养老模式历史悠久,因此不管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只要个人或家庭成员存在基本经济供养条件,家庭仍是目前中国老年人安度晚年的最佳场所。从调查数据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城市有七成五以上的老年人以家庭养老的形式度过晚年生活,家庭养老模式仍然是我国城市养老的主要形式,这是由我国城市现实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近期我们对北京和上海关于养老生活方式意愿的抽样调查表明,被调查的老年人中,有90%的老年人喜欢选择居家养老。他们选择居家养老的原因就是他们不愿脱离自己熟悉的家庭和生活环境,他们认为养老院环境再好,生活条件再好,也比不上在家生活舒适和称心。尽管如此,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我国城市家庭养老出现功能逐渐削弱并日趋社会化的趋势。

二、社会机构养老成为我国城市养老模式的必要补充

所谓社会机构养老,是指老年人主要使用社会养老机构所提供的养老设施及服务度过晚年生活,社会机构养老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社会养老分有民政福利社会养老和商业性社会养老两种,前者主要包括由民政福利机构开设的面向"三无"老人(无法定赡养人、无经济收入、无劳动能力)等特殊群体的各种民政敬老福利院;后者指由社会各种经济组织开设的面向全社会的各类商业性养老服务机构,包括各种不同等级标准的社区商业性养老院、护老院、敬老院与老年公寓等。调查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城市有不到一成的老年人以社会养老形式度过晚年生活。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生育国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我国城市家庭结构、社会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加之城市社会人们对现代生活品质的要求,城市家庭养老功能受到较大冲击和削弱,社会机构养老的作用、重要性和压力越来越大。

2000年以来,国家在加强各种民政敬老福利院建设的同时,面向社会与民间出台有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社会养老服务机构,为城乡老年人养老提供生活照料、文化、护理、健身等多方面社会化服务,浙江、山东等沿海发达省市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很快。民办养老机构已经成为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社会养老服务的重要力量。但是 建设、运营、监督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使得养老机构遇到相当多的困难: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广州户籍老年人口数达到140.6万人,老龄化率达到16.7%;养老院床位43000余张,每千名老人仅拥有养老床位数31张。按此前广州市确定的2020年建成"9064"目标(即90%老年人在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支持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6%左右的老年人可由社区提供日间照料和托老服务,4%的老年人可入住养老机构),广州各类养老机构至少应提供6万张床位,目前的缺口还高达约17000张;但另一方面,总体床位的空置率仍达到三成(约1.3万张床位空置)。广州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养老机构出现空置情况,一方面可能由于一些养老机构已经比较陈旧,设施设备不太吸引老年人,或者是位置比较边远,交通不够方便;另一方面,老年人普遍对养老机构,特别是民办养老机构存在着不信任的心理。

全文阅读

城市规划应对老龄化社会的相关研究概述

摘 要:从现如今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我国正在朝着老龄化的趋势发展,社会环境也表现出一定的老龄化。所以说,现如今的城市规划工作应该将老龄化问题考虑到其中。具体来说,城市规划工作应该应用先进的技术在其中,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进而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老龄化社会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相关的城市规划工作人员应该对这一问题加强重视。本文中,笔者主要对城市规划因对老龄化社会的相关问题进行论述和分析,希望能够给相关的工作人员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城市规划;老龄化;研究综述

现如今,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社会的老龄化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在城市规划和建设工作中,城市规划工作人员应该从老年人的生活需要方面出发,做好理论分析,然后将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内容融入到其中。并且可以借鉴国外其他国家的城市规划工作的内容来进行。另外,在实际的工作中,城市规划中的老年化社会建设工作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对这一问题加强重视。

1 老年化住区模式的分析

1.1 国外住区模式的概述

在现如今我国老年化住区模式的建设工作中,由于工作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因此,需要积极地引进国外老年化住区模式建立的工作理念。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在对老年化社会管理的过程中,积极地建立社会、家庭以及协作养老的模式。不仅如此,还存在着很多综合性的老年服务区。主要是为老年人建立相对比较舒适的生活环境,提升其生活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外相关工作人员在对住区模式进行建立的过程中,将诸多先进的理念融入到其中,其中包括各种社会文化。现如今,老年化住区模式已经备受人们的关注,积极地保障了老年人的权益。

1.2 国内养老密实和居住方式分析

现如今,社会中存在的养老模式种类较多,除了家庭养老之外,更多的就是以机构养老的模式为主。但是,在老龄化程度不断增强的情况下,这两种养老模式都存在着一定的弊端。无论是家庭养老还是社会养老都会存在着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问题。对于我国的养老模式来说,只有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才能够为老年人提供更为便利的居住方式和生活空间。

全文阅读

社会保障在中国

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为公民提供一系列基本生活保障,使公民在年老、疾病、失业、灾害及丧失劳动能力等情况下,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制度。

自1935年美国《社会保障法案》推出之日起,“社会保障”一词正式诞生。而今,社会保障(social security)是现代社会普遍使用的一个词语。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民政工作文件也开始使用“社会保障”。现在,社会保障对世界各国来说已经不仅是一个名词,而是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的总称。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突飞猛进,社会保障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在城镇,我国已经基本建立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等五项社会保险制度,并且已经全面实施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农村,我国正在全面推进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努力探索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加快新型合作医疗改革试点的步伐。中国社会保险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筹资渠道逐步拓宽,基金支撑能力显著增强,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人数迅速增加。

……

过去的2015年,养老并轨、降低社保费率、延迟退休……社保大事不断,备受各界关注。2016年,一系列新规推出,又将中国社保制度建设推至新阶段。

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保体系

2014年2月,《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出台,新农保、城居保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2015年4月,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相继出台制度整合的政策文件。各地基本实现制度名称、政策标准、经办服务、信息系统“四统一”,这标志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

2014年颁布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进一步打通职工和居民两大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通道。此举最大受益者是农民工群体和城镇非从业居民。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