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以英国谢菲尔德大学为例,探析了英国高校档案管理具有显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松散的档案管理体制、多元的档案资金来源、丰富的档案原始手稿、先进的档案管理技术、优质的档案服务质量和严格的档案借阅规定等方面,提出我国高校档案部门在发挥自己优势的基础上,应借鉴英国高校档案管理的先进经验,进一步推动我国高校档案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英国高校档案;档案管理;谢菲尔德大学;特点
Abstract:Taking 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this paper introduced significant
characteristics of British university archive management.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are unconsolidated archives management system, multiple archives source of fund, rich archives original manuscript, advanced archives management technology, high quality archives service and strict archives borrowing regulations, etc. In our country, college archives departments should on the basic of their own advantages, learn the advanced experiences from British university,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our university archives cause in the future.
Keyword: British University Archive; Archives Management; 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Characteristic
2012年7月8日至24日,作为盐城师范学院赴英考察培训团成员,我在考察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爱丁堡大学、谢菲尔德大学和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等高校教育管理的同时,重点考察了英国高校的档案管理,其中,深度考察了谢菲尔德大学的档案管理情况。
1 松散的档案管理体制
英国档案管理体制是典型“分散式”类型,没有全国统一的档案工作领导、指导机构。英国高校中,除剑桥大学设立档案中心,牛津大学、利物浦大学、格拉斯哥大学等少数高校设立档案馆外,其他高校没有统一的档案管理机构,档案分散在其他机构中。
前些年,媒体以大字标题“巴金赠书惊现旧书摊”、“谁亵渎了巴金”等等披露,有人在京城旧书摊上发现印有“巴金赠书”、“北京图书馆藏书”等印章及国家图书馆(以下简称“国图”)财产登记号的外文书刊。还说摊主说的,是国图外文期刊部处理的过期期刊。据报道,巴金老人晚年很重视捐赠,曾六次向北京图书馆(后更名“国家图书馆”)捐赠书刊,其中1981、1982年两次捐出3000多册。家属回忆,巴老捐书是有计划的,比如《随想录》手稿,第一、四卷赠上海图书馆,第二、三卷给中国现代文学馆,第五卷则捐献国图。一时间,报刊上指责国图的文字如潮。巴老的子女更是感到震惊和伤心,认为国图“辜负了父亲的信任,也伤害了一位毕生视书如命的老人的感情”,因此要求国图归还捐赠的手稿。捐赠如此结局,大概是当事人始料不及的。但双方的初衷,应该是希望合作,妥善保存捐赠的书刊,为巴金和现代文学的研究作贡献。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为什么事与愿违?乍一看,或许是国图疏于管理,造成受赠期刊“流失街头”,未能尊重巴老及家属的感情,产生不良社会影响。很可能,像报道的那样,有些“文化老人”和藏书家,本来想学巴老的,从此就不敢向国图捐赠了。然而细加分析,就会发现事情不那么简单,这里面还涉及私家藏书捐赠的一些基本原则及社会功能问题。因为捐赠不仅是藏家跟图书馆之间的合作,也是读者关心的事,还可能影响到学术研究和文化建设,我想,有必要时论一下其中的道理,研究一两个“案例”或值得学习的榜样。
一般而言,图书馆的功能特色和声誉,多是由藏书决定的,发展藏书便是图书馆的生命线。藏书作为一项社会事业,却离不开私人即藏书家的贡献。真正的读书人都是爱书的。用心挑选,四处访求,持之以恒,就成了藏书家。追源溯史,私家藏书可谓现代图书馆的鼻祖。世界上好些有名的图书馆,都始于私家藏书,尤其珍本善本大多来自私人捐赠和洽购。比如,哈佛大学图书馆系统是美国最老,也是世界最大的学术图书馆,拥有70多个分馆和1500多万藏书。它的“出身”却并不显赫,第一批藏书得自一位剑桥毕业生约翰・哈佛先生1638年的遗赠,约400册,以《圣经》与神学著作为主,还有语法、词典和古希腊罗马文学,都是主人从英国带来的。大学就以这位捐赠人(bene'f&ctor)的名字命名,叫哈佛学院。如今校园里常见到游客站在哈佛先生的铜像下,手摸他的皮鞋留影,皮鞋下方刻着几个字,称他是大学的“创始人”(founder),却是一个“美丽的错误”――可见图书馆对于一所珍爱传统的大学,在师生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再如,拥有世界第四大藏书的纽约公共图书馆,也是以私家藏书起家的,每年都有大批私人捐赠。镇馆之宝则是流入美国的第一部“古登堡《圣经》”,受赠于图书馆的创始人之一列诺克斯先生。
私人向图书馆捐赠(包括遗赠)藏书,在欧美是看作造福公益的,所以国家有一整套法律规章,例如免税待遇,支持捐赠。在我国,随着经济起飞,教育普及,社会逐渐富裕,热爱藏书的国民大增。2008年创办的《上海书评》,每周介绍一个书房,图文并茂,把读书人跟藏家的强烈的求知欲、执著的事业心展现出来,也是这潮流的一份记录。人之常情,藏家在自己鉴赏使用,同好间交流切磋之余,总是希望一生心血的收藏能够得到社会认可,有助于他人求知和学术进步,成为公器而长久完整地得到保存。可是现代社会高度商品化,利润驱动,拍卖业无孔不入,让私家藏书难以世代传承。所以,越来越多的藏家经过慎重考虑,都选择了图书馆为自己藏书的理想之归宿。
藏家捐赠是个人意愿的实现,图书馆却大多是公共机构(包括由私人基金建立的向公众开放的非盈利机构)。私家藏书通过捐赠/遗赠,完成财产或法律上物权的转让,成了图书馆即公共机构的收藏。私家藏书的“脱胎换骨”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即通过捐赠人的自愿行为,把藏书分离出私人领地――个人地位、财富、欣赏趣味、收藏目的等――加入图书馆所代表的公共领地,向读者开放,成为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和独立的学术研究的对象。这一场所的转换,实际上是从藏家支配的私人生活语境进入图书馆服务的公共话语语境。公共话语及其支配性功效,如福柯所言,是现代社会组织的“纲”。在这个由理念、态度、行动、信仰及实践组成的言说系统中,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着一套系统化的语汇表达甚至行事风格,限定是非和真理谬误的疆界,从而对事物作出观察、评价。藏书人决定捐赠图书馆,就是选择服从公共话语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尺,个人意志从前排退居后位。图书馆藏书的管理评价,遵从的则是图书馆的读者、研究者和公众的集体意志,服务于公众的需要。换言之,捐赠藏书的命运,从长远来看,是由公共话语的建构,而非捐赠人的意愿所决定的。
这一点我们还可以换一角度观察。藏书之能够捐赠,是因为有价值、有用。有趣的是,同是捐赠,钱款和物资的价值不因捐赠改变;而藏书的价值却易受捐赠带来的话语语境转换的影响。这是因为,货币物资的价值跟着市场走,不是社会共享的精神财富。藏书的价值,却是人们的情感、寄托的理想和使用功能的结合,因所处的话语语境不同,价值也不同。以个人兴趣和需要建立的私家藏书,充满个人情感、智力、立场之主观色彩和倾向,其价值在进入公共话语后,评价系统变了,就会发生变化,甚至重新定义。藏书的主观情感价值引退,客观的文化社会学术价值独立出来,接受历史的评判,并由此进一步影响到藏家和捐赠人的贡献即历史地位。现代图书馆是一门复杂的公共事业,视读者需要发展藏书,提供服务,以期实现最优成本效应和管理功能,促进各级教育、学术研究和公众文化生活的繁荣。根据这一使命,图书馆“照章办事”,把受赠藏书纳入馆藏和读者服务系统,加以评价管理。其间的一些处理安排,如果与藏家或捐赠人的个人意志、需要或感情发生矛盾,也就不奇怪了。实际上,这公共话语的制约在藏家决定捐赠的那一刻就开始了。图书馆能够提供的回报,则是一种藏家本人无法独力实现,却十分向往的可能性,即私人藏书的最高境界:进入公共记忆而成为历史,经受人们长久地回顾、论说和评价。
这一可能性,便是捐赠人参与公共话语建构的动力和出发点;它的实现,则首先取决于图书馆和藏家双方的智慧、坚持及精诚合作。因此,捐赠人须了解图书馆的藏书管理原则、发展方向和读者需求,理智地设计捐赠方式,积极营造有利于捐赠藏书长久保存的公共环境。这么做既是明智之举,也是捐赠的一项基本原则。
具体说来,有两方面要特别注意。首先,服务读者是图书馆最大的公益,所有馆藏概不例外,这是捐赠人不可不考虑的。比方说,收藏贵在完整,无论对于鉴赏、保存、研究抑或使用。倘若
一部收藏拆散了捐赠,例如上述巴老的《随想录》手稿一分为三,仿佛留作纪念,就不是理想的做法。这是因为那手稿的主要价值在学术研究,即对作者和现代中国文学的研究,其次才是它的纪念意义;后者依存于前者――有研究才会有纪念。手稿拆散,就颠倒了两者的位置。更重要的是。给读者和学者造成不便,也不利于永久保存,客观上降低了手稿的研究价值,与捐赠的最终目标和最高境界矛盾。这是藏家应记取的一个教训。其次,捐赠人需要与藏书同步,完成心理上的语境转换,克制个人感情,公益为先,尊重公共话语的思维方式。藏家对多年的精心收藏怀有深厚的感情,理应受到社会的尊重。但历史很诡吊,公众的长期记忆力有自身的逻辑和基于公共话语的“感情”。图书馆既是公共机构,它重视的无非是藏书的实用、研究和历史文化价值,并据此管理使用(借阅展览复制出版),决定保存或淘汰。因此,我们要求图书馆永远“尊重”捐赠人的感情是不现实的,这样期待有时反而会干扰捐赠人的考量,不利于公益,也不符合捐赠的大目标。相反,只有把纪念留在私人语境,将个人情感剥离出藏书和捐赠程序,才能更好地设计捐赠,给藏书找到最合适的图书馆,充分实现它的社会价值。而图书馆方面,明了并接受了捐赠人的意愿和考量,就能够根据专业管理程序,尽快尽善地将捐赠藏书开放,通过读者的使用和学术界的研究,激活藏书在公共话语语境中的生命力。
[摘要]以清华大学图书馆特藏建设为实证,提出基于捐赠建设高校图书馆特色馆藏的观点,研究与之密切相关的三个关键问题:通过系统管理使图书馆捐赠工作的征集、收登、分编处理、回复等规范化、流程化;利用特色资源辅助发掘模式,提高特藏发展方向决策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建立良好、高效的特色馆藏服务机制,为特藏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捐赠 特藏建设 系统管理 信息挖掘 服务机制
[分类号]G250
1 基于捐赠的高校图书馆特藏建设关键问题研究的意义
特藏(speciCollections)是特色馆藏的简称,对其定义目前还没有权威表述。本文藏是指图书馆具有某种重要性的特殊收藏。这种重要性通常体现在:年代、版本、主题、收藏者以及文献类型等等。高校图书馆特藏建设在帮助建立新的研究领域、提升学校总体声誉、传承校园文化、提升图书馆自身核心竞争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世界著名高校图书馆的特藏建设始于20世纪30、40年代,至今已经颇具规模,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校图书馆也开始着手建设自己的特藏。但是由于国内大多数图书馆将特藏界定为价格昂贵的古籍善本,加上高校图书馆普遍经费紧张,所以迄今为止,国内高校图书馆的特藏建设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考虑到特藏建设与经费紧张之间的矛盾,本文提出基于捐赠建设高校图书馆特色资源的观点,并以清华大学图书馆特藏建设为实证,研究其关键问题:系统管理、特色资源发掘模式及服务机制。
研究基于捐赠的高校图书馆特藏建设关键问题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1 捐赠是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重要途径
一.活动前言
冬天马上来临,大家一定在整理秋冬天的衣服。您知道吗,还有很多地方,比我们住的城市要冷,那里的人没有足够的衣服穿,没有御寒的棉被盖……也许你也有这样一些衣服棉被,它们有些旧,或者样式不再时新了,所以你并不打算再常常去穿它用它。那么不要让你闲置的衣物和家里多余的被褥在你的衣橱角落里过冬,把它们拿出来,送给更需要它们的人吧!
二.活动目的
1.通过动员大学生志愿力量,带动社会上的志愿力量,以冬季募捐为载体,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
2.合理利用那些不穿的衣物棉被,给贫困山区的人民送去温暖,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3.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和公民意识,实现自我价值,开阔视野,锻炼和增强个人能力,丰富社会经验,锻炼自我,净化心灵,升华人格。加强与洛阳市小红帽志愿者协会的合作,增进友谊。
三.活动主题
献出爱心,送进温暖,让我们的爱心永相传。
5月12日14点28分
四川汶川发生地震
5月13日15点
宝洁捐款100万后
5月15日上午10点
宝洁:广告巨人 震捐矮子
这两天,在百度“宝洁”贴吧里,被访问最多的一个帖子是“四川救灾,宝洁公司死哪去了?”截止到目前为止,连续三年的标王企业、每天投放广告136万元的宝洁为汶川捐款仅仅100万,尚不到一天在央视投放的广告费。这时候,不得不让人质疑宝洁是广告巨人,震捐的矮子,结合SK-II事件进而折射出宝洁在传播上重广告、轻公关的失衡状态。
从2006年开始,连续三年,宝洁都是央视的标王,分别为3.85亿、4.2亿、5亿。到2007年,宝洁在大中华区的销售额达到33亿美元。一个在全国老百姓面前,早已经熟头熟脸的宝洁,仅仅100万的汶川捐款,不到一天央视的广告费,这是震捐100万:广告费5亿。
那天下午,商报记者到学校采访买不起“字典”的贫困儿童。校长将这个任务交给了一位伶牙俐齿的女教师,女教师轻拍她的肩膀,面授机宜,说得越悲惨越好。
她也真的不负老师的厚望。平时沉默寡言的她,一提起那段关于“字典”的悲惨经历,就泪眼滂沱,让在场的几位记者数度泪流。尤其是那位摄影女记者。更是哭得一塌糊涂。
她的“字典”故事在报纸和网络上同步刊登。各地的好心人打来电话,鼓励她这个三岁丧父,四岁丧母的孩子要学会坚强,并源源不断地给她寄来书包,文具,衣物,食品以及现金。
她的确是一个机灵的孩子。当杭州一位先生决定长期资助她,并承诺每个月按时给她寄来生活费时,她在电话里脆生生地叫了声“爸”,让人心碎。社会也为此向她就读的学校捐赠了八百多本《新华字典》。
“让每一个贫困生都有一本《字典》”,是商报筹划的主题活动。她作为“字典”故事的主人公,被特邀参加在市少年宫举办的“爱心‘字典”’募捐活动。她的发言稿由报社和学校联合撰写,然后逐字逐句地让她背诵。
商报记者告诉她,她的发言将在募捐的高潮处,越煽情越好。
年仅十二岁的她,仿佛早已经历了无数硝烟的洗礼。走上主席台,她很有礼貌地朝下深深地鞠躬,尚未开口,已是掌声一片。
她一字一顿地讲起她的“‘字典’故事”:因为家里太穷,没钱买《字典》,找同学借《字典》查阅,不料某页被饭粒粘住而被翻坏了,同学要她赔,奶奶卖了鸡蛋,赔了同学5角钱……
2005年12月由《新安晚报》刊登的《追踪跨国问题捐赠》系列报道,在当年“安徽好新闻”的评选中荣获一等奖,并推荐为参加“全国好新闻”评选的三篇消息类作品之一。同时,这组报道还被中央电视台评选为《封面2006》的“封面故事”之一。这一系列作品之所以受到评委们的青睐,引起全国强烈的关注,笔者认为主要在于在这组作品中充分地体现了记者的社会责任感,正是这份责任感让整组报道层层推进、步步紧逼,从而在一个看似“偶然”的事件上发现了一个值得深思的大主题,同时,由于记者的“顶真”精神最终让这一事件得到跨国解决,让整个事件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今天,我们重温这组可读性挺强的作品,探求它的成功之处,想必对编采人员仍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笔者将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这一系列报道。
一、 题材:主题较大,令人深思
一篇好的新闻作品的成功首先体现在主题上。如果报道的主题,在那个时代具有划时代的作用,那么这样的作品必会成为传世佳作;如果报道的主题在某一段时间是一个新出现的重大问题和现象,却还未得到充分的关注和对待,那么这样的作品就奠定了成为优秀作品或获奖作品的坚实的基础。能否发现这样的主题,在于记者是否具有敏锐目光,对事件的理解是否具有一定思考的高度。
《追踪跨国问题捐赠》系列报道原本只被认为是一起“偶然”事件。2005年12月上旬,安徽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例检中发现从美国一慈善机构发来的捐赠用品存在重大的卫生问题,捐赠品中夹杂着大量的医疗垃圾。这一事件在安徽省内一家报纸以一消息的方式率先刊登出来,主要是从安徽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所取得的工作成绩为角度进行报道的。《新安晚报》采编人员从这一篇篇幅并不太长的消息中看到了一个重大的社会“关注点”,并立刻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从中发现这一主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这一主题之所以被《新安晚报》定义为重大主题,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国际社会交往越来越频繁,国外的慈善机构与我国也建立了来往和联系。虽然这种交往的主流是平等友善的,但却不时出现不和谐音符,一些不符合捐赠要求的物品以“慈善”的名义被捐赠到我国,这既损害了中国公民的利益,也伤害了中国人的感情。而这样的类似事件较为频繁地出现在报章时,也让我们有了这样的担忧:我们国家对于来自国外的捐赠的监管力度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制订是否完备呢?
《新安晚报》在这起“偶然”截获的“问题捐赠”中,恰恰发现了这一具有时代意义的现实问题。当年国内有三个省市同时接受了这批“问题捐赠”,其中有一市发现这批“问题捐赠”还在安徽之前,可是均作简单消息刊发了事,只有《新安晚报》对这一事件进行了不懈地追踪。在其他两地媒体均已“鸣锣收兵”后,《新安晚报》仍锲而不舍,按照既定目标将监督的矛头指向大洋彼岸,直到读者在报纸上看到美国LDS基金会向中国人赔礼道歉,从而有力维护了中国人的尊严,这才圆满结束这一组连续报道。
二、采访:层层推进,环环相扣
整个报道从2005年12月初刊发第一篇稿件到2006年9月的最后一篇稿件发表,前后持续了10个月时间。而这一报道的成功也基于参与报道的记者的这一“顶真”精神。一个优秀的媒体工作者在新闻实践中,不能仅仅满足于写“短平快”的稿件,同时也要敢于和勇于走“长路”。一个新闻事件并非只是“爆发”那一瞬间才是新闻,新闻事件的发生和发展更能看出这一新闻事件的重大意义。作为记者,对于一个具有重大新闻价值的事件一定要有坚持的精神,追踪的过程短的或许需要半个月,而长的甚至可以长达数个年头甚至十数个年头。
中国健身器材领军品牌、中国奥委会供应商舒华,自1996年创立至今,时刻履行“树百年品牌,尽社会责任”的企业使命。2012年5月,舒华重磅推出国内首部为减少运动伤害而生的阿波罗5号跑步机,并藉2012北京体博会盛举启动了“阿波罗5号大型公益健康跑”活动首发式。在这项爱心接力的公益活动中,舒华以创新的跑步公益模式,向全社会倡议:每个人只要在舒华公益跑的跑步机上每跑一公里,舒华就捐赠价值十元的健身器材。
舒华公益健康跑品牌大爱在延续
2013年6月1日,中国健身器材领军品牌、中国奥委会供应商舒华在北京体博会舒华展馆举行了隆重的“阿波罗5号公益健康跑200万元健身器材爱心捐赠仪式”,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副理事长葛峰、舒华公司董事长/总裁张维建、副总裁骆少猛、舒华全国200多名省代、经销商等领导嘉宾出席了本次捐赠仪式。舒华公司此次将向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捐赠200万健身器材,并联合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向内蒙乌兰察布市凉城县民族小学捐赠2万元健身器材,让品牌大爱承诺得到进一步升华。
捐赠仪式上,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副理事长葛峰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的健康慈善事业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作为主办方的舒华公司董事长/总裁张维建也在发言中强调:此次捐赠活动,是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号召更多人一同关注青少年体育健身事业的发展,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公益健康跑自去年5月北京启动式后,舒华就在全国开展了大型的跑步献爱巡展活动,截至发稿时,公益跑已累计跑出86916公里. 总参与人数为18726人。截止至今虽未达到20万公里,但舒华仍然会联合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将品牌大爱活动进行到底。本次借体博会盛况举行捐赠活动既是对公益健康跑活动的一个阶段性小结,也是公益健康跑一个新的起点。“运动不息,爱在延续”,2013年舒华将延续阿波罗5号公益健康跑品牌大爱活动,把爱传递到全社会的各个地方,让全社会的人都来关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本次捐赠仪式现场吸引了众多参展消费者、公益爱心人士和跑步健身达人的热情参与,舒华副总裁骆少猛亲自示范舒华跑步机的正确使用方式,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副理事长葛峰与受捐赠小学的学生代表一起在舒华跑步机上领跑,共同开启舒华公益健康跑的新旅程。
美国朱丽亚音乐学院最近收到一份来自亿万富翁布鲁斯・科夫勒(Bruce Kovner)的厚礼――139件音乐巨匠的乐谱手稿、草稿等。这份厚礼堪称迄今为止,私人收藏者送给公共教育机构最大私人捐赠之一。
这批手稿的作者包括勃拉姆斯、舒曼、舒伯特、贝多芬、肖邦、斯特拉文斯基、巴赫、李斯特、科普兰、莫扎特等古典音乐大师的手稿,其中尤以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手稿、莫扎特的《费加罗婚礼》的最后一幕手稿、舒曼的《第二交响曲》的工作稿、勃拉姆斯的《第二交响曲》和《第二钢琴协奏曲》手稿最引人瞩目。其中还包括了去年12月,在索斯比拍卖行以195万美元买入贝多芬极具纪念意义的《大赋格》、《钢琴四手联奏》,以及两年前以350万美元买入的《第九交响曲》。
当音乐学院教授尼尔・扎斯劳看到礼物清单时不由发出惊叹:“它们之中的任何一件都是价值连城,对一个以表演见长而非以音乐研究见长的音乐学校来说意义更甚,但更重要的是,学校得有一个安全可靠的地方存放这些东西。”
为了安置这份不期而遇的“厚礼”,朱丽亚音乐学院不得不修建一个特别房间来安置这些大师手稿。由于年代久远以及受到气候条件的限制,这些手稿宝贝异常脆弱,因此,学校决定专门辟出存储空间来保存这些手稿。
亿万富翁布鲁斯・科夫勒早年从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退学,现任美国纽约企业家协会主席,他也是林肯中心的主席。据《金融投资者》杂志调查,他去年的收入达到5.5亿美元。去年,他名下管理着价值约108亿美元的资产。1970年代早期,科夫勒曾在朱丽亚音乐学院进行过短期的音乐课程培训。他同时还是一个业余钢琴爱好者,最近正在练习肖邦小夜曲。
科夫勒在拍卖行大量买入音乐大师手稿,其中就包括去年在索斯比拍卖行买入的贝多芬的《大赋格》、《钢琴四手联奏》,以及《第九交响曲》。欧洲书籍手稿部门负责人斯蒂芬・罗透露,科夫勒作为拍卖行中音乐手稿的主要客户,拍卖行每年两次的拍卖中他必出现一次。
不过,科夫勒的处事之道非常低调,他并不希望将自己的名字来命名这批捐赠物,而是仅仅将此命名为“朱丽亚手稿收藏”。科夫勒坦言,“在我的某些原始情感中包含着对音乐大师的偶像崇拜。自己的收藏嗜好源于偶然注意到大量的音乐家手稿拍卖价格比较低。”他希望这次的捐赠也可以推动音乐家研究工作。“我意识到,让全世界都能看到它们比我独自收藏好得多。”
秋鸿译自美联社
据中国新闻网消息,中华骨髓库的库容目前已超过112万份,成为华人第一大、世界第三大骨髓库,满足患者需求的能力不断提高。然而,中华骨髓库主任洪俊岭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供者反悔已成为配型成功后捐赠不能实现的主要原因。
据介绍,以中华骨髓库目前的库容量,前来检索配型的病人中,约有35%的病人能够找到适宜移植造血干细胞的供者。但事实上,能够真正实现造血干细胞捐赠移植的数量,远远低于这个比例。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患者身体条件已不适宜移植、患者选择其它治疗方式、患者经济能力无法支付移植手术费用、供者身体条件不适宜捐赠、供者反悔等。而供者反悔已经成为配型成功后无法实现捐赠的最主要原因,所占比例高达四至五成。
究其原因,其一在于民众对于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知识不够了解,担心捐献造血干细胞会对健康造成损害;二是供者本身在报名登记时缺乏深思熟虑,当配型相合需要付诸行动时,无法履行诺言。
“在工作中,我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供者反悔例子。有的是供者本人反悔,有的是供者本人同意,却受到家人甚至所在单位的反对和阻挠。意图通过捐赠造血干细胞谋得经济利益的例子也偶有发生。”洪俊岭说。一个反悔的供者,或许就磨灭了一个患者生的希望。为了挽救更多的生命,中华骨髓库将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供者质量上,进一步普及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知识,打消大众的顾虑,力求质与量并重。他同时也呼吁供者重承诺、守信用,登记时深思熟虑,捐献时义无反顾。
【素材点拨】
献爱心,是种修养;在已经承诺的情况下,献爱心还是种责任。捐献造血干细胞,是一种大爱,是一种大修养,是一种大奉献,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捐献者等于在挽救他人的生命。我们或许不能过分指责供者的反悔,因为捐与不捐,可能的确受到很多难以抗拒因素的影响,有的也与供者的本意相悖。在面对捐献造血干细胞这样的事时,供者个人的确应在登记时深思熟虑,捐献时重承诺、守信用,做到义无反顾;我们社会各方面也应少给捐献者以干扰,多给捐献者更多实际的支持。社会上的各部门应认识到捐献造血干细胞这样的事,绝不是某个部门或个人的事,而应是种社会责任。
【适用主题】
责任爱心奉献诚信修养做奉献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