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教师工作计划

计算机教师工作计划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管理

摘要:实现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管理,需制定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管理的工作计划、确定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管理的组织机构、建立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管理的教师队伍。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管理

一、制定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管理的工作计划

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的管理工作计划的主要内容有: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的总目标,结合企业自身条件以及国家方针政策和业务发展需要,确定会计电算化的总体管理要求,明确会计电算化总目标;确定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系统的子系统组成及之间的联系;确定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实现顺序,按核算—计划分析—预测决策的顺序进行,会计核算部分可先实现账务处理、报表编制、应收/应付账款核算、工资核算等工作的电算化,然后实现固定资产管理、存货核算、成本核算、销售核算等工作的电算化。在技术上可采用先单机,再上网络,然后逐步扩充实现网络化;确定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软件取得方式,一般有自行开发、委托开发、联合开发和外购商品化软件等方式;确定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硬件配置要求,提出与会计电算化工作规划相适应的计算机硬件设备机型和网络系统设备配置原则和要求。制定会计电算化工作计划是管理会计电算化的主要内容。通过制定会计电算化工作计划,可以明确奋斗目标及主要任务,降低实施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满足外部和内部不同部门的需求,协调会计信息子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关系,使企业信息化工作统一标准、统一安排;有利于实现数据共享,组织各类人员参加和配合;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总体设计、分步实施、分阶段完成。

二、确定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管理的组织机构

制定会计电算化工作计划后,对技术和经济等方面规划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单位拥有的设备条件、技术力量能否保证会计电算化的正常开展,能否承担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压力,还应对预期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分析。可行性分析通过后,必须将会计电算化工作进一步细化,层层分解,制定出具体可行的分阶段实施工作计划,指导会计电算化的具体实施工作,并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的管理应该建立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组织机构,应处理好领导、总会计师、财务部门的关系。会计电算化工作需要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专业人员,因此,制定专业人员培训计划,明确培训人员数量、培训要求、方式、时间等。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包括硬件购置费、软件开发和购置费、耗材料费、运行维护费和培训费用等,没有资金保障,会计电算化工作将无法开展。因此,在计划中做出预算的同时还应安排资金来源。

三、建立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管理的教师队伍

二十一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会计行业处于这一潮流的最前沿。认真研究应对的战略与策略,特别是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提出与论证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广大会计教育学者的紧迫任务和前沿问题。如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模式、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改革、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等。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师应当对这些问题开展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以保持专业教学的前沿性。为了保证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的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必须建立队伍负责组织管理工作,建立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管理教师队伍,组织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的管理工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设与时俱进、抢占前沿的会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具有开拓进取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会计电算化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专业,需要分析和解决的问题是现代经济和管理问题。我们必须破除长期以来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研究方法和模式,发扬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尽量用比较新颖和科学的方法进行专业研究和教学实践,与市场的动态仿真一致,健全会计学课的研究体系,使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学内容富有科学性与时代特征。建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具有丰富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的课堂,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由于真实、生动而吸引学生并使学生信服,教学效果有充分保障。

全文阅读

计算机专业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探索与研究

[摘要]为了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我系教师努力进行教学和科研实践,提出计算机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方案。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计算机专业 培养方案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1-2]。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旨在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开创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服务,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3]。

一、卓越计划培养方案

近几年来,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教师一直在积极研究和探索“计算机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该培养方案的总体设计是紧紧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围绕计算机软件工程理论及信息系统与集成的关键技术而制定的。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师近年来的工作积累

近些年来,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一直保持认真教学的传统和并且积极投身到教学改革工作中,在教学改革和校企合作以及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等方面做出了可喜的成绩,为“计算机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制定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课程建设方面

全文阅读

计算机在学校体育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和访谈法对计算机在学校体育管理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研究,分析计算机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课外活动管理、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管理及体育工作档案和情报资料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情况,为提升高校体育管理工作效率和增强学校教育管理的实效性提供参考。

Abstract: Based on literature data,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s, this paper made a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in school sports management, analyzed application situation of computer technology in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management, management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student health management, sports equipment and facilities management and sports files and intelligenc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roviding the reference for enhancing college sports management efficiency and strengthen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education management.

关键词: 计算机;高校体育管理;应用

Key words: computer;college sports management;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5-0179-02

0 引言

伴随着科技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逐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计算机技术以其科学、高效等功能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学校教育管理也不例外。学校体育管理作为学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学生各项素质全面发展等发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促进学校体育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对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和学校各项事务的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推进学校体育管理的科学化和高效性是非常必要的。要实现学校体育管理的科学、高效,学校体育管理相关部门就要将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化的高效管理工具积极运用到学校体育管理工作的实践中,促进学校体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1 研究内容

全文阅读

面向卓越工程师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国高校实施工程师教育的重大计划。本文在分析安徽建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对面向卓越工程师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即从优化课程体系、开放实验室和校企合作三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以期为安徽建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提供支持。

关键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推行的一项重大教育改革项目,旨在培养创新能力强、专业扎实,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1]。不同的高校在探索实施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时,会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学科背景及外部环境条件,提出可行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方案[2-4]。本文结合安徽建筑大学的教学基础、资源、校企合作方式,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进行探索,提出课程体系改革、开放式实验室建设、校企合作的改革措施和手段。

一、专业培养模式的不足之处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安徽建筑大学的传统专业,有较成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有配套的学科实验室及学生实训基地,建立了导师培养制度,培养了许多优秀的IT人才。但是,随着计算机行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计算机人才更高层次的要求,传统培养模式出现了以下不足:一是计算机应用发展日新月易,不断推出新的技术、新的硬件、新的开发平台,使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存在知识和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二是课程的教学方式较为独立,课程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以及课程安排和进度不够协调;三是工程化实训课程开设不足,场地和师资有待完善和加强。

二、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优化课程体系

根据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学校应调整专业方向,以课程群为驱动,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合理安排课程进度,突破课程界限,实行同类课程的融合,以减少课程间的交叉重复。在优化课程体系时,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1.开阔专业视野计算机技术和应用与社会需求息息相关。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是多样的,因此,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在课程设置方面应坚持科学与工程教育并重,由专业学科教育向素质教育、计算机应用工程教育转变,由单一专业人才培养向复合型建筑领域人才培养的方向发展。2.增加实践课程工程教育的理念是“做中学”,因此,开设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工程素养的有效手段。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应把学到的知识与具体应用结合起来,学以致用,以培养自身综合素质和计算机工程能力。安徽建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计划本科阶段除正常的课程实验外,增加了实践训练时间和内容,如参与IT企业实习、工程实训、综合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3.共性要求与特色发展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标准分为通用基础标准、行业专业标准和学校培养标准三个层次。制定课程计划时,必须正确处理计算机人才的共性要求与安徽建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特色发展之间的关系。安徽建筑大学是建筑类大学,计算机专业可依托建筑领域背景,充分体现专业特色和目标定位。安徽建筑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如表1所示,将专业设置的理论课程和实验、实践课程以课程群的形式进行划分,通识类教育基础课程分为思政课程群、心理课程群、人文课程群;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分为大学数学课程群、大学英语课程群及计算机基础课程群。专业课程分为硬件课程群、软件课程群;专业方向课程分为嵌入式开发课程群、软件设计课程群、智能建筑课程群;素质拓展与创新课程建立工程素质课程群,由导师分别指导。课程群的设置有利于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实现课程整合。除计算机专业的传统课程设置外,还增加了基于安卓的手机软件开发,以及基于CAD的二次开发等课程。

全文阅读

计算机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分析

[摘要]计算机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培养方案的定位、课程体系的安排到培养计划的实施,都要经过周密的计划和精心的管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要建章立制,必须安排专任教师进行管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培养卓越的工程师,离不开一流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计算机学科不断发展及其应用领域愈来愈广泛,不断有新的应用技术出现,这对计算机各个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计算机;卓越计划;工程师

一、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国家为振兴工程教育而进行的一次重大探索,对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工程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自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开展“卓越计划”工作以来,计算机学院(下同)积极推进这项工作,2011年在全校率先实施卓越工程师企业培养,这是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的一项开创性工作。回顾计算机学院“卓越工程师计划”开展4年来走过的历程,我们经历了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制订及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卓越工程师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与课程体系建设

每所高校都有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是否科学,有没有竞争力,要结合学校办学定位才能得出结论。计算机应用市场的需求是多层次和多方位的,计算机学科和社会发展会提出不同类型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根据市场的需求,找到适合我们学生发展的定位,是计算机学院寻求发展的关键。卓越并不代表最高端,各层次人才培养都可以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道路。我们只有找到既能符合市场某一层次的人才需求,同时又符合我们学生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将卓越计划与学科内涵建设相结合,才能真正把握住“卓越计划”这一历史机遇。计算机专业教育不是几门课程的简单组合,而是一个和培养目标有效实现密切相关的系统工程。不同的计算机专业,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有所不同。软件工程专业,比较侧重程序设计能力、软件开发设计与维护;网络工程专业,侧重于网络软件开发设计和维护、网络工程应用和维护能力;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则更加重视影视制作和动画设计及图文信息处理能力,等等。计算机学院根据学科发展和专业发展的要求,依照能力培养的目标来设计系列课程,根据能力要求的不同,对专业结构和设置进行了调整,对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和整合,明确了各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课程之间的关系,使整个课程体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学院建立日常的课程大纲、课程建设、培养方案的管理制度,安排专任教师负责定期组织讨论、修订和完善课程大纲、课程建设、培养方案。学院根据“精炼教学内容,拓宽专业基础,加强实践教学”的思路,采用“平台加柔性模块”的体系架构,以课程群和模块化的思想指导制定培养方案。第1到第5学期为校内培养阶段,将这一阶段的课程划分为三个课程群:基本理论课程群、程序设计能力课程群和学科专业能力课程群,以满足学生对不同知识能力的需求;第6学期为过渡阶段,针对不同实习企业分模块进行教学,做好校内培养到企业培养的过渡;第7到第8学期为企业培养,学生进入企业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培养方案设计原则是以实践促进理论理解、以理论引导优化实践,以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的有机结合。计算机学院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突出、素质优良的卓越工程师。计算机专业的培养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计算机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密切关注计算机行业的技术发展,从社会需要出发,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要紧跟计算机市场发展的脉搏。在“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我们把各个专业、专业的课程模块及相关课程都安排骨干教师分工负责,我们要求这些教师要经常深入企业,与企业技术骨干讨论,及时了解和把握当前本专业发展的方向和最新技术发展对教学内容的需求,结合当前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及我们自己人才培养的定位,研究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同时我们经常邀请企业专家来校讲课,给学生传授最新的计算机行业知识,对在校教师进行专业知识最新发展的指导。

三、校外实习基地建设

“校外实习基地”是学校与企业共同为面向21世纪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而建立的一个工程实践训练平台,是学生进行创新实践的重要平台。“卓越工程师计划”能否成功实施,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建立一批与我们办学定位相吻合的校外实习基地。计算机学院针对各个专业及专业方向,选择适合我们学生层次及学生发展方向的、注重项目运用和开发的公司,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与塔塔(中国)公司、上海京颐公司、上海启明等企业建立合作培养关系,数字媒体和游戏软件专业与上海曼恒数字技术有限公司进行对接。2012年“IT服务外包软件人才培养校外实习基地”获得上海市教委的审批立项。自2011年以来计算机学院已经与20多家计算机企业建立了合作培养计划,与我们建立合作的企业既有大公司,也有小企业,它们具有多层次、多文化的特点。不同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层次、类型不同,培养人才的模式也有所不同。这种多家企业校外实习基地的构建,为我们建立多方位、多层次的教学实践平台提供了条件,为从较为单一的实习目标和实习模式向适应“卓越计划”对工程技术人才多样化需求转变的多样化实习模式转变创造了条件。可以选择企业专家作为师资进行多种形式的授课,促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并在此基础上保证一定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改进的社会适应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突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禁锢,让学生直接进入计算机企业参与项目开发,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知识,这极大地激发了他们自我创新的激情,提高了他们自我学习的能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以“校外实习基地”为平台,建立校企师资双向人才交流机制,促进双方人才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为学校教师深入企业一线、掌握计算机开发最前沿技术、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提供支撑。计算机学院将具有工程背景和项目开发经验的教师安排到“校外实习基地”工作,与企业教师共同指导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企业安排高级职称以上的技术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担任校外实习基地和计算机学院的兼职师资。“校外实习基地”每年利用假期对在校教师进行两次不同规模的专业培训,让他们掌握最新、最前沿的计算机行业专业技术知识,掌握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工程案例,并将这种培训常规化、制度化。近年来,计算机学院有10多名教师参加了塔塔(上海)公司、上海京颐公司举办的J2EE、HTML5等课程培训,所有参加的教师都获得了相应课程的任职证书,提高了专业教师这方面的授课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计算机学院结合校外实习基地师资队伍建设项目,组织教师申报“卓越计划”的课程建设项目和教学改革项目,校企教师合作开展ORACLE数据库管理、软件项目管理与案例分析、仿真型软工实训课程研究与实践等课程建设,合作开展《“卓越工程师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课程体系建设》等教学改革项目研究。计算机学院聘请企业富有项目开发经验的工程师进入学校授课。企业教师把理论知识在实践运用中的最新状态、最新的应用技巧传授给学生,这既有助于把空洞的理论和现实应用对接起来,拓宽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视野,又对校内教师在教学方法创新、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全文阅读

关于加强卓越工程师专业计算机能力培养的几点建议

摘要: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具体要求,在分析目前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对如何加强卓越工程师专业计算机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思考,并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师资培养及校企合作等四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计算机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103-02

一、引言

教育部于2010年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1]。目前,已先后有两批共194所高等学校被纳入该计划。然而,就如何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卓越工程师”这一问题,各高校仍处于摸索阶段,目前尚未有统一的培养标准。而作为各工程类专业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计算机正体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故加强卓越工程师专业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对能否为社会提供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目前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状况

目前,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鸿沟:高校普遍重理论而轻实践,重科学而轻技术。通过这种教育制度培养出的学生往往动手能力较差,眼高手低,甚至只会纸上谈兵。而企业则普遍希望能够招聘到具备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大学毕业生,有的企业甚至希望毕业生在毕业之初就能具备较好的创新能力与项目的综合评判能力[2]。“卓越计划”的提出正是为了解决上述矛盾。

近年来,随着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各工程类专业对计算机的依赖程度也呈现出逐年增强的趋势,故对于一名合格的“卓越工程师”而言,除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计算机能力。在本科培养阶段,这种能力的获取通常是由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来加以保障的。然而,目前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普遍存在如下几个问题:第一,课程设置普遍采用“一刀切”的模式,没有考虑到不同专业的实际需求与专业间的差异性;第二,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实验环节普遍缺乏专业针对性;第三,教学工作主要由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来完成,授课教师缺乏相关专业的知识背景;第四,缺乏与企业的合作培养环节,学生不知如何将所学到的计算机知识应用到本专业领域。上述问题的存在将极大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严重影响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质量。因此,为适应国家新人才培养战略的需要,从多方面对计算机基础教育模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已是势在必行。

全文阅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课程行动计划实践

摘要:介绍同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课程行动计划,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已有课程进行凝练和深化,提出“计算机系统级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通过两级基础深化、知识体系构建、实践能力培养和前沿技术追踪,将计算思维融入课程中,取得若干教学改革成果。

关键词:卓越课程;计算机系统;计算思维

0 引言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适应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是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同济大学作为首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于2010年启动“卓越课程行动计划”,加强课程的内涵建设,推动教学改革以取得突破性进展。

另一方面,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Thinking)作为一种教学理念,近年来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受到关注。计算思维是指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具备计算思维,能够运用计算机技术和手段进行学习和工作、解决专业问题是高级人才必备的素质。计算思维能力是与读写能力一样的人类基本思维方式。

为了配合同济大学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方案,提高骨干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同济大学于2011年开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课程行动计划,将计算思维融入“计算机系统级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计算机系统级课程”教学改革内容

本次课程改革试点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课程授课方式改革;二是训练(指各种类型的作业、结合课程的创新性实验项目、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等)方式改革;三是考试方法改革。

全文阅读

分层次计算机教学方式

科技的进步使企业对人才招聘的要求逐步提高。尤其是与科技发展相适应的计算机复合型人才,其要求比普通职位的人才的要求高了不止一倍。职中计算机教育作为向社会直接输送技能型人才的领地,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时更需注重这方面要求。这也是说,在日常教学中,职中计算机教师要尽可能因材施教,全面提升计算机人才的专业素质。分层次教学法就是在这种状况下被提出来的。本文,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具体介绍分层次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贯彻落实方式。

一、课前:做好学生与教学目标层次的划分

分层次教学法是根据学生学习的综合素质,包括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记忆力、模仿能力及表达能力等进行划分的动态分层教学方法。在不同时期,分层次教学法的具体贯彻落实方式不同。在计算机教学开始之前,计算机教师需对学生及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层次划分:

(一)综合划分学生层次,明确不同层次学生的递进空间。

划分学生层次,是指按照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进行等级划分,再根据学习水平的等级给出相对应的层次目标,进而针对性地给学生灌输知识,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知识的同时又提高学习自信。这也要求,计算机教师在正式上课前要积极了解学生对计算机的感兴趣程度、学生偏爱的学习方法、计算机知识基础现掌握状况,进而合理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结构分层。

(二)以教学大纲为根据划分目标层次。

在学生层次划分的基础上,职中计算机教师还需做好教学目标划分。一般而言,教学目标的划分需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结合学生的层次综合划分。目前,教学目标总共可划分为知识性目标、计算机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三大部分,其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二、课中做好提问、练习与指导层次划分

全文阅读

怎样上好信息技术课程的计算机实验课

摘要: 本文从实验课计划和提纲、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实验课的实施和总结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怎样上好信息技术课程的上机实验课。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程 实验课

信息技术课程不但涉及范围广、理论性强,而且还有较强的实践性。理论和实践是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加强对理论的理解。特别是近年来信息技术领域的高速发展,要求信息技术课程的计算机实验课在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例如,高一信息技术教学计划中必修课总课时数是60,其中理论课24课时,计算机上机实验36课时。由此可见,信息技术课程的计算机实验课是信息技术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开设计算机实验课,就是给学生一个理论和实战相结合的机会。学生在实验中必须亲自动手操作,来加深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计算机是怎样操作、如何运行的。通过上机实验让学生掌握演示和操作软件,了解它的特点和作用,逐步熟悉和掌握软件的功能及使用。起初是Office 2000办公软件的使用还简单,然后是多媒体信息的处理加工、平面图片处理、动画设计就开始要复杂,最后还有程序设计等课程,学生在实验中要自己编写程序,在计算机上进行编辑处理,程序调试和运行,从中可以发现问题,改正错误,学习编程的经验,最终获得所需的结果。因此,如何开好信息技术实验课,对促进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有积极的作用。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讨论怎样上好信息技术课程的计算机实验课。

1.完善的实验课计划和提纲

上机实验计划是实验课的总体安排。包括实验题目、时间、地点、课时分配、实验次数,硬件和软件环境等内容。以便任课老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之间能够很好地配合,提前安排上机实验的有关事项。每一次上机实验都要有实验提纲。实验提纲格式为:

(一)实验题目

(二)实验目的

全文阅读

计算机卓越工程师培养措施研究

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占比例较大,而青年教师大都刚从一个校门走进另一个校门,没有企业工作经历,缺乏工程设计和管理经验,真正的“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二、计算机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培养要求培养具有计算机专业技术领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具有较高工程素养,具有工程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学生具有在专业方向上进行深入学习和了解相关新技术的能力,培养学生具备一定企业和社会环境下的综合工程实践经验,使学生具备在计算机领域及相关的广阔领域中从事技术开发、工程设计、产品制造及技术应用等工作的能力。

计算机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具体措施:

1.明确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培养目标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宗旨是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要坚持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专业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必须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切实加强工程化教育。不仅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更要注重培养他们具备使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胜任在计算机领域及相关的广阔领域中从事技术开发、工程设计、产品制造及技术应用等工作,培养学生成为创新能力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计算机领域合格工程师。

2.改革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

针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原有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根据面向应用的原则进行合理划分,引导任课教师组建基于课程群的教学和实践指导团队。将联系密切的课程组建成为课程群,设计完整的实际应用项目,结合项目讲解知识,利用知识解决项目,各门课程连续贯穿地进行教学和实践指导活动,课堂教学中的任务模块在实验环节中实现交叉。例如,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等课程组建课程群,Java语言程序设计、DotNet程序设计、Oracle数据库等课程组建课程群,汇编语言、计算机组成原理与系统结构、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应用等课程组建课程群,等等。另外,进一步加大实习实训环节比重,且制定相关规定保证实习实训教学工作落到实处。在大一到大四各学年,分别设置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综合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多个实习实训环节,并将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校内延伸到校外,以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和各级各类专业竞赛作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工程能力的切入点和重要途径。

3.校企合作联合培养

目前,由于学校拥有的企业支持资源有限,将少部分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学生列入校企联合培养计划,实行“3+1”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在校内学习3年,主要以课程教学为主,同时结合课程设计、实验教学、科技创新活动和竞赛等,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企业学习阶段累计1年,包括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习实训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并积累实际工程工作经验。企业学习阶段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成败的关键。学校和参与“3+1”培养的企业,共同建立学生在企业学习期间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和相应的培养体系,拟定“企业培养方案”,并细化到每一周的学习安排。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