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急诊医生年终总结

急诊医生年终总结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急诊医学教学方法分析

摘要: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跨多个临床专业的边缘学科,有其自身的学科特殊性。目前急诊医学教学方法尚处于探索阶段,为了更好地做好急诊医学人才培养,我院对急诊医学教学方法做了以下有益探索。

关键词:急诊医学;教学方法;探索

0引言

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跨多个临床专业的边缘学科,与其他临床学科的主要区别在于它始终处于处理急危重症的最前沿。面对大量未经筛选的急危重症患者,其处理原则强调“时效性”和“生命第一”的原则,要求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法救助患者生命,这就对急诊医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等医学院校作为培养专科医师的首发站任重而道远。为此,我们针对我院的急诊医学教学情况,结合兄弟院校的教学经验,对急诊医学教学方法做了以下有益探索,现报道如下:

1课堂理论教学

1.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我院急诊医学专业授课教师均为副高以上职称,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战经验,良好的医德医风。授课教师均采用集体备课形式,授课前先在教研室进行试讲,通过后方可给学生上课,以保证授课内容的准确性和课时安排的合理性,提高授课质量和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我院还加强了后备教师储备,要求青年教师参与教研室备课、听课环节,参加教学比赛,对于青年优秀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同时在职称晋升方面予以政策倾斜。

1.2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全文阅读

我是春节“不归族”

提起急诊科,大家头脑里闪过的可能是“紧急、迅速、生死离别”。医院的急诊科,是一个特殊的地方,是大社会的一个小小的缩影,紧张中也浓缩了真情和仁义。这里24小时连续运转,全年无休,时刻承担着保障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任。

我是一名急诊科的护士,自从2006年工作以来,我只回家过了两次春节。今年,我又是一个“不归族”,工作的忙碌代替了家庭的热闹,仔细算一算,今年春节长假(初一到初七)我一共工作了58个小时,创历史新高。

2012年1月23日,大年初一,祖国大地弥漫在传统节日的气氛里。我走在上班路上,明显感觉街上冷清了不少,马路上的汽车少了,不多的行人也都是步履匆匆。但走进急诊科,却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仿佛置身于繁忙的“菜市场”:挂号处排起了长队,内、外科诊室里挤满了病人和家属,医生们正忙着问病史、做检查、开处方,急诊大厅里坐满了输液的病人,哭闹着的儿童占了一大半,护士们正在忙着打针或换输液袋,观察室的病床也已基本满员。

上午9时30分,一位44岁的女病人因腹痛、呕吐来医院就诊,表情十分痛苦,一直用拳头抵着肚子,瘦弱的身子缩成一团。医生边检查,边嘱咐我开通静脉通道。由于天气冷导致血管收缩,再加上病人这两天“只出不进”,血管全瘪了,打针难度陡增。我定了定神,顺利进针,先抽取一部分血做化验,再换上补液。半个多小时以后,病人的化验结果全部出来了,确诊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马上收住院。由于家属事先不知道需要住院,身上只带了几百元,在急诊已花了一大半,剩下的钱已经不够交住院押金。得知病人病情很重,收费处让其顺利办妥了住院手续。病人刚到内分泌科没多久,便出现了心跳、呼吸骤停,所幸抢救及时,病人最终转危为安(这个情况是后来病房医生打电话到急诊询问情况时,我们才得知的)。试想,假如在办住院问题上耽误了时间,病人可能在急诊科或入院途中出现意外,真是有惊无险!

下午,我和一位医生跟“120”出车。我们的救护车到达时,那位40多岁的男病人已经没有了心跳和呼吸,脸色发紫。无论医生怎么解释,妻子始终认定丈夫还活着,只是喝了酒睡着了。看着痛苦的一家人,我们也非常心酸,希望奇迹能够出现。胸外按压、开放气道、气管插管、球囊通气、开放静脉通道、吸痰,我和医生默契地配合,没过多久,衣服已经被汗水浸湿。我从病人的气道里清理出了大量呕吐物,和医生轮流以不少于每分钟100次的频率做胸外按压,期间还推注些急救用药,多巴胺、肾上腺素、阿托品等。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病人没有丝毫起色。一个小时以后,我和医生已经累得筋疲力尽,有心却无力回天了。最终,病人家属接受了事实,一家人围在病人身旁痛哭,我的心情也异常沉重。当我们回到医院时,早已过了下班时间,忙碌的一天终于结束了……

作为急诊科的一员,我深知急诊科的辛苦非同一般:这里没有节假日,别人上班时我们要上班,别人睡觉、休假时,我们还是要上班,与家人共度佳节更是一种奢侈,能准时吃饭我们就满足了;这里是医院所有科室中轮夜班频率最高的,当门诊放假时,急诊科还必须加派人手,确保病人能得到妥善医治;这里危重病人多、医患纠纷多,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医护人员必须“眼观四路,耳听八方”……

不过,作为急诊科的一员,我也深感荣幸。在急诊科工作的5年多时间里,我练就了临危不惧、淡定沉稳的心理素质,还具备了娴熟操作多种抢救设备、细致敏锐监测病情、有条不紊地处理各种危机事件的能力。在工作之余,我还通过各种方式传播健康知识,避免病人再次受到类似的伤害。总之,大家都平平安安的,就是我们急诊科医护人员们的最大心愿。

全文阅读

给新终身医疗险挑“刺”

近半年,保险公司打破终身医疗险市场缺席的僵局,

纷纷推出新的终身医疗险,

先后有信诚人寿的“心聆一生”、中国人寿的“关爱一生”、

中英人寿的“安康保”、太保“如意安康”等产品

纷纷在市场上亮相,让人恍然感觉,健康险的春天来到,

消费者有了选择医疗保障的机会。

可是,新的终身医疗险处处透着保险公司的精明与算计,

这道摆在消费者面前的保险大餐,其中还夹杂着不少“刺”。

全文阅读

浅谈急诊医学临床实习教学体会

临床实习是医学生从课堂迈向实践的重要过渡期,是走向临床工作的新起点。因此教会医学生如何将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在解决临床问题的同时,能够更好的掌握临床理论知识是非常重要的[1]。作为一名从事急诊医学工作多年的临床教师,结合自己十多年临床带教工作实践体会,现总结如下。

1 贯彻急诊“救人治病”的原则,培养临床实习医师的急诊观念

在急诊医学发展的理念中,从来都是将抢救生命作为第一重点目标,其强调的是“救人治病”。因此在急诊的临床实际工作中,就诊患者最突出的表现往往是急性症状,而其他症状可能暂时被掩盖,一时很难明确临床诊断,这就给我们的诊断带来很大的难度。如病情危急,重点应该立即抢救生命、稳定生命指征。而不应该让时间浪费在繁琐的检查和诊断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赢得进一步诊断和针对病因治疗的时机。急诊救治不仅是一个社会对生命尊重程度的折射,也反映了一个医院的综合医疗水平。通过贯彻这一原则,使实习医师深刻认识急诊工作,为今后能更好的从事急诊临床工作,更好地为病人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在急诊实习中要促使学生有三个方面的转变

2.1 角色的转变

当医学生穿上白大褂,站在病床边,进入临床实习时,已不再单纯是一个学生了。应该尽快促使其从学生转变到医生角色。同时,对于临床带教老师而言,我们不单纯是教师,更应是同事与兄长,应该在生活及临床工作中给予最大限度的帮助。在进入病房之前,教师应教会学生换位思考,激发他们的同情心与爱心,而不能单纯地把病人当作教学工具,忽视病人的心理感受。由于学生长期在学校学习,只有理论知识,没有临床经验,因此当面对病人时往往感到束手无策,不知道该如何下手,这时候就应该多让实习生体会医生与医生、医生与护士协作、医生与患者交流的真实情境。

2.2 学习模式的转变

临床实习把学习对象由书本转向了病人,学习场所由教室转到了病房,这就要求学生尽快转变原有学习模式,实现由以理论、考试为基础的学习模式转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型学习模式上来。在我们的临床工作中,工作的中心始终是病人。因此,在临床实习过程当中,首先是接触病人,通过询问病史、查体,完善相关的辅助检查,然后运用理论知识进行有根有据地分析鉴别,做出诊断,并确定最佳治疗方案,最后由带教老师进行分析、点评、总结,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并介绍一些相关的最新研究动态,这样就能理清学生的临床思路,激发学生进一步探求知识的兴趣。

全文阅读

急诊临床的特征及对策

作者:李尚林 张亚平 邰韩珍 单位:北京丰台医院急诊科

急诊医学临床决策是指针对急诊临床问题,利用有限的资料,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做出决策,它是急诊医学主要专业特点之一[1],也是影响急诊医师临床工作时效的关键因素。然而,与其它临床专业相比,急诊医学临床决策方法的研究起步晚、训练少[2]。这种情况,对于我们这个先后来自不同专业、主要靠以老带新和零散的继续教育边干边学的急诊医师团队来说,感触尤深。为了提高急诊医师的临床决策水平,促进医师的角色转换和学科建设,从2009年10月至2010年12月,我们首先通过集体研习有关文献,掌握常用急诊医学临床决策方法的概念和实施要领;在此基础上,我们在接诊、抢救、晨会、病例讨论会等日常工作环节,强化临床决策方法的运用和总结,取得了初步成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与研究者急诊科固定的15名医师既是研究对象,也是研究者。其中,男10名,女5名;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8名,初级医师3名;来急诊科工作以前从事其它临床专业3年~18年,到急诊科工作已1年~16年。研究分工:由科主任、病历质控员、教学干事共3人组成“研究小组”,负责研究方案的总体设计、日常督导、全科性研讨和汇总分析;4名二线医师负责本班组的组织实施。

1.2研究步骤与分组(1)利用2009年10月~12月共3个月时间,组织急诊科医师反思、归纳急诊临床工作的特点,探寻这些特点对急诊临床决策提出的客观要求。进而研习有关临床决策方法的文献,掌握适合急诊临床需要的决策方法。(2)在2010年1月~12月历时1年的日常工作中,强化急诊医学临床决策方法的训练和运用。(3)对比2009年11月~12月(训练前组)和2010年11月~12月(训练后组)急诊抢救病例在决策方法上的差异。入选病历经APACHEII评分均≥15分、且最终有确定性诊断。

1.3急诊临床的特点和对策急诊科医师通过对急诊患者、急诊科的设施条件和技术能力、急诊工作的任务目标等因素的综合分析,在与门诊和病房工作的比较中,形成了对于急诊工作特点的下列认识:

1.3.1患者轻重混杂:多数患者认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伤病是最重、最急的”。如何根据伤、病的轻重缓急给予患者及时适当的治疗呢?首先需要“独特的急诊医学临床决策———优先分拣”[3]。先由分诊护士参照《急诊科分诊标准》进行分诊,再由急诊医师敏锐甄别、妥善处置———分拣决策的复杂性。

1.3.2急性病患者多:不少患者病情急迫,多数家属心情急躁。如何应对?“急诊三快”———快接诊、快诊断、快处置———临床决策要积极、快捷、果断。

全文阅读

三级医院评审工作(社会化服务、教学管理、科研管理)

本文作者:yezhaoyang 文秘站原创投稿

三级医院评审工作(社会化服务、教学管理、科研管理)

总结汇报材料

20__年11月14日——15日,省卫生厅医院等级评审专家组对我院进行了检查,现将检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 社会化服务

1. 应急救援中未组织演练,应急队员对预案了解欠佳,应急处理能力掌握水平尚有不足。

2. 卫生支农上与市卫生局联系不够,完成任务不多。

3. 帮扶指导工人有待进一步提升。

全文阅读

PDCA循环模式在急诊分诊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 探讨PDCA循环模式在急诊分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急诊就诊的1246例患者, 其中2013年1~7月就诊的患者623例为对照组, 采用常规分诊法进行分诊, 2013年8月~2014年1月就诊的患者623例为观察组, 按照PDCA循环模式进行分诊, 对两组的分诊正确率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分诊正确率分别为82.2%(512/623)和95.8%(597/623),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PDCA循环;急诊;分诊;质量

PDCA(plan do check action)循环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W.E.Deming提出的全面质量管理模式。PDCA循环是在管理活动中, 为提高质量和效益而进行的计划、实施、检查以及处理等的循环过程, 是临床上使用最为广泛的护理质量管理科学程序, 可有效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益[1, 2]。在各级医疗机构中, 急诊科是对危重患者实施抢救的重要部门, 患者随时可能发生病情恶化或者生命危险, 具有病种多、患者病情危重、变化快且并发症多和病死率高等特点。研究资料显示[3], 提高急诊分诊的准确率, 对于提高急诊科抢救的成功率和急诊护理质量, 降低护理风险和保证患者及医护人员的安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此, 本文研究了在急诊分诊中实施PDCA循环模式的临床效果, 现将相关情况总结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2014年1月间在本院急诊就诊的1246例患者。其中男786例, 女460例。所有患者中, 2013年1~7月就诊的患者623例为对照组, 采用常规分诊法进行分诊, 2013年8月~2014年1月就诊的患者623例为观察组, 按照PDCA循环模式进行分诊。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病程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①对照组患者, 实施常规的分诊方法, 患者到急诊科就诊后, 通过对其病史进行询问后作出初步诊断, 由分诊护士将其分诊至各相关科室。②观察组患者, 按照PDCA循环模式进行分诊,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 2. 1 计划阶段(P) 计划指的是工作或者实施前拟定的方案, 包括工作的具体目标、内容、方法和步骤。由科室内的相关成员, 组成PDCA循环管理小组, 对急诊分诊中可能引起分诊失误的因素进行仔细分析, 并结合本科室的工作特点以及患者的实际需求进行合理评估, 进而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计划, 通过制定考核目标对实施情况进行考核。组织全科室内的人员对所制定的计划以及考核目标的可行性进行讨论, 最终确定。实施中由管理小组成员进行监督。

1. 2. 2 实施阶段(D) 根据急诊分诊程序的步骤组织实施, 包括接诊、护理评估和分诊处理, 采用CarryWeed的SOAP公式进行分诊, 对于疼痛的患者以PQRST法进行分析, 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患者的资料搜集和评估工作。在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后, 尽快将其分诊至各相关科室, 期间应注意对危重患者需迅速送至抢救室, 在医生到达之前, 可酌情给予相应的急救处理。

全文阅读

急诊科患者滞留现象的研究及对策

急诊拥挤现象(emergency department crowding)指急诊患者的需求(即等待急诊临床决策,如分诊、候诊、留观、治疗、安置等)超过了急诊科的处理能力,已被列为急诊医学将来面临的五大问题之首[1]。老年患者、无家可归者及“非急诊”问题患者的增多曾被认为是造成急诊科拥挤现象的主要原因[2-3],但最新研究认为需要住院的患者在急诊科滞留时间过长,占用大量急诊医疗资源使出口受阻(access block),才是导致急诊科“拥挤”的主要原因[4-5]。目前在上海急诊拥挤现象日益突出,为了解造成急诊拥挤主要原因—急诊科患者滞留时间过长的现状,探讨其形成原因,提出解决方案。

1资料与方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是一所位于市中心的拥有核定床位数1600张的三级甲等大型综合性教学医院。2009年平均床位使用率105.24%,2009年一年急诊就诊人数267 479人次。急诊就诊者由分诊护士根据患者或其家属主诉分诊至各就诊科室。接诊医生为急诊科、内外妇儿等科室主治以上医生。急诊接诊医生无收治患者的权利,对具有住院指征的患者需联系相应科室住院总,由其决定是否收治入院。如果急诊接诊医生认为患者有收治入院指征而相应科室无床位则患者进入急诊留观室边治疗边等待床位。进入急诊留观室的患者的资料有专人记录在电子病历中以供查询统计。

本研究中,根据中国卫生部规定如在急诊停留时间超过48 h被认为滞留时间过长。2009年9月1日至2010年8月31日来瑞金医院急诊室就诊的患者,如果滞留时间过长即回顾性纳入本研究,其年龄性别及就诊科室不限。对这类患者,每天有固定的急诊科医师负责(1)有无住院指征(2)该收治哪个科室(3)不能住院的原因(4)如不能入院则制定进一步治疗方案。

2结果

2009年9月1日至2010年8月31日急诊就诊人数为267 761人次。其中261 280人(97.58%)经处理后离院,6481人(2.42%)留在急诊观察或进一步治疗。

6481位急诊留观患者中,3779人在急诊留观48 h后离开急诊,其中1918人收入病房,460人死亡,1401人好转出院或自动离院。2702人在急诊留观大于48 h,其中364人在等待一段时间后(3~29 d)最终收入院,247人在急诊死亡,2091人好转出院或自动离院。(见图1)

2702位滞留急诊时间大于48 h的患者中,男性1 397人, 女性1 305人,男女比为1.07∶1,年龄为11岁~104岁,年龄65.13±19.57岁。这些患者在急诊滞留时间为3~170 d,为(6.51±9.38)d(见图2)。这些患者主要是内科疾病患者2401位(88.86%),其次普外科患者207位(7.66%),神经外科59位(2.18%),泌尿外科32位(1.18%),骨科1位(0.03%),心胸外科1位(0.03%),妇科1位(0.03%)。

全文阅读

急诊医学本科教学分析

1急诊医学的临床特点

1.1发病急,变化快,时效性强无论是急性发病还是慢性病急性发作或意外伤害,均系突然发病。赢得时间和挽救生命是急诊医学的工作重点和难点。急诊工作者应在诊断处理过程中建立时效观念,用以判断与预测病程或病情的进展。

1.2疾病谱广,病情复杂急诊医学包括了各临床学科的急诊伤病,疾病谱非常广。这就要求急诊医师具有坚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广泛的多学科理论知识与临床经验,才能判断跨学科的疑难急症,力求避免误诊误治。

1.3特殊的临床实践规律临床医学的其他专业在诊治患者时原则上遵循采集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的程序进行。在急诊工作中,尤其在危重症的救治时不应有按部就班的程序,应采取“救命治病”的逆行思维模式。

1.4工作强度大,涉及关系复杂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所接触的患者及家属可能具有非常复杂的背景。因此,要求急诊医师要有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社会关系处理能力。

2急诊医学临床教学存在的问题

2.1师资严重缺乏

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从事急诊工作的师资队伍还非常年轻,人员缺乏,尤其是缺乏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高年资的急诊专业师资。他们必须在完成大量临床工作的同时来承担教学任务,无固定带教师资,导致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而且要不断适应不同教师的带教风格,影响了教学效果。

全文阅读

急诊医学临床决策培训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与研究者

急诊科固定的15名医师既是研究对象,也是研究者。其中,男10名,女5名;副主任医师4名,主治医师8名,初级医师3名;来急诊科工作以前从事其它临床专业3年~18年,到急诊科工作已1年~16年。研究分工:由科主任、病历质控员、教学干事共3人组成“研究小组”,负责研究方案的总体设计、日常督导、全科性研讨和汇总分析;4名二线医师负责本班组的组织实施。

1.2研究步骤与分组

(1)利用2009年10月~12月共3个月时间,组织急诊科医师反思、归纳急诊临床工作的特点,探寻这些特点对急诊临床决策提出的客观要求。进而研习有关临床决策方法的文献,掌握适合急诊临床需要的决策方法。

(2)在2010年1月~12月历时1年的日常工作中,强化急诊医学临床决策方法的训练和运用。

(3)对比2009年11月~12月(训练前组)和2010年11月~12月(训练后组)急诊抢救病例在决策方法上的差异。入选病历经APACHEII评分均≥15分、且最终有确定性诊断。

1.3急诊临床的特点和对策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