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急诊科护理工作计划

急诊科护理工作计划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7急诊科护理下半年工作计划

急诊部是一个特殊的部门,工作变化无常,做好工作计划是非常重要的,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搜集的2017急诊科护理下半年工作计划,欢迎阅读本文!

【2017急诊科护理下半年工作计划一】

急诊科护理在院领导及护理部的正确领导下,认真执行医院的年度工作安排,紧紧围绕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主题,为更好地适应急诊医学的发展需要和社会的需要,为进一步加强急诊护理工作的管理,特制定出本年度的工作计划。

一、要不断加强急诊护理站的建设,提高护理人员的应急能力

1、加深护理人员的急救意识和群体意识,定期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业务目标训练,培养急诊专业合格的护理人员。

2、不断建立、健全急诊科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人员卫生行政法律、法规的学习,增强人员的法律意识。

3、推进各项急诊工作标准化管理,以提高抢救成功率。

二、重点抓好三基训练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以提高人员的专业素质。

全文阅读

全面流程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实施与效果评价

【摘要】 目的:研究讨论在医院急诊护理管理中实施全面流程管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5年7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就诊的患者186例作为常规组,按照传统常规护理方式开展;再选择2015年8月-2016年8月于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就诊的患者186例作为研究组,实施全面流程管理。统计分析医院急诊科实施全面流程管理前后的工作效率及医师、护理人员、两组患者对急诊科护理工作的满意情况,并将统计分析的两组数据进行组间对比。结果:根据对比结果显示,实施全面流程管理前急诊科护理工作工作效率显著低于实施全面流程管理后的工作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急诊护理管理; 全面流程管理; 临床效果

doi:10.14033/ki.cfmr.2017.13.0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3-0071-02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implementing comprehensive process management in hospital emergency nursing management.Method:From July 2014 to July 2015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186 patients as control group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study,the nursing management of emergency departmen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raditional routine care was carried out;and then chose from August 2015 to August 2016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186 cases of patients as the study group during the period of this research,implementation of comprehensive process management in emergency nursing management in our hospital.Work efficiency,and the satisfaction of doctors,nurses and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by data statistical analysis.Result:Nursing work efficiency bef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mprehensive process managemen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mprehensive process management(P

【Key words】 Emergency nursing management; Comprehensive process management; Clinical effect

一般而言,t院的急诊科由于每天接诊的患者较多,并且接诊的患者通常病情不同,其次急诊科接诊的患者病情往往十分严重,加之急诊科接诊的时间不确定性,而此一系列因素导致了急诊科的工作量大并繁琐,因此急诊科的急诊护理往往存在着较大的问题[1]。急诊护理管理是对医院急诊科护理进行全面管理的一种模式,但是以往的急诊护理管理却不能够对急诊科的护理做到全面管理,存在极大的疏忽,十分不利于患者于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登记等,因此医院急诊科需要选择一种新的护理管理方式[2]。就此,本文对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期间实施全面流程管理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研究与分析,具体资料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文阅读

急诊实习护生带教体会

摘 要 目的:通过规范化的教学提高急诊科护生带教质量。方法:通过对急诊科实习的15名护生制订详细的带教计划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择优选派带教教师进行带教工作。结果:急诊科护生的急救知识及技能得到了加强带教教师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

关键词 急诊 护生 带教

急诊科是护生实习计划中必须轮转的重要科室在急诊科实习是培养护生应急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沟通能力的重要环节掌握急救技能是急诊科临床带教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毕业后从事临床护理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现将我院自5年7月~8年月带教急诊科实习中专护生15名的体会介绍如下。

选派优秀的带教教师

择优选拔:选择基础理论知识扎实操作技术熟练临床经验丰富沟通能力强在急诊科工作1年以上护生反映好大专以上学历的护师或主管护师担任带教工作。

明确带教教师职责:带教教师必须参加医院和科内的各种培训或学习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素质;对每一批轮转到急诊科的护生指定的带教教师轮流组织一次大讲课;对分派的护生要制订带教计划、带教措施、带教内容多给护生动手锻炼的机会。

对护生进行严格考核:实习结束护士长及带教教师要进行理论和操作考试并且客观、真实地填写护生实习手册对实习表现做出鉴定。

制定详细带教计划并逐步实施

全文阅读

全面流程管理在急诊科护理管理的效果

〔摘要〕目的分析并研究全面流程管理在急诊科室护理管理中实施的效果。方法选取实施急诊科室全面流程管理以来,参与并接受管理干预的患者和医护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共涉及护理人员30名,医师18名,患者140例,分析全面流程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急诊科室实施全面流程管理后,就诊、留观、离观等登记所需要的时间,患者的满意度及医护人员的满意度等和实施管理措施前相比大大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医院急诊科室进行全面流程管理能够更好地提升护理的质量,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全面流程管理;急诊护理;实施效果

医院急诊科室的患者较多,而且较为复杂,各种疾病的患者相对集中,患者在候诊的时候都表现得较为急切,所以急诊科室也是医院的纠纷高发地带[1]。急诊科室的管理因素相对较多,但急诊科室管理水平的高低对医疗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而且也关乎着医院的形象[2]。对于此,我国的各类医院都纷纷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以求得能够提高急诊科室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尽可能地缩短患者的候诊时间,以便于细化急诊科室的各个管理流程。本研究主要分析全面流程管理在急诊科室护理管理中的实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所涉及的研究对象,均来自我院急诊科室实施护理全面流程管理前后的相关患者、医师和护理人员,共有护理人员30名、医师18名、患者140例,所有人员均对本研究知晓,而且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愿意进行本次研究。1.2方法(1)对急诊区域进行科学的划分:首先确定急诊区域的各个功能区,并做好科学的划分和布置,以此来确保急诊科是各部门之间能够有效衔接,并做好急诊流程的连续性。将急诊部门划分为4个功能区,分别是以红色进行标记的第一功能区,将其设为急诊绿色通道,用其来对高危重症的患者进行抢救;以黄色作为标记的第二功能区,将其作为观察区域,主要对急重症患者进行救治;以蓝色为标记的第三功能区,适用于普通急诊患者;以灰色为标记的第四功能区,主要对慢性疾病患者进行收治[3]。对功能区进行详细的划分能够有效地缓解科室的拥堵混乱现象,可以更好地维持就诊的医疗秩序,保证医疗服务质量。(2)实施急诊分级制度:患者过多导致出现急诊不急的现象一直都是医院的一个常见问题,所以可以遵守“预检分诊、急重优先”的原则,将患者划分为高危型患者、危重症患者、急症患者和普通患者。然后对医院的护理人员进行整体的培训,要求分管护理人员担任急诊的首要责任人,并且必须具备临床经验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在患者急诊就医的时候,分诊护士需要对病情进行简单的评估,根据患者病情将其引导到不同的功能分区进行候诊[4],实行重症优先的原则,避免因为传统的先来后到原则导致患者重病不能得到及时救治。如果患者非急性发病,而且不是主诉较少的非急症患者,那么需要尽量将其候诊时间维持在4h以内;如果患者的体温在39℃以上,属于急症患者,需要在30min内安排患者治疗。(3)以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指导: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急诊信息管理流程,全面地对护理进行管理,有效推进医院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和现代化程度[5]。为了更好地提高门诊急诊的效率,需要建立急诊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以电子病历为主要核心,并具备对其进行查询和检索能力,能够有效地进行自动录入和信息的汇总,可以从根本上实现无纸化的治疗。出诊的医师需要打开电脑点击鼠标和键盘就能够输入患者的信息,独有的信息汇总功能还可根据输入的患者信息生成报表,并以快捷多样的检索方式,快速查询急诊预检登记处的信息。急诊信息管理系统做为给医护人员提供医疗操作和管理信息的主要手段,能够帮助医疗人员规范其诊疗流程和医疗文书,提高其工作效率。1.3观察指标观察分析干预前后患者急诊所需时间、留观登记所需时间以及离观登记所需时间。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我院急诊科室实施全面流程管理后,在就诊、留观、离观等登记所需要的时间,患者的满意度及医护人员的满意度等方面和管理措施实施前比较大大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全文阅读

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急诊护理的运用

急诊科的工作量是医院各科室中最大的,面对的患者层次复杂、病情多样,并且突发应急事件发生率较高[1]。急诊护理工作旨在提高急诊生存率,融洽医患关系,但是现今并没有一套成熟的急诊护理模式起到提高生存率以及缓和医患关系的作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是一种全面管理的科学模式[2],本研究引用此管理模式于急诊护理管理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院急诊科护理人员共有30名,性别均为女性,年龄18~34岁,平均年龄(26.72±5.28)岁。其中又分为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10名,护师12名,护士7名;大专学历及以上者22名,中专学历者8名。本院于2015年8月开始将PDCA循环模式应用到急诊护理管理当中,本次对照组对象从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PDCA循环模式应用前的急诊科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其中有男54例,女46例;年龄17~66岁,平均年龄(37.48±6.5)岁。而观察组对象则从PDCA循环模式应用后至2016年8月期间的急诊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其中有男56例,女44例;年龄16~65岁,平均年龄(36.24±5.8)岁。两组在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为传统护理模式,观察组为PDCA循环护理模式,本院急诊科PDCA循环护理管理内容如下[3]:1.2.1计划阶段:由副主任护师为组长,其他护理人员为组员成立PDCA循环管理小组,并细分为护理管理、安全、文件、技能、服务五个质控小组,对护理全过程进行考核。由组长组织对全员护理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护理效果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并制定护理考核评定标准、实行计划、培训计划等,全部护理人员即是护理工作的执行者又是护理工作的管理者。1.2.2执行阶段:邀请各科室护理组组长对PDCA循环管理小组成员进行相关理论操作培训,传授其管理经验,树立护理人员的安全理念和服务意识,并将制定的考核制度让人员熟记,按此标准进行操作。另外质控小组对护理各个方面进行监督管理,组长对全组人员的护理质量进行评定。由PDCA循环管理小组组长带领成员梳理一遍急诊护理流程,使原本盲目、混乱、被动的传护理过程转变为自我定位、分工明确、主动参与的新护理模式。1.2.3检查阶段:为了客观了解、评价计划执行阶段的效果,管理组长每月不定期组织单项质控小组对所负责的单项内容进行检查,遇到不符合要求者当即指出,并做出指导,并追踪整改效果。护士长每日对各岗位护理人员的岗位职责、操作技能、服务意识进行抽查,当场做出指导。每月管理小组对个人护理效果作出评价。1.2.4总结阶段:每月召开月度总结会议,护理人员针对上月出现的问题,以及下月实行计划作出个人陈述。会议上全体人员对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根据上个月经验总结,修改制定出下个月实行计划。

1.3观察指标。护理满意度采用本院自制调查问卷,满分为10分,分数越高表示越满意,10~9分为满意,6~8分为基本满意,5~0分为不满意。满意度=(满意+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满意度为96.0%,对照组满意度为76.0%,两组在满意度上比较差异明显,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全文阅读

急诊专科护士培训论文

1对象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某院急诊部依据功能区域划分为:①急诊病房:下设急诊内科、急诊神经内科、急诊外科三个病区;②急诊监护室;③急诊门诊:设预检分诊区、抢救区,留观输液室。某院急诊部共有护士82名,其中男性2名,年龄20~48岁,平均年龄26岁,其中科护士长1名,各功能区域分设5名副护士长,国家级急诊专科护士4名。

1.2培训对象培训对象为2010—2011年取得护士资格证书,经医院岗前培训合格分入急诊部的20名护士,男性1名,女性19名,年龄20~23岁,学历:大专7人,本科13人。传统组为2008—2009年新入科的17名护士,均为女性,年龄19~24岁,学历:大专8人,本科9人。两组护士在年龄、性别、学历及入院考试成绩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培训方法传统组采用传统的带教方法,即由高年资护士带教年轻护士。年轻护士熟悉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后,即给予相应班次工作。新培训模式组即采用对急诊专科护士建立科学的分区域、分阶段专业培训体系。根据工作年限及掌握专业技术能力要求,按急诊病区、急诊监护室、急诊门诊三个区域,分岗前护士培训、急诊病区护士培训、急诊监护室护士培训、急诊门诊护士培训四个阶段。护理部建立系统的专科培训、准入制度,科室成立培训小组,由科护士长任组长,其成员由副护士长、国家级急诊专科护士(科室每年选派1~2名护士参加国家级急诊专科护士培训)组成。采用集中授课和操作演示,保证培训统一规范。科室制定培训计划、目标,组织实施,对急诊护士进行系统化、有目标、有计划的岗前和在岗培训。特殊护理单元:急诊监护室、急诊门诊还需接受准入培训,经考试考核合格后方能独立上岗。考核中理论考试成绩80分以上,操作考试成绩90分以上及格,不及格者延迟3个月进入下一阶段的培训,离岗(病假、产假、哺乳假等)3个月以上者,需经科室对其从制度、工作流程及操作规范等方面考核合格后方可返回工作岗位。各阶段的培训、考试考核成绩记入本人护理技术档案。

1.3.1第一阶段:新职工的岗前培训。新职工上岗前由医院人力资源部和护理部对其进行集中岗前培训,经医院考试合格后进入急诊部。到急诊部后,先分至急诊内科、急诊神经内科、急诊外科病区。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由科室培训小组成员按照分工进行培训。要求知晓急诊各项核心制度,科室规章制度、各班职责、急诊患者入院出院流程、护理文书书写、急诊科的感染知识以及掌握基本技能操作。培养良好的医德,强调工作中的“慎独”精神。3个月后进行相关理论、操作考试,合格后方可在急诊病区独立值班。

1.3.2第二阶段:在急诊病区护士的培训。新上岗护士分别在急诊内科病房轮转一年、急诊神经内科病房、急诊外科病房各轮转半年,并通过科室的考试考核,熟练掌握病房常用仪器如:除颤仪、心电监护仪、输液泵的使用及维护保养知识,具备基本急救技能和一定的病情观察能力、常用药物知识。掌握急诊疾病护理知识,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做好急诊住院病人的健康宣教、出院指导,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及严谨的工作态度。

1.3.3第三阶段:在急诊监护室护士的培训。急诊护士经过在急诊病房2年的轮转,进入急诊监护室,首先进行3个月的岗前培训,根据医院监护室护士准入制度,制定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学习急诊监护室工作制度、岗位职责与流程,危重病人护理常规及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培训各种急救技术:心肺复苏术、心电除颤术、监护技术、呼吸机操作技术、血液灌流与滤过技术、各类管道的护理技术,医院感染的预防及控制流程,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流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与处置流程等,边培训边实践,完成相应的理论学习及操作实践训练,并且考核合格,并由科室对其综合能力评价合格,经护理部批准后进入急诊监护室独立值班。

1.3.4第四阶段:急诊专科护士培训。在急诊监护室工作1年后,经过1个月的岗前培训进入急诊门诊工作。根据医院急诊专科护士准入制度,制定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学习急诊门诊工作制度、岗位职责与流程,预检分诊流程、分诊技巧、洗胃技术,急诊绿色通道、急诊重点病种及常见急症的护理与急救配合,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流程,急诊患者心理特点及沟通技巧,突发传染病的隔离与处置等。在培训中,结合临床设置模拟病例现场演练,如:猝死、过敏性休克、小儿高热惊厥、群体伤、群体食物中毒等病例的急救流程,使护士更容易接受,也更注重实用性,使其进一步熟悉抢救流程,提高抢救技能。同时将理论性知识编成应知应会小册子,人手一册,方便随时学习。经过1个月的培训,经理论、操作考试考核合格,并由科室对其综合能力评价合格后,经护理部批准进入急诊门诊独立值班。

全文阅读

N2级护士实行急诊科轮转培训的方法与效果

【摘要】 目的:探讨N2级护士实行急诊科轮转培训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N2级护士分批在急诊科进行为期3个月的急救知识及技能培训。培训采取导师制,一对一跟班带教,并与集中授课相结合的培训方法。结果:34名轮训护士培训后急救意识、急救知识及技能显著提高,与培训前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N2级护士; 急诊科轮转; 培训

doi:10.14033/ki.cfmr.2016.35.08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5-0161-02

护士培训是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1],而分层级培训是护理工作自身发展规律的客观需要,目前笔者所在医院护士分层级培训尚处于探索阶段,为改进并完善培训方案,以提高护士岗位胜任力及病区护理质量,结合笔者所在医院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2015年1月笔者做了一份以基于岗位胜任力为基础的护士层级培训需求的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N2级护士(毕业4~6年的护士)应参加急诊科的轮转培训,以提高急救技术和应急能力,护理部也规定护士晋升护师之前必须完成3个月急诊科轮训,2015年4-12月参与轮训的护士有34名,笔者对这批护士进行了研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共分四个院区,2015年4-12月,全院在各院区急诊科轮训的N2护士共34名,年龄22~26岁,平均(24.68±2.41)岁;护龄3~5年;学历:中专7名,占20.6%;大专23名,占67.6%;本科4名,占11.8%;其中妇产科4名,儿科3名,大内科15名,大外科12名。

1.2 方法

全文阅读

PDCA循环模式在急诊分诊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 探讨PDCA循环模式在急诊分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急诊就诊的1246例患者, 其中2013年1~7月就诊的患者623例为对照组, 采用常规分诊法进行分诊, 2013年8月~2014年1月就诊的患者623例为观察组, 按照PDCA循环模式进行分诊, 对两组的分诊正确率进行比较。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的分诊正确率分别为82.2%(512/623)和95.8%(597/623),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PDCA循环;急诊;分诊;质量

PDCA(plan do check action)循环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W.E.Deming提出的全面质量管理模式。PDCA循环是在管理活动中, 为提高质量和效益而进行的计划、实施、检查以及处理等的循环过程, 是临床上使用最为广泛的护理质量管理科学程序, 可有效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益[1, 2]。在各级医疗机构中, 急诊科是对危重患者实施抢救的重要部门, 患者随时可能发生病情恶化或者生命危险, 具有病种多、患者病情危重、变化快且并发症多和病死率高等特点。研究资料显示[3], 提高急诊分诊的准确率, 对于提高急诊科抢救的成功率和急诊护理质量, 降低护理风险和保证患者及医护人员的安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此, 本文研究了在急诊分诊中实施PDCA循环模式的临床效果, 现将相关情况总结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2014年1月间在本院急诊就诊的1246例患者。其中男786例, 女460例。所有患者中, 2013年1~7月就诊的患者623例为对照组, 采用常规分诊法进行分诊, 2013年8月~2014年1月就诊的患者623例为观察组, 按照PDCA循环模式进行分诊。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病程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①对照组患者, 实施常规的分诊方法, 患者到急诊科就诊后, 通过对其病史进行询问后作出初步诊断, 由分诊护士将其分诊至各相关科室。②观察组患者, 按照PDCA循环模式进行分诊,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 2. 1 计划阶段(P) 计划指的是工作或者实施前拟定的方案, 包括工作的具体目标、内容、方法和步骤。由科室内的相关成员, 组成PDCA循环管理小组, 对急诊分诊中可能引起分诊失误的因素进行仔细分析, 并结合本科室的工作特点以及患者的实际需求进行合理评估, 进而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计划, 通过制定考核目标对实施情况进行考核。组织全科室内的人员对所制定的计划以及考核目标的可行性进行讨论, 最终确定。实施中由管理小组成员进行监督。

1. 2. 2 实施阶段(D) 根据急诊分诊程序的步骤组织实施, 包括接诊、护理评估和分诊处理, 采用CarryWeed的SOAP公式进行分诊, 对于疼痛的患者以PQRST法进行分析, 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患者的资料搜集和评估工作。在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后, 尽快将其分诊至各相关科室, 期间应注意对危重患者需迅速送至抢救室, 在医生到达之前, 可酌情给予相应的急救处理。

全文阅读

“医疗机构急诊科室工作计划”医院工作计划

年是我院‘二甲’评审后重要的一年,也是我院急诊科适应市场经济持续发展十分关键的一年。这一年我们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急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凝聚人心,以新思路、新观念、新举措增强急诊工作的生机与活力,加强急诊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巩固并壮大急诊队伍,使急诊医疗体系更加规范化,加快我院急诊发展。现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精神为指导,以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城市居民医保工作为目标,以维护健康,关爱生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科室宗旨,为把我科建设成为民众信赖、医院放心、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科室迈出坚实的步伐。

二、主要措施

1.医疗质量

要在巩固前两年急诊管理年活动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等级医院复审整改工作,围绕“质量、安全、服务、价格”,狠抓内涵建设。要进一步加强急诊急救专业队伍的设置,进行急诊医学知识的学习,了解急诊急救在当前社会的重要性,稳进急诊急救队伍。完善急诊、入院、手术“绿色通道”使急诊服务及时、安全、便捷、有效。完善24小时急诊服务目录、急诊工作流程、管理文件资料、对各支持系统服务的规范。协调临床各科对急诊工作的配合。对大批量病员有分类管理的程序。立足使急诊留观病人于24小时内诊断明确、病情稳定后安全入院。加强上级医师急救指导,加强三级会诊,加强与其他专科的协作配合,使急诊危重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提高到98%以上。

2.质量管理

很抓“三基三严”,加强病史询问及规范查体、大病历规范书写、抗生素合理使用等专项培训力度。认真执行首诊负责制、交接班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各级各类人员职责、依据病情优先获得诊疗程序。加强运行病历的考评,重点检查与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相关的内容,完善定期检查、考评、反馈、总结的质控制度,坚持一周一小查,一月一大查,对环节管理、凝难病历讨论、三级医师查房对病情变化的处理意见要重点监控,促进基础质量持续改进和提高。

全文阅读

项目管理在护士急救能力培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项目管理理论在急诊科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项目管理小组,将2家市级医院急诊科的60名低年资护士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运用项目管理流程调研试验组培训现状,分析成因,设定培训目标,针对性采取措施,并对实施进度和效果进行全程监控,以保证项目如期保质完成。结果运用项目管理模式的试验组,急救能力、临床护理能力、患者医师满意度都明显优于传统培训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科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培训中应用项目管理,可增强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提高了急诊科的整体工作能力。

〔关键词〕项目管理;急诊科;低年资护士;急救能力培训;监控

项目管理是一种计划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相结合的新兴学科,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计划管理办法[1]。项目管理要经过启动、计划、执行、控制和结束5个过程[2],运用项目管理知识和技术可以大大减少项目的盲目性,减少项目中种种失误带来的巨大损失。20世纪90年代,项目管理开始应用于医院管理领域[3],但目前尚数初级阶段的探索。系统、完善的项目管理(时间、成本、质量、风险、人力资源等)能保证团队准时、优质地完成工作,可以帮助医院处理需要跨领域解决的复杂问题,并实现更高的运营效率。急诊科是抢救危急重症患者的主要场所,收治的患者病情复杂多变,突发性强,不确定因素多。急诊科护士不仅要具备较强的专业操作技能,还必须具备敏捷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应急能力[4]。本研究将我院将急诊科低年资护士培训作为一个项目,以项目管理为导向,业务单元为支撑,成功实现了预期的培训目标。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某2家市级医院的急诊科低年资护士60名,年龄19~25岁,平均22.5岁;护龄0~3年,平均1.5年;文化程度:本科28名,大专32名,以文化程度为基准分层随机抽样组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有本科14名、大专16名。对照组采取传统的低年护士培训法,试验组采取项目管理引入后的培训方法。两组在年龄、护龄、学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培训现状调研

为掌握低年资护士的急救能力基础,项目组制定了急诊技能测评表,采用模型操作和临床实践的方法对60名护士进行了基础测评,测评内容涉及理论知识、专业操作、病情观察、护患沟通、健康教育、应急处置、院感防护、风险规避8个方面,并将他们的培训初始成绩进行记录和分析。分析结果发现以下现状:(1)低年资护士难以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相结合,尤其体现在病情观察方面;(2)教学计划中的专业标准操作流程和实际临床工作脱节,手卫生和标准流程未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体现;(3)教学计划的质量在教学执行中,对培训的课程时间、课件准备、教学质量、教学互动等没有监控,仅有阶段性的考试和出勤率统计的作为终末考核,导致教学管理未在过程中与时俱进;(4)教学计划中的教学方法枯燥无味,互动少,难以调动低年资护士的学习积极性。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