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机械职称论文

机械职称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与课程的对接问题的探讨

【摘要】本篇讨论中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对接的问题,文章从专业课程体系现状,课程对接的前提、如何实现对接等几个方面入手进行讨论,从而得出了课程对接的形式。

【关键词】课程对接;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育体系

经过这几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如何实现中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以下简称机制专业)的课程对接,已经成为制约中高职发展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高职院校机制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现状

1.文化基础课程存在脱节现象

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生源主要来自初中毕业生,文化课基础薄弱,虽然在中职教育中还要继续学习数学、语文、英语、计算机等文化基础课,但由于学习时间的有限,学生只有少量时间学习文化基础课,大部分时间还要安排专业课程的学习,因此中职的文化基础课程所学内容较浅、不够系统。相对于中等职业教育而言,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高级技能型人才,主要培养学生具有雄厚的文化基础,在文化基础课程方面只开设高等数学、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这三门课程深度和广度较大,尤其是高等数学和大学英语,这就导致中职学生在升入高职后由于文化基础课程薄弱,在高职学习这三门课程较为困难,所以中高职的文化基础课程存在脱节的现象。

2.专业理论课程重复造成浪费

中等职业教育机械制造专业主要开设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测量、机械基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钳工工艺、模具制造技术、铣工工艺、车工工艺、数控加工基础等专业理论课程,而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测量、机械基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课程也要开设,虽然这些课程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具备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但是这些课程所涉及的基础内容授课教师还要重复讲解,从而导致中高职专业理论课程的重复。

全文阅读

2016机械工程优秀个人简历范文

范文一

目前所在: 佛山 年龄: 28

户口所在: 茂名 国籍: 中国

婚姻状况: 未婚 民族: 汉族

培训认证: 未参加 身高: 171 cm

诚信徽章: 未申请 体重: 62 kg

人才测评: 未测评

我的特长:

全文阅读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机械工程类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

摘要:在高职机械工程类专业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中,建设一支适应与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双师型”队伍,是一件迫在眉睫重要的任务。我们在讨论“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基础之上,研究了当前形式下影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因素,并结合我院机械工程类专业实际情况,提出了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高职机械工程类专业 工学结合 双师型教师队伍 内涵 影响因素 途径方法

1 高职机械工程类专业“双师型”教师的内涵

我国于1995年在《国家教委关于开展建设示范型职业大学工作通知》{教职【1995】15号}中第一项提出“双师型”教师的概念,直到如今,“双师型”教师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但《通知》中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是这样要求的:“有一支专职结合,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队伍,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具有一定专业实践能力,其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的“双师型”教师。笔者以为:高职机械工种类专业的“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应从两个方面理解:

1.1 从教师队伍的整体来看

1.1.1 专兼型的:有专职教师又有兼职教师。

1.1.2 校企型的:有本校专职的教师,又有来自企业和社会的工程技术人员。

1.1.3 理论与实践型:有侧重于理论教学的教师,有侧重于专业技能教学的教师。

全文阅读

《三国志》军事义名词语义场研究

摘要:《三国志》军事词汇丰富,本文运用语义场理论对《三国志》军事义名词语义场中的成员进行分类描写与比较,以此来窥探《三国志》军事义名词的概貌。

关键词:《三国志》;军事义名词;语义场

本文对军事词的判定采用褚良才先生的说法,即“标记有关古代军事各个领域中的事物、现象、特征、关系和过程的词。”[1]并且,我们这里所研究的军事义名词,只针对其在该著作中的意义内容。

《三国志》中军事义名词数量很多,有人物有事物。经过整理,本文将运用周国光先生的语义场理论把其中的101个名词性词语放在一起,构成本文所研究的《三国志》军事义名词母语义场。母场又按照词语的义类划分为军事人物语义场和军事事物语义场两个子场,这些子场又按不同的标准划分为更小的场。

一、军事人物语义场

军事人物语义场可以分为军事人员语义场和军官语义场。

1、军事人员语义场

军事人员语义场又可以按感彩的不同分为直称语义场和婉称语义场。此外,直称语义场和婉称语义场又可以继续按感彩的不同各分为褒义称谓和贬义称谓。

全文阅读

职业学校《机械制图》课教学“血栓”症状疏通两法

[摘要] 本文介绍了突破职业学校《机械制图》课教学“血栓”现象的两种训练方法:实物形体认知法和投影生成练习法,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科学性和实效性,是《机械制图》课教学局部改革的成功探索,可供职业院校《机械制图》课广大教师参考。

[关键词] 机械制图课 通栓法 实物形体认知法 投影生成练习法

职业学校《机械制图》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读懂“图纸”这一工程技术语言。然而,由于职业学校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习能力较差,在《机械制图》课教学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时存在着严重的梗阻,即“空间想象能力极差,立体感难以建立”,这就造成了《机械制图》课教学的“血栓”症状,由此导致了《机械制图》课教学目标根本无法实现。因此,要想保证《机械制图》课教学的正常进行,就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血栓”症结加以疏通。笔者认为,如何让大多数学生建立起立体感和空间想象能力,是《机械制图》课教学“通栓”的要害所在。

分析表明,职业学校之所以存在《机械制图》课教学的“血栓”现象,除了相当一部分学生基础太差、厌学严重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智力智商、感知感受能力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鉴于此,《机械制图》课教学就要打破常规,采取针对性的方法进行强制“通栓”。实践证明,在实施《机械制图》课教学的同时,采用如下“通栓”方法较为有效。

通栓法之一 ――实物形体认知法

实物形体认知法,即通过特定的训练,使学生对各类实物形体有着充分的熟悉和认知,在头脑中建立起实物形体的空间立体概念,为学习《机械制图》知识奠定必要基础的一种方法。其理论依据是“陌生化”学习理论。“陌生化”理论认为,人在学习某种知识时,变漠然生疏的“陌生化”为“熟知化”,变司空见惯的“熟知化”为“陌生化”,这两种交互“变化”更容易强化学习,有利于知识获取和掌握,实物形体认知法就是基于该理论下解决《机械制图》课教学“血栓”现象的一种尝试。

实物形体认知法的具体应用需按着以下步骤进行:第一步,了解形体和典型零件。遵循基本几何体――组合体――典型零件的顺序,此步骤建议应用6课时的教学时间,要求达到的教学目的是,能够准确的称呼“柱、锥、台、球、环”等基本几何体的名称,分清组合体的组合类型,典型零件属于那类形体等。建议教学方法主要采取观察法、讨论法进行;第二步,熟悉形体和典型零件。在上一步骤“了解”的基础上,对形体和典型零件加深认识,通过摩画、拍照、制作等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训练方法搞清楚构成形体和典型零件的各个要素,明确各个要素的名称、相互关系等,从而达到使各类形体“入心、入脑”的效果。这一教学过程大约需要至少一周的教学时间。在实施此步骤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穿插搞一两次学生学习作品展览等活动,以进一步促发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实物形体认知法的学习训练,可以使基础较差、能力欠缺的职校生增加学习兴趣,提振学习信心,强化空间立体概念,为《机械制图》课的后续教学奠定强有力的关键性基础。

全文阅读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机械设计基础”是高职数控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常用机构与通用零件的分析、选用及设计能力。机械设备安装与维护的能力是学习后续课程和从事机械工程工作的必备基础。传统的教学属于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通常是先理论后实践,即先讲授理论知识,最后以带式运输机为载体进行课程设计,很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相分离。针对这一现状,北京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工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改革与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工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的涵义与特征

工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是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成一体的课程,它的核心特征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遵循技术、社会规范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学生通过对技术(或服务)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所进行的整体化感悟和反思,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特点,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在工学结合的课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即工作和学习是一体化的。

工学结合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改革与实践

1.以职业活动分析为基础,提炼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明确课程目标

学校组织调查小组,实地走访了全市多个工业园区的对口企业,涉及机床制造、汽车整车生产、汽车零部件制造、饮料生产、机械零部件生产、电梯制造等20多家制造类企业,了解数控技术专业人员岗位典型工作流程、工作任务及岗位要求。在调研过程中,召开了实践专家研讨会,听取了企业专家、技术能手、往届毕业生和实习生的意见及建议。确定数控技术专业人员的典型工作任务主要有:机械工程图绘制与识读、计算机绘图、使用普通机床加工零件、使用数控机床加工零件、零件质量检测、机械零件工艺规程制定、机械装配、机械设备维护维修、机械产品设计、企业经营管理等。其中机械产品设计、机械设备维护维修、机械装配等对应课程“机械设计基础”。根据各典型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及相关性,整合归纳专业行动领域,再进一步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

由此明确课程目标为:“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机械设计及创新能力,具有机械设备安装与维护的能力。同时掌握构件的受力分析与强度计算,常用机构与传动的应用、设计与计算,常用机械部件的拆装与维护,以及典型机械系统的使用与维护知识。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及机械类产品的设计、制造、检测和维护等奠定基础。”

2. 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设计学习情境,确定学习任务

全文阅读

新时期高职机电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探究

内容摘要:机电专业人才随着社会的需求,其培养技能要与时俱进,本文通过对当前知名企业调研,进行机电岗位能力和工作任务分析,确定专业核心技术,并具体设置机电专业所有教学课程的教学时数、教学秩序、考核方式、理实教学比例、考证安排等,为全程教学实施设计方案。

关键词:高职 机电专业 专业课程设置 人才培养

一.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现状

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目标,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必将越来越明显,因为它既是多项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又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机械工业的强势发展,农机装备制造业的特色突起,特别是区域矿山装备制造与工程机械制造的优势,汽车制造的后发优势,培养大批具有机电专门技能、善于解决难题、爱岗敬业的一线技术技能型、创新复合型人才势在必行。

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及专业主干课程

通过对当前企业进行调研,机电一体化技术方面主要职业岗位有:普通机床操作、数控机床操作、机电设备的装配和调试、机械生产设备维护维修、机械工艺设计、机电产品的销售及售后技术服务、机电生产车间运行与技术管理等。在岗人员要具有动手能力强,操作水平高。下面对典型岗位分析并通过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

普通机床操作工、数控机床操作工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名称(行动领域)有机械零件图识读与绘制、机械零件的普通机床加工、机械零件的数控加工、产品质量检测;机械工艺设计员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名称(行动领域)有机械零件选型与设计、典型零件的工艺编制、工艺卡片识读;机电设备的装配和调试工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名称(行动领域)有配电线路、电器选型、机电设备配电线路、电器安装调试、设备控制电器选型、设备电气安装调试、设备液压系统的安装调试、设备气动系统安装调试、设备机械装配调试、PLC程序的编制与调试、自动生产线调试、机电设备安装和验收;生产设备维护维修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名称(行动领域)有设备液压系统维修、设备气动系统维修、设备电气维修、设备机械维修、生产线部件运行与维护、生产线部件故障诊断与排除、PLC电气控制系统的运行与维护;机电产品的销售及售后技术服务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名称(行动领域)有机电设备售后服务;机电生产车间运行与技术管理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名称(行动领域)有安全运行管理、配件管理。以上相应的学习领域(主干课程)有机械制图与CAD、机械设计基础、零件的工艺设计与实施、普通机床的零件加工、数控编程与加工、电气控制系统安装与调试、液压/气压传动技术与应用、机电设备装配与维修、可编程控制器应用、自动线的安装与调试。

为了满足企业人才的需求,机电人才培养方案中,技术落后课程要削减,新型技术课程要添加,有些课程要合并,同样的课程,教学内容也要调整、增减、整合。主干课程的确立明确了专业培养目标,但教学方案的具体实施还需序化、系统化。围绕这些主干课程进行扩展、还需先开设专业基础课,后续专业拓展课,有些课程应配有相应的实训。

全文阅读

技工―技师系列等级制论述

一、工程技术人员阶梯状人才结构系统的概述

一定的人才结构系统由一定时期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社会条件所决定,并受社会传统的影响。半个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先是机械化和电气化迅速发展,接着微型计算机、数控技术和互联网普及,社会生产又进一步向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发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一些国家通行美国的人才层次划分办法,将工程领域人员划分为工程师、技术员、技术工人、半技术工人、非技术工人五个档次。从我国情况来看,则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工程师、助理工程师、技术员、技术工人(含熟练工)、普通工七档。而在实际应用中,按照工程技术人员的职能可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技术操作工人,二是工艺技术人员,三是从事产品设计和开发的专业技术人员。

在职能层次的划分中,各层次人员是互相联系的:其中工艺技术人员是产品设计开发人员和技术操作工人之间的中间层次,属过渡性工作的人员,在技术业务上工艺技术人员充当产品设计和开发人员与技术操作工人之间联系人。在技术业务上,工艺技术人员的核心业务是工艺设计,两翼则与上下层次之间有相同或相通之处,其中工装设计与产品设计开发同属设备设计,有共同之处,现场工艺服务与技术操作同属应用技能,有相通之处。这样,工艺技术人员与上层或下层人员之间才能有一定的共同语言,当好联系人,同时做好对上、下层的工艺服务工作。

在三个层次中,专业技术人员侧重产品设计,但必须了解工艺,否则设计出产品难以制造;工艺技术人员侧重工艺设计,但必须了解设备和技术工人操作,否则设计出的工艺将难以实施;而技术操作工人侧重操作,若不了解设备和工艺也无法进行操作。因此,各层次人员的素质上具有主辅结合的综合性。阶梯状人才结构系统中,各系列人员在纵向上具有从低到高的等级,在等级范围上具有交叉性,即下一系列人员的高等级和上一系列人员的中等级横向处于同一级水平线上,技术业务水平相当,无地位高低之分。这样有利于各个层次的人员在自身特性及延伸的前提下,发挥个人特长,通过实际工作钻研和各种途径、方式进修,由初级向高级延伸发展;也可以逐步缩小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提高各层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促进员工素质的全面发展,纠正“重设计、轻工艺、鄙薄操作技术”的不良倾向。

三个层次人员的分布呈三角形:最上层是产品设计和开发人员,人数最少;中间层是工艺技术人员和技师,人数稍多;下层是广大技术工人,人数最多,是产品制造的基础,离开技术工人和技师的话,不但产品造不出来,质量也不能保证,制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产品更难以实现。我国很多产品因竞争力弱,为保证优质品出口,只能把一般品及等外品销在国内。而先进的技术是买不来的,以上海电站汽轮机制造为例,从德国西门子引进的技术,只能生产30万千瓦以下机组,60万机组要合资合作生产。现在能生产120万千瓦机组,其汽轮机制造关键技术的解决,是靠几个大学毕业不久的年轻技术人员,带领技术工人和技师共同研究,经过上百次工艺试验而攻克的。没有技术创新,没有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技术再先进的产品,如超超临界的超大型发电机组,也是造不出来的。因此,为了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为了能以优良产品供应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满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我们必须在战略上重视技工―技师培训和工艺技术教育,重视青年工艺技术人员的教育培养,不断提高技术工人、技师和工艺人员的素养,以适应走向现代化的需要。

我们必须有战略眼光,将产品设计和开发所需要的高新技术人才,和产品制造所需要的技工、技师的技能型人才和工艺人才,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要重视技工、技师和工艺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促进这类人员成长。在培养大批技术工人和技师上,我们需要拓展阶梯式人才结构系统,完善技工―技师的技能型人才系列等级制度,大力加强对技工和技师的培训和技术教育。

二、机械工程认识论基础

工程是自然科学的应用学科,包括物理工程、化学工程、生物化学工程、信息工程四大类,其中物理工程又分为机械工程、电气工程、核工程等。工程属自然科学,其研究对象是没有生命的物、物体、物质、物质生产、各类工程等,研究的是物的理,物质的化合和化分等,化合化分中物质有活动,是自然的,没有思想支配的,与人们的社会活动完全是两回事。既然提到物的理,理是什么?理有两种含义:一是条理,二是道理。将小道理、中道理和大道理组合在一起,就升华为某项理论。

全文阅读

机械加工专业实训教师队伍建设

一、机械加工类专业师资队伍现状

1.教师引进重学历轻能力

随着学历教育的深入与扩大,职业学校对机械加工类专业教师的学历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引进这一专业教师的考察过程非常简单,甚至为了扩大招生,补充师资,不需要实践经验,一纸学历就可以引入,完全不考虑其是否具备作为机械加工类专业的教师的基本素质与能力。这就导致专业教师中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为数极少,很难胜任专业课的教学,并在学生的毕业实践环节给予有意义的指导。

2.教师的培养重理论轻实践

职业学校的机械加工类教师大部分直接来自高校毕业生,在任教之前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缺乏作为一个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教育技能。因此对机械加工类专业教师的培养应注重提高其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和工程实践经验,才能担此教育重任。然而,目前没有相关政策引导教师必须参加实训,机械实践能力的培养被不同程度的忽视,优良的传统已被丢弃。

3.教师评聘重科研轻教学

目前中职教师的职称评定虽然是以教学与科研两部分来决定,但是对教学的要求非常简单,工龄教龄、发表文章等对于想要评职称的教师来说并不是难事,即使有教学上的差异,只要多承担项目也可以评聘,因此,很多机械加工类专业教师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写文章上,对实际的教学没有任何的促进。

二、中职机械加工类专业实训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全文阅读

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机械专业英语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探析

摘要:通过对高职机械专业英语实践教学考核体系的调研,确立了考核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即:考核项目的职业化、考核项目的层次化、考核内容的课程化、考核评定的适度宽松化、考核形式的开放化、考核主体的多元化、考核方式的匹配化和多维度化。归纳整理了高职机械专业英语实践教学考核体系构成的基本要素――高职机械专业英语课程、实践教学的课型、考核项目、多重考核主体、多种考核方式以及固定的评定标准。探索了建立高职机械专业英语实践教学的考核模式。

关键词:高职机械专业英语;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指导思想;基本要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5)04-0337-03

1引言

机械工程系各专业一直是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重点学科,多年来植根于机械装备制造业,为湖南的工业化培养了大量人才。近年来,机械系在不断探索和深入教学改革,以期为社会培养适合湖南机械行业不断发展壮大现状的实用型的当班人才。机械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也随之展开教学改革。随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规模的不断扩大,开展了将实践教学模式应用于机械专业英语教学中的教学改革。这种教学形式的效果如何,要用考试来检验,构建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机械专业英语的考试评价体系为检验教学效果提供执行依据和制度保障。为了适应工学结合下的机械专业英语整体教学模式的变革,考试评价体系的构建应从培养适应国内国际机械工程行业发展现状的当班人目标出发,聚焦“实用性”,贴近机械专业英语实践教学过程,紧跟受教育者的步骤,按部就班,有的放矢。

2机械专业英语课程考核改革的指导思想

在机械专业英语实践教学体系中,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能力目标决定了实践教学考核的内容与方式。考核内容总体按照机械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要求,不偏离教学,对基本知识、应用能力和英语素质进行分解提炼,确定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最后核定考核方法。考核的结果为实践教学提供方向。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