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机械工程专业

机械工程专业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工程机械专业教学革新

一、构建符合职业能力发展的工程机械专业现代课程体系

(一)构建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能实现“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工程机械专业教师团队对工程机械职业考试标准和香港职业训练局职业能力标准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典型跨国企业VOLVO建筑设备、小松、美国卡特匹勒公司的培训体系,对工程机械职业领域典型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进行了调查,对工程机械维护、检测、图诊断、修理及专项技术服务等工作过程任务进行了分析。校企合作多方共同制定“工程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招生到就业及再培训提高企业全过程参与。建立有利于“校企合作,2+1小型订单式”人才培养、面向工程机械维修生产任务、具有“基本、综合、特色”的技能教育平台,能实现“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在平台培养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企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实现顶岗实习预就业“2+1小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能够胜任企业工程机械维护、检测、诊断、修理、营销及机械化施工等工作任务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迁移能力、满足企业特色需求的工程机械维修高技能专门人才。工程机械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流程如图2所示。课程体系包括国家规定的文化素质教育课和专业课两大类,面向工程机械维修生产任务,实现毕业证和高级维修职业资格证的双证融通,满足工程机械维修相关技术领域的职业岗位要求,形成“行业工作任务课程模块为平台,订单企业特色需求为方向,双证融通,校企三阶段工学交替”的特色。

(二)建立对接职业资格证书的课程结构课程体系按照职业能力发展的逻辑关系组合为基本技能平台课程、综合技能平台课程和特色技能平台课程,将职业能力(专业能力、关键能力)同时也是工程机械维修职业资格证书的技能和知识要求嵌入课程内容。课程的安排顺应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进程,实现了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融通。各平台课程内容界定如下:基本技能平台课程“基本技能”指学生学习工程机械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接受基本技能训练,掌握工程机械结构、原理和维护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达到工程机械维修中级工的水平,并取得工程机械维修中级工证书。综合技能平台课程“综合技能”指在基本技能平台课程基础上,培养学生具有工程机械技术综合应用、维修诊断能力、机械化施工管理能力,达到工程机械维修高级工的水平,部分学生取得工程机械维修高级工证书。特色技能平台课程“特色技能”是指经过“基本技能”和“综合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后,根据“2+1小型订单式”培养方向,学生接受2~3项校企合作品牌企业特有专项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对接就业岗位。学生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形成是一条平台化、进阶式的路线。各平台课程模块围绕“基本、综合、特色”的各平台专业核心技能进行设置,学生经过大学期间的学习和训练,具备“零距离”就业的职业能力。

二、专业教学内容改革

(一)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充分体现教学内容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发性为了工程机械专业课程更加符合工程机械维修企业及公路机械化施工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发性,坚持与企业进行紧密合作,制定融入了合作企业产品技术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资源库,实施三阶段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实践;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开发和课程实训环节的教学实施等方面得到了行业企业的大力支持。特别是挂牌的校外实训基地和签订订单人才培养的用人单位每年都派出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参与课程教学过程,对课程的建设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得专业课程得以不断完善和优化。

(二)按“工学结合,理实一体;案例导入,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切实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工程机械专业课程体系中依据岗位任务和能力的分析,参照课程与工作任务的关系将专业课程分为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任务导向课程、项目导向课程、拓展性学科课程四类。参照行业职业标准和职业能力模块库,通过分析典型的工作任务,设计学习情境,构建仿真与真实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职业氛围中通过完成典型的工作任务来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通过分析工程机械行业企业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工作环境、工作评价,按照教学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和教学过程评价,使学生能够获得未来发展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以专业课“工程机械液压系统诊断与检修”(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为例,课程构建与设计流程框图如图3所示。

(三)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与实施课程内容的改革包含内容的选择和序化两个基本要素。专业教学团队对企业工作岗位的知识、能力及素质方面的要求进行深入研究,加深对职业标准和行业最新发展信息的了解;结合高职学生特点及认知规律,对原课程体系学习领域中内容进行了“解构分析和重构整合”以确定课程学习任务;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参照专业领域职业岗位任职要求选取课程教学内容,制定了专业课程教学标准;参照企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设置学习情境和教学单元;依据课程设计、课程标准制定的学习目标,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构建课程内容。课程以学习情境(项目任务)为单元进行学习。每个学习情境打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限,借助虚拟教学软件、仿真教学台架,实行一体化教学。同时根据认知规律,课程教学情境的选取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单项技能训练到综合技能训练。

三、专业教学改革的保证措施

全文阅读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

蒙石

三年以上工作经验 |男| 27岁(1988年6月4日)

居住地:浙江

电 话:146********(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 2年 ]

公 司:XXX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行 业:医疗设备/器械

全文阅读

机械工程专业工程师培养方式研究

本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采用“3+1”培养模式,在校内学习3年,在企业学习1年。“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主要是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中加大了实践教学环节比重,使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衔接合理,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更好地体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重视对学生工程观念的培养,利用背靠武钢的有利条件,将冶金设备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结合对象。强化与国内钢铁企业及机械企业的合作培养,实行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制”,突出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培养未来企业界领军人物和未来工程领域设计师奠定坚实基础。培养方案以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以理论教学和工程实践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

制定合适的理论教学计划

课程体系划分为公共基础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基础教育和工程专业教育4个模块。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特点,新增了两门企业学习阶段理论课程,包括工程项目管理、机械工程相关标准等。聘请企业高级工程师作为本专业的双聘教师,企业学习阶段理论课程共计2学分。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学习计1学分,以国内某大型钢铁企业典型冶金机械装备实际设计、制造、生产、测试、运行和维护中的项目管理为教学案例。机械工程标准概论课程学习计1学分,以国内某重型设备公司实际设计制造工艺及设备为背景,系统学习机械工程相关标准,包括设计标准、制造标准、检测标准以及相关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等。

实践教学凸显工程特色

实践环节包括实习实训、实验、设计论文、科技创新和素质拓展等。培养体系注重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将工程实践和创新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根据本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要求和知识结构、能力培养需要,构建“三个层次,五种形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内容的3个层次如表1所示。实践教学以机械工程技术为基础,以机械系统工程理论为核心,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手段,强化实践性环节教学。为培养学生具备机械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设置了如表2所示的5种形式实践教学模块及其内容。在实践教学中,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要求,特别是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构建了设施先进的实验平台,丰富了具有冶金特色的实践教学项目,系统化了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培养的综合课程设计内容。

(一)设施先进的实验平台

已建成机械实验教学国家示范中心、机械传动与制造工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为加强“卓越工程师”培养,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重视现有资源的调整和优化,经过深入、细致的调研,对各类实验资源不断进行优化、改造,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开发研制了一批实用性强的实验设备,如轧机力能参数测试设备、起重机主梁疲劳试验装置以及基于组态技术的远程监测系统等。同时,建设了集实验、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实验平台,优化资源,节约成本,改善实验条件,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创造有利条件。

(二)高水平的实验教学项目

全文阅读

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程的研讨

一、现有课程体系现状分析

1.课程结构不合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需要在包括课程设置在内的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充分体现。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应以应用型课程为主,实践环节必须在教学内容中占足够的比重。查阅部分培养单位机械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就可以发现,现有课程结构过于追求基础理论,如“现代机械设计理论与方法”、“现代控制理论”、“有限元法”等基础性课程的比重较大,应用型课程明显偏少,许多培养单位都以“企业实践”“、工程实践”等模糊化课程作为实践性必修课,在实际授课中,这些课程往往形同虚设,很少真正开课。与此同时,现有课程体系往往追求面面俱到,特点不明显,内容重叠,针对性不足,难以适应学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需要,严重背离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

2.课程内容陈旧。近年来,国内外机械工业进展迅猛,各种新技术、新产品在企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新技术理应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有所体现。然而,综观现有机械类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课程教材却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比如“,先进制造技术”课程应介绍国内外在制造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技术,但纵览目前国内各种版本的教材发现,其内容与10年以前的教材相似度超过90%以上,要么是早期教材的重新编排,要么是不加修改的直接再版。部分教材虽对一些新技术有所提及,但大多是一笔带过,缺乏系统的介绍。这种情况在“机电液控制技术”“、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等许多课程中都十分普遍。在现有课程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明显滞后于科技进步的步伐。

3.教学方法单一。目前,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大多沿用传统的课堂授课。在这种授课形式下,老师是课堂的主人,主动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老师所授知识学生往往听不进去,而学生需要的知识老师讲不出来,从而大大削弱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课程体系设置基本原则

机械类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的设置需兼顾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着眼于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了突出专业学位教育的特色,在设置课程体系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1.通用性与针对性结合。无论是学术型还是专业型机械类研究生,在专业基础理论方面具有通用性,在基本技能方面也有共同的基本要求。因此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如“数值分析”、“矩阵理论”等具有基础性、通用性的课程应优先考虑。同时,应针对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开设“机器工况检测与故障诊断”等针对性课程。

2.理论性与应用性并重。应打破传统研究生教育以学科为主的设计思想,逐步建立以职业职责和技术技能分析为依据的课程设计思想,面向社会需要,侧重应用性,强化专业技能培养,同时也不能忽视专业基础理论的传授,坚持应用性与理论性并重的原则。

全文阅读

工程教育机械类专业课程实践研究

长沙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培养及其现状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的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能满足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本科教育工作。但是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发现,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1)仍采用“课内实验”“课程设计”或“实习教学”的传统模式,实践教学的内容大都是重复或罗列以往的教学内容和理论知识,没有系统地把工程、科研项目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工程背景不强、综合训练程度不够;(2)教学方法上基本上仍旧是教师指定,学生跟从的“被动参与学习”模式;(3)成绩考核主要采用平时成绩40%+实践报告成绩60%的单一计分方式。上述不足会导致学生对机械类专业知识理解不透彻,实践动手能力偏差,学习重结果轻过程。为弥补上述不足,学院专门制定了相关政策、办法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育教改研究。在此背景下,本文以“机电控制技术实习”教学实践为改革突破口,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强化机械类专业实践课程的工程应用能力进行探索。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对机械类专业的培养要求

机械工程本科专业认证在于从整体上评价学生的质量和毕业生的状况。学校成功地达到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否,应检验其毕业生能否具有以下知识和能力[2]:(1)知识要求:掌握机械工程、机械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必要的工程基础知识。(2)能力要求:具有数学、自然科学和机械工程科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具有制订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具有制图、计算、测试、调研、查阅文献和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3)工程要求:具有设计机械系统、部件和过程的能力;具有对于机械工程问题进行系统表达、建立模型、分析求解和论证的能力;具有在机械工程实践中初步掌握并使用各种技术、技能和现代化工程工具的能力。(4)特别要求:知识面宽广,并具有应对现代社会问题的知识,进而足以认识机械工程对于世界和社会影响的能力。从上述要求可看出,在教学过程中,知识不能仅仅以定型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更大程度上需要学生自己在解决问题中去有所“发现”,但其存在“短时间内难有所获”的局限性。要形成对知识的理解,使探究所得知识与其他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必须有内化的过程中,即接受学习的意义建构过程。可见,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实践环节教学过程中,要适度平衡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中接受和探究成分的相互渗透,针对不同的课程知识及技能要点,引导学生将探究的方式与其他方式结合起来,以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笔者在执教“机电控制技术实习”过程中,采用了如下图1所示的以“项目驱动”为导向的探究式-接受式复合教学法,将教学工作的三大核心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考核方法设计成一个具有自适应能力的反馈闭环系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教学内容

本方案教学内容的核心是建立合适的“项目库”。其评价指标包括项目内容的丰富性、工程背景的浓厚性、理论与实践结合训练的综合性、以及《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的达标度。“项目库建设”的主体既可以是授课组老师,也可以是学生自己;项目的设计方法是先解析课程的知识及技能要求,再设计一系列包含要素尽可能多的系统性项目群,使学生在探究项目的过程中真正强化其机电控制技术的工程应用能力。项目区分常规性和创新性的目的在于建立能力分层和激励机制,引导学生进行良性竞争,创新性项目竞标主要比较学生申报书中的技术文献综述深度,以及技术方案的优劣。

2教学方式

全文阅读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导论课程改革探索

摘 要: 为使应用型本科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尽快转换角色,适应大学的职业学习生活,文章论述了专业导论课程设置的重要性,规划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导论的课程体系内容,讨论了课程的教学组织和实施方法。

关键词: 专业导论课 机械电子工程 教学改革

一、背景分析

大学是美好的,特别是对于刚刚经历过残酷高考竞争而迈入大学校门的高中学子,经过十多年的苦读和应试教育,进入大学感到了放松,突然学业上轻松许多,无具体的升学目标。但是大学并不是人生的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是我们职业生涯学习的起步阶段。每一个新入学的大学生都必须很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尽快完成自己的角色转换,开始新的学习征程。

高中阶段学生基本都是在家长的监护下成长,不用担心生活上的问题,学习上也是家长或老师规划好,不用自己操心,而在大学要独立完成生活和学习的规划,很多学生比较茫然。大一新生入校后,学校的现实与学生的理想总会有些差距,导致学生情绪失落。

大学一年级的新生从紧张的高考中走过来,普遍有“解放”的感觉,这种感觉极易导致上进心的松懈和学习意识的淡漠,不少学生在几年的大学生涯中学习目标不明确,“60分万岁”,整天沉迷于虚拟的游戏和网络聊天中,抑或花前月下、卿卿我我,最后降级退学,甚至个别同学直到临近毕业时才幡然悔悟,但悔之晚矣。

初入大学校门,许多新生对自己学习的专业了解甚少,更谈不上喜欢与不喜欢,高中填报志愿的时候,可能大多数都是参考家长或教师的意见。大部分学生对自己将要学习的专业及今后所要从事的工作岗位知之甚少,甚至是一无所知。只有少部分新生对自己的专业做过一些调查研究,学生缺乏对专业和课程的了解,不知道学习什么、如何学习、学了有什么用。他们对大学的生活和学习既充满了好奇又感到迷茫,对所学专业缺乏认识,造成学习的盲目和专业思想的不稳定。此时,学生初入校门的那种新鲜、好奇、兴奋,往往会被无聊、郁闷和迷茫所取代。

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沈阳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面向新生增设了机电工程专业导论课程,取代了原先由辅导员和系领导主办的入学教育讲座,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系统地认识和学习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概述知识。

全文阅读

工业设计专业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研究

摘要:针对工业设计专业机械基础课程现有教学模式的不足,本文提出课程改革,并分别阐述了改革目标、思路、内容与实现方式。结合实践表明,该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工业设计;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083-02

我校机械学院的工业设计专业,是顺应了浙江省经济发展的需求而逐渐完善建立的。这个专业的生源普遍有艺术绘画的修养,但是学生普遍数理课程的基础相对薄弱。考虑到专业需求的特殊性,有必要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方式以区别其他机械专业,推进符合浙江省经济发展需求的高教改革。

一、工业设计专业机械基础课程现状

我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机械基础课程”安排在大一下学期,目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1.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普遍理科基础较差,畏惧数理化教学内容。在上“机械基础课程”前期没有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的课程基础做铺垫,没有基本的机械概念。

2.该课程仅安排了32学时,教学内容囊括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两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同时课程没有安排同程的实验教学环节。

全文阅读

中职机械加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

摘 要:槭视κ谐⌒枨蟮谋浠,中职学校迫切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课程体系改革,文章以中职机械加工专业为例,分析了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具体的开发实施步骤,并对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及课程开发保障体系进行了分析。

一、现状

当前,我国的教育模式还处于传统的知识性教学模式阶段,但是对于中高级职业学校来说,单纯依靠知识性教学模式进行人才培训的方法已经不适合现代企业的需求。就我国中级职业教育培养任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也是为了满足现代用人企业的需求。因此,中职学校的课程体系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同时更应该体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实现与工厂生产过程的对接,提高中职学生的就业能力,使其在毕业后发挥就业优势,使中职毕业生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二、机械加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1.促使教师建立教学目标

我国大多数中职学校在机械加工专业的教育中没有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这就导致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时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机械加工人才。对于中职机械加工专业来说,其教育目标应该是为企业培养高技术创新人才以及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人才,满足企业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机械加工专业教师要在教学中明确目标,注重学生实践技能及专业素质的培养,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实现专业实践应用课程的有效教学。

2.促进实践教学

在传统的机械加工教学过程中,主要的教学方式就是单向传道式教学,只注重理论的传授,没有足够的实践操作环节。机械加工专业的操作性较强,理论虽然很重要,但是缺少实践活动,也只是纸上谈兵。这就要求专业课程要兼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只有理论的灌输而没有实践活动,也不能真正理解机械加工知识,对知识理解上的困境就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也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满足用人企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

全文阅读

纺织特色的机械工程专业的建构

一、具有纺织机械特色的机械类课程设置

1.专业认知学习阶段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开设的“机械专业导论”为所有机械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32学时)。该课程保证有8学时的关于纺织机械的授课内容,重点介绍纺织机械行业的情况、纺织机械的分类、纺织机械的主要设备,使学生对纺织机械有初步的感性认识。

2.专业基础课学习阶段纺织机械门类繁多、性能各异,有纺纱机械、织造机械、化纤机械、针织机械、非织造机械、染整机械、服装机械、纺织器材与仪器8大类,分别对应8个纺织机械子行业,仅纺织机械的主流机型就超过200种。这些门类繁多的纺织机械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机械结构、光机电控制系统及工程材料。因此,在通用机械类课程教学中,以纺织机械为载体,将纺织机械的案例融入到如“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微机原理及应用”“测试技术”“液压气动技术”等相关课程中,尽可能以纺织机械为案例进行授课。

3.专业课学习阶段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校来说,学生有一定的选课自由,但由于专业课的学时有限,因此,纺织机械类选修课不宜开设太多,以免因选课人数太少而导致课程设置流产。我校(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设有4个专业方向: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幕墙工程与机械。在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方向开设3门纺织机械类课程:(1)“纺织机械概论”,64学时,基于大纺织范畴,涉及纺纱机械、织造机械、针织机械、化纤机械、染整机械、非织造机械等内容,使学生了解纺织机械的工作原理、基本构成。(2)“纺织机械设计(1)”,48学时,使学生掌握纺纱机械、织造机械、针织机械的共性关键机构及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方法。(3)“纺织机械设计(2)”,48学时,使学生掌握化纤机械、染整机械、非织造机械的共性关键机构及系统的设计原理和方法。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方向的选修课设置如表1所示。要求学生至少选修12学分。选课组合方案如下:(1)偏“通用机械”的选课方案:纺织机械概论、现代设计方法、机械优化设计、机械动力学基础、机械噪声控制。(2)偏“纺织机械”的选课方案:纺织机械概论、现代设计方法、纺织机械设计(1)、纺织机械设计(2)。(3)“通用机械+经典纺织机械”的选课方案:纺织机械概论、现代设计方法、纺织机械设计(1)、机械优化设计、机械动力学基础(或机械噪声控制)。(4)“通用机械+新型纺织机械”的选课方案:纺织机械概论、现代设计方法、纺织机械设计(2)、机械优化设计、机械动力学基础(或机械噪声控制)。

4.实践教学在机械类实验教学、工程实践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中,以纺织机械为载体,设计相关题目或课题;在专业实习(实验)阶段,确保有4个学时的参观实习,要求撰写参观实习报告。

二、编写适应新形势的纺织机械类教材

(1)首次出版“十二五”省部级规划教材《纺织机械概论》(陈革、杨建成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该教材基于“大纺织”的概念,介绍纺织机械的分类,分析纺纱机械、织造机械、针织机械、化纤机械、染整机械、非织造机械的基本工艺原理、核心技术、关键设备、产品分类等;还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纺织机械制造业的现状、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各类纺织机械上的应用情况及现代纺织机械设计的发展趋势。

(2)出版“十二五”省部级规划教材《织造机械》(陈革主编,中国纺织出版社),获2011年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优秀教材奖、2012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全文阅读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知识集成研究

摘要:以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建设为契机,借鉴管理科学中知识集成的思想,将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培养中的教师和学生看成学习型组织中的成员,提出专业知识集成的设想,研究专业知识集成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效应,借此探索我国高等工科教育中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方法及途径。

关键词: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知识集成;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李孝禄(1968-),男,湖北大悟人,中国计量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浙江 杭州 310017)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科规划2013年度(高校)研究课题(课题编号:SCG05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044-02

摆在工科高等院校面前的紧迫任务之一是如何培养适应建设新型国家的创新人才。教育部开展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对毕业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基本要求中就有“具有创新意识和对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教育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创新能力强的高质量的各种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该计划的三个特点之一就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说,工程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受传统文化、社会环境、思维方式和个体差异等的影响,我国工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低于人们的期望值。这就需要探索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的方法。

高等工程教育中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强调实践和社会需要,需要从创新环境、创新认识、创新方法、创新活动流程等多方面介入。其中,必须改变对传统的高等教育专业培养中教师和学生的认识,对学生管理、教学计划、教学方式、师生互动等进行改革。同时,还可以借鉴其他学科,如系统科学、管理科学、工程技术等的方法和理论,嫁接到高等工程教育中,形成新的高等工程教育方法和理论。

笔者所在的专业为机械电子工程专业,通过借鉴管理科学中的知识集成思想,将专业培养中的教师和学生看成学习型组织中的成员,提出专业知识集成的设想。经过多年的实践,发现专业知识集成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