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机械发展史论文

机械发展史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技术史在机械创新教育中的实践与思索

摘要:创新教育是工程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以机械专业创新教育为背景,结合技术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探索了技术史在机械创新教育中的应用经验。

关键词:创新教育;技术史;机械专业

作者简介:刘元朋(1976-),男,河南邓州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河南 郑州 450015)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特色专业建设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郑州航院教育科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zhjy12-01)“依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优化特色专业建设”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5-0059-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高等教育要注重学思结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也就是说,创新是未来工程技术人才必须具备的核心素质。[1]但当前人们批评工程教育在培养“三有三无”人才:“有知识,无文化;有专业,无常识;有技能,无思想”。[2]这显然与工程教育改革发展是极不相称的。那么怎样提高工科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宽广的知识,包括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自然学科以及所学工程学科在内的各类学科的基本原理、核心理论以及看待事物、分析问题和寻求答案的思路和方法构筑而成。[1]因此,科技史教育是创新教育非常重要的实现途径。法国科学家朗之万也认为:[3]科技的教育价值一方面在于发现,同时却也在于能够达到这种发现的努力,这两个方面就如等式的两项一样是不可分离的。本文结合机械专业创新教育改革的现状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在机械专业实施技术史教育进行了实践和探讨。

一、创新教育现状调查及分析

在笔者组织的机械专业“大学生创新教育问卷调查”中,共回收问卷300份,涉及大一至大四350名学生,其中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分别占总样本的10%、20%、40%、30%。在调查问卷中,针对“在本科教育中,您觉得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思维方法哪个最重要”的问题,66.7%的学生认为思维方法最重要,33.30%的学生认为专业技能最重要。这说明学生比较认可思维方法训练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机械专业课对学生思维启迪性太差。针对“课程学习过程中,您最满意的地方是什么”的问题,20%的学生选择了专业基础知识,46.70%的学生选择了知识的应用方法,33.30%的学生选择了创新意识教育,这说明学生比较重视知识的应用而不在乎知识的多少。针对“您对学习生活中的某些产品不满意时,是否有改造的冲动”的问题,66.70%的学生表示有,20%的学生表示没有,13.30%的学生表示不清楚。这说明大多数学生有创新冲动,但也有不少同学没有创新愿望。针对“您想对某个事物进行改造时,知道改造工作如何进行吗?”的问题,33.30%的学生表示不知道,66.70%的学生表示不清楚。这说明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很差,不知道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进行问题分析。针对“专业课程学习后,您是否清楚具体问题的解决步骤”的问题,20%的学生表示知道,13.30%的学生表示不知道,66.70%的学生表示不清楚。这说明专业课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面还有待加强。针对“你认为学生的创新能力与什么有最大关系”的问题,26.70%的学生认为是学生的性格,40%的学生认为是学生的兴趣,33.30%的学生认为是老师和学校的引导,这说明不少学生对学校创新教育的期待很大。通过上述调查统计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学生对创新和工程能力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专业知识本身;现阶段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很差,创新知识还很缺乏,但比较认可创新教育的作用,而现有专业教育尚不能满足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期望学校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教育及实践机会。

全文阅读

刘仙洲与中国古代机械工程史学

【摘 要】文章主要从五个方面对刘仙洲的机械史学治学思想进行了一系列的评价,同时对后世继承刘仙洲思想的两部专著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初步评述了机械学家和机械工程教育家刘仙洲对中国古代机械工程史学研究的贡献。

【关键词】刘仙洲 古代机械工程史学 治学思想

刘仙洲在1962年和1963年分别出版了两部专著《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和《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发明史》,1970年在《我今后的工作计划》中,草拟出《中国机械工程发明史(第二编)》的提纲,相关资料也有了一定的完善,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将其完成[1]。其实刘仙洲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开始对科学技术史资料进行收集和研究,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并编写了大量有关科技史的研究资料和图书。笔者本文就主要以上述两本专著为主,对刘仙洲的机械史学治学思想进行深入研究。

一、刘仙洲的治学思想

(一)应用图片资料对古代机械进行解释

使用图片可以使得对古代机械的解释更加清晰明确,但是使用图片的方式和方法也是很重要的。刘仙洲在他的机械史研究中,巧妙地使用了自行绘图方法,引用考古发现和历史资料中的图片、与古代机械相近的现代图片以及其他书籍中的图片等,更加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古代机械,使他的专著变得丰富多彩。

1. 自行绘图方法。

为了便于理解中国古代机械,刘仙洲对很多的中国古代机械进行自行绘图。其中主要的绘制方式有两种:其一是运用机械制图的方式对古代机械进行解析;其二就是画出实体图对古代机械进行解析。另外还有一种就是将实体图和类似机械制图相结合的方式。第一种方式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中国古代农业机械发明史》第二章第6节中的两脚耧(如图1所示)。刘仙洲运用现代机械制图的方式将两脚耧的各部分组成及其形状表达得十分明确。

全文阅读

西方历史决定论研究

摘要: 本文试介绍西方史学史上出现的几种历史决定论,并从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给予简单解析。

关键词: 历史决定论;唯物史观;辩证的决定论

决定论,在哲学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关于事物因果性、必然性和规律性的哲学理论。学术界根据对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因素的不同回答,把历史决定论分为四大类:神学目的论的历史决定论、唯心论的历史决定论、机械论的历史决定论及唯物史观的辩证的历史决定论。

神学目的论的历史决定论是把社会历史中的因果性联系归结为上帝、天命或天意预先安排的结果,历史的过程和结局完全由这种神秘物来决定。这种观点表面上看神或上帝是一切事物的缘由,实际上从根本上否定了事物自身的因果性和规律,因而从本质上说属于唯心论的历史决定论。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西欧中世纪时的圣・奥古斯丁,他在《上帝之城》中将上帝引入历史,把世界分为上帝之城和人间之城,认为整个历史就是一部这两个世界的斗争史,同时也是上帝对人类的拯救史,它必然要按照上帝预定的目标前行①。

唯心论的历史决定论承认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却否认历史运动的客观实在性。它把精神性的东西作为社会发展变化的决定性因素,作为历史过程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动力。例如维科把人的“常识”或“共同理性”视为历史前进的终极原因;康德把造物主赋予人的天性中诸如傲慢、贪婪、自私、妒嫉等恶的一面视为历史发展的动力,认为人类是通过这些恶的天性走向理性和进步的②。而在黑格尔那里“绝对精神”――人的精神力量则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他说:“它(理性或精神)是自己的本性的判断,同时它又是一种自己回到自己、自己实现自己、自己创造自己,在本身潜伏的东西的一种活动。依照这个抽象的定义,世界历史可以说是精神在继续作出他潜伏在自己本身精神的表现。”③黑格尔以所谓“绝对精神”作为一切变化的主体和轴心,因而真正现实的物质世界和历史主体,成了绝对精神实现自身的转化环节和工具。因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又具有神秘色彩和宿命论倾向。

机械决定论是把物质及其机械运动作为决定性的因素,简单地把物理学的动力学决定论从自然界直接推广和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这种决定论的典型代表是“拉普拉斯精灵”说。法国物理学家拉普拉斯假定存在着一个“拉普拉斯精灵”,它可以在一个力学公式中,根据宇宙此刻的状态去推知宇宙的过去和未来。在近代机械决定论观点支配下,哲学家们的思维方式也受到了极大影响。荷兰的斯宾诺莎把承认偶然性视为认识的无知,法国的拉梅特利提出“人是机器”,霍尔巴赫用人体内分子的机械运动来说明历史事件的发生等等。近代唯物主义决定论与科学结盟,坚持从物质世界本身来说明世界的思想是正确的,但存在着严重的局限性。一方面,它把一切视为必然的,否定偶然性,把所有的联系都归结为必然的因果联系,否定了联系的多样性。这样,把因果性和必然性绝对化,势必要导致宿命论,与宗教的神学目的论殊途同归;另一方面,用机械的原因解释一切,这就意味着把物质的高级运动形式等同和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从而否定了人类特有的自觉能动性,否定了社会历史规律的特殊性,因而无法揭示社会生活的特殊本质和发展规律,陷入谬误和唯心史观。

机械决定论仅仅适用于宏观物体,而对于微观领域以及客观世界中大量存在的偶然现象的研究就产生了统计决定论。它以现代概率论的发展为基础,认为并不存在严格的普遍的一一对应的因果决定论和必然性。在广大的领域,现象只是具有一种倾向性或概率性,只是一种统计学意义上的决定论。这种观点与现代科学相关,反映出普遍联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本质上看,它是承认偶然性与必然性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决定论。因而机械决定论和统计决定论的结合为后来的唯物史观的辩证决定论开了先河。

那么在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中,究竟包不包含“决定论”呢?且看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经典表述:

全文阅读

对车辆工程发展的分析

摘 要:车辆工程是一项重要的工程技术领域,侧重于理论,对土地,包括汽车,拖拉机,机车车辆,军用车辆和工程车辆的移动设备的设计和技术等问题。本文通过对车辆工程的发展史进行分析来让大家更加详细的了解车辆工程的历史以及现状。

关键词: 车辆;发展

在现代社会中广泛使用,不仅影响了车辆的运输行业和汽车行业,是我们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但也对农业和国家的防御装备现代化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车辆工程范围从原来的力学,机械设计,材料,流体力学和化学机电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计算机,电子技术,测试计量技术和控制技术,这不仅是相互渗透,也进一步与医学结合,生理学和心理学。它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综合学科,包括多重的高科技和工程技术领域。

关于机械工程发展,在许多研究机械工程史著作中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古代机械工程史、近代机械工程史、现代机械工程史。

机械始于工具。公元前3000年以前(史前期),人类已广泛使用石制和骨制的工具。搬运重物的工具有滚子、撬棒和滑橇等,如古埃及建造金字塔时就已使用这类工具。公元前3500年后不久,苏美尔人已有了带轮的车。史前期的重要工具有弓形钻和制陶器用的转台。弓形钻由燧石钻头、钻杆、窝座和弓弦等组成,用来钻孔、扩孔和取火。埃及第三至第六王朝(约公元前2686年~前2181年)的早期,开始将牛拉的原始木犁和金属镰刀用于农业。约公元前2500年,欧亚之间地区就曾使用两轮和四轮的木质马车。叙利亚在公元前1200年制造了磨谷子用的手磨。

公元前600~公元400年的古罗马称为古典文化时期,这一时期木工工具有了很大改进,除木工常用的成套工具如斧、弓形锯、弓形钻、铲和凿外,还发展了球形钻、能拔铁钉的羊角锤、伐木用的双人锯等。广泛使用的还有长轴车床和脚踏车床,用来制造家具和车轮辐条。脚踏车床一直延用到中世纪,为近代车床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约在公元前1世纪,古希腊人在手磨的基础上制成了石轮磨。这是机械和机器方面的一个进展。约在同时,古罗马也发展了驴拉磨和类似的石轮磨。

表是1500年前开始制造的。重要的改进是用螺旋弹簧代替重物以产生动力,此外还加了棘轮机构。机械式钟表创造的成功,不仅为现代文明所必需,也推动了精密零件的制造技术。机械式钟表后来又得到全面改进,如单摆式时钟取代了原来的天平式时钟。1676年英国为格林威治天文台制作了摆长不同的两种精密时钟。怀表采用双金属条,解决了平衡轮的温度补偿问题。

全文阅读

高职机械专业开设“中国机械史”的必要性

摘 要:通过机械史的学习,让机械专业的学生了解中国在机械方面的创造发明及辉煌成就,同时了解中国机械发展的曲折历程。使机械专业学员明确历史赋予的职责、承担振兴中华的重任。

关键词:机械史;社会发展;爱国主义;学习热情

作者简介:林志平(1955-),男,山东沂南人,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机械制造与加工;章轶鸣(1972-),男,安徽太湖人,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信息技术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5-0074-02

一、中国机械史与历史发展简述

在我国“机”和“械”二字有着不同的含意,有时分开使用,则“机”为机关之意;“械”为器械之意,如《新唐书・李密传》有“以机发石,为攻城之械”之句。在《韩非子・卷十五・难二》中又有“舟车机械之利,用力少,致功多”的记述。至于二字何时合二为一尚无定论。但不管如何机械一词都有“用力少而致功多”的作用。因此,任何满足这一条件的工具都是“机械”。

根据这一论说,我国古人类在原始社会所使用的石器和木棒进行的狩猎与采集等劳动都是古人类使用最简单的机械器具在生产、生活。为此也揭开了中国机械史发展的序幕。根据大量的出土文物可以看出,新石器时代人们已能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来开采石料,生产工具的种类也较多。后期出现了原始织机和制陶用转轮,工具的改进明显加快了生产力的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发展。

大约从四千多年前直至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中国古代机械经历了一个由迅速发展阶段向成熟阶段再趋于缓慢的演变过程。迅速发展阶段铜和铁相继得到广泛应用,用金属制作了高效工具和机械的重要零件。机械的种类由少到多、结构由简到繁、制作技术由粗到精、机械加工方法日趋完善。运输用车拉,耕地用畜力,提升重物和灌溉用了辘轳、滑轮和绞车,打仗用了弩箭和战车,机械产品的种类不断增加。到了成熟阶段。大约是秦汉时期,中国古代机械的发展已趋于成熟,冶炼、铸造及锻造水平都已很高,尤其是冶铁技术发展很快,创造了迭铸技术,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当时的一些机械上出现了复杂的齿轮传动,还有绳带和链条传动。指南车和记里鼓车,以及秦始皇陵出土的铜车马都是当时的科技成果。可见当时冷热加工的技术高超、工艺精湛。还有农业上出现了连续提水的翻车、精选粮食的风车和手摇纺车等。到宋元时中国的古代机械发展到又一个高潮,尤其是天文仪器方面,出现了莲花漏法、水运仪象台、水银浑仪、巨型浑仪、五轮砂漏和简仪等众多发明。苏颂的水运仪象台中已先于世界各国应用了擒纵装置;郭守敬的简仪应用了滚动支承。火药开始用于实践,出现了火炮、喷射火箭等武器。至明代以来的几百年间,由于封建集权统治的进一步加强,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这一阶段除兵器和造船方面有较为可观的进展,与机械相关的方面几乎没有出现过有价值的重大发明。这一阶段也称缓慢前进阶段。

全文阅读

重视算法化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摘要:数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些数学分支的重要进步都标志着有重要算法的形成。正是人们的解决问题,追求算法,才推动数学的发展,产生了许多优美的精致算法。

关键词:算法; 独特作用; 思辨性; 机械性; 多样化; 最优化

从数学演变的历史来看,数学总是由思辩的算法向机械的算法过渡,再形成高一级的机械算法和更高一级的机械算法过渡。数学上的每一次过渡,都提高了算法的威力,追求算法由思辨向机械前进,是数学发展的动力。

从各个方面都说明学生个体存在差异。需要不同水平的算法、多样的算法。转述的两则资料对我们的数学教学是很有借鉴意义的。

算法是人类社会由工业化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产物,是计算机科学的理论基础,更是数学科学发展的重要标志。从历史上最早的手摇计算机到现今多种用途的个人计算机,再发展到强有力的并行处理机,计算机为数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并行化算法,随机化算法使得理论计算机科学取得了重大进步,而设计和分析计算机算法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是教学的任务。正是算法构成了计算机的数学理论的核心。现在,颁布的《高中教学课程标准》中已加入了算法等一些新内容的学习。“要求普遍使用科学型计算器,以及各种数学教育平台,加强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在内容上突出“算法”在整个数学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成为理解数学发展的重要线索,力求把算法融入到数学课程的各相关部分。”因此,算法不仅是计算机科学、计算数学的拱心石,也是数学和数学教育的核心观念。那么,数学教学如何渗透算法化思想?算法化思想是什么?这就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 重视算法有数学发展的独特作用

数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些数学分支的重要进步都标志着有重要算法的形成。如从欧几里得的平面几何学到卡尔的解析几何学,产生了综合法和解析法。从阿基米德计算曲边图形面积和体积的平衡法到牛顿·莱布尼兹的微积分,从算术到代数,从方程的求根公式到群论,每一步发展都产生了新的重要算法,可以说,数学的历史就是算法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只有认清了算法在数学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我们才能结合中学教材的具体内容涌透算法化思想。如对数学方法的形成,从高斯求和到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从印度象棋发明者达依尔的故事到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从二次方程的多种解法到求根公式,无处不涌透着算法。正是人们为了解决问题、追求算法,才推动了数学的发展,产生了许多优美的精致的算法。

二、 重视算法的思辩性与机械性

全文阅读

“复制”的底色

【摘要】 本文针对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书的思想,理出作者的意图并做出自己的理解。可以说,本雅明的理论揭示了现代艺术与技术、政治之间隐显交错的辩证关联,为深入思考现代艺术的价值意义提供了独特解说,并给后来者指出一个并不轻松的理论目标,即直面现代技术影响下的新型艺术研究。本文也尝试分析了作者在关于“复制”技术出现的焦虑,但又无法避免的矛盾。

【关键词】 复制;传统;灵韵;现代性

西方的艺术发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遭遇了重大的挑战,即现代艺术对传统艺术的挑战。而艺术思想的变革在当时不是孤立的,它是伴随着西方社会思潮的来临而出现的。德国的现代著名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认识到了这种变化,并从摄影切入,从艺术制造技术的角度剖析了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区别,并预见机械复制导致大众文化的产生,这就是本雅明的技术复制美学。他的这一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1936年完成《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在本雅明的思想发展中,历史哲学、文学批评和语言哲学这几个方面是互相渗透,密不可分的。

本雅明把他所处的时代称之为一个“艺术裂变的时代”,在他看来,当手工劳动社会完成向机械工业社会的转变时,伴随而来的必然是与先前手工劳动社会相对应的以叙事艺术为主的古典艺术的终结。在工业革命以前,人与人之间的主要传播方式是叙说,与之对应的是以叙事性为主的艺术形式;而到了现代工业社会,机械制造所提供的便利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也改变了艺术的生产方式,使复制的艺术完全摆脱了以往在艺术制造时所面临的技术局限,从而把艺术生产置于一个新的历史情景中。本雅明在他的著作中这样写道:“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的感性认识方式是随着人类群体的整个生活方式而改变的。人类感性认识的组织方式――这一认识赖以完成的手段――不仅受制于自然条件,而且也受制于历史条件”[1]这一见解显然深刻地贯穿着马克思历史观的影响,那就是把精神领域的一切现象放置在物质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变动中来加以理解。

时代在推演的进程中裹胁着技术、艺术、政治、经济诸多文化的变形或提升。就对艺术的影响而言,技术进步引发了文化传播方式和大众文化内容的变革。技术与艺术的密切关联,这一在美学思想史与艺术史中常为人所忽视的方面,成为本雅明艺术理论的主题。本雅明在他的著作中提到,艺术的可复制性在古典艺术时代就已经存在,如“木刻就已经开天辟地地使对版画艺术的复制具有了可能”,而随着石印术的出现,复制技术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随后照相摄影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使复制的艺术从根本上取代了古典的艺术,由此导致了传统的仅仅依赖于个人体验和手工制作的“灵韵”艺术的崩溃,用他本人的话来说:“随着第一次真正革命性的复制方法的出现,即照相摄影的出现(同时也随着社会主义的兴起),艺术感觉到了几百年后显而易见的危机的逼近”[2]。这种危机的具体表现是,在机械复制的艺术中,传统艺术所特有的“灵韵”(aura)、“本真性”和“膜拜价值”均已消失殆尽。这是本雅明文章的中心论题,现代复制技术的发展对艺术作品造成很大的冲击。从18世纪工业革命开始到19世纪末期,这是西方近代社会重要转型期,在这一段时间内,工业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大规模的机器生产,尤其是流水式作业打破了传统的人的连续性认识事物的方式,使人们认识的事物变得片段化。人与人之间关系也因机器生产、经济关系而变得疏远。

在论述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价值差别时,本雅明认为,传统艺术主要体现为膜拜的价值,而现代艺术在主要体现为展览价值。本雅明从艺术作品接收方式进行探讨,他概括为两种:凝神专注和漫不经心。追根溯源,艺术作品是伴随着礼仪而产生,所以艺术品也充满一种神圣感,也就是本雅明称之为“灵韵”的新的理论术语。每一件艺术品都有它特定的独一无二的意义,从一产生就成为了历史的存在。从而也与人产生了一定的距离,在对艺术的接受方式上,人们采用的是一种“凝视”的方式,通过这种“凝视”达到全神贯注,达到冥思以感悟神圣力量的存在。而另一方面,“机械复制技术的发展使艺术越来越摆脱崇拜价值,艺术作品的展示价值愈益压倒崇拜价值。”[3] 他认为技术复制取消了艺术的深度,并加大了艺术传播的广度和速度,艺术越来越体现出展览的价值和人们生活的消遣功用。艺术品被大复制而产生变化,成为普遍而平等的日常物品,与大众的距离因此近了。这样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消遣性接受在某种程度上显得漫不经心。

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本雅明又看到了技术复制的优势。“由于它使复制品能为接受者在其自身的环境中去加以观赏,因而它就赋予了所复制对象以现实的活力”。我们不难看出本雅明对技术复制的肯定。 显而易见,技术复制能把众多艺术复制品带到“原作”本身无法抵达的地方,艺术的传统接受模式因此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这不仅极大拓展了艺术的影响力,还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大众与艺术的关系,推进了艺术的“民主化”进程。如果复制机械没有影响作品的艺术质量而且当这种技术为艺术生产形式所必需的话,复制品同样可以被看成“真正的艺术品”。正因为如此,本雅明被某些评论家认为他的身份 “暧昧”。之所以暧昧是因为,一方面,他称“机械复制”使艺术形式产生了异化,成为“找消遣”;另一方面,他又兴高采烈地指出,机械复制时代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

本雅明对艺术现代性问题的思考是在他构建现代性社会理论的背景中进行的在本雅明的时代,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洞见到科学对艺术的深远影响。本雅明重视并尝试从接受者角度来探讨艺术的特质价值与功能,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他相当敏锐地体察到了传统艺术历史性转型,他对美的艺术与机械复制艺术特点的比较,的确触及到了后现代西方艺术变化的核心――灵韵的消失以及美的变迁,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的理论文本毫无抽象范畴的堆砌与晦涩特点,而是以富有诗意的语言和含蓄多义的思想给我们呈现了他对艺术不变的精神底色,通过本雅明我们倾听到了遥远的灵韵余音,它已成为人类的共同遗产,其生命力不可低估。

全文阅读

“技能与技术”:商业化时代的市场选择

[摘要] 基础美术训练建立在技能的训练与技艺熟练上,而摄影技能文化与技术文化界定上,来自商业化的市场选择,商业摄影和市场技术成为一种大众的选择。

[关键词] 美术技能 摄影技术 商业文化

一、概念

商业化以来,在美学表述中的“技术”与“艺术”是两组不同的概念,二者并不等同。商业化的技能和市场化的技术,一是商业摄影艺术文化,另一个则为市场摄影技术文化。根据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观点的分歧大致有以下几个视角:

1.手段论:文化一体,艺术也是手段。这个观点强调技术对文化的作用。在对商业与市场化以来的技术与文化关系的阐述中,德国批判理论家瓦尔特·本雅明最为重要的一位。他竭力推崇技术文化的作用。他认为“技术上的更新应受到重视。”他对技术重新进行了界定,技术包括生产、传播的方式,传播的革新,形式手段的变革,还包括物质性的技术手段、工具等。本雅明之左翼对技术持有这样乐观的看法,体现在他从摄影、电影这些新技术手段发明所受到的强大鼓舞当中。摄影技术的发展进步根植于社会文化的背景之中,摄影技术不仅表现出有形的物质性特征,而且它还体现出无形的文化特征,它是以“技术文化”的角色存在于文化之中的。一部技术史,也是一部文化史。摄影技术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是摄影文化发展的历史。

2.环节论:摄影是技术还是艺术取决他的记录功能,目的是为了实现文化记录的任务,技术是保证社会文化认识、审美、教育的主要依据。因此,商业化模式下的艺术就是适当的调节审美活动和技术活动。所有市场技术都承担着文化的任务,如属于技术的各种艺术活动都涉及器官,不仅承担着文化的任务,也同样力所能及地肩负着社会方面的一些任务,因此,摄影在艺术中地位没有确定,文化主体地位容易丧失,容易被人瞧不起。

二、商业化时代的市场选择——机械复制时代摄影文化的反思

视觉文化,就是对身体以及文明、竞争的广泛的认识,就是人类悟性的、文明的、行动的基础。商业化时代的市场选择,产生了西方美学的“机械复制时代”,在德国批判理论家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艺术中最先提出后,美学界对机械复制时代,就是工业时代,这一时代的艺术作品与农业社会的艺术作品的一个根本区别是,工业艺术作品同时具备了其他工业产品的特征,这就是可以在相同品质的基础上无限复制。技能表现向技术复制转化,一下子打破了人们对摄影艺术的好感,使得摄影成了复制的代名词。

全文阅读

商业化时代设计

[摘要]基础美术训练建立在技能的训练与技艺熟练上,而摄影技能文化与技术文化界定上,来自商业化的市场选择,商业摄影和市场技术成为一种大众的选择。

[关键词]美术技能摄影技术商业文化

一、概念

商业化以来,在美学表述中的“技术”与“艺术”是两组不同的概念,二者并不等同。商业化的技能和市场化的技术,一是商业摄影艺术文化,另一个则为市场摄影技术文化。根据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观点的分歧大致有以下几个视角:

1.手段论:文化一体,艺术也是手段。这个观点强调技术对文化的作用。在对商业与市场化以来的技术与文化关系的阐述中,德国批判理论家瓦尔特·本雅明最为重要的一位。他竭力推崇技术文化的作用。他认为“技术上的更新应受到重视。”他对技术重新进行了界定,技术包括生产、传播的方式,传播的革新,形式手段的变革,还包括物质性的技术手段、工具等。本雅明之左翼对技术持有这样乐观的看法,体现在他从摄影、电影这些新技术手段发明所受到的强大鼓舞当中。摄影技术的发展进步根植于社会文化的背景之中,摄影技术不仅表现出有形的物质性特征,而且它还体现出无形的文化特征,它是以“技术文化”的角色存在于文化之中的。一部技术史,也是一部文化史。摄影技术发展的历史可以说是摄影文化发展的历史。

2.环节论:摄影是技术还是艺术取决他的记录功能,目的是为了实现文化记录的任务,技术是保证社会文化认识、审美、教育的主要依据。因此,商业化模式下的艺术就是适当的调节审美活动和技术活动。所有市场技术都承担着文化的任务,如属于技术的各种艺术活动都涉及器官,不仅承担着文化的任务,也同样力所能及地肩负着社会方面的一些任务,因此,摄影在艺术中地位没有确定,文化主体地位容易丧失,容易被人瞧不起。

二、商业化时代的市场选择——机械复制时代摄影文化的反思

视觉文化,就是对身体以及文明、竞争的广泛的认识,就是人类悟性的、文明的、行动的基础。商业化时代的市场选择,产生了西方美学的“机械复制时代”,在德国批判理论家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艺术中最先提出后,美学界对机械复制时代,就是工业时代,这一时代的艺术作品与农业社会的艺术作品的一个根本区别是,工业艺术作品同时具备了其他工业产品的特征,这就是可以在相同品质的基础上无限复制。技能表现向技术复制转化,一下子打破了人们对摄影艺术的好感,使得摄影成了复制的代名词。

全文阅读

物理教学和农业机械论文

物理当中与机械联系比较紧密的内容包括:1)力学方面:农业机械制造当中在选择材料的时候,其力学性能是我们考虑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农业机械设备在工作过程中,各零件的受力情况对于机械能否正常、安全工作是至关重要的;金属切削过程中必须要考虑材料和刀具的受力问题等等,这些内容都跟力学内容息息相关。2)压力和压强:液压和气压传动是农业机械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传动形式,而在液压和气压传动技术当中,其基础知识正是物理学当中的压力和压强方面的内容。如果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适当联系这方面的内容,对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将会非常有帮助。3)运动学方面:在农业机械专业的核心课程《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当中,充斥着物理运动学方面的相关概念和规律[2],比如:位移、速度、加速度、角位移、角加速度、动平衡、动压力、传动角、等速运动规律、转动惯量等等,如果缺乏相关的物理学知识,在学习这些课程时的困难就可想而知。除此之外,物理与农业机械相关专业课程的联系还有很多方面,我们在物理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这些联系,并提前对学生指出,这样学生的学习将更具针对性,不论是对物理还是与物理相关课程的学习将会起到极大地帮助。

2结合机械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

农业机械专业对于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是多方面的,包括动手实践的操作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科技开发的能力以及组织管理能力等,而其中最为核心的则是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而物理实验对于对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同一个理论可以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来加以验证,那么我们可以通过物理实验让学生尽可能地用农业机械专业的相关知识来加以验证,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制造实验用具,自己分析实验结果,这样既可以最大限度的锻炼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又加深了物理和机械之间的联系,可以极大地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3结合农>!

农业机械专业要求学生具有严谨地科学精神、大胆地创新精神以及用于尝试和探索的精神。纵观物理史,我们就会发现物理的发展正是这样一些精神不断发展的过程,没有一批又一批的物理学家大胆地假设,严谨地考证,以及不断质疑和不断求索,物理绝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发展结果,世界也绝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所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为满足这种科学素养的培养要求,在讲到相关内容的时候不妨适当增加一些物理学史的内容。

4结合农业机械专业的人文素质培养目标

不论对于哪个专业来说,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都应该是其共同追求的目标之一。人文素养的提高有利于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以及人和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文明,有利于人自身幸福感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文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意义来说极为重要。除了专门与人文素养有关的课程以外,物理也应该成为提高人文素养的一门极为重要的课程,翻开物理学的发展演变历史,我们会发现它其实就是一部人类社会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发展史。换句话说物理学承载着人类文明的历程[3]。而人类文明史正是人文精神的体现,人文素养又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对机械专业甚至理工科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大有裨益。为了充分发挥物理在人文素养提高方面的作用,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物理学基本概念的人文涵义,关注物理学与哲学的渊源及密切关系,在内容设置上注意与物理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对于高校来说,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了课程自身的要求以外,更要尽可能考虑它与本专业的联系,形成适合本专业的独特的教学特点,应该是所有课程教学改革中都应该思考的一个方面。惟其如此,才能最大程度的发挥该课程在专业培养方面的作用。物理作为农业机械专业开设的一门课程,那么首先它就应该服从于本专业的对学生的培养目标,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应当牢牢把握住这一点,结合物理自身的特点使物理教学真正成为一门农业机械专业不可或缺的基础课程。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