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机械传动论文

机械传动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链传动设计教学的机械设计论文

一、链传动设计部分内容的教学逻辑构建

链传动这部分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学生掌握链传动的优缺点、应用范围、常见类型、套筒滚子链和套筒链的结构构成;掌握链传动速度不均匀性产生的原因、传动比计算方法、动载荷产生的原因;掌握链传动工作拉力、离心拉力、垂度拉力及轴上载荷的计算方法;掌握链传动主要参数的确定方法、参数大小对性能的影响过程;掌握链传动的设计过程和步骤;弄清链轮的结构特点、链传动的空间布置方法、方法、张紧方法;了解齿形链的设计方法。根据上述教学目标,笔者构建了链传动设计部分的教学逻辑:1.讲解链传动的优缺点。应明确链传动的优缺点是通过与皮带传动和齿轮传动相比较而得出的,链传动是典型的介于皮带传动和齿轮传动之间的一种传动形式;2.讲解链传动的结构构成特点。链的类型有三种,即传动链、起重链、曳引链三种。最常用的是传动链,传动链主要用来传递动力,传动链又可分为套筒链、套筒滚子链(简称滚子链)、齿形链和成型链。滚子链是最为常用的一种传动链,讲解其结构时要结合结构示意图进行讲解,并说明每一部分的功能;3.讲解链轮的结构。这里要分成滚子链链轮和齿形链链轮两种链轮来讲解。要结合链轮的结构图,说明滚子链轮的齿形为什么是“三圆弧一直线”结构,齿形链链轮为什么要做成直边的齿形,说清楚链轮的几个主要结构参数,以及如何计算这些几何参数,说清楚链和链轮的常用材料是什么;4.讲解链传动的运动特性。这部分要通过示意图和公式推导,证明链传动时为何会产生速度的变化、为何会产生加速度、为何会产生冲击载荷,以及这些参数的计算表达,进而揭示链传动规律性变化的运动特性本质;5.讲解链传动的受力分析。受力分析要结合前面的运动分析及前面的皮带传动的有关公式推导过程进行讲解,结合示意图,说清楚工作拉力、离心拉力、垂度拉力的产生原因及公式计算方法;6.讲解传动链的传动失效形式。这部分要结合链传动的过程中,各元件的运动方式、受力分析进行讲解,指出影响每一种失效形式的因素有哪些及如何影响;7.讲解功率曲线及链传动选型方法。这部分要结合链传动的失效形式进行讲解,说明功率曲线的由来,如何根据功率曲线进行实际选型,以及如何进行链传动的静强度计算;8.讲解链传动设计步骤。设计步骤其实就是最为重要的设计思想,是实际设计过程需要遵守的设计流程。这部分的讲解可以结合一个设计题目进行讲解,通过设计过程,让学生弄懂链传动的设计步骤。这部分的教学还要告诉学生如何选择诸如链轮齿数、传动比、链节距、中心距、链节数等参数,说明这些参数的数值过大或过小会产生什么样的性能影响;9.讲解链传动的布置和张紧。这部分要说明为什么链传动与带传动的布置方法会有所区别,讲清楚链传动的张紧意义与皮带传动的区别,讲解张紧方法及注意事项。按照上述的教学逻辑,教师将可以实现知识点上的教学连续性和相互关联性,便于实施层层递进的教学过程,方便学生的学习和掌握。

二、链传动设计部分几个重点内容的教学方法

链传动的教学内容虽然很多,但关键是要抓住最为关键的几部分,其他部分难度不大,可望迎刃而解。链传动这部分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包括:链传动的运动特性、链传动的受力及失效形式、链传动的结构与参数选择。为了提高上述几个难点部分的教学效果,笔者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结合示意图和公式推导深入分析链传动的运动特性讲解过程中先结合链传动的动画,让学生看清楚,链传动是如何工作的。在此基础上,结合图2进行讲解。从图2可以看出,当链绕在链轮上时,这一段链条将曲折成正多边形的一部分。因此链传动的运动情况和绕在多边形轮子上的带传动很相似,边长相当于链节距p,边数相当于链轮齿数z。轮子每转一周,带子转过的长度应为np,当两链轮转速分别为n2和n3时,存在关系式。

(二)结合公式推导讲解链传动的受力及失效形式讲解链传动的受力分析时,应结合皮带传动的受力分析讲解。首先要说明链传动与皮带传动的不同在于,链传动是一种啮合传动,它不是靠摩擦力实现动力传递的。因此,它的工作拉力可以直接应用功率P(kW)和链速ν(m/s)进行计算。计算公式为。和皮带传动一样,链传动也存在离心拉力,计算方法与皮带传动的离心拉力完全一样,离心拉力Fc的大小取决于每米链长的质量q和链速ν,可以用下面的方程进行计算。和皮带传动不同的是,链传动由于不需要很大的张紧力,所以松边一般会有比较大的垂度,加之链的质量较大,会产生垂度拉力Ff。这一定要结合图3进行讲解。可以看出,这个力学模型是一个高度简化的处理方法,将铰接的链节看作一个刚体,从中间对称断开,而将链与链轮啮合处看作是自由铰接点,采用力矩平衡的方法建立力学平衡关系,并推导出垂度拉力的计算公式。该力学平衡关系。

(三)深入分析链传动的参数选择及确定方法这部分的讲解要结合链传动的设计步骤进行。一般来说,设计滚子链时的原始数据为:传动的功率、小链轮和大链轮的转速(或传动比)、原动机种类、载荷性质及传动用途等。设计步骤可以归纳为:选择链轮齿数z1、z2,确定传动比i,确定链传动的型号,确定链节距,确定中心距和链长,链速和链轮的极限转速,计算链传动作用在轴上的力FQ等7个环节。这些环节说到底就是确定有关参数。在讲解选择大小链轮齿数时,关键是小链轮齿数的选择,大链轮齿数根据传动比自然就同时产生了。要说清楚小链轮齿数对链传动的平稳性和使用寿命有较大的影响,链轮齿数不宜过多或过少。过少时:1.增加传动的不均匀性和动载荷;2.增加链节间的相对转角,从而增大功率消耗;3.增加铰链承压面间的压强(因齿数少时,链轮直径小,链的工作拉力将增加),从而加速铰链磨损等;4.增加链传动的圆周力,从而加速了链条和链轮的损坏。可以看出,若Δp不变(磨损量一定),则链轮齿数愈多,分度圆直径的增量Δd就愈大,所以链节愈向外移,链从链轮上脱落下来的可能性也就愈大,链的使用期限也就愈短。因此,链轮最多齿数限制。在讲解传动比的确定方法时,说明链传动的传动比一般i≤8,推荐i=2~3.5,在低速和外廓尺寸不受限制的地方允许到10(个别情况可到15)。要说清楚传动比过大和过小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比如传动比过大,则链包在小链轮上的包角过小,啮合的齿数太少,这将加速轮齿的磨损,容易出现跳齿,破坏正常啮合,但传动比过小则会使得传动的变速效果降低。设计时如何最终确定合适的传动比,一定要综合考虑。链传动的型号确定很简单,就是根据额定功率和小链轮的转速-功率曲线即可确定。但在确定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告诉学生,确定的型号并不是唯一的,可以根据自己面对的实际设计要求进行一定的调整。比如说,如果动载荷不是一个关键的问题,希望链传动的链条数少一些,可以选择上一级大型号的链传动;如果希望链的动载荷小一些,可以选择低一级的链传动型号。当然,这时可能需要采用多排链传动。从而让学生掌握如何灵活地在应用中选择链传动型号。链节距是链传动十分重要的参数。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要告诉学生,链节距越大,链和链轮齿各部分尺寸也愈大,链的拉曳能力也越大,但传动的速度不均匀性、动载荷、噪声等都将增加,并讲清楚为什么会有上述因果关系。要告诉学生,在设计时,在承载能力足够条件下,应选取较小节距的单排链,高速重载时,可选用小节距的多排链。一般,载荷大、中心距小、传动比大时,选小节距多排链;速度不太高、中心距大、传动比小时选大节距单排链。中心距的选择同样也是一个权衡的过程,因为当链速不变,中心距小、链节数少的传动,在单位时间内同一链节的屈伸次数势必增多,因此会加速链的磨损。中心距大、链较长,则弹性较好,抗震能力较高,又因磨损较慢,所以链的使用寿命较长。但中心距如果太大,又会发生松边上下颤动的现象,使传动运行不平稳。因此,实际设计时,推荐的最适宜的中心距a=(30~50)p。但要告诉学生,这样的确定方法只是一种近似的方法,关键是实际工作中要不断摸索。比如可以采用类比法、实验法等以经验为驱动的方法,通过实践逐渐掌握最佳的中心距确定方法。链速的确定要结合前面关于链传动的动载荷现象进行讲解,因为链速的提高受到动载荷的限制,所以一般最好不超过12m/s。如果链和链轮的制造质量很高,链节距较小,链轮齿数较多,安装精度很高,以及采用合金钢制造的链,则链速也允许超过20m/s~30m/s。每一种型号的链都存在一个最佳转速和极限转速,可以通过有关手册查到,告诉学生尽可能在最佳速度下设计,但不是绝对的。链轮轴上的受力FQ计算只要应用公式就可以算出来。但要告诉学生,为了减少链传动过程中链轮轴上的力,应该尽量减少链的松边垂度,并介绍减少垂度的有关方法。在上述有关设计步骤和参数确定方法讲完后,教师要结合一个链传动的设计例题进行强化,让学生真正掌握设计过程及每一步应该解决的问题。

三、结束语

全文阅读

液压传动系统工程机械论文

1工程机械液压传动系统故障的分析

判断方法液压传动系统在施工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小的故障,虽然并不会明显地表现出来,对于当时的施工也并没有影响,却为以后的工作埋下了隐患。因此,必须要有专业的检查人员来对液压传动系统进行定期的检查,从而能够及时发现系统中存在的故障隐患,并进行及时地维修,排除故障,保证系统的正常运作。定期检查分析判断法是唯一一种能够在故障发生之前检测出来的方法,也是维护液压传动系统最实用的方法。

2工程机械液压传动系统故障的处理方法

2.1液压泵故障处理方法

液压泵在液压传动系统中主要承担的提供动力的任务,在施工中,常用的液压泵有齿轮油泵和叶片泵等类型。齿轮油泵在使用的过程中常出现的故障就是液体的泄露,当液压泵中的液体泄露出去之后,泵内的流量和压力都将变小,无法达到工作时的需求,这时,可以检查轴承、齿轮,及时更换损坏的元件。而叶片泵常发生的故障则是由于定子与配流盘相互磨损引起的,维修时应当将叶片泵进行拆解,并且更换磨损严重的定子,同时检查转子和叶片是否存在磨损现象,当出现问题时,也要及时维修。

2.2液压马达故障处理方法

相对于液压泵来说,液压马达出现故障的频率要小得多。因此,液压马达并不需要频繁的维修,只需要在平时使用时注意保养和维护,就能够大大降低马达故障的可能性。在使用的过程中,加入液压马达的液压油要选用合格、干净的油,并且要进行仔细地过滤,防止杂质进入马达,液压油中含有杂质,将会严重磨损液压马达,减少马达的寿命。另外,在更换油管的时候,要注意不要让液压马达内的液压油泄露出来,否则空气进入马达,将会引起震动和噪音,将会损坏马达,影响正常运行。

2.3液压油缸故障处理方法

全文阅读

机械传动系统节能设计论文

1影响机械传动能耗的因素

机械设备是工业自动化生产设施,用其取代人工参与生产活动具有实用性特点,帮助企业解决高难度生产操作任务。随着工业生产与制造规模扩大化,机械设备工作期间产生的能耗系数越来越大,这与机械传动系统效能存在直接关系。对机械传动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有:(1)结构因素。当前,机械设备已广泛应用于不同领域,在工业制造与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自动化控制系统是主要模式。不同机械设备对内部结构要求不一样,机械传动能耗系数过大,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内部结构不合理,机械零部件配合系数低,导致整台设备运行速率地下。机械传动有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等不同方式,若传动结合组合不科学则会影响工作效率。(2)操作因素。实际应用阶段,操作人员掌控设备方法不标准,容易造成机械零部件损耗过大,传动系统运行带来的能耗量过大。例如,数控机床操作人员对主轴控制不稳定,传动部件启动后出现磨损,整台机床工作效能将受到很大的影响。对于手动机械来说,人工操作水平直接决定机械传动作业效率,一旦出现失误则会增大能耗系数。(3)保养因素。除了日常使用外,后期保养对机械系统功能也有很大的影响,也是降低系统能耗系数的一大原因。机械化工程普及背景下,机械设备取代人工操作是必然趋势,长期依赖机械设备也导致荷载量大增、故障率提高、维修次数增多。而后期保养措施不当将增加传动系统的能耗指标,对人员及设备安全构成威胁。

2机械传动系统节能设计方法

机械传动系统是机械系统的核心构成,传动机构的工作效率对整个机械设备运行有直接性影响。为了顺序现代机械工程改造要求,必须要提出切实可行的节能设计改造方案,维持机械工程运行速率的稳定性。结合常见的机械传动方式,其节能设计改造方法:(1)齿轮传动。齿轮传动是依靠主动齿轮依次拨动从动齿轮来传递动力的,齿轮传动节能设计的要点是保证齿轮瞬时角速度比始终保持稳定。定轴齿轮系在工作时所有齿轮的回转轴线固定不变。设计人员可根据齿轮传动类型详细设计,以最优齿轮组合方式执行传动工作。例如,从零部件耗损率控制角度考虑,设计改造时可按照两齿轮传动时的相对运动为平面运动、空间运动,再将其分为平面齿轮传动、空间齿轮传动,选择最高效的方式作为机械设备动力来源,减少了齿轮啮合磨损。(2)蜗轮蜗杆传动。涡轮蜗杆传动效率偏低,且零部件磨损较大,长时间运行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故障问题,阻碍了机械设备的稳步运行。在节能改造设计中,可用专用工具安装或拆卸,禁止用锤子敲击减速机部件;根据公差配合要求装配蜗轮输出轴;严格采用原厂配备的齿轮和蜗轮蜗杆进行成对更换;在空心轴上涂红丹油或防粘剂,防止配合面积垢和过度磨损产生的生锈。(3)带传动。机械设备选用带传动系统具有安装便捷、易操控等特点,但是带传动长时间处于高速、高温旋转状态下,易容易出现断裂、耗损等问题。节能设计中,需对主动轮、从动轮、环形带等进行优化设计,进而提高传动机构的稳定性。(4)链传动。链传动由主动链轮、从动链轮和环形链条组成,环形链条作为中间挠性件装在平行轴上,动力和运动的传递依靠链轮轮齿与链条的啮合动作完成。一般来说,链传动节能设计与改造需注意链条、链轮的高效搭配。例如,链传动工作时,为了便于链条联成环形时内、外链板正好相接,链接数一般取偶数;为了便于链接的啮合,链轮轴面齿形两侧应设计成圆弧状;链传动接头处需要用开口销或弹簧夹夹紧。链传动节能设计要考虑传动机构形式,合理控制小链齿轮数量,小链齿轮数尽量多一些。

3机械传动系统防护设计

机械工程快速发展趋势下,人们对机械系统结构组合形式展开深入研究,如何在满足机械系统工作性能前提下,通过优化系统结构以实现节能化控制,这是现代机械科技改造的先进趋势。机械传动系统防护也是节能改造设计的一部分内容,可综合防范机械故障发生带来的异常损耗。(1)齿轮传动。传动系统是机械设备的核心部分,能够为整台装备提供足够的动力来源,维持内部元器件持续运转。为了保证传动系统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避免传动系统零部件产生异常工况造成的危险事故,齿轮传动机构必须安装全封闭的防护装置。(2)皮带传动。动力是维持一切机器设备运行的基本条件,传动系统是机械设备创造动力的根源。皮带传动装置可以采用全封闭型防护装置或带有金属骨架的防护网,也可以采用防护栏杆,从而保证皮带传动的耐用性和连续性。(3)联轴器。除了对机械设备直接性的改造设计,还要注重设备使用后期的综合养护,才可不断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联轴器需要加装防护罩,确保其在工作时不被破坏,从而延长使用寿命,比如Ω型防护罩;安全联轴器可以保证其在工作时没有突出的部分,确保联轴器的工作安全。

4结束语

机械传动系统工作效能对设备性能发挥具有直接影响,提高传动系统运行效率是节能设计改造的根本目标。结合影响传动系统能耗的相关因素,设计人员要综合考虑设备运行条件,从齿轮传动、蜗杆传动、带传动、链传动等不同方式,选择符合机械设备特点的节能改造方案。不同传动系统的节能方式不一样,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节能改造措施,综合提升机械设备的动力供应效能,体现出传动系统的节能化运行水平。

全文阅读

机械传动系统扭转振动的有限元分析探讨

摘 要:对于大型机械的传动系统来说,扭转振动的有限元分析是确定其是否发生共振的主要方法。文章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机械传动系统扭转振动进行具体的研究,并基于灵敏度分析对传动系统的模型进行了修改,最后分析了扭转振动频率的概率分布,从而得到了在假设参数分布下系统不发生扭转振动可靠度,为研究人员对机械传动系统的振动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

关键词:机械传动系统;有限元分析;扭转振动;可靠度

引言

随着现代机械工业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复杂的大型机械开始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在大型机械设备的设计阶段,对其动力传递系统的分析也越来越困难。在传统设计中,传动系统的分析计算往往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手工调整参数计算,不仅劳动量大、效率低,而且往往因为简化过多而导致结果偏差过大。在现代设计中,人们可以借助于计算机仿真技术对其传动系统的动力学特性进行仿真模拟,对传动系统的传动型式、布局、结构等进行预估,从而以较低的制造成本获得最优的传动效果。基于这些方面的考虑,对大型机械传动系统的有限元分析,对系统的性能、传递方式、振动、固有频道等进行分析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社会效益。文章对机械传动系统中的扭转振动进行了具体的探讨,尤其对系统的固有频率、振动以及不发生共振的可靠度等进行详细的论述,为大型机械的设计人员提供了有效的借鉴,同时为传动系统扭转振动的有限元分析的研究者提供了思路。

1 机械传动系统扭转振动的有限元分析探讨

1.1 机械传动系统扭转振动的有限元分析概述

传动系统的扭转振动问题是现代大型机械设计中的热点问题,主要是因为机械传动系统是一个连续、复杂的质量系统,很难进行模型简化和计算。目前工程机械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扭转振动模型是当量扭转振动系统,它的建模方式是将惯量与轴段刚度向某一轴线转化,然后采用集中质量法,轴的刚度按两个集中质量件的有效长度计算,忽略齿轮以及轮齿的弹性,从而得到一个包含惯量、弹簧、阻尼的集中质量模型。

1.2 机械传动系统扭转振动的振动特性分析

全文阅读

浅析新课程数学下的机械基础教学方法研究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 机械基础 教学方法 研究 切入点

论文摘要:传统课程标准下的机械基础分为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四类,但它们偏重理论且与机械基础注重实践以及高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初衷不符。就新课程下的机械基础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

作为高职机械类专业重要科目的机械基础,以往的课程是分为四门来学习的。即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这四门课程的理论性和抽象性过强,且涉及面广,需要的学时多,其特点是偏重学术,却对实际应用方面指导不够,不能满足高职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针对这一现状,提出了新课程标准。

一、新课程标准与传统教学标准的区别

1 学习方式上的区别

新课程标准与传统教学标准相比,在教学方式上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它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像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得新知、分析解决问题、交流合作的能力等。而这些都是传统教学标准所欠缺的,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课改的要求。

2 教学手段上的区别

传统课程标准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老师往往采取的是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手段。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则强调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掌握其规律。

全文阅读

中职工科机械基础教学方法探究

摘要:当前,国际制造业转向中国,因而我国市场对中职学校的毕业生有着很大的需求,特别是在中职工科培养的学生更深受企业的青睐。中职机工科的机械基础课程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中职工科机械基础课程,能够培养学生学习技术的基础,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其他相关专业课程发挥基础性作用。机械基础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较强的实用性,是促进学生机械实际运用能力,加强学生的工程意识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机械基础课程的内容比较抽象,又具有极强的操作性,课程章节连接不紧密。同时,中职生缺乏机械加工及机械传动的实践经验,与教师配合还很困难。因此,机械基础教学就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方法,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讲授,而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和实践过程中,以创新的教学方法进行,理论教学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中图分类号: G35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这些年的教育教学中,为了使中职学生更好的掌握机械基础知识,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措施如下:

1 .中职机械基础实践教学应有目的性

教师应结合机械基础课程内容,为学生创造到企业实习的机会。在机械加工现场参照实物讲解通用机械的工作原理和过程,有目的性地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些实习经验与学习后续的专业课程紧密相连,奠定通用机械的操作基础。

企业实习内容应针对机械基础教学课程,应包括机械传动、常用机构及轴系零件和液压传动的基本知识、工作原理和应用特点;了解和掌握机械零件的工作特性、机械传动的原理和应用特点;学生还应跟企业的师傅学习维护和使用机械设备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在企业的机械加工和操作实习,机械教学就更加生动,促进学生对机械工作原理的理解。实践课是机械基础教学的重点内容,学生应按照教师的指导,按照实训步骤进行动手操作,遇到问题要积极思考,参照机械理论进行解决,这样更能加深对机械工作理论的理解。例如在讲解定轴轮系时,可以带学生去参观普通车床的主轴箱,感受它内部的齿轮传动特点,这样直观、鲜明的教学形式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加强师生互动教学

中职学校的机械基础教师应在专业课上有着丰富的知识,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将机械基础课程内容生动地传授给学生。对于每节课程的设计,教师都应结合企业生产现状,将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通过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这样可以化解学生对抽象概念和复杂公式的畏难情绪。教师应对学生存在的难点问题进行互动讨论,以降低课程难度。教师应尽量避免抽象的机械概念和公式,而采用直观的教具和生动的比喻加深理解,化难为易。教师还应通过课程作业与学生进行互动,对在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上进行详细的讲解。在课堂进行辅导,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成为机械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指导学生从那些角度分析问题,并且应强调对机械结构实物观察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多查找参考资料,这样就可以拓展解题思路和专业视野。

全文阅读

基于六自由度机械手臂实验装置的设计分析

摘 要 通过设计一种六自由度机械手臂实验装置,由底座、手臂、手腕、手部组成,采用直流电机驱动,程序控制,为控制算法和控制理论的测试、检验提供了实验平台,更好的进行对机械手的控制研究。本文从三方面:机械手臂机构设计、机械手臂驱动设计、机械手臂控制系统设计,对六自由度机械手臂实验装置的设计进行论述分析。

关键词 机械手 结构设计 控制系统

0引言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机械手在大规模劳动密集型生产中得到了重要应用,成为自动化生产线上不可或缺的一员。机械手提高了生产自动化程度,降低了劳动强度和用工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合格率,提高了生产自动化程度。机械手在生产中仍有许多机械结构和控制系统问题存在,不断加大对机械手的研究,增强其智能性、适应性、准确性和稳定性,满足日益提高的F代化生产要求。

1机械手臂机构设计

1.1底座结构设计

底座是整个机械手臂的支撑部分,是执行腰部360度回转的机构,也是安装动力源、控制系统和驱动系统的部位。

1.2手臂结构设计

全文阅读

运用概念变化策略,建构学生科学物理概念

以皮亚杰认知理论为基础发展起的建构主义认为[1]:学生学习新的概念之前,头脑中已经有大量的、在日常生活基础上形成的相关知识经验,这些知识经验称之为前概念;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在促使学生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前概念,并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有效的促使学生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概念变化”正是基于此的一种教学策略,它通过对学生前概念进行发展、修正、改变等手段去建构完整的科学物理概念。其教学设计的一般流程如下[2]:

下面以高中物理[3]《波的形成与传播》为例简析如何运用概念变化策略运用于教学当中。

1本节教学主要内容

参照教材及近几年的高考考试说明,本节教学内容中,学生要建构的物理概念主要有:

(1)在介质中,前面的质点带动后面质点,后面的质点重复前面质的运动而形成机械波。

(2)机械波是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传播的是机械振动这种形式,质点不会随波迁移。

(3)机械波是大量质点的集体表现,是宏观现象。

2学生的机械波前概念调查分析

全文阅读

创新教育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摘 要:素质教育中,创新教育属于重要环节,能够让整个教育过程赋予生命,让学生不再沉溺于传统的书本学习,而是将理论知识创新应用于实践。在创新教育的培养下,学生可以养成主动创造、探索、思考、实践、参与的习惯,提升学习效率。本文以机械设计课程为例,研究了创新教育的具体应用方式。

关键词:机械设计课程;创新教育;应用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2.247

0 引言

创新教育是一种具有实践性与创造性的教育形式,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教师予以引导,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思考、主动动手实践,让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更为紧密[1]。机械设计这门课程需要学生提升动手能力以及思维能力,通过对各类通用机械传动装置的抽象化思考创造出具象化作品,利用齿轮、链、带等传动装置设计出创新机械,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各类传动装置的理解能力以及运用能力,为其毕业后走向社会动手实践打下坚实基础[2]。本文以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为主线,研究了创新教育的具体应用方法。

1 改革教学理念

在传统机械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理念在于让学生接受书本上的知识,属于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缺乏重点且存在一定繁琐性。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无法抓住有限课堂时间中的重点内容以及重点环节,因此在知识的具体应用上能力略显不足[3]。在创新教育背景下,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以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动手、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为出发点,将自己作为引导者,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内容的思考之中,让教学更具连续性。帮助学生思考每个环节之间的实际联系,提升学生对机械传动装置的应用能力。

2 优化教学内容

全文阅读

机械设计教学方法分析

【内容摘要】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以科学、技术、工程相融合为特点的“新工科”蓬勃发展,这对工程专业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对高等工程教育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应对这个挑战,本文将以过程装备与控制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的《机械设计》为教学平台,开展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方法研究。通过设立“新工科”背景下的课程教学目标,提出在课堂上主要以PPT+黑板板书为主的授课方式,同时用课件动画、MOOC等辅助方式,在融合众多交叉学科的条件下,培养学生掌握机械设计基本设计理论和初步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利用课下的雨课堂、图书馆资料查找、图片和视频展示的授课方式,强化对机构、机器等结构、性能及安装、检测等方面理论基础的掌握;加深在大型化、低能耗、高效率、高可靠性和长寿命周期条件下的工程设计方法的理解;通过基于“互联网+”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方法的应用,培养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团队沟通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以满足“新工科”背景下的工程人才要求。

【关键词】机械设计;新工科;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方法

《机械设计》是研究机构及机械传动系统工作原理、性能特点、设计方法等方面的机械类理论课程,是一门涉及“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材料”、“机械制造”等学科的综合性课程,是“中国制造2025”、工业4.0必不可少的专业知识之一。目前,以科学、技术、工程为融合的新业态、新产业、新行业为特点的“新工科”蓬勃发展,以“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的正式实施,使得《机械设计》的高等教育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时机且也面临着各种挑战[1]。主要表现在:一是传统的《机械设计》采用的是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教育模式,分章节讲述各种常用传动机构的工作原理,性能参数及结构等,留给学生的是传动机构的“碎片”式记忆,不能形成满足工程应用需要的整体传动装置设计的要求。因此,难以满足新业态、新产业、新行业为特点的“新工科”下的工程意识的要求。二是传统的“机械设计”授课方式大都采用PPT+黑板板书的授课方式,在当今知识大爆炸和“新工科”对工程专业人才综合素质要求更高的背景下,更加凸显出课程内容多而教学学时少的特点。为此,开展基于“互联网+”的《机械设计》教学方法的探索,通过课上、课下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对学生进行头脑知识风暴的灌输和传授,以期培养出适应“新工科”发展的新一代机械工业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融合多学科知识,确定“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教学目标

《机械设计》中的设计理论除应用于以传统的机械制造行业外,还可以应用于以“人工智能”、“机器人”为代表的新型工业当中。但是,针对新工业、新行业的应用,机械设计必须朝着大型化、低能耗、高效率、高可靠性和长寿命周期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必须融入先进机械设计理论、先进机械制造、先进检测技术和可靠性设计理论;必须在《机械设计》课程理论学习中,加入自动控制、“互联网+”等多学科的知识。面对如此众多的交叉和融合的学科知识,需要在有限的授课学时中,培养满足“新工科”要求的工程人才,这对《机械设计》的教学方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为此,必须确定“新工科”背景下课程教学目标。第一,必须引导学生科学地理解和掌握机械设计的工作原理和基本设计理论,培养学生在应用机械设计基本理论和设计选型中,融合多学科知识,初步建立工程思维和工程意识。第二,必须要求学生掌握常用传动机构的性能特点、主要零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和作用,能够依据相关机械设计标准、工程应用需求进行分析和设计计算,以培养学生具有针对不同的工业应用要求完成专业设计的能力。第三,必须要求在专业理论学习时,充分考虑经济、安全、环境、法律等方面的要求,培养新时代、新工科下的综合性专业人才。课程目标的制定,确定了教师的授课内容、课程重点以及工程案例的选用方向;并为教师的教研活动主题、课程教学内容的修订等指明了方向。这对培养新产业、新形势下的技术人才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二、基于“互联网+”确定《机械设计》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

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新科技改变和颠覆了传统的产业。然而,长期以来的高等教育都是沿用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听课为主的教学模式,这在过去的人才培养中,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面对当今以科学、技术、工程为融合的新技术和新科技的发展,开展以“成果为导向”,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将是“新工科”条件下的工程教育的必然模式[2]。为此,《机械设计》教学采用基于“互联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是目前最好的选择之一。《机械设计》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主要包括课上教学、课下学生自学和师生互动两部分。1.课上教学。课上教学主要以PPT+黑板板书为主的授课方式,同时采用课件动画、MOOC等为辅助,以期在有限的教学学时里完成以下教学重点:一是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思维掌握机械零件的设计原理、设计方法和机械传动机构设计的一般规律;培养综合应用机械零件和机械机构的设计准则,进行机械传动装置和通用机械零部件的设计能力。二是培养正确查阅机械设计标准、规范、设计手册和设计图册的能力;掌握应用相关设计规律和技术措施,初步建立机器、过程设备、流体机械中的机械传动系统等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设计能力。课上教学重点的顺利实施,基本完成了课程的教学目标,但还需通过课下学习的补充,使学生获取对新型工业当中机械传动系统更高要求下的综合设计能力。2.课下学习。课下学习主要采用雨课堂、图书馆资料查找、图片和视频展示的方式,以机械传动系统成功和失败的案例,重点培养学生科学认识机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设计程序,了解影响设计目标和技术方案的影响因素;理解工程中机械设计的严谨性、复杂性。另外,通过雨课堂可以及时跟踪学生学习的进度,在线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惑或难点。同时,也方便师生就实际的工程案例和工程设计开展线上互动讨论,并在这种讨论互动中,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国家当前有关的技术经济政策,使学生在机械传动系统的工程设计中充分考虑经济、安全、环境、法律等方面的要求,实现“新工科”要求的工程教育和新技术发展衔接的教学重点和课程教学目标[3]。另外,通过布置图书馆查找资料,查看视频和图片,督促和推动学生自觉地追踪国内外机械设计最新发展趋势,培养能够胜任“中国制造2025”等新业态、新形势下的工程人才。此外,采用基于“互联网+”的《机械设计》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还可以培养学生查找中外文献资料的能力,在不断学习和强化专业外语的条件下,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和“互联网+”,获得能够终身学习的能力,满足工程专业认证要求,以适应新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成为国际需要的高级专业人才。

三、以“导向教育”为目标,改变课程考核与学生能力评价方式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