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就业经济论文

就业经济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就业考验经济研究论文

编者按:本论文主要从就业形势严峻;毕业失业等进行讲述,包括了有关专家指出,所谓大学生就业难,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不确定性的心理感受、高等教育的反思、经济转型的必然之痛、就业与社会经济发展、就业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就业与社会稳定、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就业者应该摆正心态等,具体资料请见: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存在就业矛盾并不是一件稀奇的事。从上世纪70年代未知青返城,到农村经济改革带来劳动力剩余,再到90年代国有企业改革导致的职工下岗,就业问题贯穿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正当连续5年的高增长即将冲淡人们对于这些问题的担忧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流再一次笼罩了就业市场。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昔日被称作“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与农民工一起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一、2009:就业形势严峻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的信息和各级媒体对就业市场的频繁关注中,我们不难感觉到,就业问题已经成为2009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包括高校毕业生在内的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过1300万人,全年城镇需要就业的总人数达2400万人,这组庞大的数字显示出了2009年就业形势的严峻性。而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两个群体就是大学生和农民工。

二、大学生:毕业失业

据统计,今年全国新增大学毕业生将达到610万,与往年未能就业的150万大学生叠加,一支庞大的待业队伍立刻呈现在人们眼前。即使在经济发展正常年份,消化这样一支高学历的劳动力大军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何况在就业市场遭遇寒冬的2009年呢?“毕业也就意味着失业”,这样一句以往听起来令人难以置信的调侃,在2009年变成高校毕业生的真实写照。近日,中国社会调查所在北京、上海、深圳、石家庄、郑州、成都、沈阳、武汉、厦门、哈尔滨、西安等地的抽样调查显示,到2009年2月底,应届毕业生整体就业率仅为35.6%,这与社会保障部期望的70%的就业率还有很大差距。而往年就业率较高的几个大省市,今年毕业生的就业市场更加不容乐观。据悉,截至今年1月底,天津市2009届高校毕业生签约率不到10%,比上年同期下降18个百分点;而截止1月中旬,广东全省本科生就业签约率则只有2.2%。

三、农民工:回家≠过年

2008年春节,数十万农民工因为雨雪灾害被阻隔在广州火车站无法回家;2009年春节,风和日丽,却仍然有数十万农民工在广州火车站徘徊,今年,他们则是因为遭遇了就业市场的寒流而不得不回家过年。同样是回家,心情却迥然不同,新年的快乐与期望被失业的无奈和迷茫冲刷得无无踪。

全文阅读

经济学理论看就业战略探讨论文

内容摘要:新兴古典经济学用分工网络的可靠性、整数理论和分工结构的变化三种方式来解释失业现象。随着分工的演进,产业链不断加长,促使中间产品专业生产者人数增加。我国分工的自发演进受到阻滞和分工水平不足是造成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重要原因,而分工演进阻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政府应当确立以分工促进就业的指导思想,在各个方面采取有利措施促进分工深化,为分工的自发演进创造适宜的制度环境。

关键词:分工就业新兴古典经济学专业化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我国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为此国家采取了各种措施和手段来解决日益严峻的就业问题。本文试图从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角度论述我国的就业促进战略。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失业理论

新兴古典经济学以超边际分析来复兴古典经济学思想,把研究重点放在分工与专业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上。在杨格看来,分工包含着三个方面:一是个人的专业化水平;二是不同专业的种类数;三是生产的迂回度。而生产的迂回度是工业化的一个主要特点,工业化发展的程度越高,迂回生产链条的长度就会越长。伴随着新技术的产生和个人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或经济增长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分工水平演进的过程,表现为个人专业化水平加深,生产的迂回程度提高,迂回生产链条上每个环节的产品种类数增加,而这意味着不断出现新的专业和分工领域。

根据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失业是与分工相关联的一种经济现象。如果没有分工,整个社会都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时,不存在失业;当整个社会处于完全分工状态,每个人都进行专业化生产时,社会也没有失业。失业发生在一定水平的分工阶段上。从一般意义上讲,当分工演进机制受阻,原来的专业化生产不能进行时,从事专业化生产的劳动力既不能重回自给自足状态,也不能跃进到新的分工水平状态,失业便会产生。具体而言,新兴古典经济学解释失业有三种方法。

第一种方式是分工网络的可靠性,即交易风险来解释失业现象。在新兴古典产权理论中,若每个交易都有一个失败的风险,则当外生交易效率改进时,均衡的分工水平会上升,而整个经济分工协调完全失灵的风险也上升。但是因为外生交易效率改进时,增加的分工好处大于增加的总外生交易费用和增加协调失灵风险的坏处,所以人们会从这些相互冲突的效果之间的最优平衡角度,同时选择高分工水平和高协调失灵的风险。而高分工水平意味着商业化程度、大市场容量和高总量需求,分工协调失灵的风险则意味着人们在协调失灵中可能被迫回到自给自足的低生产效率。因此,整个经济分工协调失灵的风险意味着大规模失业的风险。

第二种方式是所谓整数理论来解释失业现象。所谓整数问题就是瓦尔拉斯均衡存在的整数条件,即能产生最高效用的角点均衡中,选择专业化模式的角点均衡人数必须是整数。假定一个经济中只有3个人,当交易效率提高到一定程度时出现分工,瓦尔拉斯全部均衡意味着每个专业有1.5个人,这与整数条件不符。因此瓦尔拉斯均衡可能不存在,但如果3个人中有一个人的生产率低于其他两人,则瓦尔拉斯均衡仍会存在。而两个生产率高的人会发现,与生产率低的人进行分工将会影响他们的收入。所以,他们将会形成一个瓦尔拉斯均衡并将生产率低的人排除在分工之外。生产率低并不是这个人被排出分工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整数条件不满足。因此他是在愿意卷入分工且当整数条件满足时也能卷入分工,但却因整数条件不满足而被迫处于市场和分工之外。这类失业就是非自愿失业。

全文阅读

高职毕业生就业与经济发展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以云南本地经济发展情况为切入点对高职学院毕业生目前的就业状况、形成原因及高职教育就业市场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作了系统综合的分析,结论是:要实现真正意义的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高职院校应结合当地的经济结构和教育市场构成,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使其与市场需求协调、稳定地发展。

论文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云南本地经济协调发展

一、高职教育要适应云南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l、高职教育应坚持以就业、市场、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原则

以就业为导向,也就是以市场为导向。对企业来说,就是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对高职院校来说,就是培养出圆满完成学业、适应社会需求的毕业生,产品的销售过程就是毕业生走向就业的过程。毕业生能否顺利、充分地就业,对扣叶立学院的形象、打造学院的品牌、增加“入口”的旺盛至关重要。所以我们可以说: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也就等于以市场、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

以市场为导向的教育必须遵循市场运行规律,在市场经济的新格局下,实现学校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当前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就是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它的市场切入点主要是学院所在地及其周边地区。因此,探寻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必须首先研究当地经济的结构特点和发展趋势,而探究云南经济发展的特点就是探究云南就业市场的背景和潜力。我们只有把握本地经济发展的脉络,才能更好地把握就业市场的发展走向,保证毕业生充分就业。对我们学院来说,要结合云南经济及就业市场的发展特征、需求状况,不断调整教育模式和培养重点。云南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气候复杂多变、地质条件复杂的省份,而地质、冶金、煤炭等行业的地质类专业人才相对缺乏,我院就可抓住这一特点,大力发展地质类等相关专业,培养能充分适应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大力推进“订单式”教育,发挥学院优势,为本地经济的发展培养有用人才。

2、本地经济结构的特点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影响

为本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应用型的“高级蓝领”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职责所在。换句话说,本地经济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发展方向就是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最佳依据。就云南来说,它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地方,一方的经济发展和平安,就需要高职院校培养出大批应用型、综合型的高级技术人才。可见,本地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根本依据。

全文阅读

高职毕业生就业与经济的关系论文

摘要:本文以**本地经济发展情况为切入点对高职学院毕业生目前的就业状况、形成原因及高职教育就业市场间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作了系统综合的分析,结论是:要实现真正意义的就业为导向高职教育,高职院校应结合当地的经济结构和教育市场构成,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使其与市场需求协调、稳定地发展。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本地经济协调发展

一、高职教育要适应**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l、高职教育应坚持以就业、市场、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原则

以就业为导向,也就是以市场为导向。对企业来说,就是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对高职院校来说,就是培养出圆满完成学业、适应社会需求的毕业生,产品的销售过程就是毕业生走向就业的过程。毕业生能否顺利、充分地就业,对扣叶立学院的形象、打造学院的品牌、增加“入口”的旺盛至关重要。所以我们可以说: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也就等于以市场、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

以市场为导向的教育必须遵循市场运行规律,在市场经济的新格局下,实现学校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当前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就是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它的市场切入点主要是学院所在地及其周边地区。因此,探寻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必须首先研究当地经济的结构特点和发展趋势,而探究**经济发展的特点就是探究**就业市场的背景和潜力。我们只有把握本地经济发展的脉络,才能更好地把握就业市场的发展走向,保证毕业生充分就业。对我们学院来说,要结合**经济及就业市场的发展特征、需求状况,不断调整教育模式和培养重点。**是一个矿产资源丰富、气候复杂多变、地质条件复杂的省份,而地质、冶金、煤炭等行业的地质类专业人才相对缺乏,我院就可抓住这一特点,大力发展地质类等相关专业,培养能充分适应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大力推进“订单式”教育,发挥学院优势,为本地经济的发展培养有用人才。

2、本地经济结构的特点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影响

为本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应用型的“高级蓝领”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职责所在。换句话说,本地经济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发展方向就是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最佳依据。就**来说,它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地方,一方的经济发展和平安,就需要高职院校培养出大批应用型、综合型的高级技术人才。可见,本地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根本依据。

全文阅读

国民经济各行业就业论文

内容摘要:分析各行业的就业技能结构是解决我国结构性失业问题的前提,本文根据我国的统计数据特点构造了度量就业技能结构的两项指标,然后以这两大指标比较分析我国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就业技能结构,并提出了改善我国就业技能结构的对策。

关键词:就业技能结构,技能度量,国民经济各行业

就业技能是就业人员参与社会生产活动所具备的能力,就业技能结构是指不同技能水平的劳动力在就业人员中的分布比例。根据技能对劳动力分类源于WoodWard在1887年将劳动力分为“thecunninghand”(熟练的手工劳动者)和“theculturalmind”(有文化的脑力劳动者)。在当前的中国,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技术改变而产生大量结构性失业。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发现职场上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太少;而另一方面,广大雇主却在埋怨要招到自己所需要的技工越来越难。要解决这个问题,前提是要分析各行业目前的就业技能结构和发展趋势,为劳动者指明职业技能发展的方向。

就业技能的分类与度量方法

就业技能与受教育程度、接受培训多少、工作时间长短、职业性质和特点等相关,可从经济角度和社会角度来衡量。一些文献对技能划为四种:学术能力或者叫认知能力;一般能力;学习和运用技术的能力;人格智能。其中前两种是从经济角度考察,后两种是从社会角度考察。从经济角度测量技能具体依据有如下四种:证书、资格证等;工作经验;职业类型;教育程度。我国主要从经济角度考察劳动者技能。

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就业技能结构分析

(一)就业技能结构统计中存在的有关问题

我国在就业技能结构统计中主要面临以下问题:首先,我国各资料的取得方式主要是有关部门的统计报表、行政纪录和抽样调查,没采用过问卷调查方式。其次,统计资料存在时间断层。比如《中国统计年鉴》上,“分地区分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年末人数”仅有1999年至2002年的数据;按“行业、性别分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在2002年后才出现。这反映了我国在面临结构性失业问题的时候,却未对就业人员技能及就业技能结构引起足够重视。此外,统计指标在不断调整过程中也存在断层。例如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于1984实施后又在1994年、2002年做了两次修订,2002版和1994版在门类和大类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将1994版和2002版的相关行业进行归并分析,会造成较大的误差。如果要做就业技能结构时间序列上的数据比较,只能以2002年作为分界线。

全文阅读

新经济就业的特征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新经济技术进步就业

论文摘要:随着现代通讯与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已形成新经济的雏形,目前它正在向发展中国家扩展。关于科技在劳动力就业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历史上不同的阶段有所不同。它对就业的影响,在西方经济学家中也见仁见智。本文研究表明,就业问题实质是人类工业文明的产物,在技术进步较快条件下,人力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与就业中的作用得以凸显,劳动力转移呈现出新特点,一些知识密集行业投资于劳动的份额相对于物质资本增加更快,从而造成这些行业资本有机构成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样机器大工业时代的资本有机构成有提高的趋势,就可能将演变为新经济条件下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与下降并存的态势。

关于新经济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一个明确、统一的概念。有些学者指出,“新经济”存在“宽”、“窄”两种含义,“宽”的含义是指起源于美国、扩展于世界的新技术革命引起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以及经济运行规则的变化;“窄”的含义只是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①。目前较多的观点属于前一种,即从知识经济角度来对新经济进行定义,认为新经济是以知识为载体,以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为主要手段,以技术创新为动力,面向全球化竞争的新经济形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通讯与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网络技术为当代世界经济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已形成新经济的雏形,目前它正在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扩展。从我国的情况来看,伴随着新经济时代的日益临近,知识、技术因素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企业对劳动力的雇佣及使用方式也在发生根本性变革,如分散生产使企业走向小型化、扁平化,企业对“知识工人”的需求激增等等,经济运行中的这些变化客观上要求新的就业理论来予以解释。

1早期关于技术进步对就业影响的观点

关于科技以及知识因素在劳动力就业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历史上不同阶段的看法有所不同。一般认为,在机器大工业的初期,劳动者人力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作用较小。机器是作为劳动力的替代物出现的,因此当时的技术进步是偏向物质资本型的。对于知识、技术因素在劳动力就业中的作用问题,新古典增长理论、结构增长理论等早就有所研究。其中,新古典增长理论从生产函数的角度进行了分析,通过对资本、劳动、技术等不同生产要素之间比例关系的研究,来推断技术因素对劳动力就业的效应。该理论把技术进步视作独立于劳动、资本等常规要素之外的一个单独要素。在存在技术进步的条件下,技术进步会引起总产量的增长。如果总产量增长了,技术进步就不一定使得就业人数减少,技术进步对就业的长期积极效应会抵消其短期负面效应。这是新古典理论的基本观点。而对于技术因素在劳动力就业中所起的作用间题,结构增长理论则仅限于从生产函数角度来分析,它更加侧重于从产业结构角度进行分析,即通过对若干产业部门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来说明技术进步的种种效应。该理论的代表人物库兹涅茨认为,技术进步从两个方面对产业比例产生影响:一是技术进步导致产品需求的变化。就是说,技术进步使得某些产品的需求增加,某些产品的需求减少,从而使整个产业结构发生变化;二是技术进步不仅提高了已有产品的生产能力,而且还开发出全新的产品,使经济中出现了新的产业部门。由这两方面因素引起的产业结构变化必然影响到就业结构。从新古典增长理论、结构增长理论的这些观点中可以看出,在一个相对长的时期内,技术进步因素对劳动力就业的效应未必是消极的。

1965年D.J.罗伯逊在《技术变革的经济影响》中阐述技术进步对就业的作用,川他分析道,采用新技术,只要它意味着能够节约生产成本,就会被认为是正当的。而在节约生产成本方面,通常只指节约劳动成本而言,而对于资本的节约却被忽视。假定单就劳动成本来说,技术的进步会引起失业,而且这是从企业角度来考察的。从节约资本来说,技术进步就不一定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而很可能会增加就业机会。这是因为:第一,技术进步需要采用机器,也就是要生产机器、操作机器、维修机器,这都会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第二,技术进步中,所减少的主要是非熟练工人和半熟练工人,但熟练工人和职员的需求人数则是增加的。第三,如果技术进步引起的社会总产量的增长大于社会人口的增长,那么实际收人会增加,而且工时亦会缩短,从而导致服务业就业人数的增加。罗伯逊的上述分析价值体现在,考察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不能只就个别企业而言,而应从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来分析。

后来美国经济学家哈维·布鲁克斯对技术进步的长期效应和短期效应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指出,在考察技术进步的效果时,不能只看到或者夸大其短期效应,从而忽视其长期的积极效应。在论述技术进步有利于增加就业时,他写道:“如果投人物中劳动成本的节约会在产品的消费者价格中反映出来,此种节约就会导致购买力的解放,这反过来将对需求,由此对就业,以致对经济发生作用。

与就业有关的问题不在于提高了生产率的公司或产业会失去多少工作岗位,而在于由此解放出来的购买力所提供的工作岗位比失去的工作岗位是更多还是更少,在于新创造的工作岗位比失去的工作岗位是更好还是更坏。”f21布鲁克斯的分析创新之处在于,他是从技术进步释放出的购买力,即增加社会总需求的角度对技术进步的客观效应作出解释。

全文阅读

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心态探析论文

论文关健词:市场经济就业指导自主择业

论文摘要:本文从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际出发,指出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关健不仅在于开拓毕业生窝求信息网络,还要注重专业的改革和人才的培养要与社会禽求相结合,从而使大学毕业生由国家分配逐步走向市场自主择业

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毕业生就业形势发生根本变化

1.业生就业政策逐步放开搞污从五卜年代初开始形成的高等学校学生培养费全部由国家承担、些业牛全部由国家以指令性计划分配当国家干部的“统包统配‘·制度,是在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种“统包统配”制度的弊端,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主要是政府对毕业生分配统得过死包得过严,影响了用人单位、学校和学生积极性的发挥。

2、毕业生就业管理部门逐步由单纯的管理型向管理和服务型转变。为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各地方人事部门还成立了人才交流中心,其中一个重要职能就是为广大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不仅如此,在原来供需见面的基础上还开办了人才市场,作为常设机构为广大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提供经常。把学生、学校、用人单位直接推向人才市场。

3、毕业生就业市场前景广阔。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形式的承包制、租赁经营制、股份制、国有大中型企业转换经营制等,企业成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在用人方面有了更大的自,可以挑选和聘用自己需要的人才,也可以拒绝接受自己不需要的人才。用人单位扩大了用人自,使毕业生就业有一个比较宽松的就业环境。

二、学生的就业期望与现状

近年来,不少学业有成,踌躇满志,准备走上社会大显身手的学子们,一走出校门就高不成,低不就地饱尝了择业的千辛万苦。突出的供需矛盾,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据有关部门对北京、上海、天津等15个城市的22所高等院校的1682名应届毕业生调查表明,93.5%的学子对就业形势不感乐观。“学生们走出校门能顺利就业吗?”这种担心并非完全是杞人忧天。当前,大学生不良的择业心态主要有:

全文阅读

大学生就业难经济学论文

一、就业现状分析

从宏观角度看,大学毕业生年供给量大于市场需求量。1999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做出的高校扩招决议,使我国高等教育在规模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依据世界银行划定的标准,大众化高等教育的标准是入学率为15%以上。我国2003年大学生入学率已达15%,随后又历经10年连续扩招。扩招导致毕业生激增。2003年扩招后的第一届毕业生人数达280万,10年后的2013年,毕业生人数增至699万,预计2014年将达727万。连年扩招使更多高中毕业生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全民文化素养有了飞速提高,但与之相伴的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每年数十万毕业生无法及时就业。伴随着时间的延续,延迟就业的大学生数量还在不断累积,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具体而言,大学生就业实际现状比公布的统计数字更加令人担忧。从有关部门公布的毕业生就业数据来看,所谓“就业率”实为“落实率”,如公式一,公式二所示。此外,高校就业率依据签约率来统计,一纸协议并不能代表准确、真实的就业情况。这表明,实际就业率与官方统计和公布的就业率存在一定偏差。同时,统计数字无法准确反应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和不同性别的就业差别,以及已就业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等就业质量问题,从而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显得晦涩复杂。×100%公式1:年度大学生就业率公式落实率=×100%公式2:年度大学生落实率公式。

二、大学生就业现状成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首先,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本质是经济问题。从经济学理论来看,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在总量上必须保持平衡,供给大于需求会导致劳动力过剩。中国劳动力资源占世界的四分之一以上,而资本资源(以国内投资额为标准)仅占世界百分之四,劳动力数量与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在理论上成为大学生就业难的必然因素。从国际经济形势看,全球经济不景气是导致就业难的根本原因。就业量的增加归根结底要依靠整体经济增长拉动。近年来世界次贷危机的发生对大学生就业而言无疑更是釜底抽薪。从国内目前的经济结构来看,尽管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受中国历史因素的影响,经济结构仍属劳动密集型,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权重还很小,经济发展能带来的劳动力市场需求主要还是体力劳动者群体。因此,也就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与民工荒并存的现象。另外,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国家行政事业单位机构精简等也对大学生就业带来不利影响。其次,供需对接错位、高校教育缺乏前瞻性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又一重要原因。首先,意识时间对接错位。在实行市场经济的今天,用人单位需要怎样的人才是由市场需求决定的,但高校专业设置的调整改革,在时间和周期上却明显滞后于市场变化。等高等院校调整完成到大学生毕业寻觅就业机会,已经用去若干年时间,人才市场的需求已经产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原先的热门专业已经冷却,毕业生产出过剩。二是办学特色的对接错位。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与市场需求同步,是多种多样且不断变化着的,但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受传统计划经济和管理模式影响,缺乏独立性,缺少特色,所有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几乎具备相同的特点。这很难满足市场需求。三是期望值对接错位,大学生普遍希望稳定的工作岗位,但近年来承载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是第三产业;大学生期望从事理论性较强的工作,而用人单位则更加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大学生在工资待遇上希望与期望值匹配,而用人单位则希望节省开支聘用直接可创造财富的员工,这种教育传统的误导导致的期望对接错位仍将继续影响实际就业率的提高。

三、大学生就业难相应对策

首先,政府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主导。其一,政府要调整宏观经济对策,改变单纯的GDP导向,以民为本,以综合效益为目标,将综合效益为目标,把改善大学生就业作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二,是出台相应的法律条文规范就业市场,用法律保障大学生就业问题得以有效解决。比如,进一步调整收入分配,用收益引导大学生就业取向,调整民营企业在融资、税收、市场准入等方面的制度,让民营企业在吸纳大学生就业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政府户籍管理二元结构现象等,让毕业生就业工作更科学,更合理。其次,高校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基础。其一,高校领导群体必须克服传统的计划经济对管理思维的影响,强化自身办学的独立性,强调特色办学,尽快实现专家治校。其二,毕业生步入社会可创造的价值衡量了毕业生作为求职者的价值,而毕业生在校阶段所培养的能力素质应立刻适应工作要求,使求职者能够有机会实现自身价值。校方应将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作为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核心标准,让高校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工厂。最后,大学生仍然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其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除了受国内就业大环境若干客观因素限制以外,大学生也可发挥主观能动性,尽全力改善自身现状。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尝试在课业之余自主寻觅实习机会,也应充分利用高校与实习单位之间的联合实习机会,充分锻炼自身实践能力。其二,学生应充分了解自身条件,避开自身劣势,发挥长处,克服攀比心态,祛除对于他人的依赖心理,建立正确的择业观念,独立观念。不迷恋一线城市就业市场,不一味追求工作稳定性,应以在校期间的学习、思考与实际工作中的持续继续教育稳固自己在职场中的不可替代性。学生也应充分利用实习机会,最大限度了解所涉足的行业和职位,更为重要的是了解自己是否适应该类工作,尽力进行自我定位,以实现高效就业。

作者:应志为单位:信阳师范学院

全文阅读

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与就业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分析各行业的就业技能结构是解决我国结构性失业问题的前提,本文根据我国的统计数据特点构造了度量就业技能结构的两项指标,然后以这两大指标比较分析我国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就业技能结构,并提出了改善我国就业技能结构的对策。

关键词:就业技能结构,技能度量,国民经济各行业

就业技能是就业人员参与社会生产活动所具备的能力,就业技能结构是指不同技能水平的劳动力在就业人员中的分布比例。根据技能对劳动力分类源于WoodWard在1887年将劳动力分为“thecunninghand”(熟练的手工劳动者)和“theculturalmind”(有文化的脑力劳动者)。在当前的中国,由于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技术改变而产生大量结构性失业。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发现职场上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太少;而另一方面,广大雇主却在埋怨要招到自己所需要的技工越来越难。要解决这个问题,前提是要分析各行业目前的就业技能结构和发展趋势,为劳动者指明职业技能发展的方向。

就业技能的分类与度量方法

就业技能与受教育程度、接受培训多少、工作时间长短、职业性质和特点等相关,可从经济角度和社会角度来衡量。一些文献对技能划为四种:学术能力或者叫认知能力;一般能力;学习和运用技术的能力;人格智能。其中前两种是从经济角度考察,后两种是从社会角度考察。从经济角度测量技能具体依据有如下四种:证书、资格证等;工作经验;职业类型;教育程度。我国主要从经济角度考察劳动者技能。

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就业技能结构分析

(一)就业技能结构统计中存在的有关问题

我国在就业技能结构统计中主要面临以下问题:首先,我国各资料的取得方式主要是有关部门的统计报表、行政纪录和抽样调查,没采用过问卷调查方式。其次,统计资料存在时间断层。比如《中国统计年鉴》上,“分地区分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年末人数”仅有1999年至2002年的数据;按“行业、性别分全国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构成”在2002年后才出现。这反映了我国在面临结构性失业问题的时候,却未对就业人员技能及就业技能结构引起足够重视。此外,统计指标在不断调整过程中也存在断层。例如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于1984实施后又在1994年、2002年做了两次修订,2002版和1994版在门类和大类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将1994版和2002版的相关行业进行归并分析,会造成较大的误差。如果要做就业技能结构时间序列上的数据比较,只能以2002年作为分界线。

全文阅读

服务贸易增长经济改善就业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引言;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与问题;金融危机下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机遇;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建议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创新和提升产品附加值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低、从服务贸易发展结构不合理、从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不强、扩大服务业出口,增强出口竞争力、发展服务贸易。缓解就业压力、充分发挥服务业对增长的拉动作用、优化服务业发展结构。大力发展生产业、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坚持自主创新、打破行业垄断。坚持开放与保护并举等,具体请详见。

1引言

从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邵望予(2005)认为,服务业发展水平的高低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服务业越发达,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胡日东(2005)在1985~2004年的经济数据的基础上,对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与经济增长额关系进行研究后发现,服务贸易进口对经济增长有抑制作而服务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陈景华(2009)年通过对1993~2006年中国数据得协整分析,显示服务业国际转移得经济效应主要体现在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转移、增加就业、扩大出口等方式来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因此,以服务业为基础的服务贸易的发展对调整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不合理就业问题的改善,以及科学技术创新和提升产品附加值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如何在经济危机之际,充分发挥服务贸易带动经济增长和改善就业问题的优势,是中国化“危机”为“机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以及当前的经济形势,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最后给出建议和措施。

2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2.1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水平低

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但发展水平仍然较低,规模相对较小。虽然我国服务出口额历年呈上升趣事,但占世界服务出口比重仍十分低,最高未超过4%。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为920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得比重为3.39%。而同期美国服务贸易出口额为4225.9亿美元,德国为1870.7亿美元,法国为1182.7亿美元。意大利为989.0亿美元。

2.2从服务贸易发展结构不合理

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不尽合理,传统服务业旅游、运输贸易比重较大,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占到了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半壁江山,我国服务贸易停留优势部门主要集中在海运、旅游等比较传统的领域,旅游和运输服务的出口占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59.7%,而代表资本、技术、知识密集行业得其他商业服务出口所占比重则呈下降趋势,从1985年的53%下降到了2006年的40.26%,这一比重最低时只有32.27%,平均到每个部门不4%。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