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寄宿制校长工作计划

寄宿制校长工作计划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建设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今后三年,我县寄宿制学校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认真贯彻落实全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结合灾后重建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巩固提高“普九”成果和提高办学效益为目标,以山区寄宿制中小学建设为重点,正确处理需求与可能、数量与质量、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统筹规划,稳步推进,分年实施,逐步完成,确保全县寄宿制学校按标准,高质量,按时限完成建设任务,较好解决由网点布局调整、取消复式班、地震灾损而产生的寄宿需求,促进全县教育健康和谐发展,均衡发展。

二、建设原则

全县寄宿制学校建设工作的基本原则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一步到位,加强监管,保证质量”。坚持寄宿制学校建设与网点布局调整相结合,与民生工程相结合,与灾后重建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学校危房改造和校舍维修长效机制相结合,与人口变化趋势相结合。具体讲,要把握以下几点:

1、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有序建设,严格校产管理,实行教育资源置换,合理配制,防止盲目发展和教育资产流失。

2、坚持项目带动战略,积极争取国家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危改项目、灾后重建项目、民间援建项目,在川塬乡镇积极发展多村联办小学,在山区乡镇积极创建寄宿制小学和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小学危房改造及其他项目安排方面,集中考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不断扩大农村小学办学规模,提升办学水平。

3、坚持合理配置资源,整合现有资源,按标准建设和添置的原则,使新建寄宿制学校达到国家“双高”普九标准。

三、现状分析

全文阅读

寄宿制学生分配方案

接《藏族自治州十年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关于下达〈2015年度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批复》文件通知,我县的中小学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计划已下达,现将有关实施方案通知于后:

一、统一认识

寄宿制学生补助资金,是国家为了改善农牧区寄宿制学生生活,减轻广大农牧民负担,提高广大农牧民子女入学积极性,使广大农牧民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是巩固“两基”成果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全县人口素质、促进教育快速发展,实现民族共同繁荣,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我们应坚持实事求是、公正平等、兼顾效益原则,确保管好用好专项资金。

二、补助对象

享受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的对象为: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小学)家庭贫困且边远的农牧民子女寄宿制学生。

我县实行对符合资助条件的寄宿制学生向高中教育延伸的原则,继续对公办幼儿园入园幼儿提供免费午餐补助。

三、补助标准

享受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的标准为每生每月170元,全年按10个月计算,每生每年1700元。

全文阅读

乡镇寄宿制义务教导的发展

作者:翟羽佳 李天科 单位:河南大学

2004年2月16日,教育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共同制定《国家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2004—2007)》,面对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的形势和挑战,计划提出了七项有力措施,其中第一项就是要求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紧随《计划》之后的同年2月19日,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共同印发了《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实施方案》,此方案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的目标和任务、覆盖范围和资金安排、规划和要求、中央专项资金的分配原则、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工程”所负有的主要责任、质量管理、组织实施以及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正常运转保障机制等做了详细的安排。方案中“工程”的目标和任务非常明确,“从2004年起,用4年左右的时间,新建、改扩建一批以农村初中为主的寄宿制学校,解决好西部未“普九”地区新增130万初中学生和20万小学生最基本的学习、生活条件的问题;同时,在合理布局、科学规划的前提下,加快对现有条件较差的寄宿制学校和不具备寄宿条件而有必要实行寄宿制的学校进行改扩建的步伐,使确需寄宿的学生能进入具备基本条件的寄宿制学校学习”。为此,中央财政投资了100多亿元,这也拉开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发展的序幕。

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的利弊权衡

(一)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有利之处1.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农村地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学校布局过于分散且规模偏小。生源分布稀疏导致的高生均成本制约了农村地区现代化教育设施的配备,教学硬件设施长期得不到改善。同时由于学校规模小、条件差、教师编制紧张,无法形成优质教育资源,使得学生甚至优秀教师大量流出,教育质量每况愈下,形成恶性循环。建设寄宿制学校后,学校规模扩大,学生增多,教育经费充足,更加便于配备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在学校形成一定规模之后,还有利于吸引优秀的师资力量,在更大范围内统筹利用教育资源,改变当前农村教育资源分配的结构性浪费现状,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尽管工程还存在一些漏洞和问题,但也达到了基本保障农村学生接受公平教育权利的作用。2.有利于学校统筹管理,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寄宿制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便于学校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规范教育教学管理[1],使学生的学习训练时间高度集中且相对充裕,有利于学生提高知识技能水平和自学能力。封闭式的学习环境可以隔离社会负面影响,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习惯。同时寄宿制学校的集体生活含有丰富的隐性课程和群体效应,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相互促进有着巨大的积极影响,还可以减弱学生对家庭的过分依赖,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自理自立能力。3.有效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很多地方还出现了“打工村”,村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这些“留守儿童”或由爷爷奶奶照看,或寄托在亲戚邻里家中,或由当地的“家长”照顾饮食起居和学习,还有的孩子出现被二次寄养的情况[1]。长年没有父母的陪伴和监护,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安全乃至心理品德发展都造成了极为消极的影响。寄宿制学校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因为学校始终是学生最有资格和最为安全的监护场所,“留守儿童”的家长们也很支持寄宿形式,积极送孩子到寄宿制学校就读。(二)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产生的弊端1.过于盲目撤点并校,家校距离变远,致使辍学率反弹撤点并校是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前期工作,目的是为了整合闲散的教育资源。但是由于国家在制定政策时缺乏灵活性,对现实情况估计不足,导致了地方政府在政策具体施行过程中“一刀切”,使得这项初衷是让所有适龄儿童享受同质教育资源的政策给广大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发展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以贵州省为例,贵州省是“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的试点地之一,2002年贵州省进行了一次旨在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的大规模撤并校点的工作。按照整合资源、优化办学的精神,一些教学点、复式班、村小学相继关闭,仅当年全省的小学就减少了近4000所,教学点减少了40298个。当时预设的目标是:2002年基本取消复式班,2003年基本取消教学点,2004年村小学在1999年的基础上减少50%以上[2]。如此急剧地、未经过科学规划地撤并校点,使得农村学校布局更加不合理,校点与部分学生家庭距离拉远。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2008年对全国8县77个乡镇的调查表明,经历了学校布局调整的小学生平均家校距离变远4.05公里,其中有10%的学生家校距离变近,有31.14%的学生家校距离没有发生变化,在58.86%的家校距离变远的小学生中,平均变远了9.19公里[3]。虽然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就是为了解决撤校并点后产生的家校距离变远问题,但真实情况却是很多农村的村办学校被裁撤,中心校距离过远,同时寄宿制学校还没有发展起来。学生不得不每天步行几公里去上学,在一些地理环境恶劣的偏远地区,不少家长因为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而让学生辍学或普遍推迟入学年龄,致使辍学率反弹。2.教育资源整合不完全,部分资源闲置、浪费撤点并校、整合教育资源的措施并没有使所有教育资源最优配置。在一些农村地区,部分寄宿制学校由于所在地区人口稀少,或者有较多学生随着外出务工父母进城上学,生源不足,而逐渐变成了空心校、半空心校,大量的教学资源遭到闲置和浪费。有的学校却因为集中了大量学生而产生了严重的“大班额”现象,并随之伴生出安全隐患、教师短缺等一系列问题。还有许多农村校点,面对一刀切的集中资源办学政策,在计划中已经被撤并,但现实中却由于种种原因无法撤并,这些学校在政策上已经没有任何资源投入,不得不陷入尴尬的发展困境。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中,国家资金的投入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规划,一些非常需要资金支持的学校并没有得到国家强有力的支援,很多原本条件就很好的学校却获得了大量的资金投入。这种政策实施上的偏差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寄宿制学校政策执行的效果。3.寄宿制学校运营成本高,配套设施不完备尽管政府有大量资金投入,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在建设过程中,由于总体规划不充分,资金短缺仍然是制约寄宿制学校发展的最大问题。截至2007年,国家已经投入100个亿进行“寄宿制学校工程”建设,使中西部农村校舍总面积新增1381万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从2003年的3.92平方米增加至2006年的4.66平方米,但这与优质的寄宿制学校规模条件还相差甚远[4]。我国在实行了“一费制”和义务教育阶段免收学杂费的政策后,维持农村学校正常运行的经费就主要来源于政府财政拨付的生均公用经费。然而寄宿制学校和非寄宿制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是相同的,但是寄宿制直接改变了学校的成本结构,寄宿制学校包含了宿舍及食堂等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成本、食堂与宿舍工作人员运作管理成本、寄宿生早晚自习和课外时间的教学辅导人员的经费支出等多项非寄宿制学校所没有的额外成本。另外,水费、电费、取暖费等成本也会因为寄宿制而大幅增加,很多学校根本无法聘请宿舍管理员、生活教师、校医等专业人员,无法保证学校有完整的师资力量配置,甚至在负债运营。我国对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资金投入,主要用在了教学楼和宿舍楼等主体建筑工程的建设上,而对于相关配套设施则多数需要自己筹措资金解决。很多学校仅仅建成了较正规的校舍毛坯,但是宿舍内无法配备合适、充足的床铺,食堂没有餐桌板凳,校园内也没有体育娱乐器材和医务室。这种粗糙的教学生活环境只会对学生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4.变相地转嫁教育成本虽然国家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的出发点是为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但是该项政策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却出现了把政府节约的教育成本变相转嫁到农村的结果。寄宿制学校里的学生,其生活开支在无形中附加了很多其它项,如住宿费、伙食费、车旅费等生活费用,这远远高于非寄宿制学生的学习费用,大大增加了普通农村居民的教育成本。5.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缺乏长效的保障机制从最早关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政策至今,主要目的是为了普及“两基”目标。这些政策基本都带有公益色彩,缺乏政策实施的长效保障机制。现在国家更多的是推行关于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工程,工程结束之后应该向何处发展,教育决策部门并没有提出进一步的规划,这种做法也不利于长期发展。

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问题的思辨

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至今,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如上面所示有利也有弊。随着寄宿制学校的普及和推广,社会对它的认识也由最初的一致认同趋向于理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其负面影响展开研究。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过程中负面作用产生的重要原因应该是该项政策的目标同政策自身的内容关联性不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政策的目标是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但此类政策本身的内容却不完全是提高教学质量,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学生集中住校。提高教育质量的变量有很多,住校并不是惟一变量,很多非寄宿制学校、分散教学点的教学质量也是合格的。所以,如果最终目标是提高教育质量的话,就要按照提高教育质量所需要的因素来制定政策,而不是仅限于做到学生集中住宿。在更深层面,政策的制定者和政策的服务对象之间利益相冲。整合教育资源的根本目的之一是降低办学成本。如果以县域为义务教育基本单位来分析,每个县区有10多个乡镇,每个乡镇都有20多个教学单位,战线长、成本高。实施寄宿制工程之后,从县域整体来看教育成本会大大降低。政府作为政策的制定者,通过决策达到了自己降低教育成本的目的,符合其利益需求,但是相对应农民的成本增加了,教育成本无形中从政府头上转嫁到农民身上,政府利益与农民利益产生了冲突,形成了一个隐藏的剪刀差。这种隐藏矛盾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因教致贫”现象,不利于教育的稳定发展。应辨证地看待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政策。现如今农村寄宿制学校伴生的问题更多的是寄宿制学校的发展、管理问题,而并不是政策本身的失误。每一项政策的出台都是应对问题产生的,其自身的出发点毋庸置疑,但一项政策的出台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总会遇到地区适用性问题,它会“水土不服”。要想达到预期目标,就必须对政策造成的结果及时监控、反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修改。比如,近几年一些地区已经针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某些弊端而提出了“半寄宿制”的想法并加以实践,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社会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时间去证明。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明白国家的政治体制、经济基础乃至整个社会文化背景都会对教育结果产生深刻、深远的影响,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并不是缓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困境的惟一途径。同样,几项简单的政策也不能解决我国教育所面临的所有难题,只有国家整体发展,教育才能不断进步。

全文阅读

寄宿制学生分配实施方案

接《藏族自治州十年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关于下达〈度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批复》文件通知,我县的中小学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计划已下达,现将有关实施方案通知于后:

一、统一认识

寄宿制学生补助资金,是国家为了改善农牧区寄宿制学生生活,减轻广大农牧民负担,提高广大农牧民子女入学积极性,使广大农牧民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是巩固“两基”成果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全县人口素质、促进教育快速发展,实现民族共同繁荣,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我们应坚持实事求是、公正平等、兼顾效益原则,确保管好用好专项资金。

二、补助对象

享受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的对象为: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小学)家庭贫困且边远的农牧民子女寄宿制学生。

我县实行对符合资助条件的寄宿制学生向高中教育延伸的原则,继续对公办幼儿园入园幼儿提供免费午餐补助。

三、补助标准

享受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的标准为每生每月170元,全年按10个月计算,每生每年1700元。

全文阅读

以金丹实验学校为例谈寄宿制小学管理

摘 要: 本文以金丹实验学校寄宿制管理为范本,对寄宿制小学管理的运作进行理论分析,以期为同类学校管理提供参照和借鉴。

关键词: 寄宿制小学 管理方法 发展规划

金丹实验学校是常德市武陵区的一所城区公立寄宿制小学,自1997年建校至今,初步具备了寄宿制管理的雏形。

一、寄宿制学校生态现状描述:管理的基础

一个学校的生态是由自然生态、文化生态、组织生态相互作用的结果。

1.金丹实验学校的自然生态描述(“SWO”分析法,即优势、劣势、机遇分析):金丹实验学校的优势(Strengths):金丹实验学校界于城乡结合部,建校历史短,有着改革创新的动力;早期投入好,学校规划合理,硬件设施较好;教师队伍年轻,年龄在35岁以下的近50%,工作热情、富有爱心。

金丹实验学校的劣势(Weakness):一是缺失特色的办学理念;二是办学条件跟不上社会寄宿需求;三是寄宿生源参差不齐,多为留守儿童,更不乏问题学生;四是教师队伍虽年轻化,但是缺乏寄宿生管理的经验;五是缺乏同类寄宿制小学的联手以寻求政策支持和倾斜。

金丹实验学校的机遇(Opportunists):一是作为武陵区公立寄宿制小学,其办学的独特性引起了区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注;二是家长和社会的认可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契机。

全文阅读

农村寄宿制学校创建工作方案

年,省、市、县人民政府把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作列为为民办八件实事之一。为确保该项工作如期完成,根据号和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按照县—年“寄宿制工程”规划,我县年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任务主要有10个项目(见附件),其中省级项目4个,新建面积5270平方米,市级项目6个,新建面积3220平方米。在合理布局、科学规划的前提下,加快对现有条件较差的寄宿制学校和不具备寄宿条件而必须实行寄宿制的学校建设,保证确需寄宿的学生能进入具备基本条件的寄宿制学校学习。

二、工作责任

按照农村义务教育“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县人民政府负责对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实施全过程的组织与管理。主要责任单位为县教育局,相关责任单位为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和县建设局。各责任单位负责共同审定申报全县年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计划。县教育局负责制定年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规划,牵头组织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的实施,落实省、市考评方案的内容,建立项目资料档案,定期和不定期地组织专项督查,督促和指导各乡镇学校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工作,定期收集汇总及通报项目工程实施进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全县寄宿制学校管理办法,并向市寄制办汇报。县发改局负责把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列为重点工程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协调落实工程建设有关政策;县财政局负责协调落实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积极筹措县级配套资金,负责建设工程的投资评审,建立“寄宿制学校建设资金专户”,确保专款专用;县建设局负责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的指导与监管;各乡镇人民政府具体负责辖区内工程的实施与管理,跟踪监督项目工程进度及工程质量,建立工程项目资料档案,及时协调处理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按时上报工程项目的进展情况,并确定专人负责。

县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工程的日常管理工作。

三、工作思路

1.总体要求:今年我县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省级任务4个项目,市级任务6个项目,确保工程在10月底前竣工验收。

全文阅读

浅析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生活管理

摘 要:近几年,我国提倡兴办寄宿制学校,并且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由于寄宿制办学方式在我国还处在刚刚起步与探索阶段,所以,寄宿制学校在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重点以新疆奇台县某小学为例,分析寄宿制学校学生生活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寄宿制学校;生活管理;生活管理对策

一个学校的管理制度与管理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这个学校的办学效果。近几年,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优化利用教育资源,国家提出对农村部分地区中小学进行调整,提倡兴办寄宿制学校。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缓解了农村义务教育的供需矛盾,节省了教育消耗。

一、奇台县×小学寄宿现状

×小学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奇台县,有在校生904人,住宿生406人,学生的入校年龄一般在六岁左右,90%都是农村生源。学校是由一栋旧教学楼改造而成的四层学生宿舍楼,楼内配备设施并不齐全。每个宿舍有二十多张床,没有桌凳。照明设施陈旧,以白炽灯为主,晚上宿舍光线暗淡。宿舍大小不一,大一点的宿舍可住四十多人,小的住十几人。每个宿舍所住学生各年级都有,每个宿舍都有舍长,负责督促本宿舍学生的内务整理和起居,舍长一般由高年级学生担任。×小学共有七位生活教师,三位是由于农村学校布局调整转岗而来的教学能力较差的教师,其余四位均是当地农民。学校的宿舍和食堂都是以商铺形式承包给私人管理经营,寄宿生食堂相当拥挤。

虽然×小学为加强学校寄宿生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依据奇台县教育局关于寄宿学校管理的有关精神,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了详细的管理制度,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寄宿生的管理并没有完全按照制度的规定去实施,导致寄宿制学校在学生管理方面出现了很多问题。

二、寄宿制学校在学生生活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寄宿制办学方式在我国起步较晚,没有太多的经验依据,加之政府对寄宿制学校的经费投资不足,导致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和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相继出现,寄宿制学校在学生的生活管理方面显现出了越来越多的问题。

全文阅读

寄宿制让学校更加完美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深入,生源逐年减少,很多学校在逐渐撤并,农村寄宿制应运而生。沙寨中心完小寄宿制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我校自2011年秋季学期开办寄宿制以来,在寄宿制管理方面,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对学生实施人文关怀,全面改善住宿条件,提高住宿水平,力争把学校建设成为学生的家园。近一年来,我校通过健全制度,添置硬件设施,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寄宿生的管理在逐步走向成熟与完善,在这个方面,我们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加大投入,逐步改善寄宿环境

2011年学校从有限的资金中挤出3万余元把老教学楼改建成学生宿舍和食堂,对原有厨房进行了维修,添置厨房设备。到目前为止,整个校园的布局结构分成了教学区、生活区、和运动区。其功能明确,突出了实用性,讲究了艺术性,加强了教育性。学生在校有宽敞的教室,洁净的宿舍,市教育局在去年完成我校塑胶操场建设。现在我校的绿化工程基本成形,整个校园绿树成荫,四季花香,学校变成了美丽的花园。根据学校的规划,计划用一到两年的时间修建标准的学生食堂,添置热水锅炉,修建学生浴室,扩大寄宿制的办学规模。届时,沙寨完小将成为我乡一所设最施完善、师资力量最雄厚、教学质量最优秀的学校。

2 干群同心,加强管理

办好寄宿制学校,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满意,让家长放心是我们的宗旨。我校充分发挥自身办学优势,职工思想,要求全体教职工充分认识办好寄宿制学校的意义。首先,每周干部例会都要把寄宿制管理作为一个内容,做到了常抓不懈。其次,实行行政领导值周制。行政领导值周期间,必须亲自负责寄宿学生周日的返校和周五离校的人数清点,实行每天晚上晚自习和陪寝巡查制度。值周生活教师实行值周期间与学生同吃同住,这样既保证了晚自习的教学质量,同时也保证了学生住宿的安全。

我校自办寄宿制以来,在工作实践中不断研究、不断总结,坚持以制度促规范,以细节定成败,做到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管,人人有事管的民主管理模式,基本达到预期的目标。

3 健全制度,提升实效性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结合实际制定了宿舍管理,食品卫生管理等多项制度。这些制度使学生个人、班级集体、宿舍集体都有规可循、有据可依、有效地促进学生生活秩序的正常化。但是有制度不等于就有了管理,关键在于落实。学校通过设纪律检查组、卫生检查组 、安全检查组等机构,对学生各项日常工作进行量化、记录,每周一评比。另外,学校还提出了“四自”管理目标,即自理、自立、自律、自信。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先进、争优秀”的氛围逐步形成。特别是针对寄宿生逐步增多的情况,学校严格实行“ 全程跟踪管理”,从每周日到校至周五下午回家,不允许学生外出,离、返校实行严格签字制度,学校还专门在宿管处配备免费的亲情电话,方便学生与家长保持联系,共同掌握学生行踪,同时,学校对寄宿生住宿、卫生、饮食、安全等各方面均作出相应规定,从而使学生在制度下形成习惯,在规范中约束自己的行为,为孩子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全文阅读

2017开展寄宿制学校办学情况摸底调查报告

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对于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健康和谐发展意义重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17开展寄宿制学校办学情况摸底调查报告,欢迎大家阅读!

【2017开展寄宿制学校办学情况摸底调查报告1】

为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管理力度,不断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的基础条件,根据今年的工作安排,我们组成专题调查组,于6月下旬至9月上旬深入到市直相关部门和鹤城、中方、辰溪、溆浦、芷江等部分县(市、区),对全市义务教育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管理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在调查中,我们采取走访、座谈、听取汇报、查阅投入情况等方式,经过整理、分析,比较全面地了解了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管理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现将调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主要工作成效

我市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是2004年根据湖南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以及省教育厅等三部门关于《湖南省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开始实施的。省政府三部门在《实施意见》中提出:从2004年起用4年时间,在中央专项资金支持下,新建、改扩建一批农村寄宿制学校,争取到2007年使确需寄宿的学生能进入具有基本条件的寄宿制学校学习。根据省政府的要求,我市各级政府抢抓机遇,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到2010年底,全市已基本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299所(小学105所,初中10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94所),在校学生 18.08万人,其中寄宿生9.83万人,占在校学生数的54.4%。主要工作及成效如下:

1、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在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作中,市、县各级政府、财政、教育及其相关部门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着力:一是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市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均成立了由分管领导或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教育、财政、人社、国土、建设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以形成合力,有效推动建设工作的开展。二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为科学整合农村义务教育资源,加快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步伐,市政府制定了《XX市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实施方案》,市教育局出台了《XX市2006-2008年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规划》和《关于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的若干意见》,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和布局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较好地推进了农村学校的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学校的建设。三是多措并举,落实投入。一方面,各级政府出台了大力支持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优惠措施,即学校用地由政府划拨,项目建设行政性、事业性收费实行减或免等;另一方面,加强对教育项目资金的管理,将危房改造资金、合格学校建设资金、闲置校产处置资金、农村转移支付教育资金等等,一并打捆用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据不完全统计,市级财政从2006年至2010年,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共计投入3294万元,与各县(市、区)共同新建改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237所,新建改扩建校舍面积44.37万平方米,购置仪器设备11319台(套)。在各县(市、区)中,有的投入力度较大。如芷江县,从十一五以来,县、乡两级累计投入资金6700万元,完成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31所,新建校舍4.77万平方米。通过各级财政的积极投入,各方外援的大力支持,我市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落后面貌得到了较大改善,较好地促进了教育公平与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与提高。

2、加强学校管理,学生的教学、生活、安全服务得到了较好保障。实施寄宿制教育,使学生的吃、住、行等相对集中在学校,这对学校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保障学生的学习、生活、安全等各项工作开展好,各级教育部门针对新情况,加强了对学校工作的管理指导。一是各县(市、区)教育部门出台了《农村寄宿制学校管理办法》,指导各学校建立了学生学习、生活、安全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如《寄宿生生活管理制度》、《寄宿生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学生食堂管理制度》等。通过建立这些制度,较好地落实了学校管理责任。二是为寄宿生配备了部分生活管理人员。如沅陵、麻阳等县,从现有教师编制中为低龄寄宿制学校配备了一定数量的保育员,实行了保育员食宿双陪制度。靖州县为26所寄宿制学校,每校配备了一名学生生活管理人员。三是加强学校安全管理。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安全管理。从调查情况看,到目前,除个别县外,全市所有寄宿制学校均配备了保安人员,加强了安全工作。靖州、通道等县对寄宿制学校全部安装了安全监视设备,以加强学生的安全管理。通过加强学校管理工作,使学生的学习、养成习惯和学校的后勤服务、安全保卫等方面逐步实现了制度化和规范化。

3、不断完善助学机制,贫困家庭学生住校得到了较好资助。实行寄宿制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群众家庭负担。为了确保每一名贫困家庭学生入学,各县(市、区)在严格执行两免一补政策的同时,根据本级财政状况,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机制。如XX县对村小和教学点一至三年级学生按每生每期375元的标准给予生活补助;麻阳县从2006年来,由财政给3所低龄寄宿制学校每年安排50万元生活补贴专项经费,今年增加到80 万元。全市从今年开始,贫困家庭学生生活补助标准,小学生由原来每年每人的500元提高到750元,初中生由原750元提高到1000元,补助面已达住宿生的30%,有的县达到40%。

全文阅读

新形势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问题研究与对策思考

[摘要]本文提出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项重要手段,分析了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重要意义,梳理了当前寄宿制学校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学校;困境;发展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农村中小学布局的调整和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加,农村寄宿制学校得到了迅速发展。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倡举办寄宿制学校,2004-2007年中央财政投入了100亿元组织实施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这些举措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截止到2014年,我国农村地区义务教育寄宿生人数已经达到2643.03万人,占农村地区在校总人数9423.8万人的28.0%,并且还有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中:农村小学寄宿生总数达到947.61万人,小学阶段寄宿率为14.6%,农村初中寄宿生总数达到1695.42万人,初中阶段寄宿率达58.1%。在西部农村地区,小学寄宿生比例高达21.4%,初中寄宿生比例高达66.7%。寄宿制学校已成为农村教育最重要的办学形式之一,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的重要意义

1.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是发展农村教育的基础。中国有13亿多人口,目前近半数生活在农村,近七成的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在农村,八成以上的义务教育学校在农村。办好农村义务教育有特殊意义:一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需要。农村教育是农村的希望,让自己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每一个父母的愿望。二是农村文化传承的需要。教育是中华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历史上许多位于山野乡村的书院、私塾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上都发挥过重要作用。当前的农村学校不仅承担着教育子弟、培养人才的任务,也发挥着传播知识、播种现代文明的重要作用。三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不管城镇化怎么发展,中国18亿亩耕地红线必须坚守,要有农村,要有土地,要有种田的人,那么农村学校就不可或缺。所以,我们说农村义务教育是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而农村寄宿制学校是农村义务教育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必须加强建设。

2.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实选择。党的十和2014年出台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有利地推动了国家新型城镇化的进程,2011-2014年国家城镇化率分别为51.27%、52.57%、53.7%和54.8%,年均城镇化率增长高达1.1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2011-2014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城镇化率分别为65.1%、68.0%、70.8%和72.5%,年均城镇化率增长高达2.47个百分点。中小学生的城镇化率增速明显快于国家城镇化进程。由于当前义务教育城乡差距的客观存在和相当一部分家长希望子女接受更好教育的愿望较为强烈,有理由相信中小学生的城镇化进程还将继续加快。

2012年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和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意见》,都强调要办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严禁盲目撤并,这对于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入学具有重要意义,体现了教育公平。但是长期来看,国家政策的支持只能一定程度上延缓村小和教学点减少的速度,给予农村长久居民和城镇化进程中待转移的农业人口一定的义务教育保障,却无法扭转减少的趋势。事实上,自2002-2012年,农村中小学校平均以每年2万所左右的速度在逐年减少,2013年减少1.4万所。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是兼顾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手段,提供食宿保障了学生相对就近上学的权利,适当集中教学又整合教育资源、提高了教育质量,妥善应对城镇化,必须建设好农村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

3.建设寄宿制学校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继全面实现“两基”之后义务教育领域最主要的战略目标,国务院提出到2020年要使全国95%的县基本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最基本要求就是均衡配置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方面是硬件资源均衡,主要指教室、宿舍、食堂、运动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仪器装备,一方面是软件资源均衡,主要指师资队伍均衡。从硬件均衡来讲,相对于人数较少,随时可能面临撤并“危险”的一些村小和教学点来讲,投资寄宿制学校无疑是效率和效益的最佳选择。就师资队伍来讲,农村地区由于办学条件和生活居住条件相对较差,往往吸引不到优秀教师,农村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突出,整体素质亟待提升。还有一些乡村小规模学校,由于规模过小,教师数量相对于开足开齐课程的要求显得“捉襟见肘”,甚至严重短缺,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严重阻碍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设寄宿制学校,既解决了学生上学远的困难,又整合了教育资源,特别是整合优化了教师资源,能更好地发挥不同结构师资的不同功能,形成了“1+1>2”的叠加效应,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出更大的效益。此外,相对集中的办学和规范化的管理,有利于保障学生安全和健康成长。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