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范文精选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一、如何应对全国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的公共基础知识大纲

计算机二级考试大纲中关于基础知识的有数据结构与算法、程序设计基础、软件工程基础、数据库设计基础四部分,下面笔者分别介绍一下这些部分的学习重点和方法:

1.数据结构与算法。

本章内容在计算机专业基础课中相对较复杂,考生对本章的内容必须理解,死记硬背是无效的。在二级等级考试中本章考核的重点和难点为二叉树的相关知识,其考核的形式主要为二叉树的遍历问题(如给图求遍历序列,给前序、中序遍历求后序遍历等)、二叉树的结点问题(如给出一些条件然后求叶子结点个数)、排序和查找。排序主要以计算时间复杂度的形式考核,查找主要以计算最佳、最坏比较次数的方式考核,其余的知识点主要以概念的形式考核,考生需要仔细看书并理解。

2.程序设计基础与软件工程基础。

这两章以概述的形式简介了规范化开发软件的方法。与数据结构不同,这两章内容主要是记忆性的知识点。程序设计基础这章在原大纲的基础上添加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内容,考生对这部分知识了解即可;软件工程基础这章主要考核结构化分析、结构化设计方法(即SA及SD,约占50%)、软件测试(约占20%),考生需熟记相关的概念及规则。

3.数据库设计基础。

数据库是当前软件处理的信息核心,目前大部分软件是基于数据库的,因此,考生学习数据库的知识对程序开发是大有裨益的。本章主要的考点是关系模型、关系代数及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考生对其余的知识点了解即可。对于数据库的设计和管理,考生结合软件工程来看,会发现这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本章内容除了关系代数会考一些简单的计算问题外,其余的都以概念题的形式出现,考生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

二、二级公共基础知识的特点

大纲对全国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作了重大的调整:在取消了过时的考试科目和调整了一些科目的考试之外,新增加了目前比较流行的计算机语言C++、Java和Access数据库。公共基础知识的考核方式为笔试,与C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程序设计、Visual Basic语言程序设计、Visual FoxPro数据库程序设计或Access数据库程序设计的笔试部分合为一张试卷,共有10道选择题和5道填空题,占全国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笔试总分的30%。公共基础知识部分的试题具有如下特点:

1.涉及面广,但难度小。

全国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中有关公共基础知识部分涉及的内容,从整体上分析,考核内容的难度不大,考点也相对比较集中。

2.考核重点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运算。

考试中涉及的题目都是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运算,考核以概念和认识性内容为主,理解性、应用性内容极少。

3.考核重点是数据结构和算法。

数据结构和算法、程序设计基础、软件工程基础、数据库设计基础部分各占公共基础知识部分题目的百分比分别为:50%、12.5%、18.75%、18.75%,可见在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中,数据结构和算法是重点。

三、学习方法

1.考生的复习必须遵守“80/20的原则”。

全国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的公共基础知识部分覆盖面广,它至少涵盖了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四门核心课程:数据结构与算法、程序设计基础、软件工程基础、数据库设计基础。事实上,这些课程本身的涉及面就很广,难度系数较大。所以,考生应把80%的时间用在20%的重点知识点上,争取用20%的重点知识点来答对80%的考题,这是考生复习全国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的公共知识部分的总体思路。

2.复习的关键是考生必须准确判断和掌握常见的考点。

考生必须准确判断和掌握常见考点,例如:算法部分主要考查算法的概念及算法的复杂度,数据结构部分主要考查最基本的概念、最典型的数据结构和最常见的操作,程序设计部分主要考查程序设计风格的基本要求、结构化程序设计的最基本知识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最常见概念,软件工程基础部分主要考查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和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的基础知识,数据库设计基础部分主要考查数据库基本概念、数据模型、关系代数基础知识、数据库设计方法和步骤。考生对常见考点的准确把握能避免盲目地复习,从而轻松面对考试。

3.基础知识的掌握方法。

很多考生在复习公共基础部分时都会发现内容零散,知识点之间的跳跃性大,似乎没有连续性。所以掌握起来很困难,似懂非懂,对知识点处于模糊认知状态。因此,考生必须在准确把握知识点的基础上,学会把“知识点”连成“知识链”,并把“知识链”织成“知识网”。

4.做题技巧。

考生切勿采取题海战术。对全国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公共知识部分,学生没有必要做大量的题目,更不能为了应付考试记一大堆错误答案。

5.非“灵活”地掌握知识点。

考生在掌握知识点时最好经历一个“先死后活、熟能生巧”的过程。全国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要求的知识点都是最基本的、最简单的,真正需要“灵活”掌握的考点极少。很多考生在考试过程中发现,该部分的题目“会做就是不懂”。所以笔者建议考生在复习过程中不要急于“灵活”,其实考生只要掌握基本的知识点,自然就“灵活”了。

6.答题技巧。

考生在遇到难题时要考虑成本和效果的关系,公共知识部分仅占30分,题目相对简单。因此,考生在答题过程中,对这部分内容要争取速度快、准确度高。在全国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景:有些考生为了一道小题花费很长时间仍没有找到任何线索。一般来说,公共知识部分的考题难度不大,没有一道题目需要考虑很长时间。所以,考生如果做一道公共基础题在两分钟内没有任何思路时,就应该跳过此题,把时间留给后面的题目。

参考文献:

[1]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教程――公共基础.2008.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等级考试 等级证书

一、高校大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目的及意义

1.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目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始于1994年,是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现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社会,用于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能力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

2.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推广、普及,操作和应用计算机成为人们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技能。许多单位部门已经把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技能作为干部录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上岗资格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近年来,在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已经同英语等级考试一样被予以重视,计算机等级考试也逐渐成为高校大学生们的“必修课”。

二、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等级及组织实施

1.计算机等级考试目前共设置以下四个等级。

(1)一级考试科目。一级、一级WPS Office、一级B。一级定位为满足人们在一般性工作中对计算机的应用,重点是操作能力的考核。

(2)二级考试科目。QBasic、C语言、FoxBase+、Visual Basic、Visual FoxPro、C++、Java、Access等。二级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使用一种高级计算机语言编写程序以及上机调试的基本技能。

(3)三级分为“PC技术”、“信息管理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四个类别。“PC技术”考核PC机硬件组成和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以及PC机使用、管理、维护和应用开发的基本技能;“信息管理技术”考核计算机信息管理应用基础知识及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和办公自动化系统项目开发、维护的基本技能;“数据库技术”考核数据库系统基础知识及数据库应用系统项目开发和维护的基本技能;“网络技术”考核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及计算机网络应用系统开发和管理的基本技能。

(4)四级考核计算机专业基本知识以及计算机应用项目的分析设计、组织实施的基本技能。

2.高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组织实施

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组织工作由高校教务处教务科和计算中心共同承担。教务科负责等级考试的整体安排,计算中心负责等级考试的上机环节,包括考试系统的安装调试、监考、评分、成绩回收等工作。

三、高校大学生考取计算机等级证书

1.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考取计算机等级证书

由于计算机专业的高校大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有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能力,而且能够使用或熟练使用计算机高级语言编写程序和调试程序,所以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考取计算机二级证书的意义不大。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当按照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就业方面来选择考取计算机三级证书。比如三级“信息管理技术”证书,表明持有人具有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掌握软件工程、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计算机信息系统项目的开发方法和技术,具备从事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和办公自动化系统项目开发和维护的基本能力。

2.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考取计算机等级证书

(1)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们关心最多的还是计算机一级考试和计算机二级考试。由于高校大学生已经熟识计算机基础知识,并能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及因特网(Internet)的基本技能,所以相对计算机一级证书而言,考取计算机二级证书更为重要。考取计算机二级证书能让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掌握一些重要的数据库概念和应用模式,达到计算机应用的较先进水平,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开发能力。

(2)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应更科学地选择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科目。计算机二级考试科目中比较普遍的有C语言、Visual Basic和Visual FoxPro(简称VFP)等。但是其中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讲,VFP知识点相对集中,在学生毕业后也普遍具有应用价值。而其它考试科目有的过于理论化,有的又过于灵活,知识发散,并且考试通过率也比较低。

四、高校大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1.在课程内容上,高校课堂授课内容与计算机等级考试要求有一定的差异

(1)在学习内容上,由于编程语言中的部分内容在实际的编程中应用有限,再加上教学学时的限制,许多高校教师常把这些内容作为学生的自学部分或者仅仅一带而过,但在计算机等级考试中,这些内容却屡次出现,造成学生在考试中丢失分数。

(2)任课教师并不是按照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授课,而是按照校内拟定的教学计划进行授课,在上机实践环节上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侧重点也有一定的差别。这也造成了在考试过程中不少学生失分的结果。

2.学生在备考方面不积极主动

(1)每次等级考试之前,国家教委考试中心都会下发模拟考试系统供给各个考点模拟考试使用,这是最直接、快捷的提高上机操作技能的方法,但参加模拟考试的学生却很少。

(2)国家教委考试中心每年都会编写出版和等级考试笔试、上机考试密切相关的辅导书籍,但购买相应书籍的学生数目不多,绝大多数学生对考试的重视程度不够,准备不够充分。

五、如何提高高校大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

1.从整个教学过程角度考虑

(1)教学环节必须熟悉考试大纲。为了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掌握一门编程语言,而且能够获得较高的等级考试通过率,任课教师就必须在原有教学大纲的基础之上主动地熟悉等级考试大纲的要求。

(2)加强教学环节的责任。任课教师应主动了解考试步骤、机试题型、考试要点、难点等上机考试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甚至参加等级考试的模拟上机练习,并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地把这些信息反馈给学生。

2.从学生角度考虑

(1)应在掌握考试大纲的基础上全面了解本级别、本语言的应试要求和考核要点,同时全面复习,在抓住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对历年失分比例较大的如进制的转换、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程序语言中常用的数据类型等方面上多下工夫。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技能;实践;竞赛

计算机技能竞赛能有效推动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广泛开展。通过举办职业技能竞赛活动,能促使学校领导关心师资队伍建设,重视教师职业培训工作,为学校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提供师资条件,促使更多的教师踊跃参加职业培训、参加岗位培训和岗位练兵。计算机技能竞赛是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工作岗位应用的装备技术和先进的网络技术来设置竞赛项目的,如数据库应用、网络组建与管理、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网络综合布线技术等。参赛选手根据计算机竞赛项目的功能及要求,对命题进行分析,并从研究计算机原理、硬件、软件应用、网络、安全和管理等不同知识点,根据竞赛项目进行实际的设计、制作(组装、维修)和安装,撰写总结报告,归纳总结设计思路、制作过程或管理特点等。

一、明确竞赛对参赛选手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要求

在参赛过程中,要求参赛选手不仅要掌握相应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赛出风格、赛出水平,更要注重细节、及时总结。比如,参加多媒体、动画设计与制作竞赛,选手要运用HTML、XHTML、CSS、JavaScript等设计技术,运用素描、色彩、Photoshop、Flash、动画合成与特效制作、三维角色制作、音视频编辑制作、三维动漫设计等,提高师生掌握动漫画设计、创作等知识与技巧,能独立或合作利用软件完成漫画、二维动画作品、三维动画短片、电视栏目包装等工作,成为设计、服务、管理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参加网络组建与管理竞赛的选手利用竞赛组委会提供的软硬件环境,按试题要求和技术规范组建网络,并对二层交换机、三层交换机、路由器和防火墙进行配置,在虚拟机VMware Server上安装Windows和Linux操作系统;在保证网络连通的情况下,实现文件上传下载及网络打印等功能。教师组需撰写实验教学设计文档。参加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竞赛项目的选手利用竞赛组委会提供的软硬件环境按试题要求和提供的需求文档,完成网站结构图的绘制,然后根据绘制的网站结构图完成网页设计和网站建设(含前、后台),并在虚拟机上完成网站的、配置与管理。

计算机技能竞赛的知识点不可能包含教学的全部内容,但必须是实用性强的和先进的。例如,“网络组建与管理”竞赛项目的知识点有网络基础、交换技术、路由技术、防火墙技术、局域网安全、广域网安全、系统安装与基本应用、系统服务器配置、系统安全配置与管理等;“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竞赛项目的知识点有网站结构图的设计与绘制、网站页面的艺术设计、网站导航的制作、网站首页信息的动态、网站一二级栏目信息的动态读取、网站互动设计、网站后台管理、虚拟机和操作系统的安装、IIS的配置和管理等。

二、计算机技能竞赛实施方法

教学中必须从专业建设的源头抓起,制定培训方案,参考计算机技能竞赛的特点、要求和作用,确立本专业的职业目标及核心技能项目,设置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技能性课程练习。让学生在参加各种层次的计算机技能竞赛中,有科技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专业综合素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开展计算机技能竞赛形式

1.将计算机技能竞赛作为教学中的一个环节,采取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手段,常规实验与技能竞赛相结合的方法,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2.班级竞赛由科任教师在教学中渗透计算机技能竞赛,教师根据近期教学内容的重点知识和技能组织学生开展竞赛活动。

3.年级竞赛由教研组组织开展,动员本专业师生参加比赛,在比赛试题、场地、组织、评判标准的确定等认真落实的情况下,进行计算机技能竞赛活动,向上一级竞赛组委会推荐选手。

4.校级竞赛由学校成立竞赛组委会组织,配合上级部门开展比赛,通过竞赛活动,筛选出拔尖教师、学生参加市区级计算机技能竞赛,让师生技能水平得到充分展现。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计算机等级考试 数据库程序设计 应试经验

为进一步适应新时期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和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教育部考试中心对NCRE考试体系进行了调整,改革考试科目、考核内容和考试形式。从2013年下半年考试开始,实施2013年版考试大纲,并按新体系开考各个考试级别。

2013年版考试大纲对计算机二级数据库程序设计(Visual FoxPro)考试科目形式也做出调整。由传统的“笔试考试+上机考试”改为无纸化上机考试。考试题型为:选择题40题40分,上机操作题60分(基本操作题18分;简单应用题24分;综合应用题18分),总分达到60分即可获得合格证书。未通过的考生不再安排补考。新版考试题库更加实用,符合人才市场需求,主要考查计算机操作能力,从一定程度上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这使得非计算机专业的考生有些迷茫,不知道如何更好地学习。以下是笔者总结数年来辅导学生考试的经验,希望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一、正确应对新版全国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VFP的考试方式

新版全国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VFP的考试方式采用无纸化考试形式:选择题、基本操作题、简单应用题、综合应用题四部分,下面笔者分别介绍每部分的学习重点和方法。

1.选择题答题分析。

主要考查VFP数据库程序设计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共40道题,含公共基础知识部分的10分。VFP基础知识是客观题的重点,该部分在学习中首先要熟读教材,依据《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抓住重点,并做好总结。精练历年考试真题了解考试的侧重点,比如VFP基础知识里函数的使用、数据库基础知识、SQL语句(重中之重,包括select、insert、update、delete、altertable等)、表单基本属性、报表的使用基础等。公共基础知识部分分值较少,重点学习数据结构与算法中二叉树相关知识,比如求二叉树的结点个数、二叉树的遍历、排序(主要以计算时间复杂度形式考核)、查找(主要以计算最佳、最坏比较次数的形式考核)及线性结构中栈、队列相关知识;数据库设计基础中的主要考点是数据模型、关系代数(主要考查关系模型的基本运算)、数据库系统基本概念;程序设计基础及软件工程主要是记忆知识点,根据重点理解并熟记相关知识点即可。

2.操作题分析。

操作题主要包括基本操作题、简单应用题、综合应用题三大题型,从历年考试真题我们可以看出,基本操作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项目管理器的简单应用,数据库和数据表的简单应用、索引的建立,以及简单的SQL语句;简单应用题主要考查表单、视图、查询及SQL语句的相关操作;综合应用题主要考查表单、菜单、简单程序设计及SQL语句的相关知识。

二、学习方法

1.精选典型例题练习,避免“题海战术”。

现在有关“计算机二级”考试的复习资料很多,搞题海战术是不可取的,有的考生做几十套试题但还是没过,而一些考生仅仅做了几套试题却考出理想成绩,考生应该根据考试大纲及历年考试真题有选择性地做题,客观题可以选择历年考题做3―4套,掌握答题技巧,总结相关知识点;操作题在学习中首先抓住重点题型练习(比如表单、菜单、SQL语句相关试题),然后选择历年考试真题复习,熟悉考试题型,掌握相关知识点,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2.灵活运用答题技巧。

2013年新版无纸化计算机二级等级考试,考生开始选择题答题后,将无法进入其他windows窗口(含桌面),无法使用键盘;考试结束选择题后,无法再次进入该选择题界面答题。因此,考生在答题时应注意答题技巧,合理安排好答题时间。选择题为单选题,是客观性试题,试题覆盖面广,一般情况下考生不可能每个题目都有把握答对。考生在作答选择题时可以使用一些答题方法,提高答题准确率。

(1)直选法:如果对试题中的4个选项,一看就肯定其中的1个是正确的,就可以直接得出答案。这种方法适用于考生百分之百正确记住的试题。

(2)排除法:该法是将错误答案排除的方法。对试题中的4个选项,一看就知道其中的1个(或2个、3个)是错误的,可以使用排除法,即排除错误选项。这种方法在SQL语句的考题中用得较多,有时考生无需自己编写程序代码可以根据程序或命令中语法结构排除错误选项,可以提高准确率,节省时间。

(3)经验比较法:如果个别题目确实不会,就可根据做题经验比较猜答案,不要浪费过多时间。

操作题是考试重点,对于基本操作应尽量做到拿满分,因为评分是以机评为主,所以有时存在你做的试题可以运行正确答案,但不得分的情况。对于一些改错题。一定要按照要求在指定的行改正,尽量避免在程序中添加命令行或删除行。另外,在考试过程中注意保存好并运行程序,生成考试文件(如查询中生成的表文件、菜单程序文件等)。对于自己不确定的题目(如综合应用题),要静下心来,先弄清命题人的意图,再根据自己已掌握的知识,逐步分析,综合考虑,争取尽量多得分。

三、熟悉考试场地及环境,保持良好心态,真正做到稳中取胜

在考试前首先要熟悉考试场地及环境,尤其是要熟悉考场的硬件情况和所使用的相关软件的情况。其次,在考试过程中要保持良好心态,非计算机专业的考生在上机考试过程中容易过度紧张,有的考生一进考场就开始紧张,手开始发抖,甚至脑袋发蒙,以致在本来会做的题上丢分。其实只要平时熟悉考试软件并认真复习,考试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就可以真正做到稳中求胜。

总之,考生选择好正确的学习方法认真学习,扎实全面地掌握应试内容,并灵活运用应试技巧,必定能取得理想成绩。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据挖掘;考试成绩;数据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3) 01-0055-02

计算机等级考试已运行多年,日积月累,数据越来越多,形成海量数据。这些数据是否还有意义呢?能否挖掘出些规则、知识反馈到学校教学中,促进教育发展?

1 数据挖掘技术

数据挖掘是从大量的、不完整的、有噪音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出隐含在其中的,事前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的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致力于数据分析和理解。其处理对象是大量的日常业务数据,目的是为了从这些数据中抽取一些有价值的知识或信息,提高信息利用率,原始数据是形成知识的源泉。数据挖掘包括数据描述、聚类、分类、预测、孤立点分析、关联规则等多方面。其中数据描述又称为数据总结,目的是对数据进行浓缩,给出它总体的综合性描述,实现对原始数据的总体把握。常用数据描述方法是统计学的传统方法,如计算机数据项的总和、均值、所在比例、方差等基本描述统计量,或是绘制直方图、折线图等统计图形。数据分类是指研究已分类资料的特征,分析对象属性,据此建立一个分类函数或是分类模型,然后运用该函数或模型计算总结出据特征,将其他未经分类或新的数据分派到不同的组中,计算结果通常简化为及格离散值,常用来对资料做筛选工作。

2 数据挖掘在计算机等级考试中的应用

大量的计算机等级考试数据,结构完好,数据全面,但是目前这些数据没充分利用起来,每次的数据都各自成为一个信息孤岛。为改变这种局势,打通信息孤岛的局面,把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到计算机等级考试数据中,挖掘出潜在的、有意义的规则或知识。

2.1 数据对象。在计算机等级考试中,涉及的数据繁多,如报名数据,成绩数据,考点数据等等。本文需要挖掘的对象是学生的成绩,成绩数据表包含如下字段,准考证号,姓名,民族、性别、出生年月日、身份证号、身份证号等,如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成绩有笔试客观成绩、笔试主观成绩、笔试成绩,上机成绩和总成绩,其中笔试客观成绩和笔试主观成绩都是百分制,笔试成绩、上机成绩和总成绩都是等第数据,笔试成绩由笔试客观成绩和笔试主观成绩组成,总成绩由笔试成绩和上机成绩组成。

2.2 数据预处理。本次挖掘的数据为我校多年形成的全国计算等级考试和省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成绩数据。在实际的数据挖掘过程中,还必须对这些数据进行一系列预处理工作,转为适合的可用的数据。数据预处理方法很多:如数据抽取,数据清理,数据转换等。

2.2.1 数据抽取。首先分别从两个考试数据中抽取出需要的成绩数据,具体信息包括笔试客观成绩、笔试主管成绩、笔试总成绩,上机成绩和总成绩。

2.2.2 数据清理。挖掘的原始数据可能不完整,如某些记录表中有些字段的值为空,对这样的记录要做相应处理,可以将这些字段为空的值补全,或赋最常见的值,或根据数值的分布情况赋其他值等处理。

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数据中有少许社会考生数据,直接做删掉处理,因为我们研究的目的之一为了反馈给我校的教学,促进教学改革和发展。

2.2.3 数据转换数据转换将数据变成统一的格式,以适合数据挖掘。如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中在处里类似分数值之类的数据时,需要转换为等第形式的成绩,因此对前面处里的数据进行如下转化,优秀——100~90,良好——89~80,及格——79~60,不及格——59~0,如表2

3.1 结果分析。由挖掘结果进一步分析,在总成绩未通过的记录中,因为笔试未通过的人数为466人,占未通过人数的7%,因上机成绩未通过的人数为1078,占未通过人数的16.19%,二者合计占总成绩未通过的23.19%,这比较发现:因上机成绩未通过的学生比因笔试成绩未通过的多,且近四分之一都是因为笔试或者上机成绩未通过。

总成绩通过记录中,总成绩分为三档:及格、良好和优秀,大致比例24:5:1。可见通过的学生中绝大部分都仅仅是及格而已。具体为及格人数达到2418人,占通过人数的79.58%,占总报名人数的24.94%;良好人数为512人,占通过人数的16.85%,占总报名人数的5.28%,优秀人数为108人,分别占通过人数的3.55%,占总报名人数的1.11%。由此可见,获得优良成绩的人数太少。

在总成绩为及格的记录中,笔试和上机成绩为均及格的1127人,占此部分的46.61%,另外笔试成绩为及格,上机成绩为优良的929人,占成绩为及格一档人数的38.42%,上机成绩为及格,笔试为优良的仅362人,占成

绩为及格一档人数的14.97%,这说明上机考试只要会做就容易取得好成绩。

总成绩为良好的512人,优秀的108人,分别占通过人数的的16.85%和3.55%,占总报名人数的5.28%和1.11%,二者合计仅20.41%和6.40%。

3.2 建议。通过上面的结果分析发现:首先整个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太低,其次因笔试或上机成绩未通过的大约占1/4,且因上机未通过的大约是因笔试未通过的3倍;再次取得优良成绩的人数太少。因此建议:

第一、计算机的相关任课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及相应内容。计算机等级考试是国家教育司或省教育厅推出的一种考试,具有至高权威性、科学性和公平性,通过率(通过的人数与报名人数的百分比)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一个学校的计算机教育教学水平。

第二、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及制度,加强学生积极报考和备考教育,降低缺考,提高通过率。在我们考试组织工作中,发现缺考现象较重,尤其是省计算机等级考试。

第三、相关计算机教师应加强上机课程的指导。因为挖掘结果表明因上机成绩未通过的人数大约是因笔试成绩未通过的3倍,足以说明需要大大加强上机课程指导。

第四、加强学生课后动手能力学习。在通过的学生中,取得上机成绩优良的人数远远多于笔试成绩优良的人数,因为上机考试的题型大多都是程序题,只要能调试运行出正确结果就容易取得好成绩。

4 结束语

计算机等级考试一般都由笔试考试和上机考试组成,笔试考试主要考察学生理论水平,上机考试主要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的动手能力。因此不仅要把理论知识学好,还要加强课堂和课后上机操作练习,才能获得好成绩,取得计算机等级证书。

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成绩好坏涉及到方方面面,上述分析到的仅仅是少许,成绩数据中潜在的可能还有很多,需要更加科学的方法分析。

参考文献:

[1]聂永红.计算机等级考试信息的数据挖掘分析[J].微计算机信息,2008年底24卷第2~3期.

[2]王永生.数据挖掘在考试系统中的应用[J].2005年北京工业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3]湛德照.基于关联规则的考试数据挖掘[J].五邑大学学报2009年5月第23卷第2期.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计算机等级考试;理论基础知识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ational Computer RankExamination,NCRE)是经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社会用于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能力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高校学生报考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人数逐年增多,计算机等级考试受重视的程度也在逐年增大,已经与英语四级一样成为学生的必参加的考试之一。并且计算机等级考试也对用人单位录用和考核毕业生有一个相对统一、公正和客观的标准。计算等级考试对计算机基础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围绕计算机二级考试应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

一、计算机等级考试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

1.规范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

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大纲应该贴近计算机等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涉及四大部分:数据库技术、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和软件工程。其中重要的知识点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当中也要划为重点,例如,数据库技术基础中的数据模型、关系代数,程序设计基础中三大基本结构的应用、过程和参数传递,数据结构基础中的栈和队列、树和二叉数,软件工程中的软件生命周期、软件设计、软件测试、软件调试等。我们在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过程当中要作为重点讲授,在讲解过程当中还要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充分理解,对知识点能举一反三,这样才能真正吃透知识点。

2.提高学生理论基础知识水平

由于计算机基础课涉及到的知识点很多,计算机概述、信息表示与计算基础、操作系统基础、办公自动化应用基础、数据库技术基础、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基础和软件工程基础,其中数据库技术基础、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基础和软件工程基础,每一部分对于专业的计算机系学生都要至少学习一学期的,而我们在计算机基础课中这些知识一共一个学期就结束了,可见其学时少、任务重。所以我们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重点要严格的按照教学大纲,比较重点的知识在分配学时的时候要侧重考试,可以适当增加学时,而这些重点的知识多数是贴近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并且课下还要布置一些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相关的习题,学生只有多做题,才能更加理解课上老师的教学内容,而且只有不断地加强训练,这样理论基础知识的水平会不断提高,同时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计算机等级考试过程中会得到更高的分数。

3.激发教师的改革教学的积极性

等级考试的通过率反映了教师在基础教学方面的质量和效果,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所以任课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业务水平锻炼,高校老师光吃老本是不行的,社会在发展,知识在完善,尤其是计算机知识总是不断地在更新和发展,所以计算机教师要加强学习,掌握前沿的计算机知识。在完善和充实自己的同时,还要把教学摆在首位,要关注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质量。

二、围绕计算机等级考试应加强计算机基础课教学

1.数据库技术基础教学

数据库技术基础知识相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而且相对课时还比较少,因此应该对二级常考的知识有所侧重。(1)数据模型:数据模型的类型有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2)E-R图:E-R图是E-R模型的图示法,应该让学生了解实体、属性、联系的表示法和三种联系即1:1、1:M、M:N。(3)关系运算:传统的集合运算和专门的关系运算,其中传统集合运算的交、差和专门的关系运算中的选择在二级考试中经常出现。(4)数据三级模式:数据三级模式包括概念模式、外模式和内模式,概念模式是对数据库系统中全局数据逻辑结构的描述,是全体用户公共数据视图,一个数据库只能有一个概念模式;外模式也称子模式,是数据库用户能够看见和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一个概念模式可以有若干个外模式;内模式也称物理模式,它给出了数据库物理存储结构和物理存取方法。内模式处于最底层,逻辑模式处于中间层,外模式处于最外层。

2.程序设计基础教学

程序设计基础是比较难学的知识,由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缺少计算机编程语言的基础,学习过程中会比较吃力,很多学生在学程序的时候不知从哪入手,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当中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程序设计基础主要有两大知识点,一是算法,二是程序设计基础。在程序设计基础当中,结构化程序设计是重点和难点,要了解三大基本结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对经典例题要掌握,还要学会用三大基本结构来解决实际问题。

3.数据结构基础教学

数据结构基础也是比较抽象和难学的知识,历年来二级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中所占分值也相对较高,对于专业的计算机学生来说数据结构也是必学课程,可见其重要性。在这一章节中,涉及的知识点有:算法的复杂度、数据结构、栈、队列、链表、二叉树、查找和排序。我们不但要了解相关的概念,也要掌握其操作。在这些知识点中栈、队列、链表、二叉树和查找是二级常考知识点,尤其是栈、队列和二叉树基本上是必考知识点。所以我们应该侧重栈、队列和二叉树的教学。

对于栈和队列我们要掌握它们的特点,栈和队列是操作受限的线性表,是特殊的线性表,栈是后进先出表(LIFO),队列是先进先出表(FIFO),给定入栈顺序要知道出栈顺序。对于二叉树,要掌握二叉树的四个性质和二叉树的三种遍历方式。

4.软件工程教学

软件工程这一章的知识点比较多,也相对抽象,在二级考试过程中是考生失分比较多的知识点。在这一章中,软件生命周期的6个阶段应该了解,在制定计划阶段确定要开发软件系统的总目标和完成该软件任务的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方法有结构化分析方法和面向对象分析方法,结构化分析的常用工具有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软件设计包括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概要设计的工具是结构图,详细设计的常见的图形工具有:程序流程图,N-S,PAD,HIPO。表格工具是判定表。语言工具是PDL(伪码)。软件测试要区分于软件调试,软件测试是为了发现错误而执行程序的过程,软件调试是改正错误。以上这些都是必须要掌握和理解的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所侧重。

三、总结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计算机应用已经进入了社会的各行各业,操作计算机已成一种基本技能。很多在校学生都报考了计算机等级考试,因此围绕计算机等级考试应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教程——公共基础知识(2008年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刘芳.计算机等级考试对实验教学改革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7(20):302-303.

[3]庞松鹤.对面向高职类院校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认识与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7(19):290-291.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范文第7篇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针对所有大一新生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在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和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专业数据等开展的计算机继续教育。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的是让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具备系统且全面的计算机信息知识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实际动手能力。当他们迈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时,能很快适应用人单位的工作需求,尽快地融入到社会的大家庭中。而当前各个高职院校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普遍面临的问题是:学生掌握程度有差异[1],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有2个:①大一新生的计算机基础不同,学习和掌握的能力不同;②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都采用的是“一刀切”和“齐步走”的教学模式,无法兼顾不同起点的学生需求。

2分组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对计算机知识以及实践动手能力越来越重视。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要求中小学校都要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更是体现了国家对“计算机从娃娃抓起”的信心和决心。因此,走进大学校门的学生早已对计算机及其应用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脱离了绝对“零基础”的程度。然而,非“零基础”并不意味着基础相同。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使得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文化建设存在巨大的差异。同样是大一新生,如果他的成长环境是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省会城市或是沿海经济开发区,那么他对计算机信息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上机动手操作的能力就远远好于出生在经济水平相对较低城镇中的孩子。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在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包含了很多中学,甚至是小学课本就已经学习过的内容。虽然,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和学生家长都对此提出质疑和意见,但是各个高职院校在选择教材时,还是要将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需求考虑在内。为了解决高职院校中,因大一新生计算机基础不同而产生的教学问题[2],找到更适合不同基础学生的教学方法,让老师在安排教学课程和准备教学内容时,可以有的放矢的进行针对式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课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潜能。对大一新生计算机基础的掌握情况进行了摸底测试以及问卷调查,在对调研结果进行汇总和详细的分析后,将大一新生对计算机基础的掌握情况分为以下3个等级:⑴零起点所谓的零起点,不是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绝对的零基础,什么都不会,而是学习了相关的计算机知识。但是只停留在理论阶段,动手实践能力差,对于键盘操作和文字输入等简单的计算机应用都不是很熟练。⑵初级水平初级水平的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利用搜索引擎查询信息数据,使用多媒体软件查看视频资料。但是,他们的目的多为看电影和浏览网页。⑶中级水平中级水平的学生大多对计算机技术知识有一定的兴趣,他们在完成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阅读计算机相关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面。这些学生大多可以熟练的掌握计算机基本软件的操作,能够独立完成中等程度的任务。

3分组教学的具体实现

通过上述分等级后不难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使用的是相同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材,这就使得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无法满足不同等级学生的不同需求。如果教学内容过于基础,对于零起点的学生非常有利,但是对于已经具有中级水平的学生来说,就是重复学习在大学以前就已经掌握了的知识,这无形中就是一种伤害。笔者在这里提出分组教学的方案是在对大一新生等级分类的基础上对教学改革进行的一种尝试。分组教学分为2种形式,①将基础相同的学生分为一组,即按照学生的能力进行分组实施分层教学;②将基础不同的学生分为一组,每组中都包含3个等级的学生,以下就这2种情况分别进行实例分析。

3.1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是将基础相同的学生分为一组[3],组内采用相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组间因基础的差异拉开等级,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和掌握程度制定符合本组的教学内容。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阐述不同组之间的不同教学安排。

3.1.1零基础组教学安排教学目标:将《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零基础学生的入门级课程,以弥补大学前计算机技术教育的“欠账”。课程结束后,学生可以熟练的掌握文字输入、制表以及上网等基本日常办公技能。授课方式:16课时理论课,34课时上机操作。授课内容:以计算机基础知识作为起点,主要讲授WORD、EXCEL、PowerPoint和Internet的基础知识,并通过上机操作让学生掌握文字输入、打印设置、制作图表、幻灯片和上网等。要以上机操作课为主,重点培养学生上机动手操作能力。

3.1.2初级水平组教学安排教学目标:以教材为主要学习对象,达到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课程结束后,学生可以熟练的掌握文字输入、排版、制表以及利用搜索引擎查找数据。授课方式:10课时理论课,30课时上机操作。授课内容:主要学习教材中的课程内容,在教学进度、深度和广度上要高于零基础组。不强求额外增加教材外内容,但可以适当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熟练掌握基础软件的前提下,增加EXCEL的函数应用、WORD排版和PowerPoint的实际应用等知识。通过设计不同类型的案例,让学生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基础上,可以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工作任务。

3.1.3中级水平组教学安排教学目标:课程结束后,学生可以娴熟的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并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技巧。可以独立完成办公任务[4]。授课方式:6课时理论课,24课时上机,10课时实训。授课内容:改变原有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以复习的方式讲授教材内容,这样就大大缩短了讲授教材的时间,可以控制在6课时左右。用24课时的时间,将案例分析、实用技巧和课程设计等方面的知识给学生进行系统及全面的讲解,并增加一些具有现代气息且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如网页制作和FLASH动画制作等,以满足学生对更多知识面的渴求。另外,给这些基础较高而且想在计算机领域有进一步发展的学生安排10课时的实训课程。在这10课时中,可将学生分组安排在学校的网络信息中心、教务处等部门,以及与学校有合作关系的单位中,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需要强调的是,学校在安排零基础组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时,要在总课时上多于初级水平组和中级水平组的课时数总量。这就需要任课老师和学生都要多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课程内容。老师可以在课程开始前就给学生做好工作,鼓励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认真学习计算机知识,在课余时间也要多多加强实际动手上机操作的练习。学校的机房要尽可能免费为学生开放,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上机训练。

3.2分组教学

分组教学主要以班级为单位实施组间相同,组内不同的教学模式。课程开始前,先将一个班级的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中分别包含了零基础、初级水平和中级水平的学生[5]。这样的分组教学方式使得组内同学之间存在基础差异,但是在其他组中都能找到与之水平相对应的同学。这样在教学时就可以采用组内互助,组间评比的方式,既可以帮助基础较弱的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又可以促进水平较高的学生尽力拔高,还能提升各组间的总体水平,可谓是一举多得。每组中选出一名基础较好、有责任心和有耐心,并对计算机技术知识充满热情的学生作为组长。组长的任务主要是在完成自己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帮助其他基础较薄弱的同学,让他们能更好的掌握课程内容,取得更大的进步。下面就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第三章制作个人求职书为例阐述分组教学的教学安排。制作个人求职书是每一个大学生为求职所做的必要准备,是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的平台。个人求职书要求内容言简意赅和印象深刻,有针对性的将自己的基本情况、有所特长以及求职意向等通过书面的形式介绍给用人单位。在个人求职书中涉及到WORD办公系统中的很多基本知识,包括文字输入、修改图片、绘制表格、插入艺术字、文本框及排版等等。这就需要任课老师先将本章节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和演示,然后以作业的形式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并提出每组需要达到的最高目标以及总体水平。同时,要在组间展开成果评比,这就需要组员之间进行通力合作,每个组员都要分配不同程度的工作任务,通过相互协商和努力共同完成作业。给每个组员安排工作任务时,要根据组员自身的基础掌握情况,有的放矢的进行分配,要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零基础、初级基础和中级基础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

3.2.1教学安排教学内容:制作个人求职书;授课课时:4课时最高目标:根据本专业的专业特点和求职方向,设计一份目标明确且有明显针对性的求职书。求职书中要展示自己的特长,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和独特个性的设计,吸引用人单位的眼球,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在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总体水平:组内每个成员都参与到求职书的制作中,每个学生都要在自身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3.2.2组内人员任务安排零基础学生:WORD的新建和保存,自荐书内容的文字录入;初级水平学生:自荐书的排版,制作个人简历表;中级水平学生:制作求职书封面,包括图片的插入和修改、艺术字的插入和编辑等。通过笔者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认为分组教学的方式更加容易操作。此种方式减少了因先分层再分班而带来的各种麻烦。首先,分组教学只需要在本班级内进行,因此无需对所有大一新生进行打乱重新分班,这就解决了因大一新生要在同一时间的不同地点进行教学,而受到计算机机房数量有限的制约了。其次,计算机在实际的操作中,有很多的软件之间的功能是可以通用的,老师指导过一次,再遇到相类似的部分就可以通过同学的演示来完成。这就大大减少了老师的工作强度,弥补因老师不能对所有的学生进行一一指导而带来的不足。

4结束语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范文第8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4-0000-02

Talking about the Grade Teaching Reform of University Computer Basis

Wang Haiyan,Wan Hong,Li Jie

(School of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300191,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widely application of computer,the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computer basis is faced with new challenges.Based on the problems of the freshmen in computer basis,this paper probes how to stimulate students study interest and improve teaching through grade teaching.

Keywords:University computer basis;Grade teaching;Teaching innovation

一、引言

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它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普及,目前中小学已经开始了信息素养教育,致使大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不再是从零起点开始。另外,经济发达地区的生源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使用总体上明显好于经济落后地区的生源,这种地区差异、城乡差异造成的生源质量的参差不齐,也增加了教学难度。为适应新的计算机教学形势的需要,在当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上,实施分级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二、分级教学改革实施程序

(一)学生分级方案的制定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方案制定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学生分级的问题。只有科学合理地对学生进行分级,才能针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不断地提高课程的总体教学质量和水平。学生等级划分的时间,可安排在新生入学之初,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大规模地展开。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通过分级考试的方式确定,以保证学生等级划分的可靠性。

分级考试可以计算机一级考试的形式在网上完成,以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学生等级的划分和后续教学任务的制定。根据学生分级考试的成绩统计情况,可以将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分成为A级、B级和C级三个级别(在根据成绩划分等级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个人的意愿)。A级学生,其计算机水平已经基本达到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可以免修该课程;B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可以免听该课程,但必须参加该门课程的期末考试;C级学生,是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最差的一个级别,所以该部分学生必须全程参加并完成《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所有教学环节,包括听课、考试等。综上所述,学生等级的划分主要是基于计算机分级考试的结果确定的,但也要结合学生自愿申请的原则进行。比如,高级别的学生可以选择低级别学生的学习方式完成该课程的修读。

(二)分级教学方法的改革

学生分级之后,分级教学改革所面临的更重要的任务,就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各层次学生的水平,为各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以进行分级备课、分级辅导、分级训练和分级评价等。

A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较好,可以免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并不是说可以不用学习计算机相关的知识了。相反,该部分同学因具有较好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并且拥有比其他级别的学生更充裕的时间,所以,学校可以同时提供多门计算机应用方面的选修课供其自主选择学习,以更好地提高该部分学生应用计算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针对该部分学生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对该部分学生进行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比如,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各种计算机竞赛活动,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方面都很有帮助。

B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可以鼓励他们积极向A级的学生靠拢。比如,该部分学生虽然可以免听《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但是可以要求其完成一些综合性较强的设计作业,或者接受更高一级的学习与培训。当然,他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选择并修读自己喜欢的计算机相关的选修课程。所以,B级学生的教学,要以指导其完成综合性作业为侧重点,以达到该门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

C级学生计算机基础比较薄弱,在课程的教学中,要特别注重该部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并且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授课,耐心细致地对该部分学生进行辅导和答疑。另外,教学进度的安排,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当地加以调整,以学生真正理解为目标,千万不要一味地去追求进度,而忽视了学生自身的接受能力。

(三)分级教学评价的方式

为了衡量分级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作为分级教学改革实施的最后一个环节―分级评价,是必不可少的。要客观、准确地对分级教学做出评价,就必须根据学生知识水平所处的各个等级,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例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成绩评定方式,根据学生等级的不同,可参考如下方案制定并实施。

A级学生,可以免修该课程,并以分级考试的成绩作为其该门课程的成绩。当然,该部分学生中如果有不满意此种计分方式的,也可以选择参加该门课程的期末考试,最终的成绩可以取分级考试和期末考试成绩的最高分,作为该门课程的成绩;B级学生,可以免听该课程,不记录学生的平时成绩,但必须参加该门课程的期末考试;C级学生必须全程参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和考试,并以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构成)作为学生该门课程的最终考核成绩。注意C级学生的平时成绩要不低于总评成绩的30%,可以由学生完成作业情况、实验情况以及创新能力测试等几方面综合决定,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平时成绩的比例,以突出对学生知识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要求。

三、结束语

分级教学可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针对性更强,能使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得到改善,同时能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分级教学还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师的“教”更好地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极大地提高教师的课堂授课效率和水平。

总之,在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中,实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分级教学,是顺应时代要求,值得推崇的一种教学改革策略。

参考文献:

[1]陆志峰."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分级教学的实施与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5,12:36-39

[2]高宇.分级教学管理研究及系统实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34:239-240

[3]唐柳春,刘泽文.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体系的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6:1170-1171

[4]张顺利.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网络化分级教学问题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30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系统结构;系统能力;教学内容

0、引言

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是高等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核心课,在已具备基本的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基础上,从软、硬的总体设计角度出发,研究如何改善计算机系统组织结构以提高系统性能特别是应用程序性能的方法,组织性价比高的计算机系统,着重讨论软、硬件功能的分配以及如何最佳、最合理地实现分配给硬件的功能。该课程对于学生全面理解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建立计算机整机的概念、了解软硬件之间的关系、培养计算机系统分析设计及开发能力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加强系统能力培养

2013-201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教学指导计划中指出,计算机专业应该培养的四大基本能力包括计算思维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和系统能力。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应从全局和系统的角度介绍进行计算机系统设计所必须了解与掌握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系统认知、系统设计、系统开发和系统应用能力,这4方面就构成了系统能力。四大基本能力及能力点分配见表1,每种基本能力都有相应能力点的分配,其中系统能力占到75%。

当前计算机专业学生最重要的是必须加强系统能力培养。相比其他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和应用能力,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核心特点和需求是更强调计算机系统能力。其他工科专业(如通信工程、电子工程、自动化专业等)也都开设了一些与计算机相关的课程,如C++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等。如果把这些课程比作列车车厢,计算机系统结构就是连接这些车厢的挂钩和轨道。没有挂钩,车厢之间就孤立无联系;没有轨道,列车无以依托便无法驰骋。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区别于其他专业学生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能否将这些课程所学内容系统地联系起来,能否从总体结构、系统分析这一角度研究计算机系统。

2、从系统层面构建知识体系

ACM和IEEE/CS联合工作组于2012年11月提交了具有指导意义的计算机科学课程教学参考计划Computing Science Curricula 2013,其中明确指出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应当建立在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硬件环境与更高级的软件层基础上,要求学生理解计算机系统基本组成、特征、性能及其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现在和未来利用并行性所带来的计算机系统性能的改进。

通常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面向高年级本科生开设,其原因是该课程涉及与计算机软、硬件相关的方方面面知识,因此孤立学习这门课程不可取,必须从系统层面建立知识体系。课程体系既是一个整体,又应当连贯而有继承性,能够满足本科以及更高层次的教学需求。

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与相关课程共同构成的教学体系如图l所示。该体系所包含的知识应当涵盖于计算机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体系中,其中虚线以下部分是针对本科2-4年级学生开设的课程,虚线以上部分是针对本科以上层次开设的相关课程,其中灰色部分课程是与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联系最为紧密的课程群。

从系统层面构建知识体系有利于高年级学生将所学知识立体化,形成科学完整的知识体系;注重课程之间的融合与衔接能促使学生真正做到融会贯通,领略到计算机专业最核心、最本质的内涵。

3、教学内容划分与学时安排

以课堂教学为主导的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至关重要,因此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合理的设计。

目前信息工程大学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的教学分为3个不同层次:一是计算机专业本科必修课程;二是针对研究生阶段的高性能计算机体系结构;三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电子工程专业、芯片专业等)开设的计算机系统结构选修课程。教师应当针对不同授课对象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学时安排,通过查阅网上公开资源,将信息工程大学针对计算机专业本科开设的计算机系统结构教学学时安排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美国威斯康星大学(WISC)、国防科技大学等进行对比,对比情况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我们对教学内容的划分与各大名校相比较为一致,结构较为合理。其中国防科技大学和信息工程大学的高级专题主要是介绍多处理机系统、机群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为研究生阶段的后续课程学习打下基础。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针对本科生开设的高级专题部分占到总学时数(60学时)的20%且内容丰富,主要讲授GPU体系结构中的数据级并行、多核结构下的线程级并行及相关内容,对专题的拓展程度较为深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对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仅就本科生阶段分为3个层次,总学时70学时,随着课程不断进阶,教师对讲授内容的延展程度和深入程度不断加强,高级专题涉及计算机系统的保护与安全、并行算法、并行检测的原则、矢量化编译器、互连网络、阵列处理机、多处理器的同步、数据一致性、数据流计算机和其他特殊用途的处理器结构等一系列知识。

信息工程大学自2012年针对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实施教学改革以来,把该课程的实验部分集中在寒暑假实践周进行,将课堂讲授部分学时压缩为36学时。与国防科技大学相比,尤其是与国外名校相比,我们更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高级专题部分所占比重较少,计算机专业的其他课程中也存在类似情况。

4、面向系统能力的教学内容设计

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由于涉及多门计算机专业的软、硬件课程,知识体系庞大,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交叉多,对讲授该门课程的教师要求很高,不仅要熟悉该课程内容,还要准确把握相关课程尤其是课程间的教学融合点。

计算机系统结构介绍了计算机系统的内部工作原理以及软硬件分界面的权衡策略,对计算机的整体性能进行评价和改进,从而建立计算机软硬件整机的概念。美国普渡大学fPurdueUniversity)计算机科学系资深教授科默fDouglasE,Comer)博士曾经在他的著作中指出: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将计算机软硬件知识统一起来,在许多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的教学计划中,计算机系统结构是惟一一门能让学生接触到与编程相关的计算机结构方面的课程。

表3列出了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操作系统等课程的教学融合点,同时将不同课程的授课内容进行横向对比,旨在找到核心课程之间教学融合点的区别与联系,使得课程衔接更加顺畅,教学重点更加突出。

由表3可以看出,计算机组成原理(CP)强调基本运行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CA)强调性能优化方法,而操作系统(0s)则侧重从系统软件角度管理计算机软硬件资源;Os多用软件的方法解决问题,CP则从硬件的角度思考问题,cA在软件和硬件之间权衡考虑后取一个折衷,讨论具有最佳性价比的软硬件资源分配方法以及软硬件界面的划分。

比如,教师在cP中讲三大部件连接结构时应该在细化部件讲授的基础上讲清楚最根本的全局通路,在CA中讲结构时应该屏蔽硬件细节,重点讨论系统全局结构和优化方法。如果忽视全局概念,就容易陷入模块化讲授的误区,导致衔接出现断层。

再比如,CP中在汇编级讲清指令集接口,讲清CA中汇编级的描述与cP的关系,而在cA中则要讲清高级语言、编译、操作系统和硬件结构的关系以及性能分析中各方面带来的影响,否则容易令学生对系统软件层面产生误解,弄不清流水线硬件结构与指令集的关系。

教师在讲授时应采取不同的策略,从而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面向系统能力的授课对教师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将新的教学内容与之前所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从而更容易把握关键点,在已经熟知或略有了解的知识领域换一种角度和思路展开分析和研究,提高学习兴趣。

面向系统能力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可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学习该课程的意义。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中的内容有利于学生理解程序设计中不同选择和取舍带来的影响,从而提高程序的效率。学生通过学习硬件工作原理可以改善编程的过程,能够更迅速地查明故障来源,从而减少程序中的错误,而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与系统结构则有助于学生今后从事系统级的程序开发或参与设计一个真实的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一级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等级考试;Visual Basic;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049-02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ational Computer Rank Examination,简称NCRE)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面向社会,用于考察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该考试采用全国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的形式,共设四个级别,其中Visual Basic(简称VB)语言程序设计是二级中的一个考试科目。VB是由Microsoft公司开发的包含协助开发环境的事件驱动编程语言。由于其功能强大且易于掌握,深受人们的青睐,也使得二级VB培训和考试的人数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作为一名高校计算机教学工作者,如何提高VB教学质量,保证学生二级VB考试的通过率,是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了二级VB考试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深入了解考试政策,熟悉考试体系变化

为进一步适应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教育部考试中心不断调整考试体系。近两年来,对于二级VB考试变动较大的方面主要有二个:(1)2013年下半年起,停用2007年版考试大纲,启用2013年版考试大纲,并采用无纸化的上机操作考试方式,取代之前的笔答和上机操作相结合的考试方式,考试时间变为120分钟;(2)从2014年起,每年开考次数由原来的两次(3、9月份)增加为三次(3、9、12月份),今年12月份为首次试点考试。

二、认真研究考试大纲,掌握试题构成形式

NCRE是标准参照性考试。为科学、合理的制定二级VB考试标准,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专家对VB课程内容设置进行了认真研究,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组织编写和修订了考试大纲,规定了课程学习及考试的内容与范围,使考试标准更加规范、具体和明确。教师应该认真研究考试大纲,正确把握考试方向。在组织实施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以考试大纲为主线,努力做到“依纲定教,依纲定学,依纲备考”。二级VB考试内容包含公共基础知识和VB语言程序设计两个部分,考试题型为选择题(40分)和上机操作题(60分),试题在安装有Windows 7简体中文版考试环境下的计算机上作答。其中选择题包括:公共基础知识10题(10分)、VB基础知识及应用(侧重基础理论)10题(10分)、VB基础知识及应用(侧重应用)20题(20分);上机操作题则包括:基本操作题2题(18分)、简单应用题2题(24分)和综合应用题1题(18分)。考试满分为100分,总分达到60分及以上,可以获得合格证书。考试总体难度不高,知识点分布比较均匀,对基础知识的考察比较全面,标准控件、控制结构、数组、过程、文件等知识以及一些基本的算法都会作为考试知识点。

三、紧扣课程考试大纲,系统讲授教材内容

考试指定教材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紧扣二级VB考试大纲组织专家编写与审定、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教程――公共基础知识(2013年版)》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教程――Visual Basic语言程序设计(2013年版)》。其中《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教程――公共基础知识(2013年版)》全书共分为4章,主要内容包括:数据结构和算法、程序设计基础、软件工程基础、数据库设计基础。《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教程――Visual Basic语言程序设计(2013年版)》全书共分为15章,主要内容包括:VB程序开发环境、对象和事件驱动的概念、常用内部函数和表达式、数据输入输出、常用标准控件、基本控制结构、数组、过程调用、键盘和鼠标事件过程、菜单程序设计、对话框程序设计、多窗体程序设计、文件处理等。针对初学者,教材在结构和内容的编排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教师应该紧扣考试大纲,系统的讲授教材内容,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握各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消化每一个知识点。引导学生要正确处理重点内容和一般内容之间的关系。课程内容有重点和一般之分,但考试内容是全面的,因此不能只抓重点内容而忽略一般内容,重点内容和一般内容是相互联系的,知道了一般内容有助于对重点内容的理解,抓住了重点内容可以促进对一般内容的掌握。

四、重视实践操作环节,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VB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实践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操作能力。二级VB考试上机操作题分值占整个试卷分值的60%,如果没有熟练掌握编写程序的能力以及运行、调试程序的技巧,则很难通过考试。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遵循只有理清解题思路才能读懂程序进而设计程序的原则,通过对大量典型操作题的设计演示,以及在指导学生程序设计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领会编程的要领:理清思路、画出总体流程、逐步细化求精。经常帮助学生排除编写程序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运行、调试程序过程中遇到的错误现象,总结解决方法,并就调试技巧进行针对性讲解,以便于学生熟练掌握编程能力及运行、调试程序的技巧。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学习VB的热情,让学生意识到VB语言在编程领域方面的实用价值,积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通过正确的学习方法自学课程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五、仔细梳理考试知识点,强化考前复习

教材上所有章节知识讲授完毕后,依据考试大纲中的考试内容部分,将考试涉及到的全部知识点逐章进行梳理。书上每章后的习题融汇了各章的知识点(包括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对于习题中的编程题要求学生事先在自己大脑中理清程序设计的思路和方法,然后上机编写、运行、调试,这样收获会很大。要留出足够的时间强化考前复习,认真分析教材中附录二的考试样题以及附录三的往年考试试卷,给学生讲解疑难点,还要经常组织师生交流,加强互动,了解学生的备考情况,进而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项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