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学术研究论文

计算机学术研究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科学技术下的计算机教育研究论文

1计算机科学技术在计算机教育中的实际应用

1.1方便学生日常学习。由于计算机网络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一方面,其具有快速查阅、上传等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学生学习,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的搜索功能,能够快速准确的找到有效的信息。并且,网上资源丰富往往可以帮助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学生学起来也会觉得轻松有趣,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会更主动的要去学习,变得爱学习。同时,通过网络学习能将学生的知识面变得宽阔,在上课和老师同学的交流上有更多更丰富的话题,从而活跃了课堂,学生自己本身也会在讨论得到满足。另一方面,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接受能力是不一样的,传统的教学基本上是在课堂上“一遍过”,利用互联网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这一特点,灵活的调整教学实践,将与课堂上相关的视频发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充分的理解上课内容,也可以发一些课外相关的资料给学生加深他们的理解与记忆。这就不受传统课堂一节课四十五分钟的限制,老师原本上课本内容的时间就不多,更不可能吧课堂外的知识完整的带给学生。

1.2帮助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节约教育资本。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进行计算机教育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看到文字图片还能看到动态的视频,这样趣味生动且直观的的教学,方便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3]。在拥有海量资源的同时,计算机教学还具有节约资源这一特点,如果把我们的教课书,教学资料变为电子稿,将学生平时的测验由笔试变为机考,平时的作业改成用word、PPT等形式,节约了大量的纸张不说,也可以节约为这些教育资源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及经济上的不菲开销,减少了学生学习成本。而在学生学习的内容上来说,降低成本的同时不当没有减少应学习的内容反而使得教学内容更为的丰富多样。再加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它可以被随时随地的使用,当学生需要学习去朗诵、背诵课文时就可以在电脑中找到各种名家的朗诵,无论是音频还是视频甚至是动漫等一些丰富有趣的资源,帮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将枯燥的朗读背诵变得有趣。

2计算机科学技术对计算机教育应用的发展

2.1积极创新。要想计算机教育取得更好的发展,在教师和学生使用中受到更好的成效,应该要积极努力不断地创新。了解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只有从实际中出发,才能让创新的内容更为贴近学生的需要,被广大学生所接受。也正是用为有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教育中的教学技术和质量才能不断的得到提高。

2.2规范教师对计算机教育的使用。教师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对学生学习环境的控制能力,引导学生适应计算机教学,并正确使用。不断地对学生在计算机教育中会遇到的问题,提出猜想,积极地寻找解决的方案,防患于未然。让学生在接受计算机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有正确的认知,利用计算机教育去切实的提高对所要学的知识的认知程度,加强对知识的理解,灵活的去运用计算机教育中的教学资源。

2.3提高学生对计算机技术应用的认知。就像对电脑的使用有利还是有害这一问题的辩论一样,计算机教育在学生的使用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需要学生对计算机教学有一个清楚的认知,要明白计算机教学的初衷。同时让自己能够运用计算机教育,就要提高自身的计算机的使用水平,这样才能配合老师的教学以及教材的需要,掌握自己要学的知识。

3结束语

全文阅读

机助外语教学的计量学考察暨外语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态势展望

摘要:结合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本文对2000—2011年国内外语教学领域发表在CSSCI期刊上的有关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方面的研究论文从年代分布、文献增长规律、期刊分布、关键词及研究热点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国内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目前处于稳定成长期;刊载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研究论文的期刊分布较广,但主要集中在语言类和教育类期刊,并且各类期刊发文量均呈现上升趋势;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热点研究板块显著,該领域研究已涵盖其理论基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等,使教育技术与外语教学整合背景下外语教育技术学科的建立成为可能。

关键词:文献计量学;机助外语教学;外语教育技术学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795(2013)02-0024-0005

20世纪科技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全面进入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同时也改变了我们的学习方式。在此背景下,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获得快速发展。从狭义角度来看,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是一种运用计算机对要学习的材料进行辅的讲解、巩固和评估的一种语言教育和学习方法,它通常具有极强的互动性。Levy将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定义为“对计算机在语言教育和学习中应用的探索和研究”(Levy,1997)。其对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定义更简洁,涵盖范围更广,与现代大多数該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观点一致。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伊利诺伊大学1960年启动的“柏拉图项目”(PLATO project)是其早期发展的重要里程碑(Marry,1981)。一般来说,它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行为主义阶段、交际教学阶段和整合教学阶段等三个阶段。也有研究者将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按照学习资料的呈现方式将其分为传统阶段(traditional CALL)、探索阶段(explorative CALL)、多媒体阶段(multimedia CALL)以及万维网阶段(web-based CALL)等四个阶段(Davies,2012)。

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也引起了我国外语界的关注。1994年我国成立了全国性的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专业委员会(CALLAC)。此后,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应用都取得了很大进步。有关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研究专著和成果文献大量涌现。2002年教育部启动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2004年出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取代了原来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大纲》。2004年教育部正式推出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同年,首届全国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此,本文尝试结合文献计量学方法,对2000—2011年间CSSCI源内所有期刊刊载的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相关论文从年代分布、文献增长规律、期刊分布、关键词以及研究热点等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多角度揭示国内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研究状况,探究其演化规律,系统梳理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领域的发展脉络,为今后該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促进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推动外语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

1 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

本文依托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进行检索。以“题名或关键词”为检索项,“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英语”和“外语”等为检索词,并将匹配设定为“精确”以提高检索准确率,时间跨度选取2000—2011共12年的数据,期刊范围选取“CSSCI”,检索条件最终合并为:题名或关键词=计算机*题名或关键词=英语*题名或关键词=外语*时间=2000-2011*范围=CSSCI来源期刊或者题名或关键词=多媒体*题名或关键词=英语*题名或关键词=外语*时间=2000-2011*范围=CSSCI来源期刊或者题名或关键词=网络*题名或关键词=英语*题名或关键词=外语*时间=2000-2011*范围=CSSCI来源期刊。检索出符合条件的相关论文共1598篇。有必要指出,将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选定为期刊选取范围是因为CSSCI是我国社会人文科学主要文献信息查询与学术评价的重要工具。因此,可以认为本文所选取的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研究论文代表了国内該类研究的高质量研究成果。剔除会议、通知、简讯等非学术性论文以及与該领域研究不相关论文,最终获得有效研究论文1524篇。

2 文献数量分析

全文阅读

高级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阐述如何建立一套完善的研究生高级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如何设计包括网络高级技术专题、网络基本设计原则、网络实践教学和论文阅读研讨写作的课程教学内容,同时构建教学全过程管理的考核评价机制,以实现基础理论和前沿研究并重、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并行,使研究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为后续的科研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实践训练;创新

文章编号:1672-5913(2013)14-0050-04 中图分类号:G642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发展迅速的学科,主流的网络技术在不断更新换代,因此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也必须随之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以便与技术的发展相适应。理工大学计算机网络相关课程是谢希仁教授于1983年首次为硕士研究生开设的,1995年以后,通过对该课程进行改革,将计算机网络的基础原理部分放到本科生教学中,称为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而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则定位于该课程的高端部分,称为高级计算机网络课程。

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本科教学主要关注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计算机网络知识体系结构的概念,更加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所以我们采取了国际上通用的分层教学模式。经过本科阶段对网络知识的初步学习,大多数研究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教学过程中应当重点讲述相关的技术原理,侧重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我们构建了网络高级技术专题、网络基本设计原则、网络实践教学和论文阅读研讨写作的研究生高级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将研究能力培养前置到课程学习阶段,构建科学研究基础上的研究生高级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新模式,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进而适应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1 教学内容组织

当前国内外知名高校的研究生计算机网络课程一般分两类:一类是作为核心课程,按照传统的分层体系结构组织,但讲授过程中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比本科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有很大提高;另一类是作为选修课程,主要设置一系列的前沿技术专题讲座,由从事相关研究的工作人员组织论文讨论。

上述两种授课模式各有优缺点,按照分层体系结构组织的讲授模式能够帮助研究生更加系统地把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及核心问题,但由于大多数研究生本科阶段已经按照该模式学习过计算机网络课程,因此难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按照分层模式系统地讲授一遍课程内容在课时安排上也难以保障。按照前沿技术组织专题讲座能够帮助研究生迅速把握本专业的热门研究方向和研究问题,但该方法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课程内容的组织缺乏系统性,难以帮助学生把握课程的核心知识点。并且,计算机网络相关的新技术大多为英文文章,对于刚入学的硕士生而言,多数人并不具备短时间内阅读大量英文文章的能力,因此盲目按照前沿技术方式开展课程教学会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全文阅读

再谈计算机思维

摘要:总结目前计算思维的研究现状,对计算机科学思维、计算思维和计算机思维等概念的一致性进行分析比较,从不同方面综合分析和阐述计算思维的特征,并对计算思维研究的基本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强调计算科学方法论研究对计算思维研究的重要性,同时指出计算科学思想史研究将对计算思维和计算科学方法论的研究产生积极作用。

关键词:计算;计算学科;计算机科学思维;计算思维;计算机思维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领域已成为一个极其活跃的领域,计算学科也成为一门范围极为宽广的学科[1]。在此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有力地刺激了人文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认知科学的研究就是“以电子计算机的产生发展为物质、技术基础,以计算机与人脑相类比为前提的[2]”。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从近三十年电子计算机发展引起的新技术革命,两千多年逻辑学发展的经验教训,作为符号处理系统的计算机在智能方面存在的严重缺陷,尤其是人们在高级抽象思维领域,如辩证思维、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尚缺乏研究等方面,对认知科学的发展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同时结合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提出了“思维学”的理念,给出了“思维科学”的研究框架、研究方向与基本道路,并在随后的一系列工作中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思维科学的理论与思想体系[3]。他指出:“现代科学技术的实践,正预示着更重大的变革――思维科学的出现。”“引出这项变革的是电子计算机”。而“推动思维科学研究的是计算机技术革命的需要[4]”。在钱学森的倡导下,自上世纪80年代起,面向新技术革命的思维科学研究愈来愈受到国内有关专家学者的关注与重视。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随着美国计算机学会(简称ACM)和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计算机分会(简称IEEE-CS)组成的联合攻关组于1988年底提交了“作为学科的计算科学”的报告[5],计算学科的“存在性”得以证明。随后,CC1991报告和CC2001报告等相继出台,从学科的角度诠释了计算科学的内涵与外延,为计算学科建立了现代课程体系。在计算学科课程体系的本土化进程中,我国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们付出了艰辛努力,并取得实质性成果,于2002年提出了“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China Computing Curricula 2002,简称CCC2002)[6]。在CC2002教程的引导下,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育方面的诸多问题,国内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育的广大工作者进行了广泛而有益的探讨[7-10],大大丰富了计算学科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容。在计算学科课程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如何培养既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科学的知识与技能,又具有计算机科学学科意识和素养的人才问题,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主要方面。

基金项目:本文受江苏省教育厅指导性计划项目“计算机思想史研究”(03KJD520028)及江苏科技大学高教项目“计算思维与创新教育”(GJKTY2009025)资助。

作者简介:张晓如(1963-),女,教授,学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教育、数据库;张再跃(1961-),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可计算性理论与知识工程。

一个人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与思维方式密切相关,与其他学科领域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等相比,计算机学科的专家学者们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也应有其独特的地方。正如计算大师Dijkstra所言:“我们所使用的工具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从而也将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思维能力[11]。”因此,当计算机与人们的生活联系越来越趋密切的形势下,研究与之相关的人类思维活动与思维方式便成为现代思维学科领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我们不妨称此种思维为面向计算学科的思维。显然,面向计算学科的思维除了具有一般思维的特点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性,而后者则是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的人员和计算机教育工作者们更为关心的。究竟什么是面向计算科学的思维?它的特点是什么?对面向计算学科的思维研究对计算学科的发展会产生哪些积极作用?这种思维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吗?又如何培养呢?我们现行的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结构会因此而有所改变吗?

1面向计算学科的思维

全文阅读

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贵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3)

摘要:在研究生的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教学中,针对机械工程类研究生的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设置以及工科研究生自身特点,为培养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增强其工程应用意识,通过在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教学的经验积累,逐步探索出以项目驱动为主要教学方法,通过实践应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计算机仿真;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144-02

一、前言

研究生教学有其突出的特点,他们中多数人理论基础扎实,获取书本知识能力强。但同时也存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工程应用背景不够的缺点。本人通过十多年研究生教学的实践,结合本学院研究生专业方向、课程内容针对性强等特点,对如何在研究生教学改革中突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工程应用能力等问题进行了一些改革创新。

二、课程定位及课程特点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科学研究的深入与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计算机仿真技术已成为分析、综合各类系统,特别是大系统的一种有效研究方法和有力的研究工具,计算机仿真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各技术领域、各学科内容和各工程部门。仿真技术已经在国防军事、国民经济、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国内外众多学者认为,仿真技术“正在成为与理论、实验并列的第三种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以及科学研究的手段”,因此仿真技术

全文阅读

图书情报领域云计算研究概况与进展

每项新技术的出现总能给图书情报领域带来新的变革和发展机遇。新技术在图书情报领域的应用促使其服务方法和服务方向的改变,让信息被获取变得越来越方便,作为热点技术的云计算也不例外。自2008年底至2009年初起,云计算开始引起国内图书情报界的关注,随着胡小菁、范并思等文章的发表,国内图书情报界对云计算产生了极高的研究热情,表明了业界研究人员对新技术的高度关注及不断探索的学术精神,如范并思所说“图书馆学应该关注云计算,云计算离图书馆不远,关注信息技术是图书馆的传统”[1]。笔者对2009~2010年刊载在期刊上的关于图书情报领域的云计算研究论文进行调查、统计、分析及评述,旨在了解并梳理近年来图书情报领域云计算研究论文的概况、特点和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 1数据收集与研究方法 1.1数据收集 为了准确、全面检索到2009~2010年图书情报领域关于云计算的研究论文,笔者用“云计算、图书馆”,“云计算、情报”,“云计算、信息”等关键词,以及用篇名“云、图书馆”,“云、情报”,“云、信息”等,选择“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世纪期刊)”和“中国引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并将所检索到的论文篇名、关键词、发表年份、来源刊物及引文频次拷贝到Excel排序,将重复的论文删除,统计得出论文共156篇。 1.2研究方法 将来源刊物分为核心图情刊物、普通图情刊物和其他刊物,旨在能更好地分析国内刊物对云计算研究关注度之间的差异。国内的19种核心图情刊物,有18种刊载了云计算研究论文。统计得出:刊载过云计算论文的3类刊物共有64种。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法,从论文的来源刊物、发表年份、载文量、作者人数及其所属机构、引文频次等方面对64种刊物、156篇论文进行统计。 2统计与分析 2.1年份及各类刊物载文量统计与分析 对3种类型的64种刊物所刊载的156篇论文的发表时间、载文量及刊均载文量等进行统计,结果见表1。从表1可看出:各类型刊物云计算载文量均呈急剧上升的趋势,尤其是普通图情刊物和其他刊物,2010年比2009年分别上升了91.67%和85.71%。从云计算载文量67篇(19+48)及刊均载文量3.72篇看,核心图情刊物所占的比例最高,其次是普通图情刊物。载文量的急剧上升,表明国内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人员广泛关注云计算的研究,且关注度越来越高,并积极探讨云计算在图书情报领域中的应用。另外,从云计算载文量和刊均载文量看,国内的核心图情刊物对云计算的研究非常重视,使得云计算研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得到广泛交流,与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图书馆2.0”,5年的研究论文208篇[2]相比,其发展势头更加迅猛。这说明云计算在图书情报领域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将给图书情报领域带来积极的影响。 2.2作者机构、发文量与人数统计与分析 对156篇论文的第一作者的发文量及所属机构进行统计,以明确研究者所在机构的整体研究水平及在不同机构中的分布情况。统计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研究云计算主要是各类型图书馆的工作者,分别占发文总数的71.80%和第一作者总人数的72.54%,其中,高校图书馆发文量最多,占发文总数的56.41%,作者也最多,占第一作者总人数的55.63%;高校院系排第二,发文篇数占17.95%,发文作者占16.90%;高职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及科研院所3种机构的作者人数和论文篇数,均相对较少,其他机构最少。这一统计结果表明,云计算的研究力量主要以各类型图书馆工作者为主。同时,也揭示了研究力量薄弱的高职图书馆也进入研究新技术的行列,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主要是与国家大力发展高职教育及计划实施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有很大的关系。而高校院系作者在新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始终起着引领的作用,如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的范并思、胡小菁在《大学图书馆学报》第1期发表的第一篇关于“图书馆2.0”论文,到2009年在《大学图书馆学报》的第4期发表的关于“云计算”论文,掀起国内图书馆情报界对新技术的研究热潮。 2.3各核心期刊云计算载文量及载文总量统计与分析 由于各种期刊的出版周期不同,为了更准确地分析各种期刊对云计算研究的关注程度,对各种期刊云计算载文量及其载文总量进行统计。但鉴于对2009~2010年刊载云计算论文的64种期刊,统计其各自的载文总量的数据比较大,笔者取18种刊载过云计算论文的核心图情刊物进行统计与分析,统计结果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在18种核心图情刊物中,《图书与情报》、《情报理论与实践》、《图书馆学研究》各刊载9篇,虽然3种期刊的云计算论文篇数相同,但《图书与情报》占载文总量比例最高,占2%,;其次是《大学图书馆学报》,虽只刊载6篇,但占载文总量的1.78%,比刊载了9篇的《情报理论与实践》的1.15%还高,同理,《情报学报》中云计算论文的比例也高过《图书馆建设》。统计结果显示,18种核心图情刊物关注了云计算的研究成果,这表明国内图书馆情报领域的核心期刊对云计算研究给予大力的支持和高度的重视,是云计算研究的主要交流平台,尤其是占载文总量比例较高的刊物。相信未来的发展趋势,各种核心图情刊物对云计算研究的关注度会越来越高。截至2011年6月30日止,笔者从本馆订阅的核心图情刊物及CNKI检索到的数据显示,2011年已有32篇关于云计算研究的论文在核心图情刊物发表。 2.4被引频次统计与分析 为了反映研究者及其论文在学术界的影响、受重视程度、论文与论文之间的联系,以及未来在图书馆情报界的发展前景,采用引证分析法,对156篇论文的被引用情况,包括论文的篇名、来源刊物、第一作者及其单位和发表年份、引文频次进行排序、统计。被引频次在10次以上(含10次)的论文共有18篇,共被引440次。这里只列出被引用20次(含20次)的论文信息,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1)被引频次在20次以上(含20次)的论文共有10篇,除了一篇是2010年发表的,其余的均在2009年发表,尽量避免了被引论文因发表年份不同带来被引频次的差异,因此,统计合理,具有可比性。10篇论文,共被引320次,占被引总数440次的72.27%,属高被引论文,说明这些论文在图情界的影响力比较大,具有比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借鉴意义。(2)从来源刊物看,18篇论文均来源于图情刊物,其中有14篇来源于核心图情刊物,占77.78%,是高被引刊物,从侧面表明核心期刊是学术研究交流的主要园地。(3)从作者及作者单位看,多数是高校,且部分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可谓是硕果累累,如范并思、刘炜、胡小菁、李永先等。他们都是图书馆情报界的领军人物,其研究成果具有比较高的学术价值,因此他们的论文被引频次最高也在情理之中。论文的高被引率,表明云计算的研究队伍正在不断地发展壮大,研究力量不断加强,云计算在图情领域中的应用前景也将非常广阔。#p#分页标题#e# 2.5关键词的统计与分析 对156篇论文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删除重复的关键词之后,共计462个,其中含“云”的关键词共有10个。出现频次1~3次的有28个,4次以上(含4次)的有20个,研究内容涉及图书情报领域的多个方面。笔者取4次以上(含4次)关键词进行统计与分析。统计关键词,旨在明确云计算研究者近两年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和主要内容,分析云计算研究的发展趋势及给业界带来的影响。统计结果见表5。笔者对研究者的研究成果逐一进行研读与分析,并根据表5统计的关键词,总结和归纳得出:云计算的研究主题除了多数人描述的基础理论之外,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云计算在图书馆服务方面的应用。云计算在图书馆中的信息服务、知识服务等服务模式的改变,进而可提供SaaS服务(软件即服务)、云服务等创新服务模式,从而可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2)云计算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方面的应用。云计算可以将信息资源、数字资源、竞争情报等放到“云”中,即云存储,进而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数字资源长期保存,提升图书馆信息资源管理水平,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效益,提升核心竞争力。 (3)云计算的安全问题与对策研究。在信息资源服务及共享中存在信息安全、保密问题、知识产权问题及隐私方面的风险等等。王长全[3]、胡小菁[4]等提出云计算环境下的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 (4)云计算催生云图书馆和云图书馆员。云计算的到来将使图书馆员依托云而非实体图书馆提供服务,成为云图书馆员[5]。王红探讨了云图书馆平台技术与应用[6],胡新平提出了建设区域云图书馆以及产业分工明确、协同发展的完全云图书馆[7]。 总体来看,研究热点主要侧重于研究云计算的基础理论、云计算对图书馆的影响和云服务在图书馆的实现[8]、云存储在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中应用[9]、安全策略研究等主题。在2010年3月以后,云计算研究已逐渐由理论研究向实践研究转变,如张叶红的《数字图书馆云计算安全架构及其管理策略》[10]、林小勇的《云服务下信息用户隐私权保护》[11]、董浩、赵需要的《云时代竞争情报搜集策略变革》[12]、黄华的《基于图书馆云计算的信息安全对策研究》[13]等。可以预计,云计算技术的应用是图书馆未来的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在2009~2010年短短的两年时间,我国图书情报领域云计算研究取得了飞跃性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研究呈多侧面、多角度,涵盖了图书情报领域的各项工作。学术界的学者密切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动态,对新技术给图书馆情报领域带来的机遇、应用的新问题及应对策略等进行探讨和研究。论文作者以各类型图书馆工作者最为活跃,研究成果借助核心图情刊物,在国内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在核心作者的引领下,云计算研究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另外,十二五期间,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高职图书馆不断引进专业人才,使研究力量薄弱的高职馆也进入研究新技术的行列,给我国图书馆情报界的学术研究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但也存在不足,表现在:(1)一部分论文所描述的主题类似,缺乏创新与独到的研究视角。(2)应对策略与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多为一般性论述,缺乏足够的实证、调查与分析。(3)云计算在图书馆情报界应用中遇到的问题多数重复阐述,包括信息安全、版权问题、隐私权问题等。(4)基础理论研究多,笔者对156篇论文进行研究与统计,绝大多数论文描述了云计算的基础理论。 从2009~2010年云计算研究论文的总体看,国内的19种核心图情刊物,有18种关注了云计算研究,使得云计算研究得以迅速发展,广泛交流。

全文阅读

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在研究生的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教学中,针对机械工程类研究生的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设置以及工科研究生自身特点,为培养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增强其工程应用意识,通过在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教学的经验积累,逐步探索出以项目驱动为主要教学方法,通过实践应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计算机仿真;创新;实践

一、前言

研究生教学有其突出的特点,他们中多数人理论基础扎实,获取书本知识能力强。但同时也存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工程应用背景不够的缺点。本人通过十多年研究生教学的实践,结合本学院研究生专业方向、课程内容针对性强等特点,对如何在研究生教学改革中突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工程应用能力等问题进行了一些改革创新。

二、课程定位及课程特点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科学研究的深入与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计算机仿真技术已成为分析、综合各类系统,特别是大系统的一种有效研究方法和有力的研究工具,计算机仿真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各技术领域、各学科内容和各工程部门。仿真技术已经在国防军事、国民经济、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国内外众多学者认为,仿真技术“正在成为与理论、实验并列的第三种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以及科学研究的手段”,因此仿真技术被认为是“使能”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是仿真科学与技术涉及到的有关具体仿真技术中最为基础的部分,具有综合性、多学科交叉等特点。为了拓宽机械工程专业基础,提高培养对象的整体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对机械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高校工科专业的研究生应掌握一定的计算机仿真知识与技能。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是我校机械工程学院面向所有研究生各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考虑专业应用需求并结合教学实践情况,课程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仿真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分析、综合各类工程系统或非工程系统提供一种有力的工具,以便能灵活应用所学的计算机仿真技术为本专业工作服务。一方面,基于仿真技术课程的内容方法较多,实践性强的特点;另一方面,授课对象专业方向较多、授课学时有限等特点,如何解决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讲授内容繁多的仿真内容、对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探索和实践,以达到计算机仿真技术教学目标。

三、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课程开设初期,由于只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方向的同学选修,所以所讲内容基本针对该专业方向进行设置。随着选修人数的不断增加,以及选修学生所属专业方向的扩大,专业方向包括: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等,基本涵盖了机械工程学院的所有专业方向。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涉及多个交叉学科,紧密相关的课程包括数值计算方法、计算机编程、计算机图形学、高等数学、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优化设计等课程。如何讲出本课程的特点,并充分结合相关课程内容,必须在教学内容的选排上下功夫。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任务驱动、以项目为基本教学单元,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在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性,突出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为了满足各个专业方向学生的要求,使他们能够掌握一门工程分析技术,为后续的学术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提供计算、分析和仿真手段,本人在讲授该门课程的过程中,逐年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考核方法等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1.采取项目专题方式进行教学内容的讲授,调整授课内容,采用专题教学方法使课程主题内容分明,有利于将仿真方法讲深、讲透。2.扩展所授课程内容涵盖的范围,包括数值计算、优化设计、图形可视化、控制系统特性仿真、控制系统设计以及与外部软件的接口等内容,以满足各专业方向学生的需求。3.增加与课程相结合的实验教学内容。计算机仿真技术本来是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技术,仿真技术本身是在对控制系统分析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并结合各个专业研究生的不同研究方向,灵活设计若干个专题实验,使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将该门课程应用于实际工程的能力。4.采用多个工程应用实例进行教学,从系统应用、数学建模、仿真建模、模型求解以及特性分析等,使学生从生产实际认知的研究对象,提升到理论高度的学习,应用所学的各科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进行数学建模、仿真建模的建立,并对模型求解以及特性进行分析,获得直观结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最终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例问题的能力。5.结合学科前沿,进行课堂讨论。研究生在初步掌握了对系统的模型、仿真算法设计、仿真及结果分析这一流程后,为强化计算机仿真在实际工程的应用概念,在此基础上,以项目形式,开展课程学科前沿以及将该门课程与现代技术融合等专题讨论。6.增加实验环节,培养研究生工程实际应用能力。利用各种平台,扩充计算机仿真技术资料,提供最新的仿真案例,结合教学团队的科研课题,设计实验项目,培养研究生工程实际应用能力。

全文阅读

计算机审计研究回顾

自从美国学者Samuel. J. B1955年提出“通过计算机审计”以来,计算机审计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1969年在美国洛杉矶成立的电子数据处理审计协会(EDPAA)和1984年颁布的国际审计准则15号《电子数据处理环境下的审计》,更是有力地推动了全球计算机审计实务的发展。我国对计算机审计的研究相对较晚,但自从潘晓江(1983)在《会计研究》上发表了《电子计算机审计与数据可靠性控制——会计电算化之后现代审计的对策》一文,最早提出电子计算机审计概念以来,我国学者对计算机审计也逐渐展开了全方位的研究。计算机审计概念目前还颇有争论,并没有完全统一,本文采用的计算机审计概念是一种广义的概念,主要包括信息系统审计和IT环境下的财务审计。我国审计署在1993年首次了《审计署关于计算机审计的暂行规定》,随后在1996年了《审计机关计算机辅助审计办法》,中注协在1999颁布了《独立审计具体准则20——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这是我国颁布的第一套与计算机审计有关的正式准则。而在1998年,鉴于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会计领域计算机做假和犯罪,具有“舞弊功能”的财会软件时有出现等严重问题,审计署提出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得到了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审计署开始筹备金审工程。随着计算机审计准则的颁布的和金审工程2002年10月底正式展开,快速推动了计算机审计实务的发展,同时也极大地鼓舞了理论界的积极探索。本文拟对我国计算机审计研究的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期对未来我国计算机审计研究有所帮助。

一、文献分类及统计结果

迄今为止,只有少数几位学者对我国计算机审计研究加以回顾。陈伟等(2007)结合国内外的研究,对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GAATs)进行了总结性回顾,探讨了GAATs的概念和分类,详细分析了GAATs的两类技术,即面向系统的七种GAATs,和面向数据的五种GAATs,并对GAATs研究发展进行了展望。李青春(2011)对计算机审计进行了文献综述,从计算机审计研究变迁的视角出发,探索了其五个发展阶段,并对计算机审计理论体系、核心动力与制约因素,研究者的敏感度、心态变化与用词倾向进行了回顾,认为目前计算机审计研究正处于一种平台期,需要进行理论和实务的突破。刘国瑶(2011)从国外信息系统审计理论的发展,基础理论研究,基本概念研究,应用研究四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和简短评述。现有的文献综述主要问题是研究所选取的文献范围比较狭窄,选取标准“有代表性文献”比较模糊,没有对研究内容进行综述,这些不足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契机。

本文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对1983年~2011年有关计算机审计研究的文献进行了回顾分析,所选取的时间范围设定为“1980~2011”,期刊设定为“核心期刊”,以“计算机审计”、“电算化审计”、“计算机辅助审计”、“信息系统审计”、“IT审计”对“题名”进行“模糊”搜素,然后对搜索结果进行了分类合并,最终根据182篇文献的内容加以分类统计。把对计算机审计的研究分为基本理论问题研究,计算机审计技术应用研究,计算机审计风险问题,计算机审计发展与其他方面的研究四个方面,然后对每一方面再按不同的主题进行细分,进一步分为计算机审计基础理论研究,制度准则问题,计算机技术应用,内容与方法,案例应用研究,风险问题探讨,发展问题研究,人才培养问题,研究综述,其他等十个方面。接着采用归纳法对取得的文献样本进行分类统计,最终得到的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

二、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一)基础理论 基础理论研究集中在计算机审计基础理论和信息系统审计基础理论两个方面,由于信息系统审计发展较快,重要性也快速提高,所以必须从计算机审计中分离出来单独加以研究,统计显示,近10年来对信息系统审计理论的研究比较丰富。关于计算机审计的基本理论,张金城(1995)认为计算机审计的理论体系应由理论基础(哲学,审计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和行为科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等五大学科理论),基本理论(涵义,内容,意义等),实务理论(电算化信息系统审计实务理论,计算机辅助审计实务理论)组成。唐飞兵(2007)借鉴传统审计理论的基本原理,构建了计算机审计理论结构框架,即以审计环境和审计本质作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利用审计理论基础知识体系,通过审计的本质和特定的审计环境相互作用和互动形成审计目标,并以审计假设为前提,演绎出审计概念和审计原则。关于信息系统审计理论,周剑(2001)从“审计学”的概念出发,探讨了信息系统审计独特的审计职能、对象、方法、标准和证据等问题,建立了企业信息系统审计的基本理论框架。唐志豪(2007)借鉴蔡春教授提出的审计理论结构,从审计的本质出发构建审计理论结构体系,提出了信息系统审计理论结构六要素模型(本质、假设、目标、规范、信息和控制)。谢岳山(2009)提出了信息系统审计的审计目标及审计内容,在此基础上从审计理论基础、审计标准、实践环境、审计方法以及审计工具等多方面提出了联网环境下信息系统审计模型。根据该模型,着重分析信息系统审计的具体内容,提出了相应信息系统的审计内容框架,将审计内容划分为内控审计和系统本身审计两个方面。并从物理层次的审计以及逻辑层次的审计详细描述了系统本身审计的内容。王振武、张子瑾(2011)探讨了信息系统审计理论的结构框架,认为该框架应由信息系统审计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构成,并特别指出,信息系统审计环境和信息系统审计本质应是理论结构的最高层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并起着统驭整个信息系统审计理论结构的导向作用。

(二)准则、规范研究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而准则为实践提供了基本的指导。对准则的研究也分为计算机审计和信息系统审计两个方面的内容。关于计算机审计准则,张德山等(1991)初步探讨了计算机审计工作的规范问题。张金城(1997)首先探讨了加强计算机辅助审计制度建设的意义,然后提出了计算机辅助审计制度建设应遵循的原则,主要包括合法性,针对性,可行性,监控性和借鉴国外相关制度,并从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系统讨论了计算机辅助审计制度应包括的基本内容。刘中华(1998)根据国际审计准则15《电子数据处理环境下的审计》第3条和第9条详细阐述了电子数据处理环境下内部控制的内容,并对此进行了研究与评价。我国的信息系统审计研究起步较晚,讨论一般也是借鉴ISACA的信息系统审计准则展开讨论。陈婉玲等(2006)对ISACA的信息系统审计准则及发展进行了简要介绍,在此基础上,主要借鉴了ISACA信息系统审计准则的体系,内容和制定方式等,提出了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信息系统审计准则的一些建议。马良渝等(2007)辨析了ISA准则体系中标准、指南和程序三个层次的结构关系及标准与指南之间的交叉关系。李汉文等(2010)借鉴了制度经济学的有关原理,在介绍国内外信息系统审计相关规范的基础上,对我国信息系统审计规范供给的非均衡状态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应整合信息系统审计准则制定资源,以便推进我国信息系统审计规范制定进程。刘杰等(2011)探讨了我国信息系统审计规范制定路径依赖的基础,分析了当前我国信息系统审计规范制定的困境,并提出打破现有路径依赖的途径。

三、计算机审计技术应用研究

全文阅读

我国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现状与建议

摘 要:分析了我国液压凿岩机的各类设计研究文献,列举了一些相关论文的主要论点,指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我国液压凿岩机产业的研究与发展提出了学术建议及政策建议。

关键词: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建议

中图分类号:TD421.2 文献标识码:C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s various design and research literature on hydraulic rock drills in China, enumerates major arguments in some related papers, points out the imperative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academic and policy-related advice on the R&D of the hydraulic rock drills industry in China.

Keywords: hydraulic; rock drill; design & research; opinion

1 我国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历史回顾

我国液压凿岩机的研制起步非常早,距今已近50年。我国液压凿岩机技术研究也很早,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国长沙矿冶研究院等就翻译了大量国外液压凿岩机专利和论文,七十年代后期,我国作者撰写了大量液压凿岩机的技术论文,直到现在,关于液压凿岩机的论文与专利仍然不断出现在各类期刊与网络上。

我国液压凿岩机设计研究方面的论文,有博士论文,硕士论文,学士论文,有期刊论文,也有网络论文,在整个液压凿岩机技术论文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

全文阅读

研究生“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与教材体系建设的实践

本文从研究生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与教材体系建设中需要注意解决好的四个问题出发,讨论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与教材体系建设思路、教材体系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问题。论文介绍了《计算机网络高级教程》的基本内容以及与之配套的《计算机网络高级编程技术》所涵盖的22个软件编程训练课题的类型、难度级与选题建议。研究生网络课程教学与教材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学习《计算机网络高级教程》为研究生在网络领域的选题做好知识储备,学习《计算机网络高级软件编程技术》为研究生论文的完成做好技术储备。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培养高素质研究生的有效途径。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是通过研究生高水平的学术成果来反映的,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主要源于大量的高水平的科学研究,而严格的教学环节在培养研究生扎实的学术功底、严肃的科学态度、创新性的思维,以及在产生高质量学术成果方面起到了一个关键的基奠作用。本文从研究生网络课程教材体系建设中需要注意解决好的四个问题出发,讨论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网络课程教学与教材体系建设思路、教材体系建设与教学方法改革问题。

1研究生“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与教材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在研究生网络课程教材体系建设中需要注意解决好四个问题。一是课程内容的先进性与前瞻性问题;二是研究生与本科课程内容的衔接问题;三是理论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并重问题;四是自主学习和因材施教问题。

1.1课程内容的先进性与前瞻性问题

研究生的教育必须突出“研究”,教材要能够反映学科前沿的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一本好的研究生网络教材或教学参考书应该是:在保持网络理论体系的基础上,跟踪当前技术的发展,综述最新研究的领域、课题、方法、成果与趋势,让读者能够直接了解当前研究的前沿问题、方法、进展与趋势。

与传统的数学、物理、化学学科相比,计算机学科应用性人才培养的要求更高,技术发展速度更快。而在计算机学科中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知识更新的速度尤为突出。因此,保持计算机网络课程内容的先进性与前瞻性更为重要,也更加困难。因此要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将教学与科研工作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发挥科研教学团队的作用,以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支持高质量的课程与教学体系的建设。南开大学网络实验室在多年来一直注意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通过科研预研工作实践,了解当前热点问题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