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新导论论文

计算机新导论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该文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导论课程在教学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对新形势下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导论教学进行了分析,探讨其教学的改革思路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本文提供的改革思路,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达到提高计算机导论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导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34-0123-02

1 概述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委员会计算机学组将计算机导论纳入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必须开设的八门核心课程的“开门”课程起,“计算机导论”在高校已经历经了三十载的发展。所谓开门课程,是指计算机导论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知识覆盖面广、实践性强等特点。计算机导论在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所有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先导课程。是让学生认识专业的发展状况,培养自学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专业兴趣的入门课程。

这是一门更新换代非常快的课程,特别是历经了近些年的迅猛发展后,从前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教学一些陈旧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已渐渐不适应现代计算机教育的需要,另外,针对应用型本科这一特点,还需重点强化其应用性,并在此基础之上找到最合适的学科理论体系,加强学生应用性这个层面的学习,并强调联系理论知识的理解。所以,不仅仅是对学生,对教学、教师以及相关各方面的要求,都需要改进,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刻不容缓。笔者已从事本课程的教学十余年的时间,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分别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实验环节等,分析本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改革措施。

2 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改革内容

2.1教学目标改革

全文阅读

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该课程教学改进措施,以使其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计算机导论;教学方法;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8-0100-02

1引言

“计算机导论”课程是计算机专业者要学习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能帮助计算机专业的新生在入学伊始全面了解计算机的专业领域知识,了解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及应用,对自己今后要学习的主要知识专业方向有一个基本了解,为后续课程构建一个基本知识框架,为以后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提供必要的专业指导。

2当前现状

目前,国内高等院校及各类成人和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导论”课程,通过对一些院校的调查分析,发现主要存在以下现象。

全文阅读

高职高专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及体系结构改革研究

【摘 要】本文通过对现有高职高专计算机导论课程内容进行分析,结合上海地区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指出目前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上海地区该课程的地位和作用进行重新定位,以学习性工作任务为载体,按学习项目的教学顺序组织教学内容,重新确定了计算机导论的课程内容和体系结构。

【关键词】高职高专 计算机导论课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0-0072-02

计算机导论是关于整个计算机学科综述性导引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先导基础课程,它主要讲述计算机科学的特点、历史渊源、发展变化、知识组织结构和分类体系。安排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一学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既要使学生全面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概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建立起学好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的信心。更重要的是可以从总体上把握各门专业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的关系,有助于学生明确进一步学习的目标,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建立学科框架基础。

一 高职高专计算机导论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本课程内容包括概述、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结构、操作系统、网络技术、程序设计与算法分析、信息系统、软件工程等,具有内容多、涉及的知识面广、概念集中的特点。而对于高职高专类学院的计算机专业教学,由于学制短(通常是2~3年)、学时有限,很难把握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导论课程的作用认识不够,有的是学过就忘,认为本课程对后续课程的帮助不大;另外,有的学生觉得内容太多理论性又太强,学习起来没有兴趣;还有的认为难度太大,学不懂。这样,必然导致学生在以后的专业学习和自我学习能力培养方面出现很大的障碍。

二 分析问题的原因及改革建议

1.教学定位不准确导致教学内容不适宜

全文阅读

《计算机导论》课程教学内容研究与实践

摘 要:《计算机导论》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入门课。从教学目标、课程特点、教材特点出发,结合教学实践,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和实践。

关键词:计算机导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TP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2017203

0 引言

《计算机导论》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是该专业的前驱课程和核心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完备知识体系的概述。国内许多高校在大一都开设了该课程, 然而不同高校在计算机导论教学内容上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不同类型学校及学生具备的基础知识差异性较大。在教学中发现,该专业学生对专业知识缺乏全面认识,没有一个整体逻辑体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较差。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的加快、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为使学生更好地建立专业思想和学习方法,本文对《计算机导论》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研究。

1 教学目标

不同类型、层次的高校培养目标各不相同,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应符合实际制定专业培养目标,把握计算机导论在应用型的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发挥计算机导论的“五导”作用:导知识、导方法、导思维、导意识、导职业。

计算机导论涉及的知识范围大而广,新生不可能掌握所有内容,尤其是具体理论及实现能力,教学目标应切合实际。在研究教材及调研基础上提出了如下目标:①系统了解该专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和应用前景,为后续课程学习、发展奠定基础;②新生面对一切既新鲜又充满疑惑,应为其学习方向进行良好的引导,激发对专业的兴趣;③培养学生的思维、团队协作、创新及知识重建能力和探究精神;④认知计算机领域解决问题的一般技术方案,从理论上升到应用,注重综合能力的提高,追踪当前热点课题和研究方向;⑤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习惯,了解就业岗位的特性,具备改善就业的能力。

全文阅读

改革教学方法,发挥计算机导论的“五导”作用

摘要:在分析计算机导论课程重要性的基础上,提出计算机导论的5个引导作用,即知识引导、方法引导、思维引导、意识引导和职业引导。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强化这5个方面的引导,为学生学好后续专业课程及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计算机导论;知识引导;方法引导;思维引导;意识引导;职业引导

在国际上,最有影响的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当属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计算机协会(IEEE-CS)和美国计算机学会(ACM)在各个时期联合的“计算教程”。1991年,IEEE-CS/ACM联合了“计算教程1991(Computing Curricula 1991,简称CC1991)”。之后,又陆续了CC2001、CC2004和CC2005。

自CC1991后,我国计算机教育界就开始跟踪分析工作。CC2001推出后,中国计算机学会教育专委会等学术团体的专家在参考CC2001的基础上,在2002年出版了研究成果《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在广泛调研我国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和不同类型的IT企业的基础上,并借鉴CC2004,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2006年编制并出版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

上述文献不仅对我国各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且均把计算机导论列为核心课程之一,作为计算机专业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专业课程。简单地说,计算机导论的主要作用就是“五导”:导知识、导方法、导思维、导意识、导职业。

1导知识

按照教学计划,虽然中小学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但是,由于受重视程度、教学时间、实验设备等因素的限制,学生在进入大学前所了解的计算机知识很少,大多数同学只是会一些Windows、Word等常用软件的简单操作。进入大学后,对于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学习具体的专业课程之前,先从总体上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对于降低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难度、提高学习质量非常必要。

计算机导论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建立专业知识体系框架。把计算机导论作为第一门专业课程,实际上是一种面向学科的广度优先的入门模式,这是一种理想的模式[1]。这种模式有两个优点,一是能够尽早使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框架,有利于提高后续课程的学习质量;二是能够尽早让学生概要了解将要学习的后续课程的主要内容与作用,增强学习的目的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全文阅读

探讨中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 要: 计算机基础教学无论在中小学教育中还是在社会群体教育中,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社会科技化进程加快,计算机基础教学逐渐成为教育教学中的重点内容。而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科技创新的必然选择,为此,下文就中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提出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中职院校 计算机基础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1-0226-01

前言:创新是教育发展终极目标,计算机基础在各个教育阶段中的应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随着教育体制不断改革,计算机基础教育逐渐成为教育中的重点。社会逐渐趋向于科技化,计算机基础教育是科技教育的基础工程,而实现科技强国的重要方式就是在教育中培养创新能力。基于此,本文就中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进行分析,研究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创新能力培养。

一、计算机基础教学在中职院校中应用特点

首先计算机基础教学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中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与其它学科有较大的不同,其它学科理论性较强,学生在接收大量的理论知识后不能得到及时的实践练习,导致知识理解不能深入。而计算基础教学则不同,其教学过程就是在实践中总结出理论知识,理论在得以深化的过程中,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其次,中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用范围比较广泛,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迅速掌握理论知识,在知识的树立运用中实现创新。科技不断发展,学科之间实现了知识的相互渗透,计算机基础学科能够在各个学科之间实现相互连通,应用领域比较广泛[1]。

二、中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对理论知识不感兴趣

全文阅读

在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的研究

甘肃省甘南州临潭县职业技术学校

部分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的时候,发现一个教学问题,即教师发现信息技术课本中的知识易滞后,自己教给学生的知识易滞后。那么要如何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才能让学生的知识结构不滞后呢?本次研究提出了一套引导学生自主完善知识结构的研究性学习法。

一、引导学生学会整合理论知识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更新速度快、实践性极强的技术。教师如果完全依照信息技术的课本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学生的知识结构会难以跟上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了优化学生的理论知识结构,教师可以应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事例理论知识。研究性学习的最大特点是让学生学会主动发现问题,找到要学习的知识;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技巧,让学生学会整合理论知识。这是学生完成研究学习的第一部。

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如果防治计算机病毒为例。教师应用研究性的教学方法时,要引导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学生在应用计算机的时候,是不是有时会发现计算机出现病毒?病毒出现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什么特征?学生经过思考,表示计算机经常出现病毒,最常出现的病毒特征为计算机的浏览器常常会自动弹出网页、网银中的钱失窃、QQ等联系工具被盗、网络经常自动的断开。学生们表示计算机出现病毒给他们的生活学习带来极大的困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网络中搜索“计算机/病毒/防治”这几个关键词,找到相关的文献资料,并且阅读。学生依教师的引导阅读了文资资料以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获得了什么收获?学生表示他们获得了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分类、防范方法、防治方法、建立计算机杀毒系统方法等理论知识。教师引导学生思考,W生是否关注过每一篇文献资料发表的时间及发表内容之间的关系?学生经过再次阅读理论资料,发现过于古早的文献资料所说的病毒与防治方法对现在来说已经没有研究的意义,因为这些病毒已经被人们克服了。只有三年以内的文献资料才有研究的意义。

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把握住几个学习关键。第一,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研究的方向,最好能缩小研究的切入点,避免出现泛泛学习的行为。第二,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在网络上搜集学习的资料,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拓展学习的范围。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筛选出无用的资料,集中学习有价值的资料。

二、引导学生学会挖掘学习案例

当学生学会整合理论资料,学习了理论知识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一个典型的学习案例来学习。学生在学习典型的案例过程中,能从实践的角度理解理论知识的意思,找到灵活应用理论知识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案例继续挖掘知识,这是完成研究性学习的第二步。

全文阅读

高职计算机导论课教学改革探索

引言: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计算机导论课的课程现状,理解导论课的授课现状,从而提出了改革,开始从各个方面进行研究,改革的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的编程等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确定教学的目标。

了解计算机导论课,在从“导论”来看,其主要的内容是对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时能够长时间的进行指导。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理解本专业各门课程的意义,以及所有课程之间的关系。“计算机导论”属于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先导专业的基础课程,这门课程中的主线是对计算机与技术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基本的技术方法的研究。由于计算机专业越来越受关注,因此在高职院校计算机的专业教学中,“计算机导论课”是计算机专业的最基础的;理论课程,学习这门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从事计算机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在学习时对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课程安排有逐步的了解,为以后学习本专业能够提供良好的基础。因此,在计算机专业中,开设“计算机导论”课十分的有必要。

1、 计算机导论课的现状分析

通过对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了解,在一些理工科的院校,对于计算机专业基本上是利用数学的模型来进行学习的,本专业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科学性。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课程设置,刚开始的时候学生在学习中会遇到难度大、不能掌握、学习有困难的现象。通过分析,在高职院校对于本专业开设有两种情况:以操作为主的入门教育,可能会开设一些例如:计算机文化基础“等课程,虽然学生很容易了解,但是这就失去了,对于计算机导论的目的;对于本专业进行系统的教学,涉及多方面的理论、概念等,这时候由于内容太多、太杂,这就给学生在学习时带来误解,造成学习困难的思想,影响对计算机专业的学习。

2、 教学进行改革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习,提倡的是:“以应用为目的,理论够用为度“的思路,本专业强调的是:采用大量的教学案例,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整体的优化,全面的改革在结构和内容上,倡导的是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更新计算机专业的技术要领,获得更多的新知识。

在学习计算机专业的时候,我们将本专业的课程分为理论与实践两部分,对于理论的学习,是为了强化:导论,通过学生上机具体的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血红色呢个实际应用的能力,将基础的专业课程的基础知识不断的完善,由于计算机专业的各个学科的信息量比较大,学科之间发展的速度快。因此,该课程涉及的内容十分的丰富,所安排的理论课程要与计算机发展相吻合,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各种应用的软件、对于软件的设计、编程、数据库的应用、多媒体的应用,以及了解计算机网络安全等。课程内容的安排主要是为了满足应用技能做铺垫。

在计算机的课程安排上,还要注重对于两大能力的完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应用软件的使用能力,这两种能力结合计算机的理论知识,针对高职院校的教学宗旨,强调技能,来逐步的培养学生的两大能力,为学生奠定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关键是把技能放在:计算机硬件的系统组成、对于Windows操作系统上、应用软件的使用等,完善对计算机的教学改革。

全文阅读

大学教学中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实践分析

摘 要:多元智能理论崇尚在教育中使学生有个性的发展,要注重学生与实际生活的关联性,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实践能力,该理论与新课程理念存在一定的共通,符合现代教育发展要求。为使多元智能理论更好地融入到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元智能理论的作用,本文重点对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多元智能理论实践展开了论述与分析。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 课堂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8-0022-01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及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大学不仅要足够重视计算机文化基础专业教学,同时还要在教学实践中,根据时展要求及学生个性发展进行教学改革,利用多元智能理论对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进行合理化指导,对提高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多元智能理论基本概述

1.1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概念

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在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一经提出就引起了诸多教育工作者的强烈反响,受到了学者的一致好评,具有强大的理论生命力,为我国现代素质教育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拓宽了现今素质教育的思路。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九种智能,每个人在各种智能方面的表现都有所差异。合理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能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中个性得到发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通过多种教育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发各种智能。

1.2多元智能理论的内容

全文阅读

新课改下中学计算机有效教学方法探析

摘 要:在新课改理念下,中学计算机教学呈现出新的面貌,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学生培养的全面化。本文针对中学计算机教学现状,就如何在新课改下实现中学计算机有效教学,从学生兴趣的激发、课程设置的优化等方面,阐述了几点有效的教学方法。本文旨在强化中学计算机教学问题的认识,并为今后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新课改; 计算机教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7-007-001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新课程理念在中学教学改革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及指导作用。中学计算机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实际的教学中仍存在诸多的教学问题,尤其是课程设置不科学、教学方法僵化等问题,严重制约着计算机的教学改革。在新课改下,积极构建中学计算机有效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有效教学方法的实施,并依托积极的内外因素,形成科学有效的计算机教学,进而推动中学计算机教学的改革发展。

一、以兴趣为导向,迎合学生的个性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点在中学计算机教学中尤为突出。中学生处于个性发展的特殊期,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都是有效教学的有力因素。所以,在中学计算机教学中,教师应以兴趣为导向,针对中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探究性教学法、合作学习法、任务驱动型教学法等,都可以有效地利用中学生个性发展的积极因素,实现计算机的有效教学。在新课改理念下,中学计算机教学呈现出新的面貌,强调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此,教师在落实兴趣导向性的同时,也要重视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教学目标不仅要有认知目标,而且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等内容也要体现并贯彻。

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实现计算机全面教学

计算机是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要求学生具备计算机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及应用能力。在理论部分的教学中,生硬的知识讲授,缺乏实践支撑的理论教学,势必会造成计算机理论教学处于孤立的形态,偏离了计算机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多半苦恼理论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理论知识对学生的吸引力太小。其实,这主要还是因为教师忽视了实践教学部分,硬生生的将理论与实践相剥离,致使孤立形态下的理论教学,无法得到实践教学的“诱导”因素。所以,教师在计算机教学,应该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两者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是相互依托中实现计算机全面教学。实践教学是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因素,而理论教学是保持学生积极学习持续性发展的保障。在新课改下,理论与实践都有着明确的教学定位与地位,切实统一好理论与实践教学,既考验教师素质与能力,也是新课程下,计算机教学改革不断前进的需求。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