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论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论文范文精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首先,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要遵守规范性的原则。只有其本身是规范的,能保证它的发展和应用过程都是科学技术、规范的,才能提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效率,才给用户提供准确、方便、快捷的服务。在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过程,就要坚持规范性的原则,才能充分发挥设备的作用和功能,才能保证网络系统运行中的精度和协调度,进而才能够保证计算机网络应用的高效性和稳定性。其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还要遵守便捷性的原则。再选择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时候,要考虑系统的简便性、折旧费用等,在保证软硬件可以满足技术需要的同时,还要考虑网络系统的特殊性,既要充分发挥网络系统的功能和作用,还要能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坚持计算机网络应用便捷性的原则,在遇到产品更新升级、设备维护、维修及故障排除等问题时,解决起来会变得简单、容易。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中,一定要遵守规范性和便捷性的原则,才可以将计算机的网络技术发挥得淋漓尽致,满足人们对网络的不断需求,提高网络的应用效率,满足信息化社会的发展。

2计算机网络的应用技术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Internet技术不仅在办公中实现了远程操作,而且在教育中,很多网络课程教学、优秀课件的共享等,都极大地方便了教育与交流。尤其在生活中,商业进入网络后,人们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等等生活用品都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所有的衣食住行等都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解决,人们足不出户,只要有台连接网络的计算机,所有的生活问题、教育问题、工作问题等都可以迎刃而解。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出现,更加推动了网络技术的发展。平板电脑小巧、易携带,但连接网线,却影响了其便携性,而今的WiFi网络技术,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有了WiFi技术,人们对网络的依赖就更大了,在所有的场所,人们都可以共享网络。现在的手机已经由原来的3G升级为4G,网络速度更加快捷,弥补了没有WiFi网络覆盖的不足,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的网络进行实时的交流和沟通。现在的生活中,如果某一环境或时刻,没有了网络,人们就会感到好像什么事都无法进行了。因此,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技术,它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一种生活融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3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前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的网络技术也将朝着更加方便、快捷、安全的方向发展。在生活中,人们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打破了时空上的束缚,实时地进行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在工作中,人们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了远程办公的愿望,及时地进行信息的传递和共享。所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这就要求其不断提高“品质”。现在的网络技术是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要求网络技术要更加的稳定,而且还要快速。因为网速过慢,使信息不能及时传播或共享的下,尤其是企业很可能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另外,就是网络技术的安全性,虽然现在的网络技术都有加密保护,但现在的网络技术的应用已经涉及到人们财产和隐私中,所以将来网络技术的研究和发展的重点,就将是网络安全问题。计算机网络技术要不断地研发、升级,给用户提供更多既安全便捷的应用,不断满足人们的需求。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必将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4结束语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在进行经济管理工作的时候,需要从工作中出现的庞大的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这些数据是重要的资源公司和机构需要这些资源做了分析、决策。然而,经济管理人员如何处理这些信息,从而使这些资源能够得到更好的决策服务,是经济管理人员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在很多的研究过程中相关的许多研究人员已经取得了较为合适的方法去处理数据,但这些方法往往并不适用于人们获得大量正确的感官使自己不足以判定自己的决定或感觉。不过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让人们在处理这些数据的过程中,获得了很大的方便,因为电脑可以有效地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因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经济管理提供了在工作过程中带来极大的方便。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经济管理过程中的应用形式

2.1运用人工神经网络的形式来对信息进行分析

在动物界的神经传递过程,以及两者之间的神经元有突触,发挥信息的一对神经元之间传递的作用。在传送过程中会被用来传播若干神经递质,这些不同类型的神经递质的那些神经元接收时的轴突,会有许多分支。神经递质中的信息传送的神经元再传递到受体细胞,然后。这种形式的信息传递有很多好处,研究人员受到这些启示后,他们发明了一种自组织特征映射算法,以实现有效的传递信息。因此对计算机技术,其在外界的时间表达的发展以及当前正在使用的方式为数值向量,并且对于神经系统,这也是在该信号中的信息的传播的移位。因此,使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的信息的神经之间的信息发送处理,具有非常相似的地方。

2.2这种人工神经网络的信息处理方式具备的功能

有关信息处理这个人工神经网络,它是基于神经网络的生物的形式来学习了,那里的人工神经网络的这个系统,也就是现在的一些智能计算机功能与神经系统的生物学特性有很大一部分是类似的,。第一,它具有如下特性反映在存储器中,因为它是基于生物神经模型来设计,因此,其在信息存储和分析,将在第一保留该信息,并且还具有关联存储器的功能。其次,它具有的功能,可以是非线性映射。因为在许多实现该操作,不能够建立的输入信息与输出的数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因此设计了许多熟悉的模型不能在其他信息处理系统来执行。然而,使用人工神经网络的设计方法,使得它可以满足非线性映射信息处理的过程中,也可以设置在设计过程中大量的非线性数学模型,并且每个字段可以是得到了应用。另外,该人工神经网络的信息处理模式中,还可以输入的信息来确定和实现有效的分类,原本存在于该信息的信息处理是不容易的分离和鉴定的问题,以便有效的解决方案。最后一个是,它可以具有的信息和输入,并输出将是一种有效的处理数据知识的内容的功能,因为该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具有神经传递在生物学的特性,所以它可以在信息到达时,它的分析和信息处理为那些谁满足要利用的条件,并存储。这使信息的处理时,数据可根据它们的特性进行分类和分析。

3、人工神经网络的信息处理技术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带来的这个神经网络的信息处理模式的发展过程中,因为它的一些特性和功能,已有效地用于许多领域,解决了传统的信息处理那些不能够解决谁的问题,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目前的做法是,不仅能够使用在经济管理过程信息,还是在医药,工程和其他经济领域已被广泛使用。由于计算机模拟人类思维与人类思考有着极大的相似度,因此在经济管理和其他需要人类思维仔细工作的领域中计算机就可以代替人类进行大量的思考,从而减少人脑处理数据的时间提升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人们的劳动脑力,提升了工作品质。

3.1在信贷分析过程中需要对这种信息处理技术加以利用

对于信贷分析,信贷评估机构是有自己的特点,所以在信息化的过程,因为这些公司带来不同形式的信息,制作过程,以判断其可信度,大的问题,这是很难判断出来,使很多时候会带来大量的经济损失。然而,采用这种判断方法的人工神经网络的信息技术,将上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完成的。在这些贷款时,信用评级公司,只需要输入信息编码到它,你可以分析数据,由于数额较大的信息输入,使评价过程更加准确地完成更多的工作。利用这种技术,不仅可以做到的准确度,而且还避免了主观的思维操作者的形式。这是这些优点的存在,使得其被非常广泛地应用于在企业风险分析的过程。

3.2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对市场做到更准确的预测

在经济管理过程中,需要对一些看起来似乎是有效的市场进行分析,并做相关的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在决策过程,这些预测结果能够起到参考作用,使得投资的风险可以减小。利用人工神经网络预测市场上的信息处理技术,使得市场价格走势和走势进行了考虑和分析,让一个可靠的市场模型可以被创建。例如,在期货市场上使用这种技术,可以预测其未来的价格。而这项技术也已经在股市应用。随着科学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趋成熟,使得在其工作过程中已经能够针对非常复杂的工作得到了良好的解决方案。在经济管理过程,从而产生大量的数据,使用传统方法是难以解决的,但是利用计算机科学和技术,我们可以模仿人在神经传递中的处理信息的方式来进行处理,利用它们工作为人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4、结束语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计算;计算学科;计算机科学思维;计算思维;计算机思维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领域已成为一个极其活跃的领域,计算学科也成为一门范围极为宽广的学科[1]。在此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种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有力地刺激了人文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认知科学的研究就是“以电子计算机的产生发展为物质、技术基础,以计算机与人脑相类比为前提的[2]”。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从近三十年电子计算机发展引起的新技术革命,两千多年逻辑学发展的经验教训,作为符号处理系统的计算机在智能方面存在的严重缺陷,尤其是人们在高级抽象思维领域,如辩证思维、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尚缺乏研究等方面,对认知科学的发展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同时结合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提出了“思维学”的理念,给出了“思维科学”的研究框架、研究方向与基本道路,并在随后的一系列工作中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思维科学的理论与思想体系[3]。他指出:“现代科学技术的实践,正预示着更重大的变革――思维科学的出现。”“引出这项变革的是电子计算机”。而“推动思维科学研究的是计算机技术革命的需要[4]”。在钱学森的倡导下,自上世纪80年代起,面向新技术革命的思维科学研究愈来愈受到国内有关专家学者的关注与重视。

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随着美国计算机学会(简称ACM)和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计算机分会(简称IEEE-CS)组成的联合攻关组于1988年底提交了“作为学科的计算科学”的报告[5],计算学科的“存在性”得以证明。随后,CC1991报告和CC2001报告等相继出台,从学科的角度诠释了计算科学的内涵与外延,为计算学科建立了现代课程体系。在计算学科课程体系的本土化进程中,我国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们付出了艰辛努力,并取得实质性成果,于2002年提出了“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China Computing Curricula 2002,简称CCC2002)[6]。在CC2002教程的引导下,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育方面的诸多问题,国内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育的广大工作者进行了广泛而有益的探讨[7-10],大大丰富了计算学科课程体系建设的内容。在计算学科课程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如何培养既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科学的知识与技能,又具有计算机科学学科意识和素养的人才问题,逐步成为人们关注的主要方面。

基金项目:本文受江苏省教育厅指导性计划项目“计算机思想史研究”(03KJD520028)及江苏科技大学高教项目“计算思维与创新教育”(GJKTY2009025)资助。

作者简介:张晓如(1963-),女,教授,学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教育、数据库;张再跃(1961-),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可计算性理论与知识工程。

一个人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与思维方式密切相关,与其他学科领域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等相比,计算机学科的专家学者们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面也应有其独特的地方。正如计算大师Dijkstra所言:“我们所使用的工具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从而也将深刻地影响我们的思维能力[11]。”因此,当计算机与人们的生活联系越来越趋密切的形势下,研究与之相关的人类思维活动与思维方式便成为现代思维学科领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我们不妨称此种思维为面向计算学科的思维。显然,面向计算学科的思维除了具有一般思维的特点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特性,而后者则是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的人员和计算机教育工作者们更为关心的。究竟什么是面向计算科学的思维?它的特点是什么?对面向计算学科的思维研究对计算学科的发展会产生哪些积极作用?这种思维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吗?又如何培养呢?我们现行的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结构会因此而有所改变吗?

1面向计算学科的思维

国内最早面向计算学科思维的研究文章是收集在2000年全国高等师范院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上笔者的《谈谈计算机思维》[12]一文。当时的“计算机思维”意为“计算机科学思维”(Computer Science Thinking),在随后关于面向计算科学的思维研究中,相继出现了“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13-14]与广义“计算机思维”(Computing Thinking)[21]等概念。这些概念虽然与“计算机”有关,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它们都是关于人的思维。

1.1计算思维与计算机思维

“计算思维”的思考和研究在国内受到更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与重视,要归功于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于2008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在桂林召开的一次专题学术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探讨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以课程为载体讲授面向学科的思维方法,共同促进国家科学与教育事业的进步”。会议从8各方面征集论文,无不涉及“计算思维”。在会议提供的资料中,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周以真(Jeannette M.Wing)教授2006年3月发表在美国计算机权威杂志ACM会刊上的文章《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13-14]和王飞跃2007年3月发表在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的文章《从计算思维到计算文化》[11]位居榜首。其中,王飞跃教授从计算机文化发展的高度对“计算思维”概念的提出和“计算思维”的研究与发展对计算科学的进步产生的深远影响给出了充分肯定。王飞跃教授在提及国内对“计算思维”研究和计算文化与计算思维联系方面的状况时指出,“在中文里,计算思维不是一个新名词,常被朦朦胧胧地使用,却一直没有被提到周教授所描述的高度广度,那样的新颖、明确、系统”。这一陈述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完全正确。“计算思维”从命名的角度可以如是说,但就其作为面向计算机科学思维的概念与特征而言,无论从高度讲,还是从广度说,周以真教授的描述确有“新颖”之处,但在“明确”和“系统”方面,同本文作者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提出的“计算机思维”的概念在主要方面是基本一致的,并可形成互补。特别指出的是,《谈谈计算机思维》在谈到计算机文化与计算机思维相互之间的联系时指出,“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计算机’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计算工具的代名词,而是信息时代高新技术的象征。可以这样说,‘计算机’作为一种文化,已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而使得生活在这一时期的人们的思维活动中或多或少地与‘计算机’这一概念相联系,研究与之相关的思维活动与思维方式,便成为现代思维科学领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12]”。在此,我们可以把有关“计算思维”特征的陈述同有关“计算机思维”的陈述作一比较。

周以真教授在对计算思维的描述中首先指出,“计算思维是每个人的基本技能,不仅仅属于计算机科学家”,这一观点与《谈谈计算机思维》一文中提出的“计算机思维具有广泛性。计算机思维已不仅仅是计算机科学家所应具有的思维,而应是全民族所必须的”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并且文中还强调,“只有这样,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才能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才能使计算机科学真正服务于社会”。在总结计算思维的特征时,周以真教授从6个方面,以“是”与“不是”的对立统一作了阐述。

为了更好地挖掘计算机思维的内涵,更加清楚地了解与把握计算机思维与其他学科思维方式的联系与区别,我们对计算科学发展的过程进行了初步考察,提出了“计算科学思想史”研究的基本思想,并对计算科学思想史研究的特点、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探讨[16]。同时结合现代计算机课程教育,提出了基于知识背景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构想[19]。我们深信,无论是对计算机思维的研究,还是对计算科学思想史的研究,都会对计算机教育的实践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 “计算思维”研究现状

无论叫计算思维,还是称计算机思维,关键是要解决问题,即“如何让人们学会像计算机科学家一样去思考”。从总体看,计算思维的研究应包含计算思维研究的内涵和计算思维推广与应用的外延两个方面。周以真在给出“计算思维”概念后,进一步探讨了计算思维的本质,并指出计算思维将在各种行为方面影响每个人,这一点对我们的社会教育提出挑战,特别是少儿教育。在关于计算的思考中,我们需要理解不同类型的3个方面:科学、技术与社会。飞速发展的技术进步和巨大的社会需求迫使我们重新思考计算科学最基本的问题[20]。从周以真教授多次关于计算思维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其“计算思维”的概念是面向社会、面向教育和面向大众的。这也许是一种策略,为了能让更多的人关注并思考“计算思维”的问题,并将思考的结果应用于计算科学实践,以此促进计算科学的普及和发展。在对“计算思维”的深入研究过程中,郭喜凤教授等从工程化的角度对“计算思维”的内涵进行剖析[20],以周以真面向大众的计算思维为基础,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的理论、技术、工程、工具、服务和应用等几个不同层面的思维特点,阐述了计算思维的工程化思想,将计算思维的概念加以推广并提出了计算机思维(Computing Thinking)工程化的层次结构,丰富了计算思维的研究内涵。董荣胜和古天龙教授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的角度对计算思维研究的外延进行分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是对计算领域认识和实践过程中一般方法及其性质、特点、内在联系和变化发展进行系统研究的学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是认知计算学科的方法和工具,也是计算学科认知领域的理论体系[21]”。在关于计算思维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之间关系的论述中,董荣胜和古天龙教授在周以真教授工作的基础上,对计算思维的特征进一步加以阐述,从抽象与自动化两个方面,以具体的实例刻画了计算思维的本质,并介绍了国外关于计算思维研究的进展情况。在谈到计算思维与计算机方法论关系时,他们指出,“尽管计算思维与计算机方法论有着各自的研究内容与特色,但是,显而易见,它们的互补性很强,可以相互促进”。“计算机方法论可以对计算思维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进行再研究和吸收,最终丰富计算机方法论的内容;反过来,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可以通过计算机方法论的学习得到更大的提高[22]”。这不是一个一般概念的问题,我们认为是计算思维研究的一个技术路线问题,只有把计算思维的研究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计算思维才具有实际的意义和价值,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方法才能够获得进步。

3 “计算思维”研究内容

不管是周教授的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或是郭教授的计算机思维(Computing Thinking),还是计算机科学思维(Computer Science Thinking),它们都有一个共同面向,即都是面向计算学科的思维;都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即研究和探索面向计算学科的思维规律;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即引导人们在解决有关计算学科及其应用领域问题时,能够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计算学科是关于“计算”的学问,因此,计算思维的研究势必围绕解决所谓“计算问题”而展开。

3.1计算思维研究的基本问题

何谓计算思维?《谈谈计算机思维》一文对计算机思维的内容进行了概括,即人们有意识地将计算机用于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的认识活动以及人们解决计算机问题的认识过程。一方面,它是指一种形式,这种形式表现为人们认识具体的计算机科学,或是应用计算机科学于其他科学、技术的过程中的辩证思维;另一方面,它是由计算机科学本身的特点及计算机作为认识世界的工具所决定的,它同样受到一般思维方式的限制[12]。周教授则将计算思维归纳为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13]。董教授等则从方法论的角度将计算思维定义为运用计算机科学的思想与方法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2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计算机学科;科学技术;教学方法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计算机技术以及新媒体技术开始蓬勃发展,这些新型技术的诞生对各行各业有着广泛的影响,以新媒体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辅助手段已经成了各行业发展的重要工具。在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里,尤其在教育领域,融入新媒体技术的教学创新模式为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以及长远发展的意义。学生与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信息理论技术以及新媒体时代的适应能力,能够掌握信息的获取、分析以及加工的本领。

一、新媒体技术与计算机教学结合的作用

在计算机教学中,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来建立和推动新型的计算机教学模式是课程改革的热点研究问题。以新媒体技术辅助计算机教学的模式能够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索学习以及随时随地学习创造了条件,也为新型教育模式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不仅如此,学生能够利用新媒体技术的数字教育资源进行丰富多样的学习,而且不受时空的限制,通过新媒体的展现方式将知识的建立过程以及客观的本质能够牢牢地掌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主动学习能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对于计算机教学而言,新媒体技术与计算机教学结合可以使教学活动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功能于一体,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

二、新媒体技术与计算机教学结合的策略分析

从一般意义来讲,新媒体技术是指应用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络,在智能手机、计算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声形并茂的信息以及娱乐服务的传播形式。将新媒体技术应用在计算机学科中,最重要的一个作用是能够综合展示教学用到的图、文、声、像等,可以方便学生交流、自学,为学习提供比较理想的教学环境。本文将对新媒体技术与计算机教学结合的策略进行详细的分析。

1.新媒体技术对计算机教学的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的优化

在传统的计算机教学中,计算机课程的特点都是先上计算机理论课程,然后进行计算机实践课程的学习。在新媒体技术环境下,教师可以根据计算机课程的不同特点,对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结构进行优化。例如,可以使学生先进行计算机实践的接触,教师然后再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分析其中的原理,进而进行实际的动手练习来解决问题,最后教师进行综合的分析,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问题的所在,并最终增强课堂效果。

2.新媒体技术引入计算机学科中的实验教学

在计算机学科中,计算机的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学生只有通过计算机的实践学习,才真正能够理解和掌握计算机课程的理论知识,并且能够获得充足的实验技能以及动手能力。新媒体技术引入计算机学科中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计算机的实验室的基础上,引入网络虚拟实验室,通过云计算等新型科技技术,能够有效解决当前硬件设备跟不上某些实验项目的问题。网络虚拟实验室是一种新型媒体技术,网络虚拟实验室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的开放式网络化的虚拟实验教学系统,能够将当前的计算机教学实验室进行数字化和虚拟化。在虚拟实验室中,学生能够在虚拟的计算机或实验台上进行操作,又可以自主进行实验。这样虚拟实验室对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分析判断能力和科学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另外,计算机学科中,学生可以利用微博、微信以及课程网站等新媒体技术进行与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交流,能够通过网络平台或者即时通信软件获得更多的相关的学习帮助。新媒体技术可以使学习、交流突破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实验,提高动手能力和熟练课堂知识。

总之,本文着重分析了新媒体技术在计算机学科中的作用,并从新媒体技术与计算机学科结合的教学计划和课程结构的优化以及与计算机学科中的实验教学结合的两个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周晓蕊.新媒体技术在展示信息传播设计上的研究与应用[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111-112.

[2]郭文康.从复杂科学看新媒体技术引起的话语权重构[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2(10):78-79.

[3]罗伯特・塞缪斯,王祖友.新媒体技术条件下的自动化、自主性与自动现代性[J].国外理论动态,2014(09):100-1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趋势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0.135

上世o20年代,计算机的诞生促进了社会的信息化发展。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技术水平越来越高。到目前为止,计算机技术要已经被运用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行业,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而在当今计算机信息时代,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发展广度越来越宽,发展高度不断提升。计算机科学技术从单一的信息技术逐渐走向了多元化的领域技术,光学计算机技术、纳米计算机技术、生物计算机技术成为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研究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不仅能够提高促进计算机科学技术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而且对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1 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1.1 时展的需求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人们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虽然,计算机技术最初运用在战争领域。但是,在二战结束之后,世界各国追求和平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被使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各经济领域对计算机技术的需求量不断加大,强调运用计算机技术创新产品服务,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在这种情况下,各国十分重视计算机科学技术的民用化发展,以充分发挥计算机科学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1.2 信息共享的发展

信息共享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信息共享促进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研发,加强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研发人员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信息交流,并为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信息支持,以减少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研发周期,提高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

1.3 计算机理论基础的研究

计算机理论基础对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计算机科学技术研发的过程中,研发人员能够在理论知识中获得设计灵感并将计算机理论知识运用到计算机科学技术研发的过程中。并且,计算机理论知识需要实践的检验。在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过程中运用理论知识能够检验理论知识的正误并改进错误的理论知识,进而使计算机科学技术研发拥有正确的理论指导,减少计算机科学技术研发过程中的错误。

2 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方向

2.1 发展高度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高度主要体现在计算机主频上。计算机主频发展程度越高,计算机的性能就越稳定,运行速度就越快。目前,英特尔公司已经研发出了超过10亿晶体管的计算机微处理器,也就是说计算机可以有多个处理器共同工作,能够有效提高计算机的运行速度。

2.2 发展广度

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广度主要指计算机科学技术在人们生活中的渗透范围。现阶段,我国社会的计算机已经普及,几乎家家都有一台计算机,计算机无处不在。并且,目前人们在生活中所使用的笔记本、冰箱、洗衣机等都是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电子化产品。很可能在若干年要以后,纸质书籍被淘汰,人们普遍使用电子书进行学习。

2.3 发展深度

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深度指计算机人工智能的发展。计算机人工智能的发展课题主要包括人机互动、信息选用等。人工智能要求计算机具备多种思维逻辑能力和感知能力,能够与人进行自由交流。现阶段,计算机人工智能主要运用在虚拟现实技术中。在不久的将来,计算机人工智能会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得到普及。

3 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

3.1 高速计算机技术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美国发明了空气绝缘体来提高计算机运行速度的技术。并且,纽约保利技术公司发明了计算机使用的新型电路。在这种电路中,芯片之间用胶滞体所包裹的导线连接,而胶滞体的大部分物质是空气。胶滞体导线不吸收任何信号,在信息传输的过程中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输的速度。并且,胶滞体导线能够节约成本,降低计算机的耗电量,提高计算机的运行速度。但是,胶滞体导线的散热性较差,保利公司针对这一问题研发出了电脑芯片冷却技术。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积极借鉴美国计算机科学技术的研发成果,积极研发提升计算机运行速度的科学技术,高速计算机技术成为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重要发展趋势。

3.2 超微技术生物计算机

上世纪八十年代,西方国家便将计算机科学技术应用到生物领域,积极研制生物计算机。生物金计算机主要运用生物芯片,以波的方式传递信息,极大地提高了计算机的运算速度。生物计算机的运算速度是普通计算机的十万倍。并且,生物计算机的存储空间十分强大,计算机消耗较小,与普通计算机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物计算机已经突破了超微技术领域,实现了超微机器人。在生物计算机背景下,我国加强重视生物计算机的优势,积极探索生物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超微技术在生物领域的运用,尤其强调生物计算机科学技术在医疗行业的运用,以提高我国的医疗水平。

3.3 光学计算机

光学计算机用光作为计算机信息传输的主要手段,光的信息传输速度远远高于普通计算机,并且,光的偏振特征和光的频率能够有效提高计算机信息传输的能力。另外,光学计算机不需要任何导线,光线交叉也不会造成信息干扰,极大地提高了计算机的智能水平。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英国、法国、德国等六十多个国家组成了科研队伍进行光学计算机研究。现阶段,计算机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加快研发光学计算机技术,光学计算机成为了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重要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向东.计算机未来发展方向预测及新技术之研究论述[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6(02).

[2]常思维.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及发展趋势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3(35).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计算机科技;现实意义;发展历程;当代现状

二十一世纪是科技大发展的世纪,也是人们生活水平极速提高的时代,这一时代所具有的鲜明特色就是在社会中人们面临者重大的发展机遇和优越的环境,创造这一环境的就是现代计算机科技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现代科技发展所带来的并不都是机遇,其所伴随的也有竞争压力的扩大、市场经济的多样化。那么我们应当如何应对这些压力,环境社会中面临的困难,就成为当代人们思考的重要问题,笔者从分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所具有的现实意义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并根据现展的实际情况,重点指出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所具有的现实意义能对我国未来的发展带来的支撑作用。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现状

上世纪开始出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之后,社会对于该项科技的分析和研究就没有中断过,随着计算机科技逐渐发展成熟,对于该科技的研究也逐渐走向成熟,这是国际对于计算机科技研究的实际情况。从我国的情况来看,计算机科技的出现和发展比较晚,因此对于该项技术的研究也相对较晚。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计算机科技在我国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与此同时我国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和思考也更加深入、广阔。主要表现就是有关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一些专业论著开始增多,作为现代计算机科技教学和实践的重要指导,这些研究和论著为我国研究计算机科技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也逐渐形成了我国特有的研究理论体系。

但是,综合来看,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主要集中在某个领域,比如我国对于科学与技术的研究集中在应用领域,缺少深入的综合性的分析我国计算机科技发展的实质精神和内涵,更没有有效的分析我国计算机科技与社会生活之间所具有的关系,因此本文之中选择这一标题展开论述,全面揭示计算机科技与社会生活之间所具有的联系,为我国进一步发展该项技术提供现实的依据。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分析和研究要从上世纪开始,人们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研究就已经出现,最早的就是图灵发表的一篇论文,由此引发了社会对于计算机科技的相关理论研究热潮,十年之后第一台计算机诞生,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进步在此时开始衔接,但是此时计算机技术的水平还比较有限,在具体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也较为有限。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晶体管计算机出现,由于该技术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之后的五年间晶体管计算机得到比较大范围的应用和发展。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计算机的发展逐渐追求智能化和微型化,这也是现代社会计算机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受到了各国极大的重视,在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现实意义

从社会范围来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作用体现的范围比较广阔,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1.在经济领域的作用体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研发和发展首先的一个体现就是表现在经济领域,也就是说该技术的研发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这可以说是一个最先的发展武器。在计算机产生之前,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都是一定范围的,并没有充分的实现信息的交流与互换,虽然在此情况下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进步,但是这种进步比较有限,也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各国经济水平发展极不平衡的现象。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出现打破了这一现状,也有效的破解了经济垄断的难题,为各国共享经济发展信息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现代各国经济的发展已经进入到后经济时代,这是一个区别于之前各个时期的经济发展关键期,世界各国都在积极采用各种有效的手段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造成世界经济发展的联系更加复杂和多样,在这一环境下,单纯的人类活动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经济的需要,必须具有更加有效的科技来帮助人们梳理信息,以此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计算机的发展为这一要求提供了解决办法,计算机各种经济分析软件具有极大的优势,能够在数据分析、经济参数分析、数据库的建立等多个方面提供保障,为各国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力量。

2.在社会其他领域的意义表现

除了经济领域计算机科学技术具有重要作用之外,其在社会其他方面也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优势,比如在教育、军工等领域,因此要分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现实意义不能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而要从社会整体发展的广度进行研究,以下就从教育和法律的领域继续探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现实意义。

(1)在教育领域具有的重要意义。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通过教育能够培养出足够优秀的人才为社会发展服务,同时教育质量、水平都需要通过一定的改革来支撑,这种改革力量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比如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现代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方法,教学活动更加多样,教学的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运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教育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能够改变传统教育方式为学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解脱学生所面临的困境,能够从世界范围内了解想要学习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在法律领域的重要意义。现代社会高智商犯罪的情况越来越多,社会面临的情况也越来越复杂,公安侦查机关在侦查犯罪时也相应的面临着许多的困难,比如在许多犯罪中,犯罪人都会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一些文件进行破坏或者销毁,让侦查人员无处收集证据,也就无法查证犯罪。因此大力发展计算机科学技术能够为侦查犯罪提供巨大的帮助,比如将罪犯列为网上逃犯,全国乃至世界的侦查机关都能够看到信息并有利于抓获犯罪人,同时发展该项技术还能够充分有效的为惩罚犯罪人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结语

总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社会其他领域的作用也是非常突出的,可以说如果现代社会没有计算机科技的支撑,必将是另外一副模样,不论是军工事业还是经济事业,亦或者是其他领域的发展都会受到阻碍,因此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学科结构优化;专业布局;课程体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04-0005-05

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近十年来的蓬勃发展,国家的进一步改革开放,中国开始进入信息化社会。党的十六大提出“加快信息化进程,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经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和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宏伟目标。

1 科技的发展赋予计算机学科新的内涵

1994年,教育部将众多的计算机类本科专业名称统一规范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简称计算机学科)。这十年来,随着网络和WWW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学科的内涵和外延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计算机专业的教育内容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计算机组织与体系结构、计算机理论与软件、计算机应用技术,而计算机网络及其应用技术、多媒体及其应用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等教育内容得以强化。以至美国ACM、IEEE-CS和AIS联合制定CC2004的专家们认为,目前已经无法继续用计算机学科来称谓它,而改称其为计算学科。我们称之为“计算”的概念在过去的十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拓展到难以用一个学科来定义的境地,这种变化对教学计划的设计和教育方法会有深刻的影响。21世纪的计算将蕴含有多个富有生命力的学科,它们分别有着自己的完整性和教学特色。

计算机科学(CS,Computer Science)已经难以完全覆盖学科新的发展,扩展后的学科称为计算学科(Computing Discipline)。在CC2004的草案[1]里面,计算学科应包括计算机科学(Computer Science)、计算机工程(Computer Engineering)、软件工程(Software Engineering)、信息系统(Information System)、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五大分支。计算学科的教学知识体系也在发生着迅速的变化。在计算机学科发展的早期,数学、电子学、高级语言和程序设计是支撑学科发展的主要专业基础知识。而到了20世纪60、70年代,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原理、基本逻辑、编译技术、操作系统、高级语言与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原理等成为学科的主要专业基础知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学科的深入发展,并行技术、分布计算、网络技术、软件工程等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内容。目前,程序设计仍然是学科最基本的工具。未来在基础和开发技巧之间,加强基础是首要的。除了学科知识的变化外,近几年来,计算机学科方法论的内容也逐渐丰富并被人们重视。因此,计算机学科方法论的内容也需要在教学中给予充分的体现。计算机学科的教学需要以知识为载体,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向学生传授学科方法论的内容,对学生进行面向未来的教育。

信息产业的主导技术是计算机、通信与微电子。计算机、通信与微电子技术的相互渗透、密切结合和高速发展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构成了信息学科群。信息技术群内部交叉,对相关学科发展的带动作用突出。从事计算机学科教育的教育管理者与教师必须要不断研究信息技术发展对计算机教育的影响,研究学科发展的内涵、特点、共性与规律。

2计算机学科结构性调整的现实必要性

计算机学科不仅是信息化的核心技术,而且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专业。截止到2004年初[2],我国普通高校总数为1683所,本科学校679 所,其中505所开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全国各专业中,专业点数量第一;2003年在校人数27万,占理工科在校生总数的14.6%,也是最多的。这505个计算机专业中的368个是1994年后开办的。这一方面反映了高等教育对国家信息化建设浪潮的积极响应,另一方面也说明专业建设的数量大、任务重。

同时,计算机相关专业也在蓬勃发展。按照教育部的划分,“计算机类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技术相关专业”包括:地理信息系统、电气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生物信息学、通信工程、微电子学、信息安全、信息对抗技术、信息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自动化。这些专业加起来,2003年共有在校生63万人。信息技术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数量占全国所有理工科学生总量的三分之一。

近年计算机专业在规模上蓬勃发展,为社会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但同时也存在着专业特色不明显以及教育质量需要提高的问题。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与普及,会使用计算机已经不再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独有的优势。特别是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一些毕业生专业特色不明显,难以适应社会需要,竞争优势不强,近几年就业率逐年下降。

如果说计算机专业应该是培养信息化所需人才最主要的专业的话,它目前的状态是否能够适应这项重要的任务?如果不能适应,应该如何调整?目前,需要调整培养规格和要求,使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能有相对优势。调查发现,系统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计算机人才的不足,是制约我国计算机学科与产业发展的关键。为此,需要树立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观念,按照基本学科能力培养的要求建立课程体系,将学科方法学的内容贯穿于教学实践中,通过设置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来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并结合实践教学,学习和掌握一些新系统、新技术。

3调整中要注意的基本问题

3.1 如何确定计算机本科学生的培养目标、知识体系?

相对单一的教学计划,已经造成了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的一种结构性失衡。如果继续维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原有的含义,相对于社会需求,它已经不能容纳现在这个办学规模了。另外,计算机技术的内涵和外延都在迅速地扩大,各个分支已经形成丰富和完整的知识体系,已经不可能将如此丰富的内容安排在一个单一的本科教学课程体系之中,而且单一的培养模式也不能满足社会对多种规格人才的需求,只有通过不同的培养计划才能满足这种不同的需要。

建立切实可行、符合本校特色的教学计划、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是计算机学科教学与学科建设的基础。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体系要瞄准人才培养目标,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浓缩课时,科学合理地整合课程,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其核心是各门课程间的优化组合。特别要借鉴美、英等国大学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做法。

计算机裸机和一般用户有着较远的“距离”,为了给用户提供方便的使用手段,计算机专业的各类人员在基本计算机硬件系统上逐层构建系统,形成一系列的虚拟机,让计算机系统完成更多的任务,留给用户更多的方便,使用户界面逐渐接近人的习惯,形成自然人机界面。这不仅表明有更多的东西需要模型化,问题的复杂度也会越来越高;而且更告诉我们要根据学生未来的工作定位在那一层虚拟机上,参照学科的三个形态,并根据所在学科点的特色,确定在教学中强调哪些内容,实现对学生的分类培养,而不是按照统一的模式去培养学生。

从国家的根本利益来考虑,必然要有一支计算机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的创新研究队伍,需要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相应的研究型人才[3]。而国内的大部分IT企业都把满足国家信息化的需求作为本企业产品的主要发展方向,这些用人单位需要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的是工程型人才。国家信息化进程已经涉及到各行各业,企事业单位和国家信息系统的建设与运行是目前和今后采购、应用计算机产品的主流需求。这些用人单位需要高等学校培养大批信息化的应用型人才[4]。目前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在本科阶段对研究型和工程型人才的培养已有一定的基础,而对于从事信息化的应用型工作人才的专门培养则几乎是空白。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的培养定位应该瞄准工程型人才和信息化人才,特别是后者[5]。

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提出以“培养规格分类”为核心思想的计算机专业发展的建议[2],该思想包含如下要点: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名称下,鼓励不同的学校根据社会的需求和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但都要达到本科水平)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可以考虑三种不同的类型:研究型(或者说科学型)、工程型(包括计算机工程和软件工程)、应用型(或者称信息技术型)。一个学校在其中一种类型上通过评估合格,就被认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合格。从长远看,现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可能会被细分为若干不同类型的专业;而从近期看,应该鼓励不同的学校根据自己的情况贯彻不同类型的培养规格。也就是说,进行调整是得到了国家政策支持的。这样才能保证让学生真正学到东西。

3.2 如何加强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实践环节,切实提高在校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计算学科具有理科和工科特征,抽象逻辑性和构造性并存,决定了本学科的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开发都具有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征,这使得与理论密切结合的实践教学具有特殊的意义。也就是说,该学科具有理工结合的基本特征,科学与技术相辅相成、互为作用、高度融合[6]。

目前计算机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比重并不小,但由于学生不了解其作用,许多教师没有将理论与实际结合的方法与手段传授给学生,致使相当多的在校学生不重视基础理论课程的学习。为了适应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有效地培养大批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人才,全方位地加强高校计算机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

3.3 如何使计算机本科教育与国际接轨,与就业接轨?

计算机教育历程是计算机教育内容不断完善和更新的过程。在一个阶段出现的新技术,其经历发展和完善之后,成为计算机教育的核心内容;同时又会出现更新的技术。因此,计算机教育内容必须与时俱进。在当今信息时代,必须在坚持自主教育创新的同时,注重与国际计算机教育接轨。从国外引进和学习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吸收国际先进的计算机教育理念、模式、体系[7]。

计算机学科的研究前沿在欧美,新知识都是以英语作为主要的专业技术载体。在实践中,可以推进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2001年高教司颁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校必须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特别是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专业,在金融、法律等专业,以及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领域开展双语教学。2003年,国家教育部要求各高校在三年内开设5%~10%的双语课程。

美国计算机学会(ACM)和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计算机学会(IEEE-CS)等联合提出的CC2004提供了计算学科5个方向的本科知识体系指导性建议。CC2004认为,针对每个方向都有对应的职业:计算机工程师应该能够设计和实现包括软件和硬件设备综合的系统;计算机科学家面临的是理论问题和软件研究;软件工程师应该能正确的设计和实现大规模的软件系统;信息系统专家应该能分析信息需求和行业过程,能够明确说明和设计满足各机构需要的信息系统;信息技术专家负责规划、实现、配置和维护一个机构的计算基础设施系统。

3.4 大学如何进行学科交叉,优化内部结构,调整专业布局,提高自身学术创新水平与竞争力?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对信息技术、信息产业本身的发展已经产生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会在与其它学科的交叉、渗透与合作中出现新的学科内涵与活力。具有综合学科优势的大学在新的信息社会多研究领域中必然具有优势,这也要求大学面对信息社会的需求调整自己的学科结构、人才培养模式与研究、产业化关系问题。

例如,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本科生教育除了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个一级学科专业以外,还有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和工业设计专业两个本科专业。这两个专业是非常具有特色的,这得益于浙江大学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深厚底蕴,拥有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计算机控制理论与设计课程是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重要专业基础课,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起着重要作用。计算机控制理论与设计课程作为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学位课程,于1998年开设,已有10多年的历史,通过多年建设,在课程内容、知识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

1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体现智能建筑特色

沈阳建筑大学是辽宁省唯一的一所建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筑类院校,我校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以智能建筑技术为学科特色,智能建筑技术的核心计算机控制技术。随着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对计算机控制理论和技术要求越来越高,但多年来计算机控制理论与设计课程教材内容上没有太大变化,教材内容陈旧是主要问题之一;其二,计算机控制理论课程与实际脱节,就理论讲理论,内容枯燥,不易理解;其三,很难能找到适应建筑类院校研究生培养的教材。

为此,对该课程进行了改革,取得了良好效果。

1.1 引进前沿技术

结合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和最新成果,引入计算机控制研究的前沿技术,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学习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技术。

1.2 注重基础教学

按照“基本原理-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的思路讲授课程,结合实例分析和实践环节,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控制系统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具备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和设计能力。

1.3 反映智能建筑特色

结合智能建筑系统工程实例讲授,使计算机控制理论与智能建筑系统设计融合,体现智能建筑技术特色。

1.4 重在能力培养

将计算机控制理论学习与工程案例分析、科研成果相结合,通过课堂讨论、专题报告、专家教学、科研活动等实践环节训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丰富教学内容,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2.1 收集相关资料,充实课程内容

注意学科发展动态,收集国内外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的相关资料,特别是控制理论方面的有重要价值的论文、参考书籍及控制理论方面的原版教材,将计算机控制技术中最新、最先进的知识引入教学,大大充实了计算机控制理论与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2.2 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

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结合科研工作研究成果,将科研中成功应用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工程实例开展案例教学,通过对计算机控制系统实例进行解剖分析,从硬件设计到软件控制程序,从软硬件接口电路到大系统连接,从常规的控制方法到先进的智能控制方法,结合实际系统设计中的经验,理论联系实际,受到学生普遍欢迎。

3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1 改进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创造性思维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基于探索和研究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以国内外典型计算机控制工程实例为载体,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发现问题,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师生交流;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分析和探索学习,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教学模式的改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展研究型教学,开展学科前沿知识研讨、理论难点研讨、系统设计难点研讨等专题讨论。具体方法是:事先布置研讨内容,让学生查阅资料,针对实际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每个研究主题指定主讲述人,并进行专题研讨,通过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与学生互动,包括课程介绍、图片和录像资料、系统实例分析等教学资料,进行深度思考。

3.2 案例教学收到良好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将基本理论、设计方法、实例分析等按模块化进行归类,采用模块化教学分析方法,每章归纳出知识结构,从知识结构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

转贴于论文联盟

系,以及模块中的各个知识单元到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浅出,由理论到工程应用,使学生易于掌握。

3.3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深入实际:到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科学家花园智能工程现场等单位进行现场教学。事先布置一些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把课堂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请专家讲解计算机理论在机器人控制、智能建筑中的应用技术,并通过现场的演示和实际操作,从理论到实践,展示了计算机控制理论在实际对象中的应用情况,更真实、直观,使学生更加真实地了解了计算机控制理论的重要性。

专家讲座:聘请有智能建筑实际工作经验的专家到校内做学术报告,做计算机控制技术发展国内外发展状况及计算机控制技术在智能建筑技术中的应用方面的报告,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将现代技术与教材有机结合:现代技术与教材有机结合,形成立体化的教学环境。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软件、文字引导学生开展科研训练,学生自主选题,搜集资料,开展科研训练计划,鼓励研究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以巩固学生课程所学知识,并使课堂教学与科学研究融为一体,激发他们的科研和创新热情。

多种教学方式的融合:如课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堂讨论教学与教师讲授相结合,学科前沿知识与教材基本内容相结合,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等,大大提高了讲课效果。

(1)采用模块分析方法,深入浅出。系统设计要结合科研工作实际,从理论到实践,通过工程实例讲述,使设计更贴近实际;(2)将抽象的理论描述转化为形象化的描述。利用图形、图像信息资源使学生能够尽可能的接近实际系,从而提高学生认知度和学习兴趣。(3)在分析系统特性时,采用对比的分析方法,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各种分析方棕的特点、区别、适用条件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3.4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论文范文第9篇

摘要:在研究生的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教学中,针对机械工程类研究生的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设置以及工科研究生自身特点,为培养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增强其工程应用意识,通过在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教学的经验积累,逐步探索出以项目驱动为主要教学方法,通过实践应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计算机仿真;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144-02

一、前言

研究生教学有其突出的特点,他们中多数人理论基础扎实,获取书本知识能力强。但同时也存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工程应用背景不够的缺点。本人通过十多年研究生教学的实践,结合本学院研究生专业方向、课程内容针对性强等特点,对如何在研究生教学改革中突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工程应用能力等问题进行了一些改革创新。

二、课程定位及课程特点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科学研究的深入与计算机软、硬件的发展,计算机仿真技术已成为分析、综合各类系统,特别是大系统的一种有效研究方法和有力的研究工具,计算机仿真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在各技术领域、各学科内容和各工程部门。仿真技术已经在国防军事、国民经济、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国内外众多学者认为,仿真技术“正在成为与理论、实验并列的第三种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以及科学研究的手段”,因此仿真技术

被认为是“使能”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是仿真科学与技术涉及到的有关具体仿真技术中最为基础的部分,具有综合性、多学科交叉等特点。

为了拓宽机械工程专业基础,提高培养对象的整体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对机械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高校工科专业的研究生应掌握一定的计算机仿真知识与技能。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是我校机械工程学院面向所有研究生各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考虑专业应用需求并结合教学实践情况,课程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仿真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分析、综合各类工程系统或非工程系统提供一种有力的工具,以便能灵活应用所学的计算机仿真技术为本专业工作服务。

一方面,基于仿真技术课程的内容方法较多,实践性强的特点;另一方面,授课对象专业方向较多、授课学时有限等特点,如何解决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讲授内容繁多的仿真内容、对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探索和实践,以达到计算机仿真技术教学目标。

三、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课程开设初期,由于只是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方向的同学选修,所以所讲内容基本针对该专业方向进行设置。随着选修人数的不断增加,以及选修学生所属专业方向的扩大,专业方向包括: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等,基本涵盖了机械工程学院的所有专业方向。

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涉及多个交叉学科,紧密相关的课程包括数值计算方法、计算机编程、计算机图形学、高等数学、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优化设计等课程。如何讲出本课程的特点,并充分结合相关课程内容,必须在教学内容的选排上下功夫。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任务驱动、以项目为基本教学单元,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强调综合能力的培养在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性,突出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为了满足各个专业方向学生的要求,使他们能够掌握一门工程分析技术,为后续的学术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提供计算、分析和仿真手段,本人在讲授该门课程的过程中,逐年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考核方法等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

1.采取项目专题方式进行教学内容的讲授,调整授课内容,采用专题教学方法使课程主题内容分明,有利于将仿真方法讲深、讲透。

2.扩展所授课程内容涵盖的范围,包括数值计算、优化设计、图形可视化、控制系统特性仿真、控制系统设计以及与外部软件的接口等内容,以满足各专业方向学生的需求。

3.增加与课程相结合的实验教学内容。计算机仿真技术本来是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技术,仿真技术本身是在对控制系统分析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并结合各个专业研究生的不同研究方向,灵活设计若干个专题实验,使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将该门课程应用于实际工程的能力。

4.采用多个工程应用实例进行教学,从系统应用、数学建模、仿真建模、模型求解以及特性分析等,使学生从生产实际认知的研究对象,提升到理论高度的学习,应用所学的各科理论知识和技术手段,进行数学建模、仿真建模的建立,并对模型求解以及特性进行分析,获得直观结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最终解决实际工程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例问题的能力。

5.结合学科前沿,进行课堂讨论。研究生在初步掌握了对系统的模型、仿真算法设计、仿真及结果分析这一流程后,为强化计算机仿真在实际工程的应用概念,在此基础上,以项目形式,开展课程学科前沿以及⒏妹趴纬逃胂执技术融合等专题讨论。

6.增加实验环节,培养研究生工程实际应用能力。利用各种平台,扩充计算机仿真技术资料,提供最新的仿真案例,结合教学团队的科研课题,设计实验项目,培养研究生工程实际应用能力。

四、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基于项目教学法计算机仿真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满足机械工程学院各个专业方向研究生的需求,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完善,使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等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计算机仿真技术作为工科研究生的必备研究手段和技术,使学生掌握一门工程分析技术,为后续的课题研究、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的撰写提供计算、分析和仿真手段。

近五年的每年30―40人研究生选课,工程硕士每年20人左右选课,课程得到了各专业方向研究生的普遍认同。本人指导的研究生,发表与该课程相关的学术论文近20篇,撰写的硕士论文均用到计算机仿真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课程教学 人才培养 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Talent Training

LIU Xiaoyang

(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ongqing 400054)

Abstract The major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computing subject is the main professional in many universities in our country. In view of the present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our country the status quo of professional course teaching and talent training, change teaching idea, the methods of teaching assessment, bilingual teaching and develop characteristic teachers are proposed in this paper in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 measures. At the same time in terms of talent cultivation, the school orient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and school enterprise training are proposed to perfect the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alent training scheme.

Key words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urse teaching; talent cultivation; bilingual teaching

1 计算机类专业教学现状

由于现在很多高校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的专业设置存在一定问题,如:学校里的计算机类的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专业知识相对陈旧,缺乏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所以相应的问题就会逐渐浮出水面:

(1)基础知识水平不一。很多一般本科院校中,其中有一部分学生来自贫困的家庭,而部分来自家庭条件比较优越的学生对计算机接触较早。就计算机操作能力上面而言,有的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强甚至超过部分教师。专业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同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计划,这将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2)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专业需求之间的矛盾。由于计算机类专业的快速发展,社会中相关先进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而高校的理论课的设置一般会相对滞后一点。高校要想自己培养出来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人才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则在设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内容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动手能力。

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2.1 转变教学观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快速发展是令人震惊的,社会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类的优秀人才需求量也是巨大的。我们高校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相应的动手能力。要注重课程设计,多增加实验课程,因为现在好多学生对讲授理论课程不是很感兴趣,要是能够用做实验的方式来讲解,则效果会好的很多。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验课上都应该采取小班上课的方式,这样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效果会有一个保障,同时要教会学生相应的学习方式,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强调实验是对理论知识学习效果的一个验证。

2.2 改革考核方式

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是对所讲授的课程重要知识点进行理论课考试或者实验考查。现在的考核方式应由知识点考核向个人综合能力和素质考核转变,这样就可避免学生“学了后面忘记了前面”的现象。

2.3 实施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作为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作为我国众多高校开设的主要专业,肩负着培养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并具备软件开发等计算机专业技术能力的人才的重任。

2.4 培养有特色的计算机类教师

正所谓名师出高徒,所以一个好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这就对我们高校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背景,还要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还要具备很强的科研能力。因此要培养一批具有特色的专业教师队伍是个关键;教师队伍是否有特色,直接决定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也具有特色,正所谓名师出高徒。先进的教师队伍一般都会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工程经验、深厚的学术功底和良好的教学水平。同时先进的教师一定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正所谓德才兼备,教师的德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

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3.1 树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方向

“科研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是两种不同的培养目标。“科研型”人才注重科研能力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通过科研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应用型”人才注重实用性,强调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在我们一般本科院校中,在兼顾“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同时,要努力向“科研型”人才培养方案方向发展。

3.2 通过校企联合强化学生专业基础训练

在制定教学计划中,可以实行理论+实践的方式来进行。因为我们培养的毕业生最终是要走向社会,所以在上大学的时候就可以提前让他们接触社会、感受社会,了解社会需求,这样就会有针对性地学习。例如可以在学校学习一年,然后去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实习一年,继而再返回学校学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3.3 企业参与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在新的教学计划模式中,中间的一年,是以在公司货企事业单位实际锻炼为主。让学生明白社会中真正需要什么样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的人才,这样他们就可以有的放矢地去学习。避免所学知识与社会需要相脱节的矛盾。

4 结论

本文基于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认识,探讨了本专业的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教学过程中,不但只是将知识传授于学生,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素质。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教学上,可以从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考核方式、实行双语教学、培养特色教师等方面进行改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式上,可以从树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方向、通过校企联合强化学生专业基础训练、企业参与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等方面来进行改革,努力打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专业特色。

参考文献

[1] 于金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1.10:17-21.

[2] 朱勤,顾翔,邵浩然.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19):86-88.

[3] 熊晓波.浅谈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J].教学研究,2012.8:93-96.

[4] 宫洁,赵菲,凌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J].电子测试,2013.9:172-173.

[5] 张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信息与电脑,2010.2:22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