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教学工作计划

计算机教学工作计划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课程行动计划实践

摘要:介绍同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课程行动计划,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已有课程进行凝练和深化,提出“计算机系统级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通过两级基础深化、知识体系构建、实践能力培养和前沿技术追踪,将计算思维融入课程中,取得若干教学改革成果。

关键词:卓越课程;计算机系统;计算思维

0 引言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适应我国工业化发展进程,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举措,是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同济大学作为首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于2010年启动“卓越课程行动计划”,加强课程的内涵建设,推动教学改革以取得突破性进展。

另一方面,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Thinking)作为一种教学理念,近年来在计算机基础教育中受到关注。计算思维是指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具备计算思维,能够运用计算机技术和手段进行学习和工作、解决专业问题是高级人才必备的素质。计算思维能力是与读写能力一样的人类基本思维方式。

为了配合同济大学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方案,提高骨干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同济大学于2011年开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课程行动计划,将计算思维融入“计算机系统级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计算机系统级课程”教学改革内容

本次课程改革试点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课程授课方式改革;二是训练(指各种类型的作业、结合课程的创新性实验项目、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等)方式改革;三是考试方法改革。

全文阅读

谈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与思考

摘要:培养大学生计算机知识和信息技术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受信息技术教育的程度决定着未来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能力的高低。我国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已经日臻完善。在教育改革的今天,大范围整合计算机教师资源、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资源,增加学生选修计算机课程的种类将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 现状 思考

培养大学生计算机知识和信息技术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受信息技术教育的程度决定着未来学生应用计算机技术能力的高低。我国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已经日臻完善。在教育改革的今天,大范围整合计算机教师资源、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资源,增加学生选修计算机课程的种类将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一、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

1、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软硬资源的不足

目前,依靠网络技术的计算机,已经成为高校解决自己的科研问题必备的工具,成为非计算机类大学生的必备素质之一。教育部上世纪90年代末专门制定了高校非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计算基础教育的“三个层次”培养模式。即第一层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为主,第二层次的计算机程序语言与软件、硬件基础为主,第三层次结合专业特点的计算机应用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前两个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说是很成功的。大多数毕业的大学生能基本上操作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和基本编程能力。但是,在第三个层次的培养上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校的差距还是很大的,整体效果并不够理想。主要原因是专业规划不够合理,教师实践资源不够丰富,计算机软件硬件资源一短缺。但是,这里有些问题不是不能克服的,有些问题我们只须付出小的努力就可以取得巨大的效果。

2、计算机后续教育缺乏规划

从整体看,很多高校都加强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规划与人、财投入力度,这对促进人才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然而,由于计算机的普及与兴起以及软件业的发展速度惊人,以及各个学科的相互渗透日益明显,很多专业软件工具不仅可以解决自己专业的许多问题,而且对其他专业也有极大的帮助。而这正是教育部强调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第三层次”课程应该解决的问题。但长期以来高校的计算机教育的规划要么是由计算机专业院系统一规划,要么是各个学科的院系自己规划。这就造成这样的问题,一方面计算机专业院系对各专业的需求了解少,缺乏对特定专业的软件的了解和使用知识。另一方面各个学科的院系只考虑自己学生的需求,而缺乏对整个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宏观把握,甚至还缺乏这些课程的老师。至于其他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是否适应自己专业的问题更是缺乏了解。这两种情况造成的直接问题是:一方面计算机应用型教育资源短缺,另一方面因为教育资源的受益面小而造成浪费。其实,这里的主要问题是对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资源的使用缺乏规划,这里的资源包括人力和物力。

全文阅读

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管理

摘要:实现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管理,需制定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管理的工作计划、确定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管理的组织机构、建立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管理的教师队伍。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管理

一、制定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管理的工作计划

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的管理工作计划的主要内容有: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的总目标,结合企业自身条件以及国家方针政策和业务发展需要,确定会计电算化的总体管理要求,明确会计电算化总目标;确定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总体结构,系统的子系统组成及之间的联系;确定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实现顺序,按核算—计划分析—预测决策的顺序进行,会计核算部分可先实现账务处理、报表编制、应收/应付账款核算、工资核算等工作的电算化,然后实现固定资产管理、存货核算、成本核算、销售核算等工作的电算化。在技术上可采用先单机,再上网络,然后逐步扩充实现网络化;确定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软件取得方式,一般有自行开发、委托开发、联合开发和外购商品化软件等方式;确定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硬件配置要求,提出与会计电算化工作规划相适应的计算机硬件设备机型和网络系统设备配置原则和要求。制定会计电算化工作计划是管理会计电算化的主要内容。通过制定会计电算化工作计划,可以明确奋斗目标及主要任务,降低实施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满足外部和内部不同部门的需求,协调会计信息子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之间的关系,使企业信息化工作统一标准、统一安排;有利于实现数据共享,组织各类人员参加和配合;对会计信息系统进行总体设计、分步实施、分阶段完成。

二、确定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管理的组织机构

制定会计电算化工作计划后,对技术和经济等方面规划进行可行性研究,分析单位拥有的设备条件、技术力量能否保证会计电算化的正常开展,能否承担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压力,还应对预期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分析。可行性分析通过后,必须将会计电算化工作进一步细化,层层分解,制定出具体可行的分阶段实施工作计划,指导会计电算化的具体实施工作,并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考核。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的管理应该建立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组织机构,应处理好领导、总会计师、财务部门的关系。会计电算化工作需要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专业人员,因此,制定专业人员培训计划,明确培训人员数量、培训要求、方式、时间等。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包括硬件购置费、软件开发和购置费、耗材料费、运行维护费和培训费用等,没有资金保障,会计电算化工作将无法开展。因此,在计划中做出预算的同时还应安排资金来源。

三、建立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管理的教师队伍

二十一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会计行业处于这一潮流的最前沿。认真研究应对的战略与策略,特别是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提出与论证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广大会计教育学者的紧迫任务和前沿问题。如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模式、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改革、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等。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师应当对这些问题开展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以保持专业教学的前沿性。为了保证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的管理工作顺利开展,必须建立队伍负责组织管理工作,建立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管理教师队伍,组织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体系的管理工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设与时俱进、抢占前沿的会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具有开拓进取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会计电算化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专业,需要分析和解决的问题是现代经济和管理问题。我们必须破除长期以来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研究方法和模式,发扬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尽量用比较新颖和科学的方法进行专业研究和教学实践,与市场的动态仿真一致,健全会计学课的研究体系,使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学内容富有科学性与时代特征。建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具有丰富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的教师的课堂,不仅内容丰富多彩,而且由于真实、生动而吸引学生并使学生信服,教学效果有充分保障。

全文阅读

关于职业学院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思考

大学生计算机能力培养是职业院校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各个专业学生对计算机能力的要求侧重点不同,而计算机专业教师却难以胜任这种要求。在教育改革的今天,大范围整合计算机教师资源、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资源,增加学生选修计算机课程的种类将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计算机教学 基础教育 资源整合

一、职业学院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

1.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软硬资源的不足

目前,依靠网络技术的计算机,已经成为职业院校解决自己的科研问题必备的工具,成为非计算机类大学生的必备素质之一。教育部上世纪90年代末就专门制定了职业院校非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计算基础教育的“三个层次”培养模式。即第一层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为主,第二层次的计算机程序语言与软件、硬件基础为主,第三层次结合专业特点的计算机应用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从山东省的各大职业院校看,前两个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说是很成功的。大多数毕业的大学生基本上操作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和基本编程能力。但是,在第三个层次的培养上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校的差距还是很大的,整体效果并不够理想。主要原因是专业规划不够合理,教师实践资源不够丰富,计算机软件硬件资源一短缺。但是,这里有些问题不是不能克服的,有些问题我们只须付出小的努力就可以取得巨大的效果。

2.计算机后续教育缺乏规划

从整体看,很多职业院校都加强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规划与人、财投入力度,这对促进人才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然而,由于计算机的普及与兴起以及软件业的发展速度惊人,以及各个学科的相互渗透日益明显,很多专业软件工具不仅可以解决自己专业的许多问题,而且对其他专业也有极大的帮助。而这正是教育部强调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第三层次”课程应该解决的问题。但长期以来,职业院校的计算机教育的规划要么是由计算机专业院系统一规划,要么是各个学科的院系自己规划。这就造成这样的问题,一方面计算机专业院系对各专业的需求了解少,缺乏对特定专业的软件的了解和使用知识。另一方面各个学科的院系只考虑自己学生的需求,而缺乏对整个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宏观把握,甚至还缺乏这些课程的老师。至于其他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是否适应自己专业的问题更是缺乏了解。这两种情况造成的直接问题是:一方面计算机应用型教育资源短缺,另一方面因为教育资源的受益面小而造成浪费。其实,这里的主要问题是对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资源的使用缺乏规划,这里的资源包括人力和物力。

二、职业学院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思考

全文阅读

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下的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设计

摘要: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是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论上的创新,让学生在从新手到专家、从简单到复杂的学习过程中,使得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学习实现融合。本文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的理念引入进来,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设计进行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237-02

目前,计算机已经直接渗透到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各个领域,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成为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获得了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入门课程和必修课程。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通过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未来岗位上熟练地使用计算机与自己的专业相结合,更好地从事自己的工作。

一、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它注重于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教学体系中既包括理论课程也包括实践课程。目前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1.《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内容多集中在常规计算机知识应用方面,教学内容缺少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融合。

2.《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程的内容有的学生在高中的时候就学过,课程的授课方法多是以教师多媒体讲授为主,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没什么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全文阅读

怎样上好信息技术课程的计算机实验课

摘要: 本文从实验课计划和提纲、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实验课的实施和总结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怎样上好信息技术课程的上机实验课。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程 实验课

信息技术课程不但涉及范围广、理论性强,而且还有较强的实践性。理论和实践是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加强对理论的理解。特别是近年来信息技术领域的高速发展,要求信息技术课程的计算机实验课在教学计划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例如,高一信息技术教学计划中必修课总课时数是60,其中理论课24课时,计算机上机实验36课时。由此可见,信息技术课程的计算机实验课是信息技术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开设计算机实验课,就是给学生一个理论和实战相结合的机会。学生在实验中必须亲自动手操作,来加深对计算机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计算机是怎样操作、如何运行的。通过上机实验让学生掌握演示和操作软件,了解它的特点和作用,逐步熟悉和掌握软件的功能及使用。起初是Office 2000办公软件的使用还简单,然后是多媒体信息的处理加工、平面图片处理、动画设计就开始要复杂,最后还有程序设计等课程,学生在实验中要自己编写程序,在计算机上进行编辑处理,程序调试和运行,从中可以发现问题,改正错误,学习编程的经验,最终获得所需的结果。因此,如何开好信息技术实验课,对促进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有积极的作用。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讨论怎样上好信息技术课程的计算机实验课。

1.完善的实验课计划和提纲

上机实验计划是实验课的总体安排。包括实验题目、时间、地点、课时分配、实验次数,硬件和软件环境等内容。以便任课老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之间能够很好地配合,提前安排上机实验的有关事项。每一次上机实验都要有实验提纲。实验提纲格式为:

(一)实验题目

(二)实验目的

全文阅读

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体系的构建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当今社会对计算机及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与之俱增。据美国劳工部统计局2006年用工统计及预测报告中的数据显示:2004年~2014年岗位需求增长幅度最大的几类职业中,对计算机专业的岗位需求相对十分旺盛,分别为:网络系统与数据通信分析员,第2位,计算机软件工程师(应用方向),第5位;计算机软件工程师(系统架构方向),第8位,网络与计算机系统管理员,第11位;数据库管理员,第12位,计算机系统分析员,第25位。整体来看,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都是相当广阔的。在信息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国内的很多IT企业,尤其是一些软件外包企业,它们的规模迅速膨胀,急需扩充自己的人才储备。

但目前却存在这样的现象,很多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甚至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改行从事了与专业不相关的职业。一部分毕业生虽然从事的职业与计算机专业相关,但是就业质量不高,对自己的发展和前途不甚乐观。

一、就业难的原因

1 思想认识不到位,就业择业意识有待转变。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大学生就业不能再局限于事业、行政、金融等单位,而应该寻找和发现适合自己专业、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单位,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许多就业岗位对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只有尽可能多地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2 教学课程体系相对滞后,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基本技能有待提高。信息化建设和推广的迅速发展,使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基础教育日益普及,传统的课程体系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发展。计算机课程体系要紧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使学生在具有扎实计算机基础的同时,不断学习计算机新技术、新方法,掌握新技能。而现今的课程体系造成学生在校学到的只是一些基础知识,与市场需求的前沿知识有相当大的差距。这其中有课程体系结构的问题,还有一部分是教育体制的问题。现行的教学计划一般是一四年为一个周期的,不会轻易改变课程的设置。

3 专业认识不到位,大学生职业规划体系有待加强。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不到位,突出表现为:不知道自己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毕业后有什么用,不知道将来自己能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自己能干些什么,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不明确,对自己的将来比较迷茫。这种状况同样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体系的构建

基于上述内容,应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更新课程体系,加强专业教育,进行大学生职业规划体系重构对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人才培养至关重要。这项工作的开展和实施迫在眉睫。

全文阅读

计算机在学校体育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和访谈法对计算机在学校体育管理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研究,分析计算机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管理、课外活动管理、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管理及体育工作档案和情报资料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情况,为提升高校体育管理工作效率和增强学校教育管理的实效性提供参考。

Abstract: Based on literature data,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s, this paper made a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in school sports management, analyzed application situation of computer technology in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management, management of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student health management, sports equipment and facilities management and sports files and intelligenc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roviding the reference for enhancing college sports management efficiency and strengthen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education management.

关键词: 计算机;高校体育管理;应用

Key words: computer;college sports management;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5-0179-02

0 引言

伴随着科技经济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逐渐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计算机技术以其科学、高效等功能在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学校教育管理也不例外。学校体育管理作为学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学生各项素质全面发展等发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促进学校体育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对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和学校各项事务的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因此,推进学校体育管理的科学化和高效性是非常必要的。要实现学校体育管理的科学、高效,学校体育管理相关部门就要将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化的高效管理工具积极运用到学校体育管理工作的实践中,促进学校体育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

1 研究内容

全文阅读

关于加强卓越工程师专业计算机能力培养的几点建议

摘要: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具体要求,在分析目前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对如何加强卓越工程师专业计算机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思考,并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师资培养及校企合作等四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计算机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103-02

一、引言

教育部于2010年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1]。目前,已先后有两批共194所高等学校被纳入该计划。然而,就如何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卓越工程师”这一问题,各高校仍处于摸索阶段,目前尚未有统一的培养标准。而作为各工程类专业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计算机正体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故加强卓越工程师专业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对能否为社会提供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目前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状况

目前,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鸿沟:高校普遍重理论而轻实践,重科学而轻技术。通过这种教育制度培养出的学生往往动手能力较差,眼高手低,甚至只会纸上谈兵。而企业则普遍希望能够招聘到具备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大学毕业生,有的企业甚至希望毕业生在毕业之初就能具备较好的创新能力与项目的综合评判能力[2]。“卓越计划”的提出正是为了解决上述矛盾。

近年来,随着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各工程类专业对计算机的依赖程度也呈现出逐年增强的趋势,故对于一名合格的“卓越工程师”而言,除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计算机能力。在本科培养阶段,这种能力的获取通常是由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来加以保障的。然而,目前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普遍存在如下几个问题:第一,课程设置普遍采用“一刀切”的模式,没有考虑到不同专业的实际需求与专业间的差异性;第二,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实验环节普遍缺乏专业针对性;第三,教学工作主要由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来完成,授课教师缺乏相关专业的知识背景;第四,缺乏与企业的合作培养环节,学生不知如何将所学到的计算机知识应用到本专业领域。上述问题的存在将极大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严重影响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质量。因此,为适应国家新人才培养战略的需要,从多方面对计算机基础教育模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已是势在必行。

全文阅读

分层次计算机教学方式

科技的进步使企业对人才招聘的要求逐步提高。尤其是与科技发展相适应的计算机复合型人才,其要求比普通职位的人才的要求高了不止一倍。职中计算机教育作为向社会直接输送技能型人才的领地,在培养复合型人才时更需注重这方面要求。这也是说,在日常教学中,职中计算机教师要尽可能因材施教,全面提升计算机人才的专业素质。分层次教学法就是在这种状况下被提出来的。本文,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具体介绍分层次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贯彻落实方式。

一、课前:做好学生与教学目标层次的划分

分层次教学法是根据学生学习的综合素质,包括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记忆力、模仿能力及表达能力等进行划分的动态分层教学方法。在不同时期,分层次教学法的具体贯彻落实方式不同。在计算机教学开始之前,计算机教师需对学生及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层次划分:

(一)综合划分学生层次,明确不同层次学生的递进空间。

划分学生层次,是指按照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进行等级划分,再根据学习水平的等级给出相对应的层次目标,进而针对性地给学生灌输知识,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知识的同时又提高学习自信。这也要求,计算机教师在正式上课前要积极了解学生对计算机的感兴趣程度、学生偏爱的学习方法、计算机知识基础现掌握状况,进而合理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结构分层。

(二)以教学大纲为根据划分目标层次。

在学生层次划分的基础上,职中计算机教师还需做好教学目标划分。一般而言,教学目标的划分需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结合学生的层次综合划分。目前,教学目标总共可划分为知识性目标、计算机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三大部分,其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二、课中做好提问、练习与指导层次划分

全文阅读